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相信科技是拯救世界的力量,至少《黑鏡》的編劇不信,索性把媒體編織的謊言全部拆碎,帶你來到一個從未見過的黑框之前,你赫然見到了道林?格雷的畫像一般恐怖的東西,那不是別的,正是你的人性污點,經(jīng)媒介停格、放大尤為觸目驚心。這絕不是什么黑色喜劇,而是沉痛的悲劇,就像雅克?塔蒂在拍攝那部預見未來的《游戲時間》時已經(jīng)把喜劇給拆得七零八落,徒留那些機械化的耳鬢廝磨。科技對人格幾乎是毀滅性的征兆,這在《黑鏡》中表露地痛心疾首,它更預言了科技直達人類思維時的困境,當陰暗面再無躲藏之地,世界便成為猜忌、懷疑、虛妄而淫邪的失樂園。
甚至在今天,漫天的輻射、網(wǎng)路的嘈雜、垃圾短信、郵件,肆虐的視覺污染沒有讓人身心疲累,他們更喜于在網(wǎng)路圍觀荒誕的事件, facebook和youtube成為彼此溝通的捷徑后,信息的過度傳播和媒體的過度渲染令世界蒙灰,網(wǎng)絡的趣味江河日下,春晚都成了中老年人普及網(wǎng)絡詞匯的成果展,今天還是網(wǎng)絡紅人的風光,明日或許就是“首相上豬”的尷尬,反正終究一天會有人為此埋單,《黑鏡》首集的反諷痛擊了法律、秩序、道德鑄就的防線在知訊爆炸時代的不堪一擊,惡作劇者的小小伎倆釀成舉國之禍,無孔不入的傳播早已防不勝防,然而這一集還有更深層的表述,那就是網(wǎng)絡與現(xiàn)實的此消彼長,網(wǎng)絡上人聲鼎沸,戶外已然門可羅雀,蘇珊娜公主在空空蕩蕩的橋上被救起,無人發(fā)覺她如何被掠走,又如何回歸,反正是人人都成為宅的動物,首相與高官們亦在逼仄的室內(nèi)囧囧相對,迫于民眾壓力按DOGMA95條約來一場人獸交合,讓網(wǎng)路上的民眾看夠了熱鬧。這是屬于媒體時代的荒誕事件,人們迷戀網(wǎng)路上的各種扮演,已經(jīng)全然分不清真實與假象。
而《黑鏡》的第二集脫去了黑色冷酷的現(xiàn)實外衣,雖然是悲觀的主題,卻根植在光怪陸離的異想世界,帶十足的科幻精神。與首集鳥瞰眾生的視角不同,它的命題更為宏大,將網(wǎng)路宅民解構為整個社會大機器的晶格,每個人每天蹬車賺取自己日需的點數(shù),來滿足自己享樂的需要,隨心所欲的生活被程式化的步驟所取代,科技為蕓蕓眾生建筑了一座困囿他們的集中營,它的悲觀遠甚于《摩登時代》里的工廠亦或是《大都會》中的地下國度,在這個集中營里,所有的一切都要被計算,你所有的吃喝玩樂,甚至是你的生命都可以用點數(shù)來計算,那么人的本身自然也不再是獨立的有機體,只能在社會這個巨型計算機的程序設定下工作、度日,連他們的性格都能被計算得不差分毫。沒錯,科技可以計算一切,也可以計算你自己,到最后輕而易舉地找到你的命門,你所有的一切劣根性,虛榮、自私全然暴露。一百年后的今天,世間早已沒有了《唐頓莊園》中優(yōu)雅而端莊的田園詩,女子亦不是茜珀爾小姐那樣蕙質蘭心的閨秀,終于在充滿著虛偽和欺騙的選秀舞臺上墮落,成為淫光艷景中吹簫的神女,連持了兇器上臺復仇的癡情人,也終于在系統(tǒng)的算計下被洗腦,末了把自己也搭了進去,徒留自己扭曲的臉每周在銀幕上蠱惑世人?;蛟S這個世界里不再有“世人”這個稱謂,他們早已經(jīng)成為顯示器上一個個虛擬的符號,困在自己單元房中消耗著自己的點數(shù),行使著所謂的投票權,但終究只是個傀儡而已。
肉體都格式化了,那精神也無法避免,當科技劃向某個極端,你的記憶可以復制、傳輸?shù)臅r候,屬于人的最后一部分也宣告殆滅,這亦是《黑鏡》第三集傳遞的主題,它甚至虛構出一個grain,可以將記憶存儲、隨時播放,最終把每個人捆縛在曾經(jīng)的舊夢中,與當下頓失交集,連做愛的晨光都借那個小小的按鈕回溯新婚初夜,現(xiàn)實中的快感已經(jīng)渾然不覺。最致命的則是你的所作所想都已無法遁藏,隱私空間曝露日下,猜疑和質問接踵而至,你愈痛恨的東西,卻總忍不住刨根問底,而你又究竟無法和這些揪心的東西終生作伴,只能狠心剜掉耳后的記憶體,以過目不忘的永恒記憶去換取做自然人的自由??萍紟Ыo人過度記憶和重復記憶的能力,卻是苦痛之源,grain誠然能留住最美好的瞬間,卻總把你引到最赤裸的陰暗面,讓你對愛侶,對人生的憧憬全部灰飛煙滅,你擁有了記憶和重放的功能,卻成了記憶的奴隸,甚至及不上《盜夢空間》里沉睡的軀體。
電子媒介的出現(xiàn)只是幾十年的事而已,卻主宰起了人類的生活,日日夜夜,我們都在媒體轟炸下喪失寧靜,成為喧囂電子時代的一個玩偶?!逗阽R》是悲觀的末世預言,它既諷當下的荒誕,又預演了未來世界程式化的圖景,既短小精悍、獨立成章,亦層層延伸,由表及里,搭建出富于層次感的精神閣籠,從第一集媒體的過度傳播引出第二集社會的過度解構,最終導向精神被摧毀的結尾,結構精巧,自始而終貫穿著冷酷絕望的詩意,在電子時代打開了一扇眺望未來的窗口,只是看上去,仿佛是但丁筆下的煉獄,每個人在淬火中燃燒積了一世的罪孽。人性本惡,滿口仁義道德的年代尚能遮掩,科技無孔不入的晨光,終于成為對自己、對人類最赤裸的審判?!逗阽R》沒有一絲掩飾主創(chuàng)們對科技的悲觀主義傾向,甚至壓迫到讓人無法喘息,但未來終會驗證這不是什么危言聳聽。
最近連續(xù)看的幾個東西,覺得互相有關聯(lián)。
1).當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我們的時間盈余會越來越多;
在《black mirror》的第二集里,主角們每天都在蹬自行車,蹬車并不產(chǎn)生實際的效益,只為自己賺取虛擬貨幣,然后拿來消費。
這里講的就是時間盈余趨近極限的狀態(tài),經(jīng)濟已經(jīng)發(fā)達到多數(shù)人不需要任何生產(chǎn)性的工作了。
2).時間盈余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個麻煩事兒,于是有了大眾娛樂這回事。
《認知盈余》里面講到,18世紀20年代工業(yè)革命之后,首次有了盈余時間的英國人曾經(jīng)集體酗酒,導致不得不立法禁酒。(還記得唐頓莊園里老太太對于weekend這個詞非常不解嘛?周末這玩意的歷史也確實才200來年而已。)
但最終將他們從Gin酒狂熱中拯救出來的,不是法律制裁也不是道德感回歸,而是情景喜劇。
1930年經(jīng)濟大蕭條的時候,廣播作為新的媒介開始成為家家戶戶的必備家電,主要的原因也是大家需要廉價的娛樂。
到后來這個廉價娛樂變成電視,現(xiàn)在變成了互聯(lián)網(wǎng)。而從形式上講,視頻始終是ROI最高的娛樂,因為沒有任何理解門檻,這也是為什么互聯(lián)網(wǎng)會全面的rich化,視頻流量成為大頭。
3)娛樂的需求居然不在馬斯洛需求層級模型當中!我們?yōu)槭裁葱枰獖蕵罚?br>這個問題我想了好久,人為什么需要娛樂?——答案大概是kill time?但為什么要kill time呢? 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時間,為什么要kill它呢?
自己的感受:
首先娛樂是被人為制造出來的需求,也是可以克制的需求。
對社會依賴越大的人(或者越不能忍受獨處的人),越需要娛樂。不管工作、購物、學習,始終是有一個社會角色在那里,有一套規(guī)范告訴你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你自己得了多少分。情緒的獎勵和懲罰都來自于此,并都是有據(jù)可依的。
而一旦工作結束,夜晚降臨,獨處的時候,個人的社會角色暫時性的消失了,能夠產(chǎn)生情緒的外因也消失了,所以我們感到無聊,無所適從。這表現(xiàn)為假期里,為不知道干什么而發(fā)愁,為不知道看什么電影而焦慮之類的行為。
所以要求出世的佛教,對戒娛樂有著很明確的規(guī)定:(以下來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938708.htm)
出家戒:離跳舞、歌唱、音樂、觀看戲??;
沙彌尼十誡:不飲酒戒、離花戒、離歌舞等戒;
居室戒:不打扮和享受歌舞。
4).任何事情一上媒體就變成娛樂,因為媒體(尤其是電波及網(wǎng)絡媒體)本身就是為娛樂而生的。
此前劉俐俐事件以及《非誠勿擾》等真人秀節(jié)目,已經(jīng)給我們很深刻的感受了。一旦上了電視,唱歌就不再是唱歌,相親不再是相親,找工作也不再是找工作。black mirror第二集的最后,反抗者對電視的控訴也變成了電視節(jié)目,實在是太諷刺了。
或許我們對媒體有著太天真的想法,媒體還真就是一個信息的大集市,來這里的人,買笑,買淚,買憤怒,買驚恐,買同情,買優(yōu)越感……買各種日常生活里未能滿足的情緒。他們付出時間,只是要尋求最能值回票價的那一個橋段。沒人真的關心你想找什么樣的男友,想過什么樣的人生。
在現(xiàn)在所有媒體social 化的大浪潮之下(不光互聯(lián)網(wǎng),拿普通人做內(nèi)容素材已經(jīng)是電視的最愛了),我們一不小心就成了被大家消費的素材。從前是明星,政客,后來是芙蓉,鳳姐,現(xiàn)在是每一個人。
我不知道這是進步還是什么,總之,要么煉就強悍的內(nèi)心,要么小心一點。
原本只是循著自身重口味而去的一場獵奇,不料卻成就了個人年末的一道盛宴.除了向英劇<黑鏡>(<Black Mirror>)的編劇和導演致以最為真摯的敬意這一簡單直接的方式之外,我實在找不到更為貼切地方式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激越.
有趣的是,一位在美利堅念傳播學的好友,她的期末論文之一叫做"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Technology"(姑且譯為:科技的意外吧).在她下筆之前,我們曾經(jīng)聊過一陣究竟什么叫"Unintended Consequences".如今看來,<黑鏡>幾乎就是對這一論文題目的絕佳注解.
Ep 1.
在更早之前,我們亦曾聊起過BBC的紀錄片<How Facebook Changed The World: The Arab Spring>.無可否認,sns網(wǎng)站確實起到了極大的助推作用,但僅是這樣卻并不足以其正當性/正義性.正如<社交網(wǎng)絡>中馬克扎克伯格所闡述的那樣:他現(xiàn)在所做的,不過是讓其成長,而其究竟會成長為什么,他自己也不確定;另一方面,sns網(wǎng)站高企的市值亦并不足證其價值,而只是更多地凸顯了投資人的預期而已.
同作為sns的典范網(wǎng)站, YouTube和Twitter在<黑鏡>ep1中所扮演的角色就遠非那么正面.在片中, YouTube和Twitter上的各種回復成為了網(wǎng)絡時代的"民意",首相大人的一舉一動也不得不隨"民意"的趨勢而變,以至于最后不得不走進地獄般的直播間.在這里,ep1并沒有像其他B級電影一般去仔細呈現(xiàn)那個極具話題性的場面,而是把鏡頭緩慢地掃過了廣大圍觀群眾的臉,兩遍.于是,我們先是看到了美夢成真般的激動和興奮,然后看到的是噩夢悄然侵襲時的啜泣.
不知是誰說過:美夢成真的那一刻也可能是噩夢降臨之時.我并不確定那些漸漸變得悲傷,扭曲的面容是意味著有什么內(nèi)心的東西被喚醒,還是他們感到了某種東西的墜落;但至少,我們不難兔死狐悲地想到:首相且如此,民何以堪?安迪沃霍爾的名言也似乎可以被更精確地陳述為:每個人都有十五分鐘被直播的機會(no matter it is for or against your will).
比起后面的ep2和ep3,鬧劇般的ep1要短上那么15分鐘,這使得它更像是譜曲時定下調(diào)性的第一個音符---媒介之暗面,而緊隨其后的ep2和ep3不論其編織與鋪陳有多么精巧絢麗,最終也都殊途同歸般回復到這一被黑色浸染的注腳.
Ep 2.
雖然<黑鏡>之編劇的想象力毋庸置疑,可一切也非無本之木,憑空捏造而來.只是,與其說ep2中的虛擬世界與<機器人總動員>中人類飛船里的生活場景有幾分相似,倒不如說編劇為我們呈現(xiàn)的更接近于一個徹底蘋果化了的世界.我們的工作,娛樂,乃至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通過一個個高度發(fā)達的app來完成:我們所需要做的,也就是我們眼下正在做的---動動手指,揮揮手臂而已.似乎是嫌這樣的類比還不夠明顯,提供該視覺平臺的公司還被命名為nopple(no-apple?),其間想傳達的信息不言而喻.
比起nopple這樣的影射,對于選秀的嫁接更是一頭撞入我們當下的生活.不論是在我們的現(xiàn)實中,還是ep2的世界中,選秀都已經(jīng)成為了從一文不名走向一鳴驚人的康莊大道.然而,似乎很少有人去問:選秀的背后,究竟是誰在做出選擇?是評委,還是大眾?鑒于幾乎所有的選秀到最后都號稱把決定權交給了大眾,那么究竟誰是大眾?在有了ep1的前車之鑒之后,參加選秀這一行為本身是否也意味著自身權利的一種讓渡呢?又一次,個人意愿需要在媒介的舞臺之上直面(confront)大眾的意志;或者說,與ep1一樣,大眾又一次站到了某種個體的對立面上.
在這樣的一種近乎于對峙的關系當中,評委的角色十分值得玩味.他們宣稱自己只提供意見,并不擁有作決斷的權力.然而,評委之所以為評委,則是因為他們了解大眾,知道如何取悅或操控大眾;所謂的點評,也不過是告訴你該如何包裝和販售自己(的某個部分)---他們的所作所為像極了齊澤克口中的電影(參見<變態(tài)者電影指南>):喚醒大眾的欲望,把玩大眾的欲望,并將這種欲望控制在一定的安全范圍之內(nèi)---當評委的這一行為特質被放大到極致時,我們才得以看到在<黑鏡>ep2中的生殺予奪---諷刺的在于,這一權利亦正是源于劇中那些以復數(shù)方式+虛擬形象所呈現(xiàn)的大眾.
面對著評委的強勢與物質(哪怕只是虛擬的物質)的誘惑,選手的人生抉擇早已由他們上場前被要求喝下的飲料名所暗示:compliance,妥協(xié).帶著滿腔怒火,且未曾喝下規(guī)定飲料登臺的男主角原本有機會在怒斥評委和選秀的虛偽后,以自殺的方式來對選秀給出一個大寫的NO;然而,他所有的憤怒卻被評委簡簡單單的一句話給擊碎了:剛才的那一切都是你的表演吧.
那一刻,我的嘴角浮起微笑,全身卻汗毛倒豎.我仿佛看到一個隱形的,形狀不明的怪獸借著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將一個人類傾盡全力的攻勢在頃刻間瓦解,吞噬.那一刻,我看到臺上那雙迷茫的眼睛,我知道:消費主義又一次贏得了勝利.是啊,還有什么是不能被表演的呢?隨之而來的熱烈鼓掌,也絕非是對個體的褒獎,而更像是對消費主義勝利的歡呼.這竟是怎樣的一種皆大歡喜?
僅僅是影射與嫁接的簡單并置,尚不足以成就ep2的暗黑氣質.真正讓ep2大放黑色光華的,還是在于虛擬視覺生活與選秀消費主義的無縫連接.換句話說,當人們不滿足于只是做一個混吃等死的消費者或是渴望追尋不同于虛擬視覺的真實時,他們會發(fā)現(xiàn):每一分自己找到的真實都會被消費主義吞食然后轉化成虛擬的視覺予以呈現(xiàn),人們無法成為一名真實的生產(chǎn)者,而只能淪落為虛擬的被消費的生產(chǎn)者.就仿佛除了自殺,來對這個世界說"不"之外,人們其實無路可逃.這一宛若幽閉空間中一步步感受黑暗侵襲時的窒息感,其表面卻又是那樣的光鮮靚麗,五彩繽紛.
Ep 3.
老實說,ep3的開頭讓我很有些懵懂.圓桌評估中的洽談,讓我瞬間想起了豆瓣上的"父母皆禍害"小組,以及前些日子里"身為人母"的熱點討論:片中,一家未來的公司打算接下來開拓的經(jīng)營領域正是針對父母親的追溯性起訴,比如起訴他們對自己關愛不夠而導致自己現(xiàn)在自信的缺乏和收入的低微.很難想象這樣的業(yè)務如果真的在現(xiàn)實中開展會是怎樣的情景.只是,這樣一個簡短而有些突兀的開頭已經(jīng)為所有的劇情埋下了伏筆.
我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抱怨過:沒有任何相機能完美地復制并呈現(xiàn)我們眼睛看到的一切.這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我扔掉相機的理由.可我從來都未曾反問過自己:如果有一天完美復制,儲存和呈現(xiàn)(播放,定格,放大)我們眼見的一切---或者更準確的說,是我們所有的記憶---成為日常,我們的生活究竟會發(fā)生怎樣的改變?而這,似乎正是ep3試圖去回答的問題.
如同ep2一般,ep3中這些頗具科幻意味的設定并非前無古人.早在西班牙的獨立小制作<Sleep Dealer>中,日常生活的記憶便可以放入網(wǎng)絡被當作日記販售;而ep3中幾乎人手一枚的U盤大小的電子裝置則讓人聯(lián)想起好萊塢喜劇<人生遙控器>.只是,當這種設定的聯(lián)合被放大普及至社會的每一個個體,深入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時,我們也就開始遭遇那些"unintended consequences".
通過植入這種被稱為"grain"的電子裝置,你能在任何時候回放你的任何一段經(jīng)歷,定格和放大每一幀畫面,重溫任何一段經(jīng)歷,只要你未曾將它刪除;你甚至還能將這一記憶的視覺影像投影到任何一個屏幕上與周圍的人分享---這樣一種分享的便利程度, 我想,正是現(xiàn)實中不少sns(微博)用戶所渴望的,不是么?
然而,這樣的便利卻是以對(姑且稱為)影像權的悄然篡奪或是對于鏡頭敏感的直接漠視為前提的.就仿佛是約定俗成一般:每個人都認可自身成為他人影像的采集對象,不管是有意還是無心,對于記憶的采集無時無刻不在進行.這固然使得任何人都有機會過上一把<Lie to Me>的癮,或是切身體驗一下安東尼奧尼的<放大>.可是,生活并不總是偵探劇,而<Lie to Me>也早已向我們呈現(xiàn)了真相的殺傷力.
已經(jīng)不難看到:不論是該公司打算開設的新業(yè)務,還是日常記憶采集的設定,幾乎都在結果上指向了對家庭的拆解.這樣的拆解究竟會鑄就一個怎樣的社會結構固然難以確定,但流動性的增強和人與人之間疏離度的增加卻是大勢所趨.又或者,當日常記憶的采集和分享成為sns的終極版本,我們是否不得不回到最初那個有趣的問題:sns的出現(xiàn)究竟是讓人們的聯(lián)系更緊密,抑或更疏離?就我個人而言,我一直都難以忘掉<社交網(wǎng)絡>中,扎克伯格在向前女友發(fā)送了朋友的請求后,不斷刷新頁面的鏡頭.
另一方面,我們亦可從記憶本身出發(fā),來觀照上述的提問.在劇中聚餐的餐桌上,一名從事植入"grain"的女士宣揚了植入"grain"的理由:如果沒有這樣的記憶采集裝置,那么我們的記憶是很容易被那些受過訓練的專業(yè)人士,比如催眠師,所篡改的;又或者,記憶自己隨著時間的流逝就會變得模糊.有了這樣的裝置,任何的記憶都將變得可查證,可核對.
這段專業(yè)的陳述,事實上關乎于對于記憶的定義.究竟什么是記憶?記憶能否等同于或者一定是真相?就我個人而言,作為普魯斯特和本雅明的信徒,我?guī)缀跏潜灸艿乜咕苓@樣一種單一化的記憶.它意味著我們復歸過去的路徑只有一條,我們和過往的聯(lián)系也將僅存一種.我們將無法去享受記憶的多義與游覽其間的層巒疊嶂,無法在各個吉光片羽般的記憶片段前眼花繚亂,如墜夢幻.當我們將多義的記憶閹割到只剩真實,那么我們也需要去面對那些撤下了自我防御機制后的現(xiàn)實的創(chuàng)傷.顯然,不是每個人都強大到足以面對這些創(chuàng)傷,尤其是一次性地去面對它們.
Ep3叫做"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你個人的全部生命史.對我來說,這更多地是一個問句:你準備好面對/檢視自己的全部歷史,所有回憶了么?
尾聲
盡管<黑鏡>在情節(jié)的設定上頗具科幻意味,但其內(nèi)核卻完全指涉現(xiàn)實.從ep1到ep3,編劇似乎更像是醉心于某種學術研究:先是提出假設,然后推導論證.并且,他選擇的是一種定性的研究方式,試圖通過某種放大到極致或是極度偏執(zhí)的假設,來獲得對于人性,對于生活的洞見.因此,我更愿意從所謂"hyper-real"或者德勒茲意義上virtual去理解這樣的設定,而不會去考慮設定本身的現(xiàn)實性和邏輯性.也即,劇中所有的設定都具有一種"潛在的現(xiàn)實性",或者說是現(xiàn)實與虛擬的耦合;而這一耦合所形成的多義文本空間,亦正是該劇之魅力所在.
此外,上面所有的解讀幾乎都只集中于"黑",或者說"暗";關于"鏡"(mirror)的解讀可以說還未開始.個人初步的設想中,除了需要參考各家關于鏡像的理論論述之外,"視覺化"也將是解讀的重點之一---劇中所有技術設定幾乎都以視覺化的媒介為載體,那么當我們,比如觀看我們的記憶時,我們究竟在看什么?當我們將自己的記憶快進,定格,放大的時候,我們在手中把玩的又是什么?又或者,是否在有了對于記憶的視覺儲存和播放的便利之后,我們便可以永遠地活在記憶當中呢?
<黑鏡3>
//movie.douban.com/review/8168749/
媒體強奸了你,消費侵蝕了你,科技玩弄了你……
話說,已經(jīng)沒什么能阻擋英劇了
第三集真的看得我心寒,特別是結合最近的親身經(jīng)歷。記憶是最寶貴的財富和最可怕的敵人,我倒是真的希望能有Grain讓我可以刪除那些不想保留的東西,沒有負擔的過以后的生活。
影片最最精彩和恐怖的地方是——3集都是對未來社會生活的部分事件的預言。
那只豬是母的嗎....
英劇能夠探討的深度真的是其他同行業(yè)無法匹及的高度。媒介的力量,公眾意愿,技術先進所帶來的消費主義侵蝕,沉淪過去。每一集都無比精彩,值得深思。
E01從首相的睡衣與重臣的制服開始就透露著濃厚的黑色,而最后一段猶如國殤的拍法讓我背脊發(fā)涼!E02當他用自己的生命說了那段反抗的宣言,卻最終向這個已經(jīng)被消費主義腐蝕了的社會投降。這不就是我們現(xiàn)在以及未來的生活么?E03當你可以隨意查看回憶將其分析放大,你將永遠走不出去。
這部英劇真強悍,每集都能讓人的心理防線來次大逆轉,慢慢的和故事里的人們一起同流合污,最后內(nèi)心覺得現(xiàn)代高科技的悲哀,特別是第一集的綁架案,諷刺手段來的太陰暗了,它讓你審視自己和現(xiàn)代科技帶給你的各種癮,最后它順便連你一并諷刺了,你還會拍著雙手叫絕。你敢說你沒想看首相干豬嗎?★★★★★
其實我覺得第三集是最弱的,對人性的展示最沒說服力最不典型的例子,因為男主本身就是一個多疑的人,就算沒這種能力他也同樣如此。
第一集還只是覺得牛逼哄哄,噱頭十足;第二集也不過搬出眼花繚亂的新科技,可是第三集,裸/血腥/高科技都是浮云,最后一幕那黏著肉帶著血的痛斬前塵、剜除舊瘡,才讓我心靈沉重受創(chuàng),頓時覺得,真的是再也沒有什么能阻擋英劇了。
用最超凡的想象力來描繪人性的暗角與尷尬。神作。必看。
含淚推薦!超越2011所有電影電視作品!
說第三集弱的人是自己沒經(jīng)歷過吧
1、題材大膽,故事卻刻板,政治及社會諷刺過于直白,被綁公主好美 2、剛開始還有點享受這個新奇科技流的未來世界和無私付出的愛情故事,可越看就越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陷進無法自拔的悲涼和哀嘆,特別最后那把曾經(jīng)打算用來反抗體制的玻璃刀竟然成了娛樂大眾的道具 3、因為聯(lián)想太深,被虐的徹底窒息了…bravo
對于這么一部同時犀利深刻、囧囧有神、迷幻而重口味的黑色大片合集,我森森滴想到中國電影《失戀三十三天》,人家是把電視劇當成電影拍咱是把電影當成電視劇拍,不說話了。
看完黑鏡才意識到這個國家依然在產(chǎn)出奧威爾。
Black mirror依舊討論的是現(xiàn)在的問題,過度娛樂化,過度傳播和過度記憶,但編劇把其背景放在科技發(fā)達的未來加重了效果,非常好看,值得深思。
兩句話:1、此為年度英國最佳劇集。2、看此片需內(nèi)心強大。
萬人空巷爭看首相日豬救美進退兩難,網(wǎng)絡兇猛資訊傳播一日千里喜憂參半。
看幾集IT Crowd補補身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