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角博是一個極度焦慮但看上去和藹可親的男人,因為從未見過父親,導致他和專橫的母親關系緊張。博在一個神秘的情況下得知母親去世,回家路上卻發(fā)現關于自己的令人震驚的過去。在這旅途中,他遇到了各種瘋狂的超自然威脅。
“我們”并不是指現代社會的全體自然人,而是指這其中的男性
樸贊郁不吝贊美地說這是近20年世界最優(yōu)秀的恐怖片,我想他一定會喜歡的。因為不論是前作《分手的決心》、《小姐》,還是在近年來目之所及的主流、非主流類型片中,保守主義式的男子氣概正逐漸在這些電影的男主角身上所消亡,承接其精神氣質的反而是女性角色(不一定是女主角)。
電影本身非常簡單,一句話:一個老男孩是如何發(fā)現自己深陷令人窒息驚悚的母愛中被囚禁半生但未曾抵抗并最終被審判的故事。氣質依舊如前作《仲夏夜驚魂》般迷幻,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主人公博仿佛卡夫卡《審判》中的K一樣,被周遭遇到的人所折磨、軟禁,但為何被折磨為何被軟禁,沒人知曉。阿里?艾斯特已經形成招牌式的Dolly鏡頭所展現出的龐大信息量背景是支撐很多觀眾看下去的原因,也是讓影片越來越走向超現實的推手,觀眾從起初的困惑,到后來開始心疼起這個大倒霉蛋,最后被告知:你所憐憫的,正是我所唾棄的。
作為A24最受矚目的類型片作者,羅伯特?艾格斯未能延續(xù)《女巫》《燈塔》式極具個人風格的創(chuàng)作,交出的《北歐人》答卷難言滿意;大衛(wèi)?羅伯?米切爾兩部長片又尚未形成作者標識。而阿里?艾斯特在處女作《遺傳厄運》對畸形家庭關系的討論、續(xù)作《仲夏夜驚魂》對畸形親密關系的討論后,穩(wěn)定地保持著作者意識輸出。那么到這一部,他在講什么?
他在講男性氣質在當今主流社會的男性身上的壓抑甚至是消亡。
如果帶著這樣的視角,去回看博在片中所面對每一個激勵事件的反應,在簡中語境下就是:媽寶男、窩囊廢、膽小怕事、優(yōu)柔寡斷……他說過“不”,但從未堅持過,只能一次次地被裹挾、被“安排”,直到瞥見母親可怕的控制欲和心思。別多想,聽完母親的發(fā)泄式的自白后企圖掐死她只是導演對觀眾的一次挑逗,不是什么所謂的人物覺醒,只是這個可憐的大男孩的一次回光返照。
但是博是有自覺的,在堪稱神來之筆的臆想動畫中,博是類約翰?福特式的上身:開拓者、勇敢、果決、堅毅……最重要的是,他敢于承認自己的愚蠢與錯誤,所以在幻想中,他得到了救贖,獲得了大團圓結局。
回到四年前上映的《小丑》,同樣是被現實(本片更像主觀現實)的高壓所折磨、同樣是有著“邪惡”專制的母親、同樣是有著臆想中的愛情……華金?菲尼克斯敏感脆弱又極其適應神經質人物演繹的銀幕特質延續(xù)至了《博很恐懼》。不同的是,亞瑟身處溝渠的戾氣與憤懣是具有感染力和煽動性的,利用媒介傳播,“小丑們”揭竿而起;而博的悲劇性在某種意義上是比亞瑟更加令人不可思議的,他連底層的草莽氣質都沒有,一生都在服用壓抑雄性激素的藥物,這種藥還是虛擬現實的!
所以再回頭去看本片唯一一個強設定:博所在的男性氏族,凡是交歡中女性獲得高潮體驗的,定暴斃而死。耳熟嗎?還記得《反基督者》里夏洛特?甘斯布用剪刀剪去了什么嗎?延續(xù)的還是拉斯?馮?提爾人類學中母職懲罰的探討,不一樣的是與前者切身反思女性所遭受的苦難與不公—哪怕是帶著本就厭女傾向的矛盾與不安,阿里?艾斯特則完全將男性當作了受害者。
以韓國、好萊塢為代表的近年來主流類型化影視作品中,女性角色成為強勢方的傾向越來越明顯。需要明確指出的是這種強勢絕非古早黑色電影中女性形象的形態(tài):心思縝密、手段毒辣、為情所困,她們更多的是在生理、智力水平接近甚至強于傳統(tǒng)男性的情況下,主導推動敘事走向。對于情感的態(tài)度也褪去了所謂“戀愛腦”等無聊刻板的印象。與之相對應的是在同一部影視作品中的男性形象,更多強調的是被保護、被關心的需要。換句話說,現在的銀幕男性,可能越來越不再需要男性氣質了,更多的是在女性角色身上呈現。
那么這樣的一部電影,在中國有沒有相應的文化意義?我覺得遠遠沒有。無論是社會形態(tài)還是人文現狀,都還遠遠達不到能夠擔任社會反思的角色。在北美它警惕的是愈發(fā)標簽化、刻板化的新時代女性形象與兩性關系。在即將形成強大而富有攻擊性的文化浪潮下,是否與當時所提倡的平等多元號召會相去甚遠,甚至重走歷史的老路?
7.7 / 10
「你幻想過你母親的死亡嗎?」
《博很恐懼 / 寶可噩夢》在上映之前,就因為這條令人出戲的TW「譯名」,被公眾討論。但是,相比電影譯名熱烈的討論,對于電影內容的討論反而少了很多。這絕對不是因為電影本身不值一看,只是...電影所涵蓋的信息量太多,讓人無從談起。
——————————
無劇透推薦:
跟以往的 A 24 電影(《瞬息全宇宙》、《鯨》)一脈相承, A 24 再一次用超寫實的手法探討「親子關系」。電影邀請到對「詭異」題材頗有心得的導演 Ari Aster ,用「驚悚片」的手法,細膩地通過四個段落,來呈現一位媽寶是如何面對自己與母親的關系。
全片充滿隱喻,如果你是藝術片愛好者,那非常建議你到電影院欣賞這部電影。但電影的呈現手法也許會讓一部分對「暴露畫面」敏感的觀眾不適,需要謹慎決定。
——————————
微劇透影評:
正如前文所說,這部電影有太多值得玩味的元素和隱喻,所以本文也只能探討一部分對于筆者印象深刻的內容。
《博很恐懼 / 寶可噩夢》的「寶 / Beau」,其實是主角的名字。
電影一開始,是主角「寶」在接受心理諮商的過程。需要注意的是,開頭的這一幕,就已經「預告」了整部電影的劇情梗概——注意,只是「劇情」。
像我們大部分人的夢一樣:日常生活中一段有張力的記憶,很容易被我們的大腦擴寫成綿延一整晚的噩夢。
在夢中的第一個場景,是寶待在家里,之后寶的住家卻陰差陽錯地被流浪漢鳩占鵲巢,最后寶逼不得已赤身L體地出門被車撞。
在這段故事里,我很容易地就聯(lián)想到了「嬰兒出生」的過程:成千上萬的精子攻占卵子,著床子宮,最后嬰兒「逼不得已」離開安全的子宮、赤身L體來到莫名其妙的世界。
當然,這也可以理解成我們的童年時光——在安全地生活了一段時間后,被推著進入光怪陸離的成人世界。
下一個階段,寶被接到了一對白人夫婦家里。
在這段故事里,雖然也可以解讀成「青少年的成長階段」,但導演想強調的內容可能更聚焦在主角「寶」的故事身上。
其實從電影一開始,寶的媽媽雖然未曾出現,但卻是寶身上的一團沉重的烏云,一直影響著寶的行動和想法,電影中也時常會出現寶的媽媽名字的縮寫。導演的意圖很簡單——寶雖然獨立生活,卻一直活在和母親畸形的關系里,雖然眼里沒有母親,但是全世界其實都有母親的陰影。
但如此親密的母子關系,并不健康,寶懼怕母親、仰賴母親、痛恨母親,寶對母親的感情是復雜的。這部分內容映射在寶的第二段夢境里——他想要被無私地愛著,沒有回報、沒有威脅的、理想的母愛——甚至父愛。
這樣理想的關系具現化在一對照顧寶的白人夫婦身上。
但是寶很快就發(fā)現,白人夫婦的愛,有很大一部分其實是出于他們對自己亡子的愧疚,這是一種補償。
跳出電影來看,這種對于子女感情的「代償」,依然存在現實世界的親子關系里,放大來看,不只是孩子之間的「代替」、「競爭」,也可以說是——很多父母利用自己的孩子去彌補自己的心理需求。
電影中的寶雖然察覺到了,但仍然很享受這種關愛。
但是寶依然恐懼,寶的恐懼很真實——這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無私的愛嗎?我真的值得被這樣無私的愛著嗎?
經歷過傳統(tǒng)東亞家庭洗禮的大部分人,一定能明白這種感情:比如某一天不需要寫作業(yè)產生的「不真實感」,對于親密關系不放心的「不安全感」,這來自于孩子從小被灌輸的畸形親密關系理解——我愛你是因為你的成績、你懂事、你聽話,愛是一種具象行為的交易。以至于很多人 第一次在成年人的情愛中,無法適應這種無私的愛。
寶的恐懼很復雜,他期待無私的愛,但他又不相信,所以這份愛里,充滿了詭異的橋段。最后,寶跟大部分人一樣,親手驗證/試探了一些事,讓愛自己的人無法繼續(xù)愛下去了...
寶在一個孕婦的指引下,逃往了第三段夢境.......樹林中野生的話劇舞臺。
構成噩夢的要點是什么?我覺得不在于恐怖的橋段, 而在于無法結束/掙脫噩夢的無力感。
話劇舞臺上,是寶的人生經歷——不只是寶過去的人生經歷,更有未來的預告。
其實在寶的上一段夢境里,寶就已經通過閉路電視窺視了自己的一小段未來,但在這段夢境里,他看到自己「完整」的人生走向。像是在青年時期的人們,已經被一眼望得到盡頭的人生煩透,期盼一個答案,一個人生最終的解答。
同時,我們也能從這段夢境里,看出:寶開始對自己的詛咒試探,隱約期待著對母親的忤逆和沖突。
電影最后一段,寶回到了母親的大房子,與自己的初戀SEX,并完成了「S死母親」的宿命。
對我來說,這段的情緒是最強烈的,他充滿著「伊底帕斯」(戀母情結)的隱喻。
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依德從「戀母情結」的分析中開始自己的心理學探索,而「戀母」也是佛洛依德認為奠定一個人性格的重要階段。和大家想象得不同,佛洛依德認為每個人都會經歷「戀母/戀父」的階段,而成功渡過這一階段,有助于孩子完成「獨立意識」的培養(yǎng)。
但顯然,電影中的寶沒有成功地渡過這一階段,這使得寶對母親既依戀又痛恨。在這段故事里,寶與自己的初戀SEX(之前寶被母親告知,SEX就會死亡,如自己的父親一樣),這使得寶害怕SEX的同時,卻又痛恨自己無力奔赴所愛之人。
其實,現實里具有戀母情結的人當中,就有類似的行為動機存在——有一部分有嚴重的Virgin情結的男性,因為潛意識里懼怕會與自己的母親做愛,所以抗拒與非Virgin進行SEX(只有非Virgin才能驗證女子 100% 并非母親)。換句話說,這些人害怕正視自己與母親的關系;又潛意識地暗示自己與異性的關系,是和「母親的愛」高度相似的。
電影的最后,寶親手S死了自己的母親,我覺得這也印證了我的猜想。寶通過SEX,來隔絕了親密關系中自己與愛人/自己與母親的不同,從母子關系中獨立了出來。
這同時也代表了對母親的背叛。
所以在電影的最終章,寶乘著小船重新經過陰道般的洞口,回到子宮,面臨審判。
檢察官旁的母親義憤填膺,自己的代理律師卻早早「陣亡」,寶夾在“自己的獨立意識”和“母親窒息的愛”之間,全然無力為自己辯護,最終只能將軀體「重歸母體」。
——————————
電影花邊:
《寶可噩夢》是 A24 目前為止製作成本最高的電影,達到了 3500 萬美金。
《瞬息全宇宙》製作成本為 1500 萬美金。
電影原片長度達到了驚人的 4 小時... 感謝剪輯師,我們看到的是 3 小時版。
這部電影本應是導演 Ari Aster 的處女座,電影劇本出自他 2011 年製作的短片。
Ari Aster 自己解釋這部電影是“猶太人的'指環(huán)王', AKA 你媽讓你去買個東西?!盭D
??片長:179min
?IMDB : 7.2
??爆米花指數:71%
??爛番茄指數:70%
——————————
#寶可噩夢#電影#影評#A24#Beauisafraid#
周五晚上和實驗室伙伴們一起觀影,總體來說還是很強喜劇色彩的Horror Movie,好幾處都引發(fā)全場大笑。但以Beau發(fā)現電視機畫面能快進到未來為起點,許多情節(jié)的設定開始深刻復雜了起來,比如:森林劇院中為何出現一個奇怪的“父親”;和《楚門的世界》會不會相似,照顧男主的白人女主人其實已經不想演了,通過紙條暗示男主;和《黑鏡》某一集類似的審判場景;在母親家Have sex will die的設定發(fā)生了性別錯置,死去的是初戀女友......有些疑惑會逐漸被之后情節(jié)解答,但大家一起推理一起聯(lián)想的過程,是這類電影最大的魅力之一,以“智力游戲”形式呈現的大眾娛樂。
除了通過自洽的Psych情節(jié)(戀母/控制欲等)來營造“智力游戲”,獨特的藝術性 永遠是作者型導演的追求,就這部電影而言,“戲劇性”與“觀看視角”是最讓我欣賞的兩點。
荷馬的《奧德賽》和卡夫卡的《審判》無疑是電影借鑒最為明顯的兩部“戲劇”化作品。在主角Beau自我眼中,雖然潦倒不堪,但始終幻想著自己會成為奧德修斯一般的人物,這在森林劇院中通過大量篇幅呈現給了觀眾。Beau在觀看類似奧德賽的戲劇演出時,突然感慨自己就是戲劇中的英雄主角,目前的一切苦難都會隨著時間被克服,夫妻、父子團聚就在不遠的將來。
電影中的一些人物設定也和《奧德賽》類似,比如:白人醫(yī)生家的精神小胖--奧德賽中的食人巨人(也是最后Beau閣樓中所見獨眼怪獸),自愿為Beau母親死去的仆人--奧德修斯父子的忠心奶媽,引誘Beau make love的初戀--以歌聲迷惑奧德修斯的女妖......
對卡夫卡《審判》的致敬更是明顯,整個電影情節(jié)特點就是“荒謬”,主角Beau就同卡夫卡筆下的K一樣,不知所以地跑來跑去,但卻不知道為什么;向心理醫(yī)生(權威)懺悔自己的Guilty尋求幫助,卻被利用成為有罪指控的有利證據;最終和K相似,也在審判場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觀看視角設計與Psych情節(jié)(戀母/控制欲)在本片得到了完美融合。
首先電影一開場就是模擬子宮中小孩的視角(有些許致敬《鐵皮鼓》),而且將這個漸變黑色的子宮視角作為一種濾鏡,疊加在了后面多處Beau產生回憶幻境的轉場,仿佛這一切罪惡的根源都是精子與卵子的結合,就如母親欺騙Beau 父親的去世是因為有Make Love will Die的遺傳病,導致Beau從小就對make love這一不該Afraid的事情產生了Afraid。Beau最后在審判中死去也仿佛是回歸了母體。
通過戲中戲的嵌套,帶來的觀看視角也是讓影院觀眾想象成為戲內觀眾的技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結尾,導演故意給了一個環(huán)形審判場的鏡頭,當現實觀眾在字幕中逐漸退場時(我們等到最后發(fā)現并沒有彩蛋 :)),電影中參與審判Beau的觀眾也在陸陸續(xù)續(xù)退場,這一鏡頭創(chuàng)新感很強,比起打破“第四堵墻”,更有一種我們也是審判者的觀感。
審判結束后,作為中國觀眾,文化屬性會讓我們會下意識去思考 子女應該常回家看看,父母不能太嚴苛等啟發(fā)性的建議;但在如今這個多元化時代,可能很難找到一些普適的“大道理”,或者那個大家一起追求“大道理”的時代已經只能懷念。我唯一能從這個影片中感悟的可能是,即使父母與子女之間,我們需要嘗試了解,但永遠不能期望完全了解對方。
就像片中母親是否知道,自己懦弱膽小的兒子Beau,也曾幻想著成為奧德修斯。
《博很恐懼》充滿了荒誕、怪異、離奇、歡樂的少年感,幾乎完全以夢邏輯為基礎,好像直接落入了一個人沸騰的潛意識里。
它是一個弗洛伊德式的狂熱的夢。因過度介入,母子關系產生了各種焦慮、內疚和壓抑,家庭關系帶來的恐懼多于溫暖。
看這部電影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場聚會上喝得酩酊大醉后,老友們彼此講著尖酸刻薄,只有彼此聽得懂的內涵段子。
讓我們從電影里的細節(jié)和標志等意象,探索電影里釋放的潛意識暗示。
Beau的街區(qū)。
Beau居住的街區(qū)十分混亂,充斥著暴力,色情,邊緣人等等不穩(wěn)定的安全隱患。
正前方的墻上寫著:Defund pigs;End corruption;Share wealth;Betray your mother;Live forever.(取消給豬們的資助;終結腐?。回敻还蚕?;背叛你的母親;永遠活下去)
右側的墻上有一條廣告:Cheap Divorce.
Beau的公寓樓旁邊是一家peep-show店。店廣告牌上的宣傳語隱含著Beau對性的感受。
Beau從街上進入自己的公寓樓,需要好似逃命般地與一個面目可憎的紋身男子賽跑爭奪進入公寓樓。
Beau的公寓樓
Beau的公寓門上貼了一個安全告示。警告居民有一種含有劇毒的棕色隱士蜘蛛在公寓樓出沒。告示上丘吉爾的 “偉大的代價就是責任” 顯然與蜘蛛無關,但增加了電影整體氛圍的壓抑的內疚感和失敗感。
Beau的小公寓里
Beau的生活被一個名為MW的牌子所包圍:
MW,是Mona Wasserman的首字母縮寫。MW是由她創(chuàng)立和經營的“超級商業(yè)”帝國。而她也是Beau的媽媽。
這不僅透出Beau的生活里沒有安全感,而且“生日”和“男孩”是連系著Beau的現實生活的兩個關鍵詞。
Beau的機票
Beau的機票截圖顯示,Beau從CR的Corrina出發(fā),飛往CR的Wasserton。很顯然,Beau和他媽媽Mona仍然生活在同一個地方:CR。只不過是一個住在Corrina,另一個住在Wasserton。
水和Wasserman和Wasserton。
水是電影里的一個重要意象。Beau從“水”(羊水)中開始自己的生命,在“水”(最后的水上審判)中結束自己。Beau的一生都被“水”貫穿。
在電影開始的一個場景,一個媽媽斥責她的孩子不聽她的話,當時孩子正在小水池里玩船。
此時恰巧瓶裝水用完了,公寓樓又恰巧停水了,這讓Beau頓時慌亂不己。Beau冒險沖出去買水,結果自己的小公寓被街上那些奇怪的人占據了,被弄得臟亂破敗。
當他們離開,一切恢復平靜,把小公寓還給Beau時,Beau的公寓門上貼了“公寓供水恢復正?!钡母媸尽?/p>
電影里經常在配樂中聽到水的聲音,有時甚至會看到黑暗的湖泊或海洋的閃光。多次閃回的浴室里的夢境記憶,以及少年Beau在游輪上和Elaine相識。
“水”的德語是Wasser。Beau的媽媽姓Wasserman,她住在Wasserton,這暗示著Mona確實是Beau一生都無法避開的。
水可以是自由,但也可能意味著死亡,就像游輪上泳池里的死人。
水可以象征母愛。母愛可能令人窒息,具有破壞性。將母愛看作是懲罰,也可以否認母愛。
Beau手機里的通話記錄。
Moviefone是198九年出現的一種交互式電話服務,可以獲得當地的電影放映相關信息等。這個自動電話服務提供了 “Mr. Moviefone” 的聲音。2014年,Moviefone關閉其撥入服務及其“777-FILM”電話號碼,只保留其移動應用程序的服務,最終以Moviefone.com 的形式存在。
電影的背景設定是2021年,所以要么是Beau不斷地撥打這個號碼,可憐兮兮地想要接通Moviefone,要么是他每年打電話的次數不到一次,要么是Moviefone植入廣告了。
Grace和Roger的家。
一只棕色隱士毒蜘蛛、在滿溢水的浴缸里赤身裸體和未名壯男打架、向一個無能的警察求助無果、被瘋子刺傷,在經歷了一系列地獄般的不幸事件后,Beau被一輛超速卡車不知從何而來撞了。醒來時Beau發(fā)現自己在一個teen女孩的夢幻臥室里。
臥室是Grace和Roger的女兒Toni的。但Toni對Beau充滿敵意。
臥室的墻上貼著虛構的K-pop組合:Only1、BF2000、Gottawakka 和 Ki55,slogan是“we are 55 boys and we love you.” (我們是55個男孩,我們愛你)。還有虛構的電影海報:“Professor Marvelous: Final Exam”(神奇教授:期末考試)和 “Confessions of a Teenage Llama Queen”(少年羊駝女王的自白)。
Grace和Roger還有一個早逝的兒子,Nate。Nate死于美國和委內瑞拉之間的一場虛構的戰(zhàn)爭。他們還有一個Nate照片的拼圖,給電影帶來額外的病態(tài)邊緣感。
Nate的房間里的海報都是真實的樂隊海報。
這暗示Mona可能還活著,她正在看著兒子。這也是電影里無處不在的泛濫的偏執(zhí)中的又一滴“水”。
Beau發(fā)現,這個78頻道是監(jiān)控攝像,不僅能拍到自己,還能預示未來:
Beau的游輪之旅。
少年Beau和媽媽一起有過一次游輪之旅。在閃回片段里,可以看到Beau的媽媽跋扈專橫,還帶有偽亂倫的傾向。
這暗示了Beau對回到家鄉(xiāng)看望媽媽(無頭尸體)感到強烈的焦慮。
“森林孤兒”回歸自然劇團公社。
在這里上演了一部極具象征意義的森林舞臺劇。
Beau觀看了一出似乎與他自己的生活相符的舞臺劇故事,但實際上與自己又沒多大吻合。
這里重點也許在于,有時與我們自己的生活無關的藝術可能仍會讓人覺得它與我們有關。
當Beau開始走進森林的林地定居點時,他經過了一系列釘在樹上的木牌,木牌上都寫著“Nothing to excess”,“know thyself”,“Follow every rainbow till you find our dream”。這些語句全部來自百老匯音樂劇的歌詞。
電影中的森林舞臺劇,“英雄Beau”,是由智利電影制片人Cristóbal León和Joaquin Cosi?a創(chuàng)作。2018年,兩人創(chuàng)作了定格動畫電“The Wolf House”?!癟he Wolf House” 是一部黑暗且充滿心理陰影的童話故事。導演Ari Aster是兩人的忠實粉絲。
Mona以前告訴Beau,他爸爸在高潮時去世的,因為Beau的家族有這種射精即死的遺傳病,這讓Beau對性欲有極大的恐懼。這也解釋了為什么Beau一直是處男,還有他“腫大”的蛋蛋并非是physically疾病,而是mentally。
“森林孤兒”公社里有一個男人聲稱,他認識Beau的爸爸,他低聲說他幫助照顧過他的爸爸,而且他還活著。這暗示了Beau對父親的一種執(zhí)念。
Beau媽媽Mona的家。
當Beau到達媽媽家時,葬禮已經結束了。家里只有播放的葬禮視頻聲音不斷提醒著Beau做了多么不孝的事情。
這些照片展示了MW多年來的發(fā)展歷程。
從照片中可得知,MW有許多子公司:針對多動癥和過敏的藥物、冷凍食品、安全剃須刀和粉刺霜等等。
MW甚至還建造了Beau的公寓樓,并在Mona “去世”時準備成立一家安保公司。
這一切都如MW的廣告slogan:“Perfectly safe”。
這暗示著Mona一直控制著Beau的生活。
Beau看到組成拼圖的員工照片里居然有Roger,那個被蜘蛛咬死的紋身男,和Elaine。Elaine也一直為母親工作嗎?
所有圍繞在Beau公寓周圍、阻止他踏出家門、迫使他生活在對外界的恐懼之中的人,最后都會被證明與他的母親有關。
無可否認,Beau的生活里確實充斥著許多現代怪物:武裝暴力的瘋子、連環(huán)殺手、癮君子、致命毒蜘蛛、喜怒無常的青少年等等。Beau保護自己免受這些恐懼的嘗試最終總是適得其反,一生都生活這些恐懼之中。同時Beau一生都在努力擺脫母親的影響,但始終失敗。
這些都暗示著Mona病態(tài)偏執(zhí)地對Beau過度保護,以及這種保護欲最終凝結成殘忍。
正如Grace和Roger在兒子死后,他們關閉了他的房間。而他們的女兒,一個被遺忘的孩子,為了掙脫父母的束縛,最終選擇了走進那個房間里自殺。
我們可以選擇從更廣泛的社會學角度來解讀這些:在一個深陷恐懼、藥物治療和失控的過度保護的環(huán)境里,我們越是試圖控制世界,世界就越失控。
Elaine之死。
成年的Elaine又回到了Beau的生活中,兩人發(fā)生了性關系。Beau射精了卻沒有像Mona說的死去,就在Beau對此終于松了一口氣的時候,卻發(fā)現達到高潮的Elaine死了。原來致命的不是男人的性高潮,而是女人的性高潮。這是Mona對Beau及其男性家族成員的怨恨的部分根源嗎?
不管怎樣,對于Beau而言,他對性和死亡的恐懼已經成為事實。
Mona的假死和意外之亡。
就在這時,Mona出現在了臥室。原來Mona沒有死,她不僅還活著,而且一直在看著這一切的發(fā)生。
原來Beau在看到棺材里無頭尸體的手時,就已經知道Mona沒死。因為一個明顯的胎記暴露出那個尸體是他曾經的保姆,Martha。
Mona為何要假死?應該是為了弄清楚Beau有多在乎她,有多關心她。
Mona對Beau提出了一連串奇怪的指控:他在嬰兒時期拒絕母乳喂養(yǎng),他連續(xù)兩年給她同一張原聲CD作生日禮物。 她堅稱,Beau丟鑰匙誤班機是撒謊。然后她播放了Beau接受心理咨詢的錄音。 原來,Beau的心理醫(yī)生也是一直為Mona工作的。母親的過度控制窒息程度再次升級。
Mona告訴Beau,為了把Beau帶到這個世界上,她放棄了很多,她必須從自己身上擠出所有的愛。她聲稱,她醒著的每一分鐘都在擔心他,擔心他是否安全、是否吃飽了。
Beau對母親的控訴很煩躁,他突然掐住Mona的脖子,然后又震驚地放開了她,連說“對不起”。Mona難以置信地看著他,仿佛是被他的意圖而擊垮,而不是他的行為,卻忽然跌倒撞碎了玻璃面板,當場死亡。
閣樓里的秘密。
Beau曾告訴心理醫(yī)生,“還有另一個我,他更勇敢”,這暗示軟弱的Beau在浴缸里,而更堅強勇敢的Beau正在受到懲罰。
在黑暗的閣樓里,Beau看到一個憔悴、虛弱、頭發(fā)灰白、留著胡須的自己靠在角落里,這就是那個“更勇敢的另一個我”。這似乎更像給Beau的一個警示,警告他,那些敢于逃離母親影響或敢于與眾不同的男孩最終面臨的后果。
Beau一直想知道有關父親的真相。Mona回答說,為了保護他,她必須對他隱瞞真相。最后,她把成年的Beau帶到閣樓上,然后喊道:“那不是夢。那是一段回憶!”
Beau在閣樓里還看到一個巨大的JJ怪物,一個擁有巨大的蛋蛋和尖刺手臂的尖叫怪物。 JJ怪物發(fā)出刺耳的聲音,叫著 “我的孩子……”。
JJ怪物用一只鋒利的手臂刺穿了Jeeves的頭,殺了他。Beau從閣樓上摔下來,心理醫(yī)生把他拖走了,Mona哭喊著:“那是你的父親!”
這無疑是象征。Beau的父親一生都缺席。Beau對他父親的了解就只有他讓Mona懷上了Beau。Beau對父親的缺席一直有執(zhí)念,多年來,這種執(zhí)念在Beau的腦海里變得越來越大,最終變成Dad might as well just be a huge dick.
Beau的水中審判。
Mona意外身亡,Beau露出滑稽又恐懼表情,從家里跑走了。他來到水邊,上了一艘船,駛向夜色。他穿過一個洞穴,進入了一個看似星域的地方。突然,他的船停了下來,好像撞到了什么東西。燈光在他周圍亮起,事實證明,這個地方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競技場,有數千名觀眾包圍著他。 在遠處,是脖子上有掐痕的Mona和她的律師。律師宣布現在將“評估主體對象的罪行程度”。更遠的地方,幾乎聽不見、看不見的是Beau的辯護律師,但他幾乎插不上話。
Mona的律師將所有展示出的Beau的生活經歷,作了非常不公平地解讀:
Beau逃離紋身男的追趕,被Mona的律師解讀為,Beau拒絕幫助饑餓的人。
Beau兒時在商場躲避媽媽,媽媽因到處尋找他而跌倒,被Mona的律師解讀為,Beau對母親的冷漠,盡管Beau堅稱他當時真的迷路了。
少年Beau讓他的朋友們進入他媽媽的私人浴室,偷她的內褲,被Mona的律師解讀為,Beau對母親的褻瀆和不尊敬,盡管Beau堅稱他當時是被迫。
與此同時,Beau的律師被從看臺上扔了下去,撞到了下面的巖石上。
Mona越來越憤怒,越來越多的其他解讀也隨之而來。Beau卻從沒能真正地為自己辯護。Beau所有的解釋,基本上都歸結為一件事:他軟弱,不說話。一如往常,Beau只有不斷地說“對不起”。
Beau的船開始發(fā)出噼啪聲,著火了,他的腿被卡住了,動不了,沒有人幫他。突然,他面無表情,就像他已經接受了自己的命運。
船翻了,把Beau困在了下面。船搖晃,水起泡,這似乎是Beau掙扎的跡象。觀眾開始魚貫而出。 最終,船不動了,一切結束了。
這場審判讓我想到現實里很多失敗的親子關系里當孩子對父母提出抗議和解釋時的無力感和挫敗感。
Beau在繭中長大,媽媽為他提供了一切。他害怕外面的事情,害怕打擾別人。
Mona從他出生就給他加上一份看似“與生俱來”的對母親的愧疚感。Mona將過去的記憶和經歷當作武器,不斷轟炸Beau的愧疚感,這份愧疚感被 “滋養(yǎng)”得越來越大,越來越重。它已經將Beau壓得無力反抗辯解,只能用自言自語的道歉回應所有的指責。
Mona和Beau,母子兩人好似被鎖在一種永恒中:
Mona,強勢的母親,一個極其殘忍的人,她碾壓任何擋在她面前的人
VS
Beau,與之相反的兒子,一個連自己也無法維護的人,他總是被碾壓并不停地向對方道歉。
Beau最終試圖擺脫母親的束縛,走向水面,卻發(fā)現母親也控制著水。他獨立+反抗,最終導致了他的滅亡。不知道這是因為他做得太遲了,還是一切已注定的失敗。
劇終時才發(fā)現,Beau的人生旅程只是從第一次呼吸到最后一次呼吸,他沒去過任何其他地方。
Ari Aster和Beau
《博很恐懼》給人一種深深的、強迫性的感覺,引發(fā)人們的各種猜測。然而,Ari Aster不喜歡在采訪中談論他的家人,不愿意將他電影里充滿心理負擔的意象與他本人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
當《紐約時報》問及這個話題時,他沉默了一會兒,然后回答說:“我對這個話題保持沉默?!?/p>
當《GQ》雜志問及他對母性動力似乎有無窮無盡的興趣時,他只給了模糊的回答說,“這是每個人一切的開始”。
無論Ari Aster的童年經歷是什么,他都沒有義務公開它們。只不過人們還是很想知道,Ari Aster和他媽媽到底是怎么回事?
Aster的媽媽是一位詩人和視覺藝術家。她撰寫有關疾病、自我意識以及她與最親密的人的相處關系,并配有一些扭曲的插圖。
Aster和他媽媽都熱衷于探索家庭的陰暗面,都對母子關系著迷,以此作為各自藝術作品的主題。
2018年,Aster告訴Toronto Sun,“我和我媽媽會一起去看很多這樣的電影。我認為我媽媽的觀點和情感都很陰暗。所以在我小時候,我們會一起去看《鋼琴教師》和《狗鎮(zhèn)》,我們都很喜歡這些電影?!?當14/15 歲的Aster和媽媽一起看《鋼琴教師》,他就想:“我想要拍那樣的電影。”
在電影里,Beau告訴心理醫(yī)生,他小時候如果發(fā)展出任何自己的興趣,他媽媽Mona就會感到被背叛了。但Aster似乎有相反的經歷。他說過,他的父母支持他對戀母情結和陰莖的癡迷,從不質疑。
2018年,Aster告訴Vox,“我與父母和弟弟的關系非常好。我的父母非常支持我,他們都是藝術家。我能夠總是在黑暗題材上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質疑過我所做的任何事情?!?/p>
電影里,童年Beau在商場迷路事件,當時他的躲藏令母親歇斯底里。對許多孩子來說,商場經歷是一種有廣泛共鳴的恐懼。
Beau可能不是導演的替身,但電影里的潛意識和恐懼確有廣泛性,或許導演曾經也或多或少有體驗吧。
因為大概知道電影講什么,我猶豫了近一個月要不要去看這個電影,最后四月還是決定去看了??吹臅r候驚呆了。編劇是掃描過我的大腦嗎??為什么我腦中的很多意象都出現在了這個電影里面?
有人說這是一部恐怖片或者驚悚片。但是我的感受是心理片。所有的故事在我看來并不像“歷險記”或者“漂流記”,而是意識流。即使是Beau的親生母親也未必真正有出現。
編劇自己也許和母親有很復雜的關系或者對親子關系做過很深入的調查。里面好幾個故事里的母親的形象都是負面的。雖然她們一開始的形象都很溫柔善良,但最終都棄Beau而去,或者甚至要殺害他。故事在母親出現后到達了高潮,前面的都成了鋪墊。所有那些臺詞實在太精準了。
當Beau劃船逃離房子來到那個黑暗的湖面。我瞬間感到胸口仿佛被壓了一塊巨石,窒息感強烈到我無法正常呼吸。那就是經常出現在我的腦海里的場景!隨著審判場景的繼續(xù)、到小船開始崩裂,我已經窒息到喘不過氣來,胸口越來越悶、越來越重。直到最后小船開始下沉,我終于哭了出來,那壓在胸口的千斤大石終于開始慢慢鬆掉。最後,小船全面沉沒,湖面回歸平靜,字幕開始上了,我已哭到抽搐不止。
Joaquin Pheonix實在太厲害??????
看了好幾部“意識流”電影,不太注重結構和諧,不是很合我的喜好,但不代表表達不好,還是比較有意思。
母權控制,通過以下幾個手段:/不得不說在生活中非常常見
1.聲稱外面充滿了危險,只有我能保護你
電影的前段講的都是這些,獨自生活的b對外界生活的恐懼想象,都具現化地發(fā)生一遍?!撅w行家】里小李子的深層恐懼也來自于母親“記住外面有很多細菌??”,這個癥結會在他對生活失去掌控力的時候以潔癖強迫癥形式復發(fā)。
2.你想獨立/成家,但結果不會好
這里面讓人感到最不壓抑的一段,就是“森林之家”的舞臺劇給b的這一段“模擬人生”。b逃離了充滿敵意的寄宿家庭,但是無家可歸,所以b想象出了這么一個組織接納自己,很像年輕人初入社會,想象組織能給予自己歸屬。在舞臺劇的代入過程中,b勤勞致富,衣著體面,娶妻生子。里面天使的啟發(fā)是,要拋棄舊有的一切往前走。說明b雖然是個媽寶,但是他還是明白什么才是對的選擇。直到..直到一場毀滅大洪水摧毀了一切,不得不說,這是對前面所有美好期望的蓋棺否定。悲觀的人就是這樣的,想象美好的時候也是惶惶不安的,最后一句沒可能,把希望的可能性徹底摁滅。洪水之際,b內心的karma police/瘋狗軍人也趕到了,把森林之家殺得片甲不留。父子剛相相認沒兩分鐘,親爹就被炸沒了。下次記得別想太美,明白了嗎?
3.對父親的否定,對dick的妖魔化
你沒爹,你爹在高潮的時候死了。你想找你爹是吧?來吧,到閣樓來看你的爛爹,爛爹和妖怪dick是關一起的。閣樓是b的性別意識總和,父親的認知+自己的dick。母親的任務是讓b恐懼于自己的性別意識,主動哀求母親進行自我閹割。閣樓里的一大部分恐懼其實來源于母親派出的瘋狗,b的恐懼其實來源于瘋狗。b覺得自己性無能,來源于其長期灌輸。
最后瘋狗被dick所殺,長期壓抑的憤怒讓弒母
4.外面的女人不要在我床上搞
b的小女友是一束光,就這么沖進b和母親的臥榻,這是b接觸到母親以外的唯一女性。b謝謝她給了他sex,證明他不是性無能,然后她就死了…死了。因為他活在他媽的劇本里,她媽想她死她就得死。但是她證明了一個她母親編織的騙局,b高潮沒死,b不是性無能。
5.全劇本是你媽寫的,im watching you,我看透你所有
本劇始于心理醫(yī)生,最后心理醫(yī)生也是她媽派來監(jiān)視b的,所以整個劇都是你媽寫的。你雖然去了很多地方,但其實哪里都沒去,就一直在你媽臥室打轉而已。你太懦弱了,能力上逃不出我的手掌心??措娕_,你的過去未來都已經錄制好,反映b命運被宰治的絕望無力。
6.來自愧疚感的審判,我知道你怨恨我,對,沒錯,你不孝。
全劇最大的審判就是愧疚感,不能坐飛機去看母親的愧疚,不能給母親收尸的愧疚。殊不知母親是假死計策,只是為了考驗他的忠心。如果好奇自己的父親和性別意識,或者不愿意進母親浴池洗澡就是反抗母親,hurt母親。你從小就不愿意吸奶,但母親還是保護你,給你愛,但你不來看我,好奇父親,交女友,還想離家出走,還弒母,實在太不孝了。最后就是愧疚感大審判的巔峰,來自社會大眾的旁觀,處刑的極致。然后bo停止求救,看著母親,死了。不得不說這是件好事。
在這個時代,我們不僅要弒父,還要弒母,簡直是個的斷親時代。
不僅博很恐懼,我看完我也很恐懼。從現實切入,但逐漸進入純粹的意識流,一切現實假象皆是博內心的寫照、創(chuàng)傷的映射,從來就沒有別的地方、別的家庭、別的樹林,只有自己的浴缸、鏡子、大海。
一旦悲劇給觀眾形成“一切悲劇均來自創(chuàng)作者的一廂情愿”的印象,觀眾難免會覺得渾身難受,而結局無疑強化了這種被操縱感。這種觀眾對導演的不信任如果是影片中段就被挑明的話也許還有篇幅找補,而它偏偏選擇在最后給觀眾當頭一棒,所以看完后基本上是麻了
感謝此片,我懂了別人的panic attack是什么樣的了。
three hours of my life watching not so crafted oedipal complex
不負期待。這片子之于Ari Aster等同于《霓虹惡魔》之于NWR,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洗粉行為,能留下的都會成為日后死忠。如果說前兩部還只是在成熟的框架內反類型,到這部他已經能游刃有余地另起爐灶做大菜,哪怕新爐可能會把A24前兩部賺的一把賠光。所有帶著預期走進影院的觀眾百分百會失望,因為它從第一幕就無時無刻不在冒犯你,任何通俗的定義在此刻都會失效。
大銀幕4K版。序幕戲五星,第一幕四星半,第二幕兩星,第三幕一星,第四幕半星,第五幕(尾聲)零星。幾近于“無”的超類型之作,卻是典型的高開低走,最后滿盤皆輸。本以為會是阿里艾斯特生涯最佳,沒想到是迄今最差。多一星給華金的表演,預定年度最佳男演員。
導演這次不玩宗教邪典了,玩起了精神迷宮,玩得實在太脫線了…如果第一部分和第二個部分還可以勉強讓人揣測人物和故事,到了第三部分和最終的段落,基本可以徹底放棄,完全當看瘋子的獨白吧….關鍵這瘋子玩這么瘋,居然還能讓人看得下去…莫不是是看的過程中被導演洗了腦。(我真的不覺得這部電影單單是在討論mommy issue…)
我完全不明白這部電影講了什么,但這是我今年目前為止最驚喜電影:1.還是算恐怖片,幾乎無jump scary但是非常多令人不適的鏡頭,絕非合家歡(A24可能要賠);2.雖然意識流,但五個場景非常有意思,推進也不突兀,讓人保持著勁頭一直看下去,三個小時絕對不長而且絕對值得;3.《博很恐懼》太機翻,《男寶怕怕》可能更貼合主旨;
老年博的奇幻漂流之媽寶的多元宇宙
很失望,失望就在于所謂“恐懼”的點居然是SB媽寶男和媽寶男控制欲極強的媽之間的關系,并不是我所期待的恐怖片。
博很恐懼,我很憤怒。
我人生中最自我反省的三小時
這部《寶驚魂》諧音步驚云,那才看完的《命案》完全可以叫做《獵瘋》,對上聶風——境內諧音梗扣錢,我是不是該來這混。接著《命案》,又瘋了三小時,前排胖叔呼嚕得地動山搖,我則越看越嗨,或者說,陷入某種影像帶來的迷幻,對味了,就是致幻的飄飄欲仙,不然就像Toni強迫Beau抽煙,具有謀殺與輕賤的意味。幾十年人生如同泛濫的監(jiān)管,被母愛,被責任,被承諾,被遺傳病史,被自己拿捏得處處雷池,但炸到粉身碎骨了也只會落得個獨自胡鬧的荒唐,那種驚恐、沮喪,萬念俱灰地被他演出了人畜無害卻腹背受敵的委屈,段段奇遇或形式穿梭過后,觀眾如同賞完最無關痛癢的表演,紛紛離席,再殺一刀。話說起初想JP裸戲大方,“無意”甩出大蛋,還真是假有假用。四星半。@ 香港百老匯,上次同場看了《花椒之味》。全港今天只有一場,幸好沒錯過。
最忠于自我或許并不等于最佳。整體看起來很抽象,但表意還是跟前作一脈相承,即“主觀能動性是存在的基礎與毀滅的根源”,只是這一次Ari Aster用電影的最后一個小時打破了“仲夏夜”的最終落點(盡管二者同樣都具有病友療傷片的屬性),構建起更加極端且直觀的敘述語境:當人的生命力被動到只由應激反應與生理本能所驅動,忽然出現的變量究竟意味著什么?這是Aster想要探討的事情。另外,看的時候腦子里想到兩個片子,分別是《妖夜慌蹤》和《天幕殺機》,三部電影的確是在同一個坐標軸內(只是前兩者拍法更高明一些);聯(lián)想一下,本片的一頭一尾是屬于畸形共生關系的生命輪回,即便能夠預知未來,也難以抵擋宿命的審判,直到銀幕內外的兩道光互相照耀,那些或抽象或瘋狂的元素似乎也有了明晰的可能性;離開戲院還是留在水中,這是個問題。
三星半。抱著《遺傳厄運》與《仲夏夜驚魂》的期待值的觀眾可能要失望了,Aster這部新片的確還是能夠讓人不安,但更多的是來源于其極為主觀拍攝方式帶來的一系列隱喻的困惑。窒息緊張的母子關系,親密關系的抵觸,陽具被閹割的恐懼,無法做出決定的持續(xù)的自毀,被放大化的日常生活中的混亂,還有歸于子宮的循環(huán)。電影名字取的倒是一針見血,這個叫博的男人一生都活在恐懼中。
179分鐘的夢境囈語,某種程度上的“遺傳厄運”+“楚門的世界”+“盜夢空間”。在阿里艾斯特的影片里,家庭永遠都不是港灣,相反它是噩夢的起源,所有的控制+憎恨,都以愛之名在家庭之中遺傳,只有斬斷以愛為名的鎖鏈,才能繼續(xù)前行。但影片恐怖的地方也在于此,當阿寶一次次以為斬斷了鎖鏈擺脫了母親的控制,都會發(fā)現自己如同楚門一樣永遠逃不出母親的手掌心,逃離,發(fā)瘋,弒母都無濟于事,只是從一層噩夢醒來到達另一層噩夢而已。P.S.阿寶老爸的身份太惡趣味了。
5年前在戲院看宿怨,大抵上就感覺到亞瑞艾斯特是非常喜歡挑戰(zhàn)觀眾的創(chuàng)作者,也因此第二部仲夏靨故意跳過不看,第三部在漫長的3小時中,用各種形式的夢魘,直擊精神病患者的內心,讓觀眾陷入焦慮與困惑之中,基本上毫無劇情邏輯可言,因為它是用符號建構而成的片,全片分成4種夢魘,第一種:末日焦慮夢魘;第二種:完美中產家庭夢魘;第三種:奇幻寓言夢魘;第四種:原生家庭夢魘,前三種夢魘最後都彙集於原生家庭,母親的佔有、兒子的逃離、父親的高潮而死,想逃離媽媽掌控自己卻已經成了媽寶,想改變也改變不了,最後便在內心良知的自我公審中死去。全片算最喜歡第三段夢魘,二次元混三次元的視覺手法呈現,美術相當吸引人,部分橋段的符號編排確實滿有意思的,但全片3小時看下來實在是無法喜歡這部片,這部片注定難賺錢,也很難跟別人推薦就是了。
我be like關曉彤大喊:到底什么是真的?你告訴我什么是真的?
#BFI #Preview 長評-無法逃脫的“詛咒”。太過癮了!沒想到影片能把自我,潛意識,記憶,荒誕等多種元素融合成一種極為舒適的風格。在我看來的故事用一句話總結——變成母親的男主在男權社會下“無可逃脫”的一生。以神話故事看則是帶有男性性器的厄勒克特拉為了“父親”弒母后也并未逃脫自己內心審判的故事。電影是伯格曼式的內核表達,愛無能的傳遞感很強,風格上極其貼近于《雛菊》所展現的內心世界。影片所有的影像在我看來只有兩類表達,博內心的恐懼和“外部世界”對他的影響,不存在任何“外物”。像是一種從自我到潛意識再到集體潛意識的剖析過程。公寓代表的自閉。寄養(yǎng)代表的父權。森林代表的否認及渴望。家代表的恐懼與父親的“真相”。斗獸審判場代表的集體潛意識。大量俯拍仰拍,搖鏡頭和推焦也很多,POV音效很棒。
【B-】這類導演都一樣:他們固然是天才,但當有一天他們自己意識到這一點,那就會變得相當災難了。不過第三部作品就意識到多少是有點早熟了。。(其實是三星片,但我還是太吃艾斯特這一套,仍然被他折服。一開始以為他已經瘋到單純用無源焦躁自我宣泄了,沒想到劇本居然圓了回來,這次仍是個完整的體系,但這樣下去下一次就不一定了。)最佳肯定是華金,毫無疑問的年度最佳表演,且可能是他的生涯最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