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不以西方基督教文明的視角來看,君士坦丁的陷落確實多了一點悲情的意味。但是開闊些來看,君士坦丁的“攻占”對奧斯曼來說是一個好事,猶如昔日威廉在戰(zhàn)勝法國之后,于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之王。
命運對賭
穆罕默德于年少之時上臺,朝廷上下暗流涌動大小官員心懷不軌,這時候,首先需要一個借口轉移注意力,“君士坦丁”就是一個突破口,真主安拉的圣喻、無數代先王未竟的意愿,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只要拿下這座城,他穆罕默德就是比肩安拉的圣人,朝野上下都得唯他馬首是瞻。由于“君士坦丁”就是政治正確,憑借戰(zhàn)爭動員,朝野上的不協和音被暫時壓制,穆罕默德可以實現他的第一輪資源整合。這是穆罕默德最重要的小心思,也是一場單方面的對賭,贏了,正式成為奧斯曼的國王,憑借君士坦丁的地理位置,奧斯曼的擴張就打下了第一步;輸了,就么有然后了。(感覺怎么看都是東羅馬慘?。?/p>
天時地利人和
東羅馬帝國作為基督教世界前線,早就被十字軍東征和伊斯蘭擴張搞得半死不活,領土縮小到君士坦丁附近,宛如戰(zhàn)國末年的洛邑。唯一能支撐它的,就是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無論是軍事還是貿易)、高聳的城墻以及相對占優(yōu)勢的海軍和補給支援。來自威尼斯的雇傭軍單兵作戰(zhàn)能力強嗎?強。威尼斯的船大嗎?大。君士坦丁堡的城墻高嗎?高?;浇痰男叛鲎銌??足。君士坦丁愛國愛民嗎?愛。
按照傳統意義來看,奧斯曼土耳其對于攻堅戰(zhàn)是不擅長,也是缺乏耐心的,不僅是攻城技術,補給也是個大困難。但是匈牙利的工匠帶來的巨大火炮,即是“加農炮”,用鑄鐵制成的修長炮筒,和前所未有的重量級彈丸,雖然耐用性差、命中率低,但是隆隆炮響終究能擊破君士坦丁的城墻,威懾了騎士階級,也震撼了城堡和封建階級。城墻不再成了防守的第一首選,火炮也成了攻城利器,君士坦丁的絕望,也是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亡的前兆。
歷史總是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在里面,君士坦丁有基督信仰加成,但“血月”的出現無疑是一劑強心針,驅散了圍城者心頭的陰云。雖然土耳其的小船在水戰(zhàn)中占不到絲毫便宜,但穆罕默德是軍事奇才,當土耳其士兵肩抗著小舟沖進金角灣,城墻上的士兵和百姓也開始心頭多云轉陰。
君士坦丁期待著來自地中海的援助,但是穆罕默德的母親給他帶來了來自巴爾干不會出兵的好消息,匈牙利自己還不太行,神圣羅馬帝國還在自己快樂,伊比利亞半島還在努力收復失地,梵蒂岡的教皇早就不復昔日的影響力,更不用說十字軍對自己搞破壞導致現在君士坦丁的朋友們對意大利也沒什么好感。
君士坦丁是好皇帝,但是他身邊的貴族還是有一些不太行的東西,有間諜在身邊吃里扒外,隔壁的要塞還和穆罕默德約定好了不侵犯的條例。在奧古斯丁、查士丁尼的注視下他沒有讓羅馬的光環(huán)墜地,他帶領著市民在街巷沖向奧斯曼士兵,雖然頭顱是拋去了,鮮血是撒完了,但是羅馬精神依舊在這座城市熠熠生輝。離開君士坦丁的居民也不會忘記這里,這也成為了南巴爾干和奧斯曼精神沖突的一個歷史原因。
攻陷之后
一些希臘居民逃到了更西邊去,雖然在之前東學西漸已在進行,但是這一次無疑是加速了傳播的過程和力度。東方正統教會已經衰落,教會世界的震蕩,再加上火藥和大炮的廣泛使用,中世紀的終結和文藝復興的來臨已經不遠。
征服了橫跨歐亞的君士坦丁,穆罕默德也可以高呼自己凱撒大帝,坐穩(wěn)了王位的他終于可以全權掌控自己的命運,舉國上下再也沒有不支持他的聲音。這也為他打開了東南歐和巴爾干的大門,染指歐洲的土地不再是一件難事。
歐亞大陸的陸路商路至此出了點兒問題,可能必須要開辟新的航道來維持市場供應,帆船技術的成熟和東方技術的傳播讓航海變得看起來更加容易,毋庸置疑的是,大航海時代已經快要來臨。
總而言之,奧斯曼帝國,正在崛起。
這所謂的《帝國的崛起》更像是《決戰(zhàn)日:君士坦丁堡》,拍攝手法上,說是紀錄片,更類似權游的電視劇的某階段性戰(zhàn)役片段,比如攻克君臨城什么的,也算是網飛特色吧。
沒錯,這個片子在歷史真相的呈現上淺嘗輒止,反倒是沖突刻畫得非常有戲劇性和感染力,雖然不贊同這種敘事方式但是不得不承認在氣氛的感染下看得很上頭,精羅還是精蘿只在一瞬間??
但是該罵還是要罵,從一開始穆罕穆德搬出亞歷山大開始,就能明白這本質是一部血腥的帝王攻略,而不是細致講述奧斯曼為什么發(fā)展壯大的純學術作品。按照這個套路,網飛干脆再拍一部《帝國的崩解之始》吧,就以瓦迪斯瓦夫三世一方為主視角著重講述1444年瓦爾納戰(zhàn)役是怎么功虧一簣的,又是怎么影響世界歷史的,那時候在評論里落淚的除了精羅還得加上精波和精匈。
所以說,網飛你不如直接拍電視劇吧。
公元330年建成的君士坦丁堡,作為拜占廷帝國首都,是地中海東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及基督教世界抵御穆斯林沖擊的橋頭堡。
1453年4月,奧斯曼大軍猛轟君士坦丁堡:
5月29日,君士坦丁堡淪陷,穆罕默德二世騎馬入城,成為奧斯曼帝國崛起的標志性場景:
君士坦丁堡的逃難者們,攜帶者寶貴書籍和古老傳統,向西歐重新傳播了希臘語和古典文化,開啟了文藝復興。
歐洲的冒險家們不得不遠渡重洋開辟新航線,大航海時代開始了: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美洲新大陸。
網飛新劇《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再現君士坦丁堡戰(zhàn)役:
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的炮灰部隊、訓練有素的正規(guī)軍輪番沖擊,君士坦丁堡的守軍沉著應戰(zhàn),小加農炮威力巨大:
穆罕默德二世孤注一擲,命令僅剩的最精銳的禁衛(wèi)軍發(fā)起沖鋒:
蘇丹一馬當先,十分驍勇:
這個細節(jié)屬于藝術夸張,21歲的蘇丹雄才大略,但他不是亞歷山大大帝,不可能像亞歷山一樣身先士卒。
君士坦丁十一世和溫泉關戰(zhàn)役中的斯巴達人一樣,寧愿戰(zhàn)死也不逃跑:
君士坦丁堡淪陷:
奧斯曼帝國(1299-1923)全盛時期,占有三分之一的歐洲、北非的大部分地區(qū)和整個中東,甚至延伸到了東南亞:
《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好就好在立場較為中立,歷史學家不時跳出來點評人物、事件,夾敘夾議,沒有丑化任何一方。
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的搶劫、殺戮、強奸被完全掩蓋。導演是土耳其人。
本·拉登為何選擇911而不是其它任何日子襲擊美國?
有人說911是報警電話,意在諷刺美國——
不,本·拉登選擇911,只因911是奧斯曼帝國全球擴張的休止符:
1683年9月11日,基督教與伊斯蘭上千年的拉鋸戰(zhàn)迎來決戰(zhàn)時刻,奧斯曼帝國25萬大軍猛攻維也納,西方文明危在旦夕——
現實永遠高于藝術,波蘭之獅約翰三世統率的翼騎兵,比《指環(huán)王》還要傳奇:
如同“從大山上鋪天蓋地涌來的黑色瀝青,將沿途一切毀滅殆盡”,殺得蘇丹大軍尸橫遍野:
奧斯曼帝國一蹶不振,直至崩潰。
《指環(huán)王2:雙塔奇兵》甘道夫的雷霆救兵致敬偉大的翼騎兵:
這個經典段落看得影迷熱淚盈眶、熱血沸騰,當年在維也納城頭翹首以盼的人們,也有同樣的感覺。
美劇這片江湖,你方唱罷我登場。
想當年,HBO出品,妥妥的精品。
看今朝,網飛出品,精品接二連三,叫人嘆為觀止。
即便拍歷史題材的紀錄片,也能拍出史詩美劇的質感。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網飛的最新力作:《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稍微了解歐洲歷史的觀眾都知道,奧斯曼帝國曾經稱霸了幾百年。
是世界史上屈指可數的、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超級帝國。
其巔峰時期一度讓歐洲的封建王國心驚膽戰(zhàn),因為被打怕了。
網飛這部紀錄片名副其實,講述奧斯曼帝國如何崛起。
這個時間點選的精準:1453年。
公元1453,奧斯曼十萬大軍將拜占庭帝國首都圍了個水泄不通。
攻克君士坦丁堡之后,奧斯曼帝國迅猛崛起,擴張速度令后人難以置信。
我們不妨循著紀錄片的腳步,穿越500多年時光,回到那年驚天動地的戰(zhàn)役。
接下來,我們將從風林火山四個點切入,介紹這部轟轟烈烈的作品。
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向帝國全境發(fā)出動員令。
阿德里安堡的城門洞開,傳令兵策馬狂奔,奔向四海八荒。
奧斯曼雖不是地道的阿拉伯人,而是由突厥的一支部落所創(chuàng)建的帝國。
但其時早已皈依伊斯蘭教,其對圣戰(zhàn)的熱忱,放眼中世紀的阿拉伯,無人能敵。
圣戰(zhàn)的號角吹響,響徹云霄,震動大地,這次的目標非同一般。
蘇丹劍指君士坦丁堡,誓要拿下這座傳說之中的超級首都。
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巔峰時期人口百萬眾。
自從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覆滅后,它一直都是東羅馬帝國的心臟。
到公元15世紀之時,已然屹立了一千多年。
想當年,拜占庭帝國的大軍就從這里出發(fā),浩浩蕩蕩,氣吞萬里如虎。
千年間,無數野心勃勃的帝王大將,渴望攻陷這座帝都。
但在1453年之前1123年里,被圍攻了23次的君士坦丁堡,只淪陷了一次。
而這一次還是十字軍東征時的基督教軍隊干的。
換句話說,這叫禍起蕭墻,至于東方的伊斯蘭軍隊,每每功敗垂成。
奧斯曼有句諺語,流傳至今:紅蘋果,惹人摘。
在穆罕默德二世的眼中,巍然聳立的君士坦丁堡就是這個紅蘋果。
他之前的800年前,伊斯蘭太祖穆罕默德就曾對其心馳神往。
自從伊斯蘭崛起后,阿拉伯世界對君士坦丁堡有著謎一樣的癡迷。
有預言稱:終有一日,伊斯蘭必將拿下拜占庭的帝都。
出征前,蘇丹跟大將們交心說道:真主阿拉已經給他托夢,必須拿下此城。
再大的帝都,不過一座城池,至于如此興師動眾?
此城位于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西邊,其對面就是小亞細亞,也就是亞洲。
博斯普魯斯海峽分隔歐亞大陸,乃是兩大洲的咽喉要地。
其北連接黑海,其南直通地中海,走海路可到北非和西歐諸國。
在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君士但丁堡坐擁東西方貿易的中心位置,難以取代。
若說宗教是面子,是口號,那這貿易而來的真金白銀,豈會不令人垂涎三尺?
蘇丹的征兵令點燃了整個帝國的征戰(zhàn)熱血。
一支一支的隊伍,風一般的青年武士,從全國各地匯聚而來。
年輕氣盛的蘇丹,站在象征蘇丹權威的馬尾旗邊,沉吟不語。
眼見大軍就位,他大手一揮:進軍!
十萬大軍連綿起伏,行走迅速,如風一般,卻絲毫不亂,井然有序。
公元1453年的春天,來的比往年晚了一些。
春天都來了,夏天還會遠嗎?
這個問題,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根本無暇去想。
今年春天的天氣十分古怪,時而暴風,時而暴雨,時而暴風雨。
充分可以使用“反復無?!彼膫€字來形容此時此刻寂寥的內心活動。
探子來報,蘇丹的大軍正在狂撲而來,說是排山倒海之勢也不為過。
他很是難過。
站在高大的城墻上,他往遠方眺望,心情復雜。
腳下的狄奧多西陸墻高聳入云,千年間抵擋了一次又一次的圍攻。
盡管也有年久失修的墻體,但在此前,已經命人修繕完畢。
狄奧多西陸墻所構筑的城防體系,號稱是中世紀集大成之作。
從建立到如今,一千多年,還沒有哪支大軍能夠從陸墻光明正大的攻克。
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城墻里面的百姓們,早就亂成了一鍋粥。
彼時的拜占庭帝國,統治的地方少得可憐。
除了君士坦丁堡及周圍的村莊,也就只剩下零零星星的幾座小島。
相比而言,奧斯曼帝國簡直就是哥斯拉一般的超級怪獸。
君士坦丁堡南邊緊鄰馬爾馬拉海,如果有援軍,必會從此駛來。
大戰(zhàn)在即,君士但丁十一世遲遲沒能等來基督教大軍。
也是,長達350年的十字軍東征已經落下帷幕,以慘敗而告終。
歐洲列國封建割據,四分五裂,窩里斗還來不及,誰有空管你的死活。
縱是教皇有心,卻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雖然都是基督教,西歐王國卻是天主教,拜占庭則是東正教。
教派分裂已久,面子上都是守望相助,里子上真是恨不得掐死對方。
皇帝垂頭喪氣,不禁唉聲嘆氣。
忽然,金角灣出現了四艘大型帆船,旗幟上是熱那亞共和國的標志。
來者不是別人,正是熱那亞雇傭兵,為首的名叫朱斯蒂尼亞尼。
此人大名鼎鼎,實戰(zhàn)經驗豐富到可怕的地步,關鍵是,他是公認的守城專家。
麾下約有700名武士,雖都是雇傭而來,卻是職業(yè)軍人,戰(zhàn)斗彪悍。
君士但丁堡上下大為振奮,他們堅信這只是第一批援軍。
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卻是安全抵達的最后一支。
700人不過杯水車薪,加上城防部隊,滿打滿算也就8000來人。
這就是拜占庭皇帝手上的全部家當。
清風徐來,不遠處的山林此起彼伏,藍天白云間,歲月靜好。
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平靜,總是靜悄悄。
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御駕親征,統帥十萬大軍兵臨城下。
大軍陣地的中央,是數十門巨型火炮,炮口正對著巨大的狄奧多西陸墻。
炮手嚴陣以待,掌旗的指揮官只等蘇丹一聲令下,就會猛烈開炮。
高頭大馬上,蘇丹按著腰間彎刀,饒有興趣的望著最大的幾門火炮。
那是由匈牙利火炮大師烏爾班所造,炮身全長足足有8米。
據說是有六十頭公牛從遙遠的帝國腹地運送至此。
15世紀的地中海世界,還從未出現過如此巨大的火炮。
蘇丹許諾烏爾班,只要能轟塌狄奧多西陸墻,按四倍工錢賞賜于他。
烏爾班雖然來自信仰基督的國度,但在金山銀山面前,欲望才最真實。
蘇丹大手一揮,傳令兵亮起開炮的旗幟。
炮兵陣地的指揮官瘋狂咆哮:開炮!開炮!給我狠狠的打??!
轟隆之聲震天動地,巨大的城墻在炮擊下不停顫抖,像極了害怕的模樣。
君士坦丁堡在隆隆炮聲之中,陷入了惴惴不安的情緒。
飛過城墻的炮彈直接撞上一棟棟宏偉的建筑,瓦礫頓時掉落一地。
命不好的家伙,就會被砸成肉泥,還沒來得及祈禱,就去見上帝了。
城中的市民大多是基督徒,此刻也在祈禱上帝,拯救他們于水深火熱。
神職人員們拿出圣堂中的圣母像,來回城墻之間,鼓舞士氣。
每一次圍城,這種宗教行動必不可少,對于迷信的拜占庭人來說,效果顯著。
連續(xù)炮轟七天后,外墻坍塌了不少,但內墻依然屹立。
守城大將朱斯蒂尼亞尼組織工兵們,用石塊堆積,第一時間填補了塌陷。
并且從容不迫地打退了奧斯曼一次又一次的沖鋒,驍勇善戰(zhàn)。
這一次,奧斯曼帝國終于遇到了一個值得尊敬的對手。
按著帝國的戰(zhàn)法,可用“侵略如火”四個字來形容。
就是最快時間集結一支大軍,而后以泰山壓頂之勢迅速攻城略地。
大軍開拔,當速戰(zhàn)速決,不可曠日持久,久則生變。
烏爾班大炮固然給了拜占庭人惶惶不可終日的恐慌。
但宗教狂熱所點燃的一絲希望之火,依然在他們的心頭燃燒。
奧斯曼帝國有真主保佑,拜占庭人同樣有上帝看護,足相敵也。
行軍大戰(zhàn)最怕僵局,蘇丹麾下十萬大軍,光是糧草消耗,就是巨大開支。
君士但丁十一世篤定,蘇丹來勢洶洶,但和自己一樣,耗不起。
久攻不下,蘇丹大營果然軍心動搖,撤兵之說流言四起。
21歲的蘇丹雄才大略,他很清楚,一旦撤軍,自己的威信將深受打擊。
不戰(zhàn)則已,一戰(zhàn)必勝,高處不勝寒啊,他已經沒有退路。
正在膠著時刻,君士坦丁堡的上空出現了一輪月食。
月食在城中的基督徒看來,就是世界末日的征兆,結合當下,最是應景。
巡游助威的圣母像也從神職人員手中掉落,碎了一地。
這還沒完,市中心的圣索菲亞大教堂上空,忽的出現了一道光。
這道光直通云霄,云霄處是什么?就是拜占庭人心心念念的天國。
看起來就像教堂的圣靈回歸天堂,棄他們而不顧。
皇帝慟哭,沒想到啊沒想到,執(zhí)劍的天使沒有等到,倒把圣靈給氣跑了。
在現代人看來,所謂的圣光不過是氣象,但在他們看來卻恰恰相反。
本就微弱的希望之火,在此刻徹底熄滅。
同樣迷信的伊斯蘭軍隊,看到月食卻是大為振奮,眼中無不閃著火光。
21歲的蘇丹以父親的口吻向士兵們說道:前進,我的朋友們和孩子們。
真主在上可是看著你們呢,證明英雄好漢的時候,到了。
幾句話下肚,大軍精神抖擻,齊口同聲歡呼,歡呼聲傳到守軍大營。
皇帝站在城頭,忍不住老淚縱橫,喃喃自語:上帝啊,您為何如此待我?
1453年5月28日,烏爾班巨炮轟了整整一天。
同年5月29日凌晨,蘇丹大軍總攻開始,當日,君士但丁堡淪陷。
蘇丹許諾:拿下城池,將士們可縱情劫掠,三日為限。
狂怒的奧斯曼士兵瘋了涌入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教堂遭到滅頂之災。
數不盡的圣物被打砸搶燒,數不盡的修女淪為奴隸。
破城第一天,君士但丁堡就被瓜分完畢。
隨之灰飛煙滅的,還有羅馬帝國最后的繼承人、拜占庭帝國。
有人勸皇帝逃離,金角灣還有我們的船,熱那亞人肯定會幫我們。
但君士但丁堡十一世斷然回絕,抄起長劍,一個人沖向了戰(zhàn)團。
寧愿戰(zhàn)死,也不投降,更不當逃兵。
城在人在,城破人亡,這一點,他沒有丟老祖宗凱撒大帝的臉。
終其一生都在為匡扶帝國大業(yè)奮戰(zhàn),至死方休。
破城一個月后,消息傳到威尼斯,元老院議員們大哭。
德意志的弗里德里希三世,偷偷留下了眼淚。
羅馬教皇則一個人躲在房間,捶足頓胸。
歐洲的大街小巷都在議論紛紛,有人唏噓,有人垂淚,有人彷徨。
15世紀西方世界的震驚,簡直難以形容。
對歐洲來說,君士但丁堡的陷落,就是15世紀的9·11事件。
但在奧斯曼看來,一個世界性的帝國已經崛起,并且勢不可擋。
之后的200年,奧斯曼帝國的鋼鐵洪流將會持續(xù)涌向西方。
歐洲人將會深刻理解,什么叫做被奧斯曼帝國支配的恐懼。
如今的君士但丁堡已經是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爾。
500多年過去了,山河依舊山河,黑海和馬爾馬拉海依然在。
狄奧多西陸墻的殘垣斷壁依然在。
不動如山。
這場改變世界格局的戰(zhàn)役,透過網飛的鏡頭,依然歷歷在目。
時而穿插的解說,不多不少,絲毫不妨礙我們的觀看體驗。
反而能更深入的體會,雙方的是與非,時代的偶然和必然。
這部《奧斯曼帝國的崛起》用六集的篇幅,細致入微的敘說前因后果。
既視感極強,能將人身臨其境的帶入歷史的鋼鐵洪流之中。
六集還是一口氣放出,這很符合網飛的風格:不用追,一氣呵成!
不愧是網飛,出手就一個字:燃。
歡迎同好者交流!
1433,鄭和結束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遠航。把大航海的榮耀讓與了半個世紀后的歐洲人。
20年后,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更名伊斯坦布爾。加農炮完成了對城市的首次勝利,彎月旗升起在圣索菲亞大教堂上空。
其直接促成歐洲人尋找通往東方新航線。1492,哥倫布陰差陽錯發(fā)現美洲。年初,摩爾人最后據點格拉納達陷落?;绞痔鎿Q下彎月,穆斯林軍事力量被逐出西歐。以后的3個世紀,是維也納擋住了奧斯曼人西進歐洲的步伐。直到一戰(zhàn)摧毀這個帝國。
6集,偽紀錄片,一些歷史學者,比如《地中海三部曲》的作者羅杰?克勞利真實出鏡解說。真實與虛構,呈現千年之城的最后榮光。和特洛伊遭十年圍城陷于木馬不同,君士坦丁堡堅持了不到兩個月。即使以穆罕默德天才般創(chuàng)意想出陸路運輸戰(zhàn)艦從而繞過海灣鎖鏈,根據講述,仍是正面強攻起了決定性作用。
《三體3》開篇,君士坦丁十一世幻想妓女利用魔法摘取穆罕默德首級。迷你劇也帶有魔幻色彩。決戰(zhàn)前夜的血月,天亮后圣索菲亞教堂上方異象陡生,都被視為拜占庭人的兇兆。
1453,一個歷史拐點。正像劉慈欣所說,“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歷史意義許久之后才顯現出來,事情發(fā)生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羅馬帝國終于完全消失了。”
嚴格來看,也沒過多久,僅僅39年后,哥倫布西航,發(fā)現美洲。世界各地孤立、隔絕狀態(tài)被打破,開始聯系成一個整體。從此,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或者說全球史開啟。
17世紀,北美洲被殖民;18世紀中后期,澳大利亞被發(fā)現;19世紀最后30年,歐洲殖民勢力深入非洲內陸,整個世界被納入資本主義經濟體系。
看到短評區(qū)里有網友提到本片就是把《征服1453》重拍了一遍,我才想起那部當初為了去土耳其旅游下載后來一直沒時間看在移動硬盤里囤了幾年的據說是土耳其有史以來投入最昂貴的電影,趕緊趁熱打鐵,快進看完了。雖然兩部片子拍的都是1453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征服的歷史事件,但是從兩片子在豆瓣的不同得分就知道高下了,豆瓣反綠教的“精羅”----我也是剛學會這個詞,參考精日-----在《征服1453》下發(fā)表的各種揶揄也真夠精彩歡樂的,我也懶得引述了,只簡單談一下自己的感想。其實土雞拍的《征服1453》立場也還算是比較中立客觀的,對最后的拜占庭王朝并無過多丑化。不過限于篇幅和投入,對戰(zhàn)爭過程的描述自然遠不及網飛,比如“陸上行舟”這場戲就交代的非常簡單匆忙。網飛拍攝宮廷內部和之間的勾心斗角權謀運用明顯是從《權游》現學來的,也算惟肖惟妙。《1453》這方面的內容就少了很多。對角色的塑造,網飛的片子時間多了一倍,在這點上也更是游刃有余,從容不迫,各主要角色立體豐滿:穆二世的野心勃勃銳意進取,意大利雇傭軍首領朱斯蒂尼亞尼的勇敢堅毅和風流浪漫,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惶惑無助和以身殉國的悲壯,兩邊宰相大臣們的老謀深算精致利己都有充分表現。相反《1453》中的穆二世被陪練帥哥哈桑這條線搶了很多戲,選角也不如哈桑帥,君士坦丁十一世更像是個淫邪猥瑣的中年大叔,毫無帝皇氣質,其他配角就更沒有表現的機會??傊?,兩個片子放在一起比,就是春晚和村晚的區(qū)別。最后引用知乎上關于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一段話結束(我是對這個亡國之君有多大興趣才去看了知乎上這個辣么長的帖子): “我愿有一天,能夠站在狄奧多西城墻上,與君士坦丁十一世對話,聽他說說當初作出與城同在這艱難的決定前后的心路歷程,靜靜地聽他描述他的掙扎與艱辛,信念與彷徨,與他對視。他眼里有涅槃的火,還有新羅馬城頭那灰藍落雪的天空。”
因為疫情貓在家里看了, 總體覺得覺得比較差.
就是臉譜化,丑化土耳其人少了, 君士坦丁堡戰(zhàn)役的電影我看了很多部,最早的是20年了吧,記得哪一部的土耳其人就又肥又矮穿的燈籠褲的炮灰; 上一部 征服1453 Fetih 1453 (2012) 就是抗日神劇一樣. 這一部,就是人也挑好看的了, 不像好萊塢華人就要挑丑的演. 可見, 土耳其對西方輿論的影響力增加了很多.
cast 演員也是都是土耳其人, 國籍也是.
塞爾維亞母后,在以前的電影中都沒出現過, 這是挺有意思的話題. 在我國歷史也有不少到敵國和親的公主,但只是一種象征,對政治作用有限, 這位母后可是起相當重要的情報作用和精神鼓勵作用. 電影中暗示蘇丹母親是拜占庭人, 養(yǎng)母是塞爾維亞人, 這是不是一種找補心態(tài), 君士坦丁堡 不過是敗在歐洲人后代手中.
2000人意大利雇傭兵居然多次零傷亡, 這時冷兵器對決? 成武俠小說了, 還堆幾個歷史學家背書.
這位在皇帝邊上倒酒的女奴,不但能悄悄出宮,還能出城不被發(fā)現, 這皇宮的保安....
蘇丹既然要收買熱那亞,把船拖過山. 為啥不讓他們直接放下封鎖金角灣的鐵鏈. 或者既然可以船上發(fā)射炮彈,為啥不直接轟熱那亞殖民地那座拉鐵鏈的塔. 查了一下, 第四次十字軍也是用此法:
同年六月23日,來到君士坦丁堡濱海的十字軍將士,恐懼不安地望向那道綿延不絕的提奧多修斯墻,以及高聳無比的眾多樓塔,顯然受到這壯麗無比的城市震撼頗深。
然而,足智多謀的丹多羅總督老早就有計劃要怎么奪下君士坦丁堡,胸有成竹地向十字軍將士們說明了他的計劃。
從提奧多修斯墻正面進攻,那絕對是愚行中的愚行;但是相對的,金角灣方面的防御就遠比陸上薄弱,只要先讓法蘭克騎士登陸加拉太半島,憑他們豬突猛進的破壞力必可驅逐拜占庭士兵,屆時騎士只要解開阻擋金角灣的鐵鎖障礙,威尼斯海軍就能沖入金角灣,襲擊君士坦丁堡脆弱的側腹。
穆罕默德二世 無疑是一個天性殘忍的人, 明知自己穩(wěn)繼王位,僅僅為了除去隱患就把親生弟弟溺死在浴盆里 , 1444年,也是12歲第一次繼位時.他正式頒布了臭名昭著的“弒親法”,允許他的子孫們在登基為蘇丹后可以合法地殺死所有的兄弟們 . 這部電影倒有點美化他.
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是由四世紀時建成的狄奧多西城墻包圍著的一系列建有圍墻的村莊,村莊之間被大片田野所分隔。
過去的城市還是能自給自足的,不過才5萬居民, 組不了軍隊了,只能靠盟軍,雇傭軍.
電影中,loukas notara 是作為一個賣國貪官的形象出現的, 實際歷史上他指揮海軍防御的十分成功,至于反教皇,是因為被十字軍嚇壞了.
伊斯蘭教, 猶太教, 基督教好像在剛傳播到某地時有驚人的號召力,電影中就是這些不帶盾牌防箭雨的志愿者/炮灰.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好像也就動力有限. 蘇丹勝利了,但土耳其對歐洲的勝利還是有點人數上的勝利, 軍事技術還是不如西方,近衛(wèi)軍還需雇傭西方人.希臘人也在帝國占有重要地位.
托馬斯·帕里奧洛格斯是拜占庭皇帝曼努埃爾二世與皇后海倫娜·德拉加什的幼子。
1428年起,托馬斯與其兄狄奧多爾、君士坦丁同為摩里亞專制君主。1443年狄奧爾多退位后,他繼續(xù)與君士坦丁共治摩里亞。1448年君士坦丁繼位成為拜占庭皇帝后
托馬斯·帕里奧洛格斯之妻為亞該亞的卡特琳·扎卡里亞(英語:Catherine Zaccaria),他們的子女包括:
佐伊·帕里奧洛吉娜(后改名索菲婭),嫁給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君士坦丁堡歷經兩百年的茍延殘喘,于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消滅。
面對君士坦丁堡驚人的復雜性,奧斯曼帝國采取了異常寬容的態(tài)度,通過米勒特制度,讓不同信仰者相對自治,給不同宗教領袖以極大的世俗權力。米勒特制度給奧斯曼帝國帶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
一方面,奧斯曼宮廷更具靈活性。隨著部分米勒特與西方接觸,在經濟上取得成功,一些世俗領袖開始推動現代化。1839年時,奧斯曼政府正式頒布改革政令,提出“一切人不拘任何宗教信仰,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走在傳統國家前列。
另一方面,導致奧斯曼帝國民族主義建構失敗。奧斯曼帝國希望在帝國背景下,建構一個“奧斯曼民族”,但不同米勒特形成了不同的信仰、文化、經濟、習俗,彼此很難達成共識。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各米勒特無法保持同步,權力關系產生變化,加劇了沖突,奧斯曼帝國最終被肢解。
包括米爾斯海默的新現實主義在內,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主流基本上建立在這樣一個假設基礎上,即民族主權國家已經建成基礎上的國際關系。中國還是一個民族國家建設進程尚未完成的國家。中國的國家關系的邏輯,是完成民族國家建設進程邏輯與大國崛起進程邏輯的疊加,可以說兩種邏輯是同樣起作用的,而且在很多時候前者的影響力大于后者。
這么宏大的歷史事件,拍成這樣,雖說差強人意,但總體還是遺憾。
怎么不說穆罕默德是殺了穆拉德二世最愛的兒子阿里占位的
非常詳細地展現了奧斯曼攻陷君士坦丁堡的過程,同時展現了默罕默德一世與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心路歷程,以及當時意大利雇傭軍,熱那亞墻頭草,在歷史中扮演的角色。但是對基督教內部矛盾,奧斯曼要面對東面的游牧民,這些講解不詳。
視覺和故事部分堪比《權力的游戲》,紀錄片部分只靠專家采訪來呈現,尤其喜歡那個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的胖子專家,說話太逗了。。照這個趨勢下去說不定以后真有紀錄片團隊要請頂級美劇團隊來拍了
和君士坦丁陷落的著作結合了看更有感覺,實在不行,尋了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里面也有對迭個事體個描寫
其實他的長輩們已經把東羅馬收拾得差不多了。梯子已經架好,最后摘個蘋果而已。
看得我已經精神分裂了,一會兒精羅狂喜,一會兒高喊阿拉胡阿克巴。之前只是簡單的知道蘇丹把船運進了金角灣,然后從西面城墻最低處攻破;原以為奧斯曼攻占拜占庭孤城很容易,看完了才知道這是多么傳奇的一戰(zhàn)。如果我們也有這樣描述中國歷史上那么多史詩戰(zhàn)役的歷史劇,而不是一些辣雞神劇,那我們的歷史將被全人類所認可。
男主神似少狼主。視覺化歷史戰(zhàn)役,制作非常精良,歷史上略有瑕疵,比如說歷史上拜占庭方發(fā)現地道的人是哪里人還有爭議。
名字難道不應該是Rise of Empires: Ottoman嗎。。而且其實人家原聲是英語啊。。這個條目錯的離譜了
土雞最能吹的祖上
小皇帝差點把自己的國家干滅,幸虧你運氣好,如果不能一戰(zhàn)功成,那就只有萬骨枯的份了。
宏大,精彩,紀錄片和故事片混雜的形式也很新穎,不過對于熟知那段歷史期待更多細節(jié)和演繹的人來說,還是稍顯范范了。
3.5;自視為古典時代羅馬帝國及其基督徒繼承者接班人的穆罕穆德二世,自幼便渴望比肩亞歷山大大帝,于他的立場,非(君士坦丁堡之)“陷落”,乃(伊斯坦布爾之)“征服”;他亦無意毀滅拜占庭帝國,而意欲賦予其新生,再現帝國輝煌,結尾他端坐于圣索菲亞大教堂中,即是政教合一的野心彰顯。六集迷你劇擷取帝國漫漫歷史一角,閃回中的前史交代性格鑄成,提及奧斯曼草創(chuàng)時期首位蘇丹的建國大夢,以及對這位年僅21歲即建大業(yè)的王者構成奪權威脅的叔叔奧爾罕王子(一窺王權爭奪),歷史輪廓還原明晰,細節(jié)采用推演;不過對西方世界遲遲不援并未多著墨,實則注定失陷——各打算盤的計較,君士坦丁堡作為屏障的虛假安全感(絕非壁壘,前哨而已),中世紀式的守城方式難敵加農炮。奧斯曼的“陸上行舟”之計大贊!
精羅流淚
雖然是半紀錄片的形式,但能在屏幕上看到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還是很震撼。偉大的歷史篇章總由兩方共同書寫,雖然對世界的影響不可同日而語,但最后守衛(wèi)拜占庭帝國的,只有一群意大利的雇傭兵,倒是和大阪城前那些名不見經傳的浪人,頗為呼應。我最遺憾的部分倒不是遲遲未到的威尼斯艦隊,而是沒能看到城外血戰(zhàn)的同時,索菲亞大教堂里響徹天際的禱告。
人類群星閃耀時
事發(fā)時朱祁鎮(zhèn)正在被他的弟弟朱祁鈺軟禁。。。。
如果是三部曲就好了(不過幾乎不可能這么拍,哈哈哈哈)——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奧斯曼帝國的盛衰:1683維也納之戰(zhàn);奧斯曼帝國的覆滅:一戰(zhàn)
得理解,土雞祖上的牛逼夠吹一輩子。
感謝網飛給我們上了一堂非常生動形象的歷史課,但標題錯了,第一季主要講的是君士坦丁堡攻克戰(zhàn),雖然加農炮威力很大,但最后還是靠著人海戰(zhàn)術奪取了城市的控制權,另外這個傭兵頭子很瀟灑,我喜歡。蘇丹和他的繼母,我總感覺很曖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