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高二時借看同桌的《成人格林童話》,里面說白雪公主的后母親之所以要殺死她是因為白雪公主有強烈的占有父親的厄勒克特拉情結(Electra Complex),一直渴望和自己的父親發(fā)生性關系,而王子之所有要搬走在棺材里躺著的死去的公主是因為他有戀尸癖。我當即大呼原來小時候受騙上當,《格林童話》原來是個讓人臉紅羞愧,充斥著引人爭議的性交、懷孕、近親相奸等情節(jié)的故事集。在康德席勒的文化鼎盛時期,原來德國鄉(xiāng)間的農(nóng)民都在看這玩意兒。不過話說回來這書拿到哪個時代都不會過時。本片的導演樸贊郁一定是《成人格林童話》的忠實書迷,在那部讓人整夜作嘔,噩夢不斷的《老男孩》之后,他推出了《斯托克》。
孤僻女孩印地斯托克在她18歲生日的那天失去了父親,情緒低落,但當叔叔查理進入了她的生活后,她的戀父情結隨之被戀叔情結取代,她很快就迷戀上了神秘又英俊的叔叔,同時她開始嫉妒媽媽與叔叔之間的曖昧。當叔叔為了保護她而勒死了企圖占有她的男性同伴時,她陷入了無法自拔的快感,而這種快感也給她帶來了困惑與恐懼。之后她發(fā)現(xiàn)叔叔原來18年來無時無刻地在關注著她,從世界各地寫信給她,并且每年在她生日的時候都會寄一雙黑白相間的皮鞋送給她,當其中有一份信件灑落在地時,她發(fā)現(xiàn)了叔叔不可告人的秘密。
據(jù)說電影的靈感源于希區(qū)柯克1943年的<Shadow of a Doubt>, 比起希區(qū)柯克高效率的情節(jié)推進韓國導演似乎更在乎對于每個鏡頭的處理。有些處理是恰如其分,但個人認為更多的是矯揉造作,甚至一小部分到了令人抓狂的程度,處女座的毛病。比如在查理叔叔剛出現(xiàn)的幾晚,他做了晚餐,血淋淋的牛排,三人在餐桌上面面相覷,演員在說完自己的臺詞后(或者在一個表情之后)都有意識地等待下一個不同角度鏡頭的切入而把動作與臺詞的表演速度減慢,這種極度不自然的節(jié)奏感把懸疑電影的流暢度破壞,讓人覺得這個導演在拍音樂MTV。叔叔與母親調(diào)情的那晚也有同樣的問題,那些過于強調(diào)切換鏡頭而減慢電影進程的場景,不斷地提醒著觀眾“注意大灰狼”要來了。另外,樸導演也很追求視覺的效果,比如家里愛麗絲漫游仙境似的花園,斯托克的母親如溫室花房一般房間,叔叔在的那個博物館一樣的高端精神病院,這些朦朧膠卷質的畫面把觀眾的注意力從臺詞上轉移,照理說精神病片臺詞才應該是刻畫角色的中心??上@艷的臺詞:"we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what we have come to be; sometimes you need to do something bad to stop you from doing something worse" 被華麗的畫片所稀釋。
勇闖好萊塢的亞洲導演似乎都容易犯這種“過度”的毛病,過于追求講故事的方法而忽略了故事本身,過分追求形式而割斷故事完整性的遺憾。我認為一開始那17雙排列成圓弧的鞋子就是證據(jù),為什么父親鎖起了所有關于叔叔的物件,卻在每年生日的時候把叔叔寄來的鞋子給小斯托克,依我看導演完全是為了鞋子的視覺效果(誰能給我另一個合理解釋?)。 《紐約客》把樸導演的這種風格委婉的叫做"Purple-prose" (辭藻華麗)而《衛(wèi)報》比較直接稱之為“Over-emphatic" (用力過度)。不過相比同類驚悚懸疑里陳導演2002年的那部《Killing Me Softly》,這部還不算用力過猛。
另外樸導演選了幾個不錯的演員與造型師,Mia Wasikowska 與生俱來的陰郁氣質演與清醒到極限的連衣裙,Nicole Kidman新注射的看起來像20歲的美少女的粉紅唇膠,Matthew Goode 棕黃色的毛衣襯出如玻璃彈珠一般的藍色瞳孔,冷柜里冰凍女傭讓人不覺想起大衛(wèi)林奇的《雙峰》里的Sheryl Lee ,這些元素疊加在一起使影片在視覺上有一種哥特式的戲劇感。加上Matthew 與Nicole都屬于極美的演員,兩人穿著各類精致的服裝跨著長腿走進走出好讓無聊的觀眾可以當作時裝大片看。
如果要說給三星最大的動力,那是因為電影原聲。從八音盒里變奏的<Becomes the colour>, 到<Uncle Charlie>出場的陰暗鋼琴聲,然后是簡潔重復大師Philip Class 的那段鋼琴雙重奏,讓電影高潮與少女斯托克的性高潮在行云流水般的旋律里完美交融,接下少女在維瓦爾第的<Stride La Vampa>(火焰在燃燒)中取得暴力快感,再到<In Full Bloom>弦樂交響中冉冉升起一支鋼琴獨奏,最后電影字幕在Emliy Wells <Becomes the colours> 爆發(fā)性的嗓音中自下而上倒流出來,這是我近幾個月來在電影院里享受到的最好原聲(上一次是去年十月的007)。來自島國考文垂的配樂大師Clint Mansell在繼神作《夢之安魂曲》之后又一次的聽覺驚艷。
看了一些前輩的評論,個人感覺其中不少在心理學,特別是弗氏心理學上走太遠。
弗洛伊德主張,人的精神構成源自童年的(性)經(jīng)驗,而事實上,成年后的精神比童年時復雜很多,并非所有都能在童年找到照應,這個空白后來由榮格提出的集體潛意識進行補充,這也是弗氏和榮格分道揚鑣的主要誘因。
扯遠了,總之私以為弗氏的觀點可以部分解釋叔叔和爸爸之間的“情節(jié)”,卻無法解釋叔叔和India之間的互動。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叔叔童年時候,India還沒有出現(xiàn)。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叔叔和India之間的彼此吸引呢?
我想,是Stoker家族的基因——Stoker家族的人對血親有一種病態(tài)的吸引。
事實上,這一點也是有學院派觀點的:
遺傳性性吸引(Genetic sexual attraction)是指在近親之間的性吸引。一般多發(fā)生在成年后第一次相見的兄妹和父母子女之間。
這個觀點在電影中的傳達還是比較明確的,叔叔和India初次相見,就是在India剛成年的18歲生日,他們立即就被彼此吸引——電影的開頭就注定了之后所有的悲劇。
為了凸顯Stoker家族基因的特殊性和排他性,電影耗費了相當?shù)墓P墨,比如:
□ 爸爸、叔叔和India之間幾次說及We’re family. 我想這里的family不是指親情,而是對Stoker之血的強調(diào)。
□ 回顧片中所有死去的人物,他們的死法也頗值得玩味。在所有叔叔殺死的人中——其中小弟弟是被活埋,爸爸是被偽裝成車禍,其他所有人都是被皮帶勒死的——沒錯,就連一身絲質睡衣、風情萬種的嫂子Nicole也一樣(最終未遂)。
所以,Nicole這個角色其實挺有誤導性,你以為她是主演、戲份不少,角色地位也必定特殊。其實在Stoker的基因的羈絆之下,她與臥底老管家、來訪的歐巴桑和想和女主來一發(fā)的小青年沒什么兩樣,注定無法介入Stoker之間,淪為那個被詛咒的血族的祭獻。
相比之下,只有Stoker家的人才配以勒死之外的方式死去。——這是叔叔的殺人哲學,還是Miller(劇本)有意將Stoker家的人與其他人區(qū)分開的表現(xiàn)手法,我不得而知。或許我們能期待繼承了叔叔衣缽的India,以后全用剪子殺人。
這里還想講下高跟鞋,且不談高跟鞋和女權主義的淵源,就個人體驗來說,穿不穿高跟鞋對心境有很大的影響。尤其對初次穿高跟鞋或者穿不慣高跟鞋的女孩,高跟鞋的存在感是巨大的。
況且歷史上,高跟鞋是男權束縛女性、女性取悅男性審美、女性社交需求和女性爭取平等地位的矛盾產(chǎn)物。
加上叔叔每年送India鞋子且India也對這些鞋子萬分珍視,不難想見高跟鞋在本片中的多重意象。
總的來說,電影所要傳達的信息并不復雜,個人覺得沒有太多心理學的暗示,也沒有涉及諸如家庭關系的社會問題。
正如電影名字Stoker,這部電影講述的是被冠以Stoker這個姓氏的病態(tài)血族的故事。至于Miller,也不是什么用電影語言解讀弗洛伊德的大觸,只是個喜歡希區(qū)柯克和恐怖故事的小伙子。
所幸的是,樸贊郁將這個流俗的課題傳達得自然而清高,貫徹了他獨特的含蓄,相較于里情節(jié)的骯臟,先一步感受到了殘酷的美感。
作為樸進軍好萊塢的首部英語電影,維持了他一貫的電影美學,考究的畫面切換和音樂調(diào)度。只是相較于復仇三部曲,電影技法的堆砌有所收斂,不變的是他還是老接這種近親相奸的本子。
另:翻了下英文維基,里面有一段談到希區(qū)柯克對Miller的影響,有助于電影中某些意象和場景的理解: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oker_(film)#Hitchcock_influence
影片的節(jié)奏很好,一個接一個的疑問一直抓住觀眾的胃口,不停地會讓人想是誰做得這一切?為什么?查理叔叔為什么會這么做?為什么要殺死自己弟弟,自己的哥哥?為什么要把英迪亞帶走?
我們只能從導演一個又一個的細節(jié)鋪墊才能猜測著一切!!
這樣的影片有一個最大的好處,觀眾在觀看電影的時候可以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因為電影在把握劇情連貫性和結局神秘性的同時,充分給予了觀眾眾多的細節(jié)和暗示,去猜測和判斷,隨著劇情的發(fā)展去驗證自己的猜測。
能做到這樣的把握其實是難能可貴的,失敗的懸疑片大多就是因為無法做到這一點,過早地暴露劇情,或者讓觀眾看的一頭霧水,是影片走向失敗的兩個極端,影片除了展現(xiàn)出導演的功底之外,也體現(xiàn)了編劇的編排能力。
不敢說是樸贊郁骨灰粉 但是對于斯托克還是有些想說的 我是片源出來第一時間下載配英文字幕半猜半蒙看完第一遍 第一遍的觀影感受是所有樸贊郁影片中前所未有的茫然不知何故 期間我起床倒水找煙上廁所總共加起來七次 雖然親切的金子也是斷開分三次才看完 但是金子看完后油然而生一種樸氏影片透徹心扉的爽快感 斯托克算是從立項決定由樸執(zhí)導后一直期待到現(xiàn)在的一部影片 但是從美版預告片流露出來后心里面隱約有一些擔憂 在成片觀賞完后 這種擔憂得到了確定。
首先我說一下自己對于樸贊郁影片的一點理解 不為透徹 僅作閑聊
樸贊郁對于電影鏡頭語言的理解是韓系導演中最為深刻的一位沒有之一 這一優(yōu)勢一直保持到斯托克中 我很同意云中的影評所分析的畫面中對稱以及圓形圖案以及蜘蛛這些元素的運用 這種略顯隱喻的元素表達貫徹每一部樸贊郁影片 在顯現(xiàn)人物精神狀況的手法上 樸不會選擇簡單粗暴的讓主要人物呼天搶地也不會像《迷魂記》那種人物背后一個大漩渦寓意迷失 無論是《老男孩》里面崔岷植臉上爬滿的螞蟻群還是《蝙蝠》里金玉彬不斷重復往申河均口內(nèi)刺去的剪子都是同樣的作用 在這部斯托克中 斯托克中 蜘蛛和鞋子是樸人為安排的兩個功能性道具 一個比較好完成了表達危險性+性啟蒙(亦或是性欲)接近上升的功能,另一個則為主人公india從女孩兒過渡到女性 從白紙過渡到獵手起到了銜接功能。插一句話 關于云中的黃色+紅色解讀 我同意這是刻意安排 但不認為這是樸贊郁特色設置點 這種顏色的功能性其實是和屋內(nèi)墨綠色墻紙的功效類同。
再絮叨一下人物 在我看來 斯托克是樸贊郁極少數(shù)選員出現(xiàn)問題以及人物設置中出現(xiàn)違和感的影片。 在他之前影片中 樸贊郁對于主人公的設置幾乎全部行成了一個三角關系 并非對立但是相互承接 我簡單的定性為:行進者 引導者 犧牲者
行進者一般由故事最重要人物擔任 比如《我要復仇》中的申河均,《老男孩》里的崔岷植,《金子》中的李英愛,《蝙蝠》中的宋康昊,《斯托克》里的india。他們都是因為自身尋求一個目的性而推動著故事的行進,簡單說就是故事因他們而起故事因他們而結;引導者,負責引導著行進者向著故事戲劇性方向邁步,在樸贊郁的影片中通常帶著的惡元素 或是透過引導著讓主人公走上悲劇線,例如《老男孩》內(nèi)的劉志泰(亂倫弟弟),《金子》內(nèi)的崔岷植(綁架金子孩子的老師),《蝙蝠》里的金玉彬,《斯托克》里的馬修古迪;最后是犧牲者,這種人物的建立是非常有意思的 他們因引導者而持續(xù)出現(xiàn)在故事中 與引導者相比 犧牲者往往是可靠親切甚至具有喜劇色彩 一種普世價值觀的人 但他們在故事的中后期往往因為自身貼近了主人公 而不得善終或者也落得悲劇收場 例如:《我要復仇》中的裴斗娜,《老男孩》里面的姜惠貞,《蝙蝠》里的金惠淑(有病弱兒子的歐巴桑),《斯托克》里的妮可基德曼。這種三角型的人物設置是樸贊郁影片風格的主要構架,無論主題如何更改,時代地區(qū)怎樣變化 這必須如同相聲中需要有逗哏和捧哏一般是樸贊郁電影的游戲規(guī)則。我們再回到斯托克中看一下 從表演上來說 馬修古迪可說是一是無兩,非常好的把Uncle Charlie這個人物撐起來 無可挑剔 簡直就像是把老男孩里面劉志泰所飾演的那個弟弟角色的穩(wěn)重腹黑以及蝙蝠里金玉彬飾演的寡婦性感迷人兩個特點完美復制過來。米婭華西科沃斯卡的India這個角色 中規(guī)中矩 一些段落比如開頭結尾對警察的最后一次殺戮都比較有亮點 反而是知名度最高的妮可基德曼這里出了大問題,不過更正一下不是演技上 而是從人物定位上來說 她所表演的角色無法代入到犧牲者這一類別中。更多時候 妮可基德曼飾演的母親是以一種“知情的缺少性生活的怨婦”這一較為西片的人物設置存在。而反觀樸贊郁原來的影片中,“捧哏”這一重要的職務往往是交予犧牲者來完成,但是妮可基德曼的母親角色則是放出空間給India(行進者)+Uncle Charlie(引導者)使得故事更多形成雙雄局面。三角型的人物框架并非不可修改,但突破了游戲規(guī)則,缺少了捧哏而兩位主角都是逗哏形象出現(xiàn) 整個故事敘述方面反而丟失了平衡,形成了節(jié)奏的緊繃無力。
就像琴弦 如果過于緊繃 沒有合理的松緩反而容易崩裂 斯托克并不是將觀眾的情緒完全提升到99分鐘無尿點 而是從第一個鏡頭開始便營造出了“我有一個天大的陰謀要話你知”的氣氛。這并不容易造成觀眾無法看懂故事劇情 反而是大部分人很快接受了india和charlie不對勁的設定 可到了戲劇高潮india華麗轉身成為了高跟鞋殺手后 觀眾悵然若失“果然如我所料嗎?”
碼字碼多了 先寫到這里 過兩天補充
樸贊郁電影總有兩點特別LOW,一個是炫技成癮;一個是過分夸大性欲的力量。我實在受不了“性感反派輕佻地摸摸女主角的脖子就能精神控制女主角”這種傻逼橋段,太像??碅片的處男的臆想了。
細節(jié)處理精致微妙,畫面氛圍無懈可擊。故事神秘古怪,作品整體形式略大于內(nèi)容。
一家神經(jīng)??!堆砌的符號隱喻,毫無邏輯的殺來砍去
一群變態(tài),尼瑪泰國看電影前還要全體起立唱國歌,嚇我一跳。
是否喜歡這部電影取決于你是否能放下故事,徹底享受氛圍上的陰郁。蒙太奇與構圖玩出花這就不說了,片子最凌厲的是物象間的類比銜接,蛋與眼,發(fā)與草,盒與柜……構成多空間閉合?;旌现b對仗少女私密、雜糅的人格構成,從“三親”中各接缽其部分。老樸這部美漂作挺棒。
太適合我的口味了,影片在細節(jié)上的處理非常的微妙,這種另類的心理懸疑驚悚片還帶著點古典的氣質,到了樸贊郁這里更是延續(xù)了他以往的黑色,流暢的鏡頭,微妙的聲音處理和剪輯讓影片變成了一場視與聽的盛宴。馬修·古迪的笑容讓人著魔,他那抽腰帶的鏡頭絕對是2013年最性感最經(jīng)典的一幕。★★★★
可以挑出N個缺點,鬼扯的劇情、各種裝小資、明顯的炫技,但是我居然蠻喜歡,特寫鏡頭給到Matthew Goode的臉真是賞心悅目,配樂也好聽,有些鏡頭還是挺美的,還有些刻意的變態(tài)居然也很對胃口,我怎么了快醒醒...
拍成這樣美其他都不重要了
變態(tài)是種基因。
蒼白的精致,美學讓人愛不釋手。米帥就沖這劇本誰還敢說你——不是基。馬修·古迪都帥成這樣了快用皮帶勒死我~~勒死我~~
家族的秘密,血裡的盟約,泛濫的美學,故我在他者裡添了冷靜。樓梯的高低對話交待了運鏡,與警長的一席話道出了節(jié)奏的跳躍由來?;罨钕蚰吧苏宫F(xiàn)自身的功架。由否定到擁抱,親密在距離裡成立,就在少女成長的剎那間,我今月的經(jīng)血就到了,真是應景。「我想這會讓你注意我?!挂苍S是樸對荷里活的問話。
“有時候需要做點壞事,以防自己做更壞的事”
馬修古迪身材是好啊……身材是好啊……身材是好啊……慢慢解開皮帶(然后勒死人)的動作是sexy啊, 是sexy啊,是sexy啊……#驚悚片觀影感想#
至多算是vintage服裝秀。畫面色彩美,裝了一手好逼。
太陽底下無新事,細節(jié)之處見高低。
故事很簡單就是一個少女殺手的成長日記,我的感動點是每個鏡頭都很好看,每個聲音的處理都很細致,只有低級的驚悚片才會用血漿嚇觀眾,樸早已超過那個境界。
導演用一個簡單俗套的故事展現(xiàn)出了電影這種載體應有的魅力
樸贊郁的風格越來越強了,而敘事則越來越不重要。這里很好的打造馬修·古迪的形象,抽皮帶串起的是欲望與暴力,太有想象空間了。
一個殺手倒下了,另一個站起來!Mia好棒!一直有格溫尼斯即視感!選角和配樂好贊,妮可就是適合演風騷俏寡婦!馬修美死了?。?!看完還想再擼一遍??!
Matthew Goode真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啊?。?!拜倒在蜀黍的西裝褲下!Colin Firth,付蘭蘭和法叔都是Uncle Charlie的候選人,holy mother of god要是有這些人當叔叔妹子腦殘才會一槍崩了他啊!對Mia無感,妮可基德曼也算中規(guī)中矩,哎呀反正她就長了一張勾引小叔的臉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