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為了忘卻的紀念
1943年,在戰(zhàn)場上自古鮮嘗勝利快感的法蘭西,終于依靠北非殖民地后裔們的奮戰(zhàn),吹響了對德第一聲勝利的號角。
他們生長在遙遠貧窮的北非,唱著神秘蒼涼的歌曲,他們的先輩甚者還死在法國殖民者的刀槍之下,然而為了海之彼岸從未踏足過的“祖國”,他們卻不遠萬里,轉戰(zhàn)各地,英勇奮戰(zhàn),直至獻上自己年輕而鮮活的生命。他們只是希望能通過戰(zhàn)爭擺脫貧窮,贏得認同、自由和尊嚴。
然而他們的宗主國,那個一直宣揚自由、平等、博愛的國度,卻從沒給過他們應有的榮光,賜予的只有歧視和侮辱:他們總是被命令沖在最前線;西紅柿沒有他們的份;升職的只能是本土出生的法國人;甚至他們的愛情也被“祖國”的人民扼殺。
影片最后的阿爾薩斯戰(zhàn)役,當所有的弟兄都英勇犧牲,卡德爾奮戰(zhàn)至法國軍隊進駐,得到的不是贊許,而是冷落和傲慢,記載勝利者的鏡頭也沒給他留下絲毫的位置。
他們都是被遺忘的英雄,注定不會在歷史上留下任何痕跡,然而他們的追求和犧牲、團結和勇氣應該被銘記,他們所建立的功績應該得到彰顯和尊重。
身為北非阿裔后代的導演Rachid Bouchareb,以全新的視點,將這段被忽視的歷史搬上銀幕,讓我們跟隨這些北非士兵重新審視那一段光榮歲月。
2 ) 光榮歲月――自由與尊嚴的偉大作品
這是一部不同尋常的影片,如果本著血腥與戰(zhàn)爭的話,那么也許此片會令許多人失望的,而且此片的背景已經注定這并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反戰(zhàn)影片,雖然它講述的的確是二戰(zhàn)時期的事情,雖然它也表現(xiàn)出了戰(zhàn)爭的殘酷性,但本片中對自由對尊嚴的宣揚是顯而易見的,而且作為一個時代的揭示,此片也許更能表達出某種我們極力高呼的東西,那就是自由。
不可否認,《自由宣言》是法國帶給全世界的一個財富,公平,自由與尊嚴,這應該是每一個人都享有的基本權力,但在法國這樣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里,也許它也并不能極大程度上的實現(xiàn),這是一種悲哀,尤其是對于這群為了法國解放,為了抗擊納粹而英勇作戰(zhàn)的士兵們,這種感覺是無奈的,甚至是一種戲諷的背棄。
雖然影片中的五個重要角色各有性格各有追求,但他們同時獲得了戛納電影節(jié)的最佳男演員獎,很明顯,這是一部團結的影片,這個阿拉伯裔子民的團結為此部影片的重中之重。
故事發(fā)生在二戰(zhàn)末期,即1944年與1945年兩年的時間內,作為法國殖民地的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等北非國家的阿拉伯人參與到了戰(zhàn)爭,抗擊法西斯的侵略,卻解放他們心目中的祖國――法國。
這是一個看起來很令人難以置信的決定,殖民地的人竟然將法國當成了自己的祖國,但他們永遠不是法國人,這一點貫穿了影片的始終。
首先,這群北非士兵總被派往戰(zhàn)爭的最前沿,他的勇敢雖然為戰(zhàn)爭取得了勝利,但付出的卻是慘痛的代價,更客觀地說,他們實際上是被賦與了敢死隊的任務。從古至今,這種敢死隊的角色大抵只有兩種,一種是死囚的交易,免除死刑卻必須在戰(zhàn)場上以性命相搏,這是一種賭搏,而另一種則是一種誓言,大多是為震軍威而表現(xiàn)出來的英雄氣概。但這些北非士兵卻兩者皆不是,而是一種歧視的做法。于是,他們便在這種歧視下成為了戰(zhàn)爭的最早犧牲品。
但這種歧視遠不如此,例如西紅柿的分派,例如永遠不能踏上法國土地等等,這所有的一切都表明,這群北非士兵注定不被法國人認同,注定是一群被拋棄的軍隊。
為了法國的自由,卻得不到尊嚴,這令這群北非士兵無法理解,而這種矛盾對根植在每一個士兵的心中。
下士是一個充滿了理想主義的戰(zhàn)士,他很天真地認為只要通過學習便可以得到法國人的認可,于是他一面英勇地作戰(zhàn),一面抓緊時間學習。但現(xiàn)實永遠是殘酷的,當他目睹了升職者只能是那些法國人的時候,他多少有些絕望,他知道自己永遠不可能成為法國人,在法國人的眼中,自己永遠是一個異族者。雖然他為此打了中士,但事實上他并沒有放棄過這種幻想,于是當影片最后時刻,面對危險的時候,不僅僅是勇氣為他做出了抉擇,更重要的是一種尊嚴與信念,他知道自己必須做出些事情來,這已經無關自己是否能融入進法國的社會中,無關自己是不是能夠得到升遷,而僅僅是一個象征,一個能夠讓人們記住的任務。但當戰(zhàn)爭結束的時候,當他所有的弟兄都死去的時候,法國軍隊的進駐卻沒有對這群阿拉伯人提出任何贊許,記者的鏡頭下是法國軍人,他的尊嚴并沒有如他所愿的那樣得到滿足,于是他只能落泊的生活在法國,孑然一身,享受著戰(zhàn)爭所帶來的傷痛。
槍手同樣是一個浪漫主義者,在他的家鄉(xiāng),他不能與法國女人結合,通過戰(zhàn)爭,通過為了法國解放而英雄地戰(zhàn)爭,他認為自己能夠享受到與法國人同等的代遇,包括與法國女人的正常的愛情。愛情雖然依然存在,但由來以久的觀念令軍部的人將信件阻隔了,于是,這段愛情也隨著他躺倒在火箭炮而灰飛煙滅。這是一個浪漫的悲劇,但更是現(xiàn)實的反映,愛情被歌頌了,但愛情更多地在槍手這個角色身上成為一種符號,與下士的學識一樣,這是一個象征,但這種象征在歧視的法國人眼中依舊蒼白無力。
小偷是一個典型的現(xiàn)實主義者,他并沒有大的理想,只是希望隨著軍隊改善自己的生活,但當他們走到法國人所信奉的基督面前的時候,他看到了耶蘇的受難,這是無關信仰的受難,是有關自由的戰(zhàn)爭。在這個人物身上,導演以一種很現(xiàn)實的筆觸表明了任何宗教中的平等與自由。于是,小偷尊重法國人所信奉的宗教,這與影片中對阿拉伯人的歧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偷在下士的鼓動下也參加了最后的一仗,在他死的時候,也許沒有任何對那種歧視的反抗了,所擁有的只是英勇,只是對自由的渴望。
Jamel的表演依然出彩,看過《天使愛美麗》與《女王的任務》的人肯定不會忘記這個矮子的。在這部影片中,他的想法似乎更加簡單,那就是解放法國,這是唯一的標準,并不想通過這個戰(zhàn)爭證明什么,也不想得到什么。于是,他那種傻傻的樣子得到了中士的認可,但正因為如此,他卻被阿拉伯人排斥在外,成為一個貌似小人的角色。但當他發(fā)現(xiàn)了中士的秘密之后,他這才發(fā)覺自己太過幼稚了。被欺騙的感覺令他開始反思作為一個阿拉伯人為什么要為殖民主作戰(zhàn)。但這種反思的力量是極其微弱的,最后他還是同意了下士的決定,并且最后在營救中士的過程中獻出了生命。他是一個善良的人,但他的善良與無欲無求則恰恰是法國人所需要的,換句話說,法國人在這場戰(zhàn)爭中要的只是戰(zhàn)士,只是武器,而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可能成為法國人的人。Jamel的角色極具象征意義,同時也表明了當時法國人心目中的殖民地阿拉伯人的地位。
中士是一個悲劇型的人物,影片中他是與這些阿拉伯士兵直接對立產生沖突的一個人物。但當每一次沖突之后,他面對上司而為自己的士兵說好話的時候,我們似乎只是認為這個是一個好的長官。但Janel的無意發(fā)現(xiàn)令這個人物的身份得到了充分的暴光,他的法國人身份得到了質疑,于是,他變得與那個下士一樣,為了尊嚴,他隱藏了自己的身份,這種表現(xiàn)的悲劇力量是極其可怕的,說明當時似乎只有一種可能能夠認法國人承認。這種承認是一種欺騙,就象《人性污點》中的那個教授一樣,可怕的社會觀念。
影片的拍攝是根據(jù)真人真事改編的,似乎在告訴法國人不要忘記了這段歷史,這是一群被歷史遺忘了的英雄們,他們的功績應該得到贊揚,因為他們同樣為自由付出了很多,但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一部關于阿拉伯人自由與尊嚴的偉大史詩性作品就這樣誕生了!
韓兮
2007-3-15于通州
3 ) 非版“狼牙山五壯士”——一群沒能得到應有待遇的非裔法國軍
《days of glory》(《光榮歲月》)是一部需要被銘記的電影,不是因為電影本身,雖然它是一部不錯的電影,而是那段歷史和那些榮耀的歲月中,為法國乃至為全世界人民自由,尊嚴和兄弟之情而戰(zhàn)的北非士兵們。本片沒有緊湊詳實的情節(jié),但它卻能以五名北非戰(zhàn)士的鮮明性格和他們在山地戰(zhàn),叢林戰(zhàn)和巷戰(zhàn)中的表現(xiàn)來表達那段歷史,一種精神和一種理想。當然,除了那段歷史需要我們銘記,北非士兵的不公正待遇更值得同情。
非版“狼牙山五壯士”
雖然情節(jié)并不一樣,性格更有差別,但是戰(zhàn)爭的主題,同樣數(shù)目的士兵和為自由為理想所表現(xiàn)的精神不難讓中國人將這5個北非士兵和狼牙山五壯士聯(lián)系起來,故名“非版狼牙山五壯士”。他們性格迥異,參軍目的各不相同,但他們有著同樣的信念,“祖國”——法國能勝利。雖說他們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深層次上說,為了自由,尊嚴和兄弟情誼而戰(zhàn)是一致的。
“小子賽義德”
(年輕 責任 知恩圖報 尊嚴)
說他年輕,我們從外表可以看出,一副涉世不深缺乏經驗的樣子。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士馬丁內茲接收新兵那天,他將手雷套在賽義德身上讓他拔出來,結果他把保險環(huán)也給拔了,差點害得戰(zhàn)友們炸飛天。
說他有責任,知恩圖報,在這么一個年輕人身上的確是相當難得。為了不讓母親再忍受貧困,明知去參軍意味著可能和爺爺一樣有去無回,他還是別了母親應征去了。對他來說,參軍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自己和家庭擺脫貧窮,這出于一份對家庭的責任。后來在阿爾薩斯支援美軍的任務中,他可以拒絕,但為了自由和尊嚴的這份責任,他參加了。即使途中遭襲,隊長受傷可以放棄任務時,他還是和戰(zhàn)友一起肩負著那份責任。最后,為了救病床上的馬丁,這不僅僅是責任更是對他救命之恩的報答,兩人雙雙被炸死。知恩圖報還表現(xiàn)在他主動跑到中士房間感謝救命之恩,并倒咖啡以謝。在隨后的生活中,不斷地為馬丁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說他有尊嚴,表現(xiàn)在他發(fā)瘋似的要殺馬蘇德。因為經常幫馬丁做事,馬蘇德視他不是男人,還給他取了個女人的名字——“特麗莎”。為了挽回男人的尊嚴,他把刀貼在馬蘇德的脖子上逼他道歉。其實他根本不需要證明甚么,征兵的號召“是男人就參軍取,為了祖國,將德國人趕出法國”已經證明了他的尊嚴,更何況北非士兵為了法國而戰(zhàn)的事實本身就在不斷地表現(xiàn)著他們的尊嚴。
“神槍手馬蘇德”
(愛情 責任)
為了愛情也許不是他一開始參軍的理由,但是愛情確實他戰(zhàn)爭的動力。在馬賽認識了法國姑娘伊蓮后,他們相愛了,他喜歡她美麗的外表,也顧不上祖國拒絕和法國姑娘來往的現(xiàn)實。他們相約再見,承諾回來再續(xù)情緣。馬蘇德在軍中不斷的寫信給伊蓮,但是由于軍中對北非戰(zhàn)士的信件審查,他的信沒有一封被寄出去,當然也就不會有回信。他雖然懷疑過伊蓮的忠貞,但還是相信伊蓮在等他,還想方設法像回去見她(但沒成功)。
他的責任體現(xiàn)在對伊蓮的一夜之情的負責和對寫信給她并回去見她的承諾的堅持。信是寫了,可沒寄出,甚至想偷跑去見她,也沒成功。要是最后的支援任務完成,他一定能回到伊蓮身邊,可惜他在巷戰(zhàn)中犧牲了。他的責任更表現(xiàn)在作為一名北非士兵為了法國解放而戰(zhàn)的事實上,那種精神,那種責任和尊嚴...
“下士卡德爾”
(上進 自由 尊嚴 兄弟情誼 平等)
卡德爾給人的最大印象是他的上進。他一出現(xiàn)就是在軍隊的考場,通過考試他成了下士。當然他并不滿足于下士,他一有空就拿著《陸軍軍官條例》讀,希望能當上中士,甚至更高的頭銜。
其實,我們在深入的思考他上進的原因時會發(fā)現(xiàn),他要證明北非士兵有能力通過自己的努力晉升,從而表達一種自由平等的愿望同時挽回他們的尊嚴。一次就餐,他們被拒絕享用西紅柿,氣氛之下他將一箱西紅柿踩個稀巴爛。這里有句經典臺詞:“我們與法國本土的戰(zhàn)友們并肩作戰(zhàn),在同一戰(zhàn)壕里,抵抗共同的敵人,也應該有西紅柿。子彈可不看人下菜碟。”為了平息騷動,上尉答應給每個人一個西紅柿??ǖ聽柌粩嗟耐ㄟ^語言,行動表現(xiàn)著他們追求平等的要求,他認為北非士兵可以當將軍,沒甚么不可能,至少可以試試。最后他選擇支援美軍的任務,并在只剩5人,且馬丁受傷的情況下,擔當其指揮任務。這是響應戴高樂將軍的號召,為了世界人民的自由,為了尊嚴,為了兄弟情誼??杀氖牵詈笾挥兴掖?,而且并沒有得到事先的晉升承諾...
他的兄弟情誼也是相當令人敬仰的。在軍中,他就像是一位老大哥一樣照顧著其他士兵,幫助其他戰(zhàn)友。當賽義德因誤拉手雷被馬丁痛批時,他在旁邊說情;當戰(zhàn)友伙食上受歧視時,他出面抗議,獲得了西紅柿;當賽義德和馬蘇德發(fā)生口角,他出面勸架;他站出來表示晉升方面北非士兵的不公,他建議賽義德識字...
卡德爾雖然沒能晉升,但是在觀眾面前,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我們認可他的成績,認可他的才能,他已經是個很了不起的將軍了!
“中士馬丁內茲”
(善良 兩面性)
從頭到尾這個長著阿拉伯臉的非裔法國人給人的感覺就是善良。雖然一開始訓練新兵會給人一種嚴厲甚至不講情面的感覺,但是這掩蓋不了他默默的關心這些北非士兵的事實。我們聽到他告訴士兵要勇敢,害怕時抽根煙;我們看到他救下了賽義德;看到他不但沒有訓斥卡德爾踩爛西紅柿反而向上尉反映該給北非士兵同樣的待遇,尊重他們,不歧視他們;我們看到積極向上反應北非士兵的英勇;看到他建議他們放棄任務返回軍中...很多很多不外露的關心。
不過在現(xiàn)實面前,他也只能適應,只能隱藏他作為非裔的事實。法國軍隊中的種族歧視是很嚴重的,很現(xiàn)實的。雖然士兵們?yōu)榱朔▏慕夥?,心甘情愿的?zhàn)斗著,但是現(xiàn)實是他們總是處在不公正的待遇中...為了在那樣環(huán)境中生存,馬丁也只能隱藏他非裔的事實,當賽義德發(fā)現(xiàn)他的身份是,他甚至威脅說要殺了他。他的兩面性不是他本性的表現(xiàn),而是現(xiàn)實的逼迫,我們從他關心那些北非士兵和為之奔走疾呼中可以理解他,這樣一個無奈的中士。
“虔誠的亞西爾”
(金錢 虔誠 好哥哥)
個人除了卡德爾,比較喜歡的是這位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也許他為了金錢而參軍的目的很狹隘,也許他奪取戰(zhàn)利品的手段近乎強盜(拿走手表,竟打算撬嘴找金牙),也許他告訴弟弟參軍目的很不高尚,但是他是一個有責任感的哥哥,他是一個虔誠的伊斯蘭教徒。金錢而戰(zhàn)的參軍目的出于家庭貧困的社會現(xiàn)實和為弟弟爭取更多金錢找個好老婆的一份責任,當我們看到他在雪地里脫掉弟弟拉比的鞋子為之取暖,自己凍得瑟瑟發(fā)抖的時候;當我們看到他弟弟林中陣亡時,他哭天喊地,撕心裂肺的叫著“為什么,真主,為什么”的時候,我們的心靈難道不會受到一股暖流的沖擊?
我說他虔誠不僅僅是他對真主的虔誠,更是他對耶穌的尊重。當他和弟弟進入一間教堂時,弟弟發(fā)現(xiàn)了教堂募捐箱準備將錢據(jù)為己有時,亞西爾阻止了弟弟,并告訴他那是犯罪,是羞恥。他還指著耶穌的像說“他們的神受了很多苦”。他對基督教的神的尊重和理解從側面反映出他對真主是多么虔誠,對伊斯蘭教是多么的信奉。
一群沒能得到平等待遇的非裔法國軍
作為殖民地國家的人民為了宗主國心甘心愿戰(zhàn)斗的例子,估計在整個世界史上都實屬罕見。這群招募自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北非士兵卻為了“祖國”——法國的解放沖鋒陷陣,表現(xiàn)出的不僅是他們的尊嚴,更是為了人類自由而戰(zhàn)的精神。可是法國人是如何對待呢?——當被問及傷亡人數(shù)時,上校說道:“一場偉大的勝利。我們祖國法蘭西淪陷以后,第一次打敗了德國人。法蘭西不僅恢復了榮譽,也獲得了同盟國的信任?!彼麄兊膽?zhàn)爭居然為的只是榮譽和信任!實在是令人氣憤。
更令人氣憤的是,在共同的軍隊中,北非士兵和法國士兵卻是極不平等的生活在兩個世界。觀影時我所覺察到的不平等程度遠沒有寫這篇文章時所深深體會到的甚?!安黄降取倍疾蛔阋员磉_我的憤慨,簡直就是“歧視”,文化上的歧視,如病毒般的存在,如此之多。
I 倒咖啡
中士的咖啡由普通士兵乃至下士倒,體現(xiàn)的是一種等級,在軍中可能也存在,但是,這倒咖啡的角色總是那幾個北非士兵
II 伙食
好的伙食是給法國兵的,而北非士兵的伙食就差了點。甚至連伙夫都欺負人,不給黑人西紅柿吃,他還理直氣壯。
III 炮灰
戰(zhàn)場上,沖在最前面的是北非士兵。都說戰(zhàn)場上挨槍子的機會是平等的,沖在前面的真的和沖在后面的,甚至在防御工事后面的平等嗎?顯然不是。一場戰(zhàn)役后,一具具的尸體,裹著白布,很顯然是阿拉伯傳統(tǒng)的葬禮,我們明白很多北非士兵陣亡了。雖然納粹令人憎恨,但是他們在心理戰(zhàn)中運用的傳單上的話實在有理:“政客們讓你們(北非的士兵)充當炮灰,替法國人送死。穆斯林士兵,你們并非天生的奴隸…”
IV 晉升
除非你相當出色,像馬丁內茲那樣具有卓越的指揮才能,否則作為北非士兵永遠沒有法國士兵晉升快,甚至沒有晉升機會。同樣為下士,迪里厄沒有多少戰(zhàn)功,卻和馬丁一塊晉升,馬丁為上士,迪里厄為中士。然而卡德爾最后在任務中幸存,上尉卻沒理他,甚至將他編入了另一個中士的隊伍中,還是下士,而那個下士是他努力考試得來的。想想,如果他沒有去考下士,不知道需要多久,他才能晉升為下士,可能一點機會都沒有,犧牲的那幾個士兵就是很好的例子。
V 信件
當兵的寫信是他們和家里聯(lián)系的唯一方式,但是,他們的信件居然是要審查的。OK,也許是為了軍事機密,那么審查后是不是應該寄出去呢?馬蘇德寫的三四封信沒有一封寄出去,害得伊蓮以為他陣亡了。原因很簡單,他是北非士兵,法國人不放心,那些法國士兵的信可沒擱置呢。
VI 勞軍演出
軍隊中的勞軍演出對于士兵來說是身心的一次放松和愉悅。法國人給這幫北非士兵的勞軍演出是甚么呢?兩個芭蕾演員的芭蕾演出,原因可能是軍中有部分法國兵。法軍根本不關心他們,要是真的重視對這些士兵的慰問,即使沒有阿拉伯文化特色的節(jié)目,至少也得安排點他們感興趣的活動。只可惜他們不在乎,隨后士兵們一個個都走了,北非士兵不是沒品味,而是文化差異導致的。
VII 回家
挽回榮譽和信任的一仗后,有很多士兵回家了,這里面沒有北非士兵,全是法國士兵。軍隊的回答是,沒有船可栽他們回北非...
VIII 支援任務
上級告訴卡德爾,美軍在阿爾薩斯遭到攻擊,需要支援和彈藥補給。這么艱巨、危險的任務交給了北非士兵來做,說是他們是最勇敢的,最有經驗的。是嗎?還是他們好欺負?其實對于這次行動的原因,我有一點懷疑,等到他們到阿爾薩斯,根本沒有美軍,只有一群不知情況的法國人。一個老人說:“法國人嗎?大部隊呢?”我感覺居民知道會有大部隊來解放他們,但是確是一群北非士兵。我估計美軍需要支援只是借口,目的是要他們去冒險拖住德軍,然后大部隊可以順利進攻。最后,等到法軍來的時候,就只剩下卡德爾一人了。以上校名譽保證的嘉獎和晉升呢,已然…不僅卡德爾沒有得到晉升,甚至連對他的安慰都沒有...
IX 忘卻
法國人令人氣憤的地方,不僅僅是他們沒有知恩圖報,更是他們歧視北非士兵,忘卻那段歷史。忘卻的不僅僅是卡德爾的晉升之允,更是戰(zhàn)后對北非士兵養(yǎng)老金的支付,他們居然可以賴了士兵的養(yǎng)老金!
這就是一部北非士兵光榮歲月的電影,這就是需要我們記住的那段歷史和那群戰(zhàn)士!
4 ) 再怎么忠誠勇敢,也無法成為法國人
二戰(zhàn)期間,法國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征召了大量非洲青年加入了自由法國軍隊,作為法軍的主力。1942年末,成立較早的阿爾及利亞第三步兵師率先在北非同德意聯(lián)軍作戰(zhàn)。1943年,他們從意大利西西里島登陸,在古斯塔夫防線艱苦戰(zhàn)斗。1944年8月,他們登陸普羅旺斯突入法國南部,參加了解放巴黎戰(zhàn)役,一直打到了德國本土,可謂戰(zhàn)功顯赫。但是,殖民地的士兵沒有得到應有的尊嚴,他們在戰(zhàn)斗中往往被放在最危險的前沿陣地沖鋒陷陣,物資補給也無法與法軍士兵比,戰(zhàn)斗與非戰(zhàn)斗傷亡奇高,這為二戰(zhàn)后的反殖民戰(zhàn)爭埋下了伏筆。2006年阿爾及利亞戰(zhàn)爭電影《光榮歲月》,講述的就是這些殖民地軍人的故事。
影片講述了四名阿爾及利亞青年應召入伍加入法軍,他們從北非開始與德軍作戰(zhàn),一直堅持到解放他們所謂的“祖國”,一路伴隨他們的,除了血腥殘酷的戰(zhàn)斗以外,還有法國人無盡的歧視。
影片重點描述了殖民地軍人的勇敢和忠誠,在面對艱巨的戰(zhàn)斗任務時都堅決服從,沖鋒在前。而且法國人的歧視也進行了筆墨濃重的刻畫,打仗時安排殖民地軍人沖鋒在前,對他們的傷亡毫不在意,伙食供給進行區(qū)別對待,而且故意阻攔殖民地軍人和法國姑娘相戀。通過對比凸現(xiàn)了他們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另外,電影里的兩場戰(zhàn)斗片段特別精彩,一場山地攻堅戰(zhàn),先是小股部隊佯攻,吸引德軍火力點暴露,后續(xù)炮兵觀察員標定火力點坐標,再實施炮火覆蓋。另外一場是小鎮(zhèn)遭遇戰(zhàn),四名殖民地軍人明知不敵,卻還是與德軍大部隊展開巷戰(zhàn),最終以死亡三人的代價頂?shù)酱蟛筷犌皝碇г?,電影以這場戰(zhàn)斗收尾,通過三人的死亡直接呼應電影點題:殖民地的人再怎么忠誠勇敢,但他們永遠無法成為法國人。
5 ) 從《光榮歲月》里的兩個女性說起
周末佳片有約播了阿爾及利亞和法國合拍的《光榮歲月》。本來我不愛看戰(zhàn)爭片,但法國人的電影就是很有味道,在情節(jié)中慢慢把你融化?!豆鈽s歲月》講的是1944年到1945年間,法國被納粹德國入侵。幾個北非法屬殖民地的小人物受軍隊征召,為奴役自己的宗主國而戰(zhàn),進行著一場以解放法國為目標的戰(zhàn)斗。而實際上,他們與法國籍的士兵不可能真正的平等,所謂的自由、民主即使在戰(zhàn)爭結束后也不可能惠及他們所在的殖民國,因此這場戰(zhàn)爭對于他們來說好像是一個玩笑,并且是一個需要付出生命代價不允許撤退的玩笑。
一樣描寫戰(zhàn)爭,《光榮歲月》選取了幾個小人物的視角,另辟蹊徑。比之于宏大的敘事,也許就是小人物的生活才讓我們覺得這是最真實的歷史。豆瓣上的網友已經寫了很好的評論,我只須看就是,寫不出更好的東西。只是我想說說這部電影里的兩個少有的女性。
一個是賽義德的媽媽。幾十年前,法國人殺害了這些阿拉伯人的親人,焚燒了他們的家園,而現(xiàn)在他們卻會扛起槍,義無反顧地為這個似乎根本沒有愛過他們的宗主國而戰(zhàn),這是為什么呢?不同的人對入伍懷著不同的動機,有的人希望擺脫貧困的命運,有的人希望在軍隊里得到晉升,成為法國人認可的主流。而賽義德是一個單純善良的人,他決定要入伍沒有什么特別的動機,就是要解放法國。賽義德的媽媽哀求自己的兒子,不要參軍,就陪在自己的身邊。而賽義德告訴她,哦媽媽,沒事的,他們一定會解放法國,他一定會平安回來的。年邁的母親不需要財富,也不需要所謂的解放祖國的榮光,對于女性來說,家庭遠遠是高于所謂的國家的。她只希望在這個動蕩的年代里,唯一的兒子能守在自己的身邊。有誰知道一個即將送兒子上戰(zhàn)場的淳樸農婦的心酸呢?或許他將一去不復返,留下白發(fā)蒼蒼的母親在故土癡癡地凝望北方。
另一個是馬蘇德的法國女朋友伊蓮。在一次慶賀戰(zhàn)爭勝利的狂歡中,馬蘇德遇到了伊蓮。在殖民地,法國殖民者禁止阿拉伯人與法國女子來往。對于單純的馬蘇德來說,在戰(zhàn)爭中能遇上一個和自己相愛的人,并且是比他有著更高社會等級的法國女子,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愛情突破了禁忌,他以為現(xiàn)在他已經參了軍,是法國戰(zhàn)士中的一員了,只要他勝利凱旋,就可以和伊蓮名正言順地在一起。而實際上,他和伊蓮之間的書信,被軍部審查扣下,因為他是阿拉伯人,沒有權利和法國女人相愛。伊蓮一次次地探問,卻總是杳無音信。終于在解放阿爾薩斯的時候,馬蘇德在一場艱苦的巷戰(zhàn)中犧牲了,他頭上的鋼盔里,還藏著伊蓮的照片。如果你決定要愛上一個人,不要去愛一個戰(zhàn)士,因為他的生命不屬于自己。無盡的思念和漫長的等待會讓所有的愛戀消退,死亡的殘酷也讓戀愛的樂章戛然而止。“你會等我回來嗎?”在清幽的石板路上,馬蘇德仰頭問窗臺上的伊蓮。她在兩株艷麗的花朵之間,那樣地美好?!皶??!敝皇撬嬲\的回答,再也等不回她的愛人了。
電影輕描淡寫這兩個女性,其實也是突出男性世界的悲壯和戰(zhàn)爭的殘酷。賈樟柯在接受《城市畫報》對他的采訪時說到,男性被體制奴役的程度更高。更多的男性太認同于體制和主流,首先在意識上認為自己是屬于社會的,對自己的社會身份維護地更加用心。而即使在高級體制化的國家和年代里,女性顯得更加本能和自我,還能保持很多非體制化的一面。這點我很贊同。不論是激情燃燒的歲月還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女人更加偏向于陳述自己的情感訴求,因為這比所有的以高尚和莊嚴為名的政治需求都更加重要。
法國人拍的電影讓我愛不釋手。另外一部《漫長的婚約》也寫到戰(zhàn)爭,卻讓人看到堅守、可愛、調皮和明媚。再殘酷的事,它也不會刺痛你,不會讓你覺得難以接受,而是讓你覺得辛酸就好,點到為止。甚至百轉千回之后,還給你一些啟發(fā)和帶有些許樂趣的感悟。
6 ) 原來這不是我的祖國
得獎與否是我們衡量一部影片值不值得觀看的重要指標,我選擇觀看阿爾及利亞電影《光榮歲月》的原因正是它獲得了戛納電影節(jié)最佳男主角獎。令人震撼的是,影片的五位主要演員竟然共同分享了這一殊榮。在我的記憶中,這樣的情景十分罕見,似乎只有法國影片《八美圖》中的八位女主角共同獲得過法國愷撒獎最佳女主角獎,不過愷撒獎還無法同金棕櫚獎相提并論??催^電影我們發(fā)現(xiàn),這獎杯,與其說是頒發(fā)給這些演員,毋寧說是頒發(fā)給影片中的那群士兵,這更像是法國人遲到了60余年的道歉與認同。
這是一部關于勇氣與犧牲、危險與團結、英雄與無奈的史詩之作(《紐約時報》對此句有莫大貢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一群來自法屬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青年投身到法國軍隊中,希望解放“祖國”——法國,贏得屬于他們的榮譽與尊嚴。然而事實告訴他們,除了他們自己,幾乎沒有法國人認同他們,他們同樣付出了生命,收獲的卻只有蒼白的精神鼓舞和空頭的許諾。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精神與他們無關,美麗的法國姑娘不屬于他們,看書識字的權利不屬于他們,探親假不屬于他們,甚至連新鮮的西紅柿也沒他們的份。如果一定要找一個能夠對他們一視同仁的事物的話,那恐怕只有德國人的子彈了。
他們終于發(fā)現(xiàn),這個“祖國”與他們格格不入,信仰不同、膚色不同、地位不同,他們無法從“祖國”身上獲得榮耀和歸屬感。他們終于明白,這不是他們的祖國,他們一生也無法抹去殖民地的烙印。用我們中國人的話來講,他們就是亡國奴。也許是被殖民的年代太久遠的緣故,他們竟然忘記了這一點。
一個為之流血犧牲的國家,卻不屬于自己,這個認知是極端痛苦的,失望與無力感油然而生。也許孫基楨能夠體會他們此時的痛苦。(孫基楨是朝鮮人,1936年作為日本殖民地人,代表日本參加柏林奧運會,并獲得馬拉松冠軍,在領獎臺上,他低下了頭,用鮮花擋住了胸前的日本國旗……)
終于,這些士兵決定為自己而戰(zhàn),他們渴望世界記住他們的光榮歲月,他們希望讓世界知道,有一群來自北非的阿爾及利亞青年,成為第一批踏上阿爾薩斯這座歷史名城的“法國人”。然而最后的結果依然是,光榮屬于法蘭西,不屬于他們。那些戰(zhàn)死的人也許才是幸運的,而活下來的只會感到一片空虛和困惑,以及無盡的傷痛。歷史就這樣開了人類一個玩笑。但只要還有國家,只要還有人類,這樣的玩笑就會周而復始地開下去。
在影片中,每當這些來自阿爾及利亞的戰(zhàn)士犧牲的時候,就會響起那悠遠蒼涼的北非民歌,這歌聲仿佛是在接引這些逝去的人們魂歸故里。與這歌聲相比,雄壯的馬賽曲在影片里顯得暗淡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