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純白如鴿
《公民凱恩》上映后,威爾斯到歐洲。一片盛譽之下,說:“還是有遺憾的,我以玫瑰花蕊做戲劇動因,太匠氣了,真想把它剪掉?!? 多年后,特呂弗婉轉的對他說:“還是保留好,有東西在?!?br> 威爾斯要剪掉,是出于創(chuàng)作者對作品本身完美性的自我要求;特呂弗要留下,更多的出于觀眾對影片的“第一記憶”。
何謂“第一記憶”?
當我們閉上眼去回想某一部看過許久的電影時,第一時間浮現于腦海的鏡頭,即為“第一記憶”。如《虎豹小霸王》末尾,神槍手和智多星相視而笑后沖出小屋;再如《西部往事》末尾建設中的小鎮(zhèn)和行駛中的火車;又如《2001太空漫游》中,那只即將觸摸“黑石”的手。也如《公民凱恩》中那朵被焚燒的“玫瑰花蕊”。
這一個鏡頭不僅僅是觀眾與創(chuàng)作者產生共鳴的至高點,同時也往往在內容上概括全片,是一切情節(jié)的標桿。甚至在某種層面直接決定著影片的層次。
對于筆者而言,《白》的“第一記憶”,就是兩次出現在影片中的,那一片純白。
<圖片1>
電影不是現實的鏡像化,而是內心的具象化。能將自己的內心具象為某一副畫面,某一個鏡頭的導演可稱“中”。而能將這份意象貫穿于整部作品的,方可稱“上”。才子可做一兩佳句,大師才能成三四名篇。
基耶就是當之無愧的大師。
拍攝于93,94年的《藍白紅三部曲》對應了法國國旗的顏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而這三部曲也分別探討了這三個主題。
小說中常講,“一切景語皆情語”,于影像中也是如此。鏡頭中人物的背景往往就是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影片前段,男主在空間上經常處于兩個極端之中——極端的狹窄與極端的空曠。狹窄如片頭出現的行李箱(這個箱子實際上也是男主在法國的暗喻:無論怎樣掙扎,終了還是要回到這個箱子里;影片后半段突然出現的女主在酒店房間的鏡頭,作用也是如此。),嘔吐時的衛(wèi)生間,給女友打電話時的電話亭(與女友的喘息聲相互照應的,是鏡頭中男主角瀕臨崩潰的自我壓迫,以及燈光倒映在電話亭罩子上的兩道白影);空曠如法院大樓外的階梯,獨坐在行李箱時的街道。此時的鏡頭或壓迫而侵略,或疏遠而戲謔。
但最終結束這一切的,卻是一個同時具有狹窄和空曠兩個屬性的地方——地鐵站。狹窄到不見天日,空曠到四通八達。而“奇異”的出現在地鐵站,停落在男主男二之間的那只鴿子,除了與藍色長椅,男二的紅色圍巾,紅色箱子,構成“藍白紅”之外,也恰如一節(jié)重音,預示著角色命運的轉變。
當男主再一次經歷極端的狹窄(行李箱)和肉體上的直接折磨(被毆打)之后,鏡頭再一次為我們呈現一種極端的空曠——白色的天空與白色的大地之間,飛翔著白色的群鳥。
《白》實際上就是一個男人丟失平等后,尋找平等的故事。
男主莫名的“陽痿”,使得他丟失了平等,被拋棄甚至被嘲弄?;貒?,投機暴富,詐死誘妻,又莫名恢復了性能力(有錢腰桿直?),重新獲得了夫妻間的平等。
當我們弱小時,多渴望平等; 當我們強大時 則多希望超越平等。
超越平等,就是特權。
雖然男主在主觀層面是只是在重尋平等,但實際上已經獲得了特權。如可以買得文件證明自己已死,甚至可以買得尸體證明自己已死。
那么全片到底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呢?
有。
影片后半段曾兩次出現純白:一是在男主恢復性能力后與妻子做愛達到高潮的時刻;二是在男主回想與妻子結婚時接吻的時刻。這兩處畫面都做了純白處理,整個畫面除白色外再無他色。新婚接吻與做愛高潮,即是兩人共同參與并感到幸福的,絕對的平等時刻。
在影片結尾,男主恢復了影片最初的著裝打扮,沒有大背頭,沒有西裝襯衣,沒有丟失平等時的畏縮和得到特權后的膨脹。有的只是在他遙望女主后的淚水和嘴角的一抹笑。
因為在這份愛中,他又感受到了平等。那份曾經失去,又尋回的平等。
<圖片2>
純白的,像滑過天地相接處的一只鴿子。
微信公眾號:I-Movie1888 電影就是電影 _(:зゝ∠)_
2 ) 身處劣勢,如何不工心計
這部片子老叫我想起金基德的壞小子,卡羅爾和壞小子兩位同學追求自己愛情的方式本質上如出一轍:如果不能和你抵達同樣的高度,那就和我墜落到同樣的深處。
他們要的是平等。
愛里面什么是平等呢,身高長相收入智商情商性能力?不,這些只是愛的前提,當你愛上一個人,這些都不再是問題。然而愛可以不要回報但不能不要回應,一個愛上你的人,必然要求你以愛回應。
這里面有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誰愛誰比較多,二是對愛與被愛者的體諒。
計較誰愛誰比較多,那是小孩子的游戲,暫且不提,說第二個好了。
何謂體諒。這是一種感同身受,你完全體悟對方的痛苦和快樂,并因這痛苦而痛苦,因那快樂而快樂,昆德拉說,同理心是人類最為高級的感情形式之一。沒錯,感同身受,通常是愛情的開始。
卡羅爾顯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從以前一文不名落魄寒酸的陽痿男人變成意氣風發(fā)的有錢人之后,做的第一件時就是讓多明妮戈身處和他當年同樣的窘境。他安排假葬禮說她是他的唯一財產繼承人,然后突然出現跟她春宵一刻,再人間蒸發(fā),拿走她的錢和護照,讓她身陷異地百口莫辯。
這是報復嗎?覺得沒那么簡單。不然,卡羅爾最后為什么要去救她,多明妮戈比著手勢說“我愛你”的時候,他為什么哭?
愛情真殘酷。是殘酷。當看完白色,你或者可以理解何以這樣。“身處劣勢,如何不工心計,流露敬畏試探你的法規(guī)。”歌中早有答案。
3 ) 憂傷里無法擺脫的孤獨宿命——《藍》、《白》、《紅》[
如果把一般的電影看成是趣味盎然的小說的話,那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便是富滿詩情的散文,彌漫期間的,是一份無法抹去的憂傷和感性的人文關懷。象征著自由、平等、博愛的《藍》、《白》、《紅》三色,讓我看到一份古老而沒落的歐洲氣息,所謂的自由、平等、博愛,何等的冠冕堂皇,又何等的脆弱無力。個體在社會,何其慌亂?何其孤單?普瑞斯納優(yōu)美的弦樂合奏,如天籟般的女聲,更像是一曲優(yōu)美的心靈慨嘆,淡淡的孤寂,淺淺的憂郁和毫無來由的迷?!?
《藍色情挑》:死亡邊緣的幽嘆
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帶走了丈夫與女兒,偏偏留下女人獨自一個悲傷苦痛。面對無常,脆弱的生命,竟如殘花零落,一夢醒來,全歸寂靜,呆呆地面對潔白的床單,失魂落魄……
佛曰:人生而苦?;蛘咦鋈吮旧砭妥⒍ㄒ柺芗灏?,由始而終快樂者,能有幾個呢?那么,死去吧!當茱莉含著滿口的藥時,她卻猶豫了,螻蟻尚且貪生,何況人呢?在瀕臨死亡的那一刻,生存的欲望油然而起,或許生命本身就是一種責任,再苦也需走完,因此即使獨自一人,孤苦伶仃;即使強顏歡笑,為奴為娼,或者老邁無依,飄零無助,依舊茍延殘喘,見證著這個世界的滄海桑田。
在生死的邊緣,一個人淺淺的幽嘆。藍色,憂郁里夾雜著累累的傷痕,從高高的云端上跌落下來的痛,透徹心扉。過去的曼妙,竟成了今日無法釋懷的苦痛,一次次的懷戀,一次次的受傷。親情、友情、愛情,一切美好的過去,霎時間變成無法承受的重負。生活雖然繼續(xù),悲痛卻無法擺脫,最終茱莉選擇離去,只身一人,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公寓、陌生的人,一切就能重新開始么?每個人都喜歡自欺欺人,然而又有誰能欺騙得了自己的內心?茱莉雖然毀去了許多過去的東西,樂譜、照片、家具等等,但最終還是帶走了那盞掛滿著藍色寶石的吊燈,斬斷與過去的聯系,談何容易!
獨自一個人的自由,還叫自由么?環(huán)繞其間的,是揮之不去的孤寂,當茱莉一次次的跳進藍色游泳池,把頭深深地埋進水里,淚與水相互交融,繼而抬頭,深深地喘氣,是解脫還是執(zhí)著?我們不得而知。
基耶斯洛夫斯基象征著自由的《藍色情挑》,卻充滿著對自由殞滅的慨嘆,為了自己的潔白清高,公寓里的人準備聯名趕走身為妓女的露西耶,最后茱莉拒絕簽名,保住了露西耶的立足之地,然而這是多么諷刺的一件事,為了自由,卻要限制別人的自由,那自由還存在么?妓女又如何了?人們各自的悲痛,外人又豈能理解?露西耶喜歡自己的職業(yè),然而當某天在舞臺的第一排見到父親時,她卻慌亂無助了,那一刻,她還感到自由么?
那么漠視一切吧!街角那個被群毆的男人于我何干?垃圾桶前那個身材矮小,無法把瓶子扔進桶中的老人又關我啥事?甚至那一窩被貓吃了的老鼠,更無足輕重了,那一刻自由了嗎?我很懷疑,茱莉滿臉的淚痕,分明寫滿著愛憐和譴責。
也許我們可以把這部片當作自由的挽歌,而詠嘆者,便是茱莉這位走在死亡邊緣的人,唯有她,才能傳達出自由殞滅的悲傷,茱莉最后選擇了回歸原來的生活,又接受了丈夫助手安東的愛意,而且完成了尚未填完的樂曲,這是回歸過去么?不是。悲嘆過后,生活仍需繼續(xù),沒有太多因由,一切依舊茫然,響起的音樂里,滿面淚痕的茱莉,依舊一臉迷茫,那是一種毫無來由的希望,不管如何,人還是要活下去的。
《白色情迷》:為自尊而自虐的宿命
那個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波蘭人,在法庭上因語言不通而陳述被法官打斷,他無奈的抗議道:“平等何在?”這里面道出了平等的名存實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多么諷刺的口號,金錢、地位、種族甚至男女都毫無平等可言。
卡洛在法國喪失了一切,財產、妻子、住房,甚至連象征著男性尊嚴的性能力也喪失了,落魄街頭,更四處被通緝??芍^了無生趣,然而最終他還是活下來了,或許因為那一份不屈的自尊,讓他幾經磨難,回到了祖國波蘭,戲劇化地成了富翁,并恢復了性能力,唯有波蘭,他才如魚得水。
但是又如何呢?法國的那一次屈辱,成了此生無法抹去的污點,對于前妻的思念與憤恨,依舊久久難平。耳邊時時回響著電話里多明尼在床上欲仙欲死的呻吟。痛苦還在,輾轉難眠,睡夢中的言語,竟一次次地把伊人的名字喚起。
或者,愛之深,恨之切。如果男女雙方各自代表著生命一半的話,那么卡洛對多明尼的愛恨交加,又何嘗不是在對自己愛恨交加呢?毫無來由的愛,揮之不去;傷透自尊的恨,也無法釋懷。他最終詐死,把多明尼騙到波蘭,讓多明尼在依稀之間與他享受了一次魚水之歡,表達了自尊,又讓多明尼受了牢獄之災。
然而卡洛為何卻高興不起來呢?當初離婚時對自己不平等,今日多明尼的牢獄之苦,對她又何嘗平等呢?報復過后,一切平等了么?似乎沒有??鍦I流滿面的臉上,分明滿是失落愧疚,你扎我一刀,我再扎回你一刀,受傷只是由一個人擴展到兩個人,傷口依舊在汩汩流血,而心靈的痛楚卻仍在不斷加深,愛恨依舊交加,只是對象換了位。
或許愛之可貴,必須在痛之深沉里得到印證,正如同米科拉伊在卡洛虛開一槍之后,突然不想再死,生之美妙竟要再死之恐懼里得到印證。卡洛在報復之時,對多明尼的愛意不減,甚至日日加深,然而他仍然行動了,自尊的極致,竟演繹著如自虐般的傷害,明知痛苦,卻為何一意孤行?
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一種單純寫實的方式描述著這一則故事,沒有《藍色情挑》中那種憂傷曼妙的表現主義,卻傳達出一種別具一格的孤獨。在法國流落街頭的困苦,在波蘭日日奔忙的貧乏,時時困擾著卡洛的心情,做人竟是這般渺小可憐,身邊所有的人,即使再親近,也只不過時人生旅途里與自己擦身而過的路人而已,內心里的空虛,唯有靠那一份不切實際的愛意來填補。因此不管多明尼如何狠心絕情,都無法讓卡洛把相思忘卻。不被所愛的人認同,那一份畸形的自尊,只能走向報復與自虐,這里面,平等只能淪為空談。
《紅色情深》:孤單里獨自找尋的慰藉
人,何等卑微可憐的生物。天生群居,卻又彼此分離,獨自穿行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感受著一份不屬于自己的熱鬧與嘈雜,漂泊、忙碌、猜忌乃至一次次的受傷,彌漫心底的,永遠是一份不著邊際的孤獨。
在這個燈紅酒綠的城市里,每個人卻似乎毫無聯系,窗外哪個見習法官正與一個金發(fā)女郎陷入熱戀,瓦倫蒂娜卻奔忙于求學與工作之間,笑容僵硬的時裝表演,滿臉憂郁的香口膠廣告,獨自一人的夜里,卻只有摟著男友送的紅色夾克安然入睡。孤寂的城市之中,竟找不到一個人袒露心扉。
電話,現代社會最方便的溝通工具,熟悉的聲音卻開始變得陌生,即使親密如情侶,也猜不透對方的心思,電話的兩端之間,隔膜是一堵永遠無法推倒的高墻。掩蔽著每個人的背叛與猜疑。即使如瓦倫蒂娜和男友之間,一次次地說著那句老調的我愛你,仍然無法填補內心里的空虛,這個世界,有誰能真正了解自己?
曼妙的音樂嘎然而止,車子停了,一只可憐的牧羊犬倒落在地,這一場意外,卻拉近了兩個空虛人兒的距離,一個退休老法官出場了,冷漠而孤獨,淡然地竊聽著鄰居的底細。瓦倫蒂娜表示了她的不屑與反感,然而又能如何呢?對于窮困、偷情、販毒,我們無能為力,正如老法官所說的,幫助街邊那可憐的老太太,也無非只是為了換得心理的安寧,這個世界,我們能改變什么呢?人的本性是善是惡,還重要么?我無法否認瓦倫蒂娜的純真和善良,與男友分手,弟弟吸毒,母親是妓女,卻依舊能充滿希望的過日子,對于別人的困境,她伸出援手,前面兩部片中,那個佝僂著身子,無法把瓶子投入垃圾桶的老人,終于在瓦倫蒂娜的幫助之下,把瓶子扔了進去。但這又能代表什么呢?愛么?我很懷疑。
老法官的冷漠與絕情,在于他對這個世界的失望,美好的年輕時期,卻無法承受女友的背叛,這與見習法官奧古斯特和電話氣象服務員卡琳之間的戀情何其相似?或者奧古斯特只不過是老法官年輕時的寫照,為他與瓦倫蒂娜這段錯過了幾十年的緣分,安上一絲難得的慰藉。不管是瓦倫蒂娜對世界的愛意猶在,抑或是老法官對世界的恨意未消,都無非來自于那份無法排解的孤獨?;蛟S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相互之間的理解和認同,甚至只是別人的憐憫。老法官最終轉變了,不再竊聽,并把自己送上法庭,當那輛久被塵封的汽車重新啟動時,優(yōu)美的音樂流轉而出,與其說老法官良心發(fā)現,不如說是他在瓦倫蒂娜那里得到久違的認同,孤獨的心靈得到慰藉。
博愛,在這里是多么虛弱的詞語。歸根結底,每個人愛的只是自己?;艁y無助地經營著內心里那份孤獨的情感,急切渴求認同和安慰,哪怕僅僅是出于憐憫,都可以心安理得。
一場無名的浩劫發(fā)生了,橫穿英吉利海峽的船翻了,只有七個人得救,其中五個是《藍》、《白》中的主角,唯有瓦倫蒂娜和奧古斯特是這集的人物。有人說,這是一個希望的開始,在我看來,這只不過是一場痛苦的延續(xù),它給予的希望,就如同影片中落日的最后一絲余暉,雖然美妙,卻注定落去?!都t色情深》的這個結局,給我留下的,更多是悲傷與茫然,孤獨的人繼續(xù)孤獨,困苦的人繼續(xù)困苦。輪回么?也許是!
4 ) 沒有平等,消解的只是我們自己
白在"Trois Coleurs"三色系列中,應該對應著平等(égalité)。在這個故事里我們很容易找到平等的影子:Karol從被Dominique拋棄,到成功地實現報復,他成功地證明了他男人的尊嚴。從一個喝口涼水都塞牙的客居異鄉(xiāng)的無能男人(他在各地得到的獎項,決不象征著什么能力,倒是像是一種累贅,甚至是反諷式的映出他的無能),到一個事業(yè)有成,終于將自己和妻子(奇怪的是這場離婚官司打了那么久都沒結束)定位在了高墻內外,這成功的報復,應該說是再好不過地實現他的平等了吧?然而這其中有很多問題。他得到的,不是共時的平等,至多只是歷時的平等。如果我們把這九十分鐘的電影在時間上作個平均,也許他們的位置是大致平等的。然而我們無法抵御的時間之流,卻清楚地告訴我們Karol是在逐漸登上一個世俗所謂成功者的位置,從而可以操縱自己和別人的命運,與Dominique當時需要依賴外物(離婚訴訟里的法律,驅逐Karol時的警察,接到電話時身上的男人)實現自己的目的完全不同。兩個人在達到征服與反征服的目的中,女人采用了適當的力量,男人卻選擇了過大的力量,其結果是沒有最終把兩人的關系推到一個平等的穩(wěn)定狀態(tài),而是呈現一種過度,最后的Dominique以一種屈服者的身份出現在窗口,我只能說他們之間將永不會再有真的平等可言。
跳出這個格局再看,卻還有另一層反諷:即使歷時的平等,Karol也一樣沒有實現。我這里講的歷時性,不是前瞻式的評價,而是在這九十分鐘內已經如此。使Dominique到達華沙的,不是Karol,而是Karol之死。以自身的消解來追求自身的尊嚴,追求到了又是誰的?Karol在葬禮后的出現,不能說明他的存在,這時他的遺產已經全都歸Dominique所有,他連自己都沒有了,只剩他的所謂尊嚴。脫離了實體的尊嚴,究竟還有沒有意義,或者說還是否存在?因此那激情的一夜其實徹頭徹尾的將Karol符號化,意圖消解這個符號而換得自身存在的完滿,卻將自己完全符號化,自己跳進自己設下的局,最終全情投入一場能指的狂歡。
也許我們對平等的幻想應該落幕,畢竟說穿了就只剩一些符號的碎片。在這個世界,我們只有真正無根的漂泊,才會跟每一個萍水相逢兩兩平等。
5 ) 什么是真正的般配?—— 親密關系中陰影能量的平衡
被這部片子的結尾震撼到了。Dominique最后重新回到Karol的懷抱,是在監(jiān)獄里表達出來的。我感受到的是兩個人陰影部分最終達到匹配。Karol最后懂得了Dominique的欲求,Dominique也滿足于激發(fā)出了Karol內心的陰影,使他成為了完整的男性,兩人在關系中才擁有了真正的滿足與性高潮。
影片開始,法庭上Dominique便挑戰(zhàn)了Karol在關系中的地位。以Karol性能力喪失來表現失去dominance。個人感覺Dominique是女性氣質非常強烈的一個人,她在無意識中挑戰(zhàn)Karol的男性氣質。很顯然,身處異國的Karol沒有經受住考驗,在關系中出于劣勢地位,包括Dominique駕車棄他而去的場景。而隨后的那次通話則將Karol徹底擊垮,失衡的關系自然無法維持下去。
回國后,Karol重整旗鼓,重新建立自尊。與其說是報復或懲罰,不如說是重新面對Dominique的挑戰(zhàn),并且發(fā)現了真正的自己。被Dominique的陰影能量擊敗了的Karol也發(fā)現了自己心中的陰影,漸漸地他開始使用自己的陰影力量。成為成為一名老板是陰影發(fā)揮作用的第一個信號。當Karol有了自己的事業(yè)之時,也是陰影輔助Karol成為一個真正具男性氣質的人。Karol感受到了陰影帶來的滿足感,自信與“性能力”也與日俱增。終于有一天,他可以重新面對Dominique,而不是對著白色雕像意淫。此時此刻的Karol不再是一個符合習俗道德的、規(guī)規(guī)矩矩的“好人”理發(fā)師,而是了一個真正平衡了內心light面 and shadow面的男人。一個不能釋放陰暗能量的男人是不完整的,也是無法滿足女人的,象征女性氣質的Dominique是無法接受的,關系自然崩塌。而向自身陰影的回歸,使得Karol經受住了Dominique的考驗,盡管手段夸張,但是Karol成功回應了Dominique的陰影部分,男性的陰影成功回應了女性的陰影。在陰影層面上,兩人再次回到關系平衡點,他們又可以在一起了。
所以,成功的關系,應該是陰暗面得以釋放,且雙方的正面和陰影均可以匹配。這樣的關系才可以全面的滿足。當然這是個過于理想的狀態(tài)。不經歷苦難與波折就能實現平衡與滿足,就像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表達的那樣,真的是太難了。
她的男人終于給了她回應,有資格滿足她了。最后,Dominique說:“等我出來,再來一次”。
這或許就是真正的般配吧。
P.S. 盡管表面看來,Karol是“贏回”了關系,成為了主導者(dominance)。但全片的中心是Dominique。如果Dominique不再對Karol抱有任何興趣或希望,那么Karol的男性力量是無法發(fā)揮任何作用的。很可能的是,Dominique一直在等Karol懂她,理解她。
6 ) “她是個可憐的工具”
說在前面,這是很私人很雜亂的感想,并不是太正常的影評,先說一句不好意思。
★首先是我剛看完的感想
皺著眉頭看完了,整部片子展現出來的三觀是我所不贊同的,而在我看來三觀是靈魂,特別是在我挺喜歡《紅》而好朋友也喜歡《藍》的前提下,這部片就是隱隱給我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對我個人而言)。
性即權力,金錢即春藥,很現實也很深刻,男主的的確確很清楚這一點。而在導演采訪里說的“最后一幕讓女主最后展現出來人情味”這一點就清楚,他是偏袒向哪邊的。
雪地滑行那幕我確實是動容了,一些細節(jié)也確實說明男主是善良的,只是這充滿了控制和癲狂的“愛”,無人消受得起。劇情bug也挺多的,還是溫溫吞吞的比較有意思(個人品味差),這部片差點讓我對導演完全失去興趣。
下午看完片,晚上飯前飯后仔仔細細看了基氏的紀錄片和導演采訪,弄明白他的背景和品味之后,也無所謂了,別的片子我挺喜歡就行。
總的來說是一次核心邏輯立不住,試圖將男主行為正常化但失敗了的復仇行動。或許會說xxx要自殺的動機也很奇怪,但片子里并沒有交代他的背景情況,觀眾在了解男主的情況下只能說行為異常。
★然后是半夜睡不著的感想
我輾轉反側,終于想明白了我的不舒服之處,其實前面的五分之四都沒什么問題,就是個《基督山伯爵》似的復仇記,一窮二白的男主努力打拼奮斗然后回來對傷害自己的人復仇。
但是從女主在葬禮上哭泣,以及之后表現得像只小綿羊一樣,我就無法理解,這擱前邊兒不是一個蛇蝎毒婦嗎,女主不是機靈腦瓜滿腦子想離開男主嗎?
是因為那筆錢?毫無邏輯地展現男主“天生”的經營頭腦。還是因為男主ed無端端治愈后在床上的勇猛表現?不可思議地展現女主在床上“表演”的高潮尖叫。
女主拿起話筒說“我愛他”的時候,我實實在在地震撼了,我明白了,這個導演其實也是在拍他想象中的女人。
包括后來被關進大牢里比的手語也是,她怎么就突然“寬容”了?在自己所處的這樣艱險的環(huán)境里?怎么就突然流眼淚了?多么暴烈的“愛”啊,她怎么能“寬容”呢?
她真可憐。
可憐在于前后人物的割裂感,可憐在于她沒有自我意識的工具感。完完全全為劇情服務,完完全全被背景所裹挾擺弄。她需要果斷地參與法庭就果斷,她需要殘忍地燒房子就燒,需要她來波蘭就馬上到,床戲需要她的時候她就必須沒有腦子,最后白白關進大牢里。
而劇情本身又不夠嚴謹閉環(huán),像是兒戲。
我寧愿她不善良,也不愿意看到她這樣結局。
真不值。真魔幻。
金錢讓男人堅挺,高潮喚回愛?
一個一無所有的中年男人的奮鬥史與復仇記。三部曲中我最不喜歡這一部,雖然我不能否認世上的確有這種男人的存在,但也不能讓我接受他那無聊的做法。因為復仇以後,結果是什麼?換來兩行熱淚?
“卑微者祈求的是什么? 我看到的不是對平等的追求,而是卑微者以最極端然而也是最卑微的方式祈求愛的努力,而一切的一切,卻只不過證明了自身的卑微而已?!逼鋵嵾@也是你一直和我說的,我只是把自己覺得最好的給你,卻不能給你愛,即使離開,你依舊覺得愛得卑微。我只能說抱歉,我受不了讓我窒息的愛
玩得挺開心,還挺好笑。地域阻隔帶來人的困境和東西歐的關系寓言性強,后來的情節(jié)發(fā)展拿到今天一看還有預言性……單看愛情的話,實在有點感同身受,如果說忘掉舊愛一靠時間二靠新歡,那么證明舊愛則一靠金錢二靠死亡。以上都是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藍》《白》相比,我更喜歡《白》的故事,當然,《藍》的配樂比《白》更勝一籌!—— 今天才偶然發(fā)現《藍白紅三部曲》的豆瓣電影條目都是「阿北」于「2005-05-07-15點多」創(chuàng)建的,不過創(chuàng)建條目的先后順序則是《紅》《藍》《白》。-2017.11.15
基耶的電影不要求理解,但要求接受。一個致命的邏輯是:不理解怎么接受?于是在電影放映的每一秒,我的眼睛都在規(guī)勸我的大腦。我不知道他用了什么魔法,讓那些不可理喻的行為在電影世界里通通自洽,通通不需要解釋。當我在現實中愈發(fā)小心翼翼地給予我的愛,他讓我置身愛的狂潮、愛的激流,讓我目瞪口呆,讓我難以自拔,讓我不愿再循規(guī)蹈矩地生活下去。他還有一種能力:讓自己的女主角在鏡頭下容光煥發(fā)。我無法不相信朱莉·德爾佩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而為了她男人可以做出任何事。
雖然三部曲里面最喜歡的不是這部,但不得不說這部的劇情沖突是最強的。白色是空白,白色是圣潔,白色是平等。男主復仇一系列舉動,本質還是因為愛的太卑微,愛情是只有在平等的基礎上才能長久下去。人活著如果太卑微,就會變得狹隘自私,感覺怎么樣都是為了卑微而活。
心里面裝著一個人,人往往就有了目標。在愛情上,兩個人都輸了,也都贏了。
真糟糕,心都涼透了,三部曲里最不喜歡這一部,都不給一點活路走。
于是,卡羅爾決定用一場陰險的計謀,狠狠給妻子一個報復。然而當卡羅爾得逞后,他又能換來什么呢
比藍有趣
三色里最喜歡的就是白了
卑微者祈求的是什么?是平等嗎?還是高貴者的垂憐?在這個片子里,我看到的不是對平等的追求,而是卑微者以最極端然而也是最卑微的方式祈求愛的努力,而一切的一切,卻只不過證明了自身的卑微而已。
基老師的喜劇,故事很離奇(所以不奇怪后來的[天堂]),寓言性很強(還有比東歐丈夫西歐妻子這種故事更強的么,“死亡”之于冷戰(zhàn)終結之類)。音樂很好,普萊斯納有點模仿皮亞佐拉的調調。確實不及[藍色]。
Julie Delpy年輕的時候真美。PS,最后的啞語是:等我出獄后,我們一起離開,或者我留下,我們結婚。
①探討愛情上的地位嬗變與平等,間或有政治隱喻。②法國-失語-貧窮-陽痿-匱乏,波蘭-暴富-假死-滿足-復仇。③白色彌漫的婚禮閃回,雪地,頭梳,鴿子,女神雕像,高潮時的純白色尖叫。④困頓中瞅見的戈達爾[蔑視]海報。⑤聽錄音學法語挑的詞真是絕配。⑥空槍后的膨脹時間,體驗過死亡方知生的可貴。(9.0/10)
導演用該片表現法國國旗三種顏色中象征“平等”的白色,他的精巧構思令人感嘆,片中也多次出現主人公身著白色服裝出現的場景。
好像愛情里付出的比較多的總像是失敗者。披著愛情的幌子,我們都做了太多的荒唐事。他的愛多么卑微和落魄,像乞討一樣祈求妻子的一點愛意,以至于用死亡換來一次會面。一旦傷害開始,便陷入了互相摧毀的深淵。白色的婚禮那么圣潔,可這樁婚姻卻是灰色的。
三部曲里,我更喜歡這部
記仇的小男人真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