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如果你象姜文一樣聰明
作為一個動作片影迷,我要承認,我被《讓子彈飛》這個“霸氣外露”的片名誤導了,一再按捺住評選“年度十大動作場面”的沖動,抱著“緩一緩,這片子一定能至少入選其中一場”的心情,結果這種等待被證明完全沒有必要。這是一部充滿想象力的小成本喜劇佳作,在動作方面并沒有什么出挑的亮點。雖然暴力色情粗口一應俱全,笑料密集流暢,但是速度和夸張并不能保證各個指標都“又高又硬”。姜文把他標志性的魔幻現(xiàn)實手法和英雄情結聰明地穿上了一個商業(yè)片的外衣,可惜,有時候太多的聰明并非好事。
如果你象姜文一樣聰明,就該知道,為了省錢起見,遠景和全景最好少用,既然罕見地擁有三個大明星和一幫小明星龍?zhí)椎暮廊A陣容,就應該把鏡頭盡量對準他們腰以上的部位,尤其是臉,腰以下除非在必要出現(xiàn)的場面(你懂的),否則直接咔嚓掉即可,嗯,就像湯師爺最后的下場那樣。即使萬一有人盤問起,你也大可以說自己在致敬萊昂內(nèi)。同樣道理,盡量少把錢花在焦點以外的背景上,盡量造一些造型超大的火鍋、地雷和鳴冤鼓,造些外形突出的麻將面具、紅鞘倭刀和六指琴魔哦不六指墓碑之類的道具,惠而不費又讓人過目不忘。如果碰到難以一帶而過的動作場面,記住,電腦特技比傳統(tǒng)特技手段省錢得多,尤其是在要求不高的前提下。不僅落水的車廂、碉樓爆炸等大場面敷衍得過去,就連車廂外步槍射擊的煙霧都不用浪費煙火師傅的功夫,畫上去即可,低碳又環(huán)保,不知有多方便。
如果你象姜文一樣聰明,就該知道,以往“將軍只管打仗,不管用了多少子彈”的思路該改一改了。商業(yè)片的成本比士兵的子彈金貴得多,滑稽的臺詞和夸張的表演遠比硬碰硬的動作場面更省銀子。比如拍槍戰(zhàn)戲,廣東老城里的古建筑不能動,道具師傅也不愿意想辦法,那就委屈煙火師傅不要裝什么實在的炸點了吧,反正觀眾也不是來看《黑客帝國》的,把廊柱打得千瘡百孔有什么意思呢? 真要拍槍戲,可以去荒山野嶺里嘛!愛放多少槍就放多少槍,反正打壞了花花草草又不用把稅交到2010年。
如果你象姜文一樣聰明,就該知道揚長避短。他的長是什么?是戲劇出身的扎實功底,二桌一椅的對手戲都能拉著群眾坐定半小時,何況你拍的是元素豐富得多的電影?現(xiàn)階段的中國電影觀眾,包括交口影評人們,其實要看的就是一個戲劇沖突,別的都是錦上添花。他的短是什么呢?我看《天地英雄》的時候就明白了,姜文的動作戲天賦只有中井貴一的三成。所以盡量不要動作戲,不要給自己設計一個真正有實力的對手,職業(yè)軍人滴不要,軍閥滴不要,來個土豪惡霸黃四郎就好了。即使要打,也盡量只擺pose,比劃一下武士刀啊,舉槍欲射啊啥的,少做動作。至于最后的正邪對決,對著大門狂射一氣就好,自己拉著Fuck哥坐下來聊聊,兩大影帝講數(shù)比什么動作場面不強???揚長避短嘛。
如果你象姜文一樣聰明,就該知道,商業(yè)片是片開放的天地,他熱衷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在這里一樣可以大展拳腳。為什么兩把斧子可以輕易砍進鋼軌去,再輕易掀翻兩節(jié)火車車廂?為什么縣城大門口竟然橫著一條只有膝蓋深的河水,門口的土地又仿佛遭了大旱般龜裂?為什么黃四郎收集被老百姓拿走的銀錢時,雨點般的白銀仿佛從天而降?為什么戴了麻將面具一樣可以在黑夜里看清東西?只要跟劇情貼切,符合故事情緒,這些藝術電影里令人費解的手法一樣可以大用特用,即使有些古怪,也會被淹沒在急促的故事節(jié)奏中。而在事后,這些標志性段落顯然會成為他從不曾真正商業(yè)的象征,被反復談論,給這個號稱商業(yè)片的電影帶來一層寓言或曰“成人童話”般的藝術深度。比如說,他可以說這其實是馬小軍做的關于“解放世界的超級戰(zhàn)斗英雄”的美夢,是馬大三的前世,或者《太陽依舊升起》的外一章。
如果你象姜文一樣聰明,就該明白,現(xiàn)在的中國電影市場不缺笑料,不缺明星,不缺感官刺激,甚至也不缺所謂的人文關懷。缺的只是大活人的精氣神,是一股子蓬蓬勃勃不管不顧的生命力,誰能先拍出這個勁頭兒來,誰就能收獲一大片無人收割的麥子地。哪怕你編的故事并不圓滿,動作場面不夠硬朗,臺詞偶爾有些失控,那都是小毛病,作為小成本的喜劇片,整體合格就行了。誰讓眼下的商業(yè)片,包括所謂“大片”,就連及格線都沒夠著呢?
活該他們跪著要飯,活該人姜文站著就把錢掙了,活該!
2 ) 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到來.《讓子彈飛》的一些暗線,隱喻,野心和吹捧。
“由于對姜文過于卑躬屈膝,厚顏無恥的吹捧,該影評已被和諧?!?br>這句是我在去看電影之前,已經(jīng)準備好的影評(還是抄來的)。
吾輩俗人,花錢去影院只圖消遣?;貋泶荡邓W(wǎng)上吐吐槽。嚴肅客觀的評價電影于我如浮云,就是帶著這么強烈的偏見去看的電影。國產(chǎn)片導演就那么幾位。考慮到他們近年的發(fā)揮驚人地穩(wěn)定, 吾輩觀影前,早已選擇好了態(tài)度。
比如趙氏孤兒,陳凱歌肯定給我們帶來悲劇。他就活在自己的那點小悲劇情懷里,老想拍一悲劇,還肯定又玩現(xiàn)了,整個一純悲劇。我們買了電影票,聚精會神地盯著屏幕,唯恐事后罵得不夠尖刻戲謔不夠振聾發(fā)聵。 再比如讓子彈飛, 姜文肯定給我們帶來驚喜。我們買了電影票,就等著讓他TMD給我們翻譯翻譯什么叫TMD的驚喜。 看不懂,就說這片真有深度,可惜太小眾了。 看懂了,便把他當神來捧,唯恐自己的態(tài)度不夠卑賤,拜倒得不夠迅猛。 只恨“愿為姜文門下走狗”這種結構已在王小波徐文長身上用濫了。
人總是渴求被認同。所謂“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描繪的就是這種渴求被滿足時的快感。人性若此,無以抗衡。這群大導演大玩家,亦不能脫俗,只是口味略有偏好。馮小剛張藝謀什么的活明白了,追求票房認同。陳凱歌自負才華,追求帶點文藝腔的裝B青年的認同。吾輩小裝青年,層次低,為與不裝B的大眾拉開差距,大家緊緊抱成雞蛋狀,追求蛋內(nèi)認同,人稱蛋同。還有些大裝青年,最愛唱反調,追求與小裝們拉開差距,顯得層次高,自會有人貼過來膜拜他們,叫他們大神。
姜文拍電影,也圖個被認同。他的四部風格各異的電影,都有強烈的自我表達欲望。每一個片中的“我”,包括夏雨演的,都是他內(nèi)心的部分投射。其前三部電影表現(xiàn)出來的選本、選角的眼光,節(jié)奏、鏡頭的把握,講故事談思想的水平等硬實力,在吾等小青年心中已然封神入圣。但姜文不滿足,他追求更廣闊的認同?!豆韥怼繁唤短枴菲狈坎患?,這些不認同的聲音在姜文心里絮絮叨叨揮之不去。
兩年多后,姜文射出來的,是經(jīng)過精心構化,尋求破局的子彈。他的野心是得到同行,大眾,小青年,大神和官府共同的認同。一言以蔽之:
我姜文,“站著”也能把錢賺了。
我從沒見過國產(chǎn)導演有如此之大的野心,這野心聽起來又如此的不可實現(xiàn)。同行是冤家,小青年想脫離大眾,大神要高于小青年。 最重要的是,官府認同的,小青年和大神就不認同。大眾同行還算容易同時取悅。但小青年,大神和官府這三群,在態(tài)度上冰炭不容。
現(xiàn)實正是如此,在官府放行,喉舌大贊之后,電影自身素質迅速贏得了同行和大眾的青睞。 廣大小裝青年們在短暫的觀望后,看到寧財神同學的一句“姜文王朝來了!”后立即拜倒投誠。羅永浩,今何在等大神迫不及待地跟跳出來,“日,評價這么高,不至于吧。(這電影沒啥思想?。保跋麓闻膫€更有追求的電影”,“你們到底為什么激動啊”。 更極端一些的人開始咒罵,“姜文背叛了我們背叛了理想,腐化了拜金了追求票房了”?!罢局?,也能掙錢”這種事在他們眼里是沒門的。 “你媚俗了大眾,讓大家都看的懂,你就已經(jīng)跪下了。”“你媚俗了官府,不玩政治諷刺了,你就已經(jīng)跪下了!”。
連我這個不合群的小裝青年,看完后也充滿了疑惑。前兩小時被導演帶著高速狂飆,爽透了,結尾的節(jié)奏變化卻讓我無所適從。張麻子打倒了黃四郎, 最后卻一無所得,兄弟女人也離他遠去。他騎著白馬緩緩離去的場景讓我十分落寞。雖然最后的那場“起義”傾向危險…但這就是姜文電影里想說的么?
子彈呼嘯而來,透體而過,我卻沒一點感覺,好像沒打中一樣。搞的我連影評都不想寫了。
姜文說:“讓子彈飛一會兒”。
電影的開頭,張麻子對著白馬開了一槍,這槍瞄準繩結,打中卻不打斷。白馬繼續(xù)跑,繩索已不能吃力。讓“子彈飛了一會”,繩索終于斷裂,白馬才四散跑開。電影的結尾,姜文對我開了一槍。 白馬在我腦中奔馳一夜一天,繩索終于斷裂, 我才舒服了。
如果你看見了那思緒拖出來的暗線,就會明白寧財神說錯了?!敖牡耐醭肋h不會到來”
影評這么多,吐槽點最多的就是周潤發(fā)飾演的黃四郎了。這個地主惡霸,說單詞,玩“介錯”,還總要拽拽文,錢也多的離譜。這些特質可笑,不必要,也不合理。 但揭開暗線的線索,就在于這些“不合理”。 影片的暗線,幾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
問題1: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間? 1920.
葛優(yōu)演的馬縣長,在剛進鵝城不久就說:“不好,我們來晚了,前任縣長已經(jīng)把稅預征到90年后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發(fā)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問題2:黃四郎只是個地主惡霸么? 沒那么簡單
黃四郎交給假麻子(胡軍)地雷時,說了很多:“北中國我不知道,但這種限量版地雷,整個南國只有兩個”;“第一個在辛亥革命時炸了第一響”;“驚天,動地,還泣鬼神”;“1910,made in U.S”
辛亥革命發(fā)生于1911年,這1910年才生產(chǎn)。 黃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么型號,還擁有唯一一顆雙胞胎地雷。 請問,黃四郎在辛亥革命中,發(fā)揮了什么作用?
黃四郎參與了在武昌起義的核心策劃,是辛亥革命的老資格革命黨!不信?下面還有佐證
問題3:張麻子只是個土匪么? 當然不是
電影里很明白的說了, 張牧之,早年追隨松坡將軍(蔡鍔),17歲時即為其麾下手槍隊長。是講武堂出來的(考慮到蔡鍔,應為1909年成立的云南陸軍講武堂)。蔡鍔在日本死后(1916),張牧之回國,落草。
蔡鍔何人?梁啟超高徒,民國開國元勛,護國軍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義后20日,蔡鍔就在云南發(fā)動重九起義響應革命。1915年又發(fā)動護國討袁并取得勝利。張牧之早年即追隨他,也算是 辛亥革命黨對老資格。
張牧之和黃四郎還曾是革命戰(zhàn)友? 影片給出了明顯的線索
問題4:1900的一面之緣?
張牧之與馬邦德赴黃四郎的鴻門宴時, 黃四郎說?!?0年前,我和張麻子曾有一面之緣”。從影片可以看出,黃四郎一開始就知道假縣長就是張牧之就是張麻子。這句一面之緣,是他刻意點開的敲山震虎。影片確鑿的發(fā)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黃四郎和張牧之在這一年見過面? 那一年發(fā)生了什么? 我們繼續(xù)從張17歲當上蔡鍔手槍隊長入手。
問題是,張牧之現(xiàn)在多少歲,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鍔的呢?
蔡鍔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時務學堂的老師唐才常德資助下赴日本留學,1904年畢業(yè)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yè)。 回國后先后在湖南廣西云南等地練兵。
如果張是1904年后見到的蔡鍔,那么1900年時張牧之不超過13歲。 這樣的孩子不應引起黃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時33歲,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鍔活到此時也不過三十七歲。 1899年之前的蔡鍔不過是個16歲不到的學生,雖然已經(jīng)聲名不弱,但也不至于配個手槍隊長吧。 張蔡相逢,應為1899-1904年蔡鍔留學時發(fā)生。17歲的張牧之,又為何會給一個留學生作手槍隊長呢?
查了一下,1900年時,唐才常策劃在武漢發(fā)動“自立軍起義”。 蔡鍔聞訊即回國響應老師。但唐看他年紀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后來唐才常被張之洞拍平, 蔡鍔身在湖南躲過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實這時候他才改名叫蔡鍔,才去學軍事)。我以為,張牧之當上蔡鍔手槍隊長,正是這一年。 估計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鍔一個人走,派了張牧之這個同齡毛頭小伙子,給他當?shù)谋gS--”手槍隊長”(估計是光頭小隊長)。 這樣算,1920年影片發(fā)生時張牧之37歲,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黃四郎會在1900年認識張牧之,兩種可能。1是黃也參與了自立軍起義,在武漢或者湖南見過蔡鍔與張牧之。 2是蔡鍔把這個手槍小戰(zhàn)士一起帶到了日本,然后在日本和黃有過一面之緣。
我更傾向于后者, 因為黃四郎和張牧之,顯然都在日本混過不短地時間。
問題5:張牧之黃四郎都混過日本? 應該是,他們都對介錯很熟
先來介紹一下介錯:
日本人不愛上吊愛切腹,他們覺得切死自己挺光榮的。 但切腹挺難操作,一刀捅進去,一時死不了還特別疼。身體倒得七扭八歪,掙扎起來滿地的血,死相難看,特別不體面。故很多時候切腹者會讓一個信賴的朋友當「介錯」。介錯人手持長刀站在其身后,在自殺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間砍下他的腦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錯就相對冷僻。 更別說在沒網(wǎng)絡和電視的1920年, 如果不是對日本文化相當熟悉的人,根本說不出這倆字吧。
黃四郎在鴻門宴上說“要是這三個人供出我來,我就切腹,請兄臺當我的介錯”。 張牧之說“你搞錯了,介錯人用的是長刀”。兩個人應該都在日本待過相當長的時間。 尤其是黃四郎,好端端的中國人沒事誰能扯到切腹去。張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因為1904年蔡鍔回國后就沒怎么去日本(其實我也不熟,蒙的),作為蔡鍔的手槍隊長,張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鍔病重去日本治病,當時張牧之一定跟著去了日本,但估計這段時間他可沒興趣研究什么切腹。何況11月初蔡鍔就病逝了。
回答了這5個問題后, 我們重新看黃四郎這個人。 他留過西洋,也留過東洋。說話愛拽文,冒成語,國學功底算不錯。你若把他看作一個土財主,這些設定顯然有很蹩腳;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隨孫中山的革命黨, 那些設定就很恰當。
黃四郎,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土財主。 他是一個腐化的前革命者,現(xiàn)當權派。 在鵝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我總結一下暗線:
1900年,張牧之追隨蔡鍔到日本,并與黃四郎有一面之緣。
1900-1911年,張牧之和黃四郎在同一個革命陣營,但無交集。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武昌起義,黃四郎為核心成員。 10月30日,蔡鍔在云南發(fā)動重九起義,張牧之也算核心成員。
1911年-1920年. 辛亥勝利后,革命者黃四郎,開始利用手中的權利斂財。他投靠了實力軍閥張敬堯(還是張宗昌? 其實我沒聽清楚。 總不能是張孝準吧)這座靠山后,愈發(fā)肆無忌憚,橫征暴斂,更以故鄉(xiāng)鵝城為根本苦心經(jīng)營,控制了民國小半的煙土交易,大發(fā)其財。
辛亥勝利后,革命者張牧之,不求權錢,繼續(xù)追隨蔡鍔。 1916年蔡鍔死于日本,此后張牧之對時局失望,干脆落草為寇。
1920年, 張牧之馬邦德來到鵝城,電影開始。張黃斗法,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鵝城起義,勝利后張牧之分文不得,心愛的女人和他的兄弟們一起走了。這場“革命”,正如當年的辛亥革命, 他什么也沒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 也被別的man抗走了。
這就是姜文在此電影里內(nèi)藏的政治隱喻。 誰會投入革命?蔡鍔這樣的英雄會,袁世凱這樣的梟雄會,但最后得權的一定是袁世凱;張牧之這樣的爺們會,黃四郎這樣的投機者會,但最后得利的一定是黃四郎。 當張牧之再次掀起鵝城革命,他不為財也不為權,不為女人也不為大眾。他對黃四郎說:“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如果你們覺得這個隱喻還不夠過癮, 鴻門宴上還有句臺詞?!氨藭r彼刻?” “恰如此時此刻”(謝絕聯(lián)想,請勿跨?。?br>
問題6:姜文要干什么? “讓子彈飛一會”
解決了前5個問題,我們就明白姜文如何同時取悅小裝,大神和官府三個群體了。 那就是打時間差。這是一部讓子彈飛一會兒才能被解讀出的電影,子彈中的火藥藏在喜劇和商業(yè)的外殼之下,躲過了官府的剪刀手。 他若明白無誤的指出黃四郎是由XX手段走上統(tǒng)治階級的惡棍,配合最后的“鵝城運動”,那這片死的絕對比寧浩的《無人區(qū)》還慘烈。等子彈飛完,官府醒過神兒來,影片都下映了。
從技術手段來說,姜文為追求這個飛一會兒才明白的效果,刻意的將每一條重要的線索后埋一個包袱以轉移注意力。 比如張牧之剛剛自陳身份,說自己跟松坡將軍混過。 觀眾還沒轉過筋想清楚松坡是誰,葛優(yōu)就跳出來插科打諢:“那一年,我十七歲,她也十七歲...”。在逗笑大家之余,將觀眾的注意力從“松坡”,“十七歲”這樣的線索上轉移開。避免影片立刻被看懂。
姜文的電影愛悄悄的牽扯些政治,但要把子彈對著官府打,未免自討死路。他準備打向誰? 這就是本文最后要討論的問題,也是姜文更大的野心所在。 看官們可以把他野心想的特別不怕死,但我可不敢胡寫。我覺得他把槍口對準時下電影界,對準某位電影界的官府代言人。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姜文那句“我姜文站著,也能把錢掙了”。這點野心,觀眾都看的出來,也不難理解這句有點揶揄悶頭掙錢的馮小剛。馮導豈是在于這點揶揄的人?還主動客串了湯師爺,和葛優(yōu)聯(lián)袂出演賺錢眾。(馮導不但拍片賺錢發(fā)揮穩(wěn)定,客串也是穩(wěn)定的頭五分鐘就死。)湯師爺落水而死, 葛優(yōu)演的馬邦德為求活命,一直在冒充湯師爺。 可以說,在電影里,葛優(yōu)代表了馮小剛。馬邦德說的,就是湯師爺說的。也是馮小剛說的。
湯師爺要賺錢,他向誰跪? 官府代言人“黃四爺”。 他怎么著掙錢? 黃四爺帶頭出錢,其他人就得跟著出錢,回頭把錢還給黃四爺,得利三七開。
張牧之要站著掙錢,也得在湯師爺?shù)呐浜舷?,先忽悠“黃四爺”先出了一百八十萬兩銀子才行。
關鍵問題來了,湯師爺想賺錢得跪官府代言人黃四爺,馮導演想賺錢得跪那位爺?
時下電影圈里, 有沒有一個“爺”,是公認的官府代言人呢。這位爺,如果像黃四爺一樣惡劣,已成中國電影的毒瘤,就夠好了。這位爺,如果像黃四爺一樣發(fā)家,先投身于“導”,一步步的向官府靠攏,終究成“爺”,就再好不過了。
有沒有這樣的一位爺,讓姜文這種爺們電影人覺得?!癤爺,沒有你,對我很重要”。線索還在電影里
理解子彈的政治隱喻,突破點在于姜文相對于原著,對故事發(fā)生時間的改動。
理解子彈的現(xiàn)實所指,突破點在于姜文相對于原著,對角色姓名的改動。
在原著里,黃財主的原名叫黃天榜,”黃天棒”. 在電影里,叫作黃四郎,“黃四爺”。
韓三爺,您得多么的無畏,才敢于把自己的名字,放在這片兒的出品人上? 您給這電影投了多少錢來著, 別是一千八百萬
(原著師爺姓陳,沒縣長這人。 電影里分別安上湯,馬二名。將將是個“馮”字,有點附會,放括號里圖個好玩吧)
在電影后半, 張麻子對著黃四爺派出來的馬車,虛射一槍,“讓子彈飛一會”。 片刻,槍聲四起。
《讓子彈飛》上映一會后,終會成燎原之勢。其它手里有槍的導演,編劇,演員,雜志,評論家們,都會迫不及待的把肚子里藏了多年的子彈打出去。
姜文必將瓦解一個“三爺?shù)耐醭?,“剪刀手的王朝”。讓黑馬們倒下,白馬們得以掙脫沉重的束縛。但”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來臨。他會從容的從椅子上站起來,讓別人搬走。自己騎上白馬,悠然的離開我們的視線,化為一個傳說。
讓子彈飛一會兒吧!
---------------------------------------
沒想到這個影評會這么火.
看了部分回復,呃...
想轉載的朋友隨意.
我不是什么馬甲 ,也沒啥壞心眼,只是個愛顯擺小聰明的窮學生而已
我在豆瓣不活躍,但也不是個新帳號.我好歹還寫過點書評...就是沒人理罷了
至于有同學說我造謠,挑撥,中傷姜文...呃...真百口莫辯,不過你們大概沒仔細看影評吧。可能有些措辭確實不當,改掉了。
我會看這電影,寫這影評,完全因為導演是姜文。
在我看來,姜文,爺們中的爺們,讓人自慚形穢,又心向往之。
3 ) 不但有高潮,而且有多重高潮
昨晚十二點,看的《讓子彈飛》首映。很少有電影能讓我這樣沖動,幸好這部電影值得。
前些日子讀木心,有一段話我很喜歡,他說:“宋詞是唐詩的興盡悲來,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轉入頹廢,梳剔精致,吐屬尖新,盡管吹氣如蘭,脈息終于微弱了?!蔽液芟矚g他提到的“氣息”和“脈息”這兩個詞,讓我想起電影。在我看來,如今的臺灣電影和日本電影不免給我這種感覺:精致清新,但是脈息微弱,格局小了,不再有豪壯狂放的氣象。
看《讓子彈飛》是酣暢淋漓的體驗,整個電影院都在沸騰。每有給力臺詞出口,電影院里有人大叫:“牛逼!”就像聽搖滾演唱會,很難在椅子上安坐。搖頭擺尾,大聲爆粗,都無所謂,因為大家都差不多,跟子彈一起飛了??粗袊娪昂茈y高潮,因為不給力,因為找不到G點,如今不但有高潮而且多重高潮,真的爽到,確實不容易。
我卻一直在想脈息和氣象這兩個詞。電影一開頭,土匪們縱馬躍出山林,那一組日光下漂亮的移動鏡頭,只有黑澤明的電影里才有。最后的高潮,山林中打斗,不過寥寥數(shù)人,卻覺有千軍萬馬。李安說,電影有幾個要素,思想,感情,運氣,技術,最后是個性。姜文的電影全是個性。一個人怎么能這么霸道的自戀,這么自戀的霸道,這么自戀而霸道而讓人喜愛呢?因為他的個性深處是敞亮和單純。
他信奉的那些東西,久遠而浪漫,比如男子應該醉臥美人膝醒斬仇人頭手中刀一把快意雪恩仇,比如男兒膝下有黃金應該站著掙錢站著花錢沒什么值得跪下,比如不好來的錢應該好散,散給什么人?散給世上受窮的人。這些東西,我們在古早的小說里見過,在傳奇的故事里讀過,小時候也在我們的血液里沸騰過,以為天經(jīng)地義。那時候的英雄梟雄是穿漆黑大氅的虬髯客,是像金子一樣赤誠的男子,但是后來,這種趣味不再有人認同,不知何時,英雄也變得暗淡,晦澀,落魄和齷齪,怎么就變成身份曖昧心事復雜一臉胡茬和倒霉的中間人了呢?上課時老師說,這呼應了時代精神,將英雄凡人化,人性化。但是我就是覺得,不管怎么說吧,太不給力了!
其實給力,就是氣息壯,力道足,不給力,就是氣息微,力道弱吧。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氣息,一個朝代有一個朝代的氣息。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氣息。像陳大導張大導,我的感覺是,人近老年,氣息衰微,雖有外殼莊嚴,里面已經(jīng)是入不敷出。所以把玩糾結,把玩精小,當年氣壯山河,如今是江河日下。手藝還在,那股子悠悠蕩蕩豪豪壯壯的氣,沒了。
說了這么多,該有人說我只講虛的,不見實的了。我看子彈,最大的感受就是,姜文真是把好刻刀啊。演員就像石材,導演就像是刻刀,印刻得好不好,要看他怎么把握材料。姜文幾乎從不失手。劉嘉玲在《通天帝國》里架不起一個女皇的氣象萬千,但是在子彈里演一個有情有義有欲的妓女,那么鮮活水靈,一個擰過來的背影,一個斜斜的眼風,風騷入骨。
葛優(yōu)在《趙氏孤兒》里只有單一的表演,因為角色單一,但是在子彈里,他呈現(xiàn)出他最好的表演。葛優(yōu)最大的特點就是,悲喜難分,在極端的悲中一轉眼,滑稽相又出來,在滑稽中悲愴陡然疊加,滑稽又嘲諷了悲愴,滋味復雜難言。唯有復雜,所以豐富。葛優(yōu)的復雜豐富,一直以來被低估,慣常讓他演大喜,演大悲,卻少有悲喜難分。子彈里他演的馬縣長,是整部電影里最精彩的人物,我覺得甚至也是本年度電影中最精彩的人物。
這個小人物貪財怕死,狡黠圓滑,卻又那么嫵媚可愛,貼心貼肺。因為他的惡,是人性本身的惡,貪婪,好色,怕死,不是非人性反人性的惡。這種小奸小惡就像某些人臉上的痦子,生動而親切。張麻子剛強,他柔媚,一張一弛,非常般配,再看看他們偶爾調調情,真是賞心悅目啦。而且他演活了一種有中國特色的人物:師爺。師爺是什么人物?是站步高,留步寬的人物,但是他自身沒有下棋的權力,只有觀棋的權力,有出招的本事。他就像烏龜一樣,有時也會探頭探腦一窺究竟,到了險惡之地又會立刻縮頭回去,打死不出頭。他們世故通達,最會揣著明白裝糊涂。在中國,不會做人,就沒法做事。世故即經(jīng)營人際,最高明的世故是,他不全是為了人情,也不全是為了功利。在人情份上,功利你不得不給他五錢,在功利面前,人情他也替你擔待三分。但也就是這三分五錢的交情,大難臨頭,他又是鐵甲烏龜一只。
要說缺憾,我覺得是周潤發(fā)演的黃四郎。土匪和師爺,妓女和縣長,都是接地氣的人物,唯獨這個縣城惡霸,卻顯得不那么正宗。他的手段毒辣,做派周到,亦紳亦匪,是個復雜人物。但是那時不時往外蹦的英語單詞兒,那股子來自西方的紳士做派,總是透著奇怪。師爺千百年來都有,這個土匪雖然聽莫扎特,但有留洋背景,也算解釋通順。但是這個紳士風度的縣城惡霸,顯得沒有根基。我覺得要是能把官場上的一些人物,有官威也有官心的人物,寫進去,就更有意思了。一匪一官一師爺,就好玩了。另外就是,故事的后半部分過分復雜,機關算盡,現(xiàn)實的故事開始走向荒誕,雖然說是風格一種,但是老覺得不太踏實。
最后說一句,我非常佩服本片中的土匪哨兒。操!這是怎么想出來怎么考證出來怎么編進去的???嘯聚山林,就是這么個嘯法吧!土匪哨兒一響,電影的神采多了三分!
4 ) 湯師爺/馬邦德 臨死前未說完的2樁事情到底是什么??
不顧一切地劇透,這是我的樂趣。
老湯/馬邦德(老湯是馮小剛,后面被葛優(yōu)替上,所以下面講的老湯就是葛優(yōu)演的這個角色)被炸飛,接著臨時的時候,對著張麻子說有最后2樁事情,結果一樁都沒說出來就掛了,大家注意,掛之前,葛優(yōu)說了一句話,能不能先講第2樁事情,接著用了很銷魂的表情,啥也沒說接著就掛了,哈哈這可是個關鍵點。
這個暫且不提,為了徹底把這2樁事情的謎底揭開,第一樁事情,我們先回到爆炸現(xiàn)場,樹上有葛優(yōu)的半截身體,主要是下半身,包含屁股,褲兜里就有5張委任狀,這是通過葛優(yōu)嘴里說出來的,他并勸張麻子拿著這5張狀子去上任,別回去拼命了。這5張狀子來自哪里,就是發(fā)哥買的那6張狀子中的5張,缺了那張就是鵝城的委任狀,發(fā)哥把張麻子打發(fā)走了,按照原計劃半路把張麻子等人給炸飛了,接著他自己上升做縣長,這些劇情里面都有交代。
到這里,我們再想想5張狀子怎么會在老湯的兜里,就能把這個線索連上,他們幾個出城剿匪,按照原定約定,大家五五分成再撤出,老湯怎么會提前做了準備,帶了5張狀子,準備跑路呢?還有一點,發(fā)哥原來承諾的是3張給老湯,怎么變成了5張,這個逆推一下,第一樁事情就揭開了,發(fā)哥給老湯5張狀子,雙方達成一致,跟麻子出城后就別回來了。當然,半路埋了地雷,那是老湯不知道的,這也是他最后勸麻子別回鵝城的一個原因。
這第一樁事情基本上沒什麼好說的,符合這個老湯的性格,理所當然,最后葛優(yōu)被炸成2截也沒什麼必要再談了。最出彩的是這第2樁事情,歇會,喝口茶。
開始了,劇情回放,我們看看假麻子被擒之后這一段,假麻子拿出一個盒子,里面是啥,2個大鉆石,這2顆鉆石貫穿整部戲,也是第2樁事情的關鍵。所以接下來,有必要把這2顆鉆石的流轉路線給大家回放一下。
2顆鉆石第一次出場,發(fā)哥讓黛玉晴雯子拿出來,回到縣衙,落到老湯手里,接著麻子跟老湯一起睡覺前,把鉆石搶回來。到這一步,鉆石在麻子手里。
接著后面大哥你是知道我的,老湯一直惡心、呸惡心,接著吐了,把麻子等人引到房間,這時冒出老湯的山西老婆和八歲的“兒子”,來討債,麻子把2顆鉆石給了老湯的山西老婆。這算是第2次出場,鉆石是在山西老婆手上,至少是表面上,為什麼說是表面上,山西老婆一開始不愿意要,老湯勸服其接受,這里是有點可疑。但劇情沒在這部分交代,畢竟電影就2個小時,不能像電視那樣拍10集30集慢慢講。
以上2次出場,大家并不會想到鉆石起到了連接劇情的作用,直到最后,再次出場,是假麻子拿出來的,假麻子好像說這個鉆石是殺了葛優(yōu)山西老婆搶到的,其實不然,他那個盒子是發(fā)哥給的,在講地雷那一段,辛亥革命,他手上就抱著這個盒子。單純這個來證明這一點,其實還不夠,這點大家不用擔心,關鍵的證據(jù)都是最后才拿出來。
這個證據(jù)就是:鵝城有個妓女叫花姐,按葛優(yōu)的話說是一只,花姐在劇情里面給發(fā)哥一個盒子,這個盒子被打開瞄了一眼,空空如也,放了很少的東西,發(fā)哥大為感談,贊她快成名妓小鳳仙了,說了句美救英雄,撤了。這個盒子的出場很重要,里面就是這2顆鉆石。
另外補充一點:
半夜里發(fā)哥去見老湯,問老湯:你至少有3句話要對我說。老湯說了其中的一句是:我不應該用你的禮物送人。這說明老湯拿到了鉆石送給別人,這個別人跟上面的劇情對應起來就是花姐。
綜上所述,這2顆鉆石的流轉路線是:發(fā)哥---老湯---麻子---山西老婆---小鳳仙---發(fā)哥---假麻子。大家看看這個流轉路線,反復看2次,再看看。
大家發(fā)現(xiàn)了沒,最大的疑點就是,山西老婆怎么會把鉆石給妓女,山西老婆那個8歲的“兒子”也不大可能這樣子做,唯一的可能是誰?這個“誰”解決了,也就揭開了第2樁事情的謎底,他,就是老湯。
這也是為什麼老湯講第2樁事情的時候,只有銷魂的表情,而卻不說任何話的原因,因為這是其死前比較值得懷念的事情啊。
說到這,謎底就講完了。
連帶著還有一些細節(jié),值得推敲補充下,這個“8歲”的兒子明顯是瞎掰的,山西老婆的出場太突兀,應該是老湯雇傭來騙錢,結果意外騙到鉆石。老湯這個人比較會隨機應變,這是劇情里面明確交代的,比如一開始不承認自己是馬邦德,冒認自己為老湯,本來是去康城上任,結果說成是去鵝城。這也就解釋了他雇錢請人帶個小孩來騙錢,結果帶來的是個大小伙子,藏在桌子底下給揪出來,他硬能說3歲長成跟他媽一樣高。
最后呢,假麻子拿出2顆鉆石,真麻子很驚訝,老湯馬上能反應上來,假裝很悲痛(這本來就矛盾的,按他自己編的情節(jié),他自己拋棄了山西老婆,何來悲痛),其實是去駕著馬車上的錢,一溜煙跑了。
最后就給炸了,下半截身子,包含屁股,給掛在了樹上。2樁事情講完了。謝謝大家捧場。
如果感興趣的話,我下面再做點無責任的劇透(哈哈,不好意思)。以上還不是老湯的最后,最后是,他明著勸麻子不要回鵝城,麻子也信了,但其實老湯心里明白得很,這樣一說,麻子還真得回去拼命,把他的仇和小六的仇給報了。有些觀眾對老湯的死有點可惜,是因為也被他騙了。哈哈。
本來我是去豆瓣找劇透的,結果沒找著,看著一堆不靠譜的東西,只能自己動動腦子劇透一番。現(xiàn)有人喜歡搞些跟劇情無關的劇透,上綱上線,大談隱喻,意識形態(tài)等內(nèi)容,這完全就是YY,俗稱意淫。藝術本身就是有價值的,任何意識形態(tài)都只是藝術的附帶物,作為一個普通P民,周末去看電影放松,好好看,把劇情看懂,才是最重要的。
5 ) 《讓子彈飛》:姜文,只有一個!
《讓子彈飛》是一部以謀求商業(yè)利益為目的的電影,而其商業(yè)上的成功是難以復制的,就如同姜文本身就是華語電影導演中最不可模仿和復制的一個一樣,對于中國的商業(yè)電影來說,這種完全靠卡司氣勢和導演個人趣味來征服觀眾的做法,總覺得有點撈偏門的感覺,這樣人力和物力支持,大多數(shù)導演只有羨慕嫉妒恨的份兒。其實葛優(yōu)和周潤發(fā),每個演員拿出來拍個戲票房都能奔著坐一望二(億)而去的,《讓子彈飛》中即使是打醬油的角色都不是白給的,無論人物大小,影片也確實給了角色充分的個性特征和詮釋空間,再加上姜文本身所具有的話題性和人格魅力,有人喊出了四億票房的預期,算一下加法的話,三位爺一人一億,群星伙起來一億,也不是沒可能。
對于無條件喜愛姜文的觀眾來說,《讓子彈飛》是一部無論怎么想象其精彩都不過分的電影,如果你偏愛《鬼子來了》那個路數(shù)的話,驚喜會更大些。算上這部姜文16年也只拍過四部電影,平均下來跟奧運會和世界杯的頻率同步,其中《陽光燦爛的日子》和《太陽照常升起》可以算做姜文以與文革有關的青春記憶為藍本的情書式的作品,而《鬼子來了》和《讓子彈飛》則更多地體現(xiàn)出姜文以個人趣味為主導的創(chuàng)作方向?!豆碜觼砹恕肥怯歇毩⑺囆g品格的電影,其蘊含的沉重主題和表現(xiàn)上的諧趣性所形成的反差,是能夠很好地包容姜文的個性化風格的,并賦予其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黑色幽默成分以極大的回味空間。而《讓子彈飛》是部商業(yè)片,凸顯的是單線條的故事和符號化的人物,姜文在改編時剔除了馬識途原作《夜譚十記》中的階級對抗成分,于是《讓子彈飛》變成了一個類似于黑幫電影的故事格局,主題也被模糊化了,能升華一點的也就是葛優(yōu)扮演的湯師爺臨死前對命運無常的哀嘆——剛剛還吃著火鍋唱著歌兒呢,誰知道一轉眼就到了這步田地。在這樣的表意系統(tǒng)下,姜文自戀式的趣味展示略顯冗余,不僅信息傳達效率不高,也影響到了影片整體推進的節(jié)奏。
看《讓子彈飛》是個很嗨的過程,而且從影片開始的段落響起久石讓為《太陽照常升起》所做的主題音樂時,我就已經(jīng)情不自禁地嗨起來了。有影評人說這電影140分鐘有140個高潮,我反而覺得問題就出在這里。影片中姜文扮演的張麻子和周潤發(fā)扮演的黃四郎之間的拉鋸戰(zhàn)看似很過癮,實際上不過是小孩過家家的感覺,一個土匪,一個惡霸,大家對彼此的身份早該心知肚明,貓鼠游戲不是這么玩的,這些交手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做一個明星秀場,把這些姜文喜歡的段子和金句串聯(lián)起來。影片最精彩的是頭尾,開局很有氣勢,而結尾段落對群氓意識的刻畫盡管有點反現(xiàn)實邏輯,但寓言化的創(chuàng)作意識是好的,問題出在影片中間部分的橋段在情節(jié)和主題的指向性上都不明確,雖然單看每個場面不乏精彩之處,但連綴起來并不貫通,而且略顯冗長,一度讓我感到疲倦。
中國的賀歲檔電影蠻奇怪的,總是以死亡為賣點。去年有一部幾乎死光光的《十月圍城》,今年的《趙氏孤兒》中的幾大主演也死亡殆盡,而《讓子彈飛》從開篇打醬油的馮小剛開始,就一直沒斷了死人,好在這里的生與死都很歡樂,還不乏荒誕,只是至關重要的張默扮演的老六之死口味太重,估計有些觀眾會接受不了,不知道會不會影響到全國的涼粉銷量。其實真正讓我感到不適的是葛優(yōu)之死,半截子人了還說那么多話,想想都覺得脊背發(fā)涼。
在我看來,《讓子彈飛》遠不是最好的姜文電影,但卻是最霸氣也最娛樂的姜文電影,而且在觀影過程中不乏發(fā)現(xiàn)的樂趣。雖然有些失控,但我仍然從心里喜歡這部電影,畢竟姜文只有一個,他的每次出手都是不乏驚喜的,這種華麗麗的野性和自負,是只有在姜文的電影中才能看到的。但是這畢竟只是一部電影,而且還是一部中國電影,它可以造一個夢想,但其本身還是成為不了夢想的。
6 ) 姜文王朝
(本人不是專業(yè)的,想法是個人的,砸磚是接受的,一篇觀后感沒想到被推到首頁上,實在是受寵若驚?;?0塊錢買了首映倒數(shù)第二排票,看完電影熱血寫下這些字,觀點難免有失偏頗。
小人物一個,不是槍手,也實在受不起打攪和謾罵。)
子彈飛過大光明,電影落幕,全場起立,鼓掌。
寧財神在圍脖上說,他的王朝開始了。
這句話會引起多大的爭議,可以想象。但是國產(chǎn)“大片”自2000年【英雄】開創(chuàng)動輒破億成本的模式以來,有幾部讓我們鼓掌起立?我簡直數(shù)不出來。
電影是如此偏激的需要個人審美去驗證的事物,只有喜歡和不喜歡,沒有無感的灰色地帶。要么好,要么壞,不好不壞就是壞。
在看哈7的前場廣告時,【讓子彈飛】的預告片已經(jīng)把【趙氏孤兒】比得毫無顏面。在一堆爛片扎堆的熒幕上,鶴立雞群如此明顯。我踏踏實實的想,【趙氏孤兒】的票買都不用買了——果不其然。
而我們等一個擺脫固有大片——甚至是畸形大片模式的大片,到底等多久了?!
信奉好的電影只有這幾個標準:好故事、好演員、好拍攝。錄音、音樂、字幕這些當然重要,但是主體故事必須說好,打下基礎,才能有發(fā)揮。但是為什么往往最基本的事情沒有做好,他們就把膠片拿出來發(fā)行了?
道德標準是附屬物。07年底的【投名狀】和【集結號】拼得你死我活,兩部片旗鼓相當,但我看完【投名狀】心里添堵得慌。故事不是不好,演員不是不好,都好的時候,就看你要輸出怎樣的價值觀了。不是非要你高尚或者大團圓,但生活本來就夠陰暗了,下班以后哪怕想輕松一下,從電影院里走出來還要帶著糾結,何苦?
【唐山大地震】也是一樣的道理。且不說故事在許多細節(jié)上設置得多么沒有必要甚至價值觀扭曲,單看人家毀人亡,也讓人堵得慌。我們在走出電影院時,同事直截了當?shù)恼f,幸虧沒有帶孩子來看?!谥袊娪皼]有分級的制度下,你不知道走進電影院會看到多荒唐多晦暗的電影。哪怕我們獨自在家中欣賞著昆汀的各種暴力暗暗鼓掌叫好,也無法坦然接受帶著孩子就看到一片血腥。更何況不知為何,賀歲大片總是要走向人死的結局,難道不死你就拍不好嗎?
我看【讓子彈飛】,是一個很行云流水、明白它在說什么的故事,喜慶、歡快,讓人看了舒坦。把幽默黑著說,說得又溜,彈不虛發(fā),一彈中的。不知道剪刀手有沒有剪,但是臺詞的尺度明顯很大,簡直是公然挑釁。相比【太陽照常升起】里還算含蓄壓抑的性諷刺,這回姜大爺簡直是赤裸裸的在戰(zhàn)斗啊。導演要拍得爽,觀眾才能看得爽。
英雄主義的夢一直都有,我相信陳凱歌從來沒有覺得自己不在英雄的舞臺上。每一部電影都是各方面妥協(xié)的結果,為什么有的人妥協(xié)好了,有的人妥協(xié)不好,這就是駕馭各方面的功力。既不要一頭跪在制片和贊助商面前,也不要一味沉溺自己的個人主義。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做法,為什么他能做好,你就做不好?我想娛記的毒辣手稿下,比的不是票房,而是這個。
恰好晚讀朱天文的筆記,八十年代她去西安電影制片廠,連看好幾部片,田壯壯的【盜馬賊】最得她心,反而覺得陳凱歌的【孩子王】用力過猛。她有點類似預言的話,印證了陳凱歌現(xiàn)在的狀態(tài):他想表達的東西太多了,像是要服侍電影一樣。
如果說大學時候我從電影院【無極】里獨自走出來,還不知所謂時——甚至真心覺得他有一些要表達的,只是觀眾不尊重的無法看懂。我寧愿相信,陳凱歌永遠是【霸王別姬】那個陳凱歌,張藝謀永遠是【活著】或者【大紅燈籠高高掛】那個張藝謀。
可是我現(xiàn)在更相信,屬于他們的時代已經(jīng)結束了,由不得他們傷感復辟。我們曾經(jīng)愛過他們,所以才有失望,寧愿票都不要買,看都不要看。美人遲暮,英雄無力。
2007年秋天,我在廣州的電影院里,把【太陽照常升起】看了兩三遍。評論褒貶不一,說他英雄主義的夢做得太大。而相比之下,其他人不是做得更大?我覺得自己看懂了,看明白了,也看得不亦樂乎,就會將之定義為一個好電影,實實在在的好電影,評價不容改變。
那一年,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色戒】。同樣褒貶不一。但是它們符合我對好電影的標準,從中我們看得到導演獨立的靈魂,即使在商業(yè)體制的協(xié)調下,也有這一份自持。因此我尊重它們,愛惜它們,無論故事的悲喜。
在看完【讓子彈飛】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靜。這是一個歡快的故事,奇特的故事,演得過癮,拍得酣暢淋漓。拍得好是【讓子彈飛】,拍得不好,真是【讓蛋飛】。如果說【太陽照常升起】的三段式還讓普羅大眾摸不著頭腦,那么這部最簡單敘述手法的電影,可以讓姜文從英雄主義的陽春白雪里走下來,走到群眾中去,迎接大家的歡呼。
回想一下歷史,在大光明的一號大廳里,曾經(jīng)上演過多少英雄大片,讓觀眾們的掌聲此起彼伏,在結束時鼓掌起立?
討厭他的人還是會說這是馮氏幽默+【無恥混蛋】的拼湊。天下文章一大抄,好的電影是對更好的電影的致敬??墒且员藶橛删屯耆拍愕墓菲ㄏ沽四愕墓费哿耍@和馮小剛和昆汀完全是兩碼事!
還需要做什么呢?別無可期待,剩下一個姜文,就把他捧上天去吧!
“走路不要太快,會扯著蛋?!边@是一部溢滿荷爾蒙的火藥桶,這是一部會帶來核動力反應的影片,震撼所有人,并且持續(xù)許久。130分鐘的影片滿是高潮,全場觀眾從頭沸騰到結尾,不斷的笑聲、不斷的掌聲。無論哪個演員都表現(xiàn)的十分出彩,臺詞幽默精致,結構緊湊、首尾呼應,唯獨缺少一絲控制?!铩铩铩铩?/p>
“有人問中國最偉大的人是誰?人民說是他,他說是人民。正確答案是人民,但他若不曾出現(xiàn),是不會有這個答案的?!?/p>
行了,裝逼一次,繼段奕宏,姜文再一次滿足了我對男人所有的幻想。操,嫉妒周韻。
誰贏他們幫誰,但是他們不明白,他們幫誰,誰就贏。人類不感謝羅輯,同樣的,人民也不感激牧之。
承認爆米花式的好看不行么?別分析政治隱喻了不如去分析下百年孤獨更給力。這次是馮小剛式的姜文,不是國產(chǎn)大師不是救世主,他是凡客。。。
仍然有浪漫的想象、癲狂的審美、極致的表演,然而姜文這次說,他要讓所有人都看懂,于是他不放過對任何細枝末節(jié)的解釋。當彪悍的人生開始解釋,所以,情懷沒了,詩意沒了,理所當然。難道所有導演的審美都要假裝去迎合觀眾而連帶著水準一起拉低?好吧,那市場勝利了,這下子都能看懂,都能笑了。
說姜文用力過猛的 那只能說明您受功不夠 受用不起!
開篇大四喜,尾聲單釣將;麻筒子連七對,湯混子全不靠,四萬字無番和;大三元影帝,清一色男配,花牌周韻,自摸姜文。
三四年前看的,只記得全班人一起笑得跟傻子一樣,挺不錯的電影
牛著逼!
意圖是宏大的,娛樂性十足;但影片的節(jié)奏與細節(jié)處理都十分毛躁,多處糙而欠缺章法,執(zhí)行上眼高手低。3.5星。
男性色彩過于濃烈,女性全淪為扁平的符號。多處段落過于刻意,不加節(jié)制。舞臺化氣息太重,電影化手法較弱。所謂政治隱喻也欠缺力度。姜文由于[鬼子來了]輸給[黑暗中的舞者]就對馮提爾懷恨在心,03戛納利用評委身份公報私仇抵制[狗鎮(zhèn)],斥其為"嘩眾取寵",結果自己后來拍的片質量比之差遠了。(6.5/10)
姜文說,我想站著把錢掙了。他做到了。結尾處的那句 沒有你,對我很重要。怎么解讀都不為過。
并不是所說的那么出色,被過譽了。橫向比很棒,縱向比是姜文幾部作品中最差的
姜文這種黑色幽默式搞笑時不時會出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這部尤甚。
這個電影很好玩,重復看會發(fā)現(xiàn)很多隱藏線索,麻將面具也很有意思,最后還有驚喜,挺好看的
要是姜文拍完這部電影就宣布退休,他會被封神。
拍個虎虎生風,拍個一日千里,拍個恍若隔世!
20210315改五星,當年是真的沒看懂,很隱晦,現(xiàn)在回看越來越覺得我不適合生活在現(xiàn)在這社會上了。哦對,為什么回看?因為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很多社會事件拿里面的對白都可以解釋。。。。
姜文玩出來的電影,從頭到尾都很放松,或者是太放松了,節(jié)奏總有點怪,有些情節(jié)也太兒戲。對白也不好,細節(jié)不如《鬼子來了》那么智慧,即便如此,這仍然是今年華語片最棒的?;蛘咧荒芄质O履切┨尕洝U埱f一定盡量降低期待。重看一遍,感覺這片舞臺味真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