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整天仍然不知所措,everything, everyone, all entangled and fucked up. 人非草木,只能靠吞吃彼此來維系生存。我們總是被情緒和幻覺推著,步向深淵;卻又只能在否認和棄絕這一切的庭上站直,接受審判。破碎發(fā)夢的青少年,百般逃避的成年人,濫用的藥物,叢林的友誼,撕裂的公眾,自相矛盾的判決和量刑——種種荒唐,都說明我們完全不懂也不敢不想去懂如何面對沉睡在我們自己體內的瘋狂。但,一切不論,你至少從未刪掉哪怕一條那些可以輕易把你置于絕境的短信,即使警方已經找上門來。You loved him, I believe, and I believe you still do. I believe you did try to help him, either live or die. But, girl, you just can’t help someone by taking his life, when the person himself never had one.
第一集還在對女生想靠男朋友的死吸引其他人注意并在其社交網站上緬懷男友感到氣憤 第二集原生家庭的問題就出來了 父親的家暴 母親的冷漠一步步把這個孩子推向深淵 孩子的自殺父母難道沒有一丁點責任嗎 把責任全部推到一個在網絡平臺上慫恿孩子自殺的另一個孩子身上不好吧 女生算是導火索 根本在父母 這件事情的關鍵還是在男主向女主求助時 女生讓他的男朋友回到充滿一氧化碳的車上 這顯然是錯誤的做法 但如果是女生知道男朋友活得很痛苦想幫他解脫呢 這種錯誤的愛造成了悲慘的結局 但她一邊跟朋友說男朋友要自殺 一邊鼓勵男朋友自殺真的太扭曲了 男生先前有過四次自殺未遂的經歷 最后一次猶豫的時候他的女朋友推了他一把 他一直都在尋死的邊緣 如果女朋友沒有推這一下 他就不會死在這一刻 但很可能死在接下來的某一刻 更大的問題應該還是在他為什么站在了尋死的邊緣吧 他不站在那兒 女生也沒機會推他一把啊 這個女生也有很大問題 會把虛擬和現實搞混 她當時會不會覺得接下來發(fā)生的就像演電影一樣 她想讓電影演的和以往不一樣 總之兩個有問題的人在一起會產生更大的問題 在后來采訪眾人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時 大多都很氣憤 這是道德問題 你怎么能不制止別人自殺反而還鼓勵呢 也有人說 你站在橋上我讓你跳下去 結果你跳下去了 那我就是殺人犯嗎 這個事情真的太值得思考了 真實事件的主人公很扭曲 最后判15個月我覺得可以 兩年半變成15個月也很可以 我在想男生死前的猶豫如果是因為不舍鼓勵他自殺的女友該是多么可笑 就沖著自殺后要被扒出來這么多聊天記錄我也不想自殺了 歸結種種 女生慫恿其男朋友自殺肯定是有悖道德的 也肯定是要判刑的 不然慫恿他人自殺會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我還是有個問題 因為原生家庭的問題導致孩子自殺 父母用承擔法律責任嗎?
法槌敲落,法官宣判,罪名既定。輿論的聲討和法律的譴責都已就位,我想也該有人研究罪之土壤。
人們從未停止對女性的詆毀與惡意,即使在一個父權制社會的文化里,男性的自大與狂妄不斷膨脹,歷史故事中依舊不缺乏被女性操控玩弄的權力角色。人們忌憚美麗神秘的年輕女性——男人欲征服、女人善妒忌,在一場場悲劇中塑造出妖魔冷血的女性作為替罪羔羊,仿佛是每個社會的慣用伎倆。
觀眾將長久以來的世俗偏見,甚至是對女性角色的憎恨結合于Michelle身上,揣測她“試圖通過剝奪男友生命來獲取關注”,編排自己對于典型青春期少女冷酷、膚淺與極端的故事,要求這一“歹毒的女巫”承擔最沉重的責任以此為這一悲劇劃上完美句號,仿佛順理成章。人們不愿深究,更不忍責備長期抑郁與社恐的少年對放棄自己生命應承擔些什么,青春期少女為何如此迫切的尋求關注也無人問津,然而,這樣的結果是,社會仍對于許多女性角色有著片面的猜忌與揣測。“女巫”雖惡,卻的確承擔了許多子虛烏有的罪名。
你是否能認清智能設備傳來信息的彼端是什么模樣?
電子時代,一切都走進另一次元,物理距離不再能夠削弱曾經炙熱的關系,現實世界不能對話的我們卻在虛擬世界中喋喋不休,于另一空間延續(xù)彼此靈魂慰藉。然而,經過措辭的語言、沒有溫度的平面影像、缺乏語調的情緒是否會讓你感到失真?你是否曾在恍惚間忘記對方原本在現實世界原有的模樣?你是否意識到自己在虛擬世界之所呈現已成為另一個人?你是否已經無法分別,甚至不想分辨哪一世界是真實哪一世界為虛擬?
你是否已經掉進虛擬世界,深陷其中。
紀錄片中,Esquire Magazine的撰稿人Jesse Barron似乎窺察到了這一現象:在Michelle腦海里,她與Conrad的交往關系,連同電視劇"Glee"、電影"The Fault in Our Stars",甚至女星Lea Michelle的戀情故事交織存在于同一個世界,情節(jié)的疊加與時間線條的紊亂,讓Michelle為自己和Conrad的關系增添不曾發(fā)生過的敘事,并一廂情愿的注入挪借于它處的情感寄托??此苹恼Q無稽,實則一切有跡可循,明明情感懇切,卻不禁讓人反復確認是否真實,這大概是在電子時代創(chuàng)立的虛擬社交模式下我們逃不過的命運。
同時,Jesse Barron另外描述了一個十分吊詭的印證:在真實生活中,Glee的男演員因為OD在加拿大死亡,于是電視劇Glee也只的安排劇中“四分衛(wèi)男友”不幸離世,并編排了主演們一同歌唱哀悼的劇集?;蛟S,電視劇與真實生活的并軌運行同樣的觸動著Michelle的感情世界,甚至電視劇中的場景對她而言更加真切炙熱,讓她置身楚門的世界并于現實中逐漸迷失,讓她錯亂了手機訊息那一端的Conrad將要實施自殺在真實世界的概念,讓她模糊了鮮活的生命即將消失的意義。
Michelle和Conrad經歷著所有人大概都在青春期經歷過的“尋找自己”與“理解生命”。這一歷程往往痛苦而時長不定,充斥著迷惘、極端、敏感、情緒崩潰、空虛與自滿、自卑或自大、和不可消遣的孤獨,我們需要很多的愛與支持走過這一過程中發(fā)生的震蕩,然后,漸漸理解世界上各種事件的形態(tài)與意識到我們將在這些事件中想要扮演的角色。不幸的是,Michelle和Conrad在成長過程中缺少了這樣的支持,在心理疾病的纏繞中痛苦與悲觀愈演愈烈,行徑走向極端,Conrad的生命在獲取應有之質量之前就已被自己輕易放棄,然而,這場悲劇的致命點在于,本應幫助與救贖他的Michelle,也不曾真切的理解自己生命的意義。
在自己都支離破碎的時候,該如何拯救他人?
紀錄片中,Michelle存在青春期女孩都普遍呈現的問題:Eating Disorder.
這是一種精神性軀體障礙,以厭食、報復性飲食等非正常飲食為臨床表現,以嚴重營養(yǎng)不良、內分泌失調、閉經、抑郁癥等為并發(fā)癥,是“進食”和“發(fā)胖”之間于觀念上的不可調節(jié)、不可接受而強烈矛盾對抗的產物。毋庸置疑,致病因素有很多,但我想最具有普遍意義的因素,即為長期以來強加在女性軀體外形之上的固有社會觀念:苗條。
在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里,女性苗條的外形是理想人生中必不可少一環(huán)?;蛟S男性可以事業(yè)有成、于商圈或政壇叱咤風云但卻同時大腹便便、不修邊幅,而女性的外貌出挑卻是獲得關注的必由之路,即使一名女性在其領域小有成就,但當人們打開新聞標題,第一眼總是鎖定在她的外貌與身材之上,甚至無論美丑都將忍不住會評頭論足,試圖以“美”、“不美”、“不夠完美”總結其創(chuàng)造的全部價值。社會對女性“美”的期待與要求實在過于平面,大多僅僅停留于視覺沖擊而不能再向前邁出一步——探索女性真正的人格魅力和她們通過汗水努力所創(chuàng)造的作品與價值。
青春期的女孩兒將在校園里第一次面對這種不夠公平的壓力:只有你苗條纖瘦,才能穿上華麗的晚禮服站在校園舞臺上主持或表演節(jié)目,才能獲得鮮花、掌聲及周遭熱烈的關注,才能有更多的人想要認識你并與你做朋友,才值得被肯定被愛。尚未經世的女孩兒與其尚不成熟的價值觀很容易屈服并淹沒于這一單調的聲音里。同時,商業(yè)與娛樂業(yè)趁機大肆渲染,她們紛紛涌向塑形衣、減肥藥等一切有關塑造外形的商品,開始愈加苛刻的要求自己的進食與運動,保持高度自律的樣子如走鋼絲,與此同時,急切通往理想的彼端、幻想著這一切都將有所回報,最終,有一些不幸的女孩將失去平衡,在失落與崩潰中墜入極端的深淵。
我想,Michelle就是萬千不幸女孩之一。長期缺乏愛與關注的Michelle于青春期患有Eating Disorder,在虛擬世界與Conrad建立的交往關系偶爾會讓她感到失真,孤獨的情感依舊無處寄存。事實上,這里缺少一種聲音告訴她應當將愛投放于自己,在自己身上探索更多的價值與肯定,摸索自己人生的真諦與生命的可能性。不能信任自己就會更加害怕他人若即若離,不能自處便愈極度渴望朋友的陪伴,然而,人與人交往之間機緣微妙,往往互相消磨時光輕而易舉,但彼此救贖的善意卻非人皆能懂能有,更非能于旦夕之間大功告成。畢竟,脫離苦海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欲要擺渡他人,尚需自己能在無垠水紋之中領悟東方既白。大概處在深淵中掙扎的Michelle,尚需自救。
拋開道德與情感桎梏,Michelle的行為在是否得以定罪,應需回歸法律判斷。
違法階層之上,“行為”作為任何罪名中都必不可少的客觀要件,包括“作為”與“不作為”兩類:“不應作為而作為”與“應作為(能作為)而未作為”,或因創(chuàng)設了法律不允許的危險,或因打破法律規(guī)定的某種義務,而侵害法益構成客觀違法。在Michelle的案件中,分析Michelle的短信是否侵害了Conrad的生命,首先應判定她的行為性質。
DA通過Michelle事后對朋友的短信中提到,當晚她在與Conrad打電話過程中“told him to get back in”這一行為,指控Michelle在Conrad選擇結束生命這一事件中創(chuàng)設了危險(“she created the harm” in the prosecutor’s own words), 對這一說法我深表懷疑。當判斷一項行為是否違法時,判斷標準往往是:“該行為是否引起了法律所不允許的危險”,且這一標準理應站在一個理性一般人的視角里展開。那么,當Conrad已經連接好發(fā)動機和水泵——親手制造了侵害自己生命的危險環(huán)境時,Michelle通過電話勸導他再次進入該危險環(huán)境以完成自殺,這一通過遠程通訊進行語言上的指導、支持或慫恿,顯然并不符合一般人對于“構成危害生命之危險”的理解;換言之,在Conrad具有十分的自由意志進行選擇時,他完全可以選擇不聽取Michelle的勸導而放棄自殺,而當他自己選擇回到車上之時,究竟是屈服于Michelle的語音“脅迫”,還是遵從了當時自己絕望的內心。
分析完Michelle的電話指導這一行為并不符合法律意義上對侵害生命的危險后,轉向分析Michelle有沒有“作為”的義務去阻止這一危險行為——這也是本案于法律及道德情理之上爭議最大的地方。
“作為義務”,顧名思義,當事人具有做些什么的義務,去防止危害結果最終發(fā)生。作為義務源素來是學理界之熱議,并已從形式的法義務發(fā)展出實質的法義務,兩者相互調劑補充:形式的法義務即通過列舉作為義務的法律淵源以確定作為義務的根據,實質的法義務是對作為義務的實質判斷。綜合考察該二元論之關系,我認同將“作為義務”來源歸納為:對危險源具有監(jiān)管的義務、對法益對象具有保護的義務,兩類義務源的學說,結合紀錄片展現的場景,此處所需討論大體又可分為:1、Michelle是否對自己的先行行為所創(chuàng)設的危險具有阻斷義務。即Michelle是否具有阻斷鼓勵Conrad自殺行為帶來的危險的義務,而經由上段分析,遠程通訊鼓勵自殺的行為(先行行為)尚不能理解成創(chuàng)造了侵害生命法益的危險,更談不上對其危險具有阻斷的義務,故可略過。2、Michelle和Conrad是否屬于特定關系,致使Michelle產生對法益具有保護的義務——這一問題的理解也是本案定罪之命脈。
具體來看,形式法義務說認為特定關系的義務來源大體包括:法律規(guī)范(如父母子女間、夫妻配偶間),職務行為(如醫(yī)生對病人、消防員對被害人),合同契約(如保姆對特定的孩子、司機對特定的乘客)。顯然,Michelle與Conrad的交往關系并不屬于在配偶間規(guī)定的的法定救助義務,也不存在職務、合同關系,故不屬于形式法義務之義務來源的設定。
另外,Michelle對于Conrad在放棄生命關頭的見死不救,雖應受到道德譴責和輿論的口誅筆伐,但在電話另一端“見死不救”之不作為顯然不具有諸如刀殺、槍殺、毒殺等故意殺人行為,或嚴重超速造成車禍致他人死亡等過失殺人行為,在行為上或社會作用上具有等價性;同時,由于物理空間存在明顯距離、勸導Conrad自殺的手段不具有一般法律意義上的危險性,故而,Michelle對于Conrad自殺的結果也并未于此設定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或對該死亡結果具有“排他的支配性”。根據實質法義務論輔助的“行為等價值性”、“原因設定”、“結果支配”等多種理論,皆可輕易駁倒Michelle與此具有實質法義務,
那么,在避開了形式法義務與實質法義務的雙重判定下,給Michelle定罪實在缺少法理(即使美國是判例法國家)。本案更值得討論的,是在Conrad長期謀劃的自殺計劃中,Michelle是否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對于最終悲劇的發(fā)生究竟起到了怎樣的作用。這個問題同時具有時代特征,因為要探討這一問題之時,我們必須要理解幾乎僅靠智能設備于虛擬世界維系交流與情感聯絡的Michelle和Conrad,之間究竟有多親密,于虛擬世界的交流對于彼此的行為究竟能產生多大影響。然而,這一問題終究是社會問題,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認識可能會對Michelle發(fā)出不同的道德譴責,然而,“過失殺人罪”的定論是從最嚴峻的法律層面對Michelle進行否定并科處剝奪人身自由刑作為懲罰,這讓我看不到刑法之謙益性。
(補充一個程序法疑問:紀錄片的尾聲撰稿人與醫(yī)生都對Michelle慫恿Conrad“回到車里”的真實性產生質疑:這一說僅存在于Michelle事后對朋友的描述但卻“沒有電話錄音或文字記錄”("there's no recording of a phone that she said it"、"we have no written record")。那么,這一被DA當作強有力指控過失殺人的情節(jié)其實并沒有確鑿的證據加以證明,僅靠Michelle自己事后描述,其證明力如何達到刑事訴訟程序法中的“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
2020.6.2
這部已然被載入史冊的真實事件,就其整個庭審過程被拍攝成紀錄片記錄下來這事,是對當下整個早已被當今社交媒體和社交網絡完全涉獵生活的全球人類,非常好的一次價值討論??梢哉f它的價值才剛剛顯現,這個剛剛顯現不在于事件的主人還有一份要等到2022年8月1日前才會出結果的新鮮度,而是經由這個事件帶給整個全球社會的影響。
是它注定由此會產生出來諸多個不同的看法和觀點之后的那個價值討論和變化,way?為什么你會這樣看?怎么你也這樣看?怎么她竟然會這樣想......再然后,便是由此打開自己世界之外的更多世界,平行宇宙下的多個你我她。
再再然后便是留給我們的共同以及不同的差異反思,這些發(fā)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我們可以僅通過“聊天記錄”來定罪嗎?我們在聊天時的那個情景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差別在哪里?我們更沉醉于在聊天場景里的那個界面是因為什么?我們這些年來的故事和敘事是如何開始發(fā)生轉變和轉換的?我們真的了解抑郁癥狀和抑郁患者嗎?
當情緒管理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大多都是如何處理的?社會對這些可能會發(fā)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除了生產出相應的藥物以外,有有效的機制和機構跟蹤處理嗎?是誰在對這些人群做出評判和管理?有有效的樣本數據追蹤嗎?科學依據在哪?誰在關心他們?關心這群人的是機構和職業(yè)的存在,還是更具精神分析理論專業(yè)和心理分析專家的科學人在做這個事?
看看過去這么多年里,每個國家對精神病患者的處置方式是怎樣的就知道了。我有認識的抑郁癥患者,她們是被當精神病患者也即當作不正常的人來全面對待的,這個全面對待就是,只要你被一堆數據對應上是有抑郁癥表征和傾向,且還有過自殺行為,那就是用各種方式哪怕是極為不人道的方式來預防你自殺,即預防你自殺這個結果是他們的最終數據和責任效果結果,至于你為何會產生這個自殺傾向和抑郁的原因,以及應該如何去追蹤這個病程是兩個職業(yè)范圍的事。
就我接觸的抑郁癥患者,且有過自殺行為好幾次的而言,至少和我接觸和通話連線的時段和文字信息溝通的過程里,她們和正常人沒分別,思維極為清晰,頭腦也十分清醒,不穩(wěn)定的時期多發(fā)生在與自己相處的時候。
我讀過阿爾都塞的《來日方長》,通過他的文字,再結合接觸過的抑郁癥患者對幾進精神病醫(yī)院的表述,我相信他們所說的。她們那個世界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曾體驗過,那應該怎么去對沒經歷過的那種臨界感和煎熬處境做出更加合理的判斷和審判才合理呢?在比如面對與他們的接觸溝通中,因受不穩(wěn)定因子的影響,連他們自己可能都不太確定自己說出來的話是否經過了自己的確認的這些現象,我們應該如何去看待和對待?
在如今被社交網絡信息快包裹出漿的我們,在暗地里離這樣的癥狀有多遠?在擬像的世界里,在象征貧困的災難里,我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癥狀?渴求被認同,越來越孤獨,不斷被互聯網社交平臺重構著他人的敘事和自我的敘事,以及各種對敘事的想象,在社交焦慮,矛盾撕扯的道德危機和生活壓力中風中飄搖......
死者家屬一直強調我們很傷心,我們看孩子很正常,都是怨那個女的。孩子已經病了那么久,根本不敢在你們面前展現他真實的樣子,你們還覺得自己沒有問題?這夫妻兩個都暴力,孩子焦慮抑郁。即使是這樣,他依然考船長證,對家人笑臉相向,為什么?因為他知道你們不能接受他真實的樣子,你們只能接受一個理想的人人羨慕的孩子?《六尺之下》里面最后母親最終意識到,孩子不是去超市里買雞肉,只要你喜歡的部分,而是什么部分都要接受,不管是性取向,生病還是不想和自己生活在一起。 兩人都服用精神類藥物,女方不受歡迎,渴望親密關系求而不得,迷戀影視劇,模糊現實和虛幻。遇到男方這種看起來陽光帥氣的以為自己遇到了真愛,沒想到男方四次嘗試自殺,情緒多變,把所有的不能跟家人表現的那一面都傾瀉給女方,多次接受治療。死亡前一周每天晚上跟女方說再見女方每次都著急阻止。直到最后這次,男方自殺成功,女方要承擔責任。 這個故事可能只有一種結局能讓大家滿意,就是兩個人殉情,那時候又可以歌頌愛情了,會忘記誰在讓他們走投無路,無法自拔。
2018年6月,甘肅一名19歲的少女縱身從樓上躍下當場死亡。期間,在樓下圍觀的幾百名群眾大聲起哄慫恿女孩跳樓甚至鼓掌,有的做起了直播,甚至還在朋友圈抱怨女孩為什么還不跳。如果說這一現實讓人心寒,那這部片中20歲的米歇爾·戴安娜·卡特則讓人在心寒不解之余也有些心痛。片中通過檢方、辯方兩方的觀點以及法官的結案陳詞,帶領我們回顧了這個關于兩個長得還挺好看的少男少女的真實案件。
20歲的米歇爾曾是一位公認的貼心、關愛他人的好女孩,可她卻幾乎沒有朋友,至少沒有可稱為閨蜜、互到家里玩的那種親密朋友,而男友自殺卻能使她成為“傷心的女友”而獲得別人的關注和安慰。就在檢方妖魔化這位女孩的背后,是18歲的男孩康拉德·羅伊父母離異、家庭暴力。在2012年康拉德就因為嚴重的自殺傾向住進了精神病院,他多次搜索自殺方法,至少有四次自殺未遂, 死前幾周經常做的事就是對女孩說今晚要自殺可第二天還活著出現,如此循環(huán)往復;同時,兩人都在服用精神藥物,他們也是精神藥物的受害者。這些都是辯方給出的視角。
這兩個大概只見過5次卻互發(fā)了上千條短信的少年,他們全部的戀情真的活在了手機里,而女孩自相矛盾的說辭更像是活在自己的幻想當中,雖然最后女孩因過失殺人判處二年半監(jiān)禁,但僅憑短信或電話勸說協助他人自殺究竟是否能判定為犯罪,個人覺得仍是存在可爭議之處的。
在眾多想象性的關系中,給自己安排了一個想象性的角色,并且充滿使命感地必須去完成它,最悲劇的是,沒有什么所謂的真實在你醒悟的時刻等著你。雖然所有人都說Michelle Carter有多丑陋,但在紀錄片的結尾我覺得她還挺迷人的,大概是因為瘦了一大圈,變得很像Cara Delevingne
去標簽化,去符號化,盡量還原,看完第一部分不要關機,繼續(xù)看第二部分吧。
這個話題太應該成為一部小說了。
絕對是屬于新世紀的tragic romance
看電影了沒
兩個心理不健康的人聚在了一起,聊著聊著其中一個人死了,社會就把矛頭指向了另外一個人,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兩個孩子都是需要愛和幫助的,把這樣的人關起來,只不過是讓那些“正常人”,特別是兩個孩子身邊的人,可以觍著臉繼續(xù)活下去罷了。很喜歡紀錄片的形式,cover的角度可以說面面俱到了。但是可以看出來片子的主旨,是想喚起大眾對全部事實的注意力,特別是喚起大家對女孩子的同情。
量刑請求那一段,DA喪良心。很欣賞Curhan(短暫出現的上訴律師)。這個案子兩邊都有很多張牌可以打,選對牌的就能在法庭以一敵百。但是現實本身不是黑白,相當晦澀。未成熟的,被孤立的,被騷擾的,被圍困的。
言論自由與教唆殺人之間,應該怎樣界定
那個在庭外大喊"kill yourself"的路人和米歇爾有什么區(qū)別?"正義的人類"真可笑。
I’m scared babeYou called me babe
即便有了全部的短信,還是有各種翻轉和解讀。女孩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卻是唯一上被告席的稻草。
這個故事可能只有一種結局能讓大家滿意,就是兩個人殉情,那時候又可以歌頌愛情了,會忘記誰在讓他們走投無路,無法自拔。女方的律師不錯,DA一直強調說如果不是女方,Roy還活著,你們沒看到Roy都邀請Michelle成為他的朱麗葉嗎?多次嘗試自殺但還在親人面前扮出正常的樣子,他根本就不相信他的家人能接受他真正的樣子。
這個案件的一個特點就是,青少年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多么不同。//審視真實案件背后的多種解釋。電視劇和電影的影響感覺還是有點游離在表面?可能因為沒有太多線索支持?Alice對她的影響也比較單薄,也可能是因為線索較少。
Nancy Grace,又是你,怎么哪哪都有你【案件本身其實也沒啥,但這個庭審明明可以討論更多東西的,不知道是不是沒被剪進來,兩個人的生活(父母)也看得出還能繼續(xù)挖掘,但是都一筆帶過的感覺【不太認同法律上她應該被定罪,首先這甚至不是一段她pua他或者故意傷害他的關系(第二集辯方觀點是他也在這段關系中對她有壞影響,具體如何需要看過所有短信才知道),更像兩個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未成年病人不自覺地互相折磨。法官的觀點是從車子出去以后就break chain of self-causation,但他的判斷力在上下車前后沒變化,這之后的行為也應該是本人的自由意志。然后她因為沒有履行阻止他進入危害地方的義務而被定罪(不了解貴國和MA的法條案例),但這個義務履行了與否(她讓他再回車里與否),其實也沒有實際證據
其實很多人都喜歡妖魔化女性……個人還是堅持Conrad的死是自殺、家庭、社會的原因。
Michelle從未被證明真的在電話或者在短信里告訴Conrad回到車里,這只是她兩個月以后對朋友的充滿沖動情緒的轉述,非常有可能是夸張,而根據法官判決,唯一的定罪證據就是這句話。這樣的案子不允許上訴?這還不算reasonable doubt?
如何指望一個精神有疾病的人去安慰解救一個抑郁癥患者?答案是把兩個人的人生直接毀掉。越看越同情Michelle,死者最大,所以必須要有個人承擔罪責。只想博眼球的媒體可以不經了解直接誤導輿論,Roy的父母可以直接將罪過推給Michelle從而自己甩得干凈自己最慘。哎,Roy遭受的家暴和四次自殺難道都沒有喚起父母得注意和關愛嗎?逼得他只能在另一個同病相憐的女孩那里尋得再次結束生命的支持?Michelle真的可憐,在這段感情中始終是被精神控制的一方,唯唯諾諾卑微尋求愛,又有誰真的關心過她?恐怕Roy都沒真正給過她愛。她多次勸慰過Roy,而Roy竟逼她不能告訴任何人,對精神同樣不穩(wěn)定的Michelle,她又何嘗不想幫助Roy…難過,原罪本來是原生家庭,抑郁癥,青春期的迷茫,而不是Michelle。
兩年,一小時車程,幾千條短信,不超過5次見面。一段絕非基于現實的戀情,兩個社交無能的高中生,他們絕對是感覺到了彼此相似的缺陷而在一起,但在一起之后沒有好轉,反而走向沉淪。
這仿佛整件事情都與雙方父母無關一樣??Conrad家暴父親一點責任也沒有嗎?這也是健全人中心主義的一幕 沒有人站在一個精神障礙病患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 所有的邏輯都是”正常人”的 所以你們當然覺得對方有罪 所有的罪都怪在這個有精神疾病的小女孩身上??Witch hunt是真實發(fā)生的 也看出了這個導演的深意 很好笑的是那個無腦DA雙標不已 一邊給所有人洗腦是小女孩處處說謊 一邊又咬定她最后“唆使”Conrad繼續(xù)自殺的行為和言語都是真實發(fā)生的 這雙標玩的 你可真厲害啊 一個已經四次自殺未遂的男孩家里人完全漠視 最后把所有罪都怪在一個同樣嘗試自殺的小女孩 不得不說是成人世界里的sb造就了這一出出悲劇
很復雜的案件,包含了太多的元素:社交網絡,青少年問題,家庭暴力,抑郁癥,媒體引導輿論……真的是網絡時代下的一個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