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評價紀錄片本身:
分了好幾次在吃飯的時候看,但其實一點都不下飯,前期不斷地講述多個人物故事,給人感覺就是凌亂式,碎片化,沒有中心思想?;ɡ锖诘目Х缺荣?,感覺有點故作聲勢,矯揉造作?;蛟S這就是我可以分好幾次看完的原因吧,是我對咖啡的愛讓我堅持了下來。。。
今天午飯時突然又想起了它,于是打開看完了最后一部分,突然就被臨近結(jié)尾時一位男士的話觸動了,我盡可能在閱讀筆記里記錄了下來:
The man tried to explain to the girl he was first dating with about how he is so fancinated by coffee. But he got sort of stumbled at this. But she said she got it. The girl said: becuase you take coffee and look at it closly enough. And you started to unpack it. You realize that how everyone is invloved in this and it’s so difficult to do every single stage well. Once you do that with coffee, you just prove that you could do everything else like that in the world.
簡而言之:懂得鉆研如果做好一杯咖啡的人,也一定能一樣細致認真地做好任何一件事。
讀書時喝咖啡是為了提神,從同學那里隨便抓走一包速溶,雀巢居多,有時還有麥斯威爾,熱水和三合一咖啡粉不分先后順序地倒入塑料水杯,用筷子迅速攪拌幾下,或者擰上蓋子顛倒搖晃片刻,等水溫適口,咕咚咕咚幾口便下肚了。尤其是在考試季,對于經(jīng)常熬夜背書的醫(yī)學生來說,多喝一袋就意味著能再多撐1小時。
后來遇到感情問題,喝咖啡不喜歡加糖,給精致的咖啡杯拍個照,放言:喝最苦的咖啡,去最深的夜里失眠。
工作后雖然也會用來提神,但更多的是享受咖啡因帶給人的快感,能驅(qū)散“上班如上墳”的職業(yè)倦怠。那時候有了自己的小屋,有能力去購置一臺咖啡機和磨豆機,買了第一本咖啡書《你不懂咖啡》,開始饒有興趣地去辨別咖啡豆里的果香,不同烘焙程度,酸味與苦味的比例。喝咖啡的時間也發(fā)生了變化,最喜歡早上用保溫杯裝上一杯家中咖啡機出品的咖啡,少許混點牛奶,增加絲滑的口感,小確幸的一天就開始了,病人“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他們?nèi)纭俺鯌佟保杏X自己是能handle一切的女王。哈哈,這就是被多巴胺支配的快樂。
夜班逐漸摧殘著我這朵嬌嫩的花兒,于是,下午3點以后堅決不喝咖啡了,我必須保證自己的睡眠不被咖啡因干擾,沒有那么多睡覺的時間可以浪費。可能年紀真的大了吧,忙累到某種程度,就容易心悸,于是狀態(tài)不好不喝,睡眠不足不喝。對于一只拉不動馬車的馬,它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多巴胺。
去年因為備孕,也減少了咖啡攝入量,但是還是喜歡去咖啡館坐著聞一聞香氣,雖然環(huán)境嘈雜,但那種香氣能讓人身心放松,會讓人不自覺勾起嘴角。哈哈,這是被條件反射支配的快樂。
現(xiàn)在住在4-5平的宿舍里,沒有地方放咖啡機了,于是買了萃取式咖啡壺,在灑滿陽光的配餐室里,看著滿滿的油脂已溢出,用拙劣的技術(shù)打個奶泡,著實幸福,但是也只是會在周末才會有精力做一杯了。平時的話,使用我精心挑選的、上過測評榜單的、進口速溶咖啡粉已經(jīng)是我最后的倔強。但是,咖啡情結(jié)不老,于是在香港第五波疫情的沖擊下,在放飛自我的居家辦公時間里,挑選了一些關于咖啡的紀錄片,細細品味。
看完第一篇,品出一個有點俗氣卻很真實的道理:咖啡對于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階段的意義都是不一樣的,比起品評優(yōu)劣,更有意思的是找到當下最適合自己的那一杯。
The meaning of apprciating coffee is just like apppreciating beauties and bitters in our life.
每年,咖啡圈最受人矚目的盛事就是由世界咖啡協(xié)會(WCE)承辦的國際性賽事 World Barista Championship(世界咖啡師大賽,簡稱WBC),世界各地最頂尖且最有抱負的咖啡師云集于賽事,展現(xiàn)他們卓絕的技藝。
跟著片中幾位參賽咖啡師經(jīng)歷一番心路的起伏跌宕頗有意思。參加比賽前,他們中的一些人會閱讀心理學、哲學等書籍,加上對演講的琢磨和練習,用以保證參賽時自己的闡述能感染評委。而花式風味咖啡的開發(fā)背后更飽含咖啡師的心血,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百試千嘗,尋覓與咖啡匹配的風味,比賽中會用到一丁點的賽覆盆子果醬事先熬制了30次才達到完美配比……
事實上,每個參加咖啡師大賽的選手,都是一名鉆勁滿滿的完美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
有人說這部紀錄片對幾位咖啡師賽前的鋪墊太常,賽事本身則只占據(jù)了小部分時長。我偏偏覺得這正是本片的美妙之處,贏得比賽冠軍是很小幾率的事,瑕疵、失手、反反復復在成敗間輾轉(zhuǎn)與成長,這才是真正的人生。而執(zhí)著地想要做出一杯全世界最好的咖啡,也是浪漫的念頭。
熱情,專注、天才加口才,咖啡師的演講能力太重要了(亞洲人有點吃虧?。┘o錄片拍出了電影感,華麗的字幕和恰到好處的氛圍感,總覺得導演在炫技。
有點無聊……
大型國際冠軍們的凡爾賽現(xiàn)場
超長的預告之后,對于比賽本身敘述太少
配樂和剪輯好棒 貫穿一線的是強有力的陪伴 極致的浪漫主義和完美主義 15min出品12杯coffee 創(chuàng)意咖啡輸出個人表達 wbc現(xiàn)場的演講和出品 忍不住鼓掌
蠻有意思,中間那個小哥很帥啊
Presentation的功力在美國各個行業(yè)看起來都非常重要。同日本人制作壽司那種傳了好多代的家族式匠人精神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歷史??!
深深地被打動,好像能理解他們所謂的堅持。一個不掙錢的行業(yè),努力做到極致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為誰工作不重要,當你上場,展示時,那是和自己的競爭。"金句頻出,比如,戰(zhàn)士對著武器冥想,上場時無意識的動作,那種渾然天成的美感;任何事情,要緊緊地抓住,輕輕地放手....拍片節(jié)奏也是把握的特別好,讓人跟著一起心潮澎湃。由浪漫熱情的手藝人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Respect
相對于讓觀眾愛上咖啡重新認識咖啡,更容易讓觀者對出演者產(chǎn)生印象。影片聚焦于幾位參加咖啡師競賽的參賽者準備比賽的過程,沒有新意,無法除了外表還有其他方式來區(qū)分這些參賽者。他們同樣熱愛咖啡,同樣曾經(jīng)獲勝,同樣想盡方法制作獨特的咖啡,而這些咖啡卻沒有漂亮的展現(xiàn),只有出演者自己的碎碎念。
題材的選取不錯,感覺可以拍得更有意思,一些鏡頭的運用及表現(xiàn)手法還比較稚嫩。
美國咖啡師的平均收入為15000美元,底層人民啊
跟拍幾名咖啡師準備咖啡師大賽的紀錄片。(剛才打出來的幾個字是"我不能成為一名咖啡師,只能是花錢的消費者")但今年的flag是不說"我本可以""我不行",成吧,如果真的喜歡一樣東西,就鉆研它,投入時間金錢和精力。
屁話有點太多,主線不太清楚,focus在咖啡師群體而不是咖啡文化,但是也沒有在這一塊走很深,倒像是冠軍賽的宣傳片。不過Babinski真的好慘,萬年老二。
我們每一天由咖啡開始
覺得對這個行業(yè)介紹的不透。還是這個行業(yè),只有這點東西?
比賽真的挺無聊的,用十五分鐘的無瑕疵表演來選出最好的咖啡師。其實好的咖啡師不一定能說會道,具備足夠的咖啡知識,沖煮技巧,對咖啡的理解,足夠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咖啡師。
無聊 還以為會介紹一下手沖技巧或者是咖啡師的心得 甚至是參加比賽的準備工作 結(jié)果沒有 完全就是隨機采訪一個咖啡師 也沒深入采訪 很亂 主線是什么也不知道 想顯示什么也意義不明
熱愛,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堅持熱愛,卻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
帥、酷,我也想學
當咖啡師在創(chuàng)作咖啡時 他們在想什么。對比隔壁那部同樣講精品咖啡的《一部有關咖啡的電影》的人物,本片則反之缺了些人文指向。 整體節(jié)奏跳躍,多主角多角度,但每個人物都沒有建立起來。不過對于我這樣的門都沒入的咖啡愛好者來說,權(quán)當知識資料來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