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劇改編自瓊·萊斯利所著小說,故事發(fā)生在1900年澳大利亞一所女子住宿學(xué)校。那時,英國的基督文化正一步步滲透進澳大利亞人的生活,喚起了女孩子們心里那份擺脫束縛的渴望。追求自由的思想在慢慢傳播。某日,保守的校長組織了一次外出聚餐,聚餐地選在了一塊荒無人煙且充滿危險的懸崖。正是這個處處露著神秘與詭異的地方,吞噬了其中的三位女孩,人們再也沒能找到她們,她們就那樣悄無聲息地消失了。
第15屆#法羅島電影節(jié)#無人知曉單元第2個放映日為大家?guī)怼稇已律系囊安汀?,下面請看前線柔光少女們陷入迷團的評價了!
donnie:
油畫般的質(zhì)感,美妙的少女,在美與神秘外一無所有。
曲有誤:
就像少女的喊叫一樣,這一喊片子就開始走了下坡路。
果樹:
除了古典氣息外幾乎沒有喜歡的點了,這個題材居然也能讓人看得couldn't care less真相如何。
趙小毯:
導(dǎo)演將古典氣息恰到好處地融入到攝影當中,前面節(jié)奏緊湊有質(zhì)感,后半段開始喪失了優(yōu)點了,變得十分無趣。
節(jié)南山:
過于晦澀的隱喻,甚至有點故弄玄虛,導(dǎo)致觀感極度下降。即使是運用柯達膠卷拍出近似油畫般對質(zhì)感也無法補償它空虛的內(nèi)心,相比之下《楚門的世界》就做的好很多。
kc512:
其實只要找回一個米蘭達,之后的劇情都不用演了,她是所有人對女性最美好的想像。當真相懸而未決,他們的想像和生活便日益崩解,人沒有性欲對象是活不下去的。
我們敏熙:
同樣是迷一樣的失蹤,失蹤后如何發(fā)展是關(guān)鍵。本片前四十分鐘完美展現(xiàn)了一種迷霧般的氣質(zhì),純潔美麗的少女,壓抑人的寄宿學(xué)校,同性之情,性的暗示,但失蹤后的雜亂處理則讓影片的氣質(zhì)一下子降下來了,可惜。
子夜無人:
算是我一向最喜歡的那類氛圍電影,也許用電影嚴絲合縫的邏輯來判斷是有問題的,但當“迷”的特質(zhì)被發(fā)揮到最大,真正會令你掛懷的那件事反而看著看著就忘記了,不需要答案也很好,沒有那個真相也相當美妙。在古典主義的金黃色柔光里,所有看上去沒什么了不得的自然景觀都透出不自然的詭異感,一切實境都顯得如同幻象。神隱少女的故事變成不斷流傳的恐怖寓言,天使的面孔上,籠罩被構(gòu)陷的死亡陰影。
DAY2的無人知曉場刊將于稍后釋出,請大家拭目以待了。
與尋常的恐怖電影不同,《懸崖上的野餐》沒有暴力、血腥的鏡頭,也沒有諸如《咒怨》《招魂》這類惡靈,相反,還很詩意~
第一幕,便是一個窈窕少女醒來的畫面。
她便是影片的主角之一,米蘭達(Anne-Louise Lambert 飾)。
米蘭達就讀的澳洲亞普利亞德女子學(xué)院,沿用英式教育,極為注重女子的言行,致力于將每個女孩培養(yǎng)成維多利亞時期的淑女。
女孩們平時都住在學(xué)院里,與外界的接觸都被嚴格地控制。在這樣的氛圍下,女孩們只有彼此。
電影開頭,便展現(xiàn)了女孩們的日常生活。
晨起讀詩,詩中是浪漫繾綣的愛情~
少女們陶醉在詩句中,可那向往而虔誠的表情,有那么一點說不清道不明的異樣......
特別是米蘭達的好友,薩拉,她們之間的關(guān)系似乎超出了友誼。
薩拉看向米蘭達的神情,猶如在看愛人。
她遞給米蘭達詩箋時,眼神也透露著曖昧。
米蘭達還對薩拉說:“總有一天你一定會和我一起回家,親自見見我可愛有趣的家人?!?/p>
說這話時,米蘭達的眼神是陶醉的。
女孩們還彼此幫忙穿束胸衣,畫面過于美麗。
你能想象這些女孩一身白裙,在風(fēng)光如畫的郊外野餐的畫面嗎?
那真是一群天使下凡。
《懸崖上的野餐》拿下了1977年英國電影學(xué)院獎最佳攝影獎,在海茵懸?guī)r野餐的這一段,光線和周圍樹木完美結(jié)合,使電影具有油畫質(zhì)感。
光線從林中散射下來,給畫面鍍上了一層氤氳的光芒,這種古典的詩意,讓畫面美得不真實,似乎亞普利亞德女子學(xué)院的女孩和教師們游離于俗世之外。
片中的時代是1900年,正是英國放棄對澳大利亞直接統(tǒng)治的前一年,奉行維多利亞時代英式教育的亞普利亞德女子學(xué)院即將成為時代的舊物。
前面越美,后面發(fā)生的事便越恐怖。
這場野餐中,有三個女孩神秘失蹤了——
米蘭達和其他三個女孩一起去測量巖石,再也沒有回來。
生不見人,死不見尸,現(xiàn)場既沒有山崩的痕跡,也沒有女孩們遇害的蛛絲馬跡。
好似人間蒸發(fā)了一樣。
直到結(jié)尾,謎題也沒有解開,這顯然讓許多網(wǎng)友感到不適應(yīng),于是各種推測紛紛而來。
另一方面,知曉結(jié)尾后再來看當時的野餐,眾多別有深意的細節(jié)令人越想越感到不寒而栗~
比如,米蘭達離開時特別的一回眸。
當時看并未覺得有什么,但再次細細觀察,米蘭達的神情變化是相當明顯的。
好像知道即將要發(fā)生什么事情一樣,或者,她的內(nèi)心早已決定叛逃。
米蘭達的神情頗有一種,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感覺,轉(zhuǎn)身離開又是那么堅定決絕,毫不拖泥帶水。
結(jié)合影片開頭,米蘭達對鏡子說“我不會在這里待很久”,神情嫌惡,像是下了很大的決心,這又讓叛逃的嫌疑加大。
而薩拉聽到這句話,瞬間沒了笑容,也許,薩拉意識到了什么。
再看,四個女孩在山下的叢林中穿行時,畫面是詩情畫意的,配樂也是悠揚的。
進入山上荒涼的巖石地帶后,畫風(fēng)變得冷峻,音樂也逐漸轉(zhuǎn)為詭異......
鏡頭從底下仰視女孩們,和近在咫尺高高聳立的巖石。
女孩們在怪石嶙峋中穿梭時,鏡頭轉(zhuǎn)為俯視。
穿插在其中的諸多怪石的特寫,旋轉(zhuǎn)的畫面,都給人以不好的心理暗示。
而石頭上的舞蹈,褪下黑絲襪的舉動,又使神秘色彩漸濃。
畫面的淡入淡出更增加了迷幻感。
女孩們還說了一些奇奇怪怪的話,比如,預(yù)言了薩拉的死。
當時在山上,女孩艾瑪說,薩拉讓她想起了她父親曾經(jīng)給她買的一頭小鹿,她悉心照顧它,但它還是死了,母親說那是命中注定。
就像男孩站在燃燒的甲板上,無處可逃。
后來,薩拉確實自殺了。
另一個女孩看到了在山下休憩的同學(xué)們,居然說:“那些人在下面到底在干什么呀,像許多螞蟻一樣?!?/p>
“讓人奇怪的人,很多人都沒有目的,盡管很可能,他們是在履行某種他們自己也不清楚的儀式?!?/p>
這些神神叨叨的話,也說明女孩們已在不知不覺中被異化......
而女孩伊迪斯也一直在說自己不舒服,到底是身體不舒服還是心理不舒服,電影沒有明說。
直到最后,女孩們仿佛中邪般走入巖石深處,伊迪斯突然尖叫了起來。
寫到這里我已經(jīng)內(nèi)心發(fā)毛,可以說,這部電影在恐怖氛圍的營造上深諳觀眾心理,諸多心理暗示被運用得相當嫻熟。
如今回過頭來看前面的詩情畫意,其實早已嵌入了詭異的因子。
比如上述米蘭達的自白,薩拉的變色。
又比如路上邁克勞小姐介紹,海茵懸?guī)r有一百萬年的歷史,女孩艾瑪說:“一百萬年來就是為了等待我們。”都不免讓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
邁克勞小姐始終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在女孩們即將登頂時,山下的她突然抬頭望了一下高聳的懸?guī)r,一臉擔憂的神色。
她是早就知道會發(fā)生什么嗎?還是純粹是為女孩們的離群而感到擔憂?
女孩們到底是集體叛逃,還是遇上了歹人,亦或是山崩、某種神秘力量?
其實無論哪種推測,都無法完美解釋這場神秘失蹤,導(dǎo)演的意圖顯然也不在解謎上。
Peter Weir曾表示,自己已經(jīng)盡最大的努力不讓觀眾糾結(jié)于答案。
那么另一個問題來了,導(dǎo)演到底想通過女孩們的神秘失蹤,表達什么呢?
這又掀起了一場見仁見智的猜測。
有人說,它象征著對英式教育的反抗,追求的是人性的解放,有強烈的女權(quán)主義色彩。
比如,女孩們曾在山上脫下鞋子,褪下黑絲襪。
有人認為,這暗示澳大利亞對英國統(tǒng)治的反抗,導(dǎo)演Peter Weir是澳大利亞人,而影片上映后一年,英國即放棄了對澳大利亞的直接統(tǒng)治。
其實這些我都不關(guān)心,電影也不一定非要有個答案才算是好電影。
我喜歡的是《懸崖上的野餐》這部片帶給我的觀影體驗,美到極致,也詭異到極致,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少見的嘗試。
至于其他,從《楚門的世界》《死亡詩社》你們就應(yīng)該知道,Peter Weir是多么擅長玩暗示和人性宣揚的導(dǎo)演了~
(首發(fā)于 今日頭條號:天涯小鳥movie)
這部片子在威爾早期的作品中只能算一般,太散。當然在所有作品中觀察的話,還是不錯
女性影展-大銀幕觀看,總感覺和牡丹花下類似,更為濃烈的是吊詭的氣氛加劇,懸崖絕壁的神秘伴隨強烈配樂加劇了少女內(nèi)心的探知欲,那疊影的天空,那遠飛的鳥兒似乎就是少女們幻化的內(nèi)心,正是自由的象征,在此對自我的感知與存在的意識在延伸也在消亡,所以后來的事更外化了一種恐懼,女校長是權(quán)力的象征,接踵的死亡挑戰(zhàn)了權(quán)力,女校的崩潰便是壓抑最大化的表現(xiàn),因而陽光之下,樹林叢中,白色衣裙是制服,所以是否可認為她們更愿意脫去,走向無解?
萬物生有時,亡有時。巨石與動物,自然與人類,永恒與瞬息,藝術(shù)與真實。午睡,慢鏡頭,荒茫的笛聲,極具沖擊力的閑筆。享受??!就像躺在一艘沒有槳與錨的船上,顫動,消逝,而并不想知道它會把你帶去哪里。
70年代的片子如此古典,配樂和服裝,加上少女金色飛揚的頭發(fā),詩歌一般的語言,輕輕柔柔,最后米蘭達臉上的定格美的像畫兒,讓我無法把他定位為懸疑片
在墨爾本影像中心,看到三幅反應(yīng)澳洲攝影捕捉自然景致變遷的劇照。其中第二幅就是《懸崖野餐》,說明文字是裝載了特制柯達膠片,以呈現(xiàn)烈日下油彩溢出的畫面。劇情和氣氛都傳遞著強烈的神秘主義意象,內(nèi)景的布景和色彩似《呼喊與細語》,外景的高仰和刺眼似《奇遇》,林間的米蘭達則如波提切利之《春》
彼得·威爾成名作。1.“一個沒有鬼的鬼故事,一個沒有謎底的謎,一個講述性壓抑卻沒有性的故事”,半途無解的神秘失蹤與安東尼奧尼[奇遇]實而并非異曲同工。2.前半部極為出彩:陽光下的澳洲荒野(與禁錮的寄宿學(xué)校構(gòu)成兩極),恍若時空中的夾縫(停在12點的懷表,“一百萬年來就是為了等我們”的預(yù)感);低機位仰拍的山巖被賦上靈魂,群鳥飛掠的疊影;螞蟻分食面包屑的特寫,睡著女孩身旁的蜥蜴;入山爬高后隱悶的背景音,遲緩陶醉的語調(diào);在疊化中脫去內(nèi)衣束縛...大自然的詭異偉力催眠了我們。3.光天化日下難以解開的可怖失蹤之謎令我憶及少時噬咬心靈的“失蹤與失蹤再現(xiàn)之謎”,一如人體自燃般或真或虛卻盤踞腦海的未知恐懼。4.可惜后半段無甚進展,大概也就睡著了幾十次吧。(7.0/10)
竟是70年代的片子,極具先鋒氣質(zhì)的古典美和神秘主義,攝影和配樂無比強大,對敘事和人物刻畫的態(tài)度倒有所保留。驚現(xiàn)今年OSCAR女配種子選手Jackie Weaver!
太迷人了!太迷人了!太迷人了!完全女性化的表達,女性化的恐懼,女性化的禁欲與依戀。攝人魂魄。
神秘,古典美,油畫一樣的驚悚片。
作為“澳大利亞電影工業(yè)復(fù)興期”的先聲,依靠深受英國文化影響的古典美、更為大膽的愛欲表達還有彼時對許多人神秘的“南半球未知氣息”迅速變成了一個出色的國際電影,后期取得了同規(guī)模成功、一些比較重要的澳大利亞制作(比如《失聲歲月》)也多多少少延續(xù)了這樣的風(fēng)格;再加上Sofia Coppola、Chlo? Sevigny包括Damon Lindelof在《守望塵世》等人和作品也收到影響,所以還是文化和先鋒意義遠遠超出了電影本身。少女們眼中的世界、如同螻蟻一樣的塵世還有臺詞里提到的“儀式”,可以理解成大開腦洞的外星人入侵或平行世界,也可以是中暑、巨石砸下的自然災(zāi)害,更或者是一次有計劃的逃脫...交織著每一幀如同油畫的定格與朦朧,賞心悅目之外,“勾引”觀眾在觀影當中都找到屬于自己的結(jié)論。
光線就開始變得夢幻般明亮,空氣澄澈,女孩們金色如云的秀發(fā)在通透的陽光下閃爍著夢幻的光澤,光線柔和得有一種莫名暈眩感,一切都像被催眠般的昏沉;“Everything begins and ends at exactly the right time and place”, 萬事萬物的興起與滅亡皆有其特定時刻與地方,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女性主義的 太女性主義的 | 沖天的石柱 絲襪 沾濕的鞋 荊棘劃破的手指和臉頰 禁欲的 同性依戀的
壓抑的氣氛,仰拍灰褐巖石與白衣少女,古板保守教育與萌動的性意識和探險沖動,從至美到死亡,不真實的回憶和朦朧感?!坝行﹩栴}有答案,有些則沒有”
不知所云的坑爹之作??爝M通過。
影片根據(jù)1967年瓊·萊斯利(Joan Leslie)的小說改編,雖然小說是虛構(gòu)的,但小說卻暗示事件本身有可能是真實的。這部兼具戲劇、神秘、恐怖、噩夢以及夢幻諸多特征的影片不是要探究發(fā)生了什么,而是可能發(fā)生了什么。
這種沒答案的懸疑真讓人抓狂,女孩們到底哪去了?日本稱這為神隱。中國驢友失蹤,新聞報道出動大量人力和警犬搜索也沒找到,是被野獸吃了?好像也沒有這么厲害的猛獸!還是被壞人拐走了?或是自己遠走他鄉(xiāng)?或是跌落在懸崖深谷某個無人觸及之所?總之。。不見了!而片中提到緊身胸衣也許暗示解除束縛
夢幻泡影。墨爾本維多利亞州的Werribee Mansion華勒比莊園1874年,懸崖叫Mount Diogenes(第歐根尼山)召喚著Miranda她們的性欲,用一場失蹤宣布維多利亞時代的結(jié)束。
詩一般的氣息
波提切利的天使.....這片幾乎就是阿婆《復(fù)仇女神》的過去視角啊(去看了一眼原著小說里的解釋,果然是神秘向的,而且再版的時候還刪掉了
真TM沒勁,毫無意義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