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門》由郭寶昌出任編劇和導演,2001年榮獲中央電視臺收視冠軍。
劇中講述了醫(yī)藥世家白府經歷清末、民國、軍閥混戰(zhàn)、解放等時期的浮沉變化,忠實地反映了同仁堂這個大家族隨著國家、民族的歷史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漸變過程。故事橫跨光緒年間、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1911年清朝覆滅、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官場恩怨、情場愛恨、商場輸贏。譜寫了一曲“宅門”史,展一幅波瀾壯闊動蕩社會生活畫卷,父母子孫、妻妾丫妓、至愛親朋;“宅門”人,譜一曲世態(tài)炎涼悲歡離合命運之歌。
就像所有的戰(zhàn)爭片都會反戰(zhàn)一樣,描寫封建社會的電視劇,也會反封建?!洞笳T》是國產電視劇中傳記/歷史題材的一座高峰,以封建氏族大家庭為焦點,入木三分地剖析了封建禮教的殘酷,也白描了中國人的人性內涵。 這部劇最有創(chuàng)造性的地方在于:以忠實記錄者的視角,在歷史的維度上,將封建禮教對于人的馴化、壓抑,以及人對于封建禮教的服從、反抗完整展露;而且,它是以飽含敬意和溫情的姿態(tài)來展露這些的。
已故著名先鋒派作家王小波說過:“生活就是一個緩慢受錘的過程”。 如果把觀察的維度拉長到一個人的一生中,那生活依次就是這樣幾個階段:少年時期的天性成長階段、青年時期的激烈反抗階段、中年時期的緩慢受錘階段、老年時期的保護鐵錘階段。這幾個階段,在《大宅門》的主角白景琦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少年時期的白景琦是個“混世魔王”,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大宅門里,全族人拿他沒有辦法,他張揚著愛玩、愛探索的天性,直到季先生的出現,稍微壓抑了他的天性,塑造了他早期的世界觀、價值觀。
青年時期的白景琦依然“混世”,此時已經有了相當的破壞力。因為他是大宅門里的主人,年富力強,有地位又有經濟能力。他的破壞性,在八國聯軍攻占北京的時候到達極致:當時,白家人全家跟著慈禧太后逃亡西安,白景琦被留下來看家。他干了三件大事兒:跟黃春私定終身并在沒有嫁娶的情況下導致其懷孕,殺了抓捕其老師季宗布的德國兵,與占領北京城的日本兵田木青一交朋友。
這三件事情中的任何一件,在當時都是“要命的大事兒”,這三件大事兒,也足見青年白景琦的破壞力。 《大宅門》也是通過這三件大事兒,集中表現了白景琦對于封建禮教的激烈反抗。封建禮教里講究的明媒正娶、隱忍躲避、忠君愛國理念,都被他棄之腦后。
這一時期的白景琦躁狷、傲慢、邪性,也最吸引人。因為在他身上有足夠的自我和活力,所以很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道理等同于“有趣才是一輩子的春藥”這一說法。歷史古裝劇《大宅門》塑造出這樣一個角色,是一種巨大的成功。
20年前,不知道多少看著《大宅門》的少女,想嫁給白景琦。當然,也包括劇中那個遺落民間的貴族之后黃春。
做完這三件大事兒后,封建禮教第一次對白景琦出手了,白景琦被大宅門的當家人二奶奶趕出了北京城,陰差陽錯來到山東濟南,并進入瀧膠行業(yè)。憑借著家族力量(堂姐白玉芬,濟南提督之子路廣義太太)以及耳濡目染百草廳經營所學到的經驗,迅速獨霸濟南瀧膠行業(yè)。于是,封建禮教打壓了白景琦,但封建大家族勢力又幫助了白景琦。
在濟南站穩(wěn)腳跟后,白景琦對封建禮教發(fā)起了最激烈,也是最后一次反抗:不顧家族反對,娶了風塵女子楊九紅。
在當時,這種自由戀愛是對大宅門里的規(guī)矩、封建禮教最激烈的挑戰(zhàn),遠比吃喝嫖賭抽要嚴重得多。白母(二奶奶)對白景琦進行了最為嚴格的禮教審判,終生也沒有原諒楊九紅。
為什么說這是最后一次挑戰(zhàn)?因為:從這次之后,白景琦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開始敬畏大宅門當家的二奶奶,遵守大宅門的規(guī)矩,即使楊九紅的女兒被二奶奶強行抱走,他也愛莫能助,二奶奶要求他打楊九紅,他最大的反抗也只是呆呆地站著。
曾經那個充滿反抗和活力的青年,早已變成了沉默的中年人,他上有老、下有小,外有應酬、內有算計,雖然已經完全獨立,有了足夠的名望地位和權力,但反而更加害怕、更加恭敬于二奶奶(或者說封建禮教)。 社會化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接受閹割的過程,在封建社會這點尤其明顯。封建禮教要求人守規(guī)矩、敬畏,要求人只問規(guī)矩不問對錯、只敬畏嫡長不敬畏真理。 到了劇集結尾處,八年抗戰(zhàn)時期,二奶奶去世多年,白景琦已經掌握了封建禮教的權柄,他除了保護好權柄、不停地錘打下一代的天性,也非常善于用這個權柄為自己謀利。比如,他頂著門不當戶不對的壓力,娶了香秀為太太。表面看這是對封建禮教中門當戶對的反抗,實際上是他以封建禮教掌權者的姿態(tài)把自己的欲望強加于整個氏族。
至此,封建禮教最真實的一面被放大:封建禮教既是對個體天性的馴化,也是對個體的同化。這套封建禮教厲害的地方在于:管你是孫悟空還是活土匪,他都讓你潛移默化中接受馴化,最后信奉那一整規(guī)矩,哪怕這套規(guī)矩是錯的,你都會不由自主得接受,并且最終成為他的護衛(wèi)者并樂在其中
著名國產歷史劇《走向共和》里,給李鴻章設計了一句經典臺詞:“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把這個說法放在《大宅門》里,也很貼切。 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同一時代里存在的不同世界觀、價值觀的人會怎么樣?他們會以這個時代為大舞臺,要么堅守要么反叛。 光緒朝的堅守者就是二奶奶,反叛者就是她的后代,青年白景琦;到了民國,堅守者就是白景琦,此時的反叛者就是更年輕思想更新潮的白玉婷;八年抗戰(zhàn)時期,堅守者變成了楊九紅,此時的反叛者就是香秀…… 楊九紅是這部劇里最悲情,也最有反抗精神的人。作為一個“下九流”出身,她一開始代表突破封建禮教、為愛情不顧一切的青年,與二奶奶老死不相往來,激烈的對抗也換來了她艱難的處境:她自己的女兒從來不承認自己,甚至以母為恥。
諷刺的是:等到二奶奶和黃春相繼去世,楊九紅一朝得勢,她開始對白景琦的三姨太小姨奶奶頤指氣使,同時對香秀發(fā)威。 第34集,她趁女兒佳莉不在家,去她家搶奪孩子,這一幕像不像當年二奶奶搶她的孩子?之后,白景琦要娶香秀為大太太,楊九紅帶頭抵制他們的婚禮,像不像當年大家難為她?
天道好輪回!這樣的情節(jié)使這部歷史大劇形成了巧妙的首尾呼應,也使得整部劇都籠罩著濃濃的宿命色彩。 有沒有那種從一而終的、徹底的反叛者?也有,不過只此一例。她就是蔣雯麗飾演的白玉婷。白玉婷從少女時期就開始瘋狂迷戀京劇名角萬筱菊,一定要跟萬筱菊結婚,但終究天負紅顏。
最終,白玉婷與萬筱菊的照片結婚并廝守后半生。她的反叛成功了嗎?并沒有,她的反叛是一種自毀式的,犧牲掉了自己的幸福并且成為了世人的笑柄。這樣的反叛很珍貴,也很可憐。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有人順應封建禮教的方向坐到了那輛馬車上,于是活得風生水起,也有人天生卑賤成了趕車、拉車的人,甚至成了車轍壓過的泥土,只有白玉婷像一塊堅硬的小石頭,被歷史的車輪碾過、引起了車身的輕微抖動,但也僅此而已,歷史的馬車旁若無人地走遠,而那塊小石頭長久地、孤零零躺在車轍里。
這部劇用一種冷靜的旁觀者視角,表達了對封建禮教的控訴。但偶爾,也有激烈的直白的批判。封建禮教最講究孝道,但從小受到禮教教化的佳莉對自己的身份感到恥辱,怨恨生母;而武貝勒則死在了自己親兒子的手中——這是對封建禮教的無情諷刺,同樣具有濃厚的天道輪回和宿命色彩。
《大宅門》這部大劇,有著一明一暗兩條線。 所謂明線,就是在歷史大潮的沖刷下,大宅門這個家族、百草廳這個企業(yè)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并最終隨著時代的變化不得不變。 百草廳所經歷的變故,不僅僅是一個企業(yè)的發(fā)展變化,更是封建社會晚期資本主義萌芽、壯大的過程。這個過程,特別具有政治經濟學色彩。
到了二奶奶晚年,百草廳作為一個企業(yè)已經足夠龐大,資本的原始積累已經足夠多。此時,這個企業(yè)產生了一種“擬權力性”——資本與政治權力有了某種相通性。白家的勢力足夠大的時候,二奶奶也像西太后一樣,出門抱著狗、有前清的公公(王喜光)伺候,聽熱鬧的京劇大聲叫賞,與家人一起去新宅游湖…… 民國開始,人們剪了辮子,白家的資本積累更豐厚了,于是白景琦開始在海淀修花園,前朝的貝勒、公公都來巴結他,希望承辦工程。此時,資本的“擬權力性”被發(fā)揮到了極致——資本就跟權力一樣,也有了資源、權利分配的能力,這表明:資本主義已經到了相當發(fā)達的時代,也表明了封建權力的沒落,兩種權力正是此消彼長的關系。 所謂暗線,就是二奶奶、白景琦等人的成長,以及他們被封建禮教馴化的過程,上文已詳細表述。在這條暗線上,最核心的點則是對中國人人性的深度挖掘。 劇集挖掘出來的人性最重要特點就是:頑強,任何時候都不放棄、堅韌,在苦難中撐下去的頑強,也可以概括為“骨氣”。從劇集開始白萌堂舍得一身老骨頭也要與詹王府作對保住白家老號的名聲,到后面白景琦不與日本人合作,這都是骨氣的表現,就是這骨氣永葆這個大家族歷經風霜雨雪屹立不倒。
當然,劇中也有對于中醫(yī)行業(yè)的正名:第29集,白景琦以藥業(yè)協(xié)會會長的身份,燒毀了自家7萬兩銀子的藥,并借此號召同行: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其實就是要秉守醫(yī)者仁心。 歷史是映照現實的一面鏡子,現在,有哪個企業(yè)能做到這一點? 說到這里,想起了梁文道的一檔名叫《一千零一夜》的讀書節(jié)目,梁文道主張:對歷史保持敬意和溫情。看《大宅門》對此感覺尤其深刻:歷史不僅是對現實的映照,歷史也早已經預演了現實,說得更直白點:我們今天自我感覺很發(fā)達、很先進的東西,也許歷史上就有過彩排。 不信你品,你細品:白玉婷與萬筱菊的照片結婚,像不像現在很多二次元人群與動漫形象戀愛?前不久,偶像劇《愛情公寓5》里,向尚喜歡上了游戲NPC葉雪青師姐,并一直抱著她的抱枕談戀愛;本劇倒數第二集,大宅門里的少爺小姐不好好吃飯,白景琦請來了鄭老屁,他用個大盆一個人吃完了一桌子菜,這樣的大胃王人設,算不算現在直播平臺上的吃播祖宗?這也是這部劇的穿透力之所在,20多年來,每次看都有新的體會,都能映照新的現實。
對于歷史的敬意和溫情,也是這部劇成功的關鍵之一,正是通過這樣的筆觸,編劇兼導演郭寶昌才完成了一次有深度、有價值的歷史重塑。就沖這份赤子之心,這部劇值得一看再看。
《大宅門》的時代可以結束了,不必再夸了,再夸下去就是笑話。 這部劇當年為何火,實際上滲透了一種情懷——即改革開放一代對自己的意淫。這種意淫,可以用三個詞概括:流氓、嘴貧、能掙錢。白景琦就是這種類型的人?!洞笳T》是一碗老雞湯,由四十年代生人的老大哥郭寶昌熬出來,給六十年代生人的弟兄們喝,喝出了一個又一個收視狂潮,這不得不說是鄧公的功勞,他老人家允許人民向“錢”看,從此開啟了五零后六零后乃至七零后的致富夢想,但由于時代的原因,他們的教育水平比現今要低,國家經濟又出于大躍進之中,各類法制不健全,處處都是逾規(guī)暴富的例子,什么養(yǎng)雞養(yǎng)牛養(yǎng)鴨子,宰豬殺羊喂蝎子,去廣州深圳批發(fā)電子表電燈泡,倒來倒去的,全都發(fā)了。但在那個封閉與開放并存的年代,說到底,就是自己來點小騙,騙了另幾個小騙子,隨即滿心歡喜,自封為亦正亦邪的江湖大俠,自認前途已堪比范蠡雪巖,除此之外,別無他物。請注意亦正亦邪這幾個字,可以說,改革開放一代是最早意識到此四字魅力的人,文革時與文革前,提倡革命,提倡道德,投機倒把者要抓起來,改革之后,風氣漸松,亦正亦邪的倒爺兒立馬成為社會新寵,什么革命社會四大件,手表自行車,早是窮人的象征?,F在你得做生意,你要學得壞壞的,這樣才有摩托汽車和女人跟著你,白景琦,就是這一代人的圖騰之一。而且我發(fā)現此風氣在電視劇界雖已是日薄西山,但仍有延伸之勢:《血色浪漫》,《正陽門下》,皆有此種傾向。 當然,此風氣雖有其空洞無聊之處,卻也有其堅持的原則,但其原則亦可說是空洞的,為其衰落做了底部墊腳的圓木,這個原則就是:我雖然是倒爺,我壞壞的,我沾花惹草,又能賺錢,但我還要對老婆孩子好,還要嚴格教育下一代,還要孝敬長輩,撐起家庭,這是原則,我絕不改變。沒錯,又是白景琦。這其實又很符合改革開放一代的價值觀,因為兩部《大宅門》的播放年代是兩千年左右,改革開放一代大多已經結婚生子,而且孩子都不很大,老婆又正是七年之癢,處在和婆婆鬧矛盾的階段,可以說,恰是中年危機的開始,《大宅門》的出現,給了這批男人很好的意淫范本,他們一邊干著體制內工作,一邊弄點小買賣,把自己幻想成白景琦——家境殷實,略有雪月,內不負妻兒父母,外可腳踢三市,拳打五街。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最終也只能是糊里糊涂地過一輩子,賺的不多不少,然后被留在大城市的兒女一掃而空,做了首付。這一代人的命。 時代變了,教育變了,現代年輕人往往接受美式政治正確,崇尚平等法制,動輒要求權利。從知識上說,他們多才多藝,鋼琴繪畫,多少都懂,數學外語,比自己父母不知好到哪里去。對家庭的觀念也不再是“我要撐起家”,而是“家要撐起我”,對愛情也不再是“墻內有偶,墻外引花”,而是“花叢亂舞,不知有婚”。社會呢,人大頒布細則無數,中央也要禁吃禁喝。白景琦們吃不開了,錢不好掙,還要看兒女臉色,多年的風花雪月,到頭來還是枕邊黃臉婆。這時候,他們就開始了另一種迷信,即對外國的迷信,對兒女的迷信,外國制度好啊,養(yǎng)老有保障啊,教育水平高啊,空氣很新鮮啊。你看你爹,當年用兩瓶茅臺混到科長,在國外,哪里會這樣?人家講實力啊,不搞這些,送酒要抓起來的。你去吧,學點有用的。 先前郭寶昌導演被拍了一部紀錄片,說是成名后回老家,聞說親戚的孩子輟學,郭導大怒,當面怒斥,罵倆孩子沒出息,不上學哪里來出路?現在看來,郭導雖然說得對,但也未免太拿自己當回事了。 《大宅門》之后,郭導又拍了《宅門逆子》,然后便是個三部曲,分別名為:《門可羅雀》, 《鴉雀無聲》,《銷聲匿跡》……相信這里面既有年齡的原因,也有不能高飛的無奈。 據說郭導是張藝謀等人的大哥,那就算是吧。 弟弟們到底還好一些。
其實我一直很同情楊九紅。。。
香秀出現以后就不大愛看了
【由來一聲笑 情開兩扇門 亂世風云亂世魂 平生多磨礪 男兒自橫行 站住了是個人 有情義有擔當 無依無傍我自強 這一身傲骨敲起來錚錚的響 有情義有擔當 無依無傍我自強 集百草要讓這世界都香 哎~ 集百草要讓這世界都香 哎~ 集百草要讓這世界都香 無悔一腔血 有意濟蒼生 百年風雨大宅門】
又是一經典 沒啥好說的 都是神們在演 您們都是神
全程無尿點,每一場都是戲,每一個演員都無可挑剔,國產神劇,時不時拿出來看看
經典,小說好,本子好,導的好,演得好!
看前方黑洞洞,定是那賊巢穴,帶俺趕上前去殺他個干干凈凈。
每一個情節(jié)都值得玩味,京劇真好聽。
國劇
記得小時候大宅門獨具特色的開場曲響起來,我就知道我爸又要追劇了???斯琴高娃和陳寶國等一眾演技派,實力詮釋了那個年代大院生活的悲歡離合及喜怒哀樂,或許那個哀是整個時代的不幸!
京味兒,有味兒
斯琴高娃譽其為當代《紅樓夢》,郭寶昌潸然淚下。論角色的豐富、臺詞的深刻、音樂的到位、故事的輾轉,無不令人嘆為觀止。一百個最好的演員集體爆發(fā)了這么一部一百年也未必有的集大成之作,強推之!
俺稀罕楊九紅,天字第一號悲情人物
喜歡斯琴高娃演的白家二奶奶撐住白家的奮鬥過程,喜歡陳寶國演白老七天不怕地不怕的痞樣。也喜歡茹萍演的黃春(她在武則天演上官婉兒;陳寶國演唐高宗!)對後半段白老七事業(yè)有成之後比較沒興趣,楊九紅被逼得太慘了,只有白妹妹要嫁萬筱菊那裡比較有喜感。總之,是一部值得五星的好作品。
看完之后,一聲嘆息。最打動我的是楊九紅。我本以為這個凌厲的女子的命運會有所轉變,那些有虧于她的人會做出一點點補償,但編劇最終讓她凄涼如死灰地絕食而死。
一萬遍也看不夠
百看不厭的部分還是白景琦成年前的十來集。成年后主角光環(huán)太重了。
一個人的多彩生涯,一個家族的興衰,一個民族的光榮與血性
我媽在追那時花開,我看了點實在受不了,女強人不是女流氓好嗎!!還是回來看類似題材的大宅門洗洗眼睛
絕對經典之作,斯琴高娃氣場超強,撐起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