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魅
紅頭發(fā)的grace coddington女士年輕那會兒真漂亮,模特比賽青少年組勝出開始為vogue工作,因為一場車禍面貌變化很大,后轉為編輯,還是vogue,倫敦,紐約各二十年,來紐約是被calvin klein挖角,后來聽說anna獲得紐約版主編一職,主動請戰(zhàn),一拍即合。同事們說她是最偉大的時裝編輯,她則在拍攝現(xiàn)場說“我是唯一還親自給模特換裝的編輯了。”“我很看重自己的工作成果,否則也不會干這一行了?!痹谝粋€工作內容被撤掉后grace略顯沮喪。她的同事們和她一樣看重自己的工作,t他們共同架起一架嚴密有活力的紡車,anna是織經(jīng)緯的人。grace is around 70 and anna is over 60 too.
時裝制造者對編輯和藹可親,jean paul gaultier也不例外。
音樂也好。
2 ) 時尚魔頭乃常人
觀點,字面意思是看待某個事物的角度和立場。僅僅看一下而已,只是個人感知消化,如同“麻子照鏡子——個人觀點”。如果以文字或者語言表述出來,則不僅是觀點,更多的是主觀看法,并且影響到他人對某一從未接觸或見識過的事物的揣測或者某一意象的形成,如同麻子上舞臺——端的是先入為主的“群眾觀點”了。
為什么會想到上面這些啰啰嗦嗦關于觀點的觀點,是因為昨天看的一場電影September Issue(九月刊)。一部07年拍的紀錄片,小眾到只在悉尼幾家電影院上映,如果片中跟蹤拍攝的不是Anna Wintour,那個在《穿prada的時尚女魔頭》中由Meryl Streep演繹的時尚雜志主編Miranda的原型,估計票房還要少,也許真像當初Anna Wintour對電影《The Devil Wears Prada》嗤之以鼻的言辭一樣:還談什么上院線掙票房?直接制成DVD民間流通算了。
從這個角度看,Vogue和Anna Wintour其實應該感謝離任前助理Lauren Weisberger寫了《The Devil Wears Prada》。在Lauren聲名大振的同時,高調的Vogue更加高調,低調的Anna Wintour也從在時尚金字塔的頂端裙裾輕擺,將女王、魔頭、教母(管你怎么叫都成)的威儀徐徐波及到東西半球街頭巷尾的眾口相傳中。時尚,不再只承載貴婦名媛趾高氣揚的華麗包裝,還裝滿了囊中羞澀的半邊天們的美麗夢幻。買不起那些華服又如何?至少還可以買本VOGUE先薰陶培育著,just in case。
如同電影海報上高調的廣告詞:時尚是門宗教,Vogue堪稱《圣經(jīng)》。那么,Vogue的掌門人算啥?當然是紅衣大主教(Pope)了,俗稱“時尚教母”。這可不像東方不敗無恥地自封日月神教的教主,是時尚女王的下屬們、同僚們、商業(yè)伙伴們(俗稱“圈內人士”)自覺自愿地敬奉的。誠然,有不少知道Anna的人管她叫魔頭(devil),那也是一種觀點,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可疏不可堵,愛叫就叫唄。但大部分像我這樣受到Lauren的書、大嘴巴Hathaway電影《時尚女魔頭》影響的人,帶著一窺魔頭猙獰的好奇去看《九月刊》的觀眾,看著看著就笑了:原來魔頭乃常人也。
紀錄片圍繞著Vogue史上最巨的2007年九月刊的策劃、籌備、出臺一步步展開??锔惰?,影片結束。短短90分鐘的片子,場景跟著Anna從時代廣場12樓Vogue編輯部、Anna氣派的辦公室,到巴黎時裝周、倫敦麗茲飯店,從格林威治的城中閣,到長島的豪華屋,那個身材瘦精精的、梳著波波頭的、帶著黑墨鏡的、穿著花花裙的、踩著尖頭鞋的、號稱女魔頭的、年已近花甲的精致女人,雖然奉行“惜字如金”的信條,雖然不茍言笑,雖然氣場強大到令周圍人不怒自威,卻總是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戴上墨鏡的酷與冷自不消說,摘下墨鏡后眼光里倒也不乏溫和,如果恰好又莞爾一笑,只能用迷人來形容。一個連大學都沒有讀過的女人,雖說出身世家(基本上很多人都知道她爹是英國有名的報人,倒未必有多少人了解她曾曾曾曾祖母就是那個在電影The Duchess中與Keira Knightley飾演的Georgiana先接成閨蜜后共侍一夫繼而上位扶正的德文郡公爵夫人Lady Elizabeth Foster),打小就受到熏染,但練就讀到精準的眼光與品位卻實非一日之功。職業(yè)化如她,強勢是必然,否則如何能鎮(zhèn)得住名利場中“按倒葫蘆浮起瓢”的險山惡水叵測用心?這個追求完美到數(shù)年如一日早6點起床健身、早8點準時到辦公室、晚10點15分按時睡覺的倫敦女人,這個主宰、引領時尚卻無需演繹時尚的成熟女人,在來自美國小鎮(zhèn)的青蔥大學畢業(yè)生眼里幻化成暴戾、無常、挑剔的魔頭自有她的道理:下級看上級有幾個不是惡魔?鄉(xiāng)下看城里有幾個不帶氣憤?小女人看老女人又有幾個不是“前浪死在沙灘上”的悻悻?心高氣傲的小助理其實應該慶幸,那些時尚圈里“魔鬼訓練”歲月帶給她的,不光是寫幾本丑化前上司的暢銷書的浮名,還有受之不盡的打造成就精致優(yōu)雅女人的實利,可遇不可求。只是,要悟到這一步,對Anna的前助理Lauren而言需要很多年的光陰。
Anna“沉默是金”,片中多是莞爾,更多關于她的話語是從Grace Coddington這個Vogue編輯部里唯一敢跟她抬杠的創(chuàng)意總監(jiān)口中道來。Grace與Anna同一天來到美國Vogue編輯部上班,或者也可以說是Anna從英國Vogue帶來的舊部,分量幾何不說,才華無疑一流,否則,打定主意到美國大干一場的野心勃勃的Anna也不會獨獨選中她。在編輯部里,Grace與Anna無疑是兩極:Grace經(jīng)年一頭蓬亂恣意的紅發(fā),一身隨意不俗的黑衣,高大的身軀在五顏六色的華服面料中穿梭,為時尚趨勢挑出最好的搭配,無論是衣料還是色彩。她的眼光甚至連挑剔的Anna都贊其為天才,她卻能自如地躬身一邊為行動不便的模特們穿鞋系帶,一邊笑說模特們就像她的孩子般。想來這是她從前輝煌的模特生涯留下的唯一印記,其余的,比如美貌、比如浮名,都在年輕盛名時的一場車禍中消失殆盡。修補過的容貌絲毫沒有影響她對美與時尚的追求,只不過角色從臺上演繹時尚轉變成幕后塑造時尚。年近古稀的她,內心里的浪漫情懷從未消褪過,這些,從20多年來出版的每一期Vogue中都可以感覺,當然,在2007年九月刊里840頁的精美畫面里演繹得更加淋漓盡致。
說起Anna這個老上司、老朋友(也是英國老鄉(xiāng)),Grace多是褒贊,稍有微詞:兩個女人都固執(zhí),區(qū)別在于Grace自己知道底線也知道Anna底線,適可而止,Anna則一路策馬揚鞭,我行我素。想來這也是又兩個人的職場地位決定的。老大就是老大,一言九鼎,拍板定案;老二就是老二,可以建議,必須服從。即便在出鏡多過Anna的紀錄片里,Grace也在看似輕描淡寫的話語中再次肯定了Anna的老大地位。
3 ) 《The September Issue》VS.《The Devil Wears Prada》
9月對于一本時尚雜志來說意義非凡,因為正值春夏季與秋冬季時裝界換季之交。如何在開季作出一期好內容,全體編輯都會費盡心血,美版VOGUE更是連續(xù)幾年做出了700多頁的厚度的九月刊。
Anna Wintour,49年出生的天蝎座(有趣的是Meryl Streep是49年生的巨蟹),自1988年開始,擔任美國的《Vogue》的主編,無可非議的時尚界女王。(國外的時尚雜志主編與國內地位天壤之別,更遑論VOGUE這樣堪稱“時尚圣經(jīng)”的頂尖雜志。勿與秋褲芒之流劃等號。)
這是一個充滿神秘感和領導力的女人,溫柔與強勢在她身上完美的融合,《The Devil Wears Prada》要拍成電影時,她就向Meryl Streep委婉地表達過:“咱倆算是結下梁子了?!苯又志鏁r尚界的知名人士不要參加這部電影的拍攝工作??稍陔娪笆子呈缴?,當人們以為她會惱羞成怒破口大罵時,她卻堂而皇之地穿著一身PRADA飄然而至,接著在編輯部大擺宴席,宣布自己將開始寫自傳。
也許很多人當年在觀看《The Devil Wears Prada》時對于時尚圈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向往,但必須說的是在第一次觀看時我毫無感覺,因為沒有真實感,像一部由品牌和鎂光燈堆砌的宣傳片,充滿了自得其樂和自以為是,米蘭達甩在桌上的一件件HERMES,Donna Karan,Bill Blass哦當然還有PRADA顯然比劇情更有可看性。但是也應該感謝此片,使時尚女王的名頭終于不再局限于金字塔尖,而是傳至街頭巷尾,從這點看,Anna不應該對《The Devil Wears Prada》刻薄奚落。
梅姨是一個好演員,但她在片中囂張的姿態(tài)和浮夸的作風顯然并不符合現(xiàn)實(雖然我真的很愛她在片尾帶上墨鏡前那個嫵媚決絕的眼神),真正為普羅大眾拉開時尚帷幕的應該是這部《The September Issue》,在看完這部影片后我重溫了《The Devil Wears Prada》,也更加深刻的領會了電影與紀錄片的區(qū)別。
這部紀錄片非但沒有令身處時尚核心的VOGUE走下神壇,反而讓我更加尊崇時尚工作者的心血,那一本本銅版紙vogue在我眼中不再是大牌廣告宣傳冊、平面媒體,更是一次靈感與唯美的碰撞,一套極端嚴謹和煞費苦心的工作流程錘煉的結晶
片中有關于Anna的寶貝女兒Bee Shaffer的片段,Anna看向她的眼神就像任何普通的母親一般,柔軟溫和,也有淡淡的無奈。這個小姑娘像任何一個出身良好受過高等教育自我意識強盛的青春期女孩子一樣,并不向往母親的工作,并坦言不希望繼承Anna的事業(yè)。她認為人生中顯然還有很多更加充滿意義的有趣工作在等待她,這樣的想法當然無可厚非,很多人在面對時尚,感慨于它的繁雜奢靡之外都有同樣的態(tài)度。
可是這個小姑娘恐怕并沒有仔細觀察過大多數(shù)女人面對Dior衣架上的一件衣裳,DG櫥窗里一雙鞋子望穿秋水,抓心撓肝的神態(tài),多少人辛苦工作足月后直奔專柜選擇用一只LV小件犒賞自己,更不用提有多少女人的終極夢想就是一件wera wang婚紗,一掛VanCleef&Arpels,一套valentino晚禮,一只Kelly或是Birkin包?這就是時尚的價值--------時尚的價值在于它在某種程度上定義了價值。而且是用這樣美的方式。
Anna Wintour的強勢與地位吸引了很多人,她得體的裝扮,自持的態(tài)度,嚴謹?shù)木穸际顾裏o愧于她的職務,但同時這部影片也介紹給我們一位真正的VOGUE舵手------Grace Corddington,她的才華和純真讓人向往,是的,純真,這個曾經(jīng)非常迷人的模特,遭遇車禍后成為如今這個既不年輕也不漂亮梳著個性爆炸長發(fā)的高大老女人,她的皮膚松弛褶皺,但她的眼神如同清澈的溪流,緩緩引向她摯愛的事業(yè),引發(fā)永不枯竭的創(chuàng)意和激情。
每一個喜歡時尚和不喜歡時尚的人都應該看看
4 ) 還原一個真實的時尚教皇
<圖片1>
時尚教皇、時尚掌門人、時尚圣經(jīng)、美帝最有權勢的女人、世界上第25個最有權勢的女人,、她廣交社會名流、人脈遍布全球。為名人政要提供時尚建議。一句話就能決定一個設計師的生涯。這些都是貼在VOGUE雜志主編ANNA WINTOUR身上的標簽。時尚離普通人很遠,更何況處在時尚中心的關鍵人物。
九月刊帶觀眾走近了ANNA以及她的VOGUE。影片以VOGUE9月刊從籌備到上市過程為主線,分別從主角WINTOUR以及下屬一干人等審視VOGUE。影片沒有花費筆墨去探討時尚。而是聚焦于WINTOUR以及雜志背后的人們。寫實還原一個有血有肉而非神化的VOGUE和WINTOUR(短發(fā)、墨鏡、能洞穿一切的眼神)。她的高冷,不近人情以及人性弱點等等。但WINTOUR的成功從內在說得益于她的果斷和持之以恒以及明確的人生目標。
雜志社工作過的人以及攝影師都能從本片中找到很多共鳴和有趣的啟發(fā)。影片最有意味的一幕是WINTOUR發(fā)現(xiàn)另外一組硬照的攝影師并沒有按照既定要求拍攝完照片,喊攝影師來編輯部。攝影師進到WINTOUR的辦公室坐下,談天說地,而WINTOUR一臉難看,一言不發(fā)。這個場景成了本片劇情轉折點。
而影片高潮一幕發(fā)則是CODDINGTON重新拍攝被WINTOUR斃掉的硬照。CODDINGTON把本片劇組拉進片場參與拍攝。從攝影角度來說,個人覺得這組很有創(chuàng)意(劇組在片尾貼了一張)。CODDINGTON、WINTOUR和本片攝影師之間的對話(要不要PS掉攝影師的肚腩)。也給CODDINGTON加分不少。這些主觀和客觀POV,以觀眾的視角走進了時尚,給影片增添了一份人情味的觸感,更真實,也并非一味冷眼旁觀。不愧是在時尚界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的老資歷(CODDINGTON也與WINTOUR共事了二十多年)。
從本片中能深深感受到時尚界的男性有多麼的娘,從VOGUE的男性主編再到設計師。這些更加凸顯出WINTOUR有多麼強勢霸氣。除了CODDINGTON私下底堅持己見之外,所有人都對WINTOUR言聽計從。為啥?WINTOUR一來很有性格魅力。二來她非常有資歷。時尚女王。有意思的是08年WINTOUR想讓希拉里上VOGUE封面。但希拉里退出了,覺得自己太女人。WINTOUR后來在雜志里寫道:
“很多人覺得女人變得陽剛一些就是想攫取權力了,這種想法讓人沮喪無語。”
看完片子,寫完這些文字,我路人轉粉了。
Fashion world in the eyes of fashion pope.
As is known before, ANNA WINTOUR has unuqie personal branding etches in the fashion world. And September Issue, a documentary by J.C.Cutler, as a peep into WINTOUR's fashion cosmos the way she sees, brings us WINTOUR's saber-like eyes, almost piercing your body while she's looking straight at you. Unlike the news stories and newspaper features which pulls more mystery on the lengendary editor and her magazine and fashion world she spearheads, this movie demystifies the icon.
The film walks us the smooth storytelling of the magazine from planning to shipping interwoven by narratives, interviews from WINTOUR's workmates & employees(running the gamut of fashion from editors to models to photographers to fashion designers), as testimonials to reinforce WINTOUR's epic clout over magazine AND in the industry, plus her magnetic personality.The story might as well resonates with some magazine fellows and photographers as they could find that feel and experience. But it's not the point.What counts is capturing an illusory and risky realism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about fashion pioneered by WINTOUR in their eyes, instead of runways and catwalk shows.
For me, a dramatic moment comes when WINTOUR throws a sober face to summoned prestigious cover photograher MARIO TESTINO, who fell short of photo shoot on at his will. Clearly, WINTOUR IS unhappy. That twist paves the way for CODDINGTON's creative reshoot thanks to an ironic kill by also capricious WINTOUR. WINTOUR made a right decisive desion again with her eyes.
Added up to a funny, warm and humaternian touch, texture and emotion is CODDINGTON, with experience spanning over 25 years and coworking with WINTOUR seeing VOGUE growth, ideates the crew (Bob the cameramen goes first) into an imporvised reshoot, metaphorically a fresh a closeup and POVs into the fashion waves symbolized by VOGUE. A closer eye straight on fashion. A little Behind the scene dialogue on whether retouch BOB's belly or not delivers another intersting dimension and to personalities of WINTOUR and CODDINGTON. They ARE humans and accessible.And CODDINGTON is funnier that icewoman.
In the film, eveyone shows obedience to WINTOUR, and the men looks womennish. Frankingly dismaying. Why? Partly because WINTOUR is much too powerful,even Queen falls behind her. And she is an super-over-arching fashion authority with laser-percing eyes.
After finishing up the movie and this review, I feel myself being in thrall with WINTOUR. Like a fan.
5 ) Vogue背后
真實記錄Vogue九月刊的出版過程。當你手捧一本Vogue仔細閱讀的時候肯定想不到它背后的故事。每一張照片,每一件飾品都精心挑選,傾注無數(shù)時尚專家和攝影師的努力。最后更是由Anna Wintour親自把關,毫無懈怠,充滿了誘惑力與時尚敏感。
這不光是浮華與奢侈,更是一項縝密的工作。
只是這期沒多少Isaac Mizrahi的服裝,有點小失望。
6 ) Million girls will kill for that job!
http://tiffanyxia.blogbus.com/logs/106350706.html簡單來說這是一部紀錄片?!爸餮荨笔谴﹑rada的女魔頭,vogue美國版主編Anna Wintour?!芭浣恰眲t是圍繞在她身邊的各色人兒。主要“情節(jié)”是2007年vogue 9月特刊出版的全過程。
這部電影顯然拍攝于2007年,跟蹤拍攝的時間聽說長達2年,我估計是把制作的時間也包括進去了吧。不過9月特刊制作時間長達半年,所以這半年的跟蹤拍攝應該是實打實的。
拍攝了如此大量的素材,對導演來說剪接和取舍應該是最困難的事情了吧。特別是anna主編的工作范圍實在幅員太過遼闊。穿prada的惡魔讓我認識了這位站在時尚圈權力榜頂端的女人,書和電影都看過,可能因為書的作者只是一個小助理,而主編大人站的位置太高,從小助理的的低端視線看起來,就只剩女魔頭的各種不可思議的頤指氣使、霸道兇狠,女魔頭平時究竟在干什么,為什么會有那么高的地位,從小說里是看不出來的,電影可能還靠譜一點。而紀錄片,視線肯定會稍微平等一點,只是作為觀眾,通過時尚盲的導演,究竟能窺探到多少女魔頭的秘密呢。
首先,女魔頭的生活就是一個“忙”字,仿佛時尚圈的一切都和她有關。在一場看似很夢幻的brunch會議中,高級商場的boss甚至因為品牌供貨速度慢請求她去溝通,anna開玩笑般的說“我去租幾輛卡車”,作為一個外行人,不知道這只是一個玩笑,還是當真作為一個“工作內容”。不停的看秀、party……當然是她的工作。不停的造訪各個設計師,像老師檢查作業(yè)一樣的檢視他們的作品。大牌如Jean paul gaultier和她說起話來也是擋不住的諂媚表情,仿佛伺候著老佛爺。anna只是帶著難以捉摸的表情和淡定的聲音,對那些美輪美奐的作品很少做明確的評價,氣氛是祥和的,設計師們的緊張卻彌漫在空氣里。和這些比起來,雜志的工作似乎只占她總工作量的很小一部分,開會,這是當然的。和下屬們說話也不像小說里描寫得那么高高在上,基本還是很優(yōu)雅的。作為一個boss,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決策,而她的做法就像她自己說的那樣“我的優(yōu)點就是果斷”,面對一大堆選題、大片,不加任何猶豫的就選出她想要的,其他的,不管多美一律舍棄。
說到雜志,不得不提本紀錄片另外一個“主角”,grace coddington,vogue的創(chuàng)意總監(jiān)。一個有著亂發(fā)和滿臉皺紋的一直在堆滿衣服的走廊晃蕩的老太太。她曾經(jīng)是模特,美得出神入化,后來不幸遭遇車禍,容貌被毀,雖然經(jīng)歷多次整容,但是如我們所見,整容救不了她的臉。后來就進入vogue,從最底層的編輯做起,一點點爬到了現(xiàn)在的位置。從很多畫面可以看出anna看秀她都是坐在旁邊的,所以可以說anna有多忙,她就有多忙,但是導演似乎刻意淡化了她的其他方面的工作,把她在vogue內艱辛勞作的畫面全部剪接到了一起。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她不停的挑選衣服,給anna過目,被否定,再選、再被否定;好不容易確定下來的衣服,花大力氣在豪華的場景內拍攝成無與倫比的美麗的大片,給anna過目,被刪除大部分,再重新拍攝,再被刪,來來回回數(shù)次,到離截稿還有兩天的時間時,一個選題被全部推倒重拍,最后的拍攝甚至動用了這部紀錄片的攝影師,好在圓滿完成了任務。grace用我們的話來說,完全不是個M,會和anna鬧脾氣,會違抗anna的指令,自己最滿意的照片落選會很傷心失落,一個人悶頭在辦公室里吃只有蔬菜的午餐。但是最終雜志定稿出來之后,她看著依然是大部分選用了自己拍的照片組成的雜志還是忍不住嘴角上揚“這期又是我的專刊了”。據(jù)說雜志的工作就是這樣,在一次一次的被否定之后,才能激發(fā)最后的潛力。藝術家們都是瘋子。我沒做過雜志編輯,平時倒也會拍點照片,雖說grace擁有的肯定是最好的拍攝團隊,但是要在短短兩天內,協(xié)調好攝影師、模特、服裝、拍攝地點,并拍出如此高質量的照片,這到底是怎樣的高效率、要有多高的工作熱情啊。忍不住就會很向往。
作為紀錄片,導演可以大肆得讓各個大牌打醬油,光我認得出的就有sienna miller、karl largfild、vera wang…… 叫不出名字但是臉認識的超模們就更多了。時尚真是一種很奇怪的東西,到底什么衣服好看,什么衣服不好看,這都是主觀的東西,只是vogue有這種力量讓大眾的“主觀”跟著他們的“主觀”走。anna自己的女兒不想做時尚有關的工作,認為時尚圈很奇怪。anna的兄弟姐妹們都覺得她的工作只是一種讓人消遣的東西,但是誰不想生活在這樣光鮮的環(huán)境中呢。million girls will kill for that job,穿prada的惡魔中的女主角得到這份工作的時候每一個人都對她這么說,看看anna 和grace,一個60,一個70,在歐美也應該是退居二線的年紀卻依然在這一行風風火火的風光著,誰又能說這個行業(yè)沒有魔力呢。
其實我看完了覺得Anna Wintour是一個很孤獨的人。她的女兒覺得時尚界滿是怪人,所以寧可去讀法學院。她的兄弟姐妹覺得她的工作很amusing。她在說到這些事的時候,表情很無奈,也很心痛。
Grace坐在車里望著窗外說:always keep your eyes open cuz you will miss sth inspire you.她提議被安娜否決后說,也許我跟不上時代了,但她看外面事物的表情讓我覺得,她對美的熱愛超越了一切。Grace已經(jīng)70多歲了。
★★★安娜溫圖爾,一個好編輯!
"priestess? Nah, Pope!"---"amused" //Grace Coddington于2016年1月20日辭去美國版Vogue創(chuàng)意總監(jiān)職位;4月,以“創(chuàng)意合作伙伴”身份進入Tiffany & Co.,和Comme des garcon合作香水“Grace by Grace Coddington”(主調玫瑰香)。和愛人Didier Malige一起為貓出了一本《The Catwalk Cats》。*1969年,她曾與京劇大師周信芳之子周英華結婚——有著“華裔食神”之稱的周英華在倫敦創(chuàng)辦Mr.Chow餐廳,G是他的第一任妻子。is it me or she does look like her majesty the first? #another charming red
“我不喜歡時尚圈,因為里面有很多怪人” --------安娜她女兒 囧
看這個片子最大的感受:時尚,是美的創(chuàng)造,美的大量生產(chǎn),同時也是對美的無情浪費。創(chuàng)意總監(jiān)Grace Coddington才是真正有靈魂、有才華、真正懂得“時尚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真正具有“時尚精神”的,有豐富維度的人。而安娜.溫圖爾,只讓人看到那副裝逼墨鏡之下的“空虛”及“單薄”。
做過媒體的人看起來百感交集,看到意大利攝影師進來的時候,安娜整張臉都是黑的,樂死我了,就像發(fā)生在隔壁辦公室一樣。別嫌安娜裝b,雖然我最喜歡也是GRACE,但是這滿樓的妖孽,只有安娜這樣的才震得住。GRACE太溫和了,更適合搞創(chuàng)意。
the point is they made this a film!
Grace Coddington its nice to know that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in the fashion industry is actually a mad red-headed, softly-spoken, only-wears-black old dreamer. 三星是給grace的。anna只是一個空洞缺少靈魂為工作而工作且臭脾氣的時尚圈怪人
為什么ANNA自己穿的并不是那么有型……
marvelous. 一本840頁的雜志,一組$50,000的shoot說砍就砍的魄力,那個沉默而有著巨大壓力的繁華世界,值得一提的是Anna Wintour的書桌與the devil wears prada里面一模一樣。
令人意猶未盡的紀錄片,比the Devil wears Prada更現(xiàn)實也更振奮。不要說把編月刊當主題大驚小怪,重點是這樣的題材也能拍的很精彩。另,Grace Coodington和Bee Shaffer是兩大收獲。
原來Grace是Mr.Chow的首任老板娘!怪不得這個姓這么耳熟。
just admire her!
Grace不是應該因為這個片子紅起來了?她在羅馬眺望開闊的綠色花園的場景,我當時就覺得這女人太美太浪漫了。
1\你的優(yōu)點是什么?果斷;what's u strength? decisiveness;2辛勤、努力、有的時候還需要注入一些情感的涌動在其中的陣痛3\站在某個領域最頂端并能很好的運籌帷幄,即使身處在一種被高度關注的環(huán)境之下,卻仍然可以很好地完成自己的職能,順便再推動發(fā)展
人
魔頭真相。每個行業(yè)都有ANNA WINTER。但其實里面很耐玩味的是她的同事GRACE。
我會忍不住代入Devil wears Prada,而且許多人談起Anna稍欠客觀,但展現(xiàn)這種主觀或許就是紀錄的客觀視角。中意Grace和Anna之間的較量與合作,比別的什么都真實。噢,還有Anna那個讀法律的女兒~為什么Anna與其兄妹無法互相理解呢?兼容并包不就是世界的真相嗎?
戴上墨鏡就是閃光燈下的神 摘了墨鏡就是為了事業(yè)忙死忙活的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