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幸運是渾然不知的體驗
為什么這么多觀眾老在糾結(jié)在莫妮卡的良不良的問題上?片名明明是summer with monika(與莫妮卡的夏天)
另外,莫妮卡婚后的表現(xiàn)也比較貼合這種家庭出來的女孩。哈利因為從小喪母所以一直期待可以有個穩(wěn)定的新家庭可以為之奮斗,但是日復一日的瑣碎生活對于莫妮卡簡直就是世界末日。她的人生觀是逃離現(xiàn)實而不是組建現(xiàn)實。因此,他們的最后分崩離析不是性格、年齡或者外遇的問題,而是因為他們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
劇終那句經(jīng)典臺詞,莫妮卡哭著說為什么有的人幸運有的倒霉。哈利安慰她"但是我們還相愛啊!"其實他們或許沒有意識到,這個時候的他們才是最幸福之人。
伯格曼在尾聲已經(jīng)表現(xiàn)得很清楚了,哈利抱著小女兒在凝視著自己,追憶著夏天海邊莫妮卡裸露的酮體。人生最美好的時刻,是同時擁有青春,自由和愛情。那個陽光下發(fā)亮的酮體就是一個短暫的象征。
突然想起推薦我看伯格曼的我的導師說,人們不敢承認,但真相往往是,人生真正感到幸福的時刻加起來是非常之短。對于哈利來說,能夠喚起他內(nèi)心深處最柔軟的美與愛的時刻,就是那個在夏日海灘與莫妮卡相處的午后。
2 ) 愛情死在回頭的路上
這是我第一次看伯格曼的片子,而他本人又以高產(chǎn)著稱,所以就很難從整體上去談伯格曼的影像風格,只能是圍繞這一部說幾句。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普通而又非典型的愛情悲劇,故事本身沒有多少值得蒼涼、憂傷、哀悼的地方,它足夠浪漫卻沒有古典主義式的烘托。面對“婚姻是愛情的墳?zāi)埂边@樣一個母題,伯格曼使用了常見的套路,即將影片分為兩個部分:愛情的理想和美好和婚姻的瑣碎與殘酷。但伯格曼并沒有陷入先是兩相對比,從而引發(fā)觀眾唏噓的窠臼。他輕描淡寫地將兩者之間的急轉(zhuǎn)直下全然呈現(xiàn),大幅度取消了婚姻消磨、謀殺愛情的糾結(jié)與痛苦,但這絲毫不影響一個悲劇結(jié)局的形成。為什么?因為悲劇早就注定,在夏日激情中展現(xiàn)出的雙方性格的暗隙,已經(jīng)形成一條重要的情節(jié)線,自然也不再需要復調(diào)式地大唱悲歌,流于濫情。
莫妮卡無疑是一個典型,我們的身邊不乏像莫妮卡一樣的少女,你愛她、同情她、嫌棄她,但她一直都是那么鮮活。她個性叛逆卻又重度依賴;她對生活、對愛情充滿了幻想,卻又恐懼、推卸承擔生活的責任;她的愛純潔健康、熱情似火,而她本人又難以控制欲望。她不滿家庭的管教、社會的猥褻,與愛人泛舟遠游,在遠離塵囂的自然中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夏天。當她向著海風側(cè)躺在漁船船頭時,她是美的;當她在夕陽下與愛人依偎共舞時,她是美的;當她一塵不染、自然熱烈地奔向海浪時,她是美的。她期望永遠活在那些永恒的美的瞬間,忘記一切。她的腦子里沒有將來、沒有白頭偕老,只有擺脫時空的情欲與甜蜜。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jié),當莫妮卡的舊情人泄憤燒掉二人行李的時候,哈利的反應(yīng)是登時怒不可遏,與情敵扭打成一團。而莫妮卡沒有尖叫大喊,也沒有去拉架,而是急急忙忙地去撲滅船上的火焰。從這里足以看出,她早已把那艘小船當作是自己滯留在夏天,享受愛情的歸宿。她愛上的是愛,而不是某個人。
但夏天終將會結(jié)束,自然會結(jié)束,現(xiàn)實會結(jié)束,心靈上也會結(jié)束。哈利幾次提出要回去找一份工作,讓莫妮卡和孩子能有一個穩(wěn)定且幸福的生活。莫妮卡自己的態(tài)度很是曖昧,她總是抱怨愛人照顧不了自己,還得自己出去偷肉吃;但當哈利給她美好生活的承諾時,她又不想回頭投入婚姻,融入現(xiàn)實。所以當小船重新駛回風光如畫的小城時,夏日里的莫妮卡就已經(jīng)死了,盡管夏天還沒有過去。兩人最后的分道揚鑣,既不是因為為了生計打拼造成的聚少離多;也不是因為兩人年齡太小無法照料孩子,更不是因為貧窮這一殘酷現(xiàn)狀的逼迫。這完完全全是性格的悲劇,命運的無常。娜拉出走后會怎樣,是一個難解的、復雜的問題。子君和涓生做出了一種回答,哈利和莫妮卡做出了另外一種回答。
影片的結(jié)尾很是令人驚嘆,也說明了伯格曼日后能夠成為大師絕非浪得虛名。沒有大喊大叫,沒有相互折磨,生活一如既往。只是在搬家的喧鬧和爭吵聲中,哈利還會透過鏡子回想起美麗的莫妮卡。而莫妮卡會不會也是這樣呢?不得而知。這種充滿現(xiàn)代主義手法的處理方式,在影片所處的五十年代早期很是罕見。也難怪伯格曼的電影會影響新浪潮整整一代人的興起。
3 ) 《不良少女莫妮卡》: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英格瑪·伯格曼,一個令人高山仰止的名字。一生執(zhí)導了62部電影,170余場戲劇。在那么多部作品中,《不良少女莫妮卡》的名氣并不如《第七封印》或者《芬妮和亞歷山大》那樣響亮,其主題也無涉伯格曼拿手的宗教與生死。不過,本片卻是其早期熱衷拍攝的情感主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讓他開始聞名全球的影片。作為一部青春情感小品,樸實無華、簡約理性,但有著難得的深邃。
若是不把《不良少女莫妮卡》與現(xiàn)實生活進行對照,那么影片仿佛就是一出黑色幽默。哈利抱著全心全意的愛來與莫妮卡交往,幾乎付出了一切,到頭來莫妮卡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了一個女嬰,以及變賣了所有家具的哈利。飾演「哈利」的演員長得略有些窩囊和苦相,于是進一步加劇了幽默的意味,被「自私絕情」的莫妮卡狠狠地玩了一把??纯措娪昂笊系哪菘ǎ愿小⒁靶?、充滿了青春的氣息,卻又顯得孤傲自我,相當傳神。
然而一旦同現(xiàn)實相比較,那么本片實實在在便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青春悲劇。因為青春,所以勇敢,兩人能夠義無反顧地拋卻家庭的束縛,來一場偉大的私奔;因為青春,所以美麗,兩人駕艇暢游、放浪形骸的夏日時光多么自由鮮亮;因為青春,所以無知,當莫妮卡有了身孕,不得不回歸生活、面對生活時,矛盾滋生,剛剛建立起的家庭隨即分崩離析。所謂的愛情來得快,去得也快,足以令人慨嘆悵惘。
古今中外,相似的經(jīng)歷一遍又一遍地重演,可誰又從中吸取過教訓?
仗著青春,都以為有肆意揮霍的資本。但在時間和現(xiàn)實的夾縫里,青春和美麗一樣,脆弱如風干的紙。莫妮卡關(guān)于人生的美好想象與愿景,終究拗不過現(xiàn)實的宿命。
再仔細品咂,這段愛情從一開始就是荒唐的,甚至互相都不知道對方要的是什么。莫妮卡的爸爸愛酗酒打人,媽媽嘮叨無趣,還有幾個精力旺盛的小弟弟,家庭終日處于喧鬧之中。而且她周圍的朋友也不多,反而上班時還總會被男人騷擾。因此,她迫切想逃離她的家庭和生活圈,去過一種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這便是她離家出走的第一或唯一誘因。至于別的,譬如離家之后怎么辦?靠什么來維持生活?是否真心喜歡哈利?如何跟哈利相處?她壓根就沒去考慮過,她的行為是毫無計劃的。
而哈利則不同,他來自一個單親家庭,父親體弱多病,有個姑媽常來照顧他們。因而,他十分憧憬完整的家庭,當莫妮卡對他主動示好,他便愛上了對方,而且非常投入,甚至不顧住院的父親陪她一起私奔。然而對于未來,哈利是有計劃的。他知道私奔只是一時之快,他們最終仍然要回歸正常的生活。他想好了要去上夜校,以后做個工程師掙錢養(yǎng)家,讓莫妮卡過上好日子。所以,哈利和莫妮卡一個有計劃,一個無計劃,一個想要正常家庭,一個想要逃離家庭,這樣南轅北轍的兩個人怎會處得長久。
孩子的降生給了這對年輕人最后的致命一擊,任哈利如何努力挽回,莫妮卡終究還是走了,一如當初的離家。
事實上,哈利看似可憐無助,但我卻并不擔心他。青春必要經(jīng)過愚昧的痛苦,才能得到成熟的智慧。與莫妮卡結(jié)婚并且有了孩子之后,哈利的轉(zhuǎn)變很明顯。之前上班總是懶散拖沓,現(xiàn)在變得勤奮努力,還一邊攻讀夜校深造。張國榮有首歌正好也叫《莫妮卡》,其中有句歌詞說:「好多謝分手你啟發(fā)了我?!刮矣X得用在哈利身上頗為合適,今后帶著女兒的他應(yīng)當會過得不錯。
倒是莫妮卡,不想過平常生活,想追求自由、貪圖安逸,這些都無可厚非。但她對幸福、對公正、對生活的認知卻偏激可笑?!笧槭裁从械娜丝偸怯泻眠\氣,而有的人卻永遠沒有?」伯格曼借莫妮卡之口道出了她真正可悲的地方。在倫理意義上,莫妮卡自己都搞不清自己想要什么。而本片的悲劇性也正在此處——走在錯誤道路上的人并未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大師巧妙地讓這則訓誡式的電影避免了教條,還使之生動,既真實又富于美感。
故而對于青春無敵且無知的莫妮卡,我們無法苛責太多,畢竟還是個孩子。只是禁不住想問:莫妮卡,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4 ) 過把癮就死
影片的開始如同《狂人彼埃羅》的前半部分,張揚不羈,19歲的哈列和17歲的莫妮卡相遇相知相愛,然后兩人分別拋棄家庭和工作,駕著一艘小艇離開凡世在海岸線游蕩,他們每天唱歌跳舞曬太陽看書做飯偷食物做愛,生活對于他們而言是沉重而不想提起的。
這時的鏡頭是唯美的,沒有更多的對白沒有更多的人物,他們只要簡單的世界,只要兩個人的 無憂無慮。浪從兩邊分開,赤身裸體的莫妮卡遠遠的回過頭,如同天使回眸一瞥。
其實,這樣的生活如同一個夢,他們都知道終歸要醒的。哈列希望可以回去好好學習以后找個好工作給莫妮卡更好的生活,而莫妮卡盡管一直不肯回去,但她也給這樣的生活找了一個最后期限,那就是把夏天過完。無論如何,她要讓這個夏天變成自己最自由的回憶。
現(xiàn)實終歸還是來了,莫妮卡懷孕了,兩人離開小艇,重新回到這個世界。他們結(jié)婚,然后孩子誕生。結(jié)婚始終一道分水嶺,因為婚姻前后的生活開始了截然不同的轉(zhuǎn)變,尤其是還有個孩子。哈列不斷在外面工作來養(yǎng)家,而個性灑脫的莫妮卡面對整天哭個不停的孩子和沉重的家庭負擔而漸漸情緒失控,他們開始爭吵,開始指責對方,但是,他們依舊相愛。
不滿沉悶生活的莫妮卡去找過去的混混朋友,開始背著哈列鬼混,但即便這個時候,她依舊愛著哈列,當混混用煙挑逗她的鼻子時,她突然回過頭,愣愣看著攝象機的鏡頭,一動不動,漸漸她周圍一切都暗淡下去了,只有她,只有她的眼睛,只有她眼睛里面慢慢溢出的淚。盡管她現(xiàn)在做的是對不起哈列的事情,但是她怎么會不愛哈列,則么會忘記那個夏天,那片海。
最終出差回來的哈列看到了這一幕,他跌跌撞撞沖出房間,靠著汽車,顫顫微微的點燃一根煙。鏡頭同樣對準了他的眼睛,絕望,絕望。當那個男人離開后,他沖進去,他們再次開始爭吵,再次質(zhì)問對方,莫妮卡試圖用性維持已經(jīng)支離破碎的關(guān)系,但是哈列拒絕了她。莫妮卡只是安靜的換好衣服,然后離開,再也沒回來。
哈列則抱著他們的孩子,靜靜走在空曠的街道上,第一次他裹著風衣的背影,變的衰老和孤獨。
六年后,特呂弗在他的成名作《四百擊》里面向《夏日的莫尼卡》致敬: 安托萬和他的小伙伴偷偷溜進了電影院,看到一半就逃了出來,然后順手牽羊把莫妮卡的海報撕了下來據(jù)為己有。這時候電影正進行到一小時零一分五十三秒。
影片拍攝的時候,伯格曼與主演海蕾耶正在相戀,而當海蕾耶回頭注視攝象機鏡頭的時候,也許監(jiān)視器后面的伯格曼也沒有想到她會凝望的如此用心,她仿佛也在這個故事里面看到了他們的最后。而伯格曼也承受不了這樣的凝望,他也許聽不到海蕾耶在心中無數(shù)遍默默的哭喊著:伯格曼、伯格曼、伯格曼、伯格曼……
5 ) 為什么大家會一股腦的捧莫妮卡?
大家生活中應(yīng)該都碰到過莫妮卡這種性格的女人吧~
總是不能在現(xiàn)狀中得到滿足,當覺得不能再忍受下去的時候毫不猶豫的選擇拋下一切,一走了之,重新去開始理想中的生活,一段時間過后,厭倦來襲,再次拎包走人,所以把莫妮卡的種種行為歸咎于社會、家庭我是一千一萬個不認同的,這不是社會的錯,是莫妮卡自身的問題,而且不帶偏見的說電影中有在著重表現(xiàn)社會的骯臟、人性的黑暗嗎?反正我是沒看到!如果非要揪著她在水果店打工被騷擾這事兒不放,我只想說你們都忘了她對騷擾他的那個男人說的話了嗎?“我們已經(jīng)結(jié)束了。。。?!边@說明什么不用我解釋了吧~當然我并不是說她被騷擾活該,不要錯誤解讀~
“為什么有的人一生下來就過的比別人好呢?”這是出海游玩的時候莫妮卡對哈列說的,其實可以看到莫妮卡的心態(tài),總覺過的不如人,以致事事不如意,熱戀中的兩人在島上說著往后的生活:男主外、女主內(nèi);男的學習、上班、養(yǎng)家、糊口;女的養(yǎng)兒、育女、當個賢妻??墒钱斦嬲_始過上這樣的生活又是怎么樣一種情況呢?真實情況是莫妮卡還是原來那個厭倦一切的莫妮卡。你們還覺得這是社會的錯嗎?
很多人把電影解讀成莫妮卡的悲劇,我從來不覺得莫妮卡悲劇,事實上她過的比很多人都好,一直隨心所欲,跟著心走,想離開只需拎著包走,沒有任何心里負擔、一切皆可拋的人生難道不是最自由的么?那些說她悲劇的人試問誰如她自由~
最后,我性格其實是莫妮卡的一個翻版,只是我沒她放得開,所以也就沒她那么混蛋~
6 ) 悲劇的現(xiàn)代化
不良少女莫尼卡有一個愚蠢粗俗的家庭,她的酒鬼父親和一個生育力強大的母親在電影中很常見。這個女孩身邊沒有可以交談的朋友,只有想占她便宜的男人,這些人對她所持的態(tài)度惡劣,而且她似乎對此早已習慣。她喜歡看電影,她看電影不是為了快樂,也不是為了在電影院勾引男孩,她看電影的目的很實用,就是按電影里的情調(diào)設(shè)計自己愛情中的細節(jié),讓生活模仿藝術(shù)。
這是《包法利夫人》中愛瑪?shù)莫M隘樂趣。這個已經(jīng)被福樓拜揭示得很清楚。但是這種樂趣如此普遍,多少代人仍照行不誤。對藝術(shù)家們來說,藝術(shù)的真諦就是模仿生活,而對普通人來說,生活的意義就是模仿藝術(shù),藝術(shù)創(chuàng)造出多少愚蠢的角色,生活中就有多少重蹈覆轍的傻瓜。
哈列是個正常的孩子,比莫尼卡大兩歲,他五歲的時候母親死了。他生活在一個單親之家。他希望自己能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他愛著莫尼卡。當莫尼卡按電影里的情節(jié)讓他來一個吻的時候,他的表演中規(guī)中矩。當她不顧一切的辭掉自己的工作,要獨立自由地生活的時候,他也不顧一切的與她一起私奔。
但他不知道,莫尼卡是因為無法忍受正常人的生活才離家出走的,而他的目的卻想要一個男人在外掙錢養(yǎng)家,妻子在家撫養(yǎng)小孩的正常家庭。他們結(jié)了婚,并產(chǎn)下一個小孩子,然后,她終于受不了了。但她又能怎么辦呢?只能做錯事以便挨上一頓打。然后,她就更受不了了。但是她又能怎么辦呢?只有用老辦法,一走了之了。
如果他們沒有孩子,這事只能成為一些笑料,但是一旦故事中出現(xiàn)小孩子,人們就很難笑得出來了。當他們的命運看起來比他們還蠢的時候,他們就處于極大的悲劇中了。他們有夢想?yún)s無論如何也實現(xiàn)不了。古典悲劇的主角是英雄,現(xiàn)代悲劇的主角都是夢想家。
本片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現(xiàn)代悲劇,它不象古典悲劇那樣塑造一個完美的好人然后讓他遭遇毀滅。現(xiàn)代悲劇的悲劇性是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生活美夢然后使之破滅。
如果說悲劇的一個要素是可怕,那么,古典的悲劇總是把悲劇的可怕性發(fā)展到崇高的境界。悲劇中的可怕性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是劇中人走在一種錯誤的道路中,第二層是他意識不到自己走的路是錯誤的,第三層是當他意識到他是走在可怕的道路上時他仍然要走下去。只有把悲劇中的可怕性發(fā)展到第三層,那才能達到藝術(shù)上的崇高。
但是伯格曼的這種現(xiàn)代悲劇呢?他僅發(fā)展到第二層,就止步不前了。他不在想成為一個美學上的的標桿,而只是想成為一個諷喻式的訓誡,一個幫助人不重蹈覆轍、不老是犯傻的戒條。從這方面來說,伯格曼確實是個道德家,但是他又不是一個普通的道德家。
本片的可貴之處還在于細節(jié)真實,生動必須要求真實,不是一般的真實,而是真實到讓人驚奇,只有驚奇才能產(chǎn)生藝術(shù)上的美,美消除乏味。也就是說,只有真相讓人驚奇的時候,真與美才會相結(jié)合,當然它們還沒有與善相結(jié)合。從這里又能看到現(xiàn)代悲劇的又一個特點,那就是它雖然是倫理學意義的,但是它的美卻不是來自于善,而是來自于真,這就是現(xiàn)實主義的倫理學。
在影片中,最為精彩一筆是當莫尼卡和她男友哈列在私奔的途中遭遇多次打擊以后,她這樣問自己:“為什么有的人總是有好運氣,而有的人卻永遠沒有!”這句拷問道出了“夢想家”獨特之處,那就是總是確信自己會交好運,而且正是這種心理把也把夢想家和普通人以及動物區(qū)別開來。
在這部影片中,我們還可以領(lǐng)略一下伯格曼是怎么純熟的運用那種悄悄的橫搖鏡頭來表現(xiàn)人心理中潛伏的怨恨,以及一種獨特的幽默感。
現(xiàn)在來欣賞[莫妮卡],大概必須從歷史主義的角度出發(fā)了。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對早期伯格曼的影響非常明顯,現(xiàn)在這一套已不太管用,加之影片本身格局過小,夏天最美的地方自然是之后對夏天的懷念,這樣顯而易見的主題讓它的影響力只能局限于當時。然而本片的確昭示了伯格曼的未來,進入后半段,我們忽然意識到片子夏天前-夏天-夏天后的三段結(jié)構(gòu)是多么精致,一個著名的鏡頭亦在彰顯著伯格曼對于人物心理層面的關(guān)注。大特寫里的莫妮卡挑釁地看向觀眾,表明出她對我們的意見毫不在乎。
現(xiàn)實生活中,莫妮卡這樣潑辣蠻橫、好吃懶做、驕奢淫逸、不顧一切及時行樂的女生,往往真的會遇到一個敦厚老實、上進、負責的男人愛她愛得死去活來,一心甘為裙下臣。我也不明白這是為什么。
1.一出離軌者的叛逆逃亡,后啟新浪潮,亦為楚浮[四百擊]片中片。2.可惜,浪漫與自由終將被現(xiàn)實擊破,而開頭影院段落,莫妮卡淚流滿面,哈里哈欠連連,恰是二人殊途的縮影。3.伯格曼氣息:家庭的崩解母題,大特寫—莫妮卡凝視觀眾,首尾鏡面反照及哈里的夢回與凝望。4.偷牛排段落張力十足。(8.0/10)
初識伯格曼。用一個極其工整的劇本講述叛逆的少年戀情,形式與內(nèi)容本身就存有一種張力。剪接形式基本上是動接動,相當經(jīng)濟的方式,小場景里事件接踵而至,戲劇發(fā)生完之后立刻轉(zhuǎn)場,既讓人心領(lǐng)神會,又讓人應(yīng)接不暇,伯格曼仿佛在這種按部就班的戲劇規(guī)定性之中找到了現(xiàn)代性的萌芽。神奇的是這種動接動,在兩人私奔上島之后變得相當自然,那些聲色光景解放了形式的觀感,同時也預(yù)示了一種限制:只有在這里他們才感覺自由。伯格曼既古典又現(xiàn)代,就像最后那三個酒吧里的老人重新出場一樣,是在用人物為整個影片下判詞,讓這個叛逆故事變成了某種醒世寓言。莫妮卡被視作是啟導新浪潮一代的銀幕少女,這不是巧合,片中現(xiàn)代性的部分被這群影迷給“析出”了,那個直視鏡頭本該只是提示劇情的hook,卻變成了現(xiàn)代性的標志,在特呂弗和戈達爾那里一再重現(xiàn)。
極好,清澈、性感、活潑,宜動宜靜,出海、島上一段外景太美,最容易懂,最清新的伯格曼,青春片之一種。戀愛時他們是美麗少女,英俊青年,發(fā)情的誘人酮體,不顧一切燃燒。饑餓時他們是失去理智的動物,結(jié)婚后他們是一無所有的無產(chǎn)階級,如果能一輩子生活在孤島上,變成野人,也許他們能終生幸福。
勉強及格。短短96分鐘,卻容納了一對戀人勾搭成奸(誤)、孤島蜜月(這段拍的讓我想起三島由紀夫的《潮騷》)、奉子成婚、一拍兩散的完整過程,但即便這樣還是覺得有拖戲的感覺,這是一出本性難移加階級局限造成的愛情悲劇,如果說博格曼每部片子都是在講“某某不存在”的話,這部的主題可歸結(jié)為“愛情童話不存在”。全片還是有些亮點,一是時年21歲的安德森全裸出鏡,身材飽滿可觀,而且演出了角色單純的放蕩、熱情、不計后果。二是博格曼對細節(jié)的把握老實厲害,那些水果店的布局,那些明暗交錯互相吞噬的云的空鏡,那些戲劇化但又不著痕跡的布光(火車上那場戲雖然是棚拍但是光的移動照顧的真好),再加上一入鏡就活在狀態(tài)里的演員們,博格曼在這一階段已是第一流的調(diào)度者。另外忽然想起來,博格曼的觀感和黑澤明還挺近似的,兩人對于明暗的把握頗相似
愛情對于莫妮卡來說只不過是逃避現(xiàn)實的快艇,當這艘快艇駛向婚姻回到現(xiàn)實時,不良少女的選擇自然是再次逃避。
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就是腦殘女的故事,而且根本不覺得莫妮卡可以稱之為“少女”,比起“不良”,我更覺得她是懶惰
[2019年10月伯格曼√] 據(jù)說是伯格曼成功打入美國市場的作品……結(jié)構(gòu)異常嚴謹,充滿了劇作和視聽上的呼應(yīng)和對比,表演精彩,對階級的描述略刻板印象,不過對原生家庭給人造成的影響這個劇作法用得還是很精確的。莫妮卡這么個令人又愛又恨的女主角還是挺新鮮的,第二幕倆人浪跡天涯的段落拍得實在是好,風景用得到位,也跟第一幕第三幕形成極端強烈的對比。第三幕里伯格曼式的,表現(xiàn)焦灼和撕扯且又無法分開的“愛是相互折磨”的中近景關(guān)系鏡頭已經(jīng)成型了。同時還有兩處非常精彩的,特寫鏡頭中人物造型光轉(zhuǎn)換成舞臺光的用法(男女主角各一個)。
劇本、鏡頭、表演俱佳,古典時期的伯格曼,滿是經(jīng)典的范式。具有電影感的導演。
從鏡中出發(fā)回到鏡中,與莫妮卡的夏天,在小島的自由放肆,也呈現(xiàn)了出走后將如何…從展望那個夏天到實現(xiàn)的經(jīng)歷到無奈的回望,很人生,也很電影…奔跑和凝視的鏡頭讓人看得出神,話說這部里的對話有點兒意大利,一驚一乍的喜感:“你在這里生根發(fā)芽了嗎?” 伯格曼很喜歡拍賴床的小姑娘嗎哈哈,霓虹招牌跳切那段記得后來戈達爾也用過
安德森的表演自由而又野性,這樣天真無邪的面孔,讓人難以同“猶在鏡中”精神崩潰女人以及“呼喊和細語”中垂死的病人相聯(lián)系,就連伯格曼都稱其為“影史上少見的奇才”,全片最令人震撼的表演當屬Monica與陌生男子約會,她的視線從對方身上移開,直直盯著鏡頭許久,這讓我想起在伯格曼后期作品麗夫·烏爾曼有大量如此直視攝影機的鏡頭,但伯格曼給予最高評價的卻是安德森的表演,他贊道:“那一刻,電影史上才首次出現(xiàn)毫不羞怯地與觀眾直接接觸的表演形式?!?/p>
清澈,干凈,純粹又天真,直逼法國新浪潮電影。船灣的二人世界,讓我想起周邦彥的詩境:“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安德森獻出了影史第一次與觀眾凝視的表演,視線挪移至銀幕外,光與陰影包圍著臉龐與雙眼,伯格曼影像大師。自然生長的莫妮卡,她要的是靈動的愛情,而不是束縛的雀巢。
伯格曼早期作品少了幾分宗教儀式隱喻,而是極其新現(xiàn)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甚至有當時尚未開始的法國新浪潮雛形。自開場起并在影片中大量使用大量遠景空鏡頭使奠定了浪漫的自然之美基調(diào)。卻是浪漫外殼下包裹的世俗批判與對愛情的絕望,當孩子呱呱墜地時仿佛感情的喪鐘,婚姻后面便是愛情的墳?zāi)?/p>
她隨性,潑辣,叛逆,憤世嫉俗,她就是莫妮卡,是米蘭·昆德拉筆下的“輕”。她將最美的酮體獻給鏡頭,也被鏡頭記錄下最狼狽的模樣。開出小鎮(zhèn)的船又無奈地開了回去,自由帶來的不是歡愉而是更大的困窘?!盀槭裁从腥四敲葱疫\,有人卻總是倒霉?”莫妮卡久久地望著鏡頭,卻看不到夢想的世界。
[和莫妮卡一起的夏天]又并非是純粹的現(xiàn)實主義,它是被伯格曼以道德引領(lǐng)者的身份道德化、寓言化最終高于現(xiàn)實主義的電影文本。借由這場悲劇伯格曼來指導觀眾不要再重蹈片中人的覆轍。迷信運氣,耽于夢想,終將迎來自己的悲劇。不少鏡頭讓人想起其后作。
最為精彩一筆是當莫尼卡和她男友哈列在私奔的途中遭遇多次打擊以后,她這樣問自己:“為什么有的人總是有好運氣,而有的人卻永遠沒有?!边@句拷問道出了人類心理存在著的一個獨特之處,那就是總是確信自己會交好運,而正是這種心理把人和其它動物區(qū)別開來。其實并不是不良少女,只是比較執(zhí)著自己的夢想
對少女感到生氣,但轉(zhuǎn)念一想畢竟她才18歲。兩次男女主角的面部特寫是高光時刻。想到那些年輕的、相愛的時光總是一去不復返 就很難過了。(伯格曼本人親自做片前導賞了
不過時,很偉大。伯格曼拍出了野性不羈的少女,拍出了熱戀中的兩情繾綣、耳鬢廝磨,也拍出了“娜拉走后”的窘迫以及從未有過的自由夏天。還拍出了“一地雞毛”“貧賤夫妻百事哀”。莫妮卡是不良少女嗎?世俗中也許算吧,可她也曾為了電影淚目,我覺得她純潔的一刻勝過很多人骯臟的一生。
講的就是:愛上一匹野馬,可我沒有草原。又是這種瘋狂模式的情愛關(guān)系,只是瘋狂過后終究只會更冷卻。避世的態(tài)度有點兒反社會反文明的意思,但是一切還是回歸屈服于柴米油鹽的世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