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導演用極致夸張的想象力構建了一個個殘缺而鮮活的生命,簡潔的敘事與聯(lián)系更突出命運的宿命感。分明是重口味的題材設定,畫面卻以柔和浪漫的紫色和粉色為主色調(diào),音樂則以抒情和緩為主,反差之中是一種補償性的溫柔,不僅在安慰戲中的每個人,也讓電影所展現(xiàn)出的愛與尊重觸動觀看者的內(nèi)心。 他們身體殘缺,但是有著美好的心靈。不禁讓人反思,我們真的該用外表曲評判一個人的好壞嗎?
在機緣巧合之下,看完了這部怪誕的電影。天生沒有眼睛的性服務者,肛門和嘴巴長反的少年,渴望成為美人魚的少年,半張臉垮掉的女人,外表灼傷毀容的男子,痛恨自己有戀童癖傾向然而無力改變的父親,極度肥胖自卑的女人,先天軟骨發(fā)育不全的侏儒女……這部電影里的人每個人都是那樣的奇特,一方面,他們天生懷有某方面的畸形而比常人飽受更多的苦難;另一方面,與影片里描畫的正常人比起來,他們似乎更正常,更出于弱勢地位。(在這部影片里,同樣都是被腐蝕忍受痛苦的身體,他們似乎更易被救贖,也更接近幸福。) 影片最開始是戀童癖的父親因為無法改變自己的天性,選擇來到提供特殊服務的地方尋求幫助。他選擇在這里釋放自己的天性。他是善良的,至少比外面很多道貌岸然的人要善得多。他無法克制自己的欲望,但他希望傷害最少的人。就是在這里,他要了當時還是孩子的沒有眼睛的女孩。女孩的歌聲清亮悠揚,唱盡了她所有的童真。戀童癖父親在要她之前送了她兩顆鉆石當她的眼睛,他對她說: “這個世界上有些人還是不看的好?!?他對她說了這句話,給了她世界上最美的眼睛,也讓她從此成為真正在黑暗中行走的人。 說回那個戀童癖父親。 他在那棟提供特殊服務的房子里做了他認為最偉大的決定:既然他不得不屈服于自己的本能,那么他將永遠離開,以此來保護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遠離自己的魔抓。 當他在做思想斗爭的時候,那個老板(后來發(fā)現(xiàn)其實是半張臉垮掉的女人的母親)說了這樣一段話: “埃及文明持續(xù)了三千多年,在那三千年中不知有多少人出生,死亡,為奴一生,從不知曉其他生活的可能。有些人來到這世間便是為了受苦,如果他們生而如此,也就無所謂了,因為這是他們的宿命?!?她說的是在這間房子里隱藏著的所有為生活所迫的畸形人,然而在這大千世界,誰人沒有異于常人的特異之處需要隱藏呢? 十七年過去了,戀童癖父親出于對自己兒子的保護,始終在外漂泊,從未見過自己的兒子。然而他的兒子卻并沒有像他所盼望的那樣健康快樂地成長,而是患有嚴重的自體認知障礙。他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變成美人魚。這樣的他簡直逼瘋了他的母親,這個女人難以承受自己的丈夫在自己生產(chǎn)當天拋棄妻子的痛苦,更無法忍受自己的兒子每天想要砍掉自己健康的雙腿。她一直沉湎于自己的痛苦中自怨自艾,她不能理解也不愿理解自己的兒子——生活中總需要一個人來承擔所有的過錯和罪責。顯然這位母親將自己的痛苦很大的一部分輸送給了自己的兒子。兒子在父愛缺失、母愛畸形的環(huán)境下長大,他太渴望得到父愛,他無法理解父親的離開。他用一個少年有限的聯(lián)想,將父親離家、母親暴躁的一切緣由歸到了自己的頭上,他用盡所有力氣去了解自己的父親,想象自己的父親,希望自己可以成為父親喜愛的模樣。他因此希望成為一條美人魚——那是父親右臂上紋著的圖案,想必是父親喜愛的圖案。如果是這樣,是不是就不會被父親拋棄了呢? 在這個小家中發(fā)生的悲劇可以說是源于愛與不理解。但這種不理解又是不可避免的。就像父親無法親口說出自己戀童,母親無法親口說出自己不能面對被拋棄,兒子無法親口說出自己渴望被愛……每個人都在死守著自己的秘密,每個人都以為可以通過自己的犧牲換來生活的美滿。然而現(xiàn)實卻可能恰恰相反。而且更具悲劇性意味的是,改變悲劇的開頭,悲劇就可以避免了嗎?我想未必。如果那位戀童癖父親沒有離開,只怕兒子還是想成為一條美人魚。 繞不開的宿命,真具有諷刺意味。 再說說其他幾位主演的故事。 那個半張臉垮掉的女人,也就是提供特殊服務老板的女兒(說不定正是因為她女兒的殘缺才給予老板這樣的靈感)雖然沒有正常人的容顏,但因為她一直在母親的庇護下長大,從未離開過自己的房子,她對于這個世界懷有某種過于崇高的幻想。她一開始同一個喜歡畸形的正常男人交往,卻因為這個男人一些別人看來或許是出于真愛的行為而反過來質(zhì)疑他對自己的愛: “我不僅僅是個畸形人,你愛的是我的人還是我的長相?我不覺得你愛我。你之前從未有過伴侶,因為你根本不屑于認識女人、了解女人。在你內(nèi)心深處,你壓根不在意我是個婊子還是好人。因為你只對我的長相感興趣,這是種病。人這副皮囊可以改變,可以動手術讓它變形,外貌根本無關緊要?!?在這個看臉的時代,說這樣一段話似乎也是長得好看的人的特權。在電影中,這段話被一個外貌畸形的女人說出來,聽起來更真誠,更令人動容。 但這就是全部嗎?當然不是。這個女人目前還處于女孩的階段,她的世界里除了母親就只有愛情,而愛情于她而言是神圣無雜質(zhì)的。她因此拒絕了這個“只喜歡她皮囊”的正常男人,愛上了臉部灼傷毀容的毀容男。她深愛他,同他做愛,深信他們兩個是為彼此而生的。 女孩終究是要長大的,她要知道愛情畢竟不是天上那道虹。女孩也畢竟是聰明的,因此她長大的過程沒有太多的矛盾和沖突。心中擁有美好的女孩在看到世界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的時候,她選擇了理解和接受。因此,我們看到了她的成長: 當她知道毀容男一直希望恢復容貌的時候,她心目中純粹的愛情再一次破滅了,然而這一次她選擇了成長。她不再像對待正常男人時那樣苛刻、質(zhì)疑愛情的純粹,而是走出了自己的小粉屋,奔跑在清晨的街道。這一次,她終于打開心門,真正迎接整個世界。她留給毀容男最后的信是她完美的蛻變: “吉耶,我出去散步了。 平時我早上從不出門,當然下午也不。但今天我需要一點新鮮空氣。 我整晚沒睡,這有助于思考。我想你應該留下那些錢。我只有一個請求,用這些錢做合適的事。讓你自己快樂起來,無論那是什么,無論那意味著什么。我也決定要快樂起來,但我要獨自啟程,第一次沒有我媽媽,也沒有男人的陪伴。這么一說一定會讓你震驚,吉耶。但你和我并不是為彼此而生的?!?粉紅色的房子在她身后,而她終于勇敢奔向更廣闊的世界。 那么,那個被她質(zhì)疑過愛情純粹性的“喜畸男”就真的不配擁有愛情嗎?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喜畸男失戀后跑到橋上想要自殺,卻命運地邂逅了身處絕望中的肛門女。肛門女那句“不要傷害我”實在讓人心碎,道盡了她生命的苦難。但最后喜畸男和肛門女走到了一起。喜畸男甜蜜親吻她的肛門的時候,畫面雖然重口,但還是蠻感人的。這也是對垮臉女那翻質(zhì)疑最好的回擊:愛你,難道不包括你的容顏嗎? 電影中有很多不一樣的人,這些人懷抱著各自的殘缺、傷痛、故事努力地生活著,每一個人在最后也都擁有了最好的結局:渴望被愛的肛門女最后和喜畸男在一起;先天軟骨發(fā)育不全的女人終于有了自己的孩子;想變成人魚的男孩再沒從自己的夢中醒來;極度肥胖的女人和無眼女終成眷屬;毀容男恢復了自己的容貌;垮臉女走出了自己的城堡。 每個人的結局又都隱含著各自可預見的悲?。焊亻T女和喜畸男的愛情最后一定是肛門女自身悲劇命運的循環(huán)(從她和他父親的相處可以看出,他父親也是喜畸男一類的人,而她母親最后一定為了自由的生活而獻身。);軟骨發(fā)育不全女人的孩子必定懷有和她相同的??;人魚男孩的母親想跟戀童癖父親“再努力一下”戀童癖父親的臉色意味深長……所有的不幸都隱藏在眼下的幸福之中,然而即便可以預見不幸,這些人,也依然會堅持眼下的選擇! 至于故事里所有的“正常人”,他們與這些“畸形人”唯一的不同就是,他們的畸形并沒有外表的異類那么簡單! 【寫于2017年5月6日】
首先要承認這確實是一部充滿獵奇元素和惡趣味的電影,部分片段甚至會給人帶來不適感。但除去那些淺顯的噱頭,本片的多個故事還是有些更沉重的意味。 與夸張奇葩的設定相比,本片的色調(diào)與配樂倒顯得清新而舒適了不少,粉色與紫色交替充斥著鏡頭,營造出了一種甜美夢幻而不真實的氛圍,如此飽滿的配色必定會讓人想到韋斯·安德森的《布達佩斯大飯店》。 糖果配色下,一張張畸形怪異的臉龐逐個出現(xiàn),讓人驚愕而措手不及。雖然有些許的感官沖擊,但很快這種美與異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完美地相容,似乎我們正在欣賞的是一個個美妙的另類童話。 電影的敘事必定會被怪異的面容與體態(tài)搶去風頭,甚至會被人忽視。但每個故事卻沒有過分依托于這些獵奇元素,反而有著屬于自己的內(nèi)核。其中還有涉及到“戀童癖”“妓女”“遺傳病人士生育權”等等比較沉重的社會話題,當然還有畸形人士所代表的弱勢群體的生活窘?jīng)r。 全片采用多線敘事的手法,每個故事之間互有關聯(lián),共同構成了社會弱勢群體的群像。
第一個故事開始于17年前,一個戀童癖(Alexis)在妻子分娩那一天選擇釋放自己的本性,由此認識了一位天生沒有雙眼的少女(Laura)。有幾句臺詞讓我印象深刻,在Alexis糾結之時,妓院的負責人這樣勸他“但你又能怎么辦? 你沒法控制自己的本能,你現(xiàn)在的癥狀將會伴隨你一生......但我們沒法逃避,因為我們自己便是恐怖的源泉”幾句話概括出了戀童癖的窘境,作為一種性傾向,終生都不會改變,但又因為其不道德性,一輩子都只能活在壓抑的陰影當中。他們永遠沒辦法承認自己,更沒辦法愛自己,始終活在痛苦之下。 托德·索倫茲曾經(jīng)也有多部作品涉及到戀童癖的題材,其中他的代表作《愛我就讓我快樂》中父親對兒子坦白“我無法改變,我不會強奸你,我只會默默地自慰”更是將戀童癖的尷尬境地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之所以談了這么多,并不是有什么洗白的目的,其危害性的事實是永遠無法改變的。只是作為人性與秩序的尷尬產(chǎn)物,值得我們借此多多深思兩者的關系。
為了緩解自己的羞愧感,Alexis送給Laura一對粉色鉆石來假替她的雙眼,而原本在一直啜泣的少女,也在得到鉆石之后進入美妙的幻想之中,從此與鉆石無法割舍。 十七年后,Laura早已成為一個靠賣淫為生的妓女,她在工作中一定要佩戴兩顆鉆石,否則會非常痛苦。兩顆鉆石根本不會在生理上對她有任何的幫助,而在心理上,則是她通往健全人社會的鑰匙,有了美麗的鉆石眼在她看來就相當于真正擁有了雙眼,會讓其他人忘記她的殘障事實,能讓人以對待普通人的方式來對待她。 然而事實上,這都是她的一廂情愿,所有的客人反而都是因為她沒有雙眼看不到對方而選擇她,借此來緩解自己的羞恥感與負罪感(頗有幾分“掩耳盜鈴”的意味),Laura代表了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們對于上層社會的渴望,他們幼稚地認為低劣地佯裝成上層人物的樣子,便可以得到接納,然而殘酷的上層社會只會視其為笑柄,利用他們卻讓他們不自知。 另一位女主角出現(xiàn),她是一位體態(tài)臃腫的老女人( Itziar),從來沒有感受過愛的滋味,只能通過對Laura愛撫來發(fā)泄自己壓抑的性欲,卻從來不敢和Laura說上一句話,直到她因為經(jīng)濟原因打起了鉆石的主意。
Laura丟失了鉆石以為自己失去成為健全人的機會,但在生活所逼之下,她才發(fā)現(xiàn),無論有沒有鉆石,自己都只是一個可憐的供人滿足特殊嗜好的殘廢玩物。所以當 Itziar還給她鉆石的時候,她反而不再留戀。一直淪為玩物的Laura卻始終沒有親密觸碰過其他人,Itziar因愧疚而滿足了Laura的觸碰要求,這種親密的感覺也最終讓兩個人走到一起。一個是無眼的妓女,另一個是從沒戀愛過的胖女人,兩個人都有著不被主流社會所接納的方面,這種相同的境地讓二人互相理解,互相好奇,最終走向親密。
第二個故事的設定更加令人咋舌,女主角(Samantha)嘴和肛門的位置與常人剛好相反,十分荒謬,更能直觀地展現(xiàn)出社會對待邊緣人群的態(tài)度。一切的起因都是電視上的一段吻戲,關于愛的初動力使Samantha鼓起勇氣,不再甘心囚禁在家中的生活,決定出門直面社會,結果可想而知,她受到了毫無情面的嘲笑甚至傷害。她拿出一本貼滿她照片的本子,每張照片上的她都粘著一張大大嘴唇。 通過這個本子我們可以看出Samantha與沒有雙眼的Laura的一樣,始終向往著進入到正常的社會并被接受,嘴唇貼紙便相當于她自己的“鉆石”,不同于Laura的是,她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不同,甚至有些固執(zhí)地闖入正常的社會,因此她也得到了更加殘酷的對待。害怕的她回到了家,在途中碾壓了紫發(fā)男(Cristian)的雙腿,著急的父親則告誡多與關懷。驚魂未定的她得到了父親的生日禮物--一個可以遮住全臉的馬頭面具。 父親的禮物可能大多是出于對女兒的保護與愛,但是對Samantha來說,卻意味著連至親連無法接受自己的樣子,極盡的失望讓她離家出走,結果被流氓強奸,走投無路的她來到橋邊想要結束生命,卻意外地遇見了慕畸男( Ernesto),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初吻夢。
第三個故事主角是一位面部畸形的女士(Ana),她曾與 Ernesto有過一段戀情,但是她現(xiàn)在卻和另一位面部創(chuàng)傷的男人一起生活(Guille)。 不同于Laura和Samantha,Ana從來沒有想過要進入健全人的社會,在內(nèi)心當中她是真正接受自己的,因此在 Ernesto求愛時,她毅然拒絕,她覺得真正吸引 Ernesto的是她畸形的面龐, Ernesto在身邊只會不斷地提醒她她是個畸形人,她與其他健全人的差別。因此她選擇了另一個同樣有面部畸形的男人,她覺得Guille跟她一樣接受真正的自己而不是要迎合健全人的世界。 然而在得到一筆橫財之后,Guille卻表達了為自己整形的意愿,讓Ana無比失望,選擇離開。在所有故事里,Ana是最為自尊的一個,她能夠坦然接受事實,不愿為大眾審美而改變自己,經(jīng)過Guille的事情之后,她則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勇敢地向外界袒露自己,開始了自己獨立的新生活。
第四個故事是一對母子,紫發(fā)男Cristian和他的媽媽,Cristian一直覺得雙腿不屬于他,時常將自己想象為沒有雙腿的美人魚,這個念頭讓他的單親媽媽一直很苦惱,母子關系十分緊張,直到一天Cristian故意讓來往車輛壓傷了自己的雙腿,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聽到兒子的死訊,多年前失蹤的爸爸突然出現(xiàn),正是之前的戀童癖Alexis,他也揭開了多年失蹤的原因--不想傷害自己的孩子。而父親失蹤帶來的后果則是Cristian一直缺少父愛,只能靠父親的照片來聊以懷念,照片中父親身上的美人魚紋身讓他產(chǎn)生了奇怪的想法,他覺得只有自己幻化成了美人魚,才會得到父親的愛,于是這種心理逐漸病態(tài)化,釀成慘劇。Alexis本以為自己的離開是對兒子最好的保護,但他同時剝奪了本屬于兒子的父愛。 現(xiàn)實生活的單親家庭同樣受困于這種兩難的選擇,父母的離異似乎是對雙方都有益的事情也似乎是無奈之舉,但是對于孩子的巨大傷害卻永遠沒有雙方的利益那么顯而易見,雖然孩子在不美滿的家庭生活中同樣不幸福,但還是不能否認父母離異給孩子帶來的巨大影響,影片中的故事是有些夸張,但反而能讓人更深刻的認識到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更能起到告誡的作用。
第五個故事則講述了一個軟骨發(fā)育不全的女人 Vanesa想要生子的故事,雖然醫(yī)生確診她腹中的嬰兒同樣遺傳了她的病癥,但她仍選擇堅持生育。故事主要是要表現(xiàn)健全社會對殘障人士的內(nèi)在歧視,在經(jīng)濟利益的驅(qū)使下,懷孕的Vanessa 只會被命令去流產(chǎn),來繼續(xù)為健全人創(chuàng)造效益。 殘障人士的權益似乎一直被社會所重視,各種殘障人士的專用設施十分齊全,一方面確實有其必要性,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反而加深了人們對殘障人士的異化,人們在修建殘障設施的同時卻沒有大幅地更新自己的觀念。此外這里便又涉及到了另一個棘手的道德問題,有殘障遺傳病的人士是否應當生育后代。在托德的《臘腸狗》中同樣涉及到了這一點,男主角的弟弟從小便是弱智,為了免除后患,父親為他進行了絕育手術。 兩個故事結合起來看,我們可以肯定所有人都擁有自己的生育權,但像是低智人群等沒有成熟意識的人,別人是否有權利決定他們的生育權利呢?而一些遺傳性殘障人士到底應不應該擁有自己的后代?這是一個有關于道德的評判,更是一個值得深思社會問題。 這部電影可以看做是一本另類童話書,只不過漂亮的人淪為配角,而"丑陋"的畸形人才是故事的主導者,暖心的是,每個主人公都像其他童話書一樣有了一個幸福美滿的結局。 Fim
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有人自降臨以來就帶有上天賜予的獨特標記,那些標記讓對常人來說滿不在乎的正常生活在他們眼中難如登天.家常便飯般屢遭排異,社會的隔離,乃至惡毒的傷害,一次次踐踏著他們忐忑的尊嚴和渴望回歸的弱小以致即將熄滅的信念.
他們沒有嘗試過為自己博取一點點關愛嗎?他們沒有幻想過被接受,回歸正常生活嗎?他們墜落深淵以后還能再一次盼望發(fā)出的心聲沒有在殘酷的人性中被湮沒嗎?我們常常以完整自踞,喜歡居高臨下地審判.我們的傲慢,扼殺了社會邊緣團體生活的其他可能;我們的審美,讓生而受苦成為了一種無法發(fā)聲的宿命;我們的完整,來自傷害帶來的畸形快感.這種隱藏在人性中的缺陷,沒有嚴重到動搖一個文明,或是導致一種趨惡的取向,但是真真實實地剝奪了一類人享受生活,享受人權的資格.我們無法糾正這種擅自的剝奪,就如同他們無法自主選擇是否接受獨特標記.
他們對愛的追求導致與我們相遇,他們的獨特標記卻讓他們成為絕緣體.有一種深入骨髓的鄙陋把一個共同體劃分為”我們”和”他們”,根據(jù)殘缺定義模棱兩可的標準,通過對標準的認可來贏得完整的認知.殊不知,在他們沒有標準,沒有傷害的世界里,他們生來完整.他們啊,是和我們一樣的, 共同體框架下無需被衡量的獨立單元!
我不會放棄企望,企望那個沒有我,你,他們之分的時代的到來.也許我會在這樣的癡想中喪失我的完整.而我之所以認為我現(xiàn)在還沒有失去完整的自己,是因為我相信那個時代終將會到來.那時,所有的偏見都會被擯除,所有的愛與信仰都能在空中飄揚.
人們的丑惡只是外表,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絕望,但是卻都充滿著希望,內(nèi)心都是明亮溫暖的。每個人都是天使,都在愛與被愛的包圍圈中。 世界的惡意也許永遠存在,既定的苦難也許不可避免,但人生永遠充滿種種可能。 雖然我們無力改變世界,也無法改變他人的眼光,但仍可以用盡全力,讓自己快樂起來。拋開外貌,我們看到的是兩個人在精神上的交流和吸引,這是一種超越性別,外表和感情的愛。愛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找到自己,才可以真正地愛自己。
首發(fā)于公眾號 電影百憂解 ,部分刪節(jié),原文戳這里
吸氣。
看完《肌膚》需要用力深深吸一口氣。
從粉紫色的屎尿屁空間抽身,回到現(xiàn)實必須要好好呼吸。
片子的風格非常獵奇,像散發(fā)著甜味的嘔吐物,用糖果般的美術風格拍畸形人的惡趣味故事。
雖然那句歌詞已經(jīng)被用爛了,但用來描述《肌膚》再合適不過了:你若喜歡怪人,那我其實很美。
(影片部分鏡頭和人設有點惡心,不過作為半個膽小鬼的老中醫(yī)還是撐住了。)
五段小故事,獨立又相互關聯(lián),都在正常與非正常的邊界盤旋。
薩曼莎就是標題里提到的悲慘女孩,她的菊花長在了臉上,而屁股那里長了嘴巴。
在如此奇特的生理構造下,薩曼莎非常渴望得到一個吻。
面對長在臉上的菊花和屁股上的嘴,如果必須選一個,你選擇吻哪一邊?
不過別說吻了,薩曼莎上個街都要遭到十萬點打擊,吃飯要通過導管將湯倒進屁股上的嘴巴,走過路過的人見了她都笑出了聲。
被嘲笑后慌慌張張的走進轉(zhuǎn)角,又被不壞好意的小流氓輪番猥褻。
連親爹都送了她一個遮羞面具,這簡直把薩曼莎的自尊撕的粉碎。
第二個讓人心疼的姑娘叫勞拉,她是一位沒有眼睛的雛妓。
年幼時收到客人的一對粉色的鉆石,從此在工作時就一定要佩戴它們,將鉆石當做眼睛。
人們選擇勞拉來滿足欲望,大多因為她看不到,從而減少內(nèi)心的負罪感。
紫色頭發(fā)的俊朗男孩叫克里斯蒂安,他患有身體完整認同障礙,時刻想要割掉自己的腿。
明明可以走路,卻習慣癱在輪椅上。母親憤怒的扒下他沾滿血的褲子,腿上露出了密密麻麻的傷痕。
片中對于這些畸形人的缺陷,沒有半點遮遮掩掩。
鏡頭將他們的日常生活全景展現(xiàn),薩曼莎將自拍上傳到社交網(wǎng)絡,照片因不符合法規(guī)被刪除的小細節(jié),搞笑又辛酸。
忍不住微小的劇透一個結局,臉上長菊花的薩曼莎最終得到了深情一吻。
當男人把舌頭伸進菊花,這又惡心又溫馨的畫面,簡直…難以言喻。
只要活著就會有好事發(fā)生吧。遇到真愛,和屁眼接吻都能甘之如飴。(雖然世間還是飄蕩著那么多,遇不到真愛的正常人。)
看完《肌膚》想到了兩部古老的電影,一部是誕生于1932年的《畸形人》,另一部是朗·錢寧主演的《未知者》。
電影《畸形人》是前些年熱播劇《美恐:畸形秀》的靈感來源,講述了馬戲團中正常人與畸形人發(fā)生的沖突。
由于題材太詭異,本片在當年票房慘敗,并遭到禁止。但現(xiàn)在來看,《畸形秀》具有非凡的意義。
導演在片中拋出的問題 “什么才是正常?”,在后世的作品中反復被提及。
更令人感到不適的是,《畸形人》中的演員都是天生殘疾,并非像《肌膚》中是通過化妝達到效果。
提到的另一部影片《未知者》,講述了一個非常虐心的畸戀故事。
偽裝成無臂人的男主角愛上了馬戲團團長的女兒。這位姑娘因曾遭騷擾,痛恨男人的手臂,從而對無臂男也暗生情愫。
為了永遠得到她,假無臂人請人削去了雙臂,但團長的女兒卻在他離開的時間里改變了心意…
聯(lián)想《肌膚》中的安娜和戀畸男,安娜認為對方只是喜歡自己的容貌而非整個人便選擇結束關系。
不禁想追問,愛一個人是愛他的什么,容貌、性格、品德,還是家室和金錢?
下一秒,終極問題又閃現(xiàn)在眼前:愛到底是什么?
走出電影,回到現(xiàn)實。幾位主角的容貌簡直和片中反差太大了!
飾演無眼雛妓的勞拉,在現(xiàn)實中是個標準的西班牙美人。復古紅唇搭配慵懶眼神,有種男女通吃的魅惑感。
臉龐塌陷的安娜,卸妝后則是個可人的姑娘。這位面龐清秀的妹子,曾出演阿莫多瓦的電影《關于我母親的一切》。
而扮演安娜第二任男友的演員,在片中以重度燒傷臉示人。脫掉這層假面,他竟是個想讓人舔屏的超級大帥哥。
這位演員名叫喬·科塔羅加倫那,作為著名男模的他,不但擁有俊朗面龐,身材更是引人想犯罪。
最后來看看菊花長在臉上的薩曼莎。妹子雖然不是美的驚人,但也稱得上俏皮可愛。
想到了查理茲·塞隆在《女魔頭》中增肥扮丑后,獲得了奧斯卡影后的往事。
有時美麗的皮囊反而變成負擔,吸引了過多的注意。自毀容貌后,其他更為珍貴的特質(zhì)才變得明顯。
《肌膚》是導演愛德華多·薩爾諾瓦的長片處女作。
本片在柏林電影節(jié)的全景單元亮相后,以驚人的腦洞和戲劇化的沖突感引起了熱議。
全景單元的選片人特意在發(fā)布會上提到這部電影:“這是一部多性戀電影,會讓你作為觀眾重新定義自己?!?/p>
年紀輕輕,妖氣沖天,處女作就在國際電影節(jié)上一鳴驚人。
于是媒體紛紛將薩爾諾瓦稱為下一個澤維爾·多蘭(然而老中醫(yī)覺得倆人并不是一卦的)。
十二歲時,薩爾瓦諾就開啟了演員生涯。出演西班牙電視劇《阿伊達》后成為知名童星,那時他剛剛十五歲。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薩爾瓦諾表示,自己從小就脫離了舒適區(qū)離開學校去當演員。
之后嘗試了做舞臺劇演員、執(zhí)導廣告和短片等工作,經(jīng)歷不少但看世界的角度還比較幼稚。
這種天真視角成為了他拍《肌膚》的靈感,薩爾諾瓦希望影片中的人都能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并努力尋找最合適的存在方式。
而影片中有一位畸形人正是導演本體的投射,看完片來猜猜是哪一個唄。
公眾號:電影百憂解 微信號:movielibido
反正我看著那個屁眼是難受。不管電影怎樣
這部90后導演處女作讓我想那一句銘記在心的臺詞:這一生,遇到性遇到愛都不稀奇,稀奇的是遇到理解。電影用超現(xiàn)實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講述一個看似毫不相干,實則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故事。關于愛,關于尊重,關于理解。全片風格實驗先鋒,美術設計精巧,攝影手法嫻熟大膽,配樂完美嵌入劇情,演員表演細膩入微。
1.哪怕你的菊花長在嘴上,有了愛,我的舌頭也能輕探菊花,甘如蜜汁;2.一部小溫暖、小清新、小治愈的重口味電影。
身體上的怪異其實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超現(xiàn)實的溫情,喜歡結尾。短片則有點惡趣味了,但很痛快。
色彩似阿莫多瓦,配樂似多蘭,妖氣沖天的90后導演拍了一部妖氣沖天的戀畸電影。情節(jié)如魔方旋轉(zhuǎn),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物際遇關聯(lián),視覺爆炸甚至壓過了重口題材。雖然有缺陷,但絕對夠震撼。每年那么多平庸寡淡的電影,突然看到這樣鋪天蓋地的粉紅和紫有沒有想cry?。?!
極盡做作的獵奇,可能我還是更愿意看多蘭吧……
千萬不要過度解讀這部電影,不過是從另一個角度——即個體差異的合法權益來解讀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獵奇歸獵奇,但也僅僅止于獵奇了。
三星半鼓勵。相比《玉子》這才算是合格的公益廣告吧。不同的角色功能十分明顯,并沒有逃出少數(shù)群體認同的既定軌道。而且實際上對少數(shù)群體本身的關懷也只表達了相對容易影像化的“天生”的部分,基本忽略了社會文化的塑造作用。但是依然很欣賞這種視覺上的大膽表達。但愿更多人能看到、能看懂。
OMFG還是歐洲人在思想解放的大路上遙遙領先,簡直是哲學電影。皮囊和靈魂哪個畸形比較可怕?一大片的紫和粉撲面而來真是賞心悅目,至于人物,放下審美觀一切都變得自然甚至理所當然。創(chuàng)意賽高,其實還能再玩脫一點。
3.5 怪異溫情MV點子片,用足夠精致的鏡頭語言和很多重口味的點子做了幾個相對保(雞)守(湯)的主題。有想法但不驚艷。
演員們生活中太美,于是他們來演了一回畸形,但依舊很美。
就別過分解讀了
上個月我去超市,遇到了一家三口,目測均超過2米。于是,我們這群“侏儒”目不轉(zhuǎn)睛的伴隨著他們。但反過來,不過185的我們?nèi)绻坞x在NBA的賽場上,是不是同樣會換來側目?看盡人間,你會發(fā)現(xiàn)歧視與仰慕的對象往往就是特立獨行的他們,而天才和蠢材往往不也是一線之間?
銀幕內(nèi)外,騷紫紅遍;生而為人,真愛至上。阿莫多瓦后繼有人,獵奇又上新高度;皮囊之下,切膚之愛,萬類霜天競自由
健全的肌膚千篇一律,健全的人格萬里挑一。外貌協(xié)會成員必看佳片。外在重口味,內(nèi)核小清新。有淡淡的傷感,又暖暖而治愈。
頗為挑戰(zhàn)心理承受力的影片,有點聯(lián)想到柯南伯格的作品,即便重口卻不能否認影片本身有想法,獻給自我否定者的、粉色的與淡紫色色調(diào)的溫情撫慰,所謂的殘缺皆是社會強加的外在判斷,又不是過錯在己身,直面是唯一的處方藥,興許眾人或多或少都有某種程度殘缺的心,彼此依偎才有可能互相救贖
奔騰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視覺風格強烈的隱喻世界,而瘋狂的影像因為有著簡潔有力的敘事支撐而沒有流于獵奇本身的陪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個體對于生活的不懈渴求,超越身體局限的強大共情,讓整個散發(fā)光芒的故事成為對世俗偏見的一記痛擊。
以奇情譜寫柔情,以滿目溫軟反襯跌宕殘酷,我們須歷經(jīng)萬千傷痛,砥礪前行,終得一個共振的你,終得互觸肌膚,一定會有只鳥兒為我歌唱;多線敘事下的同一主題,永遠不要輸給自己,怪人亦美麗,生命不乏驚喜;配樂太棒。
本店供應雞湯
電影《肌膚》Pieles 太喜歡了,最后十分鐘幾乎是熱淚盈眶的狀態(tài),完全被治愈了,美人魚死后的新生,畸型母親的生產(chǎn),破敗皮膚的重建,放下束縛的鏡中之女,看到舌頭探進屁眼的那一瞬間,快餐店的會心一吻,真是攢了一個月的甜蜜和感動耗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