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厚老實的中介盧偉文(吳鎮(zhèn)宇 飾)與家庭主婦妻子淑賢(袁詠儀 飾)、失業(yè)憤青兒子(吳肇軒 飾)、沉迷網(wǎng)戀的女兒(蔡頌思 飾)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父親(張達明 飾)一家五口過著每月要還房貸的節(jié)衣縮食生活。雞毛蒜皮的鄰里糾紛、還不完的買房貸款、上有老下有小的尷尬處境,都成了這個家隨時爆發(fā)爭吵的源泉,而他們唯一舒緩焦慮的就是那一扇窗外的海景??扇f萬沒想到的是,突然有一天,一塊飛來廣告牌完完全全阻擋到了整家人的視線,他們再也沒有辦法去舒緩壓力。而這塊廣告牌的主人王小財(古天樂飾)卻不以為然。解決無期、焦慮升級,盧偉文一家的瘋狂計劃就此展開……
其實整體還不錯的,就是后面不太搞笑,前面太幽默了,反復看了好幾遍,還是不錯的,好評
其實整體還不錯的,就是后面不太搞笑,前面太幽默了,反復看了好幾遍,還是不錯的,好評
其實整體還不錯的,就是后面不太搞笑,前面太幽默了,反復看了好幾遍,還是不錯的,好評
其實整體還不錯的,就是后面不太搞笑,前面太幽默了,反復看了好幾遍,還是不錯的,好評
其實整體還不錯的,就是后面不太搞笑,前面太幽默了,反復看了好幾遍,還是不錯的,好評
其實整體還不錯的,就是后面不太搞笑,前面太幽默了,反復看了好幾遍,還是不錯的,好評
這多半也是你的生活。。。
“香港人為了買房有多拼?”這是前不久微博的熱搜,恰好也看了這部《家和萬事驚》,思緒上涌。
電影說的香港本土的故事,反映的其實是民生。作為荒誕喜劇,久違的全港星陣容的作品,善于荒誕幽默的張達明編劇,擅長反映現(xiàn)實的邱禮濤導演,完成了這部手法夸張卻筆鋒犀利的作品。而身處內(nèi)地的你我,還是有所共鳴,因為買房這件事,天下都一樣,看完之后,其實挺難受的。
電影改編自張達明創(chuàng)作的舞臺劇《亞Dum一家看海的日子》,當年還獲得了當年香港演藝發(fā)展局杰出創(chuàng)作劇本大獎,而且舞臺劇出身的張達明也是憑借這部作品名聲鵲起,正式打入香港娛樂圈。
故事很簡單,一家五口在面臨生活中各種高壓問題時,唯一能舒緩焦慮的窗外海景,結果被一塊廣告牌所遮擋,為了反擊廣告牌主人,在崩潰邊緣的眾人做出一系列瘋狂的計劃。
從劇作來看,這是一出荒誕喜劇,這是張達明的一貫“作風”。是的,回想一下當年張達明在千禧年前后主演的幾部小成本電影,都是這樣類似的風格,比如他跟黃子華合作的《亞李·爸爸兩個大盜》,自己編劇、許冠文主演的《創(chuàng)業(yè)玩家》,跟彭浩翔合作的《買兇怕人》都是典型的荒誕諷刺喜劇。
PS,電影中看到張達明老態(tài)龍鐘的樣子,感覺五味雜陳,戰(zhàn)勝病魔的張達明,希望未來會更好。
如果沒記錯的話,該舞臺劇在97回歸之后,也就是亞洲金融危機左右,在香港演出很火爆,因為故事內(nèi)容很應景,說的是買房的故事。那個時候金融風暴香港樓價暴跌,很多供樓的市民苦不堪言,一面還貸,一面要面對下跌的房價。
別說市民了,就連很多明星都深受其害,比如王菲就4800萬港幣買了一棟豪宅,結果兩年后只能半價出售,這算不錯的,還有一些干脆破產(chǎn)了,比如鐘鎮(zhèn)濤。
當然了,現(xiàn)在那邊房價又漲了回來,但危機感依然蔓延到今日,沒買房子的人希望房價跌,買了房子的期盼房價漲,生怕哪一天“返過來”。而且電影描述的是香港的故事,但我們也能感同身受,這里不再多說了,這種焦慮個中體會。
電影開場,就是全家的省錢計劃,跟例會一樣一一匯報,誰省了多少錢,誰賺了多少錢,子女們省下九千塊,耄耋之年的白發(fā)爺爺,也要靠啃面包度日,為每周省下一百塊,女主人更是在閨蜜媽嫂面前逃匿,來省掉四千多元的旅行消費……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勒緊褲腰帶還房貸,電影中給出了期限,35年的房貸。
在這樣的“艱苦環(huán)境”下,又趕上遇鄰不淑,樓下老煙槍吞云吐霧、樓上天天剁豬肉,對面鄰居家終日來要債砸門的,所謂內(nèi)憂外患,您說家庭氛圍好的了嗎?
負能量太重,終日爭吵,唯一的慰藉,就是一扇可以看見海景的窗戶,全家人一起看海,可以緩解爭端。與其說這棟單元是全家省吃儉用而來,不如說全家傾盡心力,只為長期擁有這一扇窗。
一扇可以看見海景窗戶,有這么大有治愈力量嗎?這就是荒誕喜劇的魅力,就像《百萬英鎊》中那面額一百萬的支票一樣,功能性被極度的放大,這就是諷刺喜劇的特點。所以當這扇窗戶被擋住時,也成為所有事件的導火索。
提起香港喜劇,觀眾多數(shù)聯(lián)想起來的就是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也有部分老觀眾能想起成龍、洪金寶、林正英當年的功夫/靈幻喜劇。但真正要論都市喜劇/本土喜劇,恐怕現(xiàn)在的觀眾了解的不多。
港式本土喜劇,尤其是荒誕色彩,其實是伴隨著香港電影的崛起而誕生,也目睹了港片的夕陽西下而變化,只不過不同年代形式不同而已。
因為香港的都市喜劇很有特色,都是立足于本土,風格介于荒誕/亦莊亦諧之間,但諷刺味道一直很濃厚,從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開始便是如此,直到以許冠文為代表的《半斤八兩》《天才與白癡》這樣的“許式喜劇”,反映香港老百姓的真實生活,內(nèi)容當下但人設夸張,大部分以打工仔為主角,諷刺那些道貌岸然的小老板們,為老百姓出一口惡氣。
這些喜劇不但大受歡迎,更第一次扎根本土,建立了“香港電影主體意識”。(以往的邵氏電影,還是偏于大中華區(qū))。
這就是香港本土喜劇的第一種形態(tài)。
上世紀八十年“新藝城”公司的鬼馬喜劇,他們出品的喜劇電影代表著港產(chǎn)喜劇的另一方面,《鬼馬智多星》《最佳拍檔》《難兄難弟》等,以天馬行空般的無限想象力吸引著觀眾,故事內(nèi)容更多的是探討如何與時并進,讓觀眾真正的開懷大笑。
再加上后期王晶的《追女仔》系列的高志森為首的《八星報喜》《富貴逼人》等合家歡喜劇,因為這段時間香港經(jīng)濟飛黃騰達,市民暫時逃離現(xiàn)實中的焦慮,沉醉于歡樂之中,這些電影無一例外的夸張搞笑,不可謂不荒誕,但結局都是皆大歡喜,因為時代所需。
這是香港本土喜劇的第二種形態(tài)。第三種是什么呢,那就是后來的無厘頭嘍。
以往香港都市喜劇要么諷刺現(xiàn)實,抨擊丑惡,有錢人都是跳梁小丑,打倒他們;要么大家聯(lián)合起來戰(zhàn)勝對手,和氣生財皆大歡喜;進入90年代,周星馳為首的喜劇,則有一種“逆來順受”的味道,反正時代已經(jīng)是無力回天,我們也只是小人物,只能依靠自己“努力,奮斗”。
與之類似的就是,張達明和黃子華的《亞李·爸爸兩個大盜》,就算是當賊也要自力更生。
這就是港產(chǎn)喜劇的特點之一,就好像是武俠小說的新、舊派之分,而最重要的分別在于經(jīng)濟因素和社會背景。而其中最大一個特征,就是以香港本土為背景立足于當下,從而造就社會沖突,突出對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都液腿f事驚》中,觀眾也可以找到這些港產(chǎn)喜劇特點的影子。
電影中,吳鎮(zhèn)宇和古天樂都是被生活壓迫的人,為了家庭和生活費盡心機,吳鎮(zhèn)宇一家人也本性善良,但高昂的房價和強大的生活壓力讓大家都變得市儈和陰暗,這是生活的無奈。
找有關部門投訴,沒人管;求助街坊團結,更沒人搭理你;工作遭遇不順暗無天日,這樣的處境讓人倒吸一口涼氣,所有的人生,仿佛就被囚禁在這樣一棟破樓里的一間小房子里,實在是想想就絕望。
而到了后半段,我們也發(fā)現(xiàn)“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廣告藝術家古天樂的過去,當年何嘗不是與吳鎮(zhèn)宇一家一樣?最開始忍氣吞聲,最終竹籃打水。我們都很討厭爭吵和斤斤計較,但是生活總是把我們變成自己討厭的那個人。
這恐怕是香港喜劇的第四種形態(tài)了,“努力,奮斗”也沒有用了。
所以當看到吳鎮(zhèn)宇崩潰的那一幕,這個一家之主,到處唯唯諾諾,大風大浪都挺過來了,但最終還是出現(xiàn)最輕的一根稻草,壓垮了最強壯的駱駝。
更絕望的是,哪怕不需要為了一塊廣告牌和人拼命,這多半也是你的生活。而且你家的窗戶還不一定能看到海景。
終于爆發(fā)了。
《家和萬事驚》如果放在90年代,恐怕會是另一種結局,導演可是大名鼎鼎的邱禮濤啊,他90年代那些片子我們都見識過。
所以這部電影完全可以拍成喜劇版的《維多利亞一號》(彭浩翔導演)、或者住房版《的士判官》(邱禮濤被忽視的作品)。尤其是吳鎮(zhèn)宇黃秋生同框的時候,總覺得下一秒?yún)擎?zhèn)宇要變斯文禽獸,黃秋生就要回歸八仙飯店。。。
但如今,導演最后給他們一個閃亮的結尾,一看就是被閹割的,因為在字幕彩蛋里,我們看到很多沒有出現(xiàn)的鏡頭。
被改的結局,不知道是否有所謂的港版,或者將來藍光碟里能否收錄真正的結局(因為廣電有規(guī)定,內(nèi)地和香港公映的電影不能出現(xiàn)兩個版本,但影碟中可以以刪減片段的形式收錄),單說現(xiàn)在這個結局,有點像“許式喜劇”的過程,加上“新藝城喜劇”的結局,主題還是努力奮斗。這是不現(xiàn)實的,因為終究而言,這是一部喜劇片,電影也是每秒24格的謊言。
要論現(xiàn)實,電影真實的結局無非三種:“成功后”被警方抓住、對峙時自己被對方吃定,或者自己主動放棄。
這與生活中的我們何其相似,面對生活,我們最終也是三種結局:被征服、被打垮或者繼續(xù)默默忍受下去。
你的選擇呢?
在這個現(xiàn)實的視覺,這個結局,才真夠荒誕、諷刺。
『家和萬事驚』
改編自張達明著名舞臺劇《亞Dum一家看海的日子》,
吳鎮(zhèn)宇、古天樂、袁詠儀、黃秋生等組成的全港班主演陣容堪稱一大看點。
電影講述生活拮據(jù)的一家盡其所能的省吃儉用供起一套老房,
每月在如此掙扎的生活環(huán)境里爭吵無數(shù),
唯獨面對海景的窗口能給一家短暫的平靜,
而古天樂豎起的廣告板遮住了海景,
致使一家走盡各種zhen府渠道卻至少也要等六年才能強制拆除廣告,
這把吳一家情緒和精神逼到了崩潰的邊緣,
于是在吳鎮(zhèn)宇的夢境中謀殺了古天樂,
后來醉酒的古家門孔被堵借用吳一家窗口成功爬回家并沒墜樓,
只是摔傷的古驚醒了動殺機的吳一家,
從此鄰里和諧相處……
這樣的結局自然與影片基調產(chǎn)生很大的違和感,
也讓人摸不著頭腦,
并和片尾花絮里很多人物場景對應不少,
而在遲內(nèi)地6天公映的港版中則得到了解答,
在古借窗成功爬回家后,
吳一家謀害了古并拋尸河里,
精神失常的一家終被送進精神病院有了一面永遠的“海景”……
這樣的結局很低沉、很殘酷,
卻更契合片中各類生活難、處事難、辦事難等百姓生活中常見問題帶來的深遠影響,
可謂直擊人心引人思考。
【8分】
是個很好的電影,我唯一遺憾的是,我用會員看的,沒有粵語版,只有普通話版。這部電影很契合評星時的一個標簽,黑色幽默。里面那個長鏡頭我印象很深,沒用一點切換,直白的把兄妹吵架,妻子提著行李箱要出門,丈夫勸說無果,公公又狀況百出等等場景一氣呵成。這個鏡頭看完,電影里那種壓抑,無奈,負面的情緒立馬就透過熒屏投射到觀眾身上。包括后面窗戶被擋住后,妻子爆發(fā),丈夫在租客面前一改溫和平順的性格,一頓打砸,都讓人很清楚的感受到,這個逼仄的生活空間和那扇被擋住的窗戶,給這個家?guī)矶啻蟮挠绊?。這部影片讓我覺得最值得一看的點是,它以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家庭,投射出當今社會日益嚴重的現(xiàn)實問題,人口過多,生活空間太小,收入水平低等等。讓你在看的時候,很容易就帶入自己,感同身受的去體會電影主人公面臨的問題,和處理的方式。是個很棒的電影,值得推薦。
#電光幻影# 《家和萬事驚》,披著喜劇的皮囊,把驚悚演繹到底。
有些歡喜是藏在荒誕的悲哀之中的,一抹陽光的明媚下,不是微笑,而是暗箭。
電影《家和萬事驚》以喜劇的骨架登上了院線的舞臺,在內(nèi)地的市場里以一種小眾的身份展開了自己的序幕。全部香港演員組裝,粵語演繹貢獻,幾乎都是明星出演,其實這么有看點的影片應該口碑比較奇特的,但事實上最后卻成敗北了。
被念爛片之王的我不會放過他們,于是我進了電影院,選了粵語版,我就想看看,到底哪里不好看。被說不知所云,結尾很迷,喜感全無,這具體是怎么表現(xiàn)出來的呢。事實上,我覺得這就是一部背鍋俠。沒有哪里不好看,就是影片拼接縫隙太大,應該是被迫改了結尾或者做了調整的特定版本吧。于是孜孜不倦的我又跑去查了一下資料,發(fā)現(xiàn)信息顯示,國內(nèi)上映的版本和原版結尾有出入。嗯,那好吧,我懂了。
這部電影中,敦厚老實的中介盧偉文(吳鎮(zhèn)宇)與家庭主婦妻子淑賢(袁詠儀 )、失業(yè)憤青兒子(吳肇軒 )、沉迷網(wǎng)戀的女兒(蔡頌思),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父親(張達明)一家五口過著每月要還房貸的節(jié)衣縮食生活。雞毛蒜皮的鄰里糾紛,還不完的買房貸款,上有老下有小的尷尬處境,都成了這個家隨時爆發(fā)爭吵的源泉,而他們唯一舒緩焦慮的方式就是那一扇窗外的海景,望出去一片寧靜??扇f萬沒想到的是,突然有一天,一塊飛來的廣告牌完完全全阻擋到了整家人的視線,他們再也沒有辦法看見海景舒緩壓力了。而這塊廣告牌的主人王小財(古天樂)卻不以為然。解決無期、焦慮升級,盧偉文一家的瘋狂計劃就此展開。
這段電影內(nèi)容介紹是來自豆瓣的,微微調整了下。故事簡單清晰,演員演技在線。古天樂好好看,請允許我花癡一下。吳鎮(zhèn)宇的內(nèi)斂式不喜劇感喜劇其實還是很有看點的,雖然實實在在是他以往自己一直以來的風格,沒有突破,但是詮釋的也是很好的。袁詠儀這幾年的選片,絕大多數(shù)都不是用來展現(xiàn)演技的,大多數(shù)都是保持著作為演員職業(yè)的正常表演過程而已,大概是不能期望著她完全的調動情緒變回鼎盛時期的她,但是承接這樣一部接地氣的調子的喜劇還是沒有什么太大問題的。張達明飾演的父親倒是出彩多一點,只是沒想到還是我記憶深處的黃金配角今天已經(jīng)成了三代人之中的最老年,宋世杰的光彩變成了輪椅上的年邁,表現(xiàn)的還是不錯的。依舊覺得古天樂最好。這幾年來,古天樂在扮演變態(tài)的路上越走越遠,已經(jīng)快演出花樣兒來了,也挺好。這里的心理變態(tài)感更強,人更普通一點,但是絲毫不妨礙他發(fā)揮。全體演員都是優(yōu)異的,劇中還有無數(shù)香港黃金配出現(xiàn),作為接地氣類型的喜劇,這部電影其實是合格的。
這部作品據(jù)說是改編自張達明一九九幾年編寫的作品的。按照影片中的虐殺感,在結尾處的凌厲,雖然最終放棄了惡行,做回了普通人,踏踏實實的生活,這樣的結局有點倉促和平淡,但是其思維的超前還是有點狠手的。而影片中有一段夢境臆想,是這一家人對古天樂痛下殺手,最終卻沒有讓這個結果發(fā)生,而是好聲好氣的再去面對,可是據(jù)說原著,包括港版,這個結尾其實是在血腥中完成了的。內(nèi)地版考慮到種種方面,結尾處的殘忍被改編成了臆想,于是也就有了電影中的不自然和強行結尾的莫名其妙。這么看倒是說得通。但是我真正沉淪的是那個原版的結尾。根據(jù)夢境臆想來看,這個手段是殘忍直接的,是普通人小人物的一次逆反與癲瘋,意境劃到那里了就讓人忍不住一驚,如果真的是痛下殺手,那才是一個經(jīng)典的劇本之作吧??上н@里的版本彎轉讓整部影片的意境瞬間掉了幾個檔。一部生活殘酷喜劇,和一部生活泡沫喜劇,哪個更來得犀利呢,肉眼可見。
因為看的粵語版,全程感覺原汁原味,雖然結尾處強行結尾,看的時候略有懵圈,但是感受之下也是覺得驚悚。如果把夢境和現(xiàn)實顛倒,那故事大概也能顛倒眾生吧。
還是有趣的,如果能看到原著作品,或者非夢境類型的結尾的版本,我覺得一定很有趣。
作者:小佛搞特
文/寶木笑
哪里才是香港?是維多利亞灣的潑天富貴?還是深水埗的擁擠喧鬧?令人炫目的是舉世皆知的東方之珠,狹窄空間里的萬家燈火才是港人生活。當《家和萬事驚》的開頭,導演邱禮濤用一個長鏡頭將觀眾的視角從維多利亞灣拉回到擁擠壓抑、布滿籠屋的居民小區(qū),這部喜劇其實就已經(jīng)在暗示一種更深層的別樣味道。影片的開篇色調與周星馳的《功夫》有些像,偏重老照片的油畫色系,全景展示一種吵鬧卻偏偏又很熟悉的人間煙火氣。吳鎮(zhèn)宇飾演的盧偉文一家是典型的香港市民配置,一對兒女,一位在家養(yǎng)老的老人,整日為了生計拼命打工賺錢的老公和居家操持、戾氣漸重的全職太太(袁詠儀飾演)。攝影師的鏡頭從維多利亞灣拉回到盧偉文的家中,這正是一家人準備吃晚飯的時候,大家在飯前進行著“家庭省錢”活動的階段性總結,一家人于是開始吵鬧。畢業(yè)后找不到工作的兒子,正值青春期的女兒,馬上更年期的老婆,身體糟糕坐輪椅的父親,盧偉文仿佛一個必須強裝樂觀的裱糊匠,在盡量維持著什么。
省錢是因為缺錢,缺錢就意味著心煩,老少三代五口人擠在火柴盒一般轉身困難的空間,心煩就會更加嚴重。而后,鏡頭下?lián)u,樓下的老煙槍對著窗外使勁噴云吐霧,煙霧裊裊直上九霄,讓盧偉文的兒子和女兒抓狂。鏡頭又順著盧偉文家的窗戶上搖,樓上“豬肉佬”每天準時在別人吃飯的時候開始剁肉餡,力拔山兮氣蓋世,老房隔音奇差,盧偉文的妻子暴走。鏡頭隨著盧偉文妻子淑賢的暴走,在擁擠不堪、轉身似乎都極為困難的居民樓中平移,因交不起房租情緒失控要自殺的單親母親,偷偷做著小三的摩登女郎,顫顫巍巍性格怪異的土著老人,為了生計疲于奔命的上班族……這確實有點兒像二十一世紀版的“豬籠寨”,但卻不會再有《功夫》中的“神雕俠侶”和屌絲逆襲。
香港喜劇片一直是港片的一個大類,幾乎伴隨著港片的各個發(fā)展時期。洪金寶、成龍、元彪等開始了《福星高照》一類的動作喜劇,麥嘉、許冠杰推出了《最佳拍檔》的系列喜劇,眾星云集類型的《八星報喜》、《大富之家》等賀歲喜劇,含帶著后現(xiàn)代藝術野心的《東成西就》、《大話西游》等文藝喜劇,香港喜劇向來有著自己的傳統(tǒng)和傳承。而這種傳統(tǒng)在上世紀90年代周星馳喜劇全盛時期被進一步拓展和升華,在喜劇技巧方面,《唐伯虎點秋香》象征著一種集大成者的巔峰,而在喜劇內(nèi)涵方面,《喜劇之王》則象征著一種對普通人和小人物的完全回歸。及至新世紀,隨著《少林足球》、《功夫》、《月滿軒尼詩》等作品的出現(xiàn),雖然人們對其評價見仁見智,但我們確實可以看到,不管這些影片采用了怎樣的藝術形式,香港喜劇電影的現(xiàn)實主義傾向已經(jīng)非常明顯。
只是這一次,《家和萬事驚》顯然走得更遠,甚至模糊了喜劇的邊界。《家和萬事驚》的藝術形式表象當然是喜劇的,但在具體表現(xiàn)上是隱忍和克制的,為了搞笑而搞笑的情形被極大地限制。大段的包袱設計僅出現(xiàn)了兩三次,比如盧偉文一家人去勸說王小財(古天樂飾演),想打苦情牌,全家卻反而被王小財自曝凄慘身世而感動得稀里嘩啦。再如,盧偉文一家人又設計一出“鴻門宴”,想要用安眠藥熬湯加紅酒攻勢“干掉”王小財,最終卻發(fā)現(xiàn)王小財就是無法暈過去,原來小財同學一直生活在極度抑郁中,每天晚上吃掉一瓶安眠藥,喝掉一瓶紅酒也無法入眠。影片其余大部分情節(jié)似乎都在一種逼仄中的吵鬧里推進,讓很多人不甚適應,甚至覺得是喜劇技巧的退化。但如果從主題闡釋角度看,其實那些吵鬧側重的是一種至始至終的氛圍營造,而非要給誰講述喜劇,那么我們便會更容易理解整部影片喜劇邊界模糊的意義所在。
這種吵鬧從影片開篇就已經(jīng)開始,并最終延伸至影片結束,仿佛是一出充滿著后現(xiàn)代荒誕感的話劇,而故事的核心也配合著這樣的風格被設定。盧偉文一家“一個月要吵二十幾次”,三代五口人仿佛并非是生活在一個屋子里,卻更像是“擠在”一個籠子里:已經(jīng)成年的孫子和爺爺睡上下鋪,就像《一念無明》中余文樂和曾志偉睡的那種,上中學的女兒被擠在一個小側間,嚷嚷著“這是要逼我提前找個男人搬過去”,盧偉文夫婦則擠在一個一進屋就是床的隔間里……我們常說居家過日子“馬勺碰鍋沿”是常有之事,但如果在一個轉身就可能踩到別人腳面的空間里生活二十年,那么這種吵鬧就完全成為了一種必然,生活的品質也早已成為了一個可笑的假命題。盧偉文一家的“救命稻草”就是他們的窗,因為從他們破舊的窗戶向遠處望去,能勉強看到一抹大海,全家人這些年都是靠著窗外這抹大海緩解著蝸居的苦痛和壓抑。然而,對面天臺的王小財卻豎起了一個巨大的廣告牌,那抹大海被擋住了,更像是被王小財蠻橫地搶走了,盧偉文一家?guī)捉罎ⅲ_始尋找各種方法要王小財拆掉廣告牌,整部影片圍繞著這個內(nèi)核開始展開。
影片的這個故事內(nèi)核可能在很多人看來確實足夠荒誕,多大點兒事兒,至于么?但如果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一切物戀情結都源自對環(huán)境外部壓的逃避和疏離,那么我們就不難理解影片的這種內(nèi)容邏輯。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周圍的人包括我們自己,也會有著各種外人看來是“怪癖”的愛好。前些年我們熱播的《蝸居》其實在具體居住細節(jié)的刻畫上并未更加深入,而是開局不久就轉向了其他方面,而《家和萬事驚》在“蝸居”這個內(nèi)容上是下足了功夫的。不僅是盧偉文一家,還包括盧偉文負責給客戶介紹的租屋,比如那對兒新婚夫婦懷著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去尋找租屋的橋段。我們看到過道堆滿垃圾、沒有獨立廚房衛(wèi)生間、充斥著各種吵鬧音樂和大聲呻吟、滿是酸臭和煙味兒的筒子樓,甚至連我們印象中的筒子樓也比不上,因為那些房間都是沒有窗的……所以,對于盧偉文一家人,能夠每天從窗前看到那抹大海簡直就是生活留給他們最后的稻草,那象征著一種逃離,象征著一種喘息,我們不由想到為什么在《沉默的羔羊》中,漢尼拔唯一的要求就是想要一扇可以看到外邊的窗……
這也是我們?yōu)槭裁匆恢辈辉笇ⅰ都液腿f事驚》定義為標準意義上的港式喜劇的原因。原本以為這種有著吳鎮(zhèn)宇、古天樂、袁詠儀、張達明、林雪、苑瓊丹、胡楓、林子聰、李璨琛等眾多熟悉面孔的港片,導演邱禮濤也足夠有號召力,又是在臨近春節(jié)的時候,《家和萬事驚》應該就是一部賀歲味道的港式喜劇。但顯然這并非邱禮濤想要的,也不是目前港式喜劇想要的,無厘頭、純惡搞、師奶向等已經(jīng)做的足夠多了,港式喜劇想要的和需要的是一次模糊了喜劇邊界的轉向。所以,我們看到吳鎮(zhèn)宇隨意的寸頭、圓邊的眼鏡、斜跨的公文包、下擺不塞進褲子里的褶皺襯衣、還有微微發(fā)福的臉、小心翼翼的心和滿是隱忍焦慮的眼……那是一個標準的中年男人。
整部影片除了逼仄的空間壓迫感,更給人一種人到中年之后的焦灼窒息感。沒錯,就是一種完全的窒息感,這是一個必須全力以赴賺錢的男人,因為全家都指著他的工資養(yǎng)活,高昂的房貸更讓他無法喘息片刻。什么叫窒息?短暫的無法呼吸不叫窒息,那叫憋氣。手指頭被A4紙劃破了就發(fā)個朋友圈的人是不會理解的,含著各種貴金屬勺子出生和參加工作的人是不會理解的。什么叫窒息?已經(jīng)筋疲力盡還了十五年房貸,后面卻還有二十年時間需要繼續(xù)還才叫窒息。請假半天就得斟酌好久還得扣掉工資、看老板眼色,回到家之后卻要每天面對嘈雜的人聲鼎沸和無盡的爭吵才叫窒息。那抹大海被廣告牌擋住了,所有辦法都被熟悉政策和法律的對方輕易化解,要走完判定違建和拆除違建的程序至少還需要六年,這才叫窒息。那抹海對于盧偉文來說意義更加重大,在整天將沒有窗戶的租屋推薦給別人的他看來,那是他對于家人和自己的一個交代,更是一個強撐著自己免遭崩潰的理由。
所以,當所有努力都宣告無效,這個中年男人推著父親的輪椅,在夜風中的大橋上失聲痛哭。吳鎮(zhèn)宇一直以來都是那種很有“邪氣”的戲骨,他的黑幫大哥等角色深入人心,這次卻把一個中年男人的庸??坍嫷萌肽救帧K谡侩娪爸胸暙I了最出彩的表演,那種因為上有老下有小而惹不起、斗不過的小心謹慎和懦弱退讓被他演繹得惟妙惟肖,那不愿與對方直視、帶著老實和木然的眼神,那和稀泥般的商量語氣,那想要爆發(fā)卻又自我艱難忍住的神態(tài)都做得極為到位。特別是大橋上的那場哭戲,吳鎮(zhèn)宇并未將其處理為一種完全爆發(fā)式的嚎啕大哭,而是選擇將其演繹為連哭都不能痛快的中年男人的崩潰,他在強忍著不出聲,甚至去用手捂住嘴,但過往的重壓終于在那抹海景的消失中粉碎了最后一根稻草,一個中年男人抱住羸弱久病的父親,像個受委屈的孩子似的痛哭流涕。
“我撐不住了,這個家撐不住了……”
盧偉文痛哭中的這句話,說出了多少中年男人的心酸。人人都贊你是頂梁柱,可是只有你自己知道,其實我很辛苦,很害怕,很無助,很焦慮,也很孤單……
“我知道我自己沒用……”
盧偉文在影片后半段的這句話,又戳中了多少中年男人的淚點。每個男孩兒都曾有過一個英雄的夢,在夢里他們成長為少年英雄,并從少年英雄登上成年的榮耀之巔,他們會成就自己的事業(yè),收獲夢想的愛情,得到完美的家庭,享受世人的崇敬……然而,現(xiàn)實卻是我們都漸漸成為了那個失聲痛哭的盧偉文。
盧偉文的兒子說出了父親的悲情,畢業(yè)就失業(yè)的大男孩兒忿忿不平:“別說找一個月兩三萬的工作,就是那些找到一個月一萬多工作的人,要么是胸大,要么是進了爸媽的公司,我沒有大胸,也沒有那樣的爸媽……”我們完全可以舉出無數(shù)雞湯教和成功學例子進行反駁,“你之所以還不成功,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你所謂的努力,其實只是在感動你自己”……
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概率的客觀存在,到底有多少人成為了這個社會的金字塔尖?難道不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成為了失聲痛哭的盧偉文?難道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所謂“失敗者”和“平庸人”都該死?他們難道都是自己“惡有惡報”?至此,《家和萬事驚》終于將整部電影的主題縱深轉向了更加深刻的維度,在這個維度上,現(xiàn)實將以本來的面目呈現(xiàn),即使這會沖淡喜劇效果。邱禮濤不但模糊了喜劇的邊界,而且對喜劇港片特別喜歡的親情團圓進行了顛覆和解構。這部電影中的親情實際上比起以往是明顯沖淡的,親情對于盧偉文一家人來說,更多只是一種團圓上的意義。
不管如何渲染一家人在醫(yī)院合唱一首老歌,不管如何將一家人對著昏迷的爺爺說出惡毒的話解釋為要刺激老頭醒來,在日積月累的市井算計里,在年年歲歲的蝸居爭吵中,在被生存耗盡了情懷的中年危機里,我們最終還是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那一幕:友情被否認(王小財在公司的經(jīng)歷讓他不再相信朋友),愛情被肢解(盧偉文上中學的女兒甚至在廁所為同學成功接生,少女媽媽卻不知道孩子爸爸是誰),親情被沖淡(雖然影片一直強調一家人是為了喚醒爺爺才說了很多惡毒的話,但他們說那些話的語氣、神態(tài)和那些話的內(nèi)容實在讓人細思恐極)。
淑賢在影片的開始就說:“全樓都是神經(jīng)病”,幾乎所有的動物學家都知道,智商水平高的動物只要被圈禁足夠長時間,幾乎所有的實驗對象都會發(fā)瘋?!都液腿f事驚》中說香港2018年人口達到730萬,人均居住面積不過16平方米。有數(shù)據(jù)表明,香港市區(qū)房價平均算下來,折合人民幣19.68萬多元/平方米,即使偏遠的郊區(qū)也得12.64萬多元人民幣……如果留心整部電影的色調,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部冠以“喜劇”的電影,竟然是以暗色為主的影片,光亮仿佛都被那些高樓大廈遮擋殆盡。魯迅先生說:“人們滅亡于英雄的特別的悲劇少,消磨于極平常的,或者簡直近于沒有事情的悲劇者多?!蹦切┦芯乃阌?,那些蝸居的爭吵,那些中年的壓抑,那些團圓中殘存的親情,都在提醒我們不要對現(xiàn)實視而不見。“前仰后合”、“含淚微笑”都是我們需要的,但直視現(xiàn)實更是我們不能繞開的,畢竟真的勇士,最終還是那些看清生活的現(xiàn)實之后,依然熱愛生活的人。
—END—
過于舞臺劇,演兒女的兩個年輕演員用力過猛(但女孩迷之像吳鎮(zhèn)宇X袁詠儀,特別講道理),老黃演得最好,特別好,以及太久沒看到的達明,沖著吳黃張林同臺再附一個充值送的古天樂以及一大堆老伙計怎么也算是值回票價了。本來想吐槽后半場一瀉千里不講道理,但剛剛得知這是閹割過的版本,先打三星觀望,如果真的看到傳說中的原始版本,那是值得四星甚至更高的。
純?yōu)閰屈S袁張古組合加星,如果還有劉青云,就更好了。故事不錯,就是沒拍好,散的厲害,就是內(nèi)地網(wǎng)大水平,香港這種流水線制作真的落伍了,太糙,糙的沒眼看,這種粗糙的拍法全賴內(nèi)地剪輯版是不負責任的。
改編自張達明93年獲獎劇本的舞臺劇《亞Dum一家看海的日子》,內(nèi)核硬,笑點密,絕對是疲軟港片市場下的誠意與驚喜之作。一家五口各顯神通,“家和萬事興,家衰吵不?!?。電影聚焦底層百姓生存處境、維權困難等現(xiàn)實問題,采用cult片的敘事詭計,最終達成「嬉笑怒罵皆文章,酸甜苦辣是人生」的高級喜劇敘事效果。久違的全HK卡司陣容,加上一眾熟悉的黃金配角,共同煲出一鍋地道的港片喜劇靚湯。黃秋生、吳鎮(zhèn)宇同框活久見,靚靚袁詠儀變身煮飯婆,古天樂從頭呆萌到尾!突然發(fā)現(xiàn),一家人整整齊齊才是港片的永恒的主旋律。“現(xiàn)在的世界很恐怖,只有家人能保護我們”
假哭了,角色都是神經(jīng)病。只能理解成“反諷”,演得越假越好。
一種情緒堆積而非情緒累積,本來應該像搭樂高積木一樣的,結果現(xiàn)在就是疊蜂窩煤。還好看的是粵語版,邱禮濤太行活了,明明技術過硬,卻硬要吊兒郎當?shù)?,好想采訪一下他是為啥。
算3.5星吧,其實有點可惜,結尾被改了。張達明的經(jīng)典舞臺劇劇本+野獸導演邱禮濤,好一出諷刺大戲。房奴壓力、鄰里紛爭、違規(guī)不作為、老實的中年人,負能量匯聚爆發(fā),走勢完全可以是喜劇版的《維多利亞一號》、住房版《的士判官》。但結局還是比較和諧,原因自然懂(倒是更加諷刺了)。整體水準還是可以,這才是純港片應該有的樣子,神仙陣容加分,吳鎮(zhèn)宇黃秋生同框,總覺得下一秒?yún)擎?zhèn)宇要變斯文禽獸,黃秋生就要回歸八仙飯店。。。
感謝豆瓣觀影團~!劇本改編自張達明的舞臺劇,在如今遍地是合拍片的當下難得能看到的純正港產(chǎn)片,能看到吳鎮(zhèn)宇和黃秋生同框對戲不知道有多開心(而且這段非常搞笑)。電影名其實還可以叫《一塊廣告牌》哈哈哈。以荒誕喜劇手法將買樓窮,供樓耐,投訴難等一系列無辦法“上車”的香港小市民心酸拍得非常過癮,客串個個都是驚喜,但喜劇的內(nèi)核其實講的都是悲劇,就算是一家之主也總有撐不下去的時候,但“一枝竹仔易折彎,幾枝竹一扎斷節(jié)難,心堅似毅勇敢,團結方可有力量?!蹦切赖模惯\的,傷心的,總會過去的。
比想象中好看很多,前半部分在荒誕性和現(xiàn)實諷刺的把握上極其出色,依托于話劇的基礎呈現(xiàn)出了電影感的最大化,幾段室內(nèi)長鏡頭頗見功力,遺憾的是后半部分的劇作急轉直下、過長的夢境展現(xiàn)拖慢了節(jié)奏,莫名其妙的結尾總讓人覺得影片遭到了剪刀手的無情刪減,不過這個年代還可以看到如此鬼馬并且純正的港片還是很難得的,努力一下真的沒準兒就是中國的《家族之苦》系列了。
大概房價問題是最能引起陸港兩地民眾共鳴的話題了吧,所以影片在創(chuàng)作立意上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依舊是港產(chǎn)喜劇太過粗糙和胡鬧的問題,接下來的情節(jié)發(fā)展就完全是都市家庭劇的水準。當然,如果不是大陸版的和諧結尾,本片是可以給到三星半以上的,另一個問題是,電影基本上還是請了一幫電影咖驗出來的舞臺劇。出于對邱禮濤導演的情懷,勉強三星
彩蛋里可以發(fā)現(xiàn)導演為了過審做了很多犧牲。港版結局應該是全家一起干掉了古天樂吧??上?,和諧了太多。
縱然有張的文本筑基,但依然是邱的電影,以態(tài)度和情緒作為“粗糙”轉場的節(jié)點,在一片荒誕苦笑中聲討,形成激烈潦草的“戰(zhàn)斗繳文”觀感。仍舊是九十年代“過火癲狂”式的憤怒,卻掩蓋在了尾聲一幕幕細思極恐的表面和諧下(就內(nèi)地版而言,港版更為直接與狠絕),當類型的盤越接越大導致個人表達越來越少時,如此策略,對于一直保持思考的長發(fā)邱來說,或許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聒噪
看起來很奇怪,劇情浮夸,笑點尷尬,就不是電影。根本沒必要改成電影,如果不是這幾個演員撐著,早垮了。
鎮(zhèn)宇哥也該拿一回金像獎影帝了吧。
臥槽!終于在大陸院線看到一部沒有內(nèi)地演員的港片,而且,吳鎮(zhèn)宇+黃秋生,再加上袁詠儀和一眾黃金配角,超級滿足。即使有舞臺劇藍本,還是處處體現(xiàn)著邱禮濤早期“本土性剝削電影”的作者存在,像人物被外部壓力逼到崩潰狀態(tài)時的戾氣,以及一些驚悚手法的使用,完全從《的士判官》里延續(xù)而來。而非B級片屬性反而使得社會觀察充分融合在喜劇土壤里。(“本土精神/特色+煽情”真的是獨屬于香港電影且無法被模仿的殺手锏)
貧賤夫妻百事哀……
一塊廣告牌擋住了他們的窗戶,讓他們失去了海景和陽光,失去了化解隔閡的依靠。但與此同時,也正是因為這塊廣告牌讓這樣一個總是吵架、總是產(chǎn)生矛盾的家庭轉為同舟共濟、共同克服困難。他們應該感謝王小財,因為王小財讓他們變得團結起來。或者說他們應該感謝自己的團結,所以才沒有被王小財打倒。直到最后他們也沒有成功通過法律途徑拆掉廣告牌,但是這個過程中他們發(fā)現(xiàn)了生活的辛酸和美好,重新認識了自己,也更加熱愛家人,這就是這件事的意義。PS:內(nèi)地版改了結局,是無奈,也是遺憾。
這部片看得我好累啊??兩星給出現(xiàn)的明星,幸好我只花了10元……
香港人民壓力極端表現(xiàn),全片幾乎都是抱怨,看得很壓抑,說是喜劇但是一點都不搞笑,劇情很套路。說吳鎮(zhèn)宇用這片拿影帝是在搞笑嗎。
看到一家人吵吵鬧鬧的,實在太有共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