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游局、西青區(qū)委聯合出品,天津華光紀錄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攝制,展現天津歷史文化的人文紀錄片《過年的畫》,將于2月12日至16日每天20:00在央視紀錄頻道《特別呈現》時段播出,次日8:59重播。 紀錄片《過年的畫》講述的是天津市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楊柳青木版年畫”前世今生的故事,呈現了一代代楊柳青年畫的守望者和與之結緣的人物故事,反映了天津地域文化的特有魅力,展現了楊柳青年畫的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和傳播價值。該片共5集,每集50分鐘,分別為《歲歲年年》《點染丹青》《畫里新風》《老城味道》《年畫回家》。 這部紀錄片的主創(chuàng)團隊,是創(chuàng)作了紀錄片《五大道》和《有個學校叫南開》等優(yōu)秀作品的著名導演祖光及其團隊。該片歷時兩年創(chuàng)作完成,思想深刻,內容扎實,故事生動,人物鮮活,4K超高清制作,影像高品質,表達國際化,是一部思想性、藝術性...
片子能夠深入挖掘楊柳青年畫背后的故事,將年畫的歷史、現實與傳承娓娓道來,是一部認真講述年畫發(fā)展的好片子。
正如最后一集所說 本來與日常聯系緊密,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楊柳青年畫現在卻逐漸遠離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失去了發(fā)展的活力。對于年畫的傳承保護,不應只靠像紀錄片中的對年畫充滿興趣的有志之士,也不應只繼承前人的保護成果將其封存起來化為學術研究的資料。而是應該培育能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創(chuàng)新形式,堅持年畫記錄時代發(fā)展,反映人民美好心愿的內涵。
拋開高大上的定位,從一個個普通人的視角講自己和年畫的淵源故事,溫暖鮮活。弘大的年畫歷史與個體的人生起伏交織,串聯成線,尋根溯源。很好看。
片頭曲喜慶
傳承文脈,再續(xù)宏圖
選題非常好,誰小時候沒看到過胖娃娃抱鯉魚的年畫呢!拍的素材有些不夠深入,有些內容又毫不相干。無人機和玩具收藏那段和年畫無關,又不是介紹怎么拍天津宣傳片。還有美術工作人員跑去相親公園給同事琢磨對象,離了大譜兒,跑題到南天門去啦!打四星是因為對王樹村的介紹和對林凌風的采訪。國內民間美術博大精深,但是隨著戰(zhàn)亂和時光流逝,很多自然失傳。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收集整理人,王老保存了大量實物資料并捐贈給博物館等收藏機構。他的夫人林女士講:……剪紙、風箏、拜神的那些紙啊,他都到死人的尸體里頭去撿東西。做死人衣服的,他也交他們的朋友。他不迷信的,他為了收藏年畫,怎么都可以,他一生就是為這個。真了不起啊。看完很想買那本《楊柳青年畫資料集》,我深深地為傳統(tǒng)藝術之美而驕傲,也深深地欽佩王老這樣的研究者。
年畫真好看,紀錄片挺不錯的
敘事有點混亂其實,不過看得我都想買楊柳青的年畫送人啦。
比第一部年畫畫年要好一些,但是好的有限
好喜歡
很特別,有新意。
本來是看家鄉(xiāng)的非遺去的,沒想到被感動的一塌糊涂,導演很用心,帶我們從另外的角度了解了解了年畫和傳統(tǒng)文化!
除了有點亂 真的是感染力很強的一部紀錄片
可愛www
美的,就是美的
過年期間看了過年的話,介紹了楊柳青這個古鎮(zhèn)和年畫的前世今生,年畫是記錄當時風土人情和新聞的載體。有守護年畫作為歷史見證的逝者,也有新一代試圖革新年畫的年輕人。大運河將南方的顏料轉送到了楊柳青。也將年畫送往五湖四海
片頭片尾的小曲兒有意思
是一個非常好的選題,如果能夠深入下來,認真挖掘一下(如同第五集那樣),本來,可以做出一部非常好看的作品。可惜的是,太急急忙忙制作出品了,內容上實在空得有些強拉硬拽。比如:那個穿越機和年畫風馬牛、京劇《三擊掌》也聯系的勉強……只能說,比較遺憾。
感覺越到后面拍的越不錯,總體架構還可以,能看出楊柳青的前世今生,但有些故事安排的不合理,有些混亂
改名楊柳青的年畫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