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榮獲第69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最高獎金獅獎,是金基德的第18部電影。
李江道(李廷鎮(zhèn) 飾)是一個十惡不赦的高利貸收賬者,他沒有家人,也沒有戀人,生活的重心就是每天上門向欠債人討債。他生性冷酷,手段殘忍,常常用暴力威脅對方,甚至還把欠債人人打成殘廢。那些被江道追討過債務的家庭,從此都過上了喪失尊嚴的破碎生活。可是突然有一天,一個名叫江美善(趙敏秀 飾)的中年婦女來到了江道的面前,并聲稱自己就是他的親生母親,而江道就是自己那個走失已久的兒子。渴望親情的江道在半信半疑之下和這個女人開始了一段特殊的“母子關系”。漸漸品嘗到親情溫暖的江道卻不知道,一場陰謀正等待著他......
這個電影顯然是拍給白左看的,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問題??上е皇峭A粼谠隈R恩初階速讀本階段就慌忙轉向宗教并未果: “資本主義經(jīng)濟體系中,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人力被視為生產要素:個體的人在生產過程中被異化,等同于機器、專利或者不動產等生產要素 ...... 人本身的情感和體會被剝奪了...” 問題就在此處:同樣作為生產要素存在的李江道顯然是一個悲劇性人物,他的悲劇性的命運終結不應該落在他的身世(孤兒),而是應該落在他個人在身處社會階層中的位置且不自知這一點上。 在這個電影中此問題指向宗教(開篇以及故事發(fā)展部分有多處鏡頭關照附近的教會,并且很多室內美術設計也頗有宗教隱喻,在此就不一一細表),就其所指而言,乏善可陳,且并不清晰準確,人物既沒有通過宗教得到救贖,也沒有踐行某個顯而易見的基督教悲劇,也非通過 “愛”、“人人平等” 等基本要義走向終結。 退一萬步講,就算影片是高逼格的:施虐--受虐--自虐。那么其中的關鍵點在于三者之間的轉換,以及人物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完成心理變化,這才是影片的重點所在,逼格似乎是有的,但是情節(jié)推進做的很差。 形而下看起來好像是完整的(其實漏洞頗多),但形而上卻相當不明確。 這樣的電影居然在意大利能拿最高獎?與之相比,白左泛濫的戛納還是有一絲理智尚存。 不過話說回來,電影不太適合以宗教、哲學和政治觀念等作為主題,這類導演成功者寥寥,且大多數(shù)作品晦澀難懂??霖煹目?,其中成功者似乎唯有塔可夫斯基(塔可夫斯基的主題表達較傾向虛無、詩意化,他的電影詮釋得非常漂亮)。伯格曼(此人的主題和塔可夫斯基相近,但更為偏向宗教,但是和塔的電影相比,其形而下十分的笨拙,基本要借助舞臺劇劇作和表演方式)和后期的戈達爾都不太算成功者,尤其是戈達爾,后期的政治電影幾乎放棄了電影的觀賞性。 本片意識形態(tài)不明確就不細說了(畢竟是屬于文化比較范疇)。就其劇作上而言,頗多硬傷: Ps:不太想從形而上來聊這個影片,首先:電影本身是形而下多于形而上的。再者:講到電影,很多人往往就影片主題本身穿鑿附會,八股文風實在是無聊的緊。 1. 李江道何以相信江美善是他的母親?劇作上母子相認那里唱一首催眠曲就不能多給了?接下來就母食子肉、母子交媾。劇作上如此粗暴,也太藐視觀眾了吧,三四百年前,一首詠嘆調(《諾瑪》貝里尼)足以打動觀眾,但是電影不是舞臺劇,不需要宣敘,不然你直接做舞臺劇導演好了,拍你媽逼的電影???電影導演應該拿出更讓人信服的行動來展示人物和人物關系,這三個動作,而且還是在一個同一時間同一場所進行的,我就說成是一場戲也沒太錯吧。結果一場戲就足以完成這個戲劇任務是不是太自信或者太藐視觀眾智商了,唱首歌打個炮就相信是自己的母親,太敷衍了吧... 雖然母子相認不是影片中最重要的動作,但是您好歹考究一點吧。就算是宣敘,那首搖籃曲和《Casta Diva》的水準可是差了一萬個華萊士有木有?吃肉和強奸也不能構成百分百的說服力啊,李江道涂眼線是顯得挺傻逼的,但是傻逼這么隨便就相信江是他媽,這已經(jīng)不止傻逼了,直接給人寫成弱智了。 難道穿鑿附會一個拉康式的故事就逼格高到不容置疑了? 在此之前,李江道打給江美善的那通電話,以及江美善在故事開端的那些叨逼叨,這些在劇作上叫補敘。補敘在電影里這么用實在不是一個什么高招。本片可以看作一個韓國當代版的《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就是補敘結構,金基徳應該是中了索??死账沟亩?。這里不是說“補敘”不對,一種敘事的方式只能適用于一種恰當?shù)乃囆g再現(xiàn)形式,反過來說也是這樣,看電影是要看銀幕上人物的動作而不是聽你叨逼叨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像王家衛(wèi)這種在劇作上打乖乖牌的導演想用補敘的時候都要拍出來放在影片最后,哪怕只是一個長鏡頭也好。(《阿飛正傳》結尾,潘迪華回憶多年前醫(yī)院里收養(yǎng)旭仔的那個長鏡頭),不是說王家衛(wèi)做得好,而是連王家衛(wèi)這種導演都知道:關于故事主線的補敘是非常需要慎重處理的。再不濟,寫壞了,劇作上必須用它救火的時候,好歹也是要拍出來的。觀眾坐在電影院里聽演員逼逼叨主要情節(jié)的來龍去脈不如去劇場看舞臺劇。講小了這是一個劇作問題,講大了這是電影觀念的問題,電影是“所指的”,不是“能指的”。華語電影圈常常搞不清楚這個問題,大陸電影尤其是重災區(qū)。 假定把母子相認的音樂拿掉,這里的二人相認是干巴巴的,干癟的像一個老太太。 因此延伸的另外一個問題,就劇作上看:母子情感不夠分量,短短幾天相處就能建立如此深厚的情感,也是不合情理的,導演也意識到這點,所以試圖建立一些曖昧不清的性關系(江給李手淫和李跑去跟“母親”睡),但是問題在于導演此時非常猶豫,搞不清楚這個性愛應該到什么地方截止,多了跑題,少了又不夠。造成的結果就是使得李對母親說 “...如果你忽然消失,我會活不下去...” 這句話在人物情感上不太成立,觀眾都還在將信將疑,對這樣的母子情感半推半就,李江道就深信不移了并深愛著母親,這顯然是有問題的。 所以江美善消失的那幾天李江道瘋狂的找她也就顯得有點作,畢竟兩個人不是談戀愛,30年如一日獨自生活過來的李江道究竟依賴江美善什么?是性愛還是早中晚三頓飯? 這個問題也影響到最后結局的處理。 2. 毫無疑問,老板的出現(xiàn)完全是一個敗筆,他第一次出現(xiàn)時幾乎所有的仇恨和罪孽都跑到老板身上(老板帶走了觀眾期待),結果老板什么壞事都沒做,也沒被懲罰。 一方面講,這削弱戲劇效果,老板出現(xiàn)了,觀眾就想看看老板是怎么壞的,但是故事里面沒給。或者換句話說,導演在敘事視點上總是猶豫不決,直到定剪都是這樣。 另一方面講,這也再次顯得影片在主題的處理上總是猶豫不定或者投鼠忌器的,如果主題放在意識形態(tài)上,無疑是相當困難的,電影本身是難以通過激烈人物關系斗爭進而討論意識形態(tài)、政治等此類抽象主題的,假定主題放在愛情或者母子情上,那么顯然就會好處理得多,但是影片就容易矮化成為一個極端人物關系下的愛情故事,顯然導演是貪心了,兩個都想要,都想關照,結果一個都沒弄好。 3. 就電影中人物的動作而言,戲劇動作是不連貫的或者說是較為割裂的,收債(施虐)和復仇是兩個較為獨立的動作,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方式來縫合,在觀影過程中會形成相當?shù)奶S感:影片用母子關系混搭亂倫來縫合,顯然是沒有到位的。因為,江李二人的性愛關系沒有實質性的轉變或者進展。私以為導演在這個地方猶豫了,假定這個關系進一步發(fā)展,性愛本身就會成為影片的核心動作,會喧賓奪主;如果寫的不夠,整個情節(jié)會顯得邏輯上有欠缺,人物動力不夠,影響到悲劇性。但導演在此處選擇了后者,兩害相權取其輕,應該是一個無奈之選。 但從另外一方面講,毫無疑問,以性愛做為影片主要動作會極大程度上豐富人物內心,同時影片也會更好看一點,但是主題也會變。 4. 從劇作上看江美善的動作如同天罰,然而卻是女一號的個人主動行為。假如江美善不知情還好,要么是母子要么是情人或者兼有。但是在知情的情況下,劇作上安排這樣的復仇方式就顯得非??桃夂妥鲎鳎ㄒ驗殛P照了宗教,尤其是基督教,那么此時上帝何在?這樣一個猛爆性的動作居然是江美善自己安排的),邏輯上不太合情理,當然這個問題有一半是由敘事視點不清的問題所導致。這電影壞就壞在客觀視點太多。觀眾太早就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好歹也要把反轉放在觀眾完全接納江美善這個人以后再做啊。 回到眼線男李江道的人物前提上:從影片中展示的幾個借債人實際情況上講,這屬于保險欺詐,既然是欺詐,那么從整個事件(保險欺詐)最開始債務人就對其后果是有所了解的,實際上債務人也是某種程度上的共謀,因為彼此都有利益分成。吉他小哥為了拿到3000萬,在李江道放棄保單后,自己主動切掉手掌,這個事件里面,李江道不過是一個協(xié)從而已,撐死了是個從犯,小哥和老板才是共謀。 另外七樓跳樓的大叔的跳樓的動機是比較不合理的,顯得毫無意義、該死不死。假定拆了房子使得50年的心血化為烏有,從而產生跳樓的想法,那么好死不死,借了高利貸才死是為什么?要解決家庭財務問題?沒交代啊,而且早晚不跳,要在交數(shù)日死在李江道的面前,只是單純?yōu)榱嗽趧∽魃辖o李江道心里添堵么?這場戲劇作目的太強烈,強烈到扯蛋,一場戲寫成這樣,也是無能到絕望了。 江美善的主觀行為也導致了人物行動上的邏輯問題。 當然,這個問題一半由敘事視點(劇作)和人物視點(影片)造成的:江美善在復仇的過程中過處于全知(敘事視點問題),但她又不是故事的視點人物。再直白一點說,影片的核心處的戲劇性并沒有放在李江道不知情這一點上??赡軐а荼聘裉?,不屑于追求傳統(tǒng)的style,結果掉自己刨的坑里去了。 另一半是劇作問題導致。劇作上問題在于江美善的主觀復仇行為,并由于模糊的性愛描寫導致這個人顯得人格分裂,但故事并非以江美善為視點人物去處理,所以這個分裂無法得到縫合。只能取其一:要么講亂倫性愛關系,要么就只是講復仇,難以兩全。講復仇的話,敘事對象是意識形態(tài)。假如選擇后者,按照布爾什維克的價值觀來看,江美善應該去參加革命了,按白左價值觀而言,她應該向上帝求告然后原諒壞人,再去非洲做半年義工,帶著滿滿正能量回國后,和江道過著沒羞沒臊的甜蜜日子,妥妥的。一個中老年女子愛了年輕小伙子跳樓殉子的意義何在?媽逼的你那么確幸李江道愛你?觀眾都沒回過神來,您就跳了。反正都這樣了,你也只能信。看來金導演的手段不比某國中宣部高明多少呀。 回過頭來說,假如選擇前者就難以關照意識形態(tài),關照意識形態(tài),金導演又講不清楚。 劇作上的這個問題在江打老板嘴巴的時候最大化了。想要通過電話制造自己被綁架的假象,自己扇自己也是可以的啊,為什么非要找老板打,為了關照意識形態(tài)主題么?揭示資本注意是如何十惡不赦的?就算放在意識形態(tài)主題上講,金基徳也一定意識到了主題放在意識形態(tài)的上的話,李江道是資本主義系統(tǒng)中的一個不自知且悲劇性的生產要素,但影片的前提建立在一個所有人共謀并參與的保險欺詐事件。矛盾就在這個地方:因為是共謀,從基督教或者任意宗教價值體系來看:這些罪孽是無法只落在體系中某一個人身上,這個故事里面沒有首惡,人人都是共謀,都有獲利。不光是李江道,所有人都有罪。所以真的讓老板對張美善做些什么壞事其實是說不過去的,所以老板還了幾個嘴巴就把她轟走了,你再往下寫,就跑題了。 另一方面:所以江美善會說:” ...江道也是很可憐... “ 體現(xiàn)了導演在主題上貪心,都想講又都沒說清楚。而且這一句話,也是很臭,這種重要情感應該轉換成情節(jié)展現(xiàn),而不是讓江美善背臺詞。這場戲上,江美善的人物性格才最大化了。私以為金基徳或許有能力寫一出很棒的戲展現(xiàn)這個情感。但他猶豫的是,假如江美善在某一場戲中認同了李江道,會嚴重動搖她用自殺懲罰李江道的決心,故事就是另外一個主題和結局了。 劇作中讓人最不舒服的一點在于高潮部分,李江道把自己拴在卡車底盤下面贖罪。這個動作合理與否先不討論,假定合理也應該是李的被動行為而非是主動,因為李江道和觀眾至少清楚一點,高利貸保險欺詐這個過程中,大家都是共謀,都有收益,都是罪人。所以故事結局部分,李死于卡車至少應該是一個被動選擇的過程,否者他的動機是不合理的,要死應該死在跳樓現(xiàn)場或者樹下面,否者有強行拔高主題的嫌疑。假定他主動替所有人贖罪,那么李江道完全就是一個圣徒,他宗教覺悟太高了。作為一個非基督徒(影片沒有說他是基督徒)能有此作為,還缺關鍵的一場戲。因為你總不能說是這個高利貸馬仔天天聽隔壁廟里的和尚吃齋念佛結果無師自通修得大自在。他憑什么覺悟?憑什么死于覺悟而不是殺兄的愧疚? 政治是具體行為準則,而宗教是價值觀,是形而下和形而上的關系,自殺贖罪是形而下,覺悟是形而上,全片沒看到他覺悟然后決心贖罪的地方。所以自殺這個行為是值得相當商榷的。 延展開看,關于債務人對李江道的恨意寫得很刻意并牽強,簽訂契約是和高利貸公司機構簽訂。李江道不過是老板的一個馬仔。懂得借高利貸的人都知道其中關系,再不濟簽訂契約或者合同的時候就應該明確這一點了,支付十倍本金的依據(jù)在于一紙殘疾保險,這也是影片中刻意回避李江道具體工作細節(jié)的問題所在,是刻意回避,而非是藝術省略處理,金基徳的用意應該如此,假定要模糊此關系,那么一定做徹底,成為人物背景,不能寫成具體的人物行動,老板就更別出現(xiàn)了,不然觀眾總是有疑問,既然是共謀,為什么債務人這么痛恨穆仁智,對黃世仁卻顯得無動于衷。但同時會產生另一個問題,李江道究竟是馬仔還是獨立高利貸債權人或者是債權人代理,假定是這樣,李江道的生意那可是相當?shù)拇蟀。瑤缀醴址昼姄碛猩蠈由鐣矸?,這和人物設定是不一致的。 回到剛才討論的,李江道因為逼死自己的“兄弟”而愧疚致死是合理的,但不應該死在卡車上面,死于卡車需要加至少一場戲,不然李江道無以覺悟。 私以為金基徳想到卡車拖死馬仔這場戲應該是興奮得不得了。這一場戲也拍得相對漂亮考究,但是牽強。故事的開端,若干鏡頭都關照了窗外的基督教,然而最后落點和基督教沒有顯然的關系,也看不出李江道受此重罰的緣由。假定從基督教價值觀來看,確認此事人人有罪,都是共謀(其實眾多借債者復仇決心不強也是默認了共謀這一事實),那么李江道應該是身死以替眾人洗罪,就影片當前展現(xiàn)的信息量來看,這個主觀行動是較為牽強的。 還有一點是江美善跳樓以后李江道馬上就挖墳了,(私以為本片多少是在現(xiàn)實主義框架下的故事)現(xiàn)實主義電影不應該出現(xiàn)這么浪漫化的戲劇處理吧,從戲劇目的上看江李母子情深(假定金基徳完成了),難道李江道不想去看看是誰殺了闊別多年的母親嗎?如果看了,那個老太婆又要死。 土里江美善的兒子是誰埋的?江么?從鏡頭和剪接上看:李江道有沒有在車床店里發(fā)現(xiàn)江美善兒子的尸體導演應該是留有余地的(可能劇本上寫了另一個方案,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兄弟),金基徳肯定也想過要不要打開冰箱就發(fā)現(xiàn)那件毛衣,所以李江道才會在他“兄弟”的店里面睡上一覺,他那時候所有的戲劇動作都在尋找母親,而不是懺悔,除非他看見毛衣穿在尸體身上,他看見以后還那么想死么... 況且前文提到:江李母子情是不太經(jīng)得起推敲的,這就是問題。 反正56789一堆毛病,懶得寫了 總之,非常擰巴的一個故事,游離在不合理于合理之間,勉為其難寫成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腦袋不太清醒的投資人花錢拍了這部片,結果得了一個金獅獎。唉,遙想1945年以前,金獅也常常給軸心國頒獎,有的片子不錯,有的片子一般,看來威尼斯政客也是不少。 最后再聊一下本片的視聽吧,一般來說金基徳拍片資金不是太多。攝影和美術就不苛責他了,畢竟文藝片導演中有能力把視聽做到華萊士水平的只是鳳毛麟角。 攝影給40分,焦段選擇問題最大,運鏡勉強及格,燈光就不說了,沒啥燈光,不講究,只有些必要的光效和勉為其難的場景氣氛。 美術本來想說一般般,但是還是忍不住負分。主要是扣在人物造型上面,李江道形象陰暗可以理解,但那種煙熏眼線不是干牛郎的就是時常出入公廁的干口活兒的Low B 跨性別(不要誤會,不是歧視跨性別人士,個人有很多朋友都是跨性別,但一般來說畫眼線還畫的不好看的都不是什么好鳥)干的事兒,上點兒歲數(shù)的同學都知道韓國HOT,所以李江道在人物小傳上是從小迷戀HOT的失足青年么,馬仔畫個眼線出門收債干活兒,這一看就是初中都沒能畢業(yè)的傻逼,這樣找人要錢很容易會被債務人打折腿的,光是這一點就要扣60分。 由于是在網(wǎng)上看的,聲音就不過多評價了。下1080的看了再說。 在此,簡單做一個比較。 同樣涉及宗教以及意識形態(tài)主題。土國導演錫蘭顯然比金基徳要更成熟老練得多,更從容不迫。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用此片對比《冬眠》、《小亞細亞往事》
李康道是心狠手辣的討債人。除了追債砍人 一無所有。不知道剁了多少個還不起高利貸的人的手或者其他器官 殘忍血腥如殺人機器。直到他遇見了一個奇怪的女人 她說對不起 是我曾經(jīng)拋棄你 稱是他的母親。他不信 抗拒 折磨她 她也不介意 拼了命的對他好 仿佛要補償三十年來欠他的母愛一樣。這個女人美麗 熱情體貼 李康道慢慢被感動 好像看到似乎劊子手也可以洗干凈雙手一樣...... 然而 他并不知道淚如雨下的女人對死去的兒子很抱歉:“對不起 相久 我不該這樣想 可是他也很可憐”。 知道真相的李康道 穿著所謂媽媽給他織的毛衣?lián)肀Я怂氖w 把自己拴在大貨車后面 拖上了寂靜凌晨的長路... 想殺死一個人 就先殺掉他的心吧 假如他沒有 可以先贈給他一顆。
前90分鐘幾乎是屬於樸贊鬱的故事,冷暴力+復仇。后10分鐘才是完全的金式風格展現(xiàn)。熟悉金基德的人可能等的就是結尾男主角穿上毛衣躺在“媽媽”和兒子身邊的畫面和最後贖罪式的自泯留下遠去的一道紅線這些標誌性鏡頭。我反正不會推薦這部給別人看電影里所有人眼中都沒有希望即使有過也他媽是假的。。
愛是love,愛是amour,愛是rak,愛是愛心…愛是人類最美好滴語言,愛是正大無私滴奉獻~
從未有哪個導演能讓人如此糾結,如此反復地喜愛和厭惡,他的做作、殘酷,曾讓人懷疑是在投機,但最終,這種過猶不及的殘酷、貌似矯情的悲憫,卻使其顯得獨一無二?!妒憽分?,復仇者和虐殺者之間令人如坐針氈的“曖昧”,并非看上去那么骯臟、畸形,相反,它很溫暖,很溫柔。
金錢、欲望、萬惡的資本主義什么的。最終愛戰(zhàn)勝了惡意與仇恨。金基德的電影都是形而上的極端特例,以抽象出的角色和故事去講他的人生觀,包括場景設置都如寓言一樣。休整了幾年之后,感覺人平和了不少,最終也以這樣一個救贖的故事宣告重新出山。男主好像韓版張澤群
泯滅一個人的靈魂不是靠復仇憤怒殘害肢體,而是毀滅他對愛的渴望。內核依然是金基德的殘酷救贖,不同之前的表現(xiàn)方式是從《阿里郎》延續(xù)過來的寫實。愛如夢遺需要在極端苦悶中發(fā)泄出來(片中反復強調了兩次),其余的儀式化表現(xiàn)又如三人同墳和最后長長的血線,余音繞梁的結尾??上д嫦嘟視缘锰?/p>
劇本不錯,從一個充滿暴力、殘酷的故事折射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無法忽視的社會陰暗面;前半段不忍直視,單用缺失母愛還不足以詮釋其獸性,母愛回歸也無法很好解釋其人性的蘇醒,即使披上宗教外衣也顯單薄,從這點來說,金基德還是犯了老毛病,形式上用力過猛,也顯得刻意,他越是回避這點,越是彰顯。
綠野仙蹤是個黑童話,不該給鐵皮人裝上真心。
韓國電影,煽情為王。金不煽情,但是裝逼。逼裝得大,也裝得真,裝得逼真。
復仇與憐憫,愛讓惡魔變成了人,愛雖是全宇宙的終極世界觀,金基德變仁慈了點,但他的世界依然殘忍,超脫于現(xiàn)實之上,死亡總是以讓人難以想象的想象形式冷冰冰的出現(xiàn),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死不了。即使最終讓人領悟了愛,但救贖依舊是一道長長的紅線,他懂得愛與憐憫,卻依舊信不過這個世界?!铩铩铩?/p>
金基德獨創(chuàng),“三虐一體”(施虐、受虐和自虐)的超高代表作!
也就跟撒瑪利亞差不多水平。(那條什麼7.4分的短評太你媽高智商了
男主角長得像孫楠。
#BIFF# 今天最震撼的一部。勇敢、犀利、殘酷的金基德回來了。前半段崗作討債充滿了暴力,很多段落簡直無法直面,塑造的是一個無人性的獸。后半段母親的出現(xiàn)則仿佛要回溯這一切之原罪,強奸母親和亂倫幾幕太disturbing了。結尾也好,罪與罰像魔方般翻轉。
這是一部關乎愛、金錢、倫理、復仇、憐憫、人性的電影,當這些都整合起來的時候卻顯得無比殘酷。母親最后在樓頂上含淚說“江道也是可憐的人?!逼鋵嵳l不可憐?復仇的人也是如此。古人有云一報還一報,其實誰也解救不了誰,罪孽與死亡是冷冰冰的現(xiàn)實,也是對領悟到愛的人來說無言卻最無情的拷問。
男主角擼管都不用手了真是佩服佩服!
冷漠與關愛,沉淪與救贖。金基德還是那個金基德,雖不似以往那般強烈,卻依然可以看到鮮明、獨特的個人風格。配不配金獅暫且不說,個人認為本片雖談不上突破,卻也足以稱得上出色。PS:這電影跟亂倫神馬的有一毛錢關系么?最煩的就是某些壓根兒連看都沒看就跑上來大放厥詞的選手。
只有用極端的亂倫和無情才能直抵人性?少了些以前金基德的在情在理,不夠玩味。結尾汽車拖人鏡頭加分,長長的血漬劃出一條人性紅線,電影一下又升華了。
可以不要彈吉他小帥哥還有男豬的下眼線么
媽媽不是圣女是個森女。
看到30分鐘已猜出女人并不是男主角的母親,雖然影片一個小時后才給出真相。不是金基德最好的一部作品,但是敘事最流暢、完整的一次。比之前作品更加暴戾、陰郁、充滿死亡氣息和讓人反胃。不太喜歡這樣的風格,但不能否認它是一部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