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猜到了開頭,卻猜不到這結局
如果光看《武俠》之前的八分鐘片花,很容易讓人覺得這是一部懸疑破案電影。當然,因為有甄子丹,我們知道,這部電影無論怎么折騰,最后還是得回歸到宇宙最強打擊各路壞人的路數(shù)上,所有的噱頭都只是噱頭,如同《武俠》這個片名,之于當年周星馳的《功夫》。武功,俠客,才是影片的內(nèi)核。
但是當真正看到電影的時候,我又有一些疑惑了。因為在電影開始的前十分鐘,描述的完全是一個偏遠山區(qū)里一家農(nóng)戶的日常作息生活,根本和武俠二字沾了不邊。要不是我認得出那上山砍柴的男人是甄子丹,那炒菜做飯的女人是湯唯,我?guī)缀跻獞岩蛇@不是《武俠》,而是《農(nóng)民》了。
甚至,到了那兩個來者不善,一臉匪徒模樣的男人走進村莊,坐下喝酒,然后進了造紙廠,我都還沒意識到這正是之前放出來的八分鐘片花的開始。造紙廠工人劉金喜,居家好男人劉金喜,武功高強的劉金喜,開始打架了。
然后一臉柯南相的捕快金城武來了,這個叫徐百九的男人穿著一件長袍戴著一頂全球限量版的草帽,用皮笑肉不笑的笑容懷疑著這個山村里的一切。劉金喜沒能逃過他的法眼,他覺得事有蹊蹺。而更蹊蹺的,其實還在后面。
套路,是經(jīng)典(或者說被用爛)的模式:一個武林高手厭倦廝殺,決意退隱江湖,卻終究避不過江湖的腥風血雨。高手一定還是那個高手,江湖進來容易,退出永遠沒有那么容易,而兵和賊之間,雙雄永遠會惺惺相惜,以至于大敵當前之時,會共同對付進犯的強敵。前半段充滿了文藝片情懷和懸疑片破案過程的故事完全是制造氣氛和情緒,為后面的你死我活大戰(zhàn)做一個蕩氣回腸的鋪墊。
看罷《武俠》,我最深的感受是,這是一部有著極其濃烈的陳可辛風格的作者型電影,因為在看電影的過程里我老是回想起ufo時代的他。那應該是他很開心的一段時間,和幾個老友自己開公司,拍一些文藝輕喜劇,成本不高,票房不錯,故事輕松,演員放松,口碑上佳。我無端端的想起當時一部名為《歡樂時光》的電影,這部里陳小春張智霖許志安劉青云演繹都市里的小人物,各種斗氣各種損友各種泡妞,而導演則是現(xiàn)在一頭扎進飛車爆炸大場面的動作大導陳木勝。
我知道,無論是陳可辛還是陳木勝,雖然一直闡述自己想拍文藝愛情片,但他們都不太可能再去拍當年這么純粹的都市愛情輕喜劇了。一想到這里,我竟然又想起另一部UFO出品的都市輕喜劇,梁朝偉主演的《流氓醫(yī)生》。別被名字騙了,這部電影其實講述的是一個醫(yī)術精湛的醫(yī)生不愿出入為有錢人治病的醫(yī)院去養(yǎng)尊處優(yōu),反倒在三教九流魚龍混雜的廟街去替混混、妓女治病。其實這不就有些和《武俠》類似么?高手隱居,原本想樂得逍遙自在,但危險總會找上門來。
回想起當年的香港電影,總讓人莫名的惆悵。其實也不算莫名,因為當年的各種意氣風發(fā),各種快意恩仇,各種愜意輕盈,到如今,充滿了閹割和自我閹割,充滿了審核和自我審核,充滿了合拍和公安,充滿了正義必勝,壞人必誅。當港片悄悄的變成了合拍片,這也就意味著,很多東西都再也回不去了。
就像拍《甜蜜蜜》,監(jiān)制《春逝》的陳可辛,也會在十年之后,拍《投名狀》,監(jiān)制《十月圍城》一樣。從文藝片到輕喜劇,再到恐怖驚悚片,最后走到了國產(chǎn)大片的路上,再走到武俠功夫片這個華語電影最具影響力的招牌。陳可辛有自己的藝術追求,但商業(yè)的現(xiàn)實算盤擺在他面前,他既是商人又是藝術家,如何在賺錢同時,實現(xiàn)自己的藝術價值?于是,于是,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愛情歌舞大片”《如果·愛》;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史詩戰(zhàn)爭巨作”《投名狀》;今天,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功夫片,《武俠》。
我能在這部電影里,看到陳可辛他固有的堅持。因為他的堅持,我們在功夫片里看到如何用科學(哪怕是偽科學)去解釋點穴、內(nèi)力、輕功;因為他的堅持,我們能看到徐百九充滿了悲憫的身世;因為他的堅持,我們看到了甄子丹的壯士斷臂;因為他的堅持,我們看到了王羽的煞氣逼人。是的,這些都是因為陳可辛的堅持,否則若純粹以市場論,現(xiàn)在的80后年輕人,又有幾個知道王羽是什么人?
從《投名狀》開始,我一直有一個強烈的愿望,就是希望陳可辛能有朝一日回歸他在UFO年代所擅長的文藝愛情片。他的《等待》我已經(jīng)等待了很多年,當初那周潤發(fā)配張曼玉的陣容,如今早已只能換做幻想;而在《武俠》之后,我突然又產(chǎn)生了一種疑問:那就是陳可辛,你還能回得去嗎?當你這十數(shù)年間在不同的類型電影里求新求變的時候,你又將如何改變自己最擅長的文藝愛情片呢?
文章最后,我又想起了兩部電影里的片段:
一是《武俠》里,劉金喜在大戰(zhàn)之后,起床,背起背簍,帶上草帽,緩緩的走向山上。背后,是他升起寥寥炊煙的家。
二是《半支煙》里,曾志偉飾演的下山豹老年癡呆,完全失憶,他在街頭不停的畫著。謝霆鋒飾演的煙仔走來,攙扶他回家。
這都是令我動容的一幕畫面,那份感覺,知我者會明白,我為何動情。
2 ) 我不相信,你能猜對武俠的結局
按照陳可辛的解釋,他是想不出《武俠》該叫什么名字,索性直接以類型片的歸類來命名,就好比美國人該拍一版《西部》,日本搞一本《時代》。當然,陳可辛想不明白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甄子丹該打誰了、金城武要怎么編、結局又得用哪種死法,眾多顧慮都決定了《武俠》不是一部酣暢淋漓的噴薄作品,而是一部肆意拼貼、塞滿致敬的當代大片。更加不幸的是,在很多人看來,一部叫《武俠》的電影,它恰恰會缺少狹義武俠的真正靈魂——這不是玩一回獨臂刀、插幾根銀針就可以解決的。陳可辛試圖通過大量的細節(jié)著墨,來成就一篇關于武俠的大文章。結果影片呈現(xiàn)出一拼盤模式,風格雜糅,太多的自說自話,對整體損害不少。
《武俠》并未出現(xiàn)最為必要的俠義精神,甄子丹身上肯定沒有,金城武則表現(xiàn)得更像個現(xiàn)代偵探,處事方法和邏輯推理都有點超越、跳脫。再到情懷,那更多是來自電影以外的宣傳強調(diào)。具體于影片當中,“武俠”似乎成為了純粹的展示,影片更接近動作或功夫電影。如果把時代背景放進去,無論清末還是民初,當革命之火已經(jīng)在中國遍地燃燒,這邊的“武俠”,其實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即將消亡。如果寬容去看待,毫無疑問,《武俠》只能是一部舊式武俠。要攀新武俠的姻親,實在有點不夠格。
按照時間的遠近,《武俠》首先會讓人想起去年蘇照彬的《劍雨》,殺人高手隱姓埋名,過起了平淡至極的平民生活,這個不用猜。兩部不同片子,一個相似的歸隱主題。又正如朋友所分析的,歸隱到最后注定會變成古典式的命運悲劇。在《武俠》里,它成為了兩個家庭的糾葛,一場壓軸的父子對決。新仇舊賬,一并清算,人人都愛大團圓。
其次,有人懷疑甄子丹是不是《葉問》附體,不然何苦首尾來一場家常便飯、按時起居。其實這不是什么緊要事情,并非甄子丹演得像葉問或者《葉問》影響了《武俠》,而是甄子丹他怎么演,最后都只能是甄子丹。再到不練神功,愛“科學”更愛“說法”的金城武,人物精神分裂的糾結設定,一直到重返現(xiàn)場、模擬兇殺過程,我都錯覺他是在重演《傷城》,走錯了片場。這可能真是一種錯覺,卻多少說明了《武俠》在風格上無法做到統(tǒng)一。尤其是七十二地煞冒出來后,電影就徹底斷裂了,沒金城武什么事情,也多出來了莫名其妙。
最后,就是王羽和《獨臂刀》了。既然不管科學與偽科學的爭執(zhí),這里也就不計較斷左還是斷右了,也許陳可辛和甄子丹就是要玩?zhèn)€不同。有人說惠英紅演得很到位,可惜一看到阿姨杏眼怒睜的詭異出場,看到她跟王羽爭相用力暴露殺氣,我就有了一股笑場的沖動。好在,惠英紅的打斗身手還是相當漂亮,完全蓋過了結尾的雨中大戰(zhàn)。當陳可辛辛苦找來了王羽,甄子丹自然不能三拳打死老師傅,更何況,那還是他父親。如果沒有解決辦法,父子間的打斗可以無休無止,直到兩個人同歸于盡,是為悲心徹骨。然而王羽年事已高,甄子丹更是透支身體,這場打斗能速戰(zhàn)速決最好。所以《武俠》之后,電影院外會流傳一個笑話新編:隔壁家的老王,你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嗎?
當甄子丹急欲同過去決裂,那也是陳可辛面對傳統(tǒng)武俠的態(tài)度,然而他又割舍不了。更何況,他的自我認識和類型缺陷也影響了創(chuàng)作——畢竟這只是他眼中的武俠。當甄子丹面對父親,同樣會令人聯(lián)想及陳可辛與父親的關系。他從父親身上獲取經(jīng)驗,走上了電影之路?,F(xiàn)在是一邊重拾過去,一邊又想著另辟蹊徑,苦于沒有兩全法。至于從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在合拍片的浪潮中,陳可辛顯然不是最賺錢的香港導演,然而面對內(nèi)地制作環(huán)境,他已經(jīng)是融入得最好的一位。
《武俠》有云南邊陲的小村風貌,也有田園牧歌的最后懷念。陳可辛刻意放入山歌、成年儀式乃至是魚鰾安全套,很多是無助于劇情故事,平添了笑料。這只能說是個人趣味,而不是武俠的情懷。當新派造型的金城武遭遇老派模樣的甄子丹,《武俠》始終沒能解決它的最大問題——即如何統(tǒng)一并行,并且顛覆觀眾印象。在尋找更高、更強對手的商業(yè)要求下,金城武一線草草了事,結尾墮入了老一套的標準對決當中(看得出許多不自然),委實有點無可奈何。這是《武俠》之傷,更是大片之痛。好在,有那個爆笑的瞬間在,當王家衛(wèi)、侯孝賢和賈樟柯蓄勢待發(fā),我不相信,你能猜對武俠的結局。
3 ) 謹以本片,獻給所有愛科學的腐女
1.如何融合科學和功夫
在功夫片中展現(xiàn)各種科學、醫(yī)學元素并非《武俠》的首創(chuàng):《贊先生與找錢華》中梁贊教武一段,將人體生理學和經(jīng)絡圖作為教學的一部分;《黃飛鴻》中黃師傅曾作為中醫(yī)代表和學成西醫(yī)的孫中山有過學術交流;甚至天馬行空的《冒險王》中,李連杰輕描淡寫的示范太極拳四兩撥千斤的原理,也可算是一種物理框架內(nèi)的解釋。
而《武俠》所做的,只是將科學的規(guī)模升級,將結構完善,并作為推動劇情的主要素材之一,相較于前述傳統(tǒng)功夫片,只是量變并非質變。就像《盜夢空間》只是集合了虛擬空間題材電影的精華、《教父》融合了所有黑幫電影的精粹、《星球大戰(zhàn)》將所有太空科幻片的元素共冶一爐,從而成為各自題材領域的經(jīng)典代表作一樣,《武俠》也是敏銳的觸及到前人功夫片中屢有出現(xiàn)但未受重視的元素,將其放大和深化,并最終呈現(xiàn)出一種嶄新的模式,所以它自稱的“微觀武俠、科學武俠、醫(yī)學武俠”的噱頭,倒并非玩弄概念。
既然前所未有的以“科學”作為一部功夫片的賣點,那在原理上必須足夠嚴謹,否則必然會讓內(nèi)行看了笑話;而功夫片中神乎其神的打斗技巧,是觀賞性的最佳保證,吸引大部分觀眾仍得靠它,如果一味顧及“科學”的嚴肅性而放棄視覺上夸張的功夫打斗,那是商業(yè)上極其不明智的行為。陳可辛處理這兩者之間的平衡,可謂老道嫻熟。
《武俠》在“科學”方面絕不馬虎敷衍,針灸師,按摩師,藥物師,力學專家齊聚的幕后班底,使得影片可以以懸疑片般的線索展開,以偵破推理式的眼光審視武功,既可以叫外行看的新鮮刺激,也保管內(nèi)行挑不出太多的毛病,即使有刺可挑,也會因這是商業(yè)電影而非科學紀錄片而產(chǎn)生“中止懷疑”的情境;而在著力渲染唯物主義思想的同時,影片又不放棄對種種玄奧武功的戲劇化展示,內(nèi)力、氣場、鐵布衫、點穴以及打不死的英雄,呈現(xiàn)的仍是觀眾心中熟悉的那個正邪勢力以超乎想象武功惡斗的武俠世界。陳可辛的聰明之處在于,他對兩邊都做得點到為止,科學解釋功夫,主要發(fā)生在追查劉金喜身份一段“案情推演”,隨后就漸漸失去蹤影,而表現(xiàn)功夫也絕少夸張過火,人物沒有高來高去的東方不敗式飛行和打斗,因而本來理應水火不容的科學和功夫,不但在片中“和諧相處”,而且成了共為進退的戰(zhàn)友,聯(lián)手征服觀眾的眼球。
在我看來,《武俠》僅有兩處較大的“失衡”:一次是在金城武試探甄子丹武功中,故意令其跌落河中,甄子丹暗運輕功暫棲于樹枝上,立刻令熟諳動力學的金城武看出破綻,這本來是絕好的劇情推進,可金城武此時的旁白竟洋洋灑灑分析起重力加速度、密度、質量等物理概念,其啰嗦頗似一個高中物理教師,既然已經(jīng)肯定輕功的存在,只消叫觀眾明白甄子丹此刻的深藏不漏就足夠,又何必如此糾結于嚴苛的物理定律和自然常數(shù)呢?此處有些為了科普而科普,尤其會令最近剛接受過高考洗禮的學子觀眾們心驚肉跳。而另一次,則是甄子丹與惠英紅的屋頂追逐和牛棚打斗,比起大部分動輒上天入地的功夫片,這段追打確實足夠腳踏實地,但其中一些鋼絲痕跡過于嚴重的鏡頭,還是令人在接受了前述“科學思想”后,不由自主的稍微出戲,甄子丹在設計動作時,完全可以再克制一點,再“科學”一點,會令全片的基調(diào)更為統(tǒng)一。
2.如何搞笑
能令觀眾在影院哄堂大笑的電影,通??煞譃橐韵氯悾?br>
一種色彩豐富,場景夸張,人物個性十足、滑稽討喜,表演風格是手舞足蹈,擠眉弄眼,甚至抽風耍賤式的,共同營造出一種癲狂過火的超現(xiàn)實氛圍,能令大多數(shù)笑點不高的觀眾集體前俯后仰,即使笑點高,由于影片和影院氛圍影響,也很難不伴隨著干笑幾聲。近年來華語片屢屢出現(xiàn)的“雷人”情節(jié),因為其表現(xiàn)的東西太過荒唐離譜而引發(fā)笑場,也可歸入這一類。
第二種是以情節(jié)巧妙制造笑料,例如巧合、誤會、惡作劇、俏皮話、騙術等等都可以神奇的刺激觀眾的笑神經(jīng),尤其是當片中某些人被蒙在鼓里,擁有全知視點的觀眾得以洞察一切,便制造出一種強烈的戲劇反諷效果,其結果當然是爆笑一片。
以上兩種手法,被大多數(shù)喜劇片導演屢試不爽,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劇本的意圖很明確,就是撓著觀眾的咯吱窩,一門心思讓他們笑,不笑,那劇本就沒有達到目的。而《武俠》所歸入的第三種完全不同,它本意絕不是喜劇,也沒有半點讓觀眾笑的企圖,可影院中卻時不時爆發(fā)出笑聲,而這種笑場,又與“雷人”之笑完全不同,觀眾對后者的態(tài)度是鄙夷的嘲笑,而對《武俠》,是一種欣賞其幽默感和創(chuàng)意的會心之笑。
《武俠》乍看下實在不像是一部引人發(fā)笑的電影,片中除了甄子丹偶爾咧嘴露出傻笑之外,其他主要角色幾乎個個眉頭緊鎖,苦大仇深,活脫脫一出希臘悲劇的氣氛,在這一片壓抑肅殺之中,笑料究竟從何而來呢?
首先是甄子丹顛覆性的老好人形象,看慣了他金牌打手和格斗硬漢的銀幕亮相,劉金喜這個善良樸實膽小怕事的農(nóng)夫便跌破了我們的眼鏡,所以甄子丹不需要太賣力演出他并不擅長的文戲,也不需特意作什么令我們發(fā)笑的努力,單是他一臉憨厚誠懇的表情,呆頭呆腦的向金城武演示打人的過程,就不可避免的流露出種種難以名狀的喜感來。
而笑料的最佳貢獻者,當屬金城武。這個胡子拉碴、閱歷豐富的名偵探,一露面就給我們滄桑成熟的印象,本是最不易惹笑者,可他的成熟,僅表現(xiàn)在對武功的知識上,陳可辛極其狡猾的通篇采用金城武的主觀視角來敘事,讓我們深入他的內(nèi)心,用他的大段獨白來推動劇情,立刻令這個外表成熟的男人形象全面崩塌,當他內(nèi)心的所思所想完全暴露在觀眾面前時,再深邃的男人也會成為一個處處賣萌,處處催生喜感的大齡頑童。當他掙扎在想試探、又無把握,想抓捕、又缺勇氣,想信任、又恐遭毒手,時時處處搖擺不定的心理兩難中,生出種種荒謬的想法,做出種種令人可氣又可笑的舉動,怎能不令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為這個可愛的家伙獻出理解萬歲的笑聲呢?再加上他一口強調(diào)怪異的四川話,要叫觀眾肚子疼更不是一件難事了。
3.如何買腐
如今的華語影壇,腐片遍天下,其腐法各有巧妙不同,光是今年,就有讓大老爺們高呼“我就喜歡你!”的霸氣外露,也有喜歡作小清新式以“臏”“涓”柔聲相稱,端的是令腐女們小心肝兒亂顫,可它們和《武俠》一比,全然落了下乘。
陳可辛明白,如今的腐女們不比得數(shù)年前活在文化荒漠中,無論是甜言蜜語,眉目傳情,如膠似漆,同床共眠,吵架拌嘴還是生離死別,都已經(jīng)在無數(shù)作品中出現(xiàn)了無數(shù)次,即使資歷最淺的腐女,也已經(jīng)耳熟能詳并產(chǎn)生足夠的免疫力,要想在銀幕上刻畫出真正感天動地的基情,其秘訣只有兩個字,就是:犧牲!如果非要加上三個字的話,就是:無怨言!
當他將此貫徹到《武俠》中時,《武俠》就擁有了使所有腐女動情的力量。甄子丹是一個多么癡情的好基友:你擾亂我平靜的生活,我不怪你;你懷疑我的身份,我不怪你;你將我推落河中,我不怪你,還邀請你晚上來家吃飯;你拿鐮刀砍我,我不怪你,我甚至說服自己相信你不再回來的承諾,帶著對你的留戀深情一擁,目送你踏上通往縣城的道路;即使你違背諾言,帶著捕快前來拿我,我依然對你癡情不改,愿意以性命相托,直到最后我們共同浴血奮戰(zhàn)。
唐龍不惜逃離二十年的身份,不惜斷臂,不惜違背義父,只為了做劉金喜,可見這個身份對他多么重要。破壞這個身份的始作俑者,就是那個來自山外的捕快,唐龍理應對他痛恨入骨??晌覀兛吹降氖?,愛情完全凌駕于一切,這個心腸如鐵石的男人,也不能幸免。
捕快終于明白了這一往情深的分量,他的仕途暗淡無光,他的理想一文不值,他和前妻之間更是有著巨大的鴻溝,他唯一能夠寄托并信任的,就只有這個神秘男人的愛,當捕快逐漸了解唐龍的真實身份時,唐龍也漸漸走進了捕快的心。對于這份無條件的愛,捕快能夠回報的唯一東西,就是他自己的生命。當他在磅礴大雨中呼吸著肺中最后一點空氣,吐出大口的鮮血時,他不會后悔,因為那個最愛他,他也最愛的人,就在他的身邊。
陳可辛運用寥寥幾個鏡頭,就將這兩人的感情之路簡潔明了的全部道盡:半夜偵查時金城武和突然醒轉的甄子丹四目相對,頓時羞紅了雙頰;叢林中告別的擁抱,多少復雜的感情在這一刻交織;甄子丹眼看不能“復活”時,金城武簡直要急瘋了似的瘋狂搶救,他絕不能失去這個人;甄子丹斷臂后,金城武緊緊摟住他一同面對強敵,如果這不算忠貞的愛情,那么還有什么?
4. 一些雜話
影片中有一個標志性的鏡頭令我印象深刻,在此之前二當家一直以劉金喜身份出現(xiàn),鏡頭也十分客觀的一直以平視角度捕捉他的行動,強調(diào)此人并無特殊,但在惠英紅飾演的十三娘找上門來挑釁一處,劉金喜被逼無奈之下恢復唐龍的身份和身手,這時鏡頭來了一個十分夸張的360度環(huán)繞仰拍,將一個凡人瞬間供上了傳奇人物的地位,甄子丹在這一刻目露兇光殺氣騰騰,一掃之前的農(nóng)夫形象大打出手。這個鏡頭可作為全片劇情架構的分水嶺,不但促成了甄子丹由劉金喜到唐龍的關鍵身份轉換,也是影片由敘事進入打斗的轉折點,之后大段暴力戲不斷,但情節(jié)卻沒有更多可以挖掘之處,已成了簡單的正邪決戰(zhàn)。
不得不提一提王羽,這位老將闊別影壇十七年之后重返,帶給我的激動是言語難以形容的。這個年輕時相貌硬朗、精通空手道的功夫片硬漢,揮舞著《獨臂刀》開辟了武俠片的一個新世代,以《獨臂拳王》的導演功力延續(xù)“獨臂”神話,在《直搗黃龍》中將007喬治?拉贊貝也打得無力還手,甚至《上海灘十三太?!泛汀饵S飛鴻》中的短暫亮相,其強大氣場依然令人過目不忘。
當《武俠》后半段甄子丹恢復為打仔明星只識扮酷揮刀時,當金城武的喜感再無發(fā)揮只能靠暗中扎針倉促給影片收尾時,當湯唯完全淪為驚悚片中帶著孩子逃離惡勢力的呆板母親時,王羽是唯一能將結尾這場戲撐起來的人。那場頗似鴻門宴的晚餐劍拔弩張,是王羽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語,一舉一動,帶動著整個沖突逐漸發(fā)展向一個不可逆轉的火并高潮。他的表演被人詬病為過火,但正是這種乍看下過于戲劇化的過火,正與這段一觸即發(fā)的對峙情勢相得益彰,鋪陳出巨大張力??曜釉诤⒆幼炖飦砘財噭右粓鰬颍^對比之前屠夫滅門一幕來的更為觸目驚心,唯一吊詭的是,教主這么一個力量驚人的高手,盛怒之下的重手,竟沒能給孩子的牙齒帶來永久性的損害(結尾處孩子好好的吃飯呢),這算不算本片一個大穿幫呢?
文/方聿南
4 ) 《武俠》終結武俠:血迷宮的出口
看《武俠》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它和我想象中的武俠世界還真挺像的。
在我看來,假如真的存在一個武俠世界,我相信在那個世界里,也許的確會存在俠骨和柔腸,但更常見的肯定是黑暗和殺戮,就像一個血迷宮。
而中國人想象出來的武俠世界,某種意義上它完全就是現(xiàn)實世界的投射。武俠世界里的武功,其實就是權力的隱喻,正因為如此,武俠世界里的人物很多都是越老越厲害,很顯然,這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
例如《武俠》里的大反派,王羽飾演的那個武功高強、刀槍不入的老頭兒,看著他,我首先想到的是崔健的那句歌詞:“老頭兒更有力量”;其次,這個老頭兒作為甄子丹飾演的唐龍的“父親”,它讓我再次想起我很久以前的一個想法:中國傳統(tǒng)文明的奧秘就在于仁善其表,而其真正的內(nèi)核則是一個恐怖的、黑暗的、無法無天的、嗜殺成癖的“父親”。
也許正因為中國傳統(tǒng)文明有著這樣一個內(nèi)核,所以中國歷史上才會發(fā)生那么多次大屠殺。有時看中國歷史,會覺得那就是殺戮的歷史,殺幾千、幾萬、幾十萬、幾百萬甚至更多人,滿眼都是殺、殺、殺,一個人殺的人越多,他的“功業(yè)”就越大,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就越高。
在傳統(tǒng)的武俠電影里,那些邪惡的暴力最強者,那些無法無天的“父親”,他們通常最終都會死于所謂的“大俠”手里,而這所謂的“大俠”,換個更通俗的說法,就是“好人”。
而在《武俠》里,陳可辛已經(jīng)借金城武飾演的徐百九傳達了這樣一個結論:好人是不存在的,因為人性是不可靠的。
村民們都認為“劉金喜”(這是唐龍的化名)是一個“好人”,甚至看上去還有點像“大俠”(雖然這個“大俠”有著罪孽深重的過去)。如果按傳統(tǒng)的武俠電影的那套路數(shù),肯定應該是由他來完成“弒父”。但在電影里,你會發(fā)現(xiàn),他根本就不是“父親”的對手,他不僅無法完成“弒父”,還差點兒被他的“父親”殺死。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想這可能是因為劉金喜這個人物是世俗道德的化身(“金喜”是一個極具世俗幸福色彩的名字),而世俗道德這東西,它從來都不是暴力最強者的對手。不僅如此,很多時候,它反而會成為暴力最強者的幫兇,成為暴力最強者的統(tǒng)治工具。
從這個角度來看,妄圖用世俗道德打敗暴力最強者,這是一種純粹的意淫。
陳可辛顯然不想拍一部純意淫的電影,于是我們就看到了金城武飾演的徐百九這個人物。在我看來,這個人物是科學和法律的化身(在影片中,看他破案的過程,能看出他是一個很有科學精神的人,并且像“一根筋”一樣依法辦案)。雖然徐百九殺死本片中暴力最強者的科學方法看上去過于小概率,但卻隱約傳達了這樣一個意思:只有依靠科學和法律,才能殺死那個恐怖的、黑暗的、無法無天的、嗜殺成癖的“父親”。
而“徐百九”這個名字顯然別有深意,行百里路半九十,科學之路和法制之路尤其如此。中國想成為真正意義的現(xiàn)代國家,這個目標看似不遠,但我們要面對的可能恰恰是最難走的最后“十里路”。
以上是我前天看完《武俠》后回來寫的,昨天路過國貿(mào)的一個電影院,在那兒又看了一遍《武俠》。
我之所以想再看一遍《武俠》,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我想重新體驗一下這部電影的整體氛圍,該怎么形容它的整體氛圍呢?感覺它既像是一座血迷宮,又像是一場黑夢;另一個原因則是王羽的吸引力,王羽在本片中的表演太出色了,他飾演的那個大反派氣場奇大,他將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父親”的種種抽象的邪惡完美地表演出來了,他演活了我說的那種恐怖的、黑暗的、無法無天的、嗜殺成癖的“父親”。
重新看《武俠》,我對這樣兩個情節(jié)印象深刻,一個情節(jié)是湯唯飾演的阿玉哭著劃上兩道門閂,她想用這樣一種方式保住自己的家,但這顯然是徒勞的,無法無天的暴力之手可以摧毀一切(在電影中,后來就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王羽飾演的那個大反派一拳擊碎了阿玉家的房門),說到這兒我想起那句西諺:“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直到今天,中國人的房子依舊無法為中國人提供這樣一種安全感。
重看《武俠》,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情節(jié)是王羽飾演的大反派對他的兒子唐龍說:“你的命是我的!”然后又指著唐龍的兒子說:“他的命也是我的!”看完電影后回家,我跟張胖兒復述這段情節(jié),然后我說:“在中國,肯定還有很多父親認為孩子的命是他給的?!睆埮謨郝犃撕笳f:“父親就提供了一個‘小蝌蚪’,就說孩子的命是他給的,這不是扯淡嘛?!钡绱顺兜氖聝海陀腥诵?,還信了兩千年。
西方傳統(tǒng)文明有一種“弒父”情結,中國傳統(tǒng)文明卻有一種“弒子”情結。在這個星球上,幾乎所有動物都是“幼本位”,而中國人卻是一種“長本位”的動物。
在中國古代,皇權至高無上的主要理論依據(jù)就是:孩子的命是父親給的,所以“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而皇帝是所有人的父親,所以所有人的命都是皇帝的,皇帝想上誰就上誰,想閹誰就閹誰,想殺誰就殺誰……
在現(xiàn)在的中國,依舊有無數(shù)人在做著這樣的皇帝夢,電視里整天在放的那些宣揚皇權至高無上的電視劇就是最好的例證。另外還有一些官員,因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所以他們在自己所管轄的部門或地區(qū)肆無忌憚、一手遮天,就像“土皇帝”一樣……
以往的很多武俠電影,它們其實是在變相宣揚皇權思想。還有一些武俠電影,片中的“大俠”最終殺死了無法無天的暴力最強者,這看似很解氣,但最根本的東西一點都沒有變,很快又會出現(xiàn)另一個無法無天的暴力最強者。這既像是一個死循環(huán),又像是一個沒有出口的血迷宮。
而《武俠》這部電影想要探討的就是,如何為這個血迷宮找一個出口?答案就是依靠科學和法律,只有這兩樣東西,才能終結這個國家黑暗蒙昧的狀態(tài)。
金庸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但他讓他筆下的那些“大俠”都生活在古代,所以他們至多只能除暴安良,當他們發(fā)現(xiàn)怎么除都除不完的時候,他們可能就會隱匿山林,獨自逍遙去了。
而將時間背景設置于1917年的《武俠》探討的是終結一個黑暗蒙昧時代的可能,同時也是終結自身的可能,因為在一個真正現(xiàn)代的國家,是不需要武俠的。
5 ) 好看
一連兩遍看了陳可辛導演的電影《武俠》,心里感覺應該說點什么,或許是電影中隱藏的某些暗寓正中下懷吧,甄子丹電影《武俠》觀后感。一、觀看《武俠》,從中體會導演所要極力表達的觀點,最直觀也是最容易感覺到的是:在世俗環(huán)境中、在集權統(tǒng)治下,人們對權威的反抗以及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權威、集權、暴力或許在短期能夠達到預想的治理效果,但是自由、公道、正義還是一個社會乃至一個人長期發(fā)展的主方向。歷史無需去證實,講述歷史的目的無非是映射現(xiàn)在的社會。當今物欲橫流的時代,人們對權力、物質的追求空前高漲,殊不知,在權威的籠罩下,是一個以沒有自由、出賣尊嚴、沒有自我、甘心交出自己命運為代價的。在權力的保護下,你沒有危險,過得舒適,享受著平靜和安逸、也享受著超出別人的優(yōu)越感,但是這一切都是要付出自由的。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是自己喜歡,只要是自己的選擇,應該無可厚非,觀后感《甄子丹電影《武俠》觀后感》。二、明代的徐霞客花光了所有的積蓄去游歷全國,五十四歲終老,一生沒有取妻生子,沒有高官厚祿,只為了父母曾經(jīng)對他說過的話:做自己喜歡的事就行。不求名、不求利的他到今天卻為我們所尊敬,只為了他的那本《徐霞客游記》。所以我記住了一個不算名人說的話:成功也許就是按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
6 ) 武而不俠——陳可辛的《禿頭歌女》
(本評論略有提及劇情,但基本不影響觀賞,不過看過電影再看可能感覺更好)
陳可辛的電影通常有這樣的特征:總體上而言,從工業(yè)標準講,他的電影在制作的各環(huán)節(jié)都相對比較考究,能看得出來下了一番功夫,至少是不能被稱為爛片,且在國內(nèi)類型片角度都有一定程度的開拓,很少失控,很少有失水準,基本上質量是有保證的。所以,盡管他的影片在大陸市場從來沒贏得真正的票房成功(《如果愛》是絕對的票房失利,《投名狀》雖然絕對數(shù)字尚可但成本太高還是賠錢,只有半坐后臺的《十月圍城》是大致打平,小有盈余),但他的制作從來不缺投資的原因。他也算是國內(nèi)不多的能贏得口碑的大片導演之一。但另一方面講,他的影片常給你的感覺是:雖然不差,但離優(yōu)秀總還差一點,制作精巧卻又常陷于平庸。這種特點在他進入大陸市場后,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這部《武俠》給我的感受也是如此。它的各環(huán)節(jié)各單位匯聚的可以算目前華語影壇的一流人才:黎耀輝的攝影,奚仲文的美術,林愛華的劇本,甄子丹的武指,音樂更是匯集了目前港片最牛的陳光榮和金培達外加成仙的竇唯,演員方面甄子丹、金城武、湯唯不說,還請出獨臂大俠王羽,這樣的陣容不可謂不強大。但看完一回憶,還是覺得這一桌好料搭在一起,說不清是佛跳墻,還是亂燉。
欠統(tǒng)一的混搭
陳可辛之前說要用此片創(chuàng)造一個嶄新的武俠世界。從成品來看,這片除了片名跟咆哮的王羽先生,著實跟武俠沒太大關系。但類型的劃分姑且不論——想抗議的可以看看人尤奈斯庫掛羊頭賣狗肉的那幾部戲——確實還是有點新東西的。不過這種新并沒有太多純粹原創(chuàng),更多是來自混搭,且這些元素在國產(chǎn)電影中使用得著實不多,確實能給人新奇之感。
但問題在于,這種風格上的混搭和劇情上對其的迎合,造成了較嚴重的分裂感——拎出來單看,都挺不錯,但強點在一起,卻覺得不是那么回事。影片的整體框架,很像克洛南伯格的《暴力史》。但《暴力史》簡單粗暴,反而可將一個主題挖掘得很深?!段鋫b》作為商業(yè)大制作,當然要拓寬格局,于是,又引入了易卜生式理想主義的主題——金城武扮演的偵探就是這樣一個有著《人民公敵》中的斯多克芒大夫、《野鴨》中的格瑞格斯(某種意義上更像后者)個性的赤子型角色。如果處理得好,那么兩股似乎都具有正當理由的力量碰撞,可以產(chǎn)生黑格爾美學中各持有“永恒正義”的雙方相互糾結的悲劇效果,故事會很精彩。但《武俠》在處理時,結合得并不是很好,各種主題并不是像麻繩那樣擰成一股,而是分著階段地側重。每每略入佳境,眼看就要迸出火花,卻又迅即一轉,看似巧妙地轉場,實則點到即止,像個匆忙的導游一樣帶著你趕赴下一處景點。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就是,單場戲的節(jié)奏、設計、臺詞都挺巧妙,可連在一起,無論是金城武和甄子丹之間,還是甄子丹和王羽之間,矛盾還沒到極點就走上解決之徑。相對來講,前面的戲因為有著案情的懸念和角色的刻畫,還相對緊湊,人物也有立體的趨勢,后面的戲則明顯蓄力不足,僅依靠場面的光鮮好看來強撐。
在這種前后的大割裂之下,劇本的閑筆也顯得略多。像金城武回憶三大逃犯,像突然冒出的七十二地煞、三十六天罡,甚至湯唯的一些過往回憶都顯得多余。這種冗余不僅容易讓觀眾出戲,更重要的是完全孤零零地杵在戲中,莫名生出些毫不相干的章節(jié),連推理小說中的敘事陷阱也算不上,只會害觀眾白費腦筋。這種問題給我的感覺是劇本應該修改過很多遍,可能之前埋的線下一稿就被刪去,只留個線頭在那純粹用來渲染氣氛。
劇本上的割裂在影像上也體現(xiàn)出來。前半部濃重的CSI+Discovery風,勾勒出的是在混沌蒙蔽的世界里科學昌明帶來的新派偵探故事,大量使用高速慢鏡和紀錄片式的場面還原(這種手法原本是紀錄片借鑒故事片的,現(xiàn)在又出口轉內(nèi)銷,營造出一種有趣的戲仿效果)。而后半段,則回到動作片的老路,前半部的精確細微被幾個場景開闊的俯拍宕開一筆,偏寫實風格也轉向寫意的連場動作,從《臥虎藏龍》到《獨臂刀》,一場場經(jīng)典武俠片致敬后影片以一種略帶自嘲的方式收尾。不過,由于場面都拍得好看新奇,這些區(qū)別跟劇本的問題比倒顯得無甚大礙。(影片用了不少自然光照明和火把光營造的燭光效果,造成寫實的粗顆粒和人物形象的晦暗不明,很值得一品)
讓子丹飛
看甄子丹的電影有一個好處:花一部電影的時間和票價,看兩部電影。典型的就是他跟葉偉信合作的幾部,像是把一部略嫌陰暗的文藝片和一部無腦動作片剪輯在一起的效果。不過,現(xiàn)在不是動作片的黃金時代,純粹為打而打沒有市場,很少會有影片專門為打戲服務。但偏偏甄子丹又算是功夫巨星時代最后一棵苗,有他的戲,除了見過大爺,怎么著也得磨出一段動作戲,不管是不是跟主線和諧。
平心而論,甄子丹在這部戲中的武術設計是比較出色的,幾場打斗均設計得可圈可點。最精彩的還是開場戲,因為與劇情結合最緊,所以安排得大巧若拙,在封閉空間內(nèi)騰挪翻飛,樸而不笨。與惠英紅、王羽的打斗也各有特點。前者充分展現(xiàn)了雙手刀的兵器特性,花而不亂,后者則將王羽的霸氣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但這后兩場戲,卻顯得有些不合全局。當對甄子丹一個環(huán)繞仰拍的時候,我已經(jīng)暗暗叫苦了,這個鏡頭有兩重意思:不僅意味著主角的角色回歸,更意味著——陳導,您去休息一會兒吧,讓哥憋了老半天苦逼面癱了,哥要向天下宣布:我甄子丹又回來了!果然,后面這場戲,武打上精彩而飛揚,劇情上不可避免的冗余。到了結尾一場,雖然編劇苦心編了段暗藏殺機的文戲作鋪墊,但王羽還是在咆哮中淪為武打道具。
不過,好歹甄子丹沒有像《十月圍城》中那樣執(zhí)著的鬧獨立玩跑酷,總算是壓抑了showtime的沖動。事實上,若沒有他的表現(xiàn),《武俠》就完全稱不上武俠了。甄子丹就是一柄雙刃劍,在純粹動作片近乎消亡的今天對甄子丹的使用必須有所抑制,他的功效才能最大發(fā)揮。
科學vs神功?
這恐怕是《武俠》中隱含的最大吐槽點。
從早期武俠片來看,基本是武俠神怪不分的,典型的就是《火燒紅蓮寺》里使用召喚獸般的如來神掌。直到徐克的《蝶變》(可能會有更早,但我沒考證,不過古龍、黃鷹系的一些武俠在炫耀奇技淫巧的同時也起到了破除神怪迷信的效果),對科學技術與傳統(tǒng)武功之間的矛盾才開始大張旗鼓的提及。而像《武俠》這樣完全cos CSI做法的,可能還是第一次。畢竟前人再前進,也只是止于技術,《武俠》真切地從觀念上涉及到科學了。
不過,《武俠》對現(xiàn)代科技的態(tài)度十分曖昧。特別值得玩味的是,它將一直被詬病為非科學的中醫(yī)中的針灸術和西方式的醫(yī)學理論相結合,產(chǎn)生的效果如同這片中已進入民國卻還長辮及肩的混沌時代一樣,故意讓你看不清晰。影片讓科技重現(xiàn)了神功,在神功蓋世時,又讓科技缺位,最終讓中醫(yī)+自然科學終結神功……
盡管《武俠》的吐槽點非常多(我預測會有考證黨吐槽到義和拳的),但一如陳可辛作品的特點——這絕不是一部爛片。事實上,它的制作工藝較國內(nèi)市場平均水平,要高出不少。如果你不是武俠片發(fā)燒友,不用嚴格意義上的類型片去要求它,作為一名普通觀眾,花錢去看它還是很值得的。而上面提到的問題,也不完全是問題,甚至可以作為看點一種。
就是一個20世紀初的犯罪現(xiàn)場調(diào)查,驗尸,看腳印,分析風速密度體重等等。PS.金城武的四川話影響我理解劇情了,上映要加字幕!
TBBT武俠版——體育特長生BAZINGA,騙不過生物物理學Geek男。漫迷COSPLAY獨臂刀,獲獎者是雷神COSER。ps:謝耳朵也被砍掉鳥
為什么每次有一部佳作問世,都會有一個叫影志的家伙在這兒裝逼?影志究竟是天生喜歡嘩眾取寵,還是真的智商奇低?(當然,我嚴重同意影志的看法,任何印象都是偏見。所以,請不要對我在這條短評里表現(xiàn)出的偏見抱有偏見。)
故事很弱,不如叫裝深沉的哲學家們。甄子丹的武術動作仍然很精彩,但是金城武這角色意圖籠罩的什么科學醫(yī)學偵探推理顯得非常四不像。最雷的王羽直接遭雷劈死了,強行結局?6.5
贊紅姐
金城武演著演著就沒了...
雖起名《武俠》但不少細節(jié)能看出和傳統(tǒng)武俠劇有差。打戲和音效給人印象很深,不過故事情節(jié)太支離破碎,糾結的情感約束和人物行為,唯一的亮點就是,最后成了一部“雷片”,原來刀槍不入的反面角色是可以被雷劈死的。★★★
故事講得清清楚楚,高潮迭起,敘事的部分不忘輕松幽默。陳可辛的文戲和甄子丹的武戲配合的渾然天成,金城武的精彩表演似乎讓他才是本片的主角,總之,作為一部商業(yè)片來說,《武俠》什么都有了,全場無尿點,快節(jié)奏,新武俠!
這不是一部武俠片。這是一部民國版《暴力史》。
假科長說,我不相信,你能猜對武俠的結局。感謝小斑同學投稿,本片也叫雷雨或者坑爹爹
假如通片都是金城武人格分裂,時不時地給甑子丹砍上幾刀,最后卻發(fā)現(xiàn)他真的是個農(nóng)民的話,那將是多么棒的片子啊。。。
你跟它說武俠,它跟你說科學;你跟它說科學,它跟你說偽科學;你跟它說偽科學,它跟你說法治;你跟它說法治,它跟你說人性;你跟它說人性,它跟你裝逼;你還沒來得及說莫裝逼……它已經(jīng)被雷劈!
作為一部兼顧商業(yè)票房和作者風格的類型片,完成度還是不錯的。陳可辛心中的武俠世界應該更接近現(xiàn)實主義,所以,開場就是吃飯的家庭戲(有點山田洋次武士片的味道),而且大敢的用民歌參與敘事(雖然效果有些笑場,但還挺寫實的)。寫實風格的打戲也滿是亮點,尤其是子彈和惠英紅對決那場,拍出了意境。
裝逼遭雷劈的真人版
開場十分鐘的田園生活拍得我灰常喜歡啊,房屋上青青的草,草上兩頭牛~歡樂又幸福~
所以金城武在赤壁后在沒有正眼看過女人咯~金城武主前半段、甄子丹主后半段,前后有些脫節(jié),倒是湯唯這個原本很花瓶的角色連貫而豐滿。陳可辛說他就想拍著玩沒有考慮太多,但前半段還是探討和影射了很多東西以至于金城武的角色變得極為討喜,可惜后半段漸漸喪失了前面的控制變得平庸。細節(jié)和原聲大好
李小冉算哪門子女二號...惠英紅都比她戲份多~
比較有意思的是,這部叫做武俠的電影,卻基本都是在干些反傳統(tǒng)、反武俠的事情。導演在嘗試以自己方式展示他的武俠情結,起先有些新鮮,越來就越不是個味道,敘事上多少有些殘,前后分兩半,越往后越跑偏。配樂和音效反而印象深刻,終于知道你們?yōu)槭裁纯傉f雷了。兩星半,鑒于最近爛片太多,入三。
金城武的四川話講得蠻好的!?。”咀饚浀奖。?!
這是一部神奇的動作片...神奇的地方在于你說它動作,但是它又很文藝,你說它文藝,但是它又很科教,你說它科教,但是它又很懸疑,你說它懸疑,它的結局又很雷人。拍得很認真。幾個女主角存在感基本為0。不是不好,只是這么強大的卡司陣容和陳可辛這個金字招牌所拍出來的作品實在與預期有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