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背景知識
Nanterre bidonville.
Pigale bouge: dans un bouge indescriptible.
FLN 1954 Front de Libération Nationale (Algérie).
La Guerre d'Algérie 1954-1962.
Sétif massacre 1945.
les deux protectorats maghrébins: Maroc et Tunisie, indépendance 1956.
-harki: militaire d'origine algérienne faisant partie d'une milice supplétive de l'armée fran?aise durant la guerre d'Algérie
-pied-noir: a person of European origin lived in Algeria
1830: conquête de l'Algérie par la France
IVème République 1946-1958.
Charles de Gaulle
2 ) 神話里面有魔鬼
去年5月戛納市長率領(lǐng)上千名法國老兵舉行大規(guī)模散步,試圖阻止《法外之徒》亮相戛納電影節(jié):1945年阿爾及利亞激進分子屠殺法國移民引發(fā)塞提夫慘案,影片卻把法國政府描寫成不分青紅皂白濫殺無辜的納粹,法國憑什么還要資助這部電影的拍攝和上映?市長大人肯定忘了:1975年在炸彈襲擊的威脅下,頌揚獨立斗爭的阿爾及利亞影片《烽火歲月志》照樣奪得戛納金棕櫚大獎。戛納電影節(jié)能夠成為世界級的電影盛會,與其海納百川的胸懷密切相關(guān)。
法國人抱怨影片讓年輕一代誤解那段歷史,作為那段歷史的另一位主角,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FLN)有同樣的感覺:為鼓動民眾反抗殖民者,“法外之徒”無所不用其極。影片左右開弓,不愿呈現(xiàn)某個特定群體所理解的真相和正義,以致于兩面不討好,而這正是藝術(shù)家的榮耀所在。
二戰(zhàn)后殖民地獨立浪潮留給歐美的后遺癥之一,就是神話反抗者或?qū)⒎纯股袷セ?。《法外之徒》以Messaoud一家三兄弟的反抗經(jīng)歷,掀開了自由法國和反抗神圣的面紗:阿爾及利亞戰(zhàn)爭爆發(fā)后,F(xiàn)LN在巴黎開辟第二戰(zhàn)場,用暗殺消除不同派別的政治分歧,誘使當局鎮(zhèn)壓,進而激起旅居法國的25萬阿僑和阿裔的怒火。神圣、正義的反抗殖民統(tǒng)治居然充滿不擇手段的黑暗,神話里面有魔鬼!
圍棋有句行話:惡手招惡手。法國警方猛烈報復FLN,酷刑、秘密處決成了家常便飯;后者大開殺戒,殺得巴黎警察下班后一度不敢穿制服上街。當局干脆成立了一個以恐反恐的秘密組織,大肆暗殺FLN成員,淪為道德侏儒。
當祖國與自由不共戴天,戰(zhàn)旗為誰飄揚?用一位金發(fā)美女代表支持FLN的法國精英,編導的好惡一目了然。法國知識界的主流“愛國派”和以加繆、阿隆代表的溫和、保守派,與薩特領(lǐng)袖的左翼陣營的論戰(zhàn)之激烈,影響之深遠,甚至超過了阿爾及利亞戰(zhàn)爭本身。
“用行動而不是言詞來承擔義務(wù)”的薩特,仿佛法蘭西愛國賊的照妖鏡,他公開號召法國人聯(lián)合阿爾及利亞人反抗殖民者,以愛國就是不讓政府傷害祖國的方式喚醒公眾。僥幸躲過數(shù)次炸彈襲擊后,薩特毫不退縮,與堅信“法國的官方政策背叛了法國的價值觀”的讓松等名流用游行、聲明、演講、輸送資金等方式幫助國家的敵人(FLN)。
日益受到冷落和曲解的薩特,讓人想起阿隆所謂的“知識分子的鴉片”,淺薄、隨大流并非沉默的大多數(shù)所獨有。薩特是“躺在資本主義的溫柔鄉(xiāng)里咒罵資本主義的偽君子”、西方左翼“患有間歇性智力癲癇,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fā)作,在政治狂熱的電擊之下,陷入迷亂狀態(tài)”,這些批評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卻忽視了薩特真正的價值:反抗納粹、反對美國種族歧視、批評歐洲在猶太人問題上的虛偽、1964年謝絕諾貝爾文學獎、1968年怒斥入侵捷克的蘇軍為戰(zhàn)犯,因冀望于蘇聯(lián)(薩特后來承認自己在蘇聯(lián)問題上撒謊)而備受詬病的薩特從未改變大知識分子獨立千秋的反抗者造型:政府無論做什么、怎么做都是“錯”;政府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偏激自有偏激的價值。意識到極權(quán)無法創(chuàng)造出公正、平等的社會,站在薩特肩膀上的西方新左派更加激進,反對跨國公司的“統(tǒng)治”、推崇人權(quán)高于主權(quán)、積極推動國際社會阻止種族屠殺等人道主義災(zāi)難的發(fā)生,科索沃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空襲利比亞都能看見新左派的強硬立場對聯(lián)合國和北約的影響力。
《法外之徒》闡釋了來自左派的沉痛教訓:無論理想有多么崇高和偉大,亦須以正義的方式去實現(xiàn)。1961年10月17日,F(xiàn)LN在巴黎組織游行示威引誘軍警鎮(zhèn)壓,三兄弟當中的老二,從事恐怖活動每每遇難呈祥,和平抗議卻慘遭射殺。法國、歐洲以自由平等著稱,為何在殖民問題上如此偽善?薩特一針見血:“因為我們大家都從殖民剝奪中得到過好處?!?br>
價值觀的迷失、戰(zhàn)爭的骯臟與血腥、輿論界左右兩大陣營的分歧、軍隊的叛亂,讓法國瀕臨內(nèi)戰(zhàn)的深淵。1958年復出政壇的戴高樂將軍,決意讓阿爾及利亞人自己決定前途和命運。1962年7月5日,阿爾及利亞宣布獨立,《法外之徒》戛然而止。
在細節(jié)處理上,影片的藝術(shù)成就或許不值一提,但在肯定阿爾及利亞獨立具有合理性的前提下,反思戰(zhàn)爭雙方的惡行,“有如干將出匣,寒光迫人”,令表現(xiàn)愛爾蘭獨立戰(zhàn)爭的《邁克爾?柯林斯》(1996年威尼斯金獅獎)、《風吹稻浪》(2006年戛納金棕櫚獎)等著名的歐洲左翼電影黯然失色。(新民周刊)
3 ) 政治斗爭永遠都是一個尷尬的題材
作為電影,政治斗爭永遠都是一個尷尬的題材,正如藝術(shù)與政治的永恒對立,脫離個人生存與尊嚴的所謂“偉大使命”只能成為投機者的棋子,炮灰的犧牲永遠都是陰謀家的墊腳石,“革命”早已成為了一個空洞、無聊、殘忍而又讓人厭惡的詞匯。
老二最終的人性回歸顯得如此虛假而生硬,你能指望禽獸在一夜之間變成人么?劇情如此設(shè)計和我們熟悉的某些所謂革命者愚弄大眾的伎倆其手法竟如此相似。
4 ) 《法外之徒》:酷似《教父》的得獎潛力股
關(guān)鍵詞:人物結(jié)構(gòu)似《教父》 悲愴 標準得獎潛力股
故事:故事來到20世紀中前期,祖輩都生活在阿爾及利亞的Messaoud一家被殖民者搶去了農(nóng)田和土地,被迫遷往城市。一家三兄弟長大后,經(jīng)歷了不同的命運,老大Messaoud加入了法國軍隊,前往印度支那作戰(zhàn);二哥Abdelkader是革命青年,因為參加阿爾及利亞獨立運動,被關(guān)入監(jiān)獄;小兒子無心政治,只想遠離貧窮生活。終于又一天,三人在巴黎相聚了,退伍的Messaoud和出獄的Abdelkader一起加入了革命組織,小弟Said卻一心遠離革命,通過開設(shè)娛樂場和組織拳擊比賽朝著自己的富人夢邁進。與法國大局的斗爭不可避免的發(fā)生了,三位兄弟的生活因此天翻地覆,血流成河。
評論:這是導演拉契得·波查拉的2006年的《光榮歲月》之后,又一部接近史詩的作品。當年的《光榮歲月》在2006年讓片中的的5位主要男演員聯(lián)袂舉起影帝獎杯,作品本身更是被評論界評價為“關(guān)于英雄與無用的史詩之作,帶著巨大的力量、壯美和情感”。而這部《法外之徒》雖然不能形容為“史詩級的作品”,但至少具備了一種“史詩的情懷”,加上其大歷史背景下個人和家庭的生動透視,讓影片十分具有感染力。這是一部有些《教父》調(diào)調(diào)的作品,影片中三兄弟的生活軌跡和人物結(jié)構(gòu),跟《教父》有不少相似之處,不知是否是導演有意偷師,還是自我領(lǐng)悟,影片自身的氣質(zhì),就如教父版“深沉、悲愴、動人心魄”。對于一部電影節(jié)的作品來說,有了歷史背景的沖突、有了個人視角的切身情感,而兩者結(jié)合又沒有太大紕漏,那么,離得獎就不遠了。影片在戛納首映結(jié)束后,掌聲幾度想起,幾度落下,又再度想起,喝彩聲接連不斷。筆者印象最深的片段來自于開頭:一段1945年法國光復的黑白紀錄片閃現(xiàn)了10秒,人群歡呼雀躍,隨后鏡頭移至當時的阿爾及利亞,不久,鎮(zhèn)壓獨立游行的槍聲想起了——此地的戰(zhàn)爭結(jié)束,彼地的屠殺開始,影片的悲愴基調(diào)就此打下。
5 ) 真實的革命
剛剛那位老兄拉燈,吹燈拔蠟了。就看到了這部電影。革命往往是真實殘酷的。有些東西是與生俱來的,比如自由。知識分子干不了這事,因為太殘酷。知識分子挑毛病沒問題,設(shè)置合理的流程和結(jié)果沒問題,找理由舉例子沒問題,就是“干”不行!??!
6 ) 開頭的大屠殺頗煽
當我們決定有所改變,建造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結(jié)果悲哀的發(fā)現(xiàn)沒有階級根本就無法進行改變,然后重復著每一次歷史,用無法純潔的開端來進行著一場場無謂的革命。
以上只是單指理想主義者如果真的要或得成功就要把自己變得不純粹,否則永遠就是炮灰,所以炮灰是可悲的,但是必要的,問題是如果真的知道自己是被利用者,還會坦然的去執(zhí)行嗎?
電影本身側(cè)重其實還是有點模糊,我相信任何一個政治體制的產(chǎn)生,伴隨著的都是無比血腥的內(nèi)部斗爭和外部戰(zhàn)爭,大義這種東西在實際斗爭中永遠是曇花而已。獲得成功必需不擇手段,畢竟革命結(jié)果重于過程。
人其實只要農(nóng)婦、山泉、有點田就可以,所以才有了桃花源般的理想,奴役他人乃至民族,只是從霸占的土地上進行不平等的交換,無謂,少點欲望大家都能過得很好,天天打個屁仗啊,打倒霸權(quán)主義的歐美帝國,......主義萬歲永存。
不知所謂的不知在講什么,本片頗悶,可看一次。
獨立戰(zhàn)爭。其實我對歷史沒什么興趣。。。
2012 08 23 資料館 with 牛逼的設(shè)計師,聊了職業(yè),七夕,和其它。奧巴馬和亞當桑德勒演得都不錯,是那種影迷們錯過會后悔,但非影迷可看可不看的片子。
很真實 最后,你贏了
看看法國人怎么面對歷史的!
大時代從小人物講起屢見不鮮,但是太收斂,往往也小家子氣了。
第三世界的無產(chǎn)階級獨立革命萬歲!。。。導演Rachid Bouchareb延續(xù)了《光榮歲月》中明確的政治姿態(tài)
選取一家三兄弟最為革命的斷層加以表現(xiàn),可惜故事毫無吸引力,手法也非常平庸。其實這三兄弟的命運根本代表不了革命的進程,導演對于最后勝利的原因也沒有絲毫的交代,因此開頭結(jié)尾獨立于故事的紀錄片段就成了一種刻意求大的煽情。
革命哪兒有不流血的哪?
獨立與自由必定會付出流血的代價。但不是只有這么一條路可以選擇,當時的阿爾及利亞和現(xiàn)在的敘利亞所面對的并不一樣,要想永久的和平只有從停止殺戮開始.
[阿爾及爾之戰(zhàn)]的另一面:FLN在巴黎的第二戰(zhàn)線。不同于[阿]的大全景式歷史書寫,影片采用了“三兄弟”的傳奇化結(jié)構(gòu),三兄弟分工明確,老大負責信仰與暴力,老二負責政治,身上集中了對左派乃至托派的深刻反思,老三一線則作為一種消解和制衡的力量。全片的淺焦攝影可看做一種歷史觀的反映
沒有勝者
劇情雖然有大義,也并未一味激進,適當反思了當時的歷史行為,但是仍舊還是拍得比較乏味冗長。以此類比“教父”恐怕還少了些人文主義的關(guān)懷和浪漫色彩。
此地的戰(zhàn)爭結(jié)束,彼地的屠殺開始,政治就是以這般猙獰的面目在人世間輪回。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不愿觸及的瘡疤,一部電影也無法消弭民族間的恩怨情仇,但真的勇士,卻敢于直面慘烈的歷史。
黑幫與革命的雜糅,時刻不忘陰暗面,境地盡是悲愴,民族、國家就像割不斷的三兄弟和母親。
基本上是《光榮歲月》原班人馬的卷土重來,相比上回的旁敲側(cè)擊,這回目標更加鮮明。值得稱道的是影片并沒有完全的一腔熱血,也融入了對反抗的懷疑與探討。一直很喜歡賈梅爾·杜布茲,缺了一只手的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實屬不易。
以法國人對政治的認知習慣,這種反向思維的進步式思考也不奇怪??蛇@樣的后911式的政治問詢和反思,也僅僅是藝術(shù)家勇敢剔除意識形態(tài)之后的癡問而已,不見得不蒼白不空洞不敷衍,終究只是一種更合理的思考方式而已,并未觸及問題根源。
法國是多么言論自由的國家,這是一部批判自己國家侵略史的影片,還能在本國最大的嘎納電影節(jié)上放映~
7分 革命的冷酷和手足的情誼的交織 政治電影拍出了新意 還不錯哦【電影資料館】
警惕"正義"的 暴力。
薩科奇 my son, you are a bi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