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瓔(Maya Ying Lin)美籍華裔建筑大師,林徽因的侄女。作品遍布美國各地,曾入選美國《生活》雜志評選的“20世紀最重要的100位美國人”與“50位美國未來的領袖”。今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為她頒發(fā)2009年度美國國家藝術獎章,表彰她作為建筑師、藝術家環(huán)保人士的卓著成就,這是美國官方給予藝術家的最高榮譽。zx.findart.com.cn
“我的作品,來源于一種使人們能夠認識他們所生存環(huán)境的單純愿望。這種環(huán)境既包括他們物質上的,也包括他們心理上的生存環(huán)境?!?br/> 1987年,美籍華裔建筑師林瓔,成為耶魯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博士。畢業(yè)典禮上,她以“藝術與社會的密切關系”為題,作了一場精彩演講。
“我們每個人都是整體意識的一部分,通過我們的作品、形象、思想、寫作等等而彼此關聯。我們將在這些溝通中告訴未來的一代,我們是誰、曾經做過什么,可能的話,還包括我們將對他們產生什么樣的正面影響?!眤x.findart.com.cn
早在21歲時,林瓔就因設計越戰(zhàn)紀念碑一夜成名。從戰(zhàn)爭到民權,從女權到種族平等,針對美國的歷史性議題,她又先后創(chuàng)作了“民權運動紀念碑”、耶魯“婦女之桌”,以及為紀念美洲印第安原住民創(chuàng)作的7件雕塑裝置組合“匯流”。zx.findart.com.cn
這些聲名赫赫的紀念碑都是應邀之作,“但是我愿意創(chuàng)作最后一座紀念碑,它集中體現了我成長時期乃至今天仍是最重要的問題:環(huán)境以及人類同環(huán)境的關系”。
今天一口氣看完這部紀錄片,我想我該學學林瓔每次在發(fā)表演講時簡潔自信又內容雋永的風格。特別喜歡這種簡短有力量的講話,從她博士畢業(yè)演講到越戰(zhàn)紀念碑十周年演講皆是如此,越戰(zhàn)演講她說作為設計者她希望自己是沉默的,真正的主角應該留給來觀賞者,這里特別地有胸懷。
看這部紀錄片的來源和動力是微博上我蠻欣賞的一位女性推薦的,所以迫不及待去看了。說說幾個給我印象深刻的點吧:
一個是林瓔的作品,她的作品都是大氣沉靜,穩(wěn)重耐看的,線條簡單流暢又寓意頗豐,這也映射到她的演講風格、個人性格,話不多,但是做實事。上一部紀錄片看的是金斯伯格,正好都是女性紀錄片,她們都性格沉靜,不過分炫耀,拿作品和實力說話,同時也為女性地位的提高做出了貢獻和努力,特別地令人欣賞。
開頭那部分關于接受痛苦才能真正地告別陰影,重新走回陽光里的觀點特別吸引我,越戰(zhàn)紀念碑是整部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點,或許也是林瓔大起人生的起點。
她在樹林叢中長大,特別熱愛和親近自然,喜歡天然的東西,這點也蠻有共鳴的,自然的東西帶著根帶著泥土氣,是讓人安心和神往的存在。
特別棒的一個女孩,我想我們都能從她身上學到許多。
我的作品,都是基于一個簡單的愿望,那就是讓人們意識到他們周圍的一切,而這不僅是物質上的環(huán)境,也包括了人們的心理世界。這種愿望讓我在過去參與了一些藝術創(chuàng)作,但它們更多地是由藝術驅動的,受到了傳統的貶低。這種愿望也讓我創(chuàng)作了一些作品,聚集于我們時代一些人發(fā)人深省的事實。作為一個藝術家,我維護著自己作品的完整性,也保持著一份強烈而清晰的洞察力。藝術是,也應該是,一種個人的行為,愿意去訴說一些新穎的,不為人知的主題。正是通過那種非凡的,私人的視角,把一個人內心所見的東西公之于眾,而這些創(chuàng)作,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上,形成了我們對于“我是誰”的定義,解釋了“我們?yōu)楹螘@樣”。這不僅是我們與同代人之間的對話,也是歷史和未來的對話。我們每一個個體也許都被短暫的人生所限,但我們仍然有能力將它延長,使之遠超過生命的界限。我們都是一種集體意識的一部分,通過我們的作品,影像,思維和寫作,而與彼此互相關聯。我們對下一代訴說著,我們是誰,我們曾經是誰,并且可能的話,樂觀地推斷,我們將會是誰。
林櫻
從我的視角看到的是一個堅定用心做事且有才華的人
她是幸運的,有原生家庭的助力。從她的那句不是被要求,而是自己崇拜才去模仿去做。父母都有自己的思想,且并未對她強行干涉。才能使她盡情綻放自己的才華,弟弟能成為詩人。而她也有足夠好的環(huán)境去專注,去思考,去追逐。從她清澈的眼眸,清晰而堅定的話語能感受到她的力量。原生家庭很重要,當21歲的她面對那么多輿論和敵意,她能頂住,當獲得成就之后還能繼續(xù)沉浸在作品中。她是真的熱愛,也有天賦和條件。讓沒有目標而為生計奔波的人感到慚愧。讓人重啟尋找熱愛的決心,設計是有感染力的,設計師本身也是,她眼中的堅定,言語的簡潔有力給人勇氣和力量。
其實每個人如果一生專注做一件事,哪怕并不聰明也能成就一番吧。而我這種隨機打洞的行為,這里面沒有熱愛,但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應該也能做點事情,也不想慌張,或許這也是我的養(yǎng)成游戲的一部分呢,盡人事,同時去沉浸感受。
其實很難說誰的游戲比誰的高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也很難衡量誰的更難,締造者應該早已安排的妥妥帖帖,這一關我們要感受的和要實現的。也許這個締造者就是我們自己。
不要停,哪怕眷戀。(我不知道這句話是在從事實角度說服我自己,還是確實應該這樣,那就這樣吧,反正我現在一直在卷哈哈哈
看完這個紀錄片的晚上, 我發(fā)了一條朋友圈
如果高中看到了這個紀錄片
說不定我也跑去學建筑了
早上起來對著電腦敲下這篇文字的時候, 我在思考這個朋友圈背后隱藏著的信息.
第一個答案當然是
第二個答案當然也是
對, 不僅是當年的信息獲取限定了我的選擇, 現在以及將來信息的獲取都將限定我的選擇. 昨天看到了一句話“ 人永遠無法解決自己都不覺得是問題的問題”, 同樣人也就不會擁有TA還沒有接觸過的選擇. 這里給了我一個警醒, 局限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局限在自己的行業(yè)里, 局限在中國這個國家里, 每個人都給自己織出了一個貌似安樂的“信息繭房”, 然后對外面的世界全然不知. 哦, 原來還可以這樣選擇? 原來還有人可以這樣生活?希望以后我可以有更多這樣的感嘆和驚嘆!
第三個答案就會比較復雜
有一個一直猶豫不決的決定, 現在真的想好放下一切去干了! 如果這也想要, 那也想要, 真的做不成什么,何況再苦的日子又不是沒有經歷過. 干!
我還想說啥來著? 有點忘記了, 等我想起來再來補充吧!
在此影片展現的林瓔的作品中,越戰(zhàn)紀念碑、民權運動紀念碑、非洲藝術博物館等,不少都體現著政治色彩,而林瓔用簡單的形式超越了政治的表象,表達出了其內核。當她設計出越戰(zhàn)紀念碑時,她談論的不是政治,是其中一個個具體的、犧牲的、有家庭的人;當她設計民權運動紀念碑時,她大量查閱資料,嘗試從一段段歷史材料中找到民權運動的精神所在,然后精準地表達它。她更關注具象的人、事物,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和象征物的表達。比如,直接印有烈士名字的紀念碑便比國旗和雕塑形象的表達直接得多,也更加有沖擊力。 其中,她最打動我的作品是她為耶魯大學設計的女性紀念碑。在外觀上,這座紀念碑和民權運動紀念碑有很多相似之處,表達方式也有些許相像——它們都是圓形的,用水表達著一種流動,可她螺旋式的數字設計打動了我。從無數個0開始,在到個位數、十位、百位......歷史隨著水流螺旋式地上升,中國也有“逝者如斯夫”的比喻,水總是象征著時間的流動。雖然當時耶魯大學在限制女性入學的數量,雖然女性教育的發(fā)展仍然道祖且艱,但螺旋是不會封閉的,隨著時間的這個數字會不斷地變大、變長,直到它們不再被限制。 我認為,林瓔很擅長用精準的、具象的文字或者是形式來表達抽象。這是她“強烈和清晰的洞察力”的表現之一,就如她所說,她喜歡直接創(chuàng)作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先搭建框架然后再潤色,因為她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她很直接地、不顧一切的去追求那個目標的表達,這樣的洞察力使她的表達不含糊且有力。保持如此洞察力的關鍵在于,擺脫贅余的象征、朦朧的意象,在眾多意義中找到最本質的意義,不拘泥于復雜的形式,進行準確的表達。這便需要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時保持對文字、信息的敏感,意識到當你為了一個概念、一種情感進行表達時,你其實是在為了哪個具象的人、事、物進行表達,這有關很多歷史、文化背景等周邊信息的了解,也關乎于藝術家本身的思維方式。正如林瓔在被耶路大學授予博士學位時發(fā)表的演講中所說,她關注我是誰,我們是誰,而這很大程度上關乎我們對自身周邊環(huán)境的感知和思考。
我很難想象一個21歲的姑娘是如何面對這些紛亂的事情的,那樣的自信與氣質是如何才能長出來的呢?我是好奇林徽因的樣子,這樣看的話,難怪冰心什么的看她不順眼了。
“把大地切開來”這樣凜冽、詩意、粗獷、直白的想法,無論是不是來自林徽因的侄女,都將奠基為一座偉大的紀念碑
以一種純真的力量超越種族和性別
A blade so strong that cut through everything
美國雖然不是女權先進國家,但那么多聰明智慧的華裔還是能夠在公平競爭中脫穎而出。
I admire her.
高糊畫質無損林瓔魅力?。?!做越戰(zhàn)紀念碑的時候林瓔才21歲,這個設計遭遇了超級多非議,所有謾罵都沖著她來,她作為設計師甚至沒有被邀請參加當年的落成典禮。在聽證會(?)上陳述/捍衛(wèi)自己設計理念時,青澀稚嫩的她緊張到發(fā)言帶著哭腔,但還是堅持己見、絕不讓步。小小身軀,無窮力量!我愛她!
這個表情淡淡的女孩有種觸動人心的能力.羨慕她的才華,嫉妒她的靈感.
獨一無二的洞察源自一個真正意義的“人”
when you accept and admit death, then you can come back to the light of day, the present.
林女士恬淡氣質下透出強大、豐滿的人格。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才能游于藝。我認同她對紀念碑意義的觀點。紀念碑意在喚起人心中pathei-mathos的能力。誠然,紀念碑無法削減人世的苦難或抵消人性的卑賤,但即便如此,它仍能對這種苦難和卑賤給予教誨。
看到一半,被Maya的才華和勇氣感動,一個華裔女生在萬惡的美帝得到認可不容易。然后一查,是林徽因的侄女…好的打擾了
20出頭的她,帶著一個大帽子,遮住整張臉。從這個場面,就能感受到她承受到的巨大壓力了。同時,也見識到她的勇氣和力量。真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人。
她的洞察力確實讓人驚艷,這部紀錄片也準備的抓住了這一點,越戰(zhàn)陣亡將士紀念碑,公民權利紀念碑之類的杰作也在一再闡釋,但這部紀錄片的觀賞性依舊不敢讓人恭維,倒是林瓔的成就和個人魅力更讓人折服。越戰(zhàn)陣亡將士紀念碑確實震撼力十足,形狀如同大地開裂接納死者?!铩铩铩?/p>
是個很有想法和很有實現自己想法的魄力的人。還說自己不會說話,很喜歡她用poetry和novel比喻sculpture和architecture。和civil war紀念碑那里用水來體現每個人都可以改變歷史的流向??赐暧X得這個人金句頻率有點高,有點想看看她寫的東西。
“我的作品,都是基于一個簡單的愿望而形成的。那就是讓人們意識到他們周圍的一切,這指的不僅僅是物質環(huán)境,也包括了人們的內心世界。正是這種愿望讓我在過去參與了一些藝術上的創(chuàng)作。作為一個藝術家,我一直努力維護著作品的完整性,也提醒自己要時刻保持一份強烈而清晰的洞察力。我覺得藝術是,也應該是一種個人的行為,愿意去訴說一些新穎且不為人知的主題。正是通過這樣非凡的,私人的視覺,將一個人內心所見的東西公之于眾,我們才有機會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上形成我們對于“我是誰”的定義并且解釋“我們?yōu)楹螘绱恕钡膯栴}。我們每個個體也許都被短暫的人生所限,但我們仍有能力將它延長,使之遠超生命的極限。我們都是集體意識里的一部分,通過我們的作品、影像、思維和寫作而與彼此相互關聯。我們..."
五顆星全都給紀錄片講越戰(zhàn)紀念碑的前半部分
片子拍得很一般,但主人公本身的魅力太過強大,如此年輕卻擁有如此沉靜而豐富的靈魂和深邃長遠的眼光,對地景空間的認知幾乎有一種出于直覺本能的天賦,并充分融入藝術知識背景與社會事件屬性,所完成的作品超出常人認知,因此所獲阻撓也是意料之中。越戰(zhàn)紀念碑,一道黑色的傷疤——“拿把刀把大地剪開,把大地暴露出來?!苯邮懿⒅币曀劳觯谕恋乩锏膫艜?。
人物傳記類紀錄片的經典范例。作為紀錄片,其實也就4星推薦,但為了林女士的杰出成就,破例額外加一星 。
第一次聽說林瓔,是因為令人震撼的越戰(zhàn)紀念碑。她的設計顛覆了父權意識主導下的常規(guī)紀念碑形式——高聳、直立、巍峨、向上,選擇了將建筑深埋于地下,V字形的黑色傷口在大地上綿延,大地母親塌裂一角,仿佛向已故的亡靈張開懷抱,具有震撼人心的悲憫力量。碑體銘刻的五萬多個名字與后人相逢,在這個生者與死者相聚的時空里,第一次,被記住的是人,而不是政治。但不知道的是,21歲的她當時居然面臨著那么多阻撓和爭議,一路走來頗為不易。林瓔真的太有人格魅力了,天賦卓絕,清醒、洞察、強大、勇敢,好喜歡她啊,決定立即去讀她的《雕刻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