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手指》改編自東野圭吾「加賀恭一郎」系列推理小說中的一本同名作品。在東野筆下的偵探形象中,「加賀恭一郎」系列里的加賀恭一郎與「伽利略」系列里的湯川學(xué)是兩個比較知名的角色。與性格古怪、外表英俊的型男物理系教授湯川學(xué)相比,加賀恭一郎的本職工作就是警察,心地善良、感情豐富、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同時又不修邊幅、喜歡單獨行動。在東野的描述中,加賀恭一郎身材高大、五官深邃、笑容爽朗,無論是內(nèi)在還是外形同飾演這一角色的演員阿部寬還真有點神似。
目前,「加賀恭一郎」系列中影視化的作品有四部,除了《紅手指》外,還有《新參者》、《麒麟之翼》和《沉睡的森林》。今年還會上映一部《祈禱落幕時》,將由阿部寬與松島菜菜子聯(lián)袂主演。相較于「伽利略」系列著重案件與推理,「加賀恭一郎」系列更偏向于人性與溫情。人們評論東野的作品時常說他既非「本格派」,亦非「社會派」,而是不拘泥于兩者的「新社會派」,或者稱「寫實本格派」,在這兩個系列的寫作方式上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
《紅手指》當(dāng)然也繼承了「加賀恭一郎」系列的一貫風(fēng)格。作為偏社會派的推理小說,故事的開端便揭示了案件和兇手,上班族前原昭夫被妻子的來電急召回家,發(fā)現(xiàn)兒子直巳殺死了一名女童,在妻子的堅持下,昭夫絞盡腦汁地處理完尸體并編織了一個謊言企圖混淆視聽,幫助兒子逃脫法網(wǎng)。對于喜歡推理解謎的觀眾而言,這種類型的故事似乎并不怎么吸引人。本人未看過原著,但僅僅從影視版《紅手指》來看,案件本身并無精妙出奇之處,同時導(dǎo)演的著眼點亦不在這一方面。
自日本文壇的「清張革命」以降,社會派的推理小說便擺脫了單純偵破案件的拘囿,并承擔(dān)起了批判現(xiàn)實的社會責(zé)任。東野雖非完完全全的社會派,但在社會問題的揭露方面卻毫不遜色。東野曾在訪談中談道:「人性的獨白、社會的炎涼,這些是人類永遠(yuǎn)需要關(guān)注的命題?!挂蚨脑S多作品都以揭示人性的殘酷與冷漠為主題,特別對于家庭關(guān)系、對于未成年犯罪現(xiàn)象更是進(jìn)行了大量的描寫與撻伐。
在此意義上,可以將《紅手指》視為典型。前原昭夫一家的關(guān)系極為淡漠,昭夫作為家庭經(jīng)濟的主要來源,早出晚歸、忙于工作,與其他成員的交流很少。妻子八重子在超市打工,對兒子直巳十分溺愛,與婆婆的關(guān)系也并不融洽。兒子直巳處于青春期,孤僻、自我封閉、并有性愛好上的怪癖(這點在影片中語焉不詳,應(yīng)是有意回避)。母親政惠由于老伴兒因患老年癡呆去世,再加上兒子的漠不關(guān)心以及與兒媳的日常齟齬,于是選擇假裝也患上了老年癡呆,把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盡量避免和小輩接觸。
這樣的一個家庭,正是目前大多數(shù)日本式家庭的模板。家庭成員間缺乏情感交流,換言之沒有最基本的愛與理解。昭夫?qū)彝ゲ扇√颖軕B(tài)度,對兒子疏于管教和引導(dǎo),工作既是原因亦是借口;八重子對兒子一味嬌縱寵溺,并未真正關(guān)心他的心理狀態(tài)和需求。甚至當(dāng)直巳闖下彌天大禍時,八重子仍然不正視問題根源,反而將丈夫昭夫推向了錯上加錯的兩難境地。
面對加賀恭一郎的步步緊逼,走投無路的昭夫只得昧著良心想出了另一個計劃,故事也來到了高潮。昭夫的想法是把殺死女童的責(zé)任推給「癡傻」的母親,雖然在此過程中回憶起兒時母親的慈愛而倍受煎熬,然而護(hù)犢心切之下還是打算犧牲母親來挽救兒子。如此一來,不僅是直巳,連昭夫本人也跌入了道德深淵。好在本作的結(jié)尾不失溫情,在鐵一般的事實、加賀恭一郎的勸誡、母親的眼淚下,昭夫最終交代了前因后果,并痛心疾首地向母親謝罪。
在母親與兒子、是與非之選擇的背后,《紅手指》直面的是日本社會缺乏親情的悲涼現(xiàn)實。其中最值得贊賞的是當(dāng)前原政惠得知昭夫的計劃后,并沒有俗套地甘愿犧牲自己成全兒子一家,而是不斷用暗示的方式來提醒兒子懸崖勒馬,不要一錯再錯。同樣作為母親,政惠和八重子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不過即便如此,昭夫與直巳面對親情的態(tài)度上也都是一丘之貉。社會問題之所以能成為社會問題,與個體的關(guān)系其實已經(jīng)不大了。
?
首先作為東野圭吾的書粉來說,我覺得電影翻拍還原的很好,在選角上演員很好地演活了書中的角色。我覺得這部片子主要圍繞了兩個主題人性和生命,人性上來說每個人都是自私卻又是最無私的,像劇中八重子對直己的愛,為了自己孩子的前程,而幫他隱瞞殺人事實又幫助小孩處理尸體,又像是前原昭惠對前原昭夫那樣即使知道自己兒子想把殺人兇手推卸給自己,但自己始終并不沒有戳破自己兒子的謊言,她也只是無聲地為自己辯解自己不是殺人兇手,她始終相信她的兒子。尊重每一個個體選擇,也是尊重生命,片中的副線就是加賀與他的父親,加賀表弟不理解為什么加賀從未看望即將病危的父親,直到最后才知道這是加賀父親自己的選擇,想體會當(dāng)年自己妻子孤獨去世的痛苦,彌補當(dāng)年那份缺失,但其實加賀也始終在他父親身邊,通過小護(hù)士陪伴他父親下棋,劇中有一個場景就是加賀父親擁抱小護(hù)士,其實加賀父親始終知道加賀一直陪伴在他身邊,他擁抱其實是加賀。
本來想看看評論,平復(fù)一下我看過這部劇之后憤懣的心情,但是影評里卻沒有一篇認(rèn)同的。
這是一篇充斥著男權(quán),以男人的眼睛觀察的家庭倫理劇。
警官知道自己的母親出走孤獨死去,卻不想深究這是什么原因。懸念扣在最后,他是為了讓父親達(dá)成孤獨死去的愿望。作為警官的父親,辜負(fù)了自己妻子他想贖罪,為了得到心靈的安慰,又把自己的兒子放在了不孝的境地里。從年輕時辜負(fù)妻子,到死去時使自己的兒子見不到即將離世的父親,他用自己的固執(zhí)傷害僅有的兩個親人。而把自己不多的溫情,給了妹妹以及妹妹的兒子。這是緊扣自己一生想拯救“別人”的主題嗎?只能是家人之外的人,家人絕對不行。
警官的形象,一開始我以為他是源于對父親導(dǎo)致母親孤獨死去的仇恨,然而最后卻是他想成全父親,以讓父親在孤獨中去死的方式成全他。然后在死去的父親的尸體旁滿臉釋然的看著他,再抒發(fā)一下感受,好像獲獎感言。我想問,真實的人類,這樣的行為不可怕嗎?我了解你成全你,所以你孤獨的去死吧。這樣的觀念就是尊重嗎?他怎么確定,他的父親最后時刻沒有想念這個唯一的兒子,不是因為曾經(jīng)的承諾而后悔,既然是自我懲罰,那么父親一定是痛苦的吧?這就是日本人能圍觀至親切腹而感到寬慰的民族精神嗎?我理解不了,也不愿意被灌輸這種觀念。
犯罪的孩子,他有十三歲了,是什么導(dǎo)致他一遇見問題就尖叫呢?所謂母親的溺愛,又表現(xiàn)在哪里?是沒有嚴(yán)厲的管教嗎?顯然不是,他的父親管教過只是管不了,到最后父子間基本毫無交流。母親提供了愛,卻沒有提供教育,父親提供了管教卻沒有讓孩子感到重視和愛?;蔚募彝ィV呆的奶奶,不歸家的父親,溫婉而有求并應(yīng)的母親,學(xué)校的欺凌,無法宣泄的愛好,把一個孩子逼瘋了而已。
父親的角色,有人說他懦弱,但是他確實為了自己的兒子做了絕對不會做的事。在他記憶深處,有自己那個溫婉的母親,簡直就是目前家庭的翻版,他的父親的角色也不知所蹤,留下的只有老年癡呆的記憶。他就是自己兒子渡過青春親成家立業(yè)后的樣子。
妻子是被黑的最慘的角色,溺愛孩子,教唆男人,仇恨婆婆,被所有人無視或者仇視。但是她難道不就是年輕的婆婆嗎?愛孩子沒有錯,她只是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丈夫的角色缺失,整個家庭都是她在操勞啊,養(yǎng)育孩子,照顧婆婆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睡,她已經(jīng)不堪重負(fù)自己都要發(fā)瘋了。這中間丈夫做了什么?丈夫?qū)ψ约旱钠牌耪f,媽你吃糕點千萬別讓八重子知道!他在干什么,在告訴自己的媽,你在這個家吃個東西你的兒媳也會生氣的?這是離間計嗎?妻子承擔(dān)起了家庭所有的責(zé)任,既是叛逆孩子的母親,又是操持家務(wù)的主婦,還是伺候婆婆的兒媳。然而全劇從始至終所表現(xiàn)出來的都是對這個愚蠢女人的嘲諷,既愚蠢又不孝,歹毒,她有罪……
婆婆是妻子變老的樣子。這一生溺愛自己的孩子,老了又不得不照顧老年癡呆的丈夫。她愛她的丈夫嗎?完全看不出來,說她被冷漠的對待了,那么她自己呢,是不是也是冷漠的一部分?孫子殺人時她是家中唯一的成年人,她在做什么?在假裝癡呆。沒有人深究她到底對這件事知道多少,有沒有看見垂死掙扎的女孩,沒人關(guān)心,只因為她老了,所以可以裝作癡呆的樣子享受全家圍著自己轉(zhuǎn)的待遇。說她想嘗試丈夫的感受?她的丈夫是真的癡呆了,不是假裝的。當(dāng)她看到這個家一天天更冷漠下去的時候,她想到的是做什么呢?是自絕于家庭,因為你們冷漠,那么從始至終一臉面無表情的自己難道就不冷漠嗎?看著兒子不愿意回家,看著兒媳焦頭爛額,看著孫子叛逆她做了什么嗎?沒有,因為她老了,可以安心的放逐自我了,除了年輕的時候?qū)Υ约旱膬鹤佑姓嫘?,她難道不是這個家里最無情的人嗎?女人的愚蠢,從小小的容易被引誘的女孩,到成為別人愚蠢的妻子,最后熬成冷漠的婆婆,這是女性的悲哀。
這部劇,我無法知道作者真正想表達(dá)的情感,但是卻看到了真正冷漠的一家人,由始至終,從前一代到后一代的循環(huán)往復(fù)。深處其中,沒人更無辜。
東野圭吾的小說有一茬沒一茬地讀著,書荒的時候,想放松一下的時候,或者讀了些無法消化的枯燥的東西的時候,拿出來翻翻。不是部部精彩的,但也能的讀下去的。
所以看翻拍的電影也是如此,去年去影院看了《祈禱落幕時》,是看寬叔和菜菜子的組合。后來看了《沉睡的森林》是因為寬叔和石原里美的組合,今年國慶期間連著看完了《麒麟之翼》,《紅手指》,是假期不愿意出門看人山人海,想著有寬叔在,總還看得過去。
影片有一條線索就是加賀警官父子的糾葛,我看的順序反了,應(yīng)該是《紅手指》,《麒麟之翼》,《沉睡的森林》和《祈禱落幕時》。 看完《紅手指》才把這幾本電影的先后順序串起來的。
案子很一般,但父子之情倒是拍得很真切。尤其是加賀如何處理和父親的關(guān)系上。在我看來人和人的關(guān)系都是一樣的,有人能處得好,有的就處不好。朋友,父母,夫妻,親戚都一樣的。
影片中,影片中加賀警官和他父親的關(guān)系就比較緊張,父親病重,但他總是逃避探望,看似不孝,實則父子兩人分歧很大,見面就不開心,與其變扭地相處,不如退一步。平靜地承認(rèn)兩人的分歧。兩人保持距離,通過護(hù)士小姐姐,兒子送了父親最后一程。雖然沒有相見,但心心相念。看著很舒服,不煽情。不是所有的鴻溝都可以彌補,但可以尊重彼此??此凭碌睦褐髁x,也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
以前總覺得寬叔能接高倉健的班,現(xiàn)在看來,寬叔的戲路寬多了,可甜可咸,宜人爽口。
爸爸為了掩蓋兒子的罪行,將罪行嫁禍給自己老年癡呆的母親。怎知母親是假裝老年癡呆,知道兒子要嫁禍自己,各種旁敲側(cè)擊,想喚醒他,但她的兒子都沒能領(lǐng)悟,一錯再錯。這個家庭的變態(tài),讓人看了心寒,看過東野奎吾的很多作品。
人真的都是自私的,總是覺得父母的愛理所應(yīng)當(dāng),卻不懂得回報。父母總是把最無私的愛給孩子,也不在乎回報。愛的缺失造成一個家庭教育的悲哀,卻也是這缺失的大愛在最后關(guān)頭完成了對這個家庭靈魂的救贖。
小說還原度很高,從來不會讓人失望的東野。
雖然是一部懸疑犯罪片,卻融入了很多個社會面和價值觀,令人有所感、有所思。
一個家庭是社會組織的細(xì)胞和縮影,親情又是維系家庭的粘合劑,教育更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滋養(yǎng)品。養(yǎng)不教父母過,母親自私和對孩子無原則的溺愛,父親逃避責(zé)任、懦弱退讓的性格弱點,讓他們的家庭陷入了危機,自食其果,放眼看來,這樣的家庭不是一個兩個,應(yīng)當(dāng)警醒。個人還覺得,前原的母親在他小時候很注重道德品質(zhì)方面的教育,卻忽視了他懦弱的性格弱點,這也是他在與妻子一起生活后蛻變的根源,但凡和妻子有爭執(zhí)或不同意見,哪怕明知是犯法,都可以被說服,不能堅守底線。
若僅是因家庭教育不當(dāng)引發(fā)犯罪惡果的情節(jié),多有嘆息和社會無力感,并不能精彩和深刻。全劇的高光時刻在于加賀警官一次又一次讓前原有機會承認(rèn)錯誤、遵從內(nèi)心的虔誠懺悔,獲得救贖,也滿足了他母親想要挽救兒子的愿望。加賀說,“所謂刑警,并不是解開真相就天下大吉,不僅僅要抓住犯人,還要拯救案件相關(guān)者的心靈。” 這是讓人心里泛著溫暖的文字。
再升華一部,加賀沒有在父親臨終前陪在他身邊,不是沒有孝心,而是尊重父親的選擇。如何對待家人,愛就先要學(xué)會尊重。下棋太妙了,不見其人,但見其心、其意,寫的很玄妙,倒像是中國道家思想里的“無與有”的相生相成。
大愛無聲。
1.看著看著以為是電視劇呢;2.日本人一貫的說教方式;3.都快成類型片了
沒看過小說,不過真覺得新參者這系列不錯的說。雖然這SP的重點是親情吧。P.S:為了兒子讓養(yǎng)育自己母親去死的人自己先死一死如何。不過,黑木這角色存在的必要到底是啥,還有去掃墓這一點感覺是有點多余……
看得好憋屈,那對夫婦上不敬母下不養(yǎng)兒真是一把年紀(jì)活到狗身上去了= =
呃,催情戲
母親的良苦用心啊... 娶了媳婦忘了娘的都去切腹吧!
沖著直已這樣的小孩滿大街欠抽加一星,原著黨再加一星
案件有點兒簡單,加賀恭一郎與父親的關(guān)系也能猜到。知道了松宮修平的手表和青山亞美的墨水筆的來歷。
就無比痛恨直巳和八重子。一個變態(tài)廢物點心,一個毫無是非道德觀溺愛兒子的無能母親。
沒能力教育孩子就別生出來害人了
選角的勝利??戳诵≌f之后隔了一段時間再看片子,仍然覺得人心可怖。還做不好稱職的子女,就不要輕易為人父母。從溺愛子女到謀悖母親,一家人的悲劇之源看來只在一念之間,其實早就在歷年的錯失當(dāng)中了。
大逆不道!
感想:1,如果是班普是婦女之友,那么加賀就是街道辦大媽;2,黑木明紗是我的嫁?;3,田中麗奈也是我的嫁?;4,阿部寬更是我的嫁?(喂你夠了嗎!
兩個大叔飆戲
老演員就是演得好~ 內(nèi)個小孩兒他媽太縱容孩子了 = = 這樣的家長教出來的小孩怎能不長歪?!
深厚的親情,大概只有在看東野圭吾的推理作品才能讓我如此動容…
大叔騙眼淚好討厭>"<
黑木明紗,請你不要再出現(xiàn)了好嗎!
紅色的手指,深藏的母愛。病房的將棋,對弈的父子。
誠意SP
黑木明紗請放過加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