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外的某戶人家,經(jīng)營五金店的男主人葛成清(三浦友和 飾)原本和妻子伸子(南果步 飾)擁有幸福的家庭。但不知從何時起,葛城一家漸漸偏離了原有的軌道。長子阿保(新井浩文 飾)聽話好學,按照父親的一員成為商品社會的一員,但是他卻無法妥善處理人際關系,內(nèi)心郁結(jié)壓抑,漸次走向既定的悲哀結(jié)局。次子阿稔(若葉龍也 飾)從小被拿來和哥哥比,內(nèi)心卑微抗拒。父親望子成龍,然而個性強硬,讓妻兒子女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直到某天,壓抑到極點的阿稔大爆發(fā),釀成了震驚社會的大事件,這無疑加快了葛城一家崩潰的速度……
本片榮獲第8回TAMA電影節(jié)最佳男主角獎(三浦友和)和最佳新人獎(若葉龍也)。
表明上看起來不和諧的父子關系,其實是不和諧的夫妻關系的變體,但是影片對不和諧的夫妻關系的描寫卻比較少,但僅從妻子拒絕丈夫的親密行為就已經(jīng)看到了全部。大兒子從小乖乖聽從父親的教導,滿足了父親的控制欲,但小兒子就不同了,由于母親的力量介入,使得他可以不必像哥哥那樣對父親絕對服從,這就給父親帶來了極大的焦慮,所以父親加倍的在他身上加重對他的控制,但最后帶來的卻是極端的反抗,在這一切都快要結(jié)束的時候,絕望的父親也終于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無能,于是自滅但失敗了。不要做一個萬事聽話的順從者,說出你的真實想法,不需要歇斯底里很大聲,但一定要說出來,說假話客套話,真的害死人。
開頭讓我感覺渾身不自在,順子的圣母心,以及對死刑的理解,都與我的價值觀不相符合甚至彈幕還有表示支持順子的,原諒我真的不能理解,決定看到最后關掉彈幕安心的入戲:葛城先生的人格,性格是導致家庭變成如此落魄的最根本原因吧,對妻子對孩子對鄰居都是一副囂張跋扈的樣子。保的自殺對他來說也是最好的結(jié)局把。稔的變相自殺是對父親的挑釁,對兄長的蔑視,在瞧不起我的同時我也是瞧不起你的。在葛城的身上仿佛看到了我父親的影子,也許有一天我家也會是這種樣子,潸然淚下,想要去改變又無能為力就應該讓他順其自然嗎?受害者一旦背負起這個名義就無法逃脫,而加害人在為所欲為之后還能夠逍遙自在。
電影《葛城事件》
先說一句,很喜歡!。 看了短評,發(fā)現(xiàn)一些很有意思的論調(diào),一個采用率較高的題材就成為了否定一部電影的小前提,那你是否考慮過每個導演對同一類型故事的切入點不同?表現(xiàn)方式和敘事結(jié)構(gòu)都會不同呢?看一部電影帶著刻意的情緒,用自己的三觀去批判電影里人物的設定,不能理解也成了難看的原因…還不能明白藝術(shù)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這個簡單的道理嗎…電影是不會讓人真正絕望的,讓你絕望的是自己不起一絲波瀾的內(nèi)心,你不能被任何事物所打動,無法感知善與惡,真誠和絕望的抗爭。同理,看不懂也是一件好事,蜜罐子里長大的好孩子,無法理解人性扭曲之因果,不懂為何要自殺為何要殺人,母親在葬禮上的嬉笑,父親在空屋里的叫喊,桔子樹下的自由落體和繼續(xù)吃不完的冷面,顯得用力過猛嗎…我覺得恰到好處了。
全員演技在線,每一個角色都詮釋到位,光表演部分就值得給高分了。三浦友和的幾場戲中對人物本性的釋放已經(jīng)達到了極致,無論臺詞或是肢體,父親面部細微的抽搐,無力感和憤怒在對抗,桔子樹的前后呼應,從窗前似憧憬的凝視,費力的爬坡,獨坐店中的煙影環(huán)繞,小酒店里的發(fā)泄和謝罪,從院子回到屋內(nèi)的那一小段路,他是整個家庭中最終無法解脫的一人。有人談到,影片對兇手的刻畫不夠,作為主角的小兒子形象沒有里起來…其實主角顯然是父親,葛城事件是“果”,而電影講述的是“因”,電影中父親的態(tài)度和做法就是因之所在,一切矛盾的源頭。還有很多人提到的田中麗奈所飾演的“圣母”角色,認為是個敗筆,或多余或矯情…怎么說呢,葛城事件本來就是有真實案件作為背景的,而田中麗奈的角色是真實存在的,在現(xiàn)實中這種人當然有,不管起因是自我救贖還是對社會或法律的立場表態(tài),存在即是合理…在電影中她的出現(xiàn)將閃回和進行時分隔,劇情的很多重點都是通過她與父親和小兒子的對手戲表達,這個角色很重要,而且并不矯情,只是做自己覺得正確的事情而已…你可以多看看中國的今日說法,去微博看看熱門評論,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真實的圣母才不會如她這樣溫和且美麗。
攝影很棒,鏡頭很考究,不自覺又截了很多圖,光影和人物之間的玄妙感營造得很美,電影美術(shù)部分加分,色彩的搭配成為敘事的一部分,看得出場景設置的細節(jié)都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
的確很喪,讓人絕望的氣氛和歸宿,不能理解的做法,畸形的家族之苦,社會的陰暗面,讓人困惑的殺戮,但這些元素都不能否認這是一部值得細看的好電影!
人性泯滅昏暗無光
生而不養(yǎng),乃家庭最大悲哀,父權(quán)式家庭暴力的沿襲導致整個家庭的分崩離析,甚至演變成社會事件;現(xiàn)代社會壓力之重,人性暗黑因素的不可測,同質(zhì)化作品太多,殊無亮點,整體沉悶平庸。
無情的嘲諷了廢死人士,也通過一個日本傳統(tǒng)家庭作為社會的縮影,揭露了日本社會的無可救藥,中間看到一個想當政治家的草根在街頭呼喊,簡直是神來之筆,有希望嗎?更諷刺。無論是乖乖奮斗的大兒子,還是一事無成頹廢的二兒子,哪怕是成功筑建了自己城堡的威嚴家長,都已絕路。三浦的屁股依然很翹
老頭就是深淵的源頭,整個一黑暗負能量集合體,打罵老婆致其逃離,侮辱二兒子對其如寇仇致其逃離,親手毀滅這個家而還不自知。二兒子不僅遭受親父的敵視和行為,從無感受到愛和社會幫助,還要被世人折辱,致其放火焚燒到砍殺路人對其而言無感。
跟導演上一部《那夜的武士》基調(diào)一致,陰冷與壓抑從頭到尾澆灌全身,葛城一家的悲劇直指父權(quán)家庭的土崩瓦解,當然還有對當今日本社會的失望。雙線敘事的選擇利于展現(xiàn)悲劇一步步釀成的過程,不過田中麗奈這個人物作為外來視角卻沒帶出什么特別的意義,且部分橋段稍顯刻意。
描述犯罪者的形象,在罪案研究愛好者看來還是很一般。壓抑不是問題,問題是零碎和刻意。
難看的可以
不僅是島國家庭的不幸,更是我們每個人都曾或多或少遇過的家庭矛盾縮影。有些坎注定邁不過去,個體的追求與幸福無法從家庭中割裂。一個家庭中發(fā)號施令者的影響力可以大到如此程度,當身處一個病態(tài)而不自知的家庭,誰都無法安全逃生。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卻各有各的不幸。一部絕望到骨髓的佳作。
太拖沓了,情節(jié)松散到讓人一直在犯困,想要學《兇惡》卻沒有足夠的導演功力,就是一個光有噱頭的流水賬。
最后晚餐鰻魚飯,回收煙頭多惆悵,男人的城堡和橘子樹,斷枝回頭吃碗面,最緊要開心——“如果我也殺三個人,你會和我結(jié)婚嗎?”孤獨一家四口,平白多出了同樣孤獨的媳婦,無解的慘
意料之中的家族悲劇,三浦友和暴戾則是始料未及。
崩壞的家庭,無救的人生,一切都朝著最惡的事態(tài)發(fā)展。被洶涌的絕望滅頂。
7.1分,日本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結(jié)構(gòu)還是很相似的,只是最后走向了bad end而已。電影想反映的問題是好的,可惜兩個小時過于沉悶,缺少高潮劇情。父權(quán)家庭引發(fā)的悲劇也不是一件兩件了,至少我也是父權(quán)的受害者。
3.5,一系列的家庭小矛盾最終演變成了一場家族解體的悲劇。有史以來最狂傲的三浦友和奉獻了影帝級的表演,但同時掩蓋了“田中麗奈”這個關鍵角色,這個角色比較像<兇惡>里的山田孝之,但本片中的塑造不夠飽滿,略有遺憾。此外,赤堀作品感覺還是過于舞臺劇化
幾個場景空間成了幽閉和壓抑的代名詞,所謂的家已經(jīng)不復存在,每個人心懷芥蒂地活著,最終釀成慘劇。相對平淡,主角描寫并不是特別細致,僅靠演技維持
用殘酷的鏡語告訴你什么是“欲哭無淚”,葛城父子完全是一樣的人,都習慣于用粗暴行為推開周遭的糾纏,切斷與這個世界的聯(lián)系是他們滴血的愿望。
風格跟山田孝之主演的《兇惡》非常相似,主旋律:深沉、壓抑、致郁;剖析一個家庭徹底淪陷的悲劇始末,只有一家之主的葛城清沒有發(fā)現(xiàn)不幸的源頭。普遍認為本片偏沉悶,這是生活之苦的極端一面,是人性惡劣的負面表現(xiàn)。所以,聽見有提前退場的觀眾抱怨:“這部片好變態(tài)哦”。
《第三年的見異思遷》,相見恨晚。
我就說一句 這個簡介 特么誰寫的 狗屁!
田中麗奈怎么殘成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