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一日晚上八點多,BBC新聞播報下端的紅色字體“Breaking News”再度亮起。這是我第二次在晚上看到這樣的插播,上一次是在兩個多月前鐵蝴蝶貝布托遇刺,巴基斯坦人發(fā)出的悲竦哀嚎,碎裂了那個寒冬里干冷的夜晚。
所以,那個瞬間,直覺告訴我,悲劇再次上演。
中東。加沙以北的拜特拉希亞。
那些被鮮血模糊的殘軀凌亂的橫在殘垣之間,背景天空中黑色的硝煙濃密。BBC新聞寫實的風格讓人窒息,那些迫近的特寫,緊湊的跟拍,打出了一個個憤怒,瘋狂,哀憐,無助的面孔。上帝在制作悲劇的時候深諳暴力美學的原理,毫不避諱那些死亡和血泊。六十八名巴勒斯坦人和兩名猶太人在這次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報復性襲擊中喪生,數(shù)字還在不斷增加之中。
斯提克斯,黑色的冥河之畔,又一次的冤魂咆哮。
BBC的那個經(jīng)常畫著鮮艷口紅的女黑人播報員嚴肅而克制的臉告訴我,雖然在同一片星球,接受同一個太陽的溫暖,可那畢竟只是離我們很遠的事情。只是關于鮮血,關于生命,那片在《圣經(jīng)》中被描述為“遺產與和平”的美麗土地,如今在半個世紀以來不停歇的戰(zhàn)亂下破敗得讓人唏噓感慨。希伯來文書寫的神圣歷史未曾指引,上帝選民的復興之路誰都不會料到會是如此血腥。轟鳴嘶叫的坦克,錚亮的槍管,帶血的眼淚,如此的慘絕人寰的夢境,先知們留在羊皮卷上的預兆,仿佛幽浮著卻是魔鬼的回音。
我想起鏡頭里那些母親和親人們絕望的哀嚎,持槍的男人和蒙面的士兵激烈的呼喊,他們的表情如鏡子一般映出了以色列人的臉——那些在超市和車站的自殺爆炸中死亡的親人和家屬,約旦河的兩岸,和平的命運氣若游絲,那一幕幕人間慘劇竟是如此的對稱的悲傷,如此的相似的殘忍。
那些圣城頂上透藍的天空,此時沒有天堂。
想起還是在大學時看過的那部極具爭議的《天堂此時》。片中講述了一對從小一起長大的巴勒斯坦人克漢雷和薩德在無奈中邁出的人彈之路,在以色列導演的鏡頭里,充滿了民族間的諒解和人性。其間他們在仇恨與良知里反思,掙扎,然而無論他們做出怎樣的選擇,無論他們放棄不放棄他們的使命,卻都是無法結束那片土地延續(xù)的仇恨與血淚。上帝無暇顧及這片他曾經(jīng)寵幸過的土地,天堂之下,生靈涂炭,黑色的悲劇氣氛仍在不斷彌漫。
以平民的細微視角展現(xiàn)宏觀的歷史背景,這向來是電影用來描述大時代或者大災難一種藝術手段??蛇@樣的敘事線索在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兩邊看來都是很難接受的。以色列人覺得影片美化了自殺襲擊者,而巴勒斯坦人覺得片中幾乎沒有描寫到以色列人對他們的壓迫和侵略。一部本意是呼喚和平的影片,卻因為民族尊嚴和國家意識的對立而受到夾擊,最終落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不能不說也是另一個悲劇。
中東,自古以來都不是平靜的地方。
讓拉賓倒下的槍聲還在回蕩,阿拉法特尸骨未寒,亞辛的遺像依然被扎著深綠色頭巾的哈馬斯民眾熱烈親吻。領袖們進入歷史,帶著未嘗的理想和遺憾。
那片土地自古以來都不是某一個人可以征服的,伯利恒,加沙,耶路撒冷那些歷史上雋金的城市,如同在層層腐尸中生出的玫瑰,你仍然可以聞到歲月沉淀下的暗暗幽香。埃及人,大衛(wèi)王,十字軍,那些歷史上著名的戰(zhàn)役總會成就一些帝王的功勛,可是那尸骸遍野,萬骨枯竭的場面不會輕易的煙消云散,熱血滲透了他們腳下的每一片土地,帶著死者的詛咒與猙獰,傳說當年六個天使一度曾在哭墻上徹夜哭泣,眼淚滲入哭墻,從此墻壁千年屹立。
當代世界最著名的猶太詩人耶胡達·阿米亥的詩歌中常常描寫到了這片美麗的土地在戰(zhàn)爭陰霾下的巨大壓抑,其中有一句這樣寫道:
夜幕降臨像軍號的聲音/把我們籠罩/它嘴唇翕動/仿佛祈禱者/面對著某個上帝/嚶嚶哭泣
詩人的感性,讓他的句子帶著一絲被神拋棄的無奈與凄涼。那里的人民,更是因為一代代的沉浸在那種恐怖的氛圍里,而對死去的和平鴿默哀失語。
我想起我們學院里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留學生,他們一起學習,上課,討論。仿佛離開那片土地,大衛(wèi)王的后代和巴勒斯坦人可以在任何屋檐下同生共存,而不是冤冤相報。
只是上主耶和華,真主安拉,還有無數(shù)被這片土地的子民自古以來虔誠供奉的神祗們,你們是否聽到了你子民的哭泣,只要你們睜開眼,便能看到你們曾無數(shù)次展現(xiàn)神跡的土地,“橄欖枝早已滑落”,現(xiàn)今正遭受怎樣沉重苦難的折磨。
只是電視上那些充滿了憎惡和瘋狂的眼睛告訴我,在看不到黎明的黑暗里,此時的中東,天堂無路。
http://vincentzhangyue.blogbus.com/logs/16368567.html
先不說三觀相沖,這片子本身就很boring……這能出名完全就是因為這題材了,這么反人類的東西,這導演是想自黑呢,洗地呢,還是打算黑啊……這片子比較適合有立場的,中二的,憤青的,看什么都哭的,還有就是白左評委了吧……
人肉炸彈成長史
有些時候,重要的是你不去做。
3.5
除了用人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巴勒斯坦人還能用什么方式來得到世界的關注?世界真的是弱肉強食,弱小的一方只能以生命為代價去換取自由
似乎大家都對結尾處的閃白印象深刻,但最吸引我的一幕卻是主角放走那輛公車后,主角陰暗的臉終于被陽光照亮,象征意義十足。
太深邃。。。
總比那個什么四獅子的好
信仰,救贖以及和平的困境。
-你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了讓他們死后得到平等。-如果你可以為自由公平而犧牲或殺人,在生活中去尋找這種方法吧!-靠著你那右派?-可以這么說。我不會給他們任何殺掉我們的借口。-你太天真了,沒有不斗爭就得到的自由。公平不在,就要為之犧牲。-這不是一種犧牲,這是復仇。殺人很容易,受害人也可以成為劊子手。-我們只要有方法,我們就要成為圣戰(zhàn)者。-你難道忘記了他們很強大,而且你不比他們強。-死了之后就平等了。天堂是我們的。-天堂不存在,它只存在你的腦里。-天啊,愿神寬恕你。如果你不是阿布·阿扎姆的女兒。腦子里有天堂總比我們所生活的地獄好。我們是為生活而死。你是選擇死亡去逃避現(xiàn)實。-我們堅持著什么?我們做出這些行動是為什么?……-不這樣做,它會停止嗎?-也許。如果我們和平斗爭,我們可能已經(jīng)成功了。-你要怎樣和平地斗爭?……
“你死之前,你真的會看到你的一生從眼前快速流過嗎?”
冤冤相報何時了
沒想好為什么做之前不做,想好了就一定要去做
20060604 1930 bc
巴勒斯坦的天空,可能并非上帝所轄。
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表達很含蓄,偏紀錄片形式,不瘟不火地將戰(zhàn)爭、人文、宗教雜糅在一起,顯得很平淡。這種人肉炸彈題材的電影,其實可以做得更有張力。可惜太多對白堆砌,很說教,對人物內心挖掘也不夠深入。整個高潮集中在最后幾分鐘,最后薩德身捆炸彈,麻木眼神淡入一片白芒,這一幕還是相當震撼的。
不太明白
影片用人彈的主觀角度來帶領觀眾了解這一整個事件中他們的心理變化、信仰的崩塌及重建。電影的主旨很有說服力,但表現(xiàn)形式卻張力不足,過多的旁人對白及陳舊的眼睛靜態(tài)描寫無聲畫面只能是讓觀眾各有各的體會。對于以色列,我一直對于這個二戰(zhàn)之后依靠民族信仰建立起來的國家沒有過多好感。在巴以爭端的解決過程中,它似乎極少起到正面推進的作用,對于無辜平民的暴行似乎總有那么一點當年他們受到納粹迫害的景象。就像影片中說到的,“受害者終會變成劊子手”,呵,循環(huán)又往復,永無止盡
一條不斷要證明政治正確的血脈;鐘錶店老闆出租或出售烈士錄像帶和「巴奸」錄像帶的一幕跟釣崎清隆的死亡之旅的其中一個章節(jié)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