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棉纏綿,正蓬鬆擴張的,不只是棉花,還有整個中國。
硬鐵路串起軟棉花生產線,從邊城棉田到城市加工廠,一粒新疆的棉花種子如何成為美國時尚舞臺上正伸縮躍蹬的牛仔褲?紀錄片視線緊貼產業(yè)鏈,第一線直擊,由棉花的種植、採摘、紡織、製衣,而至銷售出口,目睹中國棉花產業(yè)之全貌,直探棉花覆蓋下各式產業(yè)相關人士生活,無論棉農、紡織女工、中盤商、大宗出口。棉花活兒從來不簡單,指上柔軟蓬鬆,日子要怎麼硬挺才能過去,一團棉花揉出千百種生活型態(tài),耗時八年,銀幕上呈現(xiàn)今日中國棉花史,也是一頁農工生活史。
「在中國,與棉花這條生產鏈相關的人數(shù)以千萬計,我們解讀棉花,也想從中解讀『中國製造』之于中國普通人的意義。」──周浩
棉花像是喝了一杯溫水,雖然少了鋒芒和尖銳,卻也始終有一股酸楚在胸口涌動。觸動我的不是這條赴疆種棉、棉紡織、成衣制造、賣場銷售、出口返銷的棉花產業(yè)鏈,而是這條產業(yè)鏈上各個環(huán)節(jié)背后的人們,他們的神態(tài)和語言像極了我記憶中的鄉(xiāng)親,片中記錄下的普通人的生活細節(jié)引人深思而又彌足珍貴,足以作為轉型期中國面貌的載體,成為未來的歷史。
這部紀錄片是2014年發(fā)行的。翻出來看,是因為這兩天鬧的新疆棉花事件。從業(yè)近20年,第一次看到全網討論新疆棉花的道德問題,不得不說這是個進步。
影片發(fā)行之后,我國棉花種植發(fā)生了根本改變。走向了大規(guī)模的機械化種植。為了印證自己腦中的時間線,去查了點資料。摘錄如下:
《我國棉花生產機械化應用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2015.5 王勇等發(fā)布在《農業(yè)裝備與車輛工程》
1.我國已基本實現(xiàn)棉樺機械化耕整地,代表為新疆兵團棉田種植區(qū);
2.機械鋪膜播自動機一次性鋪膜和播種作業(yè)無后繼續(xù)作業(yè),必將成為機械化種植的趨勢;
3、苗期機械揭膜比人械揭膜效率高、損失小要大力推廣;
4、田間管理,即棉田植保機新疆兵團一直是領頭羊,自2008年引入噴霧機開始到自主研發(fā);
5、棉花采收機械化,我國自1950年起開始研究,1997年第一臺自走式三行采棉機,2003年大型自走采棉機開始就用;2015年采收機器人開始研究;
6、棉花打包,60年代自主研發(fā)第一臺的打包機,2004年克服機采棉加工機械化“瓶頸”;
最后文章預計因勞動力缺失和技術突破,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必將推行。
2015-2021 農業(yè)無人機的普及性應用和機械化的發(fā)展已經不用再說太多。
新的歷史篇章早已書寫。
純談紀錄片吧。
拍的很好,就是離現(xiàn)在時間線比較久了。2014年發(fā)行的,自述歷經9年,故推斷素材收集時間為2005-2013年,恰好與腦中十幾年前的棉花產業(yè)印象吻合。
開場就是靈魂拷問:“最后棉花穿到誰身上,你知道嗎?” 農業(yè)生產是一個很累的事兒,這大概是個共識。影片也的確反映出這種苦。 做為一個在江漢平原長大的70年代出生的人,我也種過棉花、摘過棉花,吃過棉籽油;所以我知道沒有地膜的年代是用稻草來保溫的;我也曾在釆摘棉花時被棉桃夾扎的手指鮮血淋淋;也更忘不了小時候摘棉花(棉花開的花)時被大人追著打罵的場景;大一點曾跟著交棉車去棉花站看過熱鬧(種棉花之前和種糧食一樣是有上交任務的,買布是需要布票的),長長的各種板車隊伍在棉站排很長很長的隊,每輛車上都堆著高高的棉花包, 我很小就知道,棉花是金貴的。 摘棉花是要搶時間的,一定要連續(xù)晴天。太陽足夠了,棉桃才會自然炸裂,吐出雪白的棉花來;而一旦連續(xù)陰雨,裂開縫的棉桃會進水,光照連續(xù)不足,還沒有來得及炸裂的棉桃就會爛掉。 晴天摘棉花是個苦活兒,腰上系著一個大布袋,站在棉田里頂著太陽摘;當年還在上學,個矮不用太彎腰,記憶里就是拖著大棉花袋子在棉田里怎么都拖不動。大人就很慘,彎一天腰。記得當時有人試圖帶個凳子坐著摘,結果壓根不可行,還被大家嘲笑。話說我也沒摘幾次,卻對摘棉這活兒記憶深刻,大約就是因為被桃夾尖扎手指是真的很痛。 下雨天其實也不能休息,下雨之前大人會把地里的沒有炸開棉桃摘回來,下雨坐在家里剝棉桃比在地里摘棉花還痛苦,因為還是綠色的棉桃很硬,很難剝;雖然剝出來的棉花沒有自然炸裂的棉花好,但奶奶總是把剝出來的棉花曬干了給我們做棉衣棉鞋(節(jié)約布票);我最喜歡玩的就是在陽光下從簸箕里拿出一朵曬干卻依舊是扁扁的棉花慢慢地拉開,可以拉的長長,看著雪白的棉花纖維,覺得真是神奇。 影片中的辛苦是真實的。但這也是大多數(shù)人長久以來留在印象中“傳統(tǒng)農業(yè)”。什么時候開始變的呢?我的印象中似乎地膜出現(xiàn)的比較早,有了地膜就不用挑稻草去地里鋪起來保溫,然后有了噴藥的機器,接著播種也有機械了.......2015年之后,沒幾天,似乎一下子種棉花就不需要什么人工了。
丟開棉花種植角度不談,我個人倒是非常想知道片子的拍的村子變化和小女孩現(xiàn)在的狀況是什么樣。畢竟2006到2021是15年的歲月(小姑娘的作文顯示2006年)。 紡織廠和服裝廠我是2003年之后才接觸的,去過的服裝廠比紡織廠總數(shù)上多太多了。 片中紡織廠的車間、工人的服裝和板車透出濃厚的年代感,在后面鏡頭里廠門口的鐘顯示2007年,聽口音應該是河南地區(qū)的紡織廠;我個人沒去過河南地區(qū)的紡織廠,但長三角和珠三角、山東一帶的各種紡織廠去過幾十家。整體來說,紡織廠工作條件差異很大,有的完全現(xiàn)代化,壓根全車間沒幾個人,實現(xiàn)全部的自動化生產,人工就是監(jiān)控一下,在機器異常的情況下去處理就行了;我也見過有工廠還堅持使用60、70年代的機器,生產條件就真和影片一樣的,高溫高濕棉塵飛揚;但這樣的工廠近5年沒有遇到過了。個人認為紡織廠現(xiàn)在最大的問題是職業(yè)噪聲和粉塵預防,大多數(shù)工廠工人工作時間基本上三班倒了,相較影片中的情況是進步了太多。 服裝廠拍攝地目測廣東廣州新塘,生產車間某牛仔褲小廠;后面的貿易和驗貨(阿迪達斯)是不同的工廠;也就是至少有三個工廠出現(xiàn)。這個部分,整個狀態(tài)都是十幾年前的真實寫照。 試想一條褲子成品售價8美金、5-6美金,如此低的價格中包括原料和加工生產,棉農、紡織工人、成衣工人在其中獲得的勞動條件可想而知;隨著在中國生產成本上升的,現(xiàn)在很難再有這個價格,這類低價產品訂單轉移到去更低成本的東南亞甚至非洲去了。現(xiàn)在無論是在廣東還是江浙,一個針車工人月收入少于4000基本上招不到人。十幾年的時間里中國紡織服裝產業(yè)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勞動條件大幅提升,于是這種低檔服裝(快時尚產業(yè))生產鏈條開始往東南亞甚至非洲轉移。資本是血腥的,品牌是逐利的。他們應該為此承擔什么樣的責任? 值得一提的是摘棉專列,簡直是女性專列。男人呢?男人不出去打工家庭的改善靠女性一方?很想吐嘈一下。 專列上的《誰說女子不如男》唱的太好聽了?!皠⒋蟾缰v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閑。男子打仗到邊關,女子紡織在家園。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棉,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干,將士們才有這吃和穿。你要不相信哪請往那身上看,咱們的鞋和襪,還有衣和衫,千針萬線可都是她們連哪!有許多女英雄,也把功勞建,為國殺敵是代代出英賢,這女子們哪一點不如兒男。”中國的女性真是偉大! 整體來說,片子手法純熟,棉花從種到衣故事豐滿,但缺少了消費者和買家視角。假如現(xiàn)在再拍一個,對比一起看就很有意思了。 “最后棉花穿到誰身上,你知道嗎?” PS:搜到B站網友2019年回復;片中種植地點是五家渠市103團1連,這個紀錄片的新疆的片段就是在我們村拍的,我還看到了我爸爸十幾年前的樣子,片中那個說要學醫(yī)的小女孩新疆醫(yī)科大學已經畢業(yè)正在讀研,現(xiàn)在的村里已經和視頻中有了很大的區(qū)別,但是,視頻中的這些農民們還是年復一年的種植著棉花,一如往常一樣的辛苦,只是現(xiàn)在再也沒有從河南來拾棉花的人了,都是機器采棉花,最后希望以后的生活能越來越好!
純影評。
農民的利益很少,最起碼的愿望就是希望下一代不用種地,畢竟種地沒有保障(春天下,秋天才能收,打工每個月都有穩(wěn)定收入相比于農活),一樣都是給企業(yè)打工,我們的是原材料,城市打工好歹還是直接的勞動力 但農活全家一起有安全感,打工的話大人小孩分開生活,家庭關系隨著細化的社會分工變得更多屬性和維度,缺少了直接的關懷與陪伴,而社會的較為單一錢財衡量的價值觀也會愈發(fā)深遠 下一輩好了,我們做父母的也就好了。 作文寫的是我和弟弟以及爸媽干農活,“放苗”的活自己做的好累,看著爸媽做的這么快,但他們也好累回到家自己還沖他們發(fā)脾氣太不應該,站在他們的立場想一想,讓我們的父母在家里也不會那么辛苦。 祝赴疆摘棉已婚育齡婦女身體健康 構建和諧滑縣,流動人口大有作為 發(fā)展勞務輸出,壯大縣域經濟 58個小時的綠皮火車,才到達新疆。有的女子是為家里減輕點債務,有的女子是跟丈夫反著干要來,有的女子是順帶出來看一看。位置不夠,就互相坐擠點,有的就躺在過道人挨著人衣服蓋過頭就睡,有的爬上座位上方的行李架上面睡。聊聊家常,表演段戲劇相聲,時不時火車上的叫賣聲“飲料3塊,火腿腸2塊”響起。 黨員應該有先人后己的精神,在困難面前帶頭往前沖,把利益讓給別人,這是gcd最基本的…… 這次車間檢查,我們要跟其他六個組比,最好的車間獎兩百,我們組獎二十。最差的雖說不扣我們的工資,其實也是扣錢了,等于不獎你錢了嘛。這錢,我也會放在組里的勞動競賽中去。(日常激勵) 道聽途說的“暫住證”“打胎”八卦車間談資,車間組長休息時的開會也是本著為組員的信口開河人心安撫,北上赴疆的工潮揮汗如雨的場面也是生活艱辛的另一面,一整條產業(yè)鏈的各個階段交替呈現(xiàn),“中國制造”的阿迪牛仔褲,從農民到采購點,再到加工廠,成衣車間,樣品出來之后到紡織品博覽會與外國的進口商合伙人,或許“中國制造”于國內的產業(yè)鏈上的人而言都只是為了掙錢,紀錄片耗時八年,深度或許差點,但反映的很真實,在國際貿易中我國是屬于被剝削的,路漫漫,其修遠兮。
該片三個不同場景切換:種摘棉花、紡織廠、服裝廠,每一層面都有辛苦的地方,種摘棉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而且很多農村到新疆去摘棉花,手指會被割破,掙的錢按摘的棉花斤數(shù)算;紡織廠環(huán)境不好,工資還不太好,又被領導PUA,即使大著肚子,也在廠子里吸棉絮;服裝廠量大,活多,加班嚴重,并不知手工價錢如何。讓人感動的場景在于河南媽媽們乘火車去新疆,在火車上表演節(jié)目豫劇《誰說女子不如男》,生活不僅限于苦難,它其中是有歡樂的,人活著為了啥,想這個沒意思,過好當下歡樂的過好當下才是重要的。最后一個場景是服裝秀,這個直接把反差拉到最大,賣給美國,一件褲子價格很高,不知這中間的利潤差價誰奪去了,是普通人民嗎,還是資本家,像廣東那些資本主義本質的工廠,他們的領導是讓人厭惡的,做了婊子還立牌坊,但國家的發(fā)展又要靠這些資本家。
這篇紀錄片不是狠狠打瑩姐的臉嗎?!!緊急下架!??
【FIRST青年影展展映】從地里的棉花苗到成熟、采摘、紡織,再到外貿服裝工廠的生產、傾銷。在平靜剪輯手法下,一整條產業(yè)鏈的各個階段交替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無論哪個產業(yè)鏈上的人,都在極其微薄的收入中掙扎,也在辛勤勞動之余苦中作樂。視角依舊踏實平行,可惜深度不足。煽情音樂也過于泛濫。三星半
作為一個蘇百佬,在我所有有關勞作的童年記憶中,種棉花都是最痛苦的,機械化程度最低,勞動最為密集,極其辛苦,更何況是這種外出務工專事摘棉花呢?“給我再多的錢,也不想再干了”,但90年代末本世紀初仍有50、60后的女性沿著隴海線一路向西進入加入采摘大軍。之后的70后80年代的年輕人則選擇到長三角的電子工廠。正如東方治水社會傾向于形成專制主義一樣,棉花這種作物性質傾向于形成“群體性的苦力勞動”……可想而知,當內地人很少再愿意去新疆勞動,采棉機械化程度在逐漸提高但也沒那么高的情況下(機器采摘碎葉多,人工往往是最好的選項),采摘棉花的用工荒是如何解決的?巨大的原材料供應是如何實現(xiàn)的?現(xiàn)在連工廠勞工都不能做到很好的勞動保護,更何況是采摘棉花這種非正式的農業(yè)臨時勞動?
周浩是帶著一種真摯的同情,而不是一種批判的視角去觀察、記錄這個產業(yè)鏈上的底層人群的。多年前的片子,自然無法直接回應這兩天被突然引爆的棉花問題,但今天新疆棉農的生活和工作狀態(tài)如何,到底有沒有強制勞動的情況存在?聽不到提問,也沒有結論?;臼聦嵍疾磺宄兔χ娟?、忙著制裁、忙著鼓吹情緒,這種姿態(tài)甚至不是憤怒、不是抗議,只能說是最廉價的狂歡。什么樣的人才能枉顧同胞的生活,既不追求真相,也不在意后果,借著這樣的事情狂歡?還是說在所有的政治角力面前,事實早就不不重要,試圖尋找真相不過是一種孩子氣的天真?
本片的關注視角是棉花產業(yè)鏈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狀況,這或許是周浩導演出道以來最具財經記者特質的紀錄片主題,然而導演無意于在片中進行充斥著冷冰冰數(shù)字的產業(yè)經濟分析,而是仍然把落腳點放在這些環(huán)節(jié)各自牽涉的人的生存狀態(tài)上。
3.6星。產業(yè)鏈、價值鏈、增值鏈。眾生皆苦啊,底層尤甚。
離得太近了,近到私密。佩服導演和攝像們接近采訪對象并取得其信任的能力。
第一部周浩,現(xiàn)場電話連線導演提問,他自己提出了一個關于攝影機和被攝對象距離的問題,太遠了不能挖掘出更多的信息,太深入了又會迷失自己。關于這個度的標準,導演給自己提出的要求是不會讓自己和對方“尷尬”。對于這部片子可能更多的還是呈現(xiàn)吧,并沒有過多的介入?;厝ビ锌昭a一補導演其他紀錄片。
看周浩導演的《棉花》,對新疆有種莫名的親切感,被媒體和網民情緒化渲染,近年對這個區(qū)域充滿神秘恐懼,其實老百姓的日常和中國其他地方一樣,棉農一家選得好,種棉、摘棉、紡棉、做棉質衣褲都是平民,工蟻一樣討生活?!睹藁ā房膳c賈樟柯導演的《無用》對照觀看,題材接近,視角和表現(xiàn)方式不一樣。
去年新疆種棉花大虧本,今年我們南疆這邊大片大片的棉花地都改種向日葵或是甜菜等經濟作物了。這個夏天向日葵地成了南疆第一站一道亮麗的風景。往年在村口成群結對來買馕、吃羊雜湯的摘棉工,今年不會出現(xiàn)了。躬耕于棉田的新疆農民,在棉田里揮汗如雨采摘的采棉工,壯觀場景的另一面是生活的艱辛。
男子種棉在犁地,女子采棉在新疆,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棉,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干,孩子們才能有這吃和穿,恁要不相信啊,請往那產業(yè)鏈上看,商場的牛仔褲,還有衣和衫,千針萬線可都是她們褳啊~~~
少些主義,多些人
自己也拾了三年棉花,好熟悉
昨天說起棉花這事,有友鄰非常不解,如今現(xiàn)代化程度那么高、購買采棉機又有國家補貼,哪還會有強迫人工采棉的可能。這個紀錄片拍攝于十多年前,人工采棉的情況肯定發(fā)生了一些變化,而且有人工采棉不一定就存在嚴重的勞工糾紛。我想說的是有無人工采棉,人工率是多少,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大部分中國人都很難有權威的信息渠道去了解,更何況是更深層次的矛盾。我們對中國現(xiàn)代文明先進程度的盲目自信,跟一些外國人認為中國之落后的程度是一樣的。
建議那些站在專門店門口抵制耐克,阿迪的年輕人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就會了解我們國家的現(xiàn)實狀況,就會加深你對社會底層的了解與認知,就會知道冷靜思考,客觀分析。從種棉花的棉農到千里迢迢從河南去新疆摘棉花的女人,從紡織廠到服裝廠的女工,他們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我們處于一個經濟大融通的時代,不要頭腦簡單發(fā)熱地認為抵制外國品牌,就是愛國,其實無形中也傷害了自己。一條牛仔褲里,可以看到的許多我們不知道甚至不了解的殘酷現(xiàn)實。只有自己慢慢強大,獨立起來,我們下一代才不會再用手去摘棉花去了……
“簡單地說,當農民沒有不辛苦的?!?/p>
緊跟時事,才來補這一部。友鄰們說得好:墻外人和墻內人,都只關心“棉花”,而不關心種/摘棉花的人。但其實也很慚愧,除了聽說過那個58小時的綠皮火車,我對西北的棉花產業(yè)也知之甚少。如今,迫于人力成本的升高,xj已推行機械化采棉,墻內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對農民的剝削已經沒有了”。而國外的名牌服飾,作為低價棉花最大的受益者,裝聾作啞那么多年,如今卻有臉來指責墻內。仿佛墻內外合謀似的,要你接受“發(fā)展就是硬道理”,時過境遷了你連控訴都來不及。但剝削只不過是換了種方式罷了。這次事件讓本不被看到的省份變得可以被談論,也算是好事。
要先愛人而不是只知道關心棉花 關心愛國還是辱華
中國農民一公斤棉花才賣4塊錢,農民為何不罷工、不抗議,為何不把棉花價格提上去呢?他們不能,他們沒有話語權。農民不傻,他們知道人家收走了棉花,紡成線,做成衣服,獲取了利潤再賣給他們。但是他們無能為力。而紡織、縫紉的女工,也無能為力。
妹妹,你繼續(xù)讀書了嗎?現(xiàn)在摘棉花還用手嗎?你們想種什么就能種什么了嗎?你們的工資拿到一個正常數(shù)嗎?我不知道,我聽不到他們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