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杜的兒子杜陽,在給王兵看他的家庭照片。此時外面的鐘聲響起,鏡頭轉(zhuǎn)向屋內(nèi)的掛鐘,再轉(zhuǎn)回來,杜陽已經(jīng)滿臉淚水。這是整部《鐵西區(qū)》中最戲劇化的情節(jié),稱得上神段落。
當那個鐘聲響起,我心里一驚,這旋律太熟悉,回放看老杜家的外景,確認了那就是當年沈陽機床廠大樓頂上的鐘聲。
1998年到2001年,我上初中。有一段時間,每天乘坐210路公交車往返于學校和家,老杜家門前的鐵路是必經(jīng)之路。
那條鐵路就是給工廠運貨物和原料的專線,并沒有客運。鐵路與街道形成平交道口,一到火車通過,就要停車等待。很多時候,火車在這里倒車,翻來覆去的經(jīng)過,公交車一等半個小時也是常事。
所以有時,遠遠地看到火車臨近,公交車司機便會繞道行駛,并且甩掉一個站點——興工街。此時的鐵西區(qū)已經(jīng)破敗不堪,這一站確實鮮有人上下。
我可能在老杜家的門前附近經(jīng)過過上千次,他說自己是在那里住了20年?;蛟S我曾經(jīng)遇到過他——這是種奇妙的跨時空感。
二
老杜后來居住的地方,說是在機場附近。他給自己的相好打電話,讓她坐8路車到“薄板”(字幕中寫的“海拉爾”顯然是錯誤的),然后他去接。推算他居住的地方并不是桃仙機場(沈陽的客運機場),而是于洪機場——位于沈陽西部的一個軍用機場。
那是個典型的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鐵路干線在那里交叉,許多工廠在那里聚集。我想,即便20年過后的現(xiàn)在,那里也能給老杜和他的兒子以藏身之所。
不知道算不算欣慰的事,居住在那里,老杜離鐵路最多也就幾百米的距離。
三
沈陽機床廠的那座地標性的大樓,在老杜搬走沒幾年便爆破掉了,原地成為了新的地產(chǎn)開發(fā)項目。如今,整個鐵西區(qū)北側(cè)的工廠區(qū),都是新的住宅小區(qū)。這些土地大量的供給上市,某種程度上也抑制了沈陽房價的上漲,雖然更大的原因是居民的收入確實跟不上。
如果在2021年來到鐵西區(qū),影片中的鐵路都已經(jīng)再也看不到了。那些鐵路原本就是供給大工廠的脈絡,工廠沒了,鐵路也隨著消失了,甚至連存在過的痕跡都沒有。
四
如果沒有王兵的鏡頭,連年輕的沈陽人可能都不知道鐵西區(qū)曾經(jīng)有過那么多的平交道口。如果沒有王兵的鏡頭,鐵西區(qū)的工礦廠房最終都會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如果沒有王兵的鏡頭,老杜可能從來都沒有活過。
可是那么多人都曾經(jīng)活生生的活過,在時代中跌宕。
《鐵西區(qū)》三部曲中主題最弱的一部。相當篇幅都是火車穿越鐵西區(qū)各個荒涼工廠的空鏡頭和鐵路工人閑散的春夏秋冬,在這些過程中徐徐托出和展開了老杜父子的故事。后者成為本片和三部曲全篇的亮點和僅有的內(nèi)心世界的刻畫。老杜悲慘顛沛的半生、父子相依為命的真摯熱烈的情感、小杜面對過往美好生活照片時的淚水、老杜被看守所釋放后酒后小杜被壓抑情感的爆發(fā),太讓人動容。
另一方面來說,人的共情機制就是這么怪,對個體、鮮活的故事更加敏感,對抽象的、更為廣泛的客觀真實卻往往無法切身體會:第一第二部宏大敘事下眾生的苦難和一對底層父子的苦難比起來,反而顯得那么弱。
看到一篇評論認為鐵路工人和收廢品的老人討價還價,毫不客氣的態(tài)度很不好,缺乏同情心。我的理解是:底層邊緣人群的可憐是顯而易見的,但其實同時他們身上也充滿著賴以生存的狡黠,鐵路工人其實也算是底層人,比邊緣人生活雖然好不少,但他們也同樣江湖,對這些他們自然非常了解。他們雖然也普遍有同情心,會可憐比他們困苦的人,但不會表現(xiàn)出一種高高在上的憐憫心態(tài),同時這份同情心也相對局限于熟悉的人,比如對老杜,超過某個范圍,他們往往比較冷漠。
其實我反倒是比較欣賞這種,知識分子往往是反著的,對身邊的苦難往往是燈下黑,視而不見或者見怪不怪,對遙遠的苦難卻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一種圣母般的熱情,同時向下撒播的愛心往往讓受施者非常自卑和不安。
火車邊上有一對辛酸的父子,他們姓杜
他們定義了什么叫相濡以沫。
我想當年王兵拍了300個小時,剪輯了18個月,這一段是他苦心孤詣要留下的。觀眾要嫌這個電影太長,你就直接從第70分鐘看就可以了。揭謎底是在82分鐘。
工廠的衰落不可遏制,領導也不管,你讓工人管個啥。什么都壞了,報上去也沒人理會。工廠里就是這么一股怨聲載道的氛圍,想想我當年我爸的工廠也是這樣,那是當時南京最大的包袱廠,3503廠啊,就這么倒了。
罵粗話,罵臟話,紛紛抱怨,打牌喝酒,下圍棋,也阻止不了工廠的衰落。就像這火車的軌道,一切都是既定好的,大家在年輪上滑動著,無能為力。
能在大銀幕上重溫這部片真是難得的體驗。個人觀感而言,第三部最具有故事性也最打動人,老杜父子的故事放在虛構(gòu)類電影里也吊打大陸80%的同類題材影片。以下是導演現(xiàn)場的互動環(huán)節(jié),算是給自己這次觀影記憶做個備份,細節(jié)處可能有偏差。
主持人問答環(huán)節(jié):
談到了在拍攝這部紀錄片前幾乎沒有觀看過其他紀錄片,而選擇拍攝這部紀錄片是因為當時并沒有找到其他想做的事。鐵西區(qū)離自己當時讀書的魯迅美術(shù)學院很近,對這一片居民區(qū)和工廠很熟悉。題材的選擇上,當時幾千萬曾經(jīng)是“國家的主人”的群體,他們的生活由于上層的政策變動而永遠地改變,淪為社會的邊緣人群以及犧牲品,并被社會和時代所遺棄,想記錄下這個人群的歷史。
接著談到了電影的拍攝過程。拍攝甫開始的時候就想到了,一定要上火車去拍鐵路。因此第二部和第三部的素材都是最先完成的。與拍攝對象(居民,工廠工人)快速建立了親密信任的關(guān)系,整個拍攝過程也比較順利。為了刻意與拍攝對象保持距離而從未在鐵西區(qū)居住。
關(guān)于受到影響的導演。提到了安東尼奧尼,塔可夫斯基和帕索里尼。前兩者的影響主要在拍攝手法方面,帕的影響則在于政治性和倫理道德方面,以及其在電影創(chuàng)造性上達到的“極限”。由于對國內(nèi)沿襲自前蘇聯(lián)的電影官僚體制(和政治宣傳性)懷有惡感而開始尋找建立自己的電影語言,這里提到了長期受到法國某電影節(jié)(講得太快沒聽清)的資助,片尾的感謝名單里也有aww的名字。
觀眾Q&A環(huán)節(jié):
Q:關(guān)于對國內(nèi)電影體制的“厭惡”的發(fā)展性闡述,以及拍攝過程中的困難。
A:主要表達了對國內(nèi)電影studio和主流電影語言的厭惡,和為了建立自己的電影語言而對大師們的學習。拍攝過程中最困難的是工廠內(nèi)的官僚體制,因為不確定能否長期在工廠內(nèi)拍攝,一旦有拍攝機會就會日夜趕工。所幸的是受到了工人們的保護,從沒有被告發(fā),高層領導也不知道這部電影在工廠內(nèi)的取材。
Q:關(guān)于另一部影片《死靈魂》以及那部在國內(nèi)網(wǎng)上銷聲匿跡的同題材故事片。
A:因為當日的放映影片是《鐵西區(qū)》,所以不想太多談論另一部影片。對那部故事片在國內(nèi)被禁并不在意。
Q:拍攝過程中拍攝對象知道導演在做什么嗎。
A:一開始拍攝對象們確實表現(xiàn)出戒備,不過相處時間變長之后就能輕松自然地面對鏡頭。盡管他們從未疑問,導演也從未刻意告訴他們,但感覺上他們明白導演的拍攝目的。
Q:幾年以后再重看這部紀錄片有什么新的感受。
A:拍攝手法與現(xiàn)在還是非常像。不同在于,當時還比較年輕,因此片中也表現(xiàn)出相當?shù)幕盍Γㄈ珗鲂β暎,F(xiàn)在則更冷靜,更能看清自己想表達的東西。
能有這么一部如此真實的片子記錄那一段國企的歲月很難得,真實記錄了中國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以及那一代人最后的命運,主要是那一代在紅色年代成長起來的人受那時環(huán)境條件及思想的影響,沒有機會受過太高的教育,知識財富被剝奪了,但是當年能成為了一名國企的工人是非常光榮的,工人階級嗎,不過現(xiàn)在都下崗了,終于成為“無產(chǎn)階級”了 確實那個時候能進機關(guān)單位的都少數(shù)有條件的,多數(shù)都是在廠里當工人,有意思的是那時當警察是沒機會當工人無奈選擇的,那時有順口溜:“邋邋遢遢當警察”。現(xiàn)在看起來,真諷刺,許多人被下崗領低保的時候,當年那些被看成“差勁”的人都是哪哪的什么什么的警察大隊長了,到處作威作福, 同時也勾起了對當年那種國企的生活區(qū)的懷念,那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社區(qū)文化,雖然現(xiàn)在那些社區(qū)還在,甚至有些都蓋新樓了,物質(zhì)條件是乎是更好了,但是當年的甚至是筒子樓,經(jīng)常的廠區(qū)間的各種活動,露天電影,體育比賽等人與人和諧融洽已經(jīng)不在了,的確時代不同了,價值觀不同了,什么都在變
9個多小時的鐵西區(qū)看完下來,心情激蕩起伏,簡直有強烈的共情作祟。 所以那天晚上激憤寫出一堆【祥林嫂】式控訴,想想還是做記錄發(fā)上去,以期記住。 我看著鏡頭里,老杜頭一手從炕下拿上來一只白色小狗,嘴里嘟噥幾聲【毛毛,毛毛】。 鏡頭給這只狗的特寫,清澈,水靈靈,隨后哀愁,我從來沒有見過動物這樣的眼睛。 我希望他們一家這二十年來能平安。 你喝我的血,吃我的肉,吃干抹凈還要把我挫骨揚灰,灰飛煙滅,查無此人。 可以這樣嗎?工人們,百姓們一輩子奉獻給你了,遍體鱗傷,危如累卵。 你們這么對待我們,可以這樣嗎? 我們是奴才嗎?你們發(fā)號施令,想怎樣就怎樣,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們千鈞一發(fā),我們置若罔聞。 你們欣欣向榮,你們百花齊放,你們?nèi)f物競發(fā),你們勃勃生機,你們大洋彼岸,你們酒池肉林…… 我要控訴,我要吶喊,我要聲明,我要質(zhì)問。 憑什么?憑什么?憑什么?!
當老杜因為在鐵路邊上撿煤塊被抓,小杜拿出從前的照片給王兵看時哭了,我的眼淚也沒忍住,要多硬的心腸才能對這些悲傷無動于衷?當火車馳過一座又一座工廠的殘骸,一個時代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跟隨鏡頭投去最后的一瞥,從此一切都不復存在。感謝王兵!
如同旋律在樂章中的重復 觀察則更進一層 仿佛隱身了的攝影機越發(fā)貼近到人物內(nèi)心 雪和鐵軌都規(guī)律且冷 從工廠到艷粉街到鐵路 鏡頭記錄了一代人的轟然坍塌
老杜實在是個倔犟的生命?!惰F西區(qū)》作為對當代中國新紀錄運動的發(fā)展,同時也是新的開啟。這個開啟既意味著中國新紀錄運動發(fā)展在一個廣闊的世界電影的視野中朝向與世界電影的有力對話,也意味著立足于中國本土的紀錄電影已經(jīng)成為中國電影的使命和標桿:良心和職責的標桿。
6
剪輯和前兩部一樣粗糙,但鐵路邊的老杜父子真是讓人難以忘懷。老杜被抓后兒子杜陽翻看著父母相片,鏡頭一轉(zhuǎn)掉下淚來。忍不住去看守所尋父才得知父已回家。在飯館他向父親訴說自己的思念,跪倒在地,像孩子般耍鬧…實在是太讓人動容和感動了!真實、震撼而殘酷的紀錄片!//20191220北京UCCA新亞洲影志9小時馬拉松放映。看到老杜兒子那一段,再次忍不住淚流滿面。任何影帝演員都無法演出如此真摯的情感。
鐵路延伸之處,是難以抑制的哭聲
其實這仨片拍得很拙,貴在選材
還有什么比生活更破敗……生活又像鐵路一樣漫長。
3小時
老杜找到了新的營生,兒子也有了收入,新房子看著暖和很多,終于可以踏踏實實過個春節(jié)了,電視機在歌頌偉大祖國,而我親眼所見,在過去和現(xiàn)在,依然有很多最底層的中國人生存在地獄邊緣。其實第三部素材的剪輯和截取已經(jīng)比前兩部有所精進了。
列車的不斷行駛 父子故事
《鐵西區(qū)》是我近幾年看過的視角最好的影片,從底層觀察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制度的毛病不經(jīng)放大,也不經(jīng)修飾,直白的擺在你面前,ZF鼓吹的未來是看的,是想的,不是過的,看到老杜兒子看著照片失聲,我真他媽想罵他MB的。大學獨自旅行計劃的最后一站---鐵西。
非常有生命力的電影。但剪輯上比較混亂,沒有選擇。長鏡頭沉悶而冗長。從藝術(shù)上說,導演呈現(xiàn)了一大堆很有意思的東西,卻不知道集中有力地表達。
列車穿過你的變遷,「人生不容易啊,孩子」
2011.Jan.9上海九亭 DVD
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的這套紀錄片終于在這第三部里有種奇跡發(fā)生的感覺,杜氏父子的故事講著講著就從鐵路工人群體中輪廓清晰起來,很動人。好像也很少在王兵的其他電影里看到如此貼近拍攝者內(nèi)心的段落了,兒子捧著一大堆家庭照片眼淚跟斷線的珠子一樣。鐵路的鏡頭很寫意,一路盡是廢墟
貨運鐵路專線上的工人,主要圍繞著獨眼老杜和他的兒子,“撿”煤球被抓,離開鐵路邊,在飛機場附近繼續(xù)謀生。沿著火車前進的空鏡很多,如果是鐵道愛好者可能更喜歡。
百度百科:制作過程 → 該片開拍前,王兵擬定了一份拍攝大綱,鐵西區(qū)最讓他癡迷的地方有三個,這三個地方正好可以組成拍攝的主體——工廠、鐵軌、艷粉街。王兵決定就用這三個場景來概括整個鐵西區(qū),這三個地區(qū)也正好是鐵西區(qū)特點最為鮮明的區(qū)域。該片拍攝的過程中,王兵其實并沒有按照區(qū)域的遞進順序來拍攝。攝影師出身的王兵,隨機性的在鐵西區(qū)內(nèi)尋找最好的景深和景別。王兵不與拍攝對象接觸,原因之一是性格內(nèi)斂,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因為王兵害怕有阻力影響紀錄片的拍攝?!?導演王兵及作品簡介:…… —— 從1999年下半年開始,到2001年拍攝結(jié)束,一共積累素材長達300余小時。2002年,《鐵西區(qū)》粗剪版完成。→ 王兵:當鐵西區(qū)變成《鐵西區(qū)》: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essay/
是第一部的回響,父子故事是火車奔向幽冥前的延宕,最終徹底脫韁成為無意識之眼。批評剪輯的省省吧,三部分構(gòu)成了一個超過《浩劫》和《撒旦探戈》的雄渾結(jié)構(gòu),雷霆萬鈞。
所有交通工具里,我最愛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