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日,央視新聞微博公眾號發(fā)布《撒貝寧與秦朝博士共讀尚書》預告
1.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衰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 不絕如縷 薪火相傳 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講無伏生,亦不明不義 2. 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 鑒古知今,學史明智 3.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貢》 九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徐州荊州梁州豫州雍州
以上是我對《書》的筆記!
《尚書》這種典籍,佶屈聱牙、晦澀難懂,與電視藝術這種大眾傳播的載體結合,必然會有有一些信息被選擇性的展示或舍棄,而這個節(jié)目播出的平臺,不是央三是央一,必然有一些被舍棄,另一些被強調(diào)。這些簡單的道理,原來不是人人都懂。
有些人甚至覺得自己比研究了一輩子尚書的教授,學界認可的泰斗老先生還懂尚書。套用一句當紅的脫口秀臺詞,他們總是這么普通卻又這么自信。
說實話,節(jié)目中最讓我動容的,不是華夏九州自古就是一體,也不是伏生最后的回眸(當然這些的確讓人淚目),而是鏡頭給到觀察間那個研究一輩子《尚書》的老爺子時,他的淚光閃閃和動情鼓掌。
再說實話,節(jié)目的戲劇有多好,服化道有多精細,演員的演繹有多動人,這些都是觀感性的,太見仁見智,爭論也沒啥意義。但必須看到節(jié)目的誠意和尊重(據(jù)說發(fā)布會時說一期節(jié)目會請60多個頂級的相關專家來上課),我們喜歡這個節(jié)目,不過是因為它拂去了典籍明珠上的些些蒙塵,讓我們看到這些寶藏穿越千年的光芒,而這光芒,竟和我們的血液共鳴,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的成就了我們這個民族的當下。
化用一句剛看到的北大張頤武教授對節(jié)目的點評來結束這篇由于對某些不公評論不忿而下筆的文,《典籍里的中國》借用有溫度的想象,讓觀眾獲得了一種可信的力量,我們和撒貝寧一起進入了一場久違的靜心讀書的夢境,感受到了中華文化那種「天不能死,地不能埋」的延續(xù)傳承的生機與力量。
PS:彈幕里無數(shù)說看完節(jié)目去買《尚書》的小可愛,真的比可愛多還可愛。
大家好,我是戴著眼鏡拿著話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開場之前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你心目中的“綜藝”是什么樣?
是小鮮肉唱跳rap、出道最強跑調(diào)reader?
是講冷笑話、耍言情劇、導師一開心S卡B卡滿天飛?
還是一眾喜劇演員臺上抱頭痛哭?
國內(nèi)部分主創(chuàng)團隊的騷操作,真的是看麻了一群觀眾。
好在我們還有熱愛高強度整活兒的央媽,以及它的開年欄目:
典籍里的中國
后簡稱《典籍》
其實,說《典籍》是“綜藝”多少有點降欄目的格調(diào)。
按照央視介紹,《典籍》應該叫做“大型文化類節(jié)目”。
而就這么一部講文化的欄目,能在遍地選修的綜藝海里獨樹一幟。
特別是x瓣評分高達9.0。
別問,問就是太上頭了?。?!
而它能夠成功的第一點,毫無疑問是超精良的制作。
先看已經(jīng)出場的演員名單:
倪大紅、吳樾、李光潔、李小川……對了,還得加上撒貝寧。
一票老炮兒同臺飆戲,看得人渾身雞皮疙瘩。
舞美聲光電,特別是那條代表“時空隧道”的甬道堪稱神來之筆。
最后,加上電影級別的運鏡和走臺。
拋開文化,只當成話劇來看都香透了。
建議喜歡用撕x糊弄觀眾的某巨人“導演”多學著點。
當然,央視扯這么大一攤肯定不止為了炫技。
除了硬件到位,在“軟件”配置上央視同樣下足了心思。
作為節(jié)目主體的話劇部分。
以“未來讀書人”撒貝寧的第一視角做切入。
通過一次次的穿越,來講述每一部典籍的故事。
一部典籍對應一個歷史人物。
一個典故對應一段歷史故事。
用穿越營造沉浸的講述,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看過的動畫片《海爾兄弟》和《千千問》。
這么做,很容易就會把觀眾帶進“戲里”去接收故事里的信息。
同時也能帶動起觀眾們的情感和共情,
畢竟,它要介紹的典籍往往大名鼎鼎,又往往無人問津。
比如已經(jīng)播出的兩集,分別介紹了《尚書》和《天工開物》。
雖然中學歷史課本里都講過,但真讀過、讀懂的人不會太多。
所以,撒貝寧兩次講“后人都在讀”的時候。
啃不動兩本書的我只能羞愧的低下頭。
害,又給中國文化傳承拖后腿了~
在故事展開之后。
第一集是“ 尚書”回目。
作為本集講述的典籍,《尚書》共分4卷58篇(一說59篇)。
其不僅是研究先秦歷史的重要參考讀本。
也是“中國”一詞的由來。
話劇以“伏生護書”作為線索推進。
伏生一家為守護《尚書》孤本,不惜以命相拼。
這種“執(zhí)念”,對于我們來說可能很難理解。
所以,緊接著開始推進到“大禹劃九州”和“牧野誓師”。
兩個氣勢磅礴的故事最終濃縮成兩個簡單的道理:
“九州即中華”和“民心即中華”。
最終引出“《尚書》即中華”。
結合開篇誦讀的片段,《尚書》記載的文字,就是中華文化流傳千年的智慧和根基。
為保5000載中華文化根脈,我等華夏兒女義不容辭。
而這種血脈精神,正是中華文明歷經(jīng)磨難卻延綿不絕的內(nèi)核。
而對比立意宏大的第一集,第二集《天工開物》則更加具象。
這里岔開個話題哈。
我在刷資料的時候很偶然看到了一個評論。
大致意思是“為什么開篇講《尚書》,《黃帝內(nèi)經(jīng)》、《本草綱目》之類不能講嗎?”
我個人倒是覺得欄目組的排片還挺有深意的。
第一集用《尚書》講中華緣起,正好帶出節(jié)目開端。
而第二集的《天工開物》則完全可以理解為“民以食為天”。
如話劇里引用原著的那句“貴五谷而賤金玉”。
吃飽飯對那個時代的民生建設,乃至對民族國家,都太重要了。
為了展現(xiàn)這種追求,欄目對《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做了一些符號化處理。
準備的三大套裝束里,兩套都是農(nóng)民形象。
由此深化宋應星一生都在努力實現(xiàn)的“天下富足、禾下乘涼”夢想。
進而展現(xiàn)他為傳播改良生產(chǎn)技術鞠躬盡瘁的一生。
就敘事而言,《天工開物》這部話劇要比《尚書》平一些。
可正因為“平”,更多的時間留給了對宋應星的細節(jié)刻畫。
比如那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比如宋家兄弟和好友涂紹煃從科舉走到著書的過程。
那句“此書與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完美展現(xiàn)以三人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文人風骨。
可謂大氣磅礴。
此書與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
當再次踏上時空隧道穿越到現(xiàn)代時。
宋應星和袁隆平兩位同樣擁有“禾下乘涼夢”的老人相遇。
橫跨300年的握手,把氣氛推到了最高潮。
我想,這不僅是對新中國發(fā)展的展現(xiàn)。
也是我們繼往開來,對先人志向的繼承和交代。
那種震撼。
真的是淚目。
除了可以稱之為“驚艷”的話劇部分。
有個常常被忽略或者被部分人稱為“多余”的地方,也值得說一說。
這就是專家講解和公演準備環(huán)節(jié)。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這種操作有“水時長”的嫌疑。
但別忘了,《典籍》的立意在于“傳統(tǒng)文化傳播”。
特別是針對像我這樣可能聽過書名卻不一定看過看懂的小白。
像人物生平、典故出處這些比較瑣碎又關鍵的內(nèi)容。
塞進話劇結構會拖沓,放著不講又可能讓觀眾看了一頭霧水。
這些影響話劇觀感的“雜活兒”,交給專家和幕后花絮,就再合適不過了。
總體來說,這個節(jié)目的質(zhì)量還是比較上乘的。
不管是單純當話劇,還是結合專家講解當文化獲取入口。
《典籍》至少在已經(jīng)放出的這兩集,都完全可以勝任和拔高。
隨著情節(jié)的展開,更多的經(jīng)典會通過《典籍》進入大眾視野。
據(jù)說《典籍》后面要穩(wěn)定周更。
那可以預見,每周的熱搜top估計就沒什么懸念了。
最近我也看到很多人對于典籍會不會“高開低走”的疑慮。
就我個人看來,未來隨著不斷細化的典籍講解鋪開。
可能會因為選題或者表現(xiàn)形式在熱度和討論度上有波動。
不過,這畢竟《典籍》被央媽作為開年王牌節(jié)目。
出于各種原因,可能會有一些細節(jié)考究或者表現(xiàn)上的爭議。
比如最近炒上熱搜的“宋應星辮子”問題
能夠指出瑕疵,這無可厚非。
但瑕不掩瑜,我們也不能否認,《典籍》在它的封神之路上已經(jīng)邁出了一大步。
當然,對于那些死咬著個別細節(jié)不放帶節(jié)奏的“懂哥”們嘛……
過于偏激的話我肯定是不會說的。
但下面這張圖我覺得很有意思,可以分享給大家。
嗯,就奇文共欣賞咯
至于其他的嘛……
反正央視也正式宣布了周更,慢慢往下看就好了。
那么今天咱們就聊到這里,如果你喜歡我的講解,或者還想看更多經(jīng)典綜藝評述,請瘋狂點贊評論。
我們明天再見。
拜了個拜。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編輯:阿翟
1.孫子兵法:伍子胥自刎的那個片段很戳,反復看了很多遍 2.徐霞客游記:徐霞客垂暮之年心心念念的書稿被流傳下去,他拿著pad雙眼中帶著光,驚喜地一劃一劃,喜極而泣,眼淚落在pad上,他慌忙去擦,嘴里念叨著書稿書稿??吹竭@里感覺太心酸了,說不出來的感覺。感覺中文的含蓄真是刻在骨子里,徐霞客整本書都在隱隱訴說自己對華夏山水的熱愛,卻不曾大篇幅去講述自己的愛。換作外國文學,或許會是更直白的表述,類似于“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各有各的好,但還是更喜歡含蓄一些的表達~
3.“做醫(yī)者難,修本草更難,可是我卻沒有料到,刊印本草比修本草還難。” “為自己我一生不求人,為了從醫(yī)我求過父親三次。壽國以壽萬民,壽萬民以壽國。這次刊印《本草綱目》是利百姓,利家國的,我千里求序,很難啊,但是又有何妨?” “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典籍里的中國/《本草綱目》·李時珍臺詞
4.天工開物:引子故事是袁隆平先生,我當時下意識看了一眼播出時間,那個時候袁隆平先生一如劇中還在稻田里。那個時候我就在想啊,為什么這一集的主持人不是袁隆平先生呢? 后來看到最后,宋應星跟著撒貝寧來到現(xiàn)代,正是袁隆平的試驗田,首尾呼應起來了,也推向了最后一個小高潮。 袁隆平和宋應星就相見了?!澳阋灿袀€禾下乘涼夢?”大抵就是這樣的驚喜吧。作為一個古代人的宋應星不太理解握手,不過兩個人的手還是緊緊握在一起,跨越時空的兩位老人,都在為了禾下乘涼夢而努力。一瞬間淚奔。最后袁隆平送給了宋應星一株超級稻,宋應星也走過甬道回到歷史中去,雙手抱著那株超級稻,足見珍重。
5.史記:司馬遷算是唯一一個沒有走去現(xiàn)代的歷史人物吧。不說劇情和演技這兩個夸爛了的優(yōu)點,司馬遷這一集真的超級超級推薦。我在想司馬遷沒有去現(xiàn)代看看,是為什么呢?也許是他是唯一一個心愿已了的人吧。青史已出,父命已成,司馬家的使命也完成了,而他也完成了自己的執(zhí)念與信念,也終于有了“機會”重活一次,有了“臉面”去見司馬家的先祖。也許正是因為這樣,司馬遷最終并沒有去現(xiàn)代看一看,他唯一的掛念只不過是:后人還讀太史公書嗎? 他稱魯迅為自己的知己,聽見魯迅對太史公書的夸贊,對著魯迅的背影說道:先生,謬贊了。 好像這些人從不關心自己在后事有什么樣的名頭,有什么樣的成就,關心的都只是自己的書還在嗎?還在讀嗎?還有人知道嗎?不能不為之動容。 司馬遷在看后世的光影時,說的最多的一個字,就是好。好,好,好?;蛟S正是心愿已了,太史公書也能公之于世,自己死而無憾,也便沒有什么想說的了。 說來也很愧疚,這些書我都沒看過。二十四史總共也就讀了幾篇。是時候多讀一讀了。
6.傳習錄:看了王陽明那一集,學到了的同時哭死了,演技在線,內(nèi)容在線,淚點也在線,愛慘了不過如此。 有個情節(jié),王陽明跟著撒貝寧來到現(xiàn)代龍窟(?記不起),一個青年人準確說出王陽明的想法,王陽明愣愣看著他說:你很像我的一個學生(他英年早逝的愛徒知己徐愛),簡直哭爆了。最后王陽明別過撒貝寧,回到歷史中,他邊走邊吟誦那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正是王陽明的臨終遺言。頗為震撼記憶猶新
7.推薦章節(jié)《傳習錄》《史記》《本草綱目》《徐霞客游記》《天工開物》。感悟之前零零碎碎都說過了,總之極為推薦。其實對帶古人看(講)現(xiàn)代的發(fā)展得地方不是很喜歡,總有種心酸的感覺。甚至覺得若是他們真的知道后世,或許會生出一些恨吧,遺憾自己未能見到,”生不逢時”亦或是其他的情緒。單除此之外的劇情都是很好的,也很適合重復性工作的時候邊看邊做。
作者:劉光勝,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博士后?,F(xiàn)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華簡與儒家經(jīng)典的形成發(fā)展研究” 課題組成員、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著有《出土文獻與<曾子>十篇比較研究》、《清華簡<系年>與<竹書紀年>比較研究》、《<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壹)>整理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尚書〉研究》。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作為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尚書》上起堯、舜、禹傳說時期,下訖秦穆公時代,是考察夏、商、周三代歷史的第一手研究資料。然而《尚書》在流傳過程中,命運多舛,屢遭劫難。2008年7月,清華大學從香港文物市場搶救回一批珍貴的楚地竹簡(以下簡稱“清華簡”)。北京大學加速器質(zhì)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以無字殘片為標本,對清華簡進行AMS碳14年代測定,經(jīng)校正后,得到清華簡的時代為公元前305±30年,即戰(zhàn)國中期偏晚。 在中國歷史上,《尚書》類文獻的重要發(fā)現(xiàn)有兩次:一是伏生今文。秦始皇焚書,伏生將《尚書》藏于屋壁。西漢初年,政局穩(wěn)定,伏生復求其書,得今文《尚書》29篇。二是孔壁古文。漢景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發(fā)現(xiàn)《禮記》《論語》《尚書》等多部典籍,其中古文《尚書》16篇。河間獻王古文《尚書》、杜林漆書等版本面世之后,隨即散佚、消失,至今已無法管窺其內(nèi)容。在這種意義上說,楚地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竹書清華簡,可謂是《書》類文獻的第三次重要發(fā)現(xiàn)。 清華簡對于《尚書》學史研究的重要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 其一,《尚書》文本的重新解讀?!渡袝た嫡a》之“康”,馬融、王肅、孔穎達等學者解釋為國名,而鄭玄、江聲、皮錫瑞主張是謚號,兩種說法相爭達千年之久。清華簡《系年》第四章云“(周成王、周公)乃先建衛(wèi)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說明“康叔”“康侯”“康誥”之“康”皆源于康丘?!渡袝焚デ?,“于六藝中最難懂”。清華簡的面世,為文本解讀提供了新的契機。
其二,《尚書》文體學研究。過去我們把“誥”,理解為“自上對下”的訓誥,但從清華簡《尹至》《尹誥》看,伊尹為臣,他可以“誥”湯??芍罢a”體有“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兩種方式。大盂鼎、毛公鼎等銘文中“令(命)”,包括賞賜、冊命、行往、征伐等豐富的內(nèi)容。清華簡《祭公之顧命》名義上是“命”,卻帶有訓誥的性質(zhì)。清華簡《芮良夫毖》似《書》似《詩》,體例雜糅。清華簡《成人》,近似于《尚書·呂刑》之體。清華簡《赤鵠之集湯之屋》雖屬于《書》類文獻,但文體切合“小說”的特點。以清華簡《保訓》《命訓》為依據(jù),可管窺“訓”體之特征。這些帶有原生樣態(tài)的文獻,使我們對《尚書》“因事而立,體例不定”的文體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體認。 或稱“六體”,或言“十例”,不過是后儒對《尚書》體例的歸納與總結。借助出土簡帛文獻,擺脫后世《尚書》文體觀念的藩籬,重新發(fā)掘先秦《書》類文獻典、謨、訓、誥、誓、命文體的原生態(tài)特征,則可展現(xiàn)其所承載的多樣的文體功能。
其三,分系研究。目前《尚書》學的研究,如馬士遠《周秦〈尚書〉學研究》《兩漢〈尚書〉學研究》、程興麗《魏晉南北朝〈尚書〉學研究》、趙曉東《隋唐〈尚書〉學研究》、張建民《宋代〈尚書〉學研究》、古國順《清代尚書學》、史振卿《清代〈尚書〉學若干問題研究》等,多是按照朝代順序縱向歷時性的展開。 我們認為,《尚書》學研究既要措意于縱向的演進,同時也要關注橫向的延展。先秦時期,《書》類文獻傳流有兩個重要的特征:一是多系并存。在儒家《尚書》系統(tǒng)之外,還有墨家、道家、清華簡等不同的《書》類文獻系統(tǒng)。二是多本別傳。在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地區(qū),存在不同的傳本。如齊魯?shù)貐^(qū)有孔子傳《書》、墨子傳《書》,楚地有清華簡《書》類文獻,鄭國也有《書》。簡言之,有大量的傳本,游離于系統(tǒng)之外。 春秋戰(zhàn)國,是《尚書》流傳過程中文本變動尤為劇烈的時期。我們主張在縱向分期的基礎之上,將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及清華簡《書》類文獻橫向分系,然后區(qū)別不同傳本,立體、多層面地考察,才能開辟出先秦《書》類文獻研究的新境界。 其四,古文《尚書》真?zhèn)螁栴}研究。自南宋至明清時期,吳棫、朱熹、梅鷟、閻若璩、惠棟等人前后相繼,從篇目不合、文體偽謬、文辭襲用、職官淆亂、禮制悖謬、地名晚出、歷法錯亂等諸多層面,多角度、全方位抉發(fā)古文《尚書》之罅漏。“祛千古之大疑,立不敗之定讞”,“晚書”出自后儒偽造,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可。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者紛紛為之翻案。張富祥、楊善群質(zhì)疑閻若璩辨?zhèn)谓Y論有失公允。鄭杰文從墨子引《書》的角度,懷疑梅賾沒有造作“晚書”。張巖對“晚書”字頻進行電腦檢索統(tǒng)計,其結論是作偽難度太高,高到不可能實現(xiàn)的程度?!巴頃闭?zhèn)喂福俅蜗萑肓碎L時段、多回合的激烈辯難之中。 《尹誥》為伊尹誥商湯之辭,但古文《尚書》作偽者卻理解為伊尹誥太甲?!抖Y記·緇衣》引《書》“惟尹躬及湯咸有壹德”和“惟尹躬天見于西邑夏”,本屬于《尹誥》一篇。而輯補者卻離析為二篇:一歸入《咸有一德》篇;一歸入《太甲上》篇。從清華簡《傅說之命》看,“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為武丁所言,但古文《尚書》作者卻妄改為傅說之辭。先秦時期《書》類文獻多線傳流,文辭難免增刪潤色,但時代錯位,篇目割裂,言說者張冠李戴,傳本的差異、傳流的多線難以遮掩“晚書”作偽的痕跡。 其五,漢晉時期古文《尚書》成書過程的再考察。關于古文《尚書》的成書時間,有漢代說、魏晉說、東晉說、劉宋元嘉年間等多種意見。近年來“漢魏孔氏家學”興起,目的在于從民間傳流的視角,證明梅賾本古文的真實、可信。而清華簡《書》類文獻的面世,證明古文《尚書》當為晚出,漢晉之間的古文傳流,就要實現(xiàn)從“證真”向“察偽”的根本性轉向。梅賾本古文《尚書》的傳授,既然不能與漢儒之本相銜接,那么它是怎么來的?是何時、何人抄撮他書所為?作偽的原因究竟何在? 武丁本是《尚書·說命》的作者,鄭玄卻錯誤地理解為“傅說作《說命》”?!抖Y記·緇衣》引《尹誥》“惟尹躬天見于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說的是夏桀因暴政虐民,以致上天降喪,邦亡身喪,而鄭玄誤讀為“夏代先哲王以忠信得以善終”。作偽者相信鄭玄《禮記注》,對于他的錯誤說法皆照搬照抄。我們發(fā)現(xiàn),類似的抄襲有四處之多。在作偽者抄撮補苴過程中,鄭玄注是不可或缺的參照。郭璞注成書于永嘉四年(310),它兩次引用《孔傳》,則《孔傳》成書必在公元310年之前。古文《尚書》經(jīng)文的形成要早于《孔傳》,則它的成書更在此之前。因此,我們猜測古文《尚書》最終完成時間,很可能在鄭玄之后、永嘉四年之前。 其六,對于南宋、元、明、清乃至近現(xiàn)代辨?zhèn)纬晒闹匦聦徱?。梁啟超盛贊閻若璩為“近三百年來學術解放之第一功臣”,惠棟、段玉裁等人皆服膺閻氏之說,閻若璩成為清代辨?zhèn)螌W的一面旗幟。楊善群、張巖等學者在肯定古文不偽的同時,進而否定閻若璩的辨?zhèn)螌W成就與方法。劉人鵬抨擊閻氏的所謂“根柢”,不過是人為預設的假說。趙銘豐認為目前“唯閻是取”的學術傾向,致使毛奇齡《古文尚書冤詞》遭受偏頗對待,難以公正地檢驗毛氏辨?zhèn)蔚膬?nèi)在理路。古文《尚書》公案的定性,與閻若璩、毛奇齡、惠棟等人的辨?zhèn)螌W成就糾結在一起,進而涉及對南宋、元、明、清辨?zhèn)畏椒ㄅc范式的重新評價。
天子不能對大臣行稽首禮,閻若璩以此懷疑古文《尚書》作偽,而清華簡《傅說之命》記錄武丁向傅說行稽首禮,《祭公之顧命》記載周穆王向祭公行稽首禮,兩相印證,閻氏的最終結論雖然可信,但論證環(huán)節(jié)卻存在“瑕疵”。站在新材料的基礎之上,我們對前賢的辨?zhèn)纬晒胺椒?,獲得了重新審視的必要與可能。 清華簡《書》類文獻的面世之后,先秦《書》學傳流面貌煥然一新,漢晉之際的古文傳流需要從“證真”向“察偽”轉向,南宋至明清學者的辨?zhèn)畏椒?、學術貢獻需要重新認定,由此拾級,總結早期古書的生成機制與流衍規(guī)律,建構富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辨?zhèn)螌W理論體系,重寫《尚書》學史的曙光已經(jīng)閃現(xiàn)。
中央臺!YYDS!!!!
真的非常感謝中央臺能這么用心堅持做文化類節(jié)目,整個節(jié)目從篩選主題到舞臺呈現(xiàn),中央臺真的是贏在了細節(jié),今古對話的方式,實力派演員的演技,數(shù)次情不自禁的落淚。
這個節(jié)目的定位是“綜藝”文化類節(jié)目,有的人不必要太糾結每次的主題內(nèi)容的什么歷史性,話劇過于浮夸什么什么的。整的好像那些噴子親自經(jīng)歷過一樣,這么多專家學者在一起研究探討過,認真享受節(jié)目的過程就好。這種文化類節(jié)目是現(xiàn)在的一種清流!值得珍惜,值得感恩。
從國家寶藏開始,央視找到了文創(chuàng)宣傳的全新模式,如果語文課歷史課也采用這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或者直接引用這些節(jié)目片段作為教材,相信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肯定也會更高吧。
看了第一集,知道了伏生。但劇本太煽情、太melodic啦……武王伐紂那一段,根本就是假大空的D八股。
大爺控狂喜,我可以看一整天嚴嵩胡汝貞八爺照鏡子...噗
第一集就很水,尚書這種包羅萬象的硬被解讀成政治主題,要搞成大周賦這種混蛋玩意,棄
CCTV1看到的【尚書?禹貢】,倪大紅老師演的伏生戲太好了!
看到話劇開始前。1、以某一傳本為底本抄寫的文獻稱抄本,其中宋及宋以前抄寫、宋以后名家抄寫文獻,以及佛道經(jīng)卷稱寫本。敦煌文書是唐人手書文獻,為寫本,另有少量刻本。節(jié)目一開始說敦煌“寫本和抄本均有千年歷史”有誤。2、《尚書》有今、古之別,伏生傳《今文尚書》,孔安國傳《古文尚書》。西晉永嘉年間戰(zhàn)亂,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年,梅賾獻《尚書》,兼有今古,成為后世傳本。今古文尚書之爭延續(xù)千年,至清代已基本論證《古文尚書》為梅氏偽造,但仍頗有價值。述太康失國的《五子之歌》屬《古文尚書》,伏生傳《今文尚書》中無。節(jié)目既然尊伏生《今文尚書》,為何又要引《五子之歌》?且談尚書何以只字不談今古之別?(或是后面談了我沒看到?)希望古典文化類節(jié)目能多些干貨,少些假大空和自我感動,這才是對歷史文化的尊重。
這真的是非常好的綜藝!不理解有些人為什么覺得一個多小時能把尚書講解清楚???這只是讓我們現(xiàn)代人明白經(jīng)史子集的重要性,不是學習頻道!拿百家講壇要求是不是有點可笑?這是綜藝好不好?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明,難道我們不應該銘記歷史,知來路嗎?沒有先人的傳承會有今天的文明嗎?請一些打故意打底分的噴子們別彰顯自己的特殊了好嗎!不想看可以不要看啊,但是最起碼有點責任別誤導他人號碼?
華夏為何為一體?自古就是一體。
蒙曼是唯一的敗筆,說多錯多
第一集就落淚,古今交談,并不突兀?;氐竭^去告訴他們一切都好如伏生所愿,另顯感動。九州之大,華夏之始,弦歌不輟,銘記古今。我豈能不以命護書?生為當代青年,我豈敢不認真讀書?依舊膚淺,慚愧。
伍子胥和孫武那集,太有感染力了。
很感動!但撒貝寧這個設定很雞肋,很容易讓人出戲。
吹毛求疵,用來形容那些打一星的和謾罵節(jié)目組的,簡直再合適不過!那些說節(jié)目組心里有辮子的,你們心里那條辮子,那條自卑的辮子比誰都粗!
E1《尚書》
場景式解讀中華典籍的想法挺好的,演員也很給力,形式上與《故事里的中國》一脈相承,整體來說是不錯的節(jié)目,只是關于典籍的深度解讀太少,話劇部分喧賓奪主,節(jié)奏拖沓,愛煽情,有的臺詞寫得太直白,破壞氣氛。
(就是有一點很不舒服,為什么一廂情愿地宣揚我國古代有科學和科學家,明明就是技術嘛)用古今對話的方式了了幾位老哥哥的心愿。開個腦洞,這些人有沒有想過,要做一些殉道的事情,讓自己的名字與這些典籍連在一起,永生!
這節(jié)目可真好!第一集「尚書」講的扶生傳「書」的故事看得我淚流滿面。舞臺棒,演員好,希望以后多一些這樣的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
哇這個好酷,舞美設計有趣~中年演員又有舞臺啦開心??
傳千年之經(jīng)義,燃萬古之明燈。讓后世讀典籍而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
我的天,這舞臺劇的魅力。與古人相見,告訴他未來皆好,光這樣就很動容。身為青年,心里有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