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政府的謊言,腐敗,貪婪并且無能,我以為政府通過醫(yī)療腐敗如此赤裸的屠殺百姓已經駭人聽聞,但沒想到在一群人如此努力探尋真相曝光政府的背后,卻是民眾面對真相與正義的冷漠,呼求平等、正義的永遠是那極少數,但那冷漠的大多數依舊對此毫不關心,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國家,我覺得本身是一種大恐懼,然而,當代你無論生活在哪個國家,哪種體制內,我覺得群體的冷漠都不是極少數事件,就好比這段時間阿里女員工事件的背后,是整個公司體系的冷漠,這樣的犯罪行為甚至是阿里文化的一部分,那在我們生活中看到的實際上更多,我覺得人性是個深淵,在任何時代,你都不能太深入的去凝視它。 作品整體來說,可能前半部分的表達會更為出色,它的真實感和帶入性會更強,中后部分開始,我覺得帶有太強烈的主觀意識并且疊加了部分可以更精簡的表達,但是革命在某種意義上,它必然是激進并且主觀的。
紀錄片〈Colectiv〉有譯為《集體》,也有直譯為《克萊采夫》,它講了羅馬尼亞一個叫克萊采夫的夜店失火后,先因疏散通道的不合理導致傷亡嚴重,后又因傷者所住醫(yī)院的消毒液被稀釋,導致傷者接二連三地死去。沒有代表權威的人來解釋、負責這一切,有的人閉口不談,有的人甚至莫名其妙地死去。
片中有從新聞、政治和藝術表達這幾個方面出發(fā)去對抗、控訴,或說是拯救這一切的人,但往往他們得到的結果都是,沒有結果。
看到片子最后,從維也納來的衛(wèi)生部長和父親的對話,父親告訴他,這個地方爛透了,三十年也沒法讓它好起來,而你有多少年可以在職。
是啊,把自己的時間全部投入在一個幾乎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上,最后尷尬退場,可能再過五十年你會被載入史冊,但那也只是載入史冊而已。
那這意味著我們什么都不做了么,當然不是,作為適應性非常強的人類,我們最終會勸服自己生活還是要繼續(xù),而生命主題是“對抗”的人,那他也一定會繼續(xù)對抗。
今年初在柏林電影節(jié)上,羅馬尼亞導演拉杜·裘德的大尺度爭議作品一舉獲得金熊獎,而在上個月落幕的奧斯卡上,同樣有一部羅馬電影風光無限,同時入圍最佳國際電影和最佳紀錄長片兩個類別,盡管最后相繼敗北,但都無損羅馬尼亞電影對影壇的強烈沖擊力,這是繼千禧年代克里斯蒂安·蒙吉引領的新浪潮運動之后,另一波羅馬尼亞電影熱潮的興起。拉杜·裘德的《大寫的印刷體》和《火車出站》以及去年圣丹斯獲獎的《阿卡薩,我的家》都是近年來在國際上較為出眾的羅馬尼亞紀錄片。這部《集體》更是去年最為矚目的一部了,在奧斯卡頒獎季里收獲頗豐,更出現在不少影評人和雜志的年度榜單上。
片名是羅馬尼亞的一個酒吧,而紀錄片講述的是2015年發(fā)生在該酒吧里的一次火災,最終奪去了27人的寶貴生命,其后37位燒傷患者因術后感染死去。這一場大火燒出了羅馬尼亞醫(yī)療制度的落后與腐敗,以及政府管理的混亂和不為人知的權錢交易。最終,這場醫(yī)療丑聞迫使當時的羅馬尼亞政府下臺,換上新一波的管理者,直至下一屆大選為止。
這部紀錄片是從這樁醫(yī)療丑聞剛爆發(fā)沒多久開始介入拍攝,先跟隨著一位體育記者的視點去掀開當時衛(wèi)生部長種種掩蓋真相的謊言:在新聞發(fā)布會上提問質疑,搜集證據在報紙上發(fā)表報道。醫(yī)院的燒傷科設備不足、人手欠缺、無法應對如此大量的病患,更可怕的是,記者發(fā)現消毒水被稀釋的問題,再引出醫(yī)院高層與藥物公司內部存在賄賂收受的關系。
導演運用靈活快速的剪輯技術,在記者報道與政府發(fā)布會的畫面里營造出扣人心弦的節(jié)奏效果,尤其是在藥物公司老總剛接受警察調查不久,就被發(fā)現命喪于交通意外的一幕。這種堪比類型片的戲劇化情節(jié)令紀錄片呈現出政治驚悚的氛圍。類似的情節(jié)還有不知名人士在網絡上泄露了一段燒傷病人身上長出疽蟲的惡心短片,難免讓人猜測醫(yī)院背后的政治派別斗爭,使得這樁醫(yī)療丑聞陷入白熱化的程度。
紀錄片的第二部分,觀察視點由體育記者轉向新上任的衛(wèi)生部長,此時技術官僚政府已下臺,換上一位坦誠開明的新部長,他主動邀請紀錄片團隊近身拍攝他與內部管理階層開會的過程。從這段衛(wèi)生部長的情節(jié)里,觀眾逐漸發(fā)現他所倡導的醫(yī)療改革存在極大難度,他一邊向憤怒的群眾公布事實真相,另一邊與醫(yī)院管理層的政治對手和官員斗爭,發(fā)現管理層和整個醫(yī)療系統(tǒng)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弊端,難以徹底改變。最后,他在車上跟父親通電話的一幕表明了他當初一腔熱血從國外回到羅馬尼亞投身改革的美好愿望徹底化為泡影,因為新上臺的政府對他發(fā)起攻擊。至于他之前提出的改革能否持續(xù),觀眾看到這里相信應該心中有數。
前后兩個記錄視點的轉變,令觀眾更全面了解這場醫(yī)療丑聞的真相,及其根本性的原因。這顯然不只是發(fā)生在羅馬尼亞的故事,從這件丑聞里我們很容易聯(lián)想到自己國家的醫(yī)療系統(tǒng)里的各種問題,以及政府在管理方法上的錯失。導演透過這樁羅馬尼亞的丑聞揭示出一種廣泛存在的惡意現象:謊言、腐敗、利益關系、官僚主義、對人民漠不關心,這些現象在不同意識形態(tài)和制度的社會和國家里具有共通性,這正是影片能帶來強烈共鳴的原因。
然而,這并非一部旨在揭露黑暗而令人絕望的作品,導演在紀錄片中悄然融入理想主義的抗爭精神,除了體育記者揭露真相的英勇舉動和新上任的衛(wèi)生部長推動的醫(yī)療改革之外,那位在大火中失去一只手臂的女模特也值得敬佩,她在手術后克服困難,不斷學習使用機械臂而頑強地生活。這些人物都在不斷暗示,我們仍然要對未來抱有希望,哪怕曙光多么黯淡,只要不放棄,光明總會有到來的一天。
集體
導演:亞歷山大·訥訥烏 編劇:亞歷山大·訥訥烏/Antoaneta Opris 主演:Razvan Lutac/Mirela Neag/Catalin Tolontan/Tedy Ursuleanu/Vlad Voiculescu 類型:紀錄片 上映日期:2019-09-04(威尼斯電影節(jié))/2020-01-28(羅馬尼亞)
誰能想到,一場猝不及防的火災將羅馬利亞政府和醫(yī)療系統(tǒng)背后隱藏多年的爛瘡曝露在青天白日之下。這道屬于羅馬尼亞的傷痕被來自羅馬利亞的導演亞歷山大·訥訥烏拍成了紀錄片《集體》。《集體》在上映后立刻在國際上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觀眾自然地將這部紀錄片背后的思考意義與深陷在后疫情時代的當下結合在一起。
導演亞歷山大·納納烏認為,“醫(yī)院腐敗和隨后政府集體掩蓋的事件雖然發(fā)生在羅馬利亞,但是這不僅僅是一個地方性的故事,它有一種普世性,這在后疫情時代后更為重要。政治腐敗在世界各地屢見不鮮,因此維護社會正義和新聞自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現在,正是把這部電影帶給國際觀眾最恰當的時刻?!?/p>
揭開政治背后的毒瘤
時間回到2015年,羅馬尼亞的一所夜店在搖滾樂隊演唱過程中發(fā)生了火災,27名年輕人當場死亡,180人受傷,在受傷的人中有37人隨后在醫(yī)院中過世。吊詭的是,這些在醫(yī)院中死亡的人并非因大面積燒傷過世,絕大多數都是由于細菌感染。與此同時,政府卻依舊在大肆宣揚著國家醫(yī)療系統(tǒng)的優(yōu)越,聲稱能為傷者提供最好的服務,并不批準傷者赴國外治療。
在政府完美的口號之下,一個又一個傷者在醫(yī)院死去。很明顯,政府在說謊,醫(yī)療系統(tǒng)也并不完美。體育公報的記者卡塔林·托隆坦攜團隊對此展開了私密的調查。調查結果令眾人大跌眼鏡,原來,來自荷西制藥公司的消毒液已經覆蓋了全國范圍內的醫(yī)院,但是這還不足以令人驚訝,真正可怕的是,這些消毒液全部都被稀釋了十倍,也就是說,消毒液消毒殺菌的功能僅為原來的十分之一。這也就解釋了火災中的燒傷患者為何都死于細菌感染。
圖 | 2015年10月30日(當地時間),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一家夜總會發(fā)生大火。
隨著卡塔林·托隆坦團隊日復一日的努力,這個用稀釋消毒液壟斷進全國范圍內醫(yī)療系統(tǒng)進而令無數人死于細菌感染的幕后大毒瘤終于被找到了,他就是荷西制藥的老板丹·康德拉。他用低廉的成本價加上對醫(yī)療系統(tǒng)領導大范圍的賄賂實現壟斷,賺了個盆滿缽滿。然而,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丹·康德拉的“成功”離不開接受他賄賂與他達成合作的醫(yī)療體統(tǒng)里的領導們,更令人細思極恐的是,這些領導的身上幾乎都帶有著民主黨派的印記。也就是說,殺死人們的不是細菌,不是消毒液,而是荷西制藥的幕后資本家和備受人民信賴的政府,他們一同站在食物鏈頂端品嘗著錢權盛宴。
就在卡塔林·托隆坦團隊有望將與丹·康德拉達成賄賂交易的政府官員一一揭露出來之時,發(fā)生了戲劇般的逆轉,丹·康德拉神秘地死去了,丹·康德拉和他背后的黑暗秘密一同歸于毀滅之中。丹·康德拉的死亡無疑是犯罪高層對卡塔林·托隆坦的警告,他們站在黑暗處,永遠不由得托隆坦窺探出他們的真面目。然而,卡塔林·托隆坦團隊并沒有就此放棄。他們甚至對拿出虛假報告的衛(wèi)生部長提出質疑,從而逼迫后者辭職。
這一過程中,卡塔林·托隆坦顯然在一步步地刺破政府包裝真相的虛假外殼,羅馬利亞的民眾在看到新聞后甚至舉行示威,人們驚惶地看到最好的新聞調查竟然出于體育公報,一時之間民眾的憤懣達到頂峰。然而,不免有人將民眾的示威以及康德拉的死亡都歸咎于卡塔林·托隆坦的頭上,以新聞道德的名義去苛責他的真實爆料。顯然,這些人無法面對卡塔林·托隆坦呈現出的血淋淋的真相,他們寧愿重回平靜,但是,即使重回平靜那也只是虛假的平靜。托隆坦堅持認為,民眾的沉默是對當局的縱容,如果保持沉默,我們就是共犯,我們需要去了解這背后的權力關系,因為它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歸咎責任的迷障重重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敘事視角逐漸轉向了新上任的衛(wèi)生部長弗拉德身上。作為獨立在政治之外的技術官僚,弗拉德懷著滿腔熱血來處理醫(yī)療體系內的糟粕。然而,事情遠非簡單,等著他的是面對徹底腐敗的醫(yī)療體系的無力。腐爛已經不止于稀釋的消毒液,其實早已深深刻進了每一道醫(yī)療程序里。
在層層深入后,弗拉德看到的是醫(yī)療體系的徹底腐爛,高層領導掌控大局根本不會被弗拉德這樣的小衛(wèi)生部長所影響。他們既是權力罪行的實施者又是事發(fā)后制定新政策的決策者,他們的權力滲透進醫(yī)療體系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醫(yī)生服從于他們的同時又從他們手中撈得利益,在醫(yī)生權力層之下的員工們則便只有聽令的份。領導們在其中獲得最大的利益,他們貪污的錢本來可以為羅馬尼亞建立擁有真正完善醫(yī)療系統(tǒng)的醫(yī)院。
與此同時,人們正在死亡,幼蟲爬上燒傷病人的臉,弗拉德必須做出決定拯救人們。然而,對于巨大的體制潰爛,弗拉德只能盡自己所能做出一點點的改變,一點點不足以動搖整個體系的改變。面對緊迫的局勢,弗拉德決定在下一輪選舉之前登出緊急法案,要求醫(yī)院主管不得在黨派內擔任職位。面對市長為了照顧國家形象的威逼,弗拉德則堅持不做政治工具,而是對民眾實事求是地公布真相。
罪惡之下無辜的贖罪者
盡管有堅持正義和真相的卡塔林·托隆坦和弗拉德為民眾看清真相,但是最終,沒有人能掰倒權力者的手腕。在選舉中,民主黨勝出,弗拉德的衛(wèi)生部長的職位也順理成章地被民主黨派的官員替換。卡塔林·托隆坦的團隊則不停地受到威脅和詛咒。一切看似都依舊沒有改變,“這個國家無法挽回了?!备ダ碌母赣H哀聲道。
回到這部紀錄片本身,整部紀錄片在冷峻犀利地跟隨著正義者揭露真相之外,還交雜著另外一條敘事線,集中于在火災中被大面積燒傷并喪失了一只手的阿迪娜身上。導演在揭露腐敗鏈條的過程中穿插進阿迪娜勇敢地面對傷痛并積極地投入康復進程的生活,她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堅強有尊嚴的生命所蘊含的珍貴意義,她既是骯臟交易者的灰色鏈條中的犧牲者又是一道在一片黑暗中真正閃光的生命。
除此之外,影片沒有忽視對受害者家屬以及社會群眾的群像刻畫。在那些無關火災事件的社會群眾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們與火災牽連者的深刻聯(lián)結。他們站在示威隊伍里為受害者們發(fā)聲,他們站在阿迪娜的傷痕照片前沉默深思,這足以能看出羅馬尼亞民眾的共情與反思能力是強大的。
另外,還有一些沉默的人。他們是受害者家屬們。他們沉默地面對著親人亡去的傷痛,這個深深傷害到羅馬尼亞整個社會的巨大傷痕無情地滲透進他們每一個個體的傷痛之中,最終,我們看到的是,為罪惡者贖罪的竟是無辜的民眾,魔鬼依舊在人間操控著一切,無人能改變這一局勢。
*本文由cinewoo獨家發(fā)布,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科萊采夫
刺破社會膿瘡
戈弓長
2015年10月30日,羅馬尼亞的夜店“科萊采夫”發(fā)生嚴重火災事故,造成27人死亡。慘劇令人痛心,而隨后的事情令輿論嘩然,幸存的37名燒傷患者在國立醫(yī)院因嚴重感染陸續(xù)死亡,他們都是年輕人,悲傷的父母擠在醫(yī)院討說法。面對消毒不規(guī)范的質疑,電視新聞和衛(wèi)生部長依舊一臉麻木、滿嘴官腔,宣稱“我們的條件完全符合歐洲標準,不必把患者送出國就醫(yī)”,并展示官方檢測機構的證明,自己查自己。在媒體集體噤聲之時,專業(yè)并不對口的《體育公報》承擔起調查職責,挖出消毒劑生產商和醫(yī)院主管勾結,消毒劑被大量兌水稀釋而失效,政府4年前就知道內情的丑聞。憤怒的民眾走上街頭迫使政府下臺,臨時上任的衛(wèi)生部長是個無黨派技術人員,他支持記者調查,越來越多的醫(yī)療腐敗被挖出:由市長任命的醫(yī)院院長靠行賄上位,毫無才能、貪婪成性、有恃無恐,不把下屬當人,侵占救助款多達1075次。他手下許多醫(yī)生 “只在乎錢,已經不是人了”,燒傷病患傷口爛了長蛆都不管。新任衛(wèi)生部長哀嘆醫(yī)療系統(tǒng)“爛光了”,銳意改革,提出設立監(jiān)管機制,醫(yī)院主管不得擔任行政職務,為政治利益運轉,但一年后的選舉中原政黨以壓倒性優(yōu)勢再次上臺。
colectiv是火災夜總會的名字,譯作英語是collective,就是集體的,共同的。羅馬尼亞的執(zhí)政黨社會民主黨,是80年代末蘇東劇變后倒臺黨的繼承者,樹大根深、擁有大量資源和宣傳機器,其他新興小黨派難以匹敵。雖然羅馬尼亞早有了選舉,也已加入歐盟,但轉型遲緩,人民普遍失望,沒有投票熱情,精英去往西歐,把國家留給腐敗官僚。影片敘事簡單,報社、記者會和電視訪談?chuàng)纹鹑繄雒妫昂髢啥畏謩e跟隨資深記者卡塔林·托倫坦,以及年輕斯文、還有理想和熱情的新任衛(wèi)生部長弗拉德·沃庫萊斯庫的視角展開。一場突發(fā)事件刺破整個社會的膿瘡,鏡頭如手術刀層層深入,到最后卻戛然而止。面對選舉結果和民粹媒體鼓吹提倡市場化就是賣國,新任衛(wèi)生部長失望說道:“我們抵達了罪犯的巢穴,卻無功而返”,父親讓他回到維也納,別想著喚醒國家。除了悲憤和無奈,也有善與美,調查記者窮追不舍,有良知的醫(yī)生勇敢爆料、擔當吹哨人,在火災中失去手掌和容顏的女藝術家在鏡頭前展示她的身體,烈火過后的疤痕之下,依舊有美與希望。
環(huán)球影幕
首發(fā)于深焦:圖文版
2021年對羅馬尼亞電影界是個不錯的年份。先有拉杜·裘德加冕金熊,正式坐穩(wěn)羅馬尼亞當今“四巨頭”席位,后有亞歷山大·訥訥烏的《集體》搶下兩個奧斯卡提名,而這也是歷史上羅馬尼亞電影的第一次奧斯卡提名。這是之前無論是前輩大師揚·波佩斯庫-戈波或是盧奇安·平蒂列,亦或是新浪潮風頭最勁的“三巨頭”,均未能達成的成就。此前最好成績是克里斯蒂安·蒙久憑借戛納雙獎作品《山之外》入圍過最佳外語片短名單(另一個最接近提名的是,拿下克萊蒙費朗大獎和歐洲電影獎最佳短片的「圣誕禮物」,該片入圍過最佳真人短片的短名單)。不過再往前數,蒙久的《四月三周兩天》未能入圍短名單,除了引發(fā)巨大爭議(當年一篇著名吐槽評論的標題為《請問“奧斯卡丑聞”用羅馬尼亞語怎么說?》)也引發(fā)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規(guī)則調整。
當然還可以聊聊的是羅馬尼亞本國的提名程序。目前羅馬尼亞選送代表本國參加“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評選的機構是羅馬尼亞電影家協(xié)會(UCIN,讀音大概是“烏沁”)的一個專家委員會(而不是所有會員)。UCIN雖然名稱比較像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也就是金雞獎的主辦單位),但是架構還是仿照奧斯卡背后的“學院”而建設的。UCIN的投票結果經常很迷幻,比如在2016年他們就投出了普優(yōu)的《雪山之家》,而并非人見人愛的蒙久代表作《畢業(yè)會考》。既然蒙久能撼動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評審規(guī)則,為了沖奧顯然《畢業(yè)會考》是個更好的選擇,很可能擠掉《禁忌之戀》砍下羅國影史第一個奧斯卡提名(當然那一年的局面是法哈蒂因為川普的政策意外反殺成功二封反正也沒獎……)。蒙久在墻外更香那簡直是不爭的事實。莫說這個,蒙久跟羅馬尼亞戈波獎鬧翻也好幾年了……
這次《集體》拿下兩個奧斯卡提名,堪稱羅馬尼亞電影又一個歷史性突破。當然2019-2020年的羅國電影并非沒有其他的選擇,即便是紀錄片方面,拉杜·裘德的兩部力作《大寫印刷體》和《火車出站》也可以一戰(zhàn)。那么為什么是《集體》?這個選擇還是頗有些意味的。
首先可以看看《集體》的電影節(jié)路線。影片于2019年威尼斯電影節(jié)特別展映,并同時登陸多倫多電影節(jié)——這是典型的頒獎季電影的路線。影片好評如潮之后還入圍了包括阿姆斯特丹IDFA、哥德堡、圣丹斯在內的一系列重要電影節(jié),并拿下了2020年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影片在美國轉了一圈電影節(jié)后進入發(fā)行流程,并收獲一堆影評人協(xié)會的提名與獎項,還拿到了英國學院獎和獨立精神獎提名(未頒獎)。這一通操作其實有點像曾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修女艾達》。
美國觀眾和影評人很容易理解這部影片。首先是社會公正-調查記者這個題材,影片里調查記者那條線剪得實在有點像《聚焦》,當然更大一個故事是個人對抗大公司/政府,官商勾結,線人爆料、腐敗窩案、政治謀殺、內幕重重這種戲碼,簡直是美國電影電視劇的標配。這個故事易于共情的點還在于恰逢新冠疫情,不僅影片談的就是醫(yī)療體系的問題,而且衛(wèi)生部長那條敘事線,稍稍一聯(lián)想就是川皇抗疫不力,有識之士勉力支撐屢敗屢戰(zhàn)的投射,簡直不要太像。加上愿意在電影院里讀字幕的觀眾(奉俊昊已經說過這個問題了,而且其實《里夫金的電影節(jié)》里,“subtitled film”應該直接翻譯成“外語片”才對嘛)本身就是教育程度較高的、政治上傾向民主黨的觀眾。怎么可能不把這部片子“內植”成自己的經驗?
稍稍解釋一下“內植”這個概念,其實說白了就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戴錦華老師提出的這個概念極好地解釋了《阿甘正傳》在中國的經典化過程。戴老師認為《阿甘正傳》對美國六十年代傷痛的處理方式,被中國(知識界/電影界)借用,象征性地療愈了一部分文革及八十年代末的傷痛,這個內植的過程在于,我們這邊的傷痛因為顯而易見的原因無法被言說(只能是“傷痕”)和想象性的撫慰,而必須借助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文本,用以代替自己的經驗,其實也帶有“移情”的過程。類似的例子比如《悲情城市》,比如最近電影圈人人交口稱贊的《親愛的同志們》(這個譯名才準確……)。美國觀眾和影評人對《集體》的內植稍有不同,只是因為他們還處在忙著拍《神奇女俠1984》這種打臉片的階段,以及疫情來的太快,能用來撫慰和反思的影片還沒拍出來,這時一部如此好看,如此對癥下藥的片子出現(不過恰好是羅馬尼亞片而已),當然,要叫好。
回來說《集體》這部影片。譯名方面曾長期被譯作“科萊采夫”,這個翻譯也蠻搞笑的,音譯也不能這么譯(標準音譯是……科萊蒂夫)。港譯“醫(yī)官同謀”并不準確,因為還有供應商的問題;臺譯“一場大火之后”還算不錯。不過直譯“集體”還是比較準確的,“集體”俱樂部本身開在一個前工廠里,而這個工廠空間是一個典型的后冷戰(zhàn)標識: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建造(這也被認為是羅馬尼亞的一段黃金時代),羅共執(zhí)政時收歸國有,羅共倒臺后原來的所有者未能成功收回,反而成為了前廠長的私人財產——典型的后冷戰(zhàn)前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有資產私有化案例?!凹w”這個頗具社會主義歷史的命名,提示著工廠的空間和前社會主義歷史,同時也暗示著后續(xù)事件中,記者與新衛(wèi)生部長要對抗的也是一個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成為既得利益聯(lián)盟的“集體”。
影片主要人物托隆坦具備一切斯皮爾伯格影片男主角的特質,看上去是個“普通先生”,但被不公正激發(fā)出了驚人潛能。嗅覺靈敏,業(yè)務熟練,下手穩(wěn)準狠,也有積極的社會介入意識。在調查“集體”事件(羅馬尼亞對這一事件的說法叫做“稀釋消毒劑丑聞”)之前,托隆坦是羅馬尼亞第一大體育報紙《體育日報》的主編(2009年發(fā)行達6萬多份)?!扼w育日報》創(chuàng)刊于1924年,一度也做得很大,2008年甚至還開辦了自己的電視臺(2014年關閉),2010年改版后還曾刊發(fā)3D圖片廣告。2018年被瑞士榮格集團收購。不過影片中出現的報社印刷廠已經被報廢并拆除了。托隆坦跟隨這部紀錄片也去了許多電影節(jié),隨著頒獎季的一片好評,他也成了最近一段時間的焦點人物,如今以數字出版為主的《體育日報》也自豪地在網站上援引《紐約時報》的評論“我真的想知道《體育日報》這種頭版只關注足球的報紙,是怎么培養(yǎng)出如此出色的新聞調查團隊的?!?/p>
當然,如果你讀托隆坦的博客的話,他自己就專門開了一個“調查”的分類,雖說他的第一分類是足球,但他的足球文章寫得是越來越少了……現在基本上是個專業(yè)調查記者了。他在調查“集體”事件之前,就曾經調查過羅馬尼亞足球界的洗錢案,其結果是包括著名球星格奧爾基·波佩斯庫在內的8個人被判刑。最近他一直在報道跟疫情和疫苗有關的新聞。在奧斯卡提名揭曉后,他發(fā)了三篇文章。來看看題目吧:
3月15日:調查記者在哪里等待奧斯卡的新聞?在布加勒斯特法庭上是最好的方式
(這篇文章也很勁爆,托隆坦寫到他最近三年一直在調查的中國黑幫拉皮條案……)
3月15日:NARCIS HOGEA:對父母而言,最悲慘的事情是失去了孩子,并感覺他死得毫無價值。我現在可以說:“ALEX,我們親愛的兒子,世界將聽到你的故事!”
(本文發(fā)布于提名公布之后,是對火災中燒傷、因無法出國治療而在醫(yī)院去世的Alex Hogea的父親的采訪。托隆坦寫道:“這次的曝光,讓這個故事不再僅僅屬于我們,整個國家都在質疑,并且等待答案”)
3月22日:186次庭審0最終宣判,“集體”事件相關的5個案件中的司法公正
托隆坦在這篇跟蹤報道中指出,時隔五年,仍然沒有任何責任人受到法律的懲罰。五個案件分別為:“集體”俱樂部消防安全案(上訴中,4月2日下一次宣判)、Malaxa醫(yī)院經理挪用公款案(已有7人認罪并被判刑,主犯未審結)、Malaxa醫(yī)院經理虛假合同案(延期審理)【這一案件出現在紀錄片當中】、Hexi制藥案(即影片中稀釋消毒劑丑聞,這一案件被兩個法庭拒絕審理,“沒人想審理這個案子”。最終于2019年初審,此后被上訴法院推遲審理),以及“集體”中燒傷者醫(yī)療事故案(還在檢察官辦公室,連被告都沒有被確定)。
看看是不是業(yè)界良心?熱點都蹭的這么業(yè)務!
影片的剪輯和敘事線安排顯然也是在向《聚焦》靠近(不少構圖和細節(jié)安排都很像)。不過影片的結構也并非沒有瑕疵,比如視點在后期切換到新衛(wèi)生部長一邊,雖說“書生救國+技術官僚+對抗體系”的人物弧線挺不錯,但視點上就比較割裂,而且問題逐漸被帶偏了,最后落到器官移植法案上面,不由得不說這是有些離題——但這也可以說是紀錄片/Non Fiction的題中之義,由醫(yī)療體系的問題討論到政治體系(尤其民粹政治勢力把醫(yī)療問題政治化……)上。
問題在于,中國觀眾或者美國觀眾,搞得清楚羅馬尼亞政治么?
我來捋一下時間線:
2015年10月30日:火災。
2015年11月3-9日,羅馬尼亞多地爆發(fā)群眾游行,抗議政府無能。
2015年11月4日,總理蓬塔及社會民主黨(PSD)政府辭職。
2015年11月17日,總理喬洛什及無黨派的技術官僚政府上臺,執(zhí)政至2017年1月4日。
2016年3月27日,追思會——電影時間線開始
此后是托隆坦的調查,爆出丑聞,文章可以在他的個人博客上閱讀,如2016年4月的幾篇著名文章://www.tolo.ro/2016/04/
比如這篇直接懟衛(wèi)生部長的:
2016年5月9日,原衛(wèi)生部長辭職。
2016年5月20日(周五),新任衛(wèi)生部長弗拉德·沃伊庫萊斯庫上臺。
2016年5月23日,Hexi制藥老板Dan Condrea死于車禍。
此后就是衛(wèi)生部長的時間線,嘗試改變,但是陷入了死結。
然后是結尾:
2016年12月11日 議會選舉。社會民主黨獲得45%的選票,取得67個參議院席位及154個眾議院席位(全部席位:參議院136,眾議院329,最終由社會民主黨和自由民主聯(lián)盟黨聯(lián)合組閣)。
看清楚了嗎,政府在火災之后就辭職了,影片開始于火災發(fā)生的5個月后。托隆坦反復質詢的是技術官僚政府的衛(wèi)生部。所以影片的時間線聚焦在“集體”俱樂部大火發(fā)生之后一年內的事情,而且要點在于……體育記者可以搞調查,但技術官僚救不了羅馬尼亞。衛(wèi)生部長跟父親那個電話,簡直就是“如此生活三十年,大廈還沒崩塌”。問題在于,當年羅馬尼亞可是革命成功了啊,然后呢?
所以,影片這個奇怪的結構是有用意的,前半段是托隆坦的調查與提問;后半段轉到衛(wèi)生部長視點的段落,當然是一次試圖回答,但并不是預想中的答案。一鏟子挖下去,挖出來的是積弊已久的社會問題。所以這才是紀錄片比起故事片更動人的地方,因為即便生活再像電影,它仍然不是電影,沒有劇作法或者觀眾要求的大團圓結局,它的結局是,無解。
是不是很眼熟。是不是,不能不明白?
如果你以為影片說的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記者揭露了腐敗導致的醫(yī)療事故并導致衛(wèi)生部長下臺,那只是一個層面。影片對這個事件的分析還是得需要結合些國情才看得出來。比如,革命后的私有化/資本主義化進程,新既得利益群體的形成,新社會制度下舊的權錢交易和腐敗的模式,社會運動的遺產,民粹主義的興起,以及當今社會政黨政治的弊病,環(huán)環(huán)相扣,死結縱橫。
這個時候只需要一個導“火”索。
熟悉羅馬尼亞歷史的都知道,1989年圣誕節(jié)前那一個星期發(fā)生了什么。
我不禁懷疑導演訥訥烏有些歷史循環(huán)論,不過只是在這一刻,才能發(fā)現這一代羅馬尼亞導演,共同都在處理著一個命題:究竟1945-1989年的歷史是如何在影響著今天。在普優(yōu)那里,是“咖啡與香煙,還是這一套”,是勒澤雷斯庫先生之死的偶然與必然;在蒙久那里,是《畢業(yè)會考》里讓下一代趕緊離開這片土地;在波藍波宇那里,是后革命社會中,一些改變了,一些尚待改變;在拉杜·裘德那里,影響著今天羅馬尼亞社會的歷史,得從二十世紀初數到直到革命之后。
把現實的問題歷史化,羅馬尼亞導演太擅長了。
隨著這兩個奧斯卡提名,被羅國評論家宣布了好幾次的“羅馬尼亞紀錄片新浪潮”終于算是站在了聚光燈的中央。從早年的安德烈·烏日克、弗洛林·耶潘和亞歷山德魯·所羅門開始,新世紀以來的羅馬尼亞紀錄片其實一直也相當扎實,還誕生過《齊奧塞斯庫自傳》《共產主義銀行大劫案》這樣的杰作。但是羅馬尼亞新浪潮統(tǒng)治力如此之強(至少在國際電影節(jié)圈子里,2005-2013算是頂流),也掩蓋了不少紀錄片光芒。隨著跨界過來的裘德大放異彩,加上2020年訥訥烏和拉杜·喬爾尼丘克的巨大成功(后者2020年紀錄片《我的家》(Acasa - My Home)獲得圣丹斯世界紀錄片最佳攝影獎,并入圍多個重要電影節(jié)),再來一個導演就可以正式宣布紀錄片新浪潮了!
一場大火之后的救治,將羅馬尼亞的醫(yī)療系統(tǒng)成為揭開整個國家貪腐的第一塊遮羞布。作為一部紀錄片,它呈現了整個醫(yī)療調查的全過程。從調查醫(yī)院用的消毒劑被稀釋了10倍開始,整個衛(wèi)生部對于消毒劑的選用成為了第一個調查起點。醫(yī)療系統(tǒng)對于公款的“稀釋”,這里有一個有趣的點,也就是言論自由與煽動暴力的界限,媒體一直在嚴格注意輿論的風口,防止其演變?yōu)樯鐣膭觼y和騷動,這也是經常在比例原則下衡量是否政府開始采取手段對于公眾的干涉作為一個合理線的起點。此外,這部片對于司法程序與國家當局部門的尺度的把握,也貫穿于整個調查的過程中,包括檢察官與衛(wèi)生部對于消毒劑撤回問題的討論,應該由司法程序而不是政府部門下令撤回不合格的消毒劑。我不能確定這到底是不是一部電影,倒是很像一部合格的社會事件政府調查步驟與媒體的質疑。這只有存在與言論自由和媒體自由的國家才能做到對于調查獨立以及結果的論證和質疑。我記得之前上課老師說過,很多時候看這種片,更像是一種對于民主的意淫。在民主這個詞已經變得有點戲謔的語境當下,更應該去理解這個詞語包括的整個社會制度。這部片從一個方面展現出來人民與政府之間的關系。福山的書里曾經說過,民主到現在已經到了一個制度發(fā)展的尾聲,現在更多是對西方民主制度內部對于民主制度的徹底執(zhí)行和監(jiān)督。結合疫情的背景,福山認為,即使是民主受到了一定的挑戰(zhàn),但并不代表對于西方民主政治的根本顛覆和懷疑,而恰恰是這種體系在自我完善和貫徹的過程。
《集體》雖然是一部關于羅馬尼亞的紀錄片,但是片中情節(jié)的轉折比很多劇情片還要出乎意料。其中大部分轉折都是真實發(fā)生的事情,在片頭導演做了時序顛倒的處理。這個效果在第一次看時,給予了我非常巨大的沖擊與思考。電影先呈現了一個colectiv火災受害的一個集會和新聞發(fā)布會。之后銜接的是一個音樂會,搖滾歌手在舞臺上用歌詞憤怒地斥責政府的腐敗。
在沒有任何額外信息提供的情況下,大部分觀眾會自然而然地認為這是火災之后的一個抗議集會。但是在歌曲結束后,現場燃起大火?;鹧媾c濃煙迅速吞噬了正在錄像的手機和它的主人。此時觀眾逐漸意識到這段視頻并不是火災后的集會,而是火災發(fā)生的現場。這讓整個火災變得非常的諷刺。這種顛倒順序的剪輯方式極大的增強了這種諷刺的效果,也給觀眾帶來了非常巨大的沖擊。并且這種諷刺和沖擊最終也成為電影結局的一個暗示。電影的結局也是全片最令人驚訝的情節(jié)。原因在于整部紀錄片中,從民間(托隆坦)到政府(弗拉德)都在控訴和展現社會民主黨領導的政府的腐敗。然而社民黨依然在大選中以絕對優(yōu)勢獲勝。就如弗拉德的父親在電話里所說的“人們好像生活在兩個平行的世界”。在看完全片之后,沉浸在關于腐敗政黨獲勝的困惑之中時,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jié)或片段依然能夠在你的腦海中浮現。其中就有控訴政府的演唱會發(fā)生點燃一切的火災。而想起這樣的片段就好像是一個伏筆。腐敗一直存在,而腐敗的政黨也一直可以獲勝。這次民主選舉讓一個腐敗的政黨當權,也并不是個例。奧利維亞·曼寧在她的《巴爾干三部曲》中就描寫過二戰(zhàn)之前和之中的羅馬尼亞。那時的氛圍和電影中所呈現依然有幾分相似,政局渾濁,充滿流言蜚語,腐化,官員們冷酷無情。伊娃·霍夫曼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重游東歐五國時,在自己的游記中同樣寫道“在羅馬尼亞,人們仍然無法相信那些腐化的源頭可以被發(fā)現、被審問或被要求承擔責任。在東歐其他地方已經逐漸透明化的權利,在這里卻仍然是混沌、神秘而難以理解的?!睆亩?zhàn)的第一顆子彈上膛至今已有八十二年,從蘇聯(lián)解體到現在也已有三十年。羅馬尼亞的腐敗并沒有因為戰(zhàn)爭改變,也沒有因為政體更替改變。
影片沒有為出場的人物配上名字與身份,同時也沒有旁白和背景音樂。這種呈現方式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就被紀錄片大師弗雷德里克·懷斯曼所使用。這樣的呈現方式就會更加強調鏡頭和剪輯的作用。不提供過多的信息會迫使觀眾集中注意力去觀察人物的行為、表情和語言。把看電影的過程變?yōu)橛^察電影的過程。而這樣的紀錄片也被稱作觀察電影。而且去除了文字符號,影片還能保留更多的多義性,這也是電影作為藝術的魅力之一。就如同這部電影,其實我對弗拉德的態(tài)度是一直隨著敘事的推進在不停地變化。弗拉德是個相對樂觀的人,在影評中他經常會笑。這種笑容其實就可以讓人有多種解讀,一種就是樂觀我已經說過了,另一種就是并沒有非常重視這些事情,而且即便是改革失敗,他也可以全身而退。沒有孤注一擲的壓力,在聽到醫(yī)生為了多做手術掙更多的錢而賄賂上級,把不需要做手術的人送入并不干凈的手術室時,他才會無奈的笑了。
其實在用無奈這個詞的時候就讓解讀空間大打折扣。無奈其實是有些偏向于弗拉德的立場。而在真實的影片中沒有多余的描述。所以觀眾必須一直保持警惕,保持思考。雖然觀影過程會耗費更多的精力,但是也同時能夠激發(fā)更多的思考。
雖然是紀錄片其實這部電影也入選了某斯卡的最佳國際影片(原最佳外語片)的評選。因為這里面包含了一些片段完全可以當作劇情片來看。比如我剛剛提到的片頭的時序顛倒。除此之外,影片中后段有一個弗拉德參加某個會議的情節(jié)。會議上,來自醫(yī)療體系的各種人員指出醫(yī)療體系和政府是多么腐朽。
此時弗拉德一邊聽著這些令人憤怒的話,一邊擺弄手中的塑料片。然后塑料片突然被他掰斷了。這簡直活脫脫一個商業(yè)片的鏡頭。
我甚至懷疑這是導演故意安排的情節(jié),雖然不會是。這個畫面非常好地展示了弗拉德的內心。這是弗拉德在聽取各種控訴時心態(tài)崩潰的外化表現。因為他是衛(wèi)生部長,他不能隨意發(fā)火。而塑料片的斷裂這個細節(jié)完美地把弗拉德內心的氣憤展現出來了。其實這是在商業(yè)片中經常運用的手法,現在的文藝片也有可能會用這種手法,當然表現形式會更加隱晦。而且導演敏銳地察覺到弗拉德手部的動作,可能最初導演只是想通過擺弄塑料片來表現弗拉德內心的波動。但是當塑料片被掰斷的時候,我可以想象得到攝影師大概簡直高興地要跳起來了。這里也提一下,紀錄片的拍攝是有一些依賴運氣的。尤其是觀察電影是要努力避免腳本、要旨和主題放在優(yōu)先位置去考慮。否則就會被主觀印象束縛,即使在現場看到了與主觀印象不同的現實,也很難反映到電影之中。根據這一點,數字攝像機的出現大大推動了紀錄片的發(fā)展。一方面,膠卷即使在這個年代也不甚便宜。有了數字攝像機,擺脫了膠片,導演和攝影師就可以擺脫腳本的束縛。因為他們可以拍攝大量的素材并從中選取所需的片段,而不是在膠片數量和資金的限制之下,過度依賴腳本,在規(guī)定地點和規(guī)定時間內拍出想要的內容。同時,數字影片的剪輯也比膠片方便許多,可以給予導演拍攝大量素材的勇氣。這是數字攝像機得以推動紀錄片發(fā)展的另一個原因。
此外紀錄片中出人意料的反轉以及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令人憤怒的、令人絕望的情節(jié)甚至超過了絕大多數的劇情片。我經常看一些世界新聞,世界上不斷發(fā)生的事情非常吸引人。尤其是大國博弈與地區(qū)沖突,其本身就像是一個超長的劇集。而劇集的編劇要么是精英智庫,要么就是極端分子。按高中語文老師的說法,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有一個新聞畫面至今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阿富汗兩個武裝勢力對峙的時候,突然有一個消瘦的中年士兵雙手舉過頭頂從掩體中走出,對著雙方用他們都聽得懂的方言說到“我們?yōu)槭裁匆ハ喙?,我們一直都一起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就像《集體》這部電影。除了有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結局。全片都在用真實發(fā)生的事件刺激著觀眾,讓人感到非常的絕望。正如弗拉德所說的“一切都腐爛不堪,這個部門的九成都完全…極度腐敗而且缺乏動力。從內到外都爛透了”即使作為部長,醫(yī)療系統(tǒng)的最高執(zhí)行長官,他也完全無能為力。影片中有一個非常驚悚的畫面,一個病人的耳朵里生出了蛆蟲,而且在被燒得面目全非的耳廓蠕動。
有些醫(yī)生不忍看到這些,用白布蒙在病患的臉上??墒钱敳』夹褋砜吹矫媲暗陌撞紩r會是怎樣的感受。在利益面前,人的痛苦被掩蓋與視而不見,人的生命甚至不能成為交易中的籌碼。而這個社會好像又離不開這些麻木的貪婪的官員,就像這個世界已經離不開利益驅動的市場經濟。我們看到了這種社會資源分配方式的種種弊端,我們看到了掠奪市場中的種種險惡。即便是有肯·洛奇和亞歷山大·訥訥烏這樣的導演不斷努力去揭露這些黑暗。即便是身背房貸,996的努力工作,身處其中。但是我們無法改變,我們無法選擇。就像羅馬尼亞的人們最終還是選出了因為火災集體辭職的羅馬尼亞社會民主黨。
至此,最后推薦一首John Lennon的歌曲Imagine,
……
Imagine no possessions, I wonder if you can
No need for greed or hunger, a brotherhood of man
Imagine all the people, sharing all the world
You may say that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live as one
《這世上的偶然:我為什么拍紀錄片》,想田和弘[著],尹芷汐[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回訪歷史:新東歐之旅》,伊娃·霍夫曼[著],胡洲賢[譯],南京大學出版社
//www.tolo.ro (托隆坦的新聞主頁)
前面體育媒體里的調查記者,窮追猛打,還挺燃。大哥很眼熟,想起了一些前同行,和自己。后來主要視點轉到衛(wèi)生部長,逐漸絕望。如果全市、全國的醫(yī)生都不care救人,只想撈錢,這個社會會怎樣?毀滅吧,趕緊的。一樣又不一樣。人家至少還能拍出這樣的電影(怎么又是這句,可以做個豆列了
偽紀錄片,前半段記者視角,后半段衛(wèi)生部長視角。講了個非常絕望的故事,我記得年前看了另一部羅馬尼亞電影也是花了很多篇幅描述政府腐敗。自上到下的爛,一開始的部長討論,讓我大開眼界,可以這么自然并且確認、聽起來也有理有據地推卸責任,好像是刻在基因的本能一樣,完全沒想著解決問題。最近黎巴嫩的爆炸我也覺得也是這種踢皮球的結果,還記得看到新聞報道說,一個月后還發(fā)現生命的跡象,我哭了,如果上層的領導也有這種共情能力就好了。就像阿城說的:在里面呆久了,也就越來越不像人了。
3.5;一樁失火案作為引子,逐漸滲入到醫(yī)療系統(tǒng)的弊端與漏洞,直至切入政府部門的運作機制,朽爛到根——“這個國家三十年也別想恢復正常,已經沒救了”,叫醒一個沉睡的人是徒勞的。
at least they have the freedom of press
這部羅馬尼亞紀錄片,竟然成為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及最佳國際影片的兩個項目雙提名,可知其質量和內容的分量了!從跟蹤拍攝和編剪結構上講,能做到這樣高水平的視聽敘述當然功力了得,但是觀此片最大的收獲還是其對“后社會主義時代”弊病的開掘帶來的震撼及思索。豆瓣評論中贏祥的評論:《集體 - 一個內植,一個問題和它的回答》,值得觀片后一讀,他是北電的博士教師,專攻羅馬尼亞及東歐國家電影研究。
腐敗和調查都沒有能層層相扣地敘述清楚,而立場先行的拍攝方式更讓觀賞該片變得有些無聊無趣。當然題材不錯。
不許聯(lián)想。紀錄片版《不止不休》。
一次大規(guī)?;馂木茸o事故暴露國內醫(yī)療腐?。翰∪藗谏系娜湎x,被自殺的供應商,因“政治壓力”通過的專家認證,不達標被稀釋的消毒藥品因“法律原因”和“國家利益”無法下架;一家體育媒體和一位新上任的歸國技術官僚,里外揭發(fā)與對抗爛到骨子里的政商利益鏈條;官官相衛(wèi)不受監(jiān)管的政治集團草菅人命,卻能掌控主流媒體輕易用民族情緒轉移人民視線,一年后始作俑者依舊大比例當選,好像唯一記得當時悲劇的只剩受害家屬……從《民主邊緣》《菲律賓殺人執(zhí)照》到本片,全球社會無論什么制度什么國家,如今基本都被極其類似的民粹情緒和威權腐敗所裹挾,人類未來何去何從?
對兩句話印象深刻,一個是記者說“當我們向決策者妥協(xié)時,決策者便會濫用公民的信任,這在世界各地都不新鮮”,一個是新衛(wèi)生部長所在的黨輸掉大選后,他爸爸在電話里說的“怎么會這樣?就像我們生活在另一個平行世界,網友只占少數”。兩句話都可以在另一個大國這里找到印證。
真人版聚焦,剪輯和拍攝都很精準(也很劇情片,但是并不非常煽動)。整體氣質非常穩(wěn)。最后老爸那一番話真的讓人唏噓。以及羅馬尼亞真的和中國太像了。把蒙吉的片子和這個連起來看,毫無違和感。
我覺得有些電影,比如本片,再去評價什么拍攝技巧好不好不光是多余,反而是可恥了。一場火災帶來的悲劇,背后牽扯出整個社會爛到根的腐敗,行賄的醫(yī)藥公司,被自殺的CEO,追求真相的記者,無力與整個系統(tǒng)斗爭的年輕政客,這是一個比小說更精彩的故事,但可怕的是它竟然是現實。人人腐敗人人絕望的羅馬尼亞社會,卻沒有多少年輕人去投票試圖改變什么??峙逻@也不僅僅是羅馬尼亞社會獨有,起碼人家還有大選呢??赐旰髮ι鐣^望極了
羅馬尼亞----從89年后雖然實行民主共和制,可二三十年內當1權者就是不想使用民#主制的內核,使得從前腐敗制度的慣性一直在持續(xù)~科萊采夫事件只是滄海一粟· HBO
那場火災某種意義上是羅馬尼亞般的切爾諾貝利,一種系統(tǒng)性的崩壞讓一切走向災難。記者調查,呈現和揭露,新上任的衛(wèi)生部長無奈,嘆息和掙扎,到最后似乎很多事都無解。有些地方曾落入泥淖,就永不被陽光眷顧。
羅馬尼亞“公知”紀錄片,從調查記者和新任衛(wèi)生部長的角度揭露發(fā)生在醫(yī)院里的系統(tǒng)性腐敗??墒呛痛蟛糠帧肮鳖惣o錄片一樣,從單一立場出發(fā)的利己性敘述無法解釋和還原全部社會現實。
視角從前半部分發(fā)記者轉換到后半部分的臨時衛(wèi)生部長有些生硬,而記者調查部分也不知道是不是限于素材原因拍得也比較簡單。當然題材本身是沒得說了,一幫政府官僚參雜黨派利益來管理醫(yī)療系統(tǒng)能好才怪了。“地板高于天花板”的意思就是這么爛的一個醫(yī)療系統(tǒng)還能拍出這樣的片,2020年在武漢拍片的人已經被消失了
“當媒體對當局卑躬屈膝,當局就會虐待公民?!蹦軓囊粋€前衛(wèi)生部長那么多鏡頭拍出來的紀錄片讓全世界看看腐敗程度,證明還是有一點點救,就怕當官的不懼老百姓遭殃就怕記者曝光,美曰名為煽動國家內訌,從而限制新聞自由讓老百姓有苦說不出。衛(wèi)生部長的父親那番話實在太給力了!
聚焦于科萊采夫俱樂部火災事故后續(xù),通過新聞媒體的采訪,對羅馬尼亞整個衛(wèi)生醫(yī)療體系的弊端與腐敗,進行了深入挖掘,并進而對其政治運作提出質疑。在窮追猛打中,又透出了一種無力感。拍得很真實,反觀當下,其實該國還未絕望,至少體制本身還得面對媒體的拷問。
前xx主義國家
“如此生活三十年,大廈卻還沒能崩塌”。2019威尼斯展映→2020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羅馬尼亞申奧片。片名怎么能這么翻???正解【集體】才對,一是火災酒吧就叫“集體”,二是影片里面羅國醫(yī)療系統(tǒng)和政府是集體腐敗,這音譯像什么話,何況音譯還沒翻對……影片敘事性很強,調查記者+社會正義題材,前半部不用改都可以拿去拍故事片了。后面轉到衛(wèi)生部長這邊有點割裂(畢竟前期沒法拍……),以及最后轉到器官移植上也很奇怪。羅馬尼亞新浪潮之后的紀錄片浪潮,這部加上[Acasa My Home]妥妥可以定調了。醫(yī)患關系這件事兒,可以一直追溯到[無醫(yī)可靠],后面如[故障狀況]這樣的片子也有涉及。一個調查記者死絕了的國家,只能靠體育記者來尋找社會公正了……以及,醫(yī)療問題也能被民粹政黨上綱上線政治化。羅國片子敏感,要點恐怕還是“禁止聯(lián)想”吧……
政治前線的緊迫匹敵The War Room,新聞現場的能量堪比Citizenfour,動情的瞬間又仿佛出自小說,沒話癆訪談卻脈絡清晰細節(jié)飽滿,只是這荒誕無理的現實注定不會是讓人信服的虛構故事。體育日報逆行肩負起監(jiān)督調查的社會重任,儒雅的新衛(wèi)生部長難忍沮喪卻也毫不屈服于總統(tǒng)的淫威。和Quo Vadis Aida一樣,讓人絕望到生不如死卻還給你留一口重生的氣。個人道德選擇 vs 集體意志責任,這場關于羅馬尼亞腐敗的手術其實動在每個觀者心上。享受精神物質豐饒的旁觀者大多是穿上鞋就丟了種的人,等俠肝義膽的人不在了,天日也沒了。 top 3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