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零零零 Triple Oh!

歐美劇澳大利亞2023

主演:Ethan  Carruthers  Heather  Maltman  Geraldine  Hickey  Jordan  Barr  Tahlee  Fereday  

導演:Poppy  Stockell  

 劇照

零零零 Triple Oh! 劇照 NO.1零零零 Triple Oh! 劇照 NO.2零零零 Triple Oh! 劇照 NO.3零零零 Triple Oh! 劇照 NO.4零零零 Triple Oh! 劇照 NO.5零零零 Triple Oh! 劇照 NO.6零零零 Triple Oh! 劇照 NO.13零零零 Triple Oh! 劇照 NO.14零零零 Triple Oh! 劇照 NO.15零零零 Triple Oh! 劇照 NO.16零零零 Triple Oh! 劇照 NO.17零零零 Triple Oh! 劇照 NO.18零零零 Triple Oh! 劇照 NO.19零零零 Triple Oh!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4-03-02 16:32

詳細劇情

暫無簡介

 長篇影評

 1 ) 題外話

看到今年高考語文作文題的時候,我笑了。后來一想,或許我早該習慣了吧,真是沒見過世面。我們所反復強調(diào)的過去“偉大”歷程不也總是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么。即便是古代,那些為官做宰的優(yōu)秀人士,往往他們表達出的對于朝廷強烈的愛也似乎總是超越于愛老婆之上的,這是一種傳統(tǒng)。如此想來倒也平靜了,且深切地感到這種題目是應該彼此“皆大歡喜”的。出題的,如此完美地完成了上級組織委派的任務。做題的,通過一點技術性的應試操作,爭取一點分數(shù)換取個好的前途。批改的,這種可量化的批改模式打起分來還更省力,免得因為各自審美不同解讀立意不同而對同一篇文章怎樣定奪爭辯得不可開交。在“改變命運”這樁大事面前,什么藝術性,思想性的愿景之類還真得先放一放,吃飯要緊。吃飯學用筷,上路學駕駛,考試學應試技巧,人生于世,為了生存誰還能避免一點技術性操作?不寒磣。一旦這技巧練得爐火純青,出類拔萃了,還可以被冠之以“做題家”的名號,成了大家,豈不快哉。這樣想著,于是我的精神如阿Q的一樣,又一次大獲全勝了。 還是那句話,寫應試作文,就像戴著枷鎖跳舞。即便是被綁縛著手腳,跳的舞成什么樣子,還是大有講究的。就拿我最近看的舞劇《努力餐》來說,雖則是明確的抗戰(zhàn)類的紅色主題,思想上無法作出一些更深的挖掘,但是此劇依舊可以打動人心,也獲得了“荷花獎”,可以看出是被專業(yè)人士極高肯定的。在我看來,首先是舞蹈,場景,音樂,燈光,道具,服飾,情節(jié)編排之類的用心。如同作文的謀篇布局,語言功底,表達技巧等,是最外顯的也是硬件設施,屬于第一印象。其次,用典,聯(lián)系古今中外。譬如此劇在黑夜中的打戲讓我想到了京劇《三岔口》的名段,同時川劇變臉的加入也增添了一些傳統(tǒng)文化氣息。“努力餐”這個題目承襲了古詩《行行重行行》中“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一句,抗日戰(zhàn)爭中妻子與參與抗日救亡丈夫的生離死別,與東漢末年動蕩歲月中思婦與游子的亂離相思有其共通性,古今相續(xù),回返聯(lián)結,于是一下子有了縱深感。在文章里用些典故,便可以在內(nèi)容上變得更加充實,豐富,看起來更為厚重,意在言外,拓寬了表現(xiàn)空間。再次,落到實處。《努力餐》以一家飯館的經(jīng)營為線索展開抗日救亡的宏大敘述,以小見大,化虛為實,以幾個小人物的生死哀樂,離合聚散,折射出特定時代歷史情境下一群人具有典型意義的情感與價值取向,而不是喊口號式的,或是夸張式的空洞編排。同時,“民以食為天”,“吃飯”最關乎百姓民生,最與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貼合。車老板辦的《大聲》報上那句“為百姓加餐,努力努力。挽民族危亡,血戰(zhàn)到底”的標題口號,既接地氣,又鼓舞士氣,是為點睛之筆。另外,還有細節(jié)的處理。譬如《努力餐》中打動我的細節(jié),是在老板娘給難民施舍飯菜時,難民們破舊衣服上被大雨淋濕的斑斑點點與泥土的塵垢。是在離別的那一天,晨曦透過窗欞時繪就的一副光與影的斑駁圖畫,以及其中正在一步步離去的車老板的黑色長袍剪影。是老板娘夢見丈夫歸來時喜悅又嗔怪地將洗腳水用腳撩起一點甩到其臉孔上的俏皮靈動可愛,以及在發(fā)現(xiàn)原來不過是一場夢時斜陽卻照深深院的悵然意緒……此外還有隱喻象征的運用之類……(太多了,再寫下去要偏題了...) 想到最近剛看的電影《九零后》,其中有這樣一個場景,使我感慨。在抗戰(zhàn)時期的昆明,西南聯(lián)大的學子楊振寧和鄧稼先常常登高遠眺,一起吟誦唐代李華的《吊古戰(zhàn)場文》:“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山河淪落,草木凋零,慷慨悲壯的語句,開闊雄渾的意境。無論是學文還是學理,不需要被要求,不需要表決心,彼時的學子腹中大多裝著古人的經(jīng)綸,心里裝著浩大的河山。 比起“個人主義”,我們這個民族好像更愛提“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強調(diào)個體為了更宏大的事物而犧牲奉獻。在我看來,真正的集體精神,是在作為獨立的個體自我充分覺醒的前提下的一種自覺?!暗贁?shù)人呢,卻看得遠一點,為民族為人類而生。這種少數(shù)人常常為一個民族的代表,生命放光,為的是他會凝聚精力,使生命放光?!保ㄉ驈奈摹断嫘袝啞罚┻@是一種清醒的抉擇,是對自我的升華,是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寬更廣更厚重的努力。有著真正集體精神的人,絕不是富貴人家養(yǎng)的叭兒狗,沒事嗷嗷地叫幾聲,夸耀著自己的忠誠能干,奮斗犧牲,討個主人的歡心,借此來換一點,它們比普通人家的食物還多還豐盛的,狗糧。

 2 ) 人類群星閃耀 曠百世難遇

第一次聽聞《九零后》這個片名,難免會有被“誤導”之感——尤其是在知道與劇集版《西南聯(lián)大》有聯(lián)動之后。而看完本片,才明白何謂“九零后”——這是一群年過九旬的當年聯(lián)大學子的采訪記錄,以他們的回憶為主線,串聯(lián)起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合并的歷史場景,回憶彼時群星閃耀、大師云集,一個在戰(zhàn)亂與貧窮中仍然盛放著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榮光年代,崇尚科學民主的氣氛興盛,人文藝術百舸爭流,堪稱建構起近現(xiàn)代中國各行各業(yè)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曠百世而難遇者哉”!

本片整體來看是《西南聯(lián)大》的微縮和延展,從三校合并淵源開始,及至抗戰(zhàn)白日化、分頭抵達昆明,重點回溯聯(lián)大在戰(zhàn)爭日子中的學習生活,劇集中最終返平津一段未提及,而是新增了建國后研發(fā)“兩彈一星”及當年諸多莘莘學子懷揣初心在各行各地發(fā)光發(fā)熱的情狀。兩者皆重點闡述聯(lián)大之自由獨立的精神、勤勉刻苦的學風、熱血愛國情懷如何在近百年時間凝練下依舊保持本色,以一腔孤勇達至近現(xiàn)代學術巔峰、筑成中華脊梁;都調(diào)用多方影像和實地采訪(本片部分無法重現(xiàn)的場景以動畫形式還原),資料支撐殊為詳實,尤其是本片讓親歷過這一切當事人出鏡口述,更增感慨之意和感人之情。

16位平均年齡超過96歲的聯(lián)大學子在鏡頭前依然精神矍鑠、神采奕奕,楊振寧、許淵沖、潘際鑾、楊苡、王希季、馬識途......這些終生銘記聯(lián)大學號的人,當年有人加入過湘黔滇旅行團,有人不遠萬里飛奔故國,都曾在硝煙中抱緊書籍跑警報,都曾在鐵皮屋頂下聽著昆明的雨癡醉聽課,也曾在臭蟲叮咬的睡眠中做著千秋萬代理想的大夢。這些“九零后”在走過將近一個世紀之后,依然保持著明亮赤子心和不息熱血夢。

細節(jié)部分與劇集有些許重合——如巫寧坤含淚唱起《松花江上》,想起他在最深重黑暗的歲月與沈從文作品的重逢并收到恩師的勉勵長信,感悟到沈師之“柔弱中有強韌”的精神感召,而本片尚未制作完畢,巫老已離人世,想及他的經(jīng)歷真是令人淚目。穆旦雖然只能作為動畫部分出現(xiàn),但其詩歌引用的象征精神一直長存,無論是本片還是劇集都闡述了其個人經(jīng)歷對詩風變化的影響,他自身的命運終究是與時代的命脈共通的(1940年他在西南聯(lián)大外文系畢業(yè)留校任教;1942年參加中國遠征軍出征緬甸抗日戰(zhàn)場,從野人山戰(zhàn)役的死亡中幸存)。關于這兩位文人,張新穎的《九個人》一書中有相關內(nèi)容,可以作為本片的補充閱讀。而劇集的重點部分如聞一多上課時的風采、陳寅恪諸師其人其事等(費孝通扶著懷孕的妻子、傅斯年扶著眼睛不好的陳寅?。?,也皆有提及,包括動畫中靜止的陳夢家和趙蘿蕤身影,讓人無限懷緬昔日文人的錚錚風骨同時,也生出絲絲悵然。

我們今日提起“西南聯(lián)大”,首先涌上心頭的可能更多一種象征,一種精神,一種情懷,一種高潔與自持、嚴謹與浪漫并存的學術氛圍,一個再難遇見的巔峰。我們也許會懷著憧憬去想象那一代人未絕的《未央歌》,因為這個時代需要這般清潔的精神和純粹的治學心態(tài)。片中提到“pure”——正是彼時無數(shù)聯(lián)大學子們的共同特征,他們高唱“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yè),須人杰?!钡男8?,在國家危難之時毅然決然投筆從戎(片中有列出參軍名單);在艱苦環(huán)境里攻克學術難點,無論是人文社科還是基礎科學都可用碩果累累來形容,不僅在亂世中開創(chuàng)出一片求學的“桃花源”,更是澤被后世殊為深遠——涌現(xiàn)出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70余位兩院院士,堪稱人類群星閃耀時。

影片以楊苡先生的訪談開場,回憶起與巴金的友誼和對其二哥的少女暗戀心思,真是太可愛了!穆旦曾就蕭珊的逝世寫信給楊苡:“蘊珍(蕭珊)是我們的朋友,她是一個心地很好的人,她的去世給我留下不可彌補的損失。我想這種損失,對你說說,你是可以理解的。究竟每個人的終生好友是不多的,死一個,便少一個,終于使自己變成一個謎,沒有人能了解你。我感到少了這樣一個友人,便是死了自己一部分。”他和巴金的交情也是極好的,畢生翻譯黃金期得到過他們二人的全力支持;而本片開場時,鏡頭掃過楊苡書桌上那些老照片,聽她提起的那些舊名字,只能感嘆100歲又有何妨呢,昔年崢嶸歲月,亦有少年的爛漫情思,回想起來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他們擁有彼此青春的見證,可真好啊。

最可愛的當屬許淵沖老爺子的各種吐槽,他和楊振寧對彼時大一文學課幾位老師分期執(zhí)教的看法完全相反——前者覺得很有用,后者認為太亂了,文理科思維的差異呈現(xiàn)太過有趣,也側證離亂弦歌中百花齊放的治學態(tài)度,這么開放包容的授課方式具有超越時代的先進性和前瞻意義。不惟是上課方式的自由,治學之道也力求做到真正“以人為本”,如果拿學歷和職稱去要求所有任課教師,如果拿合格分數(shù)去考量所有學生,那么很可能某些大師會夭折在起跑線上。

重溫這些“九零后”的青春作伴多么可貴,往事不可追,那些逝去的些微時光在影像紀錄中終究得以存一縷氣,也再次證明影像作為文獻資料的同步性——如若再不記錄,那些鮮活的記憶真的要化為懷舊的塵土了。20世紀的離亂與遷徙,卑微與驕傲,悲壯與輝煌,散落到每個人身上,也會刻下時代的印記,他們以熱血青春,以孤絕之勇,以心懷天下之大志,成就“內(nèi)樹學術自由之規(guī)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很多年以后,我們都會懷念這一批“九零后”,懷念那燦若星辰的未央世代。

 3 ) 90歲的西南聯(lián)大老人

這是一部讓我受到了巨大震撼的紀錄片,因為排片太少了,強烈推薦有條件的一定盡快親自去電影院看一下這部電影!

《九零后》策劃思路是一群90歲以上的西南聯(lián)大老人講述所有他們當年的經(jīng)歷和故事。但是這部電影的處理手法非常的高級且有質(zhì)感,撼動人心。

整個片子的節(jié)奏、剪輯、音樂,包括整個展開的邏輯和框架,步步陳鋪,絲絲入扣。不了解當年的歷史,你是沒有辦法理解那些人所做的關于信仰和理想的選擇的。還有很多從來沒有見過的照片視頻和場景描繪都生動地還原了當年很多我們完全無法想象的細節(jié)。

而這個片子最打動人心的,其實是對人本身的刻畫——“心神往之的一段歷史,務實而又浪漫,艱苦而又活潑,大師星布,浩篇充棟”。

在動蕩年代的家國情懷,這真的不是一句空話。那個年代全國最聰明最優(yōu)秀的學生,因為目睹了太多沉重的苦難,所以也選擇肩負最多的責任和擔當。哪怕在穿著草鞋極其艱苦步行幾十公里的條件下,依然在記錄民歌,依然在撰寫山川河流實錄,做對社會和國家有貢獻的事情,他們用自己的大腦和行動,一直工作到90多歲乃至現(xiàn)在。

梅貽琦校長說,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電影中描繪的西南聯(lián)大里面那些老師,他們不是課本上一個一個個的名字,也不是雕塑而已,他們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喜好和習慣,偶爾也會被學生覺得教得不好。但真正重要的不是知識的學習,而是你受到的啟發(fā)和滌蕩,這會影響終身。通識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你的身體和行為能夠遵從你的意志,而無論做哪一行,都務必要鉆研,要做到最頂尖和優(yōu)秀。

當你站在世界關注最中心諾貝爾獎的領獎臺時,想起來的竟然是最初被轟炸得破敗的西南聯(lián)大樹蔭下老師對你的物理啟蒙。當你簽下足以影響世界的字的時候,手會不會顫抖?我此前真的從來無法想象。

“總是會想起那個年代,哪怕奔波流離,但心里藏著美好,理想的氣息不時溢出來,氤氳著舊日世界的余輝。翻看歷史,有種自己站在歷史新舊蛻嬗之間際,縱覽史乘的錯覺,仿佛列車行進旅途中的所有人都掉進了歷史褶皺里,而我抬起頭,注視著這些名字,試圖抻開歷史的褶皺?!?/p>

我看見了他們。

@電影九零后

 4 ) 那段歷史

這個暑假去昆明旅游,去了西南聯(lián)大舊址(云南師范大學老校區(qū)),因為疫情管控,門衛(wèi)不讓外來人員進入。我站在門口拍了一個學校的正面照,從路牌上看見這里屬于一二一大街,莫名對這個路牌感興趣,也拍照留戀。今日看電影才知道,原來一二一是指12月1日,這天西南聯(lián)大師生發(fā)起反內(nèi)戰(zhàn)愛國民主運動,四名青年師生在一二·一運動中犧牲。原來我覺得有趣的地名藏著一段需要人們銘記的歷史。

南聯(lián)大的學生聽一堂課,穿一座城,覺得十分值得。這種學習氛圍,怎能不會培養(yǎng)出人才,怎能不讓人感動。西南聯(lián)大大一的學生不分專業(yè),大家一起學通識課。理科生和文科生在同一間教室上課,國文系教授每人開兩個禮拜的課,詩詞歌賦、古今中外都有,文科生許淵沖認為這個是最好的課堂,理科生楊振寧覺得這個有點亂,不成系統(tǒng),這個就是理性和感性的區(qū)別吧。

西南聯(lián)大之所以培養(yǎng)出那么多的人才,不僅是老師優(yōu)秀,學生也優(yōu)秀。里面有許多堪稱天才的學生,楊振寧、鄧稼先、李政道等等,這些天才聚集在一起共同創(chuàng)造了一段光輝歲月。其中提到楊振寧和鄧稼先的友情,之前看紀錄片《西南聯(lián)大》時就了解,楊振寧和鄧稼先是好朋友,他們二人在國外留學,共同度過了一個暑假,那個暑假的回憶印刻終生。

鄧稼先和楊振寧二人都學習物理,在西南聯(lián)大相談甚歡。電影里提到二人一起在外面看書,一人是背古詩,一人是看古詩,都是同一首《吊古戰(zhàn)場》——“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后來鄧稼先學成歸國,楊振寧留在國外,二人選擇了不同的道路。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1986年7月29日,長期受放射性物質(zhì)傷害的鄧稼先身患癌癥去世,時年62歲。楊振寧在回憶鄧稼先的文章中寫道“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羅布泊,馬革裹尸的戰(zhàn)場,不知道稼先有沒有想起我們在昆明時一起背誦的《吊古戰(zhàn)場》······”

滾滾歷史長河,有些人淹沒其中,有些人更顯光輝。

 5 ) 戰(zhàn)爭中你流盡鮮血,和平時你寸步難行

一.

數(shù)年前看《無問西東》的時候,“聽雨”的情節(jié)打動了我:我竟不知課堂還能這般浪漫,從此對西南聯(lián)大,有了更多美好的幻想。而《九零后》這部紀錄片,則通過當年聯(lián)大學生口述的真實的歷史,補足了我對其無垠的遐想。

《九零后》是一部搶救史,影片里出鏡的這幾位聯(lián)大學子,平均年齡已經(jīng)96歲,很多人的講述,對于他們來說,可能都是今生的最后一次了。而這群老人,后來都成為了我國學術界各領域的泰斗:翻譯過《呼嘯山莊》的楊苡,翻譯過《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巫寧坤,《讓子彈飛》的原著作者馬識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等等。

1937年,國家山河破碎。南京的淪陷讓北大與清華意識到要早做準備躲避日軍的鐵蹄,于是這幫師生輾轉來到長沙,還沒在長沙緩過勁來,戰(zhàn)火的逼近讓他們繼續(xù)往西南角遷徙,前往昆明。楊苡說:“明明是在自己國家的土地,我們卻要先前往上海,再到廣州、香港,從香港到越南海防,從海防再坐火車去昆明。”

最后,北大、清華、南開等幾所高校在昆明定了下來,在最簡陋的環(huán)境里,開始了最艱苦的求學之路。

為了補貼生活費,很多師生會在外面兼職上課,或者做肥皂,養(yǎng)豬。解決了柴米油鹽,還要面對時不時響起的防空警報。汪曾祺甚至為此寫了篇《跑警報》的文章。汪寫道:“‘跑’和‘警報’聯(lián)在一起,構成一個語詞,細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也有叫‘逃警報’或‘躲警報’的,都不如‘跑警報’準確?!恪麡O,‘逃’又太狼狽。唯有這個‘跑’字于緊張中透出從容,最有風度,也最能表達豐富生動的內(nèi)容。”

跑到松林里或者溝里頭,有的聊天、打橋牌,也有看書學習、交談學問的。汪曾祺寫到一件趣事,跑警報時大家都會帶點值錢的東西,于是有個哲學系的研究生曾做了這樣的邏輯推理:有人帶金子就有人丟金子,我是人,那么我就可以撿到金子。結果他真撿到了兩次金戒指。汪曾祺說:“大概是教邏輯學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p>

當然,這都是苦中作樂。戰(zhàn)爭終歸是殘酷的,王希季回憶跑警報時就哀嘆道:“我繞著城墻走,城墻前面有一片地。那是慘不忍睹啊,那真是,尸首分得遍地都是,真是很慘?!?/p>

盡管外部壓力如此之大,卻并未磨滅這群學子搞學問的熱情。對此,汪曾祺說:

“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于憂患,已經(jīng)很‘皮實’了,對于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即便面對侵華日軍三不五時的空襲?!?/p>

他們可能不在乎生死,不在乎環(huán)境的惡劣,因為他們有自己在乎的東西:那就是自己所鐘情的專業(yè)??缭揭蛔牵ヂ犚还?jié)課,對知識最大的尊敬莫過于此了。西南聯(lián)大創(chuàng)下的教育史上的奇跡是驚人的,或許用鄧稼先最愛的那個單詞來評價聯(lián)大學子恰如其分:pure。

沒有那么多雜念和欲望,戰(zhàn)爭的苦難已經(jīng)讓他們飽受折磨。于是在槍林彈雨中,他們堅定自己崇高的理想,摒棄雜念的純粹,鉆進學科中,讓他們成為了傳奇。

二.

一直以來,我很喜歡卡夫卡那句話:“戰(zhàn)爭中你流盡鮮血,和平時你寸步難行?!?/p>

我記得我讀高中的時候,班主任開口閉口就是211、985、劃檔線等等,感覺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那點分數(shù),那會兒沒完沒了地做題,只是為了讓自己對題目更熟悉一點,最好是達到肌肉記憶的程度,對,就是像機器人一樣地答題。如果說自己還有殘存的熱情與溫情,那我應該都留給了被我媽反復沒收與撕毀的日記本。

到了大學就好了。他們都這么騙我們,騙我們說大學輕松,一周都沒幾節(jié)課;騙我們說大學自由,可以學自己喜歡的東西。

我不知道別人是否早早就幻滅,或者有人生來就可以接受現(xiàn)實的庸俗,但我,我真的以為到時候可以和喜歡的人去同一個城市讀大學,讀自己喜歡的專業(yè)。

真到報專業(yè)的時候,我家里人全七嘴八舌地來了:學財經(jīng),好賺錢;學師范,好就業(yè);就在老家附近的城市讀,方便。

可我真的好想像奧德修斯一樣去遠征、去冒險,好想與狄俄倪索斯痛飲大醉?。?/p>

來到大學,到了大二的時候,還是偷偷摸摸轉到我們學校為數(shù)不多的某個文科專業(yè)。如果有選擇的話,肯定是想去中文系,但我們那是個理工科的學校,沒有中文系。就連我轉去的這個專業(yè),也是沒人去的垃圾專業(yè),當時我大學同學很認真很嚴肅地問我:“你是不是頭腦……”她礙于情面,沒說出“有病”那倆字,我替她說了。

對,他們都積極地做著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他們活得好有動力??!可是為什么我只看到了冰冷……

然后我選擇自我放逐,在圖書館讀著一本又一本被他們認為是沒有意義的閑書。

讀了那么多“閑書”,我想那我考個文學系的研究生吧。認認真真準備了,卻碰上學校壓分。那再來一年?我媽卻不愿意再投資我了。沒錢。那在職考吧,但工作真的會消磨光我所有的意志——我不知道別人是如何在職考研成功的,我每次下班回家就只覺得想死想吐。而且再一次考就能考上么?可能我這種人,我這種性格,注定要做一個廢物吧。

我經(jīng)常和朋友說,我好羨慕那些人生每一步都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刈呦虺晒Φ娜耍?,要么試圖向前然后一腳踩空,要么就是在泥淖里打滾。

我覺得我沒有未來,沒有出路。如果可以回到高中,我希望自己不要那么認真地讀書了,沒有意義。學好數(shù)理化,難道真的只是為了雙十一的時候算滿減優(yōu)惠的么。

畢業(yè)后我做過一段時間的培訓機構的語文老師,大家目標都很明確,家長希望自家孩子能快速提分,領導希望我們能多騙幾個傻子報班。平時磨課,不為真的教育,而是為了怎么提升個人魅力,吸引孩子——說白了,不過就是個會上課的銷售。有次磨課的時候講到西南聯(lián)大,我卡殼了,組長問我是不是忘了下面要講什么,我不能告訴她那一刻我好想哭,所以我只能說,對,我忘了。

做著商人的事,講著文人的夢。這樣的課不上也罷。太虛偽了。

崇高的夢被踐踏至腳底,到處都金錢至上。沒有出路,于是自行熄滅心中壓抑的那團火,然后和他們一起丟掉自尊,拋棄幻想,嬉笑,成為資本的奴隸。

然后回頭看著他們在戰(zhàn)禍頻仍的時代里,在最艱苦的環(huán)境中,為了理想,為了一腔報國豪情,勤奮學習,自由地交流學術,在哀鴻遍野滿目瘡痍的歲月里,守住最后一方學術的凈土,以一己之身,成就理想的偉岸。

于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地飽含熱淚想起那句話:

“戰(zhàn)爭中你流盡鮮血,和平時你寸步難行?!?/p>


終于還是決定開個自己的公眾號:Imagine Heaven。

 6 ) 《九零后》:醒覺后的生命宛如長河

剛剛上映的紀錄片《九零后》里,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句話,是即將迎來100歲生日的衛(wèi)星與返回技術專家王希季說的:“我就是想做一個人杰?!?/p>

▲衛(wèi)星與返回技術專家王希季先生。

他是云南大理人,青年時代考入西南聯(lián)大機械系,1942年畢業(yè),1947年考入弗吉尼亞理工學院,1950年回國,后來成為中國空間事業(yè)的開拓者,是中國返回式衛(wèi)星的技術帶頭人。

▲年輕時的王希季。

然而,他青少年時期所在的那個時代,似乎并不適合培育出人杰,外憂內(nèi)患,戰(zhàn)亂頻繁,是最為典型的亂世。

但是一個“亂”字,在現(xiàn)實中,可以有多種解釋,多種結果。木心說張愛玲:“她是亂世的佳人,世不亂了,人也不佳了”。亂,可以是通常意義上的亂,是兵荒馬亂、心亂如麻的亂,亂,也可以是泥沙俱下、生機勃勃的亂,是身心激蕩、覺醒振作的亂。

在《九零后》中出現(xiàn)的楊振寧、楊苡、巫寧坤、馬識途、潘際鑾、許淵沖、吳大昌、王希季、張道一、鄭哲敏、劉緣子、胡邦定、王漢斌、葉銘漢、羅振詵、彭珮云來說,他們所遇到的,既是前一個亂世,也是后一種亂世。

讓人覺醒的亂世。

▲楊振寧、楊苡、巫寧坤、馬識途、許淵沖。

整部片子,從楊苡的旁白開始:“我的命不好,1919年出生的時候,父親就死了?!倍拱晟系腻瓷Mㄕf:“這樣一個開篇,當真是恰當?shù)搅藥p毫、懇切到了骨髓。眾所周知,1919年,正是近代中國走入現(xiàn)代社會的一道分水嶺,過去的一切價值、道德、社會文化都遭到了最無情的批判、質(zhì)疑和否定,舊秩序在土崩瓦解、新秩序青黃不接,對于文化人而言可不就是‘父親死了’么?”他還說,西南聯(lián)大成立的1938年,正是中國的至暗時刻。

▲楊苡家中擺放的照片。

在楊苡之后,巫寧坤、馬識途、許淵沖相繼講起他們在那個至暗時刻的記憶,巫寧坤說起校園被炸毀時,哽咽不成聲,停頓了很久之后,他說,一個唱女高音的女生,跳上臺去,唱起了《松花江上》。

電影保留了他長久的哽咽,和長久的停頓。

醒來,必須醒來,在這種時刻昏睡,可悲且可恥。

這些生于1920年代前后的年輕人,相繼醒來。

醒來,看到自己身處何世,醒來,看到自己是什么人,醒來,決定自己要去向何方,醒來,看到自己所在的這段時間,在大歷史上處于什么位置。

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決定南遷,并成立聯(lián)合大學。教職工率先南下,學生們緊隨其后,兵分幾路去往南方,加入三所大學合組的長沙臨時大學。

路程極其艱辛。比如楊苡從南開出發(fā)的那條線路,先要從天津到上海,然后從上海乘輪船到香港,從香港登陸,然后在內(nèi)經(jīng)過幾番轉之后,抵達長沙,還有一些學者,是從劍橋出發(fā),穿越大半個地球,在無數(shù)次中轉之后,才抵達長沙。

長沙,似乎是一片亂世中的樂土,還沒有被戰(zhàn)亂過度侵擾,本地人又有著世俗享樂的精神,物價便宜,生活便利,一塊錢能讓八個人吃一桌子菜,而且全都是大魚大肉的硬菜,分量極足。

但長沙并不是旅途的終點。1938年2月,戰(zhàn)爭接近了長沙,他們再度南遷。一部分教師和全部女性,乘火車到香港,再乘船到越南,從越南登陸,轉乘火車到昆明。另有244個男生和11位老師,卻組成了長沙臨時大學湘黔滇旅行團,徒步去往昆明。

▲1938年4月28日湘黔滇旅行團團部和輔導團全體成員昆明合影。

▲梅貽琦致歡迎詞。

上海文藝出版社和單向空間聯(lián)合出版的,楊瀟的《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驛道上尋找西南聯(lián)大》,就是以這次徒步為起點,講述了西南聯(lián)大的往事。

▲楊瀟的《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驛道上尋找西南聯(lián)大》封面。

而在紀錄片《九零后》中,這段旅途也得到了直觀的展現(xiàn),他們長途跋涉,既像是一次遷徙,也像一次遠足,一次更深切的田野調(diào)查,有人在這次旅途中搜集了2000首民歌,有人在旅途中背單詞,有人接觸到南方大地的民風民俗,他們不斷和開往前線的部隊擦肩而過,也看到了紅軍長征留下的痕跡。

每一個人都因為這次旅途,迅速變成古銅色。

每一個人都因為這次南下,以及南下之后的學習生活,充分醒來。

▲旅行團在途中休息。

在《九零后》里,這些年過九十的老人,回顧了那段生活。他們曾經(jīng)以為,大學無論如何也要比自己讀過的中學好一點的,但沒想到,這所學校,論硬件條件,還不如自己讀過的中學。

匆促建起的校舍,磚木結合,泥土糊墻,一間宿舍要住四十個學生,上下鋪之間,只有很窄的過道可以通過,“教室是鐵板房,干打壘的墻,木格的方窗子,上頭沒有玻璃,是糊的竹紙,一下雨就‘叮當叮當’地響?!?/p>

宿舍里滿是臭蟲,咬得人整夜無法入睡,王希季說,后來他慢慢習慣了,你咬你的,我睡我的,楊苡說,他們會把臭蟲捉起來,放在瓶子里,瓶子里的臭蟲,還在自顧自地繁衍下仔。

飲食也極其清寒。聞一多曾經(jīng)在自己的書信、隨筆里,記下那段時間的吃穿用度。汪曾祺則寫過他們“跑警報”的經(jīng)歷。

▲聞一多在途中寫生。

電影《無問西東》里,也曾把這些細節(jié)納入其中。

但這只是西南聯(lián)大的一面,在西南聯(lián)大的巨人們看來,這是微不足道的一面。

在另一面,他們努力學習,努力交流,在藍天綠樹中辯論,身心激蕩,滿懷信心。

▲《九零后》以插畫的形式,還原了當時的一些場景。上圖,汪曾祺畫巫寧坤昆明雨天小酒館;下圖:周培源清晨滇池洗馬。

三所大學,風格本有不同,各有偏重,甚至連著裝風格也有差異,北大的大褂,清華的西裝,南開的夾克,都在呈現(xiàn)他們精神上的面貌,然而在長沙聯(lián)合大學,在西南聯(lián)大,這三所風格不同的大學,因緣際會,在一起相處,不同的教育風格、不同的思維方式,混在一起,攪拌、激蕩。

所有人在一起上課,文科生也聽理工的課,理工學生也聽文學課。他們回憶說,在那里,一個月學到的東西,比以前學校一學期學到的都要多。

▲聯(lián)大的學生上課和下課。

“所有的國文教授,大學一年級都開兩個禮拜的課,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好的國文課?!痹S淵沖說,“我就說我的根在西南聯(lián)大,根源是聞一多,錢鍾書?!?/p>

所以,在鹿橋(吳訥孫)的小說《未央歌》里,西南聯(lián)大近乎一個青春的仙境,所有的貧窮困苦、饑餓慌亂,似乎完全不存在,只有年輕人的激蕩青春。

那令我們朝思暮想的八十年前的年輕人,是這種模樣:“童孝賢永遠是笑的”,“(伍寶笙)叫小羊偎在她胸前。叫小羊擦著她雙頰。她從雪白的小羊背上望過去,遠遠望見疊疊青山,無論遠近,山色濃淡,都清白如洗”,而藺燕梅呢?她放寒假回了家,“愛說粗話的人又試著說粗話了,因為校園中沒有藺燕梅來聽他。那些用功過分或過度疲勞有憂郁癥的人便又愁眉喪臉了。因為沒有藺燕梅向他笑”。她竟這般美。

▲鹿橋的《未央歌》。

這場覺醒是有后果的,一群年輕人經(jīng)歷過這樣的覺醒,這樣的熔煉,肯定是有后果的。

“我就是想做一個人杰”,王希季說。

他還說,盡管那時候是在戰(zhàn)亂中,是中國人的至暗時刻,但他們卻滿懷信心,知道戰(zhàn)事終將會結束,黑暗終將會過去,戰(zhàn)事結束的時候,一個新世界會到來,這個世界會需要他們。

他們知道自己是火種,文明的火種,中國人的火種,“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yè),須人杰”。

他們肩負雙重重任,讓自己存在下去,讓文明存在下去,他們深知自己就是文明的成果,更是文明的載體。

就像科馬克·麥卡錫在他的小說《路》中寫的故事,核戰(zhàn)爭過后,人類瀕臨滅亡少數(shù)幸存者得靠活下去的本能活下去,生的內(nèi)容簡化為尋找食物、棲息地、避免被殺被吃。

但近乎不存在,不等于真的不存在了,《路》的主人公,那個孤單的父親對孩子的那種愛,是神性的,在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中,保持文明生活遺留下的習慣——想盡一切辦法洗熱水澡、刷牙,是神性的,反復反省自己“是不是好人”,是神性的,在吃人者逼近時將子彈上膛,追求死的尊嚴,也是神性的,那種日復一日的行走,是神性的。只待時間和地點吻合,這被壓制的神性就會大規(guī)模地復蘇。

當然,前提是,到那時,火種還沒有完全消失,罐裝食品還沒被吃完。所幸的是,在父親死后,孩子終于與另外一些持有火種的人匯合。

▲從1949年8月到1956年10月,2290位海外留學生從世界各地回歸祖國。

《九零后》中這群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竟然有這樣宏偉的歷史觀。后來的事,也果然如他們所料。

人一落地,就會睜開眼,但未必就會真正醒來,許多人都要經(jīng)歷漫長的心理上的昏睡期,心智是懵懂的,感受力處于混沌之中,反射弧長得令人忍無可忍,雖然一樣行走江湖,但始終和周遭的一切有隔膜。有的人終生都不會醒來,有的人醒得很慢,而有的人,卻會被一個機遇驟然驚醒,加速進入成長期。

而他們生活在一個既平靜又動蕩的年代,他們的父母,和他們自己,都在接受時代的顛簸。這種顛簸,必然又帶來一種滋養(yǎng),對痛感的敏銳,對大起大落的個人命運的觀察。那個時代,無窮無盡的動蕩,又造就另一種幻覺,那就是,大時代是和個人緊密相關的,政治是可以言說的,甚至是可以參與的。這又在他們身上鍛就一種大格局,大歷史觀。

他們就此醒來。

一個時代就此醒來。

當事人——這群“九零后”(這里的“九零后”有雙重含義,既指他們的年齡,也指他們在西南聯(lián)大時代的青春,他們在1940年代,也正如九零后在我們這個年代)的講述,和各種影音資料結合,并配合了色彩素凈的動畫,節(jié)奏緊湊,干凈利落地,把一代人的故事交代得清清楚楚。

▲1946年5月4日,在西南聯(lián)大圖書館舉行結業(yè)典禮,梅貽琦宣布聯(lián)大勝利結束。

只要講出來,就已經(jīng)是一段史詩。

擔任配樂的,是臺灣音樂人范宗沛,他寫了幾首新的主題,使用了他此前創(chuàng)作的《楊柳》作為主題曲,并使用了黃舒駿的《未央歌》作為插曲。這首歌是黃舒駿在大學里開始寫歌的時候寫下的,1988年,歌林唱片為22歲、正在念大三的黃舒駿推出首張專輯《馬不停蹄的憂傷》,收入了《未央歌》。

在《九零后》的結尾,他們挨個報出自己的學號,楊苡說:“我的學號是2214,我一輩子都記得?!?/p>

一輩子都記得。

▲楊苡女士回憶往事。

所以羅曼·羅蘭的話是對的,有些人在二十五歲前就過完了一生,不同的是,有些人在二十五歲之后是持續(xù)的腐爛,而有些人卻不斷重生。

西南聯(lián)大本就是重生之地,在那里生活過的人,都有重生技能。

我們幸運又不幸,幸運的是,我們和這些“九零后”同時代,可以完整地看到一代人的一生,了解到人如何讓自己的生命無悔,不幸的是,我們追上的,只是他們?nèi)松哪┪玻彩悄莻€群星璀璨時代的末尾。

我們竭盡全力,用回想我們的舊日時光時得出的那一點體驗,去觸摸他們“全盛時代的麗影”,竭盡全力地去想象,在六十年前,在西南聯(lián)大,那個小小的桃源里,少年像少年般茁壯,少女如少女一樣清麗,他們采花、戴花、讀書、爭論,他們嬉戲追逐,他們情深意篤,全部的精氣神,都用在鍛造自己的人格上,校園里濃蔭匝地,樹葉又綠又香。

▲《那時我們還年輕》,一首貫穿全片的老歌。

此情此情,永遠難再。

我們的耳畔,卻回響著黃舒駿的歌聲:“你知道你在尋找一種永遠 ”。

永遠的是什么,永遠的是覺醒后的生命。

知道了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在自己的時代里追尋覺醒。

追尋覺醒后的生命。

覺醒后,生命宛如長河。

 短評

徐蓓導演分享了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三個細節(jié)片段:遠在美國馬里蘭州的巫寧坤先生凌晨兩點起床穿上鮮艷的黃色襯衣,等待來自祖國攝制組的采訪,講述西南聯(lián)大的經(jīng)歷;當羅振詵先生的兒子將攝制組寄去的西南聯(lián)大的書和光碟放在其枕邊后,先生安然離世;以理性示人的楊苡先生在拍攝結束后卻留下了眼淚,當徐蓓導演抱住先生的時候,她只說了幾個字:It’s just for you。

5分鐘前
  • 凝湮
  • 力薦

五星給pure的人

9分鐘前
  • 害羞貓貓吉他手
  • 力薦

這應該是有史以來最強的一屆“九零后”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三位“兩彈一星”元勛,其余者,也基本上是各界翹楚。更難能可貴的是,影片還呈現(xiàn)了他們可愛可親的一面,“口無遮攔”的巫寧坤、“狂妄自大”的許淵沖、“孩子般pure”的鄧稼先、“學業(yè)不佳”的汪曾祺、“少女心”滿滿的楊苡,等等。而“命運坎坷、煉獄重生”的穆旦(查良錚)、“為國捐軀、自我救贖”的繆宏,又讓我們噓唏不已。在片尾字幕中,我們看到有三位“九零后”已經(jīng)離開我們——可以說,這是一部搶救性拍攝的紀錄片,若再晚幾年,我們恐怕難以看到如此鮮活的“九零后”群體了。這屆“九零后”也讓存續(xù)不足九年的西南聯(lián)大成為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永恒的豐碑。影片是歷史文獻紀錄片《西南聯(lián)大》的延續(xù)和補充,以“個人視角”再現(xiàn)了西南聯(lián)大的獨特與豐盈。

11分鐘前
  • Clyde
  • 推薦

校友會組織三校在深校友看的首映場。穿透歲月的是愛國和愛真理。長壽是懲罰?活著就是勝利。中文系輪教不太好。這是中國最好的教育方式!大家們的可愛。剪輯和音效滿分,手繪插入十分優(yōu)秀,好幾個地方看得泫然欲泣。另外還有一點處理得很好,沒有深入渲染政治,點到為止,適當留白,心知肚明。吊古戰(zhàn)場文,各種書籍日記的引用,其實干貨很多。楊苡教授作為著墨最多的女性,氣質(zhì)氣度生活方式令人心向往之。如果是這樣,歲月再長也可從容度之。

15分鐘前
  • 圈圈圓圓圈圈
  • 力薦

講好中國故事,是致力于文化建設而不是控評,像個營銷號一樣

19分鐘前
  • 努力的澤同學
  • 很差

看到演職員表上楊振寧、許淵沖寫的是“自己”,這一刻我被觸動了。當聽到許老驕傲的說“文科是我,理科 楊振寧 諾貝爾,工科王希季,第一個讓人造衛(wèi)星上天的中國人??!”感覺自己的愛國情也被點燃了,這一刻,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24分鐘前
  • 靜待花開
  • 力薦

為名校拍傳記片的風氣好像始自《無問西東》,但從《掬水月在手》開始,國產(chǎn)紀錄片/傳記片的美學終於在畫面和形式上回歸了傳統(tǒng),在懷舊中映照當下??吹倪^程一直覺得那個時代的人很可愛,也很真實:比如沈從文的愛哭,鄧嫁先綽號pure的來源,楊振寧和同學在樹蔭下背《吊古戰(zhàn)場》文時的豪氣,楊苡年輕時離家出走的勇敢及年老後的淡然自處,許淵沖戀愛時候的小心翼翼,謬弘的“大義滅親”與以身殉國??出了影院,反思自身,總覺得時代很和平,但是那些前輩身上的閃光點好像在一點點消失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願盡我餘生可以做到前輩們的千分之一,做一個“有用”的人。

25分鐘前
  • 姝尹Y(^_^)Y
  • 推薦

用心而誠意滿滿的紀錄電影,搶救式的訪談視頻、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跟影片敘事融為一體的精彩配樂、精心打磨的動畫與史料朗誦,都體現(xiàn)出本片編創(chuàng)團隊對于西南聯(lián)大歷史的溫情與西南聯(lián)大師生的敬意。無論是冰山以上影像呈現(xiàn)的歷史,還是冰山以下影像省略或隱去不表的過往,都足以讓我們反思歷史,反思國運,反思幾代中國知識分子與國人的心靈史、人生史及其與家國時代變遷的互動歷史。

29分鐘前
  • 江海一蓑翁
  • 推薦

劇集版《西南聯(lián)大》的微縮和延展,主干人物等均有再現(xiàn),細節(jié)部分有重疊(如巫寧坤含淚唱起《松花江上》、穆旦經(jīng)歷對詩風的影響、聞一多陳寅恪諸師其人其事等);以采訪這些年過九旬的當年聯(lián)大學子為主線,串聯(lián)起三校合并歷史,(與劇集重合),直至延伸到建國后(這是新增部分),重點闡述聯(lián)大之自由獨立精神、勤勉刻苦學風、熱血愛國情懷如何在近百年時間凝練下依舊保持本色,并懷揣初心在各行各地發(fā)光發(fā)熱,無愧于終生銘記的聯(lián)大學號。許淵沖各種吐槽太可愛,他和楊振寧作為文理科代表,對彼時大一文學課幾位老師分期執(zhí)教的看法既有趣,也側證離亂弦歌中百花齊放的治學態(tài)度。楊苡先生的少女心真美好啊,100歲又何妨!這種高潔與自持、嚴謹與浪漫并存的學術氛圍,堪為再難遇見的巔峰,這是一代人未絕的《未央歌》。這個時代需要這樣清潔的精神。

31分鐘前
  • 歡樂分裂
  • 推薦

一段無法復制的歷史。會推薦給年輕的朋友們看。青春真的是有共通點的。處理好小我和大我的關系,才能無悔于青春。2021.5.4 杭州CGV 點映

34分鐘前
  • 我呼吸的空氣
  • 推薦

@上海首映。九零后指的是一幫現(xiàn)已九十多歲的西南聯(lián)大學生,和之前的紀錄片一以貫之。懷念巴金二哥的楊苡,好哭的沈從文,邊哭邊唱松花江上的巫寧坤,人稱pure的愛聽故事也愛講故事的鄧稼先,幫同學寫作業(yè)但很容易被看出來的汪曾祺,只服楊振寧的許淵沖,人何以堪的馬識途...說到輪流教授學制,楊振寧平靜地說現(xiàn)在看來不是很好,不太系統(tǒng),下個鏡頭就是許淵沖大喊:這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學課...最觸動的是師生們在戰(zhàn)爭中一心保持原本正常求學生活的堅持,以及其中難得的從容,皮實和豐沛的生命力。西南聯(lián)大成了傳奇的豐碑,想想當下,除了神往只有慚愧

35分鐘前
  • 吳邪
  • 推薦

當我們在懷念西南聯(lián)大的時候,知道在懷念什么,還是不知道在懷念什么呢???影像的史料有限,能拍的也不多了,在無數(shù)浩如煙海的著作里,那些被遺忘的故事、細節(jié)更引人入勝。

39分鐘前
  • 內(nèi)陸飛魚
  • 推薦

歷史、風景和人物,片名《九零后》一語雙關,既是他們的年齡也是他們的青春~

41分鐘前
  • 天馬星
  • 推薦

電影院一個人看的 致敬

45分鐘前
  • 史蒂芬妮張
  • 力薦

這部電影注定將成為我人生旅途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坐標!因緣際會,從5月9日到28日,我一路跟隨導演徐蓓跨過祖國大地的13個城市,參與了44場路演放映,覆蓋了8000+觀眾,僅城際交通就多達17761.5公里!前有西南聯(lián)大湘滇黔步行團創(chuàng)造中國教育史上的長征,如今我和導演徐蓓也在踐行前輩精神,完成了我們自己電影路演的萬里長征!我們從魔都上海出發(fā)一路經(jīng)過了杭州、廣州、深圳、北京、天津、武漢、西安、成都、南京、重慶、長沙、昆明,光帝都北京就往返了四次!同時遍訪了北大、清華、南開、復旦、上交、武大、南大等十幾所知名學府。所謂用行動踐行自己的價值觀,我想這半個月以來,我們也算做到了西南聯(lián)大的校訓——剛毅堅卓吧!這一路走過來,片中楊振寧寫的關于鄧稼先pure的結尾雖然看了幾十遍,但每次依然都會頭皮發(fā)麻,愿每個人都擁有一個pure的靈魂!

46分鐘前
  • 連城易脆
  • 力薦

很意外!非常好!全片的敘事架構靠的是三只腳,一個是當事人的訪談敘述,第二個是文獻(圖片、影像、回憶錄),第三個是插圖;音樂也用的很貼切,情緒節(jié)奏起伏變化把控的相當成熟,觀賞效果非常棒!推薦給大家!

49分鐘前
  • 前海一支劍
  • 推薦

節(jié)奏有點慢,還可以再緊湊一些。旁白很出戲。整部片子比較適合中小學生群體看。

52分鐘前
  • 痞人純良
  • 還行

很理解這部紀錄片在形式上追求年輕化的努力,但鏡頭里的那一代人直到九十多歲依然年輕啊。

57分鐘前
  • 57
  • 推薦

準確來講比較像一部校史科教片,以史料搜集+采訪為主。這片跟《掬水月在手》類似,都是拍攝對象的人格魅力遠高于紀錄片創(chuàng)作技法。那種求知學子的才華之美,從容豁達的大家風范,激揚文字的青春歲月,各懷其志的報國激情...旁白也基本選自書信、文學作品,輔以老照片、現(xiàn)代空鏡、簡單動畫等。清北學霸也會吐槽在課堂上學不到東西,會老頑童一樣互相揭短,可愛。影片問題就是大概因為有官方校方背書吧,創(chuàng)作者實在是太求穩(wěn)了,素材面面俱到,缺乏思考,這個地方剛有點要感動,就迅速切到下一個時代下一組人了,像走馬觀花逛博物館一樣,累。有些地方又有點冗長,完全可以精簡掉。這些百歲老人的記憶力怎么那么好?現(xiàn)在還都記得上學時的小事和自己學號,我30歲就已經(jīng)把大學的事忘差不多了……

1小時前
  • 謀殺游戲機
  • 還行

空鏡和漫畫串場很美,群像做得還不錯。畢竟是一群世界級的頭腦,耄耋之年仍然思維敏捷風度翩翩,幾乎是人類衰老后最美的樣子了。能在這樣的片子里看到巫寧坤,看到一些可以延伸聯(lián)想的歷史細部,還是非常感慨的。

1小時前
  • 伊夏??
  • 推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