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部未來驚悚片,世界成為一片冰凍的荒蕪之地。殘存的人類居住在一列巨型列車上,永無止盡地繞行全球。
1 關于主角
首先這部劇的主角的確不怎么樣 但有些人的觀點實在令人扶額 那些嫌顏值低演技差的我就不說了,覺得死的不夠快、恨不得下一集就領盒飯的,請問你們的劇是用腳看的呢,還是壓根就沒看?說句題外話,13年的影版唯一賣點就在于以列車上的反烏托邦社會了,就這唯一的設定還是從漫畫順來的,奉俊昊將世界觀抽象化、人物臉譜化、故事寓言化的設定在電視劇中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真要是運用反烏托邦題材的老套路把主角設計成一個鐵面無私的革命英雄精神領袖從是真正的雷劇。而劇中這種亦正亦邪黑白通吃的痞子神探形象能出現(xiàn)在反烏托邦里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飛躍,更別提其他方面推陳出新的嘗試了; PS:那些看到膚色就zzzq無腦開噴的,“我不種歧,但我見不得黑鬼”的,對不起,不是這部劇迷惑,是你們迷惑;
2 各種精神有票人
這個就不用說了吧,一般人能拿到票是個什么概率,大家也不至于一點b數(shù)都沒有,真要是到了劇里那種極端情況,恐怕能擠上去都已經(jīng)是幸運之中的幸運了。對于方舟這種東西的幻想在很多災難片中都有,我個人的觀點是,這玩意兒壓根就不該造;不患貧而患不均嘛!人類應該共同存亡,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這就跟這個臭名昭著的電車難題一樣,解決它的唯一辦法就是避免它發(fā)生。衡量什么人能上什么人不能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抽簽。但這部就選擇了最為糟糕的方法:買票。甚至對于那些缺乏對生命基本尊重的優(yōu)生主義者來說這都是一場噩夢:你永遠不知道有錢的人到底都是些什么玩意,而last time i checked 這種人與好人的定義通常八竿子打不著(不要嫌我仇富,片頭自己去看,許多買票的人甚至就是戰(zhàn)爭的發(fā)起者)
由此可知。這些所謂的有票的人在一開始就背負上了戰(zhàn)爭的罪名,而我相信并不是他們每一個人的財富都是通過正當手段得來的。再回到具體的問題。有些人說車尾人不工作,請問他們有工作機會嗎?當年排華法案的時候這么沒見有人說那些華人好吃懶做活該餓死?還有說什么限制生育天經(jīng)地義的,這種人怕不是被計生洗腦慣了都找不著北了,在這里推薦一個影片《獵殺星期一》,“你可以有不生育的自由,但我不能沒有生育的權利”
最后,如果這些證據(jù)還是不夠的話,在資源十分有限而人口又幾乎無限的情況下,上車的機會本來就是一場零合博弈,對于居住在車尾的草民,他們只有兩個選擇:要么給他們干,要么死路一條。沒辦法,世界末日就是這么殘酷,誰叫他們生不逢時呢?而且別忘了,以頭等艙的物資水平,養(yǎng)活三四個尾艙都綽綽有余,為了人類的存亡與未來,這些享了一輩子福的人為什么就不能委屈一下呢
注意:本文為對雪國列車電影、初版漫畫與劇版第一季的綜合性評價,對于電影版和漫畫版基本不涉及劇情但會提及整體的敘事結構,以防萬一掛上了有劇透的標簽,但我認為閱讀此文并不影響對電影漫畫與劇版的觀賞。
《雪國列車》的故事的核心便是那輛環(huán)球旅行永不停歇的列車,這輛列車在冰天雪地中疾馳前行,承載著人類最后的希望,卻不斷破損瀕臨崩潰。人類將階級社會帶入了列車之中,故事便在車尾人、三等艙人、二等艙人、頭等艙人和列車擁有者的階級沖突之間誕生。由列車所帶來的比喻并不難以理解,一年環(huán)球一次的列車如同繞太陽公轉的地球一般,脆弱孤獨又狹?。徊粩嗲斑M的列車象征著自認為線性發(fā)展其實是在螺旋上升的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停滯之日就是社會毀滅之時;而列車中的階級劃分基本就是直球影射現(xiàn)實了。
然而由于三部作品都選擇了視覺化的呈現(xiàn)方式,使得相當數(shù)量的讀者都被“為什么要選擇火車”“為什么不挖地堡”“能源哪來的”“物資哪來的”等非常細節(jié)的問題所困擾,最終沒能接受作者所提出的比喻,從而徹底拒絕了整個故事,打出低分。然而同樣的比喻如果以文字的形式展現(xiàn),則似乎不會有太大問題。拉美發(fā)源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一向擅長操縱空間,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博爾赫斯的《巴比倫的圖書館》。博爾赫斯以一種完全自然,完全理性的態(tài)度呈現(xiàn)了一座無限拓撲構成宇宙本身的巨大圖書館,以至于幾乎沒有讀者會質疑圖書館為什么會存在。而中國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領軍人物韓松則干脆寫出了《地鐵》與《高鐵》。雖然韓松采用了和博爾赫斯不同的筆法與態(tài)度來處理列車、隧道于鐵路所構成的奇異空間,但同樣,在這兩本作品面前,質疑空間的不合理性同樣是非??尚η液翢o必要的。
我認為《雪國列車》在設定上的失敗并不來源于設定的不科學,恰恰相反,《雪國列車》太講科學了。尤其是在劇版之中,編劇通過讓車尾的偵探在幾集的時間里慢慢巡游列車來展示列車內部的小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如何完備,又通過麻省理工高分全能的女主維持列車的日常來塑造出列車本身是科學的、符合日常規(guī)律的這一印象,卻又不能通過科學而又符合日常的解釋來說明列車和鐵路本身的存在。相對來講,漫畫版的處理就要好很多,漫畫中“世界大戰(zhàn)”,“人造肉”,“永動機”等設定使得漫畫本身就帶上了一層早期驚奇科幻小說的CULT感和荒誕性,對于漫畫中列車設定的質疑也多是因為新發(fā)行的漫畫中真的出現(xiàn)了地堡這一打臉的設定。劇版與電影版之所以存在這樣的問題,我想以影視的方式呈現(xiàn)要分擔一部分的責任。影視雖然可以駕馭奇幻與科幻,但卻很難駕馭魔幻。且不論審查與經(jīng)費等問題,試圖將《巴比倫的圖書館》或者《地鐵》視覺化本身就是一種暴殄天物,是一種故事與呈現(xiàn)方式的嚴重錯配。
然而奉俊昊卻依然滿腔熱情地投身于《雪國列車》這部在法國以外并無太大名聲的漫畫的電影改編。我們可以不信任TNT的二流編劇與導演,但我們不能不信任奉俊昊。盡管存在最基本的設定問題,列車這一故事空間在視覺化之時卻也有著獨特的魅力,這種魅力來源于列車與階級斗爭在空間結構上的相似性。三部作品的中核都是社會最底層的車尾人,不堪忍受現(xiàn)狀殺向車頭試圖改變命運,尤其是在電影版與劇版中,這一行為被加冕為了革命。應當注意的是,盡管列車的尺寸在三部作品中不斷膨脹,卻仍未超脫列車這一概念本身所容許的范圍,所有人在列車上的行動都是線性的,要么向前(車頭)要么向后(車尾)。而正是列車這一舞臺所施加的限制的存在,使得故事變得極度壓抑與沉悶,也使得革命具有了空前的血腥色彩和沖突性。革命者只有兩條路:付出巨大犧牲繼續(xù)向前,或任人魚肉就此投降。奉俊昊顯然吃透了這一點,將革命與鎮(zhèn)壓所形成的暴力沖突與列車本身的特點完美融合,并在新年大橋之戰(zhàn)的剖漁父然后決戰(zhàn)一段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我認為這也是本作品的最大魅力所在。然而不幸的是,劇版的導演雖然或多或少地摸索到了這一點并通過夜車之戰(zhàn)抄襲奉俊昊多少呈現(xiàn)了一下,卻并沒能留下令人深刻的印象。
所以我認為,雪國列車系列雖然并不能讓所有觀眾信服,但仍是一部杰出的作品。環(huán)球列車這一設想本身就給予了作品非常大的上限和可能。也因此,我期待第二期劇版的到來。
五一假期把三季和電影版全看完了,感謝熊哥的推薦,點開S1E1的時候劇情真的很引人入勝。(后來才知道熊哥推薦的是電影版,三季看完之后把電影版也快進看完了)
總體說一下感想:可能比較喜歡火車,看到這個題材之后完全沒有抵抗力,覺得S1評分被低估了,劇情很扣人心弦,而到了S2可能因為審美疲勞的原因就感覺一般了,但是獨具創(chuàng)造性的片頭+精心設置過的片尾讓人印象深刻,資本+Netflix的力量不可小覷??吹絊3的時候已經(jīng)能夠隱隱的感受到要爛尾了,而且似乎沒啥劇情打底劇組在嗯造劇情,本來以為S3就可以完結沒想到E10非要設計兩個情節(jié)讓這部劇能拍下部,說實話按這個嗯造劇情的節(jié)奏我不期待下部會有多高評分。
電影版感覺評分被高估了(是因為最后升華了一下嗎?)個人給3星。整部看下來只有中間和劊子手們互砍+點燃的火炬那段讓我記憶深刻。還是覺得劇版更好看,尤其是S1。
一列火車化為一個國度,上面各個階級、Revolution的各個元素都存在,看完S1、S2之后對Revolution這個大命題有了更深理解。因為人物有限,帶來一個問題就是想要把所有人物符號化,但符號化之后人物的行為動機就變得有點迷,從個人性格和經(jīng)歷不能推測出進行行為的動機,這一點在歌女的身上體現(xiàn)尤為明顯。集體行為和個人行為不能畫等號。
Melanie這個人物確實塑造的很精彩,無論是演技還是顏值都在線,看完直接變成詹妮弗·康納利迷弟(打開豆瓣才發(fā)現(xiàn)她就是美國往事里那個跳舞的小女孩,感嘆時間?。?。而男一確實就相形見絀了,不過這也確實體現(xiàn)了歷史人物的局限性,男一更適合作為偵探,而非一個領導者,這部劇若反過來把懸疑偵探作為主線,Revolution迭代作為暗線我認為會精彩得多。以上。
1001節(jié),開始補刷劇版才回味到小學五年級時的那種激動和欣喜,一邊伴隨開腦洞的同時就一邊會進行思索,關于這班方舟列車本身設定工程和車上發(fā)生的一切。光是3g動畫特效呈現(xiàn)的效果也許只是商業(yè)化藝術修飾的一部分,但細細品味圖上和實際對話中了解的種種細節(jié),真的有被這種原創(chuàng)設定開的腦洞給震撼到,不亞于星際穿越了,而是在地球接近于外太空星球的惡劣極端條件下,一個永動機方舟維持人類延續(xù)殘踹的過程,從工程和一些技術方面就已經(jīng)很震撼到了:單掛式靈活精密合金組合連接的車廂,光一節(jié)就平均分布的距離,一節(jié)車廂長3km寬至少1km(包括內外防護層和供暖處損耗體積等),想必那時候唯一且可以被廣泛利用的新型混合制式核能激變電磁能源能夠被實現(xiàn)嘛?或者說未知的一種概念技術,包括實現(xiàn)永動循環(huán)行駛的軌道也必須重新在冰河永凍期來臨前就鋪設建造,以及后期方舟軌道怎么樣實現(xiàn)最長壽命和對抗環(huán)境持續(xù)損害來進行自我矯正修復,所以說,我能感受到的震撼來自于腦洞下這般還不止一點,基因生物多樣的采集、內外部能源排放與循環(huán),都著實有點被驚訝到。
首先Jennifer Connelly即使老了,也依舊是女神!!
一輛列車反映一個社會,統(tǒng)治階層制定規(guī)則并凌駕于規(guī)則之上;中產(chǎn)階級拿著雞毛當令箭,剝削無產(chǎn)階級(或者在這個影片中可以說是無用階級);無用階級即使無用,也在幻想著推翻統(tǒng)治階級。
對影片中末尾車廂的人,屬實沒法有好感。末尾車廂的人只知道自己生活艱苦,但不會去想列車面臨的問題,頭等車廂的人花了巨資上車,理應享受到比扒著車廂上車的人更舒適,更優(yōu)質的待遇。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平等,所謂的平等是相對的,是在你付出一致的情況下,才會有平等。
看到一句話,挺有意思。一等艙的人造了個房子,然后賣票給二等艙的人,相當于租客。然后有人想住三等艙,房東說行吧,你們以工代租,我給你們吃喝,你們工作。最后的最后,一群什么都不會的人也來了,房東心軟也讓他們住進來了,但地方不夠了,只能住角落了,吃的也不夠了,只能少吃點了。他們同意了,住進來了。七年過后,什么也不會的人和打工的人商量了一下,要不把房客和房東弄死,房子自己住吧,于是開始暴動。
雖然影片極力希望我同情末尾車廂的人,但我實在覺得他們不配得到同情,或者是希望不勞而獲的人,都不配得到同情。
平權是我們理想中的烏托邦,但為了平權而平權,我們就永遠達無法實現(xiàn)這個烏托邦。一切的平權,平等,需要建立在你有付出,你就能得到對應的平等的收獲。
奉俊昊自今年初在奧斯卡迎來了高光時刻,由他監(jiān)制的電視劇《雪國列車》也在近日開播了。由于奉俊昊13年的電影版取得了巨大成功,這部劇的主演詹妮弗·康納利、戴維德·迪格斯、等演員也頗有實力,TNT一次性預定了兩季,還提前網(wǎng)飛一周播出(網(wǎng)飛5月25日上線)。TNT開播的第一天,本劇就以330萬人的收視登頂?shù)谝幻?,并打破?8年《沉默的天使 The Alienist》的紀錄。然而口碑卻產(chǎn)生了兩極分化,目前豆瓣評分僅僅在7.2分,略遜色于電影版。
雖然兩個版本的故事背景相同:未來世界,為了逆轉溫室效應,人類往大氣層中散播制冷劑CW-7。沒曾想“用藥過猛”,全球氣溫驟降,迎來了世界末日。然而富人們還是造出了一輛“火車版諾亞方舟”,部分沒有機會上車的窮人也在開動前入侵了車尾,之后這輛列車借著永動機環(huán)球運行了近7年……
但畢竟和電影版完全相同的話也沒有意義,而劇情里的諸多不同又引發(fā)了巨大爭議,有人說這是“超越電影版”,有人表示“一集棄劇”,筆者看完了前兩集,在此淺析兩個版本的不同之處。
首先是故事的結構不同。電影版因為時間有限,每一場戲的信息量要大,節(jié)奏要快,這正是導演奉俊昊所擅長的;而劇版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將世界觀和設定娓娓道來,反而導致劇情不夠緊張。
其次是人物不同。以一個我認為很可惜的角色為例,就是車尾人里的老者。在電影版里,老者有智慧有經(jīng)驗,是“底層人民”的精神領袖;而在劇版里,他僅僅因為長壽而受到大家的尊敬,并且以他的死作為反叛的導火索,充其量是一個推進故事的工具人。
主角就更不用說了,電影版“美隊”飾演的柯蒂斯有勇有謀,從他登場的一幕就立住了形象;而劇版的男主雷頓則缺少了那種氣勢,從他看見食物就心花怒放、被人揍就倒地不起的反應來看,缺少領袖氣質,沒有達到我們對男主形象的期待。演員選角和人物性格都不盡人意。
最后是故事的重心不同。
原版電影的故事經(jīng)典在于末日的設定+社會階層的隱喻,連續(xù)“沖關”的快感+真相的殘酷等等,而在電視劇的前兩集來看,雖然前面的設定變動不大,卻沒有那么深刻,更要命的是方向偏了:這么宏大的世界觀都鋪好了,正當車尾人民摩拳擦掌準備行動,突然畫風一變,成了犯罪推理劇……難道我們看的是“雪國列車謀殺案”?什么時代背景不能演兇殺案,非要在這里演,不是浪費設定嗎?
不管是死者的死法奇特,還是男主重逢嫌疑人前妻的性愛橋段,都產(chǎn)生了博取眼球的效果。至于對劇情來說是否真的有需要,暫時無法判斷,我們只能先關注一下案子的意義。
筆者曾在《誰是被害者》的影評里分析過,吸引人關注的案子大致有兩種:一是作案動機離奇,二是作案手法獵奇。肢解死者,連雞雞都切了,很明顯就是后者,這樁案子有看頭。
在短期的劇情來看也確實起到了推動作用,因為男主的設定是列車唯一一位探員,而列車創(chuàng)始人威爾福德的管理理念核心是追求平衡,所以很明顯就得請他揪出兇手,維持平衡(雖然在第二集結尾揭露了威爾福德真正關注的點另有所在)。精明的男主借此提出交涉,要給車尾人們更好的條件。然而管理部的梅蘭妮也很強勢,她一針見血地指出:比起威爾福德需要你,你更需要草莓。那男主要沒要草莓呢……看下圖:
后面由于老者的自殺,車尾人們急于行動,但才占領了一節(jié)車廂就止步不前了,男主和梅蘭妮的地位一下產(chǎn)生了變動,男主不得不答應查案,以此保障車尾人們的安全。
平息這場Dong luan后,梅蘭妮回到車頭(別問為什么穿高跟鞋還能夠瞬移千節(jié)車廂,問就是bug),換上了休閑裝,打開便當,一位和她似有曖昧的陌生男子交代了她的真實身份:威爾福德。
第一集的結尾就硬生生地搬出了一個巨大的懸念,相比電影版有鋪墊的神秘紙條,劇版的懸念感弱很多。
要說優(yōu)點當然也有,對于沒有看過電影版的人,劇版給人的感覺肯定還是相當新穎,適當降低預期的話,還是可以接受的;劇版增加了連環(huán)殺人案,整輛列車其實也算是密室,全員嫌疑,增加了看點;至于梅蘭妮究竟從一開始就是威爾福德,還是威爾福德發(fā)生了什么意外,被梅蘭妮取代了?真相也令人期待。
總體來說,該劇的水準還是在線的。至于在后面的劇情里,查案和斗爭的故事重心能否順利結合?劇情能否在人性、社會等深度問題上入木三分?抑或是走爽劇路線?各位影迷拭目以待吧!
怎么找個鐵血戰(zhàn)士當主角?
詹妮弗康納利演的太好了?。?!權謀 冷靜 和人性的交鋒 男主看著有點煩 最后一秒賊怕給我整個啥平行時空的另一列火車hhh 10集不長不短倒是剛剛好夠講一個完整的故事 結局又留夠了懸念 nice
義軍想建立烏托邦,立馬迎來新的挑戰(zhàn),期待母女相見
翻拍并毀掉這樣一部作品,在這個被各種搖旗吶喊的“正確”立場推搡著盲目激昂亢奮的時代,簡直是再容易不過的水到渠成。
不錯,比電影版好看
男主夸張的表情演的太惡心了,看他吃土司那里差點沒吐了,選角大失??!
選角???車頭人向車尾人求助???找個專業(yè)警察都難???第一集看完后幾乎沒有《雪國列車》那味道,列車謀殺案加偵探,這是準備整一出《雪國列車謀殺案》???
我掙錢買了套別墅,一個流浪漢趁我不注意在我家后院扎了個帳篷住下了,我看他可憐,沒趕他走,每天給他點剩飯。有一天流浪漢對我說,我窮,是被你們這些有錢人剝削的,你給我一間臥室,你的東西分我一半,不然我就暴力奪取,你說我該怎么辦?
從8.6到6.9再到7.0 結尾出現(xiàn)了第二輛火車 期待第二季
男主角撐不起來,奇怪bug真的超多吧。開頭一群人手無寸鐵跟玩著似的上了這輛百億富翁要買票才能上的超級末日列車。這是什么世界級企業(yè)啊,建造這樣的東西安保水平為0吧。然后鏡頭一轉,這車尾上居然還有小孩老人,他們是怎么擠上來的,能有點邏輯嗎,為了豐富車尾環(huán)境這樣強行編造。想制造貧富階級差異現(xiàn)實矛盾感,可男主角和車尾人的劇情真的很令人討厭,心理上我就自動站在富人那一邊了(雖然我窮),他們靠自己上這輛車沒招誰惹誰。后面應該富人會做很過分的事情,這樣又給了車尾人暴動的原因。這種設定刻意把階級對立成這樣,圓不起來,看著很累啊。不過我還是挺喜歡這種類型的,國內根本沒有,國外拍得也不是很多,還是希望這劇能夠好一些的。希望最后結局不要又是底層反抗,兩敗俱傷,達成和解,走出列車探索冰雪世界也不錯吧。
真正的Snowpiercer!末日列車上的每個設定都充分利用!一本滿足!梅勒妮的標準直角肩和鋒利得能劃破紙張的鼻子,太美了,微笑能舔一百遍!唯一不滿:男主太像黑人版的女裝大佬LadyBeard吧!表情好少女啊,出戲!順便辣菜:影版大概差劇版一千節(jié)車廂吧。
首先,我想問問那些說什么整個火車找不到一個警探,說為什么不給末尾車安裝攝像頭這類的。你們有腦子嗎?末尾車的人是入侵者,這趟列車本來就沒打算讓他們進來,其次,能坐上這趟列車的都是有錢人ok?敢問一個警察有幾個錢坐得起頭等列車?真是有夠好笑的
真難看 尤其是小黑哥的奇怪表情
沒有宋康昊感覺沒內味兒??! (沒辦法太喜歡雪國列車的故事,還是做了個劇版解說的視頻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Q4y1P7dC )
BOSS的心態(tài)值得玩味了,游走在上帝與基層公務員的跨度間,是個控制狂
其他還好,但是公司倒是給車尾裝監(jiān)控啊。
3個人就敢叫“起義”?頂多算尋釁滋事!
第一集看完了,非常不錯,值得一看
這他媽還只有七分?
威爾福德先生好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