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過年,回家,吃飯
記憶中經(jīng)歷的故事和陪伴過的人們都或多或少的有些大大小小改變,美好的故事會變得悲傷,喜歡的人會變得陌生,聞過的花香依舊艷麗,山上的野草莓始終酸甜。
影片的結語說也許有一天春節(jié)會成為日歷上一個平凡的節(jié)日,我們依然會回到家鄉(xiāng)團聚親人,以美食的名義繼續(xù)傳遞難忘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國系列被熱播,被一大批愛好美食的觀眾所喜愛,也因此成為獨樹一幟的美食紀錄片。其實,中國觀眾需要的不僅僅是千篇一律的小鮮肉以及編劇自己都不相信的老套愛情故事,作為一名觀眾我們也在等待解救我們的新鮮事物。
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用最傳統(tǒng)平凡鄉(xiāng)土的菜肴幫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注入新的感情,是對每一位漂泊在異鄉(xiāng)或念書或工作的游子們的慰藉。
努力學習吧,努力工作吧,你的家鄉(xiāng)還是那么地美好!懷念的美食就在家里的餐桌上,父母也都在等待著你的歸來!
從南到北,由西至東,每一片被大自然雕琢過的土地都散發(fā)著獨特的生機孕育著獨有的饕餮珍饈。
遼闊中華,地大物博。繁榮昌盛,生生不息。
長江黃河,由古至今,我們恪守自然的規(guī)律。在自己的土地河流之上,敬畏生命,尋求著更多的味道。
小時候過年,更多的感受是熱鬧是親人間的血脈相連的溫暖。還有餐桌上觥籌交錯的趣味,兄弟姐妹間的游戲。是貼對聯(lián),換新衣。美好難忘,記憶里盛大的年節(jié)也只有過兩三次。生活是忙碌的,比起少有的團聚各自前行奮斗讓自己生活的富裕是更重要的樂趣。
每次年節(jié)都會聽父母念叨年味越來越淡了,我從來不覺得,對于我來說能看著電視吃飯的機會不多。更何況在春節(jié),我能看最有意思的小品,吃最多樣式的年夜飯,領叔叔伯伯的紅包??廴馐歉赣H的招牌菜,炸丸子包餃子是母親的活計,雞和魚是少不了的規(guī)矩。味道或許是平時的味道,到因為外面的煙花炮仗變得更有平凡的感動。
長大了,親人間的團聚變得更少,每一次難得的見面都是一次事情的宣布。經(jīng)濟自由了,喜歡的衣服隨隨便便就買到手了。我的春節(jié),也漸漸失去了意思。
不變的,大概只有年夜飯里飽含的祝福了。
或許真的有一天,春節(jié)變得不再重要。等待著歡慶的人們也變得隨意,川流不息人群中的你我都變得麻木。
我們應該相信,吃的本性,還是會繼續(xù)下去。
希望三五十年后,衰老的我能像影片開頭的那對老夫妻一樣。與廝守一生的愛人拌拌嘴,為思念的子孫做出帶有我獨特味道的年夜飯。
未來的某一天我的子子孫孫,會用舌尖上特有的味蕾去體味一個老人一生的酸甜苦辣。
2 ) 得記得把那些家菜要學會了
要不是片頭出現(xiàn)的龍標我都沒意識到這是上映的電影,自問就算我知道有上映會不會去看呢,真難講呢~~~那些綜藝節(jié)目和電視劇的電影化讓我對所有本來“應該”只出現(xiàn)在電視里的各種東西上了大銀幕都存在偏見,但細細想來,紀錄片上大銀幕好像倒是沒什么不應該,作為吃貨就算看看超大畫面的食物是不是就應該去嗨一把呢,得,反正都下片了·~~~
這是官方意義的舌尖上系列,據(jù)說是原版人馬,嗯,的確是沿襲了CCTV版舌尖的精髓,用食物講述的天朝文化,我喜歡~~~食物本身讓我大半夜看了渾身不爽,我想吃啊啊啊啊啊啊,這玩意要是去電影院看這滿場的咽口水聲肯定相當?shù)膲延^。片中有一句話深得我心,中國人喜歡用繁復的食物制作寄托感情。真的呢,于是各種節(jié)日的重頭戲總是吃,各種不一樣的吃,春節(jié)這個最最重要的節(jié)日當然更是吃了再吃,而且我們春節(jié)總是在重復吃某些東西,我們稱作傳統(tǒng)。如今物質生活算是富足,吃其實已經(jīng)不是奢侈,但是春節(jié)的那幾頓總還是還上那幾個大菜,我其實有時候挺膩味的,因為我沒有遠離家鄉(xiāng),沒有遠離父母,父母和家鄉(xiāng)的味道總是在身邊,所以到了那些時候,我總是勸長輩們試試新鮮貨,今天想想這些味道寄托得是最原始的念想,是到了時候必須要的有念想,如果真的沒了,我也不會舒服,就像那幾個只有冬天(也就順便只有春節(jié))才有的食物,我其實還是會想念的。生在一個大城市,好多傳統(tǒng)真的不見了,起碼我們還得留著吃,我得記得今年冬天跟爸媽學那幾個菜哇~~~~
3 ) 舌尖上的盛宴(淺析電影《舌尖上的新年》)
《舌尖上的新年》是富有年味的美食紀錄電影,它給觀眾帶來一次視覺和聽覺的盛宴。
全片的佳肴之多,為本片的一大看點。從中國北部至南部皆有涉及。重點描述重慶西陽臘肉、呼倫貝爾烏日木、廣西平樂釀酒和廣東鶴山燒鵝。將人的故事與年味結合,來表現(xiàn)新年團圓美滿之意。
“從農(nóng)歷臘月開始,人們敬天地,禮神明 ,是家人情結,也是歲月感懷?!逼锌此普f菜,實則談人。的確,不管飯菜如何美味,“最好的滋味,是要等兒女回來?!蹦晡秲?,象征著團圓,象征著美滿,是幸福、富足的一種含蓄的表達,它所承載的是中華民族延續(xù)至今的傳統(tǒng)。最后一家人幸福的團圓,用合家福的形式,將年味兒的意義升華。
片中運用多種方式來展現(xiàn)年味的鮮嫩可口。微焦鏡頭和反光板的運用,使菜品的鮮嫩多汁得到充分的表達,慢鏡頭的插入,使觀眾能仔細觀察到菜品制作的細節(jié)。擬音師的后期擬音,豐富了聲音的細節(jié)和質感,讓觀眾身臨其境,享受這聲畫結合的饕餮盛宴。
廣東鶴山燒鵝,將中國武術與烹飪結合,為年味增添一種奇妙的感覺。
同為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此泼鑼懖似?,實質上是在講述家的意義,和中國幸福團圓的美好傳統(tǒng)。不同之處便是《舌尖上的新年》并沒有著重描寫從取材到燒制的全過程,重點表現(xiàn)成品的鮮嫩美味。本片菜品和故事之多,跨越我國大江南北,影片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將新年的意義和傳統(tǒng)的美德融入其中,使其得到真正的升華。
這道舌尖上的盛宴,用其獨特的鏡頭語言和獨到的敘述方式,展現(xiàn)出中國人對自然的敬畏,對神明的虔誠和對祖先的感恩。隨著如今年味的淡化,也只能靠美食承載。承載著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可見這舌尖上的盛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4 ) 舌尖上的南方新年
這種電影就不能在半夜看!口水流了一地不說,還沒看完就開始找吃的了!簡直是勾引人犯罪?。。?!
可是作為一個北方漢子,看了這個電影還是覺得不夠過癮。從小生長在大連,而四位老人都是山東人,所以大連人過年的時候,比起東北更像山東。
北方人過年,肯定也是大吃特吃,餃子當然必不可少。山東老家那有個習俗,給硬幣包進餃子里,誰吃到明年發(fā)大財。所以小時候就盼著吃餃子。而我小時候太實在,夾起的餃子就一定要吃掉,不像我那些弟弟妹妹,加破了看一眼沒有硬幣就扔掉。所以每次過年,我都吃了一堆破餃子還吃不到硬幣。
面魚也是家里過年一定要吃的。講究點的家里,給發(fā)好的面壓倒模子里,點上魚眼睛,上蒸籠。還有小的面魚,是死面的,但是印象里非常的香。面魚一般是給小孩子吃的,所以大叔我已經(jīng)好久沒吃過了,由于城里人懶,現(xiàn)在已經(jīng)做的不多了。
過年要殺豬,殺豬就有殺豬菜,這個是正宗的北方菜。大連由于更偏向山東,所以我只吃過豬血腸。血腸燉酸菜,每次不管用多大的鍋做,我都能吃的見底。正宗的血腸是用豬小腸灌豬血,酸菜當然也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腌制,沒到過年我都纏著父母做血腸燉酸菜?,F(xiàn)在人在異國,酸菜可以自己腌一些,但血腸是再也吃不到了。
大連靠海,所以魚是過年的主菜,這一點和東北也完全不同。東北主要是豬肉,前幾年在東北上班,有一次在哈爾濱過的年,一桌子的豬肉吃的我心滿意足流連忘返。東北人做豬肉重在一個香字。調(diào)料用的很少,主要依靠豬肉本身的香味。豬蹄,豬肘,大腸,豬肝,豬耳朵,豬舌頭,豬頭肉……哪個都完全不能錯過!
說跑題了,本來要說說大連的魚的。很小的時候家里住部隊大院,家家戶戶在10月開始晾魚干。各式各樣的魚都可以晾,其實我也不清楚是因為冬天魚少了,還是因為魚干好吃。大連還有一道名菜叫咸魚餅子,其實是窮苦人的發(fā)明,但是時至今日仍然吃的鮮美異常,尤其是我們這一代80后,沒體會過苞米面餅子吃惡心的痛苦,就特別喜歡過年吃膩了大魚大肉之后,來一頓鮮美的咸魚餅子。
舌尖不拍餃子,可能是覺得餃子太普通了。但是作為餃子的忠實粉絲,我要為餃子正名??赡芩闶谴筮B特色的魚肉餃子,吃過就不會忘。我在外地飯店也吃過魚肉水餃,大多數(shù)用鱈魚或者一些大型的魚來做餃子餡。但是大連人家,更偏向用小魚來做。手指頭那么長的大頭寶,穿釘魚,小黃花,或者還有一些我不知道的魚,每條魚都去頭剔骨剁碎了,加點調(diào)料就包餃子。這剃魚骨的功夫,不是每一個媽媽都會做的(額親娘就懶得弄……所以經(jīng)常不要臉的跑到丈母娘家吃!)。特別是大頭寶,哎呀那種味道簡直美的無法形容,本來只能吃下15個餃子的媳婦,大頭寶陷的能吃30個。
除了魚,很多海產(chǎn)也都可以包餃子。大家熟悉的蝦餃其實是我最不愛吃的。我家一般用新鮮海螺加入豬肉餡中,有很多人也喜歡用蜆子之類的。這些貝類都要比蝦味道更鮮美。就算不用海鮮,家里也還有很多餃子配方,比如我姥爺最喜歡的海菜陷(多用來做包子)。山東人吃餃子還一個傳統(tǒng),就是餃子湯。我爺爺給這個習慣傳給了我,現(xiàn)在每次家里做餃子,我都要喝一碗,原湯化原食嘛。
回到過年。過年的飲食還在于各式各樣的點心。北方點心不如南方精致,但是北京還是有不少好吃的。比如我原來經(jīng)常往家?guī)У木┌思?。另外山東也有很多點心,我只知道濟南有很多小吃都非常好吃,其他地方比如河南也應該有很多。
另外,冬天的凍豆腐,豬皮凍,凍梨,都是東北冬天的特色,也是過年餐桌上的美味。有一個菜不知道是哪里的,我爺爺叫雪里紅,小時候每年冬天都要用它腌咸菜。當然,上不了臺面的腌蘿卜,地瓜干,也是茶余飯后好吃的零食。
細細算來,過年時好吃的實在太多了?,F(xiàn)在大家物質豐富了,很多東西不必等過年才吃,所以舌尖上的新年能找到這么多有特點的好吃的,殊為不易。建議大家看的時候帶好紙巾,多買幾桶爆米花,這一個半小時不吃上幾桶,真不一定能在這么多美味中堅持下來。
5 ) 筆尖上的美食和中國
這個學期開學第二周正值春節(jié),給班里二十幾個ABC看了《舌尖上的新年》前半段。
播放伊始給每個學生發(fā)了一顆橘子糖,每顆橘黃軟糥還粘著細小的糖粒。千般叮嚀不到忍無可忍切勿入嘴。結果剛放了個片頭教室內(nèi)已是一片撕糖紙聲。鯽魚凍化入米飯之時更有幾個學生大呼肚餓。于是,幾雙熱切的眼睛望著我,幾只白嫩的小手伸向我的糖袋。我說,能回答問題者還可得一糖解饞。眾生簇擁,我穩(wěn)坐中央:
“臘月是中國農(nóng)歷的幾月?”“什么是紅包?”“為什么重慶的老兩口說臘肉最好的滋味要等到兒女們回來?”
童聲伴著他們眼中放光的橘子糖,我也樂在其中。
課后給學生留了個作業(yè),讓他們畫畫電影中的美食以及爸爸媽媽故鄉(xiāng)的美食。隔周,待我展開一頁頁黑白畫卷,一縷鄉(xiāng)愁襲上心頭。
這是學生們在地球的另一端用筆尖給這部電影的注解。留作紀念。
6 ) 年味?年“味”
包場般地看完了《舌尖上的新年》,走出放映廳的時候工作人員問我:“紀錄片吧,好看嗎?”我答好看,然而也不僅是好看,更是好聽、好吃。從前在電影院看《海洋》的時候,因為年紀小還覺得略乏味,這次卻看得個值回票價、齒頰生香。
之前《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都是在電腦上看的,這回將紀錄片搬上大銀幕,攝制團隊也著實在畫面和鏡頭上花了心思。譬如制作松肉扣時的延時攝影、烹制燒鵝時與武術格斗的蒙太奇等,立馬有了電影感和非常棒的觀影體驗。最愛的還是鰱魚凍融化在熱米飯上的特寫:晶瑩的肉凍逐漸化開,湯汁緩緩滲透到米飯中,在飽滿的米粒上裹一層油亮鮮香,甚至仿佛能聞到混雜著米香與魚味的氣味——非大銀幕不能體會這奪人呼吸的美,我看得都忘了吃東西。
這次的主題是“新年”,內(nèi)容也圍繞著從年三十備年貨開始到正月十五最后一頓宴席,將東南西北各地的新年美食統(tǒng)統(tǒng)包羅。紅蟳米糕、柚子釀、生腌咸膏蟹、陳樓糖瓜、紅龜粿、九大簋、七件子,“膨大豐盈、繁盛多樣”,有聲有色有味有故事(其中用繩子切割糖瓜時發(fā)出的“?!钡囊宦曊媸敲葔奈?,捋順的麥芽糖簡直像Rapunzel的頭發(fā)一樣順滑泛金光),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把新年的美味展現(xiàn)給我們。
在我看來,如果有什么不足,那就是有年的美味,卻缺乏年的味道,或者說氣息。《舌尖上的新年》照慣例將一種種美味串成片,然而在講述時,卻有些游離。發(fā)壓歲錢、備年貨、放鞭炮和祠堂盛宴時你能看到“年”,其他時候似乎與《舌尖上的中國》講述個人故事并無差別?;蛟S我是在期待一種屬于新年的熱鬧感吧。有一段配樂很有年味,點個贊。不過說起來,這部片子的內(nèi)核,與其說是感懷新年帶來的團圓,不如說是感慨年味、新年傳統(tǒng)的即將逝去,農(nóng)耕年代祭儀的漸行漸遠,只有特定的年節(jié)可以看到,所以缺乏一些熱鬧感倒也說得過去。
在片尾,所有美食制作者名列其上,還留有一句“感謝所有幫助我們的人”??吹靡娭谱鹘M的誠意與辛苦,這也確是一部好作品,感謝為我們帶來此篇的制作組,新年快樂。
看這部片會對你造成暴擊的有:重慶臘肉,豆醬鯰魚凍白米飯,手把肉,布里特包子,松皮扣,糖瓜,發(fā)糕,糕角,海鰻,星鰻,十八釀,三色蛋,紅鱘米糕,香港盆菜,燒鵝……
影院排片少得可憐,但誠意的出品,看完濃濃的國人傳統(tǒng)自豪感,立意碾壓其他同期商業(yè)垃圾。適合一家人其樂融融觀看
紀錄片的定義:以真實生活為創(chuàng)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xiàn)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xiàn)的,以展現(xiàn)真實為本質,并用真實引發(fā)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奧斯卡都有紀錄片單元呢,為什么就不可以上映了?說圈錢的也真是呵呵了……
雖然漬漬好多次,但拍的還是不走心啊。
首先請看客們區(qū)分一下,院線未必都要放映商業(yè)電影,藝術題材、紀錄題材,都可以在銀幕上觀摩出別樣的體驗。所以大家心態(tài)放平和先。市場需要包容性,當然,也需要抵制《爸爸去哪兒》這種現(xiàn)象級影片的熱映。
支持紀錄片上院線!
第一次看電影不是因為美色流口水 點映出來立馬滾去次飯2333
既缺乏專題片的邏輯,又不具備紀錄片的實感。劇情片演員可以是工具,紀錄片卻是以人和生活的真實為立足之本的。這里所有社會、文化的東西基本都是牽強附會、生硬尷尬,導致美食本身也很空洞。加一星的原因是至少比春晚還是好點……
很不錯的紀錄片,看之前先吃飽看的還是挺舒服的。
“圈錢”個瘠薄??!良心制作,無論配樂還是特寫航拍,能和爸哪兒跑男那種垃圾娛樂片相提并論?舌尖拍到老我看到老?。?.21看后來評:會猛然讓人心下一動,會讓人眼眶紅紅,會讓人涌起豐富的情感,這部電影讓人吐槽的地方很多,它甚至沒有完整的講述,可它成功在,給你最期待最感動的體驗。
看點映口水流的不要不要的 比春晚贊多了
就算你告訴我里面會出現(xiàn)的每一道菜,我也還是想自己親眼看一遍。
視覺享受,味蕾盛放
沒有什么比看這個電影只能吃爆米花更傷感的了吧。
紀錄片也是電影的一種,上映無傷大雅
美食最能勾連起中國人的感情,不遠千里回到久違的故鄉(xiāng),只為這一口解除鄉(xiāng)愁的美食!電影淳樸的畫風,被感動的一塌糊涂??!
制作糖瓜那段看得入迷。
不一樣的年菜,一樣的年味兒。處理河豚高手在民間,這烏狼鲞讓我嚼一嚼吐掉我都不敢...。另外臘八粥居然還有咸的!簡直比甜豆腐腦還異端!
媽蛋,真想炸死那些一口一個“圈錢”的傻逼。紀錄短片就不能制作成電影了?裝自己看透一切要不要太幼稚了點?打一星很酷炫吊炸天?沒看過或者是眼睛瞎就不要亂評分,亂評分就算了,別亂噴,真是秀下限。
蒜苗臘肉、手把肉、鰱魚凍、布里亞特包子、釀菜、松皮扣、鳳梨醬、三色蛋、紅鱘米糕、生腌海鮮、香芹海鰻鲞、蒸星鰻鲞、姜絲烏狼鲞、大糍、發(fā)糕、烏日木、羊肉臘八粥、糖瓜、紅龜粿、燒鵝、平榛、炒米、金棗、楊桃干、茶泡、糕角、九大簋、盆菜(黃酒雞、燜冬菇、手打魚丸、炸金蠔)、七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