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ht Hassan在一個遙遠和荒涼的村莊里擁有唯一的母牛。他把母牛當作他自己的孩子。當他離開出去遠方做事時,他的母牛死了。知道Masht Hassan和他的母牛之間的關系,那些村民急速處理尸體,并當在Masht Hassan回來時,他們告訴他他的母牛逃走了。Masht Hassan瘋了,他開始在谷倉里度過他的全部時間,吃干草,并且慢慢地覺得自己就是母牛。 此片是伊朗的第一代導演達瑞什·麥赫瑞作品,是伊朗新浪潮的開山之作。
20210924北影節(jié)第6場/中間影院
被使用的奶牛的一生!人到底是什么?是在食物鏈頂端“統(tǒng)治”地球上萬年的高級動物嗎?我“養(yǎng)”你是“統(tǒng)治者”高姿態(tài)的恩賜還是傲慢的共存?我們不就是那產房里剛生下崽子被隔離的母親,不就是格子間的打工人,不同的是我們能坐在電影院悲天憫牛2小時!除了赤裸裸的紀錄,每到擠奶處都有音樂,包辦交配的夜晚導演還給了煙花,這該死的浪漫!看完第一反應這應該是女性導演的視角,果然,我原來還看過她的魚缸!“女性是第二性,排除在男性以外的他者”,應該好好看看波伏娃了。觀影過程會感到不適,導演沒有刻意擬人化,但我們已經(jīng)把奶牛想成了自己,當搖搖欲墜的奶牛走向槍斃室,是該想想進化到今天的我們,什么樣的人類文明該被留下,明天的明天,我們也不過是地球的過客。PS.第一次在中間影院看電影哇,是像798那樣的藝術空間,里面還貼了今村昌平的電影回顧,就是有點遠呀,還買了一本打折的攝影書候場。
全文指路://mp.weixin.qq.com/s/50Wk5WLnIvELJ48nhh2TAg
??About Andrea Arnold
導演安德里亞·阿諾德的紀錄長片《奶牛》(2021),是一部直白、細膩且殘酷的紀錄片。我們通過攝影機看到作為人類生產工具的母牛,是如何度過她的一生。
導演安德里亞·阿諾德出生在英國的肯特郡,母親在16歲時生下她,22歲的時候已經(jīng)有四個孩子,父親比她大幾歲,兩人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分居了。所以阿諾德度過了一段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童年時光,在北肯特郡的一處莊園內,她與動物為伴,過著神奇的散養(yǎng)式生活。她的劇情片中大多是關于女性議題的探討,似乎也有著自身童年經(jīng)歷的印記,從處女作短片《Wasp》(2003) 講述一位年輕的單親母親養(yǎng)育四個孩子所經(jīng)歷的掙扎,到《Fish Tank》(2009) 里探索少女躁動而叛逆的青春與蛻變。
18歲的時候她離家去了倫敦,從莊園到城市,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的繁忙與生活的壓力,改變了她與自然的關系——城市之中,自然不再觸手可及。在英國坐火車時,窗外最多的風景便是成片的、綠油油的草地以及成群的奶牛們。阿諾德開始思考,奶牛們真實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樣的?好奇心的驅使下她拍攝了這部紀錄長片,奶牛對人們是如此重要,給予人類很多很多,但卻極少有人了解奶牛真實的生活以及真實的它們。
拍攝本片之前,幾位國際知名的科學家們簽署了《劍橋意識宣言》,宣告了動物是具有意識,且感知程度與人類相當。這是否意味著動物能夠像人類一樣感知痛苦、恐懼、欲望、憤怒、喜愛、失落、沮喪?它們有同理心和意念嗎?是獨立的個體嗎?是否有不同的個性?我在想,如果我們觀察一頭奶牛足夠久,是否會有所收獲?我完全不想試著去揣測她的想法,或暗示她擁有人類的情感。我只想靜靜地觀察奶牛的日常生活,記錄其中的美好、挑戰(zhàn)和殘酷。去觀察、去看見——看見她。(*此段摘自導演安德里亞·阿諾德闡述)
??編號1129,奶牛奉獻的一生
影片中,阿諾德盡可能地沉浸在奶牛的世界,從它們的視角去探究。影片開始,我們從一個極致的特寫鏡頭中,看到一只小牛在凝膠狀的胎衣中閃閃發(fā)光,首先從她母親的子宮中伸出雙腳,這只編號1129,名叫Luma的老奶牛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多次這種產育的痛苦。接著攝像機鎖定在Luma的身后方,試圖將觀眾從她不舒服而不斷發(fā)出痛苦的哞叫中脫離出來,仿佛她只是一個產育新生命的容器;只有在她不斷地舔去小牛犢身上的黏液時我們才能看到她的臉。在影片的第二部分,我們再次看到Luma重新做這一切,只不過這次她沉重的腦袋被固定住了,農場工人們在她后面忙活著。Luma的一生不斷重復著這一切,懷孕、生產,接著就是小牛被抱走,母子分離,她作為母親的時刻似乎只有在剛出生時為小牛舔去粘液。在這個過程中,她作為母親存在意義似乎只是一個產育機器。
高度工業(yè)化的農場里,奶牛們每天有序地被趕到鐵欄桿圍著的轉盤上用自動吸奶器吸奶,接著穿過重重圍欄去吃糧食,過著日復一日重復性的工業(yè)化生活。而有時,在明亮的夏日,我們也會在田野里看到奶牛;有時我們會在晚上看到它們,在一個具有異國情調的遠景中:在一輪明月下,奶牛在樹上的剪影;還有節(jié)日里,它們被籠罩在黑夜里絢爛的煙火下,是少有的溫情時刻。整部電影中,我們聽到的唯一的直接聲音是農場工人們偶爾發(fā)出的哄騙和鼓勵的命令,他們親切地喊奶?!肮媚飩儭薄獩]有比這更適合、更“偽善”的稱呼了。我們看到小牛們從人造奶嘴吸奶,然后被他們用烙鐵殘酷地剝去頭上的角,我捂著眼睛避免這一暴力的時刻(還有一幕就是工人給奶牛鏟指甲導致流血,血腥地讓我不敢睜眼)。影片的最后,工人牽著身體不太好的老奶牛Luma走到另一處牛棚,給她遞上了一盆飼料,就在她沉浸地吃著飯時被送上了致命的一擊,槍聲響的那一刻我心一顫,她還沒死,喘著最后一口氣似乎在回顧自己的一生。而后攝像機在她那巨大的、黑溜溜的眼睛上移動,展示了一頭母牛的悲慘結局。
維克多·科薩科夫斯基 (Viktor Kosakovskiy)關于豬的紀錄片電影《貢達》,目的是試著去探索或者猜測,農場里的動物或者任何動物真實是什么樣子的?!赌膛!分杏性S多Luma眼睛的特寫鏡頭,當我們直視奶牛眼睛時,她是否也在注視著我們?她對著鏡頭反復、不斷地哞哞叫,她看見了什么?她在思考或感受嗎?奶牛是否理解自己即將死亡這一概念?
導演說“我希望《奶牛》能對每一位觀眾產生一些影響,讓他們不僅僅是和奶牛,或是其他有意識的生物建立聯(lián)結,而是喚醒內心深處的認知和動物本性——我們每個人,與世間所有的生靈彼此相連。”
當然,這類關于人類如何對待動物的紀錄片都存在一個“風險”,即觀眾很容易被導演操縱和引導從而對動物產生情感上的同情,而我認為這種同情并不是一件壞事,我真實地開始重新思考關于人與動物的關系以及對動物生命的認知。
1129,奶牛奉獻的一生,只留下一個冷冰冰的編號嗎?
投稿|合作shiqiaojie11@yeah.net
迷影交流群| 添加微信 shiqiaojie11
動物紀錄片我們看得不少,但越多越多導演借助這種類型,引出更多哲學的思考或者社會問題的關注。意大利導演弗蘭馬汀諾的《四次》中有一段講述老人死去之后,靈魂轉到一只剛出生的小羊羔身上,于是,鏡頭跟隨著羊羔完成了一段生動形象、飽滿哲學意味的生命之旅。去年柏林電影節(jié)的《貢達》更是讓人大感驚喜,鏡頭對準了農場里的母豬和她剛生的一窩小豬,捕捉到趣味無窮的日常畫面,直至最后驚現(xiàn)意想不到的一個高潮轉折……這些都不是常規(guī)意義上的動物紀錄片,而是經(jīng)過導演們對情節(jié)的精心編排,以及動物訓練員的高超技巧,捕捉到發(fā)人深省的動物故事。
從羊(《四次》)到豬(《貢達》),終于輪到了牛的登場,這部名為《奶牛》的紀錄片出自英國女導演安德里亞·阿諾德之手。她絕對是戛納的正宗嫡系成員,先后憑《紅色之路》《魚缸》《美國甜心》在戛納上獲獎,而這部新作也毫無意外地入選去年戛納的官方單元。阿諾德的影迷一定會對她作品中各種動物隱喻的情節(jié)記憶猶新,這次她終于可以光明正大拍攝一部與動物有關的作品。
和《貢達》類似地,導演透過鏡頭親密注視農場奶牛的生存狀況,引出一系列社會問題思考。最顯眼的莫過于人類為了獲取食物,不得不剝削動物:用滾燙的工具把小牛頭上的犄角燙出洞最令人側目。雖說改用機器擠奶,不需用到人力,但一看到奶牛每天在流水線上被取奶的過程,很難讓人心情暢快。即使擠奶場一直播放著動聽的流行樂,也無法掩蓋人類對動物的殘忍。
當然,倡導動物保護的目標更適合留給環(huán)保團體去完成,這位戛納嫡系導演顯然志不在此。她的攝影機緊跟著奶牛的視線目光,盡力模擬出動物的主觀視角,讓觀眾沉浸到奶牛的世界。從牛欄到機械化的擠奶場,再到廣闊的野外,親切地捕捉奶牛的日?;顒?,并盡量將人類角色排擠到畫面邊緣。這一點與《貢達》極為相似,然而有別于《貢達》的是沒有嵌入其他動物的情節(jié),而是專注地對準這頭奶牛和她生下的幾頭小牛。
全程采用劇情片的拍攝手法,在粗糙平淡的紀錄影像里發(fā)掘出意想不到的時刻與驚人的詩意。比如奶牛與同伴玩耍時,得意忘形踢到攝影機,或者好奇地湊到攝影機鏡頭前;最詩意的畫面肯定是成群的奶牛棲息在黑夜星空之下,以及奶牛與公牛交配期間,夜空中迸出煙花的一幕。
在鏡頭親密地凝視之下,這只奶牛主角似乎越來越具有人的屬性,而其身份特征及命運也漸漸與女性的社會角色和地位產生了共鳴。被困于絕望中的女性是阿諾德過往作品里的核心角色,從《魚缸》里愛好舞蹈的少女,到《美國甜心》里遭受家庭暴力的女主角,這些處于社會邊緣的女性角色都在想法逃出壓抑的生存環(huán)境。而這部影片的“女主角”更令人唏噓不已,她每日麻木地走進擠奶場,先后產下兩頭小牛,卻難以給孩子帶來母愛;隨著日漸衰老,她最終迎來的卻是悲劇的下場。
我們并不知道奶牛是否會有如此想法,然而,透過跟她對視的鏡頭畫面,在某些時刻我忽然感覺到,她其實有自己的想法,她同樣渴望自由的生活;當她在野外草地上奔跑與休憩時,很容易看出與她在牛欄和擠奶場里截然不同的放松姿態(tài)。
這部獨特的紀錄片不僅讓人感受到奶牛對于人類的重要性,還能體驗到導演一脈相承的作者標簽風格,由此引發(fā)出女性地位的思考無疑也增加了這種記錄類型的表達深度。
《奶?!酚捌瑥漠a子開始,一只小牛犢從盧瑪?shù)纳眢w里擠出來,她不斷地舔舐著自己的孩子,直到她可以站起來。孩子長大成人離開母親都是輕快地,她跳躍著甚至沒有多看盧瑪一眼。音樂響起,盧瑪要站在擠奶臺上工作,看著在狹窄通道里擠滿了和自己一樣碩大的同事,她有一點點安慰。電影過了10分鐘,現(xiàn)實中可能是幾個月吧,盧瑪又要準備交配了,她和一頭公牛關在一起,音樂又想起了,這是人類制造的催情術,對她們也有用處。公牛舔舐著盧瑪?shù)谋?,一下高高躍起,緊接著黑色的夜空中炸裂了金黃色的煙火。在天空劃過之后,瞬間回歸平靜。音樂響起,擠奶,音樂再響起交配懷孕。喂養(yǎng)小牛的人類在交談,“這是盧瑪生的第六頭小牛了,她最近越來越不好接近,脾氣很奇怪?!庇亩斐睗窈洌R瑪?shù)念^貼在泥里,昏暗的燈光前是一座座黑色的高山,那是她年輕時的樣子,如今是她無法逾越的過去了??粗约旱耐聜冊谝魳仿曋雄橎堑刈呦蚬ぷ鲘徫?,盧瑪在泥里里打滑,她拖著碩大的乳房緩慢地向前走著,之前引以為傲的生殖功能如今成了她碩大的累贅。這可能是她最后一次工作了,她最后一個進入工作欄,音樂一如既往地歡快,這屬于那些年輕的奶牛們。人類跟同伴說要帶盧瑪出去走走。這段路走得好艱辛。在一個獨立的牛圈里,盧瑪享用了獨自的美食,人類向她的額頭開了一槍,她并沒有馬上死亡,她喘著粗氣,像是懷念著自己的一生,她叫盧瑪,她的編號是1129。
影片有兩種貼進的方式,一種貼進牛,鏡頭似乎就是牛的視覺,用牛的視覺帶你走進牛的世界,去認識奶牛的生殖與死亡,牛的溫度,一種是貼進大地,很多次鏡頭幾乎與地面平行,讓人感受天地萬物。這是一部不需要語言,也沒有旁白的紀錄片,但它講述震撼人心的故事!導演的個人風格,特點非常獨特,是讓你通過牛的視界看世界,也是看人類,奶牛不停的生殖,生了六只小牛,產生大量的牛奶,為人類貢獻了許多,可是一但人類覺得它老了,會毫無憐憫的將它一擊而死!這是對人類冷漠的揭示,也是對人類的抨擊!也喑示了人類自身的命運!
為了看這場電影,我精心制定了一個完美的路程規(guī)劃,如果時間充裕還可以吃個便飯,喝杯上班族咖啡,以一種悲天憫人的態(tài)度而不失小布爾喬亞的情趣觀賞這部記錄奶牛的電影。在我對鏡貼花黃后,慢悠悠的走出學術牢籠的時候,我向我的電影搭子傳遞了一個錯誤的位置信息,而我就像往常的二十多年一樣,犯錯了也不自知。當青子審問我身在何處時,我茫然的像站在幼兒園門口等大人來接的孩子一樣。她能等我但電影不會等我,好心情更不會。
我裝出一副大人的樣子,舉起一只沾滿學術垃圾的手,安撫道:麥麥會有的,電影會有的。這是青子第一次見我,可能出于禮貌,也可能出于對學長的膽怯,對我的疼痛回答報之以歌。我們的路上大部分時間都像這部電影一樣沉默,但不同的是這部電影的牛確實不會講話。對于我這種剛學會說話的人而言,面對一個新鮮的人類,很難控制住我的表達欲望。
難以抑制欲望的時候有很多,有的人并不會排解,我猜測動物也不太熟練?!赌膛!愤@部紀錄片,記錄的是一位奶牛在陸續(xù)誕下6子后,在飼養(yǎng)場走完一生的故事。吸引我的是這部電影的預告片,也是這部電影在影片開始前10分鐘的一分鐘節(jié)選——她沖著鏡頭慢悠悠的叫了一分鐘。她應該在拍攝過程中對著鏡頭叫了無數(shù)遍,每一句想必都深得導演欣賞,但是導演只節(jié)選了這1分鐘放在了影片開始的位置,放在了她剛生完牛犢,拖拉著晃晃悠悠的臍帶,準備去擠奶臺的路上。
影片全片幾乎沒有對白,偶爾的人類語言也是輕聲細語,即使看不見畫面,也完全能感受到是在工業(yè)社會受過良好教育的工人。相比人類,主角1192號奶牛幾乎沒有溫和地叫過,她叫在剛生下的牛犢被拉走后,在工人檢查她的產道是否健康時,在進食前,在牛棚里,在草地上。而她溫和在無人的夜晚,在和其他奶牛呆在一起時,在日復一日的擠奶時。
身為紀錄片,本身應該客觀的記錄事實,影片也確實是這樣做的。但影片在新生牛犢被帶走后,拍到了1192號不停的呼喊,也拍到了1192在吃著食物時突然停下來低頭扭過去,靠在旁邊奶牛的肩上,也拍到臍帶在她的產道外面伴隨步伐不住的搖擺。影片以一種客觀的態(tài)度進行,用帶有“陷阱性”的拍攝手法和剪輯方式,讓帶有人文情懷的觀眾的情感左右搖擺。這種“陷阱性”的敘事,讓我上一秒是奶牛群里的一份子,下一秒又變成了圍繞著奶牛群的一位看客,最后又回歸觀眾席,我成為了現(xiàn)實蕓蕓眾生里的一個人類;同時,這種敘事讓我上一秒看的是牛,下一秒看的又是人。單純論畫面成分,影片里是一頭純粹的、有六個不在身邊的孩子的奶牛。但這種形象又完全可以投射在每一個工業(yè)社會裹挾下的生命。
這是電影,也是紀錄片,里面的真實性有時讓我接受不了。露瑪(1192)在生產恢復后又要繼續(xù)生產,在產奶后又要繼續(xù)產奶,他的工作不止不休。但是在她工作時,有時也不是那么投入,我想正是這種不時出現(xiàn)的“抽離感”才是生命的體現(xiàn)??粗E锏娜俊皯蚍荨?,我一直在好奇,在傾聽,在皺眉,我時常覺得拍到這里就可以了。但是看到她還有戶外的戲份時,我舒展多了,同時也開始走神,因為我覺得戶外的奶牛跟戶外的花花草草等一切生靈沒什么不同,他們也正應該如此,但可惜不是所有奶牛都跟印在包裝盒上的奶牛一樣生活在藍天白云上。想到這里我覺得影片到這里也可以結束了。但是露瑪最后還是跨過一片泥濘,去牛棚誕下了最后一子。她開始變得越來越老,她在牛棚倒下時,鏡頭切換到了露瑪?shù)囊暯牵腔椟S的燈光下另一頭牛在俯視著她,到這里可以結束了嗎?
影片結束在一個明媚的早晨,露瑪抬起頭注視著我,又被一個男人帶走,在一個滿是干草的牛棚里,被他用一槍了結此生。我走出影院看著男廁彎曲的鏡面我把映射得更加肥大,像一頭奶牛。
還好,我在看電影之前自作聰明把牛堡吃得一干二凈。
影片主角是天生黑色眼影的母牛Luma和她剛產下的一只潔白小牛母女倆,全片幾乎沒有對白,只是夾雜著人類工作人員的只言片語和偶爾一點背景音樂,完整而戲劇性地展現(xiàn)了她們在農場的日常生活。
整體而言農場的生活不錯,工作人員對她們輕聲細語,經(jīng)常有人檢查她們的健康,還有機會去草場上自由奔跑和吃草。但是影片一開始就告訴觀眾農場的生活是違背奶牛的天性的。小牛剛出生站起來之后本能地想去喝母親的奶,卻被帶離母親,被迫喝著奶瓶里的奶、食槽里的奶,而與母親隔欄相望。
起初我對這樣的開場鏡頭是審視的,用看人的眼光看奶??傆蟹N高高在上的感覺。畢竟人的情感和價值觀在人與人之間差異都那么大,跟奶牛是肯定不能共通的。
但隨著故事展開,我越來越覺得應該用奶牛類比人類自己,進而意識到現(xiàn)代人類的生活和奶牛一般可悲。
1. 小牛一出生就和母親分開 —— 大城市打工的父母個留守兒童;
2. 母牛在狹小的圍欄里吃飼料、產奶 —— 打工人每天在不見天日的工位上996;
3. 一群小牛被趕進車里送往另一個農舍 —— 打工人們每天帶著上墳的心情在擁擠的早高峰中去上班;
4. 小牛被打上標簽、被燙掉牛角 —— 人們?yōu)橛洗蟊妼徝辣黄裙?jié)食、動刀子、打耳洞;
5. 母牛被關在圍欄里和公牛配種 —— 一線城市人們?yōu)榱速I房子而結婚,為了讓上一輩高興而生娃;
母牛Luma在交配后又一次懷孕產子,小牛又一次被帶離母牛身邊,母牛又一次試圖反抗人類,又一次對著小牛離去的方向仰天長嘯,然后日復一日又重復著吃飼料、擠奶、婦科檢查、交配……不斷重復,直到再也沒有被利用的價值,她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像她這樣的母牛在農場里還有很多,與此同時小牛漸漸長大,也將重復如此的一生。我不認為奶牛因人類的壓榨而可悲,因為人類壓榨的同時也保證了它們的生理健康,壯大了它們的種族。它們的可悲之處在于人類一樣,我們?yōu)檫m應社會而壓抑自己的天性,我們?yōu)榉毖堋檫M化、為成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而舍棄了一部分的自我。
無關乎性別,我就是一頭奶牛。
這應該是北影節(jié)我看的幾場里面印象最深的一部片子,也是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沖著安德里亞·阿諾德的大名來的。依舊延續(xù)了手持?特寫?幾乎無臺詞的個人特征,標明是紀錄片但是效果非常超現(xiàn)實,個人覺得仍然有敘事的成分,但是內容和形式融合得非常好。手持攝影強調主觀感受和情感表達,為奶牛賦予某種擬人色彩。另一方面自然紀實性和人類機械生產的效果處理很出彩,奶牛被拉去和公牛交配用了一段蒙太奇和超現(xiàn)實處理。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誰的烏托邦》(沒有拉踩曹斐老師的意思,她也很厲害),一種機械生產與自然生命對比的反思,最后的槍決將影片直接推向高潮。我感覺安德里亞一直在嘗試新領域,是一部大膽又出色的作品。
4.7 非人影像,非物視角,一種“身體—影像”。攝影機嘗試以模擬奶牛的視角,去捕捉“人”作為攝影師無法呈現(xiàn)動物視角的私域影像,但景框的調度及剪輯上的敘事卻始終暴露著視角選取中人為的主動性,這樣的一種“身體”的影像在對視角的有效操縱下很容易讓人想象“攝影師”是如何存在——即攝影機被放置于何處。當我直到影片最后還在思考攝影機是被綁在另一頭牛身體上或是其它低的角度的如何模擬時,一聲槍響奶牛轟然倒下在巨大特寫中漆黑的瞳孔映射出手持攝影機的“人(導演?)”......#BJIFF第一場
現(xiàn)在養(yǎng)牛都給牛放Billie Eilish,Kali Uchis,SOAK……
#11th BJIFF# 鏡界。前入圍2021戛納電影節(jié)“戛納首映”。安德里亞·阿諾德完全是當劇情片拍的,不僅建構了故事線還真的寫出了“動物弧光”,著意拍了很多關系鏡頭以及主轉客客轉主的設計,而且還是她本人那種強烈風格,相當好看。而且?guī)缀趺總€鏡頭都能確認到牛的編號:母牛1129(屁股上)小牛4418(耳朵tag上),也不存在某動物紀錄片用多個素材拼接的問題。導演也設置了很容易跟片子共情的路徑,反正我覺得除了生態(tài)批評動物權利之外再上點女性主義批評也不難……至于是不是要解讀成社畜的寓言那就兩說了。
這是第三只奶牛拍的吧 我是第四只
IDF開幕片,導演用鏡頭跟隨著一只左眼有圣母淚滴印記的乳牛,展示它在一片“流淌奶與蜜應許之地”的交媾、生殖、哺乳、排泄,全片的氛圍是充滿著尿溺、糞穢的水泥地,在這邊她滴下乳汁、體液、滲出血,在流行歌曲中誕下六只猶太教意義上的小Donna。值得一提的是,乳廠有兩種語言,一個是“come on”,一個是“freedom”,企圖用集體性失憶/夢囈去置換本便可憐的動物的個體記憶;相較之下,那聲槍響不算什么,交媾中燃放的煙火也不算什么,哽咽的哞叫也不算什么。(一切肇始于那聲歡呼:“it‘s female!”
How do you use my femininity and dream to create merchandises
拋棄環(huán)保主義/素食主義這類顯而易見的主張,牛真的拍得很靈性,小牛聞花香那一刻堪稱神來之筆。人類太淺薄了,連一頭牛的生命都無法解讀,卻要掌控。2021.9.28更新:去了真的養(yǎng)牛場,被臭得頭暈眼花。為什么大熒幕那么好看,因為不臭。
#BJIFF2021# 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第一個鏡頭一出來我就已經(jīng)給出四顆星了。
它眼角有一顆淚痣。任人類如何把它工具化、義體化。它被叫good girl,它被剪掉耳朵,烙上顏色,它叫它的孩子,但孩子已不在了,每一次??伤部催^日落啊,星星,煙火,飛機飛過。它奔向草地和短暫的自由。它被干凈利落的殺死。它會為自己悲傷嗎?它看向最后的太陽在想什么?| 阿諾德一如既往地寫實卻抒情。她看見了一頭牛。于是有更多人看見了她。
沒有任何畫外音的動物紀錄片 神乎其神 連續(xù)的小景別 全程手持 空鏡頭里的飛鳥 所有的影像都給了奶牛而不做人的干涉 有驚嘆也有悲哀 是動物視角也是女性視角 被剝削的一生 無奈的一生 生育對任何動物都是折磨 女導演就是牛逼??!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墒俏疫^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么也錘不了我。”
不妨換一個角度來看這部電影,不往動物權益保護的方向思考,單純地去看導演拍攝技法,導演無疑是成功的,比《貢達》高級多了,它有著系統(tǒng)的故事線,情節(jié)編排和節(jié)奏掌控。導演用拍攝真人的方式去跟拍奶牛,展示一頭奶牛被養(yǎng)殖的一生,模擬奶牛的視角,讓觀眾跟一頭奶牛共情,直到最后一刻跟著奶牛的命運達到高潮,向觀眾展示電影的魅力。
BJIFF。一聲槍響最震撼。厚著臉皮準點下班,被堵在路上,遲到了10分鐘,就是為了掙扎著看電影。社畜甚至有些羨慕奶牛能看著煙花聽著音樂做愛。。我只有一個人看電影而已。。其實人也差不多吧,被支配被控制,也沒走過去多遠,只能看看天踏踏草就當享受了,然后天災人禍砰一聲的死掉都還算不錯的。
對英國階級的多視角觀察,安德里亞·阿諾德與肯·洛奇并駕齊驅,此次她運用哈佛人類學影像實驗室的拍攝模式,完成對后者的超越,從BBC這種講解說詞紀錄片禍害到全世界的國家制片系統(tǒng)手中拿到資金拍攝這樣的直接電影作品,也是令人大呼過癮,說阿諾德剝削動物的,請看全了她的片子再來噴,這種無視鏡頭存在的相處關系要付出怎樣的準備,舔舐鏡頭留下的就是純粹人類的母性。
令人心碎的一場人(牛?)類學觀察。影片伊始特寫母牛分娩,初看令人生理不適,直到鏡頭延續(xù),貼近、模擬著奶牛的視角才打開一種非人的感知,周遭不再感到骯臟,牛聲不再感到聒噪,母女之間的舔犢充滿天然的生命力。牧場的人類被鏡頭邊緣化,瑣碎的對話也不承擔敘事意義,觀眾如同化身為奶牛,下放到牛欄里,躋身在麥垛泥壤中,在湫隘、潮濕、昏暗的牛欄中進進出出,隔三差五和眾奶牛站在碩大的圓形轉盤上,在響徹牛棚的人類流行音樂中,連接著八爪魚般的擠奶器,滑稽而悲涼地產奶。敘事視角一分為二,小奶牛和她的母親,二者命運走向帶來全片的情感流動。老奶牛遲暮,猝不及防地被以人道主義的方式一槍擊斃,結束了作為生產資料的宿命。阿諾德不評議不控訴,不管是物種間的奴役,還是當代社畜的一種變相況喻,它真實地呈現(xiàn),又克制地回到真實本身。
我再也不喝牛奶了。如果有一天可以靠機器生產牛奶,不需要不人道的對待奶牛,但是結果是沒人養(yǎng)這種動物,奶牛又完全沒有野外生存能力,最后這種動物徹底地從世界上消失了,滅絕了,這是仁慈還是殘忍?
@ LFF ICA 偉大的電影,這是我心中期待的以動物之眼去看去感受。我看到剛離開媽媽的時候就哭到不行了,后面結局時我已經(jīng)有了準備,但廳里有個小姐姐哭得好大聲,這一刻我們都只是一個渴望生和愛和自由的女性生物而已。Andrea和制片在場,她們說這是一部關于Luma的電影,無關其他,也拒絕談論動保之類的話題,這很明智,因為此片關于seeing 和 be seen,不是越俎代庖惺惺作態(tài),若觀眾有解讀和啟發(fā)那是觀眾自己的
你直視著她的眼睛,于是會讓你望見憂傷、滿足、勇敢、痛苦、麻木…敘述讓位于跟隨,一切都只交由鏡頭說話。與很熱衷于被拿來對比的《貢達》截然不同的感受是,它來自一名已經(jīng)熟稔風格、并且(相對)更了解的作者。配搭的流行歌曲,試圖擬人化的生產過程;即使這是紀錄片,Andrea也在用一種巧妙并且不遮掩的方式提醒著看客,鏡頭背后是誰,又曾想要展示什么。
導演帶著「長時間跟拍任何一個人都能拍出屬于他的獨特的故事」的信念「那動物應該也可以吧?」的好奇策劃出的紀錄片,沒有任何預設的價值輸出,所有解讀和評價都完全交給觀眾,然后導演自己面對著各式各樣的反饋聽得津津有味。在遇到這只個性和花紋都最合適的牛之后,本計劃是完整呈現(xiàn)媽媽和孩子兩頭牛經(jīng)歷的一種循環(huán),但最終選擇停在了目前的結尾。連續(xù)看了幾部糟心的結尾之后更覺得最后處理得最好。
全程不舒服,在想這是gopro還是手持,確定是手持以后覺得至少這反映了某種技術上的努力,人類嘗試蹲下去,用奶牛的視角,和奶牛一起擁擠地生活。但也僅僅是這個層面上有意義了——這個議題太白也太資產階級了,我無法想象任何一個真正生活中和牛有聯(lián)系的人會坐在那里看完這部電影,于是我感覺很古怪,感覺它又殘忍又傲慢。拍攝牛交媾的時候我甚至有點生氣,影片正好進行到45分鐘,交配出現(xiàn)了,這是什么,好萊塢黃金敘事守則?一頭牛的生命結束了,然后如何呢,它被從頭到尾利用了一遍,攝影機對準她的器官強調了一遍又一遍,就像擠奶器一遍又一遍地接上她的身體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