1 ) 大概簡介
電影講訴關于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的半自傳電影。1950年的紐約,狄蘭?托馬斯受約翰?馬爾科?姆布林寧的邀請訪美。本片記錄他訪美,陪他巡游,演講的過程。托馬斯人稱“瘋狂的狄蘭”,一個天生的頑童,酒鬼,煙鬼。剛到紐約就在舞會上就做了一件瘋狂的事情,而約翰處處維護托馬斯,一路上深深為托馬斯的不停歇的醉酒和反常行為所苦。
一封來自托馬斯的妻子的書信貫穿全劇,在托馬斯每次一的瀕臨醉倒的邊緣演講,無疑是最華美珍貴的字句。卻在耶魯大學演講慶功會用粗魯?shù)恼Z言讓其他學士離去。最終,托馬斯拆開了那封書信,恍然醒悟,回到波士頓。
2 )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他是酒精的愛侶,他是煙草的寵兒,你永遠無法預計酗酒的他下一秒會有什么癲狂的舉動,一如你不知道他永遠彌漫著威士忌味道的雙唇會吐出怎樣迷人的詩句。
他狂暴桀驁,他叛經(jīng)離道,他預言自己絕不會與歲月白頭偕老,他只要做燃盡黑夜的星辰。如同《與夢露的七天》,所不同的,約翰對他的崇拜中從沒有欲望,他和迪倫一起所經(jīng)歷的磨難和憤怒,在日后讓他明白,這其實是他生命里無與倫比的財富。
黑白的光影,永遠帶著困惑的凝視,斷裂開的往事片段,無法構建過早夭折詩人的半生。每一次瀕臨醉倒邊緣的演講,偏偏吐出珍珠般珍貴的字句,卻在慶功會上用最粗俗的語言讓衛(wèi)道士拂袖而去,而最諷刺的,是一個來自保守國度的英國詩人,刺痛了自由國度里耶魯大學校董們“開放”的神經(jīng)。
那些復古的鏡頭,如此優(yōu)雅迷人,仿佛時光穿梭回到半個世紀前;我最愛電影里短暫出現(xiàn)的陌生人們吟出迪倫破碎的詩句,那一刻,他是詩人,他們也是詩人。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雖然智慧的人臨終時懂得黑暗有理,
因為他們的話沒有進發(fā)出閃電,他們
也并不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善良的人,當最后一浪過去,高呼他們脆弱的善行
可能曾會多么光輝地在綠色的海灣里舞蹈,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狂暴的人抓住并歌唱過翱翔的太陽,
懂得,但為時太晚,他們使太陽在途中悲傷,
也并不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嚴肅的人,接近死亡,用炫目的視覺看出
失明的跟睛可以像流星一樣閃耀歡欣,
怒斥,恕斥光明的消逝。
您啊,我的父親,在那悲哀的高處,
現(xiàn)在用您的熱淚詛咒我,祝福我吧,我求您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br>
3 ) Dylan作為John的星
也完全,沒辦法
無處不在的存在就是勝利
而他走形的,精力充沛的身軀
已充塞整棟房屋,以及整個的你
痛恨自己怯懦
這男孩只能愛一個詩人
他不敢那樣閃爍
盡管為大膽的引誘著迷
——請放棄禮貌!
蜉蝣有什么尊嚴
爆裂吧,像白鼠的尸體那樣
震撼施虐者的心靈
我們驚惶地漂浮,嘴唇蜷曲
如同尚未開全的花朵
在這幽冥般的宇宙里
幻影翻涌,無邊無際
茫茫然獻出的歌聲
在無人知曉處凋零
燃燒的星辰也隨之死去
正如假想中昂起的高傲頭顱
4 ) “Don't open a book,open a window”
John和Dylan都擁有詩人氣質,但本質上而言,只有Dylan才是真正的詩人。
Dylan Thomas 并不專注于詩歌文辭,而是專注于如何用詩歌語言表達轉瞬即逝的所有感受,也專注于如何攫取更多更深的感受。他告訴John,“Don't open a book,open a window。”
John從事著穩(wěn)定而體面的大學文職工作,大概是詩歌領域的學者。John的心靈具備敏感而細膩的特征,但他太書卷氣,缺乏詩人獨具的靈動氣質,以及原創(chuàng)力。
影片接近結尾處,John失去控制與Dylan打架前,他認為Dylan種種調皮搗蛋不服管教言論出格等行為都對自己的一片善心造成了傷害,并辜負了自己的付出,沒有換來任何回報。實際上,在兩人幾次獨處時的交談里,Dylan道出了自己對詩歌的看法與體會,只不過Dylan是以自己的方式------或晦澀,或含蓄,或瘋癲地將其表達出來的。
打完架,兩人癱坐。John說:“Sorry,I wasn't enough for you?!?Dylan回答:“You were never meant to be?!?在這時,可憐的John還是沒有抓住問題的核心,只是沉浸在自我哀悼的情緒里,Dylan卻一直那么清醒。
可以確定的是:Dylan是個爛酒鬼,耍酒瘋不亦樂乎,抽著雪茄讓高校領導 “Go Fuck yourself” ;John詩書滿腹,文質彬彬,可隨時引用《Ode to a nightingale》,然而詩人之桂冠仍只屬于Dylan。這是詩人與非詩人的區(qū)別,他們之間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影片最后,John認識到了這一點。他也放棄了詩歌,轉向非虛構作品的創(chuàng)作。生命結束之時,認為:“I think I am as well known as I deserve to be?!?
那段吟誦詩歌的剪輯真美:
Dylan:“I may without fail”,
John:“Suffer the first vision that set fire to the stars”
題外話:
作為一部故事情節(jié)似報流水賬的影片,臺詞與表演自然最受考驗。Dylan的黃笑話說得真棒!兩位主角的表現(xiàn)可圈可點,值得肯定。
不吐不快之處在于:影片開頭配合著爵士樂及演員表演,塑造出一位有些??幔晕⑼媸啦还У腏ohn,隨著故事行進,倒愈發(fā)斯文溫馴保守了起來,倒有點為開篇而開篇的味道,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了。
無聲自燃
片子太過于依賴 Dylan Thomas 的個人魅力,而本身的故事平鋪直敘并沒有太多的起伏。不過演員的表演都很好,配上詩歌,和真實的人生結尾,“I am well known as I deserve to be.” 雖然是 Dylan Thomas 的傳記電影,但是 John 的存在在對比中的展現(xiàn)反倒很動人啊。
話嘮 詩人
那個年代的詩人真幸福,有人前呼后擁,現(xiàn)在呢?詩人明顯被看低成一種心有不甘的屌絲。
詩人電影太多了
《星際穿越》中的那首狄蘭的詩,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此部影片中的狄蘭,卻很難討人喜歡,一個酒鬼,一個瘋瘋癲癲的自以為是的人,也許瘋狂就是詩人的特質?影片拍得有些亂,缺乏打動人的東西。拍成黑白,也許更為失分。影片的開頭有些故弄玄虛,讓約翰的性格前后不一致。
感覺很無聊的傳記片 還刻意搞成黑白片
對Dylan和故事背景不了解不太能理解人物的情感,偏偏人物的情感又很激烈,是重頭戲,看下來只覺得Dylan是個招人討厭的白胖子而已。
充滿人生感悟的臺詞與詩句,欲說還休的疼痛與甜蜜,木訥呆板的正統(tǒng)教育,狄蘭·托馬斯在紐約結束了自己的詩篇。每一個曾與之同行的靈魂,或許都會保有一段閃光。????????
“瘋狂”的他 磅礴的能量 肥胖的軀體 脆弱的神經(jīng) 不會靈感匱乏 燃燒自己的一生嗎
黑白無常。。。
Dylan
一段時間內都不想看這種平實的傳記片了 http://katproxy.com/usearch/Set%20Fire%20to%20the%20Stars/
不懂的我看得是一臉蒙蔽,但是鏡頭什么的還是挺美的~
詩人的一生,大概就是自燃的一個過程。他們投身于愛情和死亡之中,以最柔軟的靈魂迎接最深重的苦難,軀殼則用于承載酒精和糖果帶來的空虛和肥胖。拖拖踏踏,牽連著愛恨,向著已知的命運行進。
在黑白色的草地上,狄蘭與約翰躺平,星辰火燒過天空。“我不和你談論人生,也不和你討論詩歌,我只希望活著。”
旅行紀傳劇情片,內容及其無聊,為了表達一種生活態(tài)度吧
這哥們酗酒和不招人待見的勁兒挺像曾德曠
幾乎都忘記看過這個了
故事及主演使得托馬斯迪蘭顯得魅力全無,無能且甚至使人討厭 / but anyway a poet must first become a child and keep stay in the eternal childhood, as a gift, as a mission and also as a mis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