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體貼的運動健將保羅愛上了學校?;?,但他實在不善言辭,于是決定僱用內向的高材生艾莉幫他展開追求,毫不相干的兩人也因此成為朋友。然而,艾莉發(fā)現自己竟然也對?;óa生好感,她和保羅的友誼因此變得複雜。本片為編劇兼導演伍思薇的最新力作。
無論是《Saving Face》還是時隔15年后上映的《The Half Of It》,背后都蘊含著Alice Wu本身的個人經歷(可以說是個人經歷改編),劇中主角的個性都是導演細心雕琢出來的,她和自己筆下的角色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其實單一面向的同性情誼并不足以概括這兩部電影的主題,導演試圖在電影中展示的是主角們對自我認同的探索過程,而這期間伴隨著情感、文化、階級等等成長的羈絆。
《The Half Of It》背景設在一個白人占主體的美國小鎮(zhèn),主角Ellie Chu和她爸爸是小鎮(zhèn)上顯眼的POC(people of color)居民,Ellie除了幫同學代寫作業(yè)賺點錢補貼家用以外,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可以說是她沒有什么朋友,直到某天學校橄欖球隊的運動健將Paul因為一封情書誤打誤撞進入她的生活,Ellie沒想到的是,接下來的故事不止是代寫一封收費50刀的情書這么簡單。
Ellie原本的生活圈子被打破,她的生活中多了兩個人,一個是熱情大方的直男Paul,一個是Paul的追求對象Aster。面容姣好的Aster是學校里風云人物(Big Man)的交往對象,鎮(zhèn)上教堂執(zhí)事的女兒。Paul形容她「漂亮,聰明,善良」。但表面風光的Aster也有自己的煩惱,經常手不離書的她似乎和身邊的群體有點「格格不入」,無論是其他女生背地里的閑言碎語,她的拉美移民家庭背景,還是宗教有著很大存在感的小鎮(zhèn),都讓她和Ellie一樣,在某種程度上在自我認同上掙扎著,游離在主體文化的邊緣。
但是一封無意的「代寫情書」,陰差陽錯地把小鎮(zhèn)上這兩個孤獨的人拉到了一起。Ellie對她的文學課老師說,「你知道終于遇到和你同齡又懂你的人是什么感覺嗎?」——我猜就是找到了「the other half」的感覺吧。文字讓這兩個孤獨的靈魂找到了慰藉,進而慢慢相互吸引、靠近(不得不說這真的很柏拉圖,但是畢竟是電影,總要有一點浪漫想象的不是嗎)。
之所以想說「愛不止一種形式」,是因為「愛」本身就是像洋蔥一樣蘊含了多層情感的存在,在這么多層層疊疊的面向中,某些情愫不總是那么涇渭分明,特別是友情和愛情之間的界限不總是那么清晰,而影片的一大焦點就是處在青春期的主角們情感上的自我探索歷程。在這個保守落后的小鎮(zhèn)里,家庭生活在主角們的人生中也充當著很重要的角色,這個時候父母的理解與支持對于主角們的成長也會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無論是Ellie那表面沉默寡言但行動上對女兒關懷備至、鼓勵她去追逐夢想的父親,還是和Paul一樣性格開朗、包容的母親,他們都是主角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支柱。
而關于Ellie和Aster的互動,已經有不少友鄰的精彩分析了,在這里只想補充一點薩特的存在主義。薩特在影片中的存在感不遜于宗教和上帝。薩特是法國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存在先于本質,人的本質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取決于人的生活方式本身。但人又無時不刻不生活在他人的目光之下,這種他者的評價、外在的界定對于自我來說是一種束縛,因而薩特說「他人即地獄」。這一點印證了片中主角們的生活經歷,拘謹內向、避免出風頭的Ellie,和一群性格迥異的人混在一起、隱藏自己真正愛好的Aster,還有背著母親改進祖?zhèn)飨隳c配方的Paul,他們都被禁錮在他人設定的某種「標準」之下,但隨著故事的發(fā)展,他們的人生都開始發(fā)生某種積極的變化。
薩特曾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寫道,「真正的問題不在于上帝存在不存在;人類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并且理解到什么都不能使他掙脫自己,連一條證明上帝存在的正確證據也救不了他?!褂幸馑嫉氖?,影片中Aster兩次對Ellie說愿她找到自己的信仰。我的理解是這種信仰不是某一個神,而是對于Ellie來說值得去信奉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薩特存在主義中的本質。Aster是在鼓勵Ellie在接下來的人生中繼續(xù)去找尋真正的自我,確立她的本質——這就是她的「信仰」。
看了一些導演的訪談,特別喜歡以下這兩部分,附上簡陋的翻譯,對原文感興趣的朋友請見文末的網站鏈接:
第一部分「關于異性之間的情感」
我對真實的經歷進行了虛構。比如說,我的母親并沒有在48歲的時候懷孕,就像《面子》里面的那樣,但是我確實在劇本里寫了。因為當時我的母親正在經歷她生命中的一段困難時期,我真的很希望她能通過這部電影感受到自己的人生還沒有結束,事實上,也許她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注:當時Alice Wu想借《面子》這部電影向母親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所以這就是我寫作的動力,而在《The Half Of It》中,我想具體探討愛的本質。我們生活在一個崇尚浪漫愛情的社會里。從我們出生開始,所聽到的故事都是關于試圖找到完美的另一半或完美的感情——這不是說找到最好的朋友,而是指找到浪漫伴侶。我無疑是聽著這些故事長大的,但當我回過頭想,我意識到我人生中第一個真正的好朋友是一個直男,當我在大四的時候以同性戀的身份出柜后,他幫了我很多,讓我坦然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因為當時我的父母并沒有和我說話。那時候我感受到了那種被接納的感覺。
當時我想要搞清楚的是,別人怎么看待我們之間的友情,特別是在那個年代?那是1990年代早期,我想,男孩和女孩在一起的時候,大家會憑直覺認為你是異性戀。如果你們是朋友,又都是單身,別人會猜測你們到最后會以約會告終。但如果說這本質上是你遇到了靈魂伴侶,卻完全沒有想和對方發(fā)生性關系的欲望呢?那么這種關系該如何定義?這是我很長時間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一直在探索親密關系和愛的不同層面,特別是這種情感又和最后發(fā)展為浪漫關系的傳統(tǒng)形式有所不同的時候。我覺得特別有趣的一點是,如果是女同性戀和直男的親密關系,那是什么關系?而且這種關系也不是完全沒有浪漫因素,這才是有意思的一點。所以我想這就是我寫《The Half Of It》這個劇本的動力,它最初應該是一個主角們在20多歲的時候想通了的故事。
但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意識到這可能會是一部電視劇,因為有太多的層面要探索,我不知道該如何把它們塞進一部電影里。但后來,記得在飛機上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應該把這個場景設置在高中。部分原因是在高中的時候,你所感受到的每一種情感都像是人生中的第一次,對吧?因此,一切情節(jié)都得到凝練,這樣我就可以迅速地覆蓋到很多情感領域。在很多方面,這是一個關于你遇到了你認為是地球上唯一也是最后一個和你有聯結的人、而這個人最終改變了你的人生的故事。Paul這個角色對于Ellie來說就是如此,在電影開頭的時候她根本不會覺得這個男生會給她的生活帶來什么。但到了電影的結尾,他們之間的聯結產生的力量成為了他們人生中前進的動力,這是我想在電影中探討的一點。
而高中的好處是,一旦你進入了社會,這個環(huán)境會讓你的友誼根基越來越窄。假設你上了大學,那么它就會把你的朋友圈進一步縮小。你考上了哪種大學?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你屬于哪個經濟階層?很快,不知不覺中,你就在某地扎根了,你的朋友都和你都有些相似。但在高中,你真的可以遇到非常多樣化的群體,而這些群體都在一個非常狹小的地理空間里(像電影里的小鎮(zhèn))。在這種情況下,就像Paul處在他的運動狂社交圈里,Aster是在那些受人歡迎的富家子弟的社交圈里,然后,Ellie是完全在屬于她自己的一個圈子里。這三個圈子的人一般不會有真正的交集, 而在故事里頭,他們發(fā)生了碰撞。這讓他們三個人都進一步對自己有了不同的了解。我認為高中提供了這樣的可能性,無論是階級差異還是種族差異,學校的同一個走廊里匯集了最廣泛的差異性。
第二部分「關于結局——這不在于是誰追到了那個女孩(It's not about who gets the girl)」
這很有趣,你可能會因為最后Paul和Ellie沒有在一起而失望,又或是你可能會因為Ellie和Aster沒有在一起而遺憾。(笑)在推特上有一個蠻有聲勢的小組,里面有在討論「如果Ellie和Aster沒有在一起,她們的人生會是…」。但事實是,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劇透,目標從未實現——有趣的是,我在角色身上進行了某種顛覆性的切換,開始時讓人感覺就像是一部浪漫喜劇,然后我將其切換到中間,因為現實情況并不在于誰追到了那個女孩。我覺得這是一個最可能的皆大歡喜的結局,在我看來對于三個主角來說尤為如此。如果Ellie試圖假裝下去,她深深暗戀著Aster,也許她是同性戀,也許她是雙性戀,誰知道呢?她才17歲,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fā)生。但是我們肯定知道的是她可以對同性產生情愫,對吧?而且我認為,她沒有對Paul產生浪漫的感情。實際上,這并不完全符合她的發(fā)展軌跡,也不適合她。
而對于Paul來說,其實我覺得,是的,他可能是喜歡上了Ellie,但我覺得他不清楚自己喜歡Ellie的什么,他的想法很混亂,因為在他的腦海里,男生和女生在一起只能約會,對吧?他沒有任何女性朋友,我覺得這種情況對于只有男性朋友的直男來說是經常發(fā)生的——他們和一個女生發(fā)展成為朋友,而他們對此唯一的解讀是,「那么,我們一定是在約會?!沟@不一定是真的。而我真的希望最后的結局對于這三個人來說都是成就時刻, 因為如果你想,如果故事的結局是Paul和Ellie在一起,只因為Ellie是這個小鎮(zhèn)上Paul唯一的女性朋友,那么這不是一個圓滿的結局;又或是Ellie和Aster在一起,然后他們都被困在這個保守的小鎮(zhèn)上,這也不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最圓滿的結局應該是對每個角色的發(fā)展來說都是最好的結局。對Ellie來說,那就是有機會去追求她的夢想,去格林奈爾學院讀書。對Paul來說,終于可以對家人說,「嘿,聽我說,我有個想法。」這可能看起來很傻,但實際上我覺得這對他來說是個巨大的成就,他研制了自己的香腸做法,他的家人現在不再忽略他所說的話。他要把他的家庭從經濟上拯救出來,這對他來說是最好的事情。而他所在做的事情是他所熱愛的,也是他想擁有的一切。而對于Aster來說,她終于可以說,「你知道嗎?我又開始畫畫了,我想上藝術學院?!惯@對于17歲的她來說,是最好的結局。其實電影的結局也是新的開始,不是嗎?這些角色又不是90歲即將離世的老人。退一步說,如果他們即將死去,那么當然,為什么不先聚一聚呢?(笑)
但他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所以如果是遵循老套「然后他們如何如何」那樣,這實際上并不是最好的發(fā)展。但我想現在的觀眾們已經成熟很多了。我想說的是,浪漫喜劇有時在某些方面感覺就像童話故事,它們就像這種有趣的幻想,故事在那里繼續(xù)往前發(fā)展——并不是說兩個人不能找到對方并且非常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是我們現在也知道的,在鏡頭停止播放之后觀眾會想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他們會繼續(xù)在一起嗎?他們會不會離婚?可能會有很多很多事情發(fā)生。所以,其實我覺得你要做的就是要真實地對待你的角色,給他們真正的幸福。如果是真的應該和那個人結婚,很好,那這就應該是電影的結局了。 對于這三個角色來說,這種童話般的浪漫幻想不是他們的圓滿結局。而且我想作為一個電影人,你的角色就像你的孩子一樣,所以你要給孩子們最好的東西。
訪談鏈接??//collider.com/the-half-of-it-director-interview-alice-wu-netflix/ and //collider.com/the-half-of-it-ending-explained-netflix/
P.S. 本人是NPR死忠粉,剛好NPR也采訪了伍導,提到了一些創(chuàng)作的心路歷程、身份認同問題和親情關系,可以說導演是誠意十足了。翻譯了一下放在了豆瓣日記,感興趣的友鄰請移步 ??//www.douban.com/note/761177506/,歡迎交流呀??
P.P.S. 導演Alice Wu解說The Half Of It ??http://www.bilibili.com/av710600640
看完電影在床上躺著睡不著,反復回想電影片段,突然發(fā)現溫泉那一部分隱藏了好多信息,為我們補上了一部分電影里極少描寫的愛斯特的內心戲。以下是我解讀:
1.溫泉部分中,愛斯特一開始是全裸,但是最后身上穿了一件黃色衣服。而艾莉一開始穿的是條紋衫加黃色衣服,但是最后只穿了條紋衫。所以,愛斯特身上那一件黃色衣服是從艾莉身上扒下來然后穿到自己身上的。但是片中并未告訴我們溫泉中愛斯特“調戲”艾莉穿太多衣服之后發(fā)生了什么,而我認為正是在這一部分,愛斯特愛上了艾莉。
2.溫泉部分的一開始,艾莉很拘謹,直到愛斯特過來扒她衣服依然很拘謹。但是溫泉部分的最后她們竟然頭對頭地漂在了一起。說明兩人通過在溫泉中的互動和交談,從最初帶著慌亂和不確定的試探關系,發(fā)展出了非常親密的情感。也就是說兩位女主的心在溫泉部分的結尾無比地靠近了。
3.大家可以試想一下愛斯特從開始扒艾莉的衣服到最后把艾莉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和艾莉發(fā)生了多少肢體上的接觸。觸碰到自己喜歡的人(哪怕只是碰到胳膊碰到手)會產生怎樣程度的心動,相信這一點大家在生活中都在切身體會,無需我多說。
4.愛斯特在送艾莉回家的時候說了“祝你找到信仰”。這句話,以及“異教徒”這詞也多次從愛斯特嘴里說出,而且她父親是牧師,所以可知她的宗教觀念非常虔誠。但是和艾莉在溫泉的相處顯然動搖了她的信仰(同性戀為基督教原教旨所不容)。證明這一點的證據在她當天晚上去見保羅時呈現了。
5.當天晚上,艾莉回到家中,而愛斯特則去找了保羅,然后發(fā)生那個讓艾莉心碎但是在觀眾(至少是我)看來十分突然的吻。關于這個吻,我不認為是愛斯特喜歡保羅然后情之所至的吻,我更傾向于認為它和《新廬山戀》里面女主最后在機場對男二的吻(女主吻完之后對男二說接吻的感覺不對從而確認了自己對男主的感情并回去找男主)。
因為愛斯特找到保羅之后第一句話就是“你信上帝嗎?”,搞得保羅都一頭霧水。在保羅說“信”之后又類似于自言自語地說“是啊,你當然是信的”。這說明她對艾莉的感情深深動搖了自己對上帝的信仰。所以在這段對話陷入短暫沉默的時候,愛斯特突然吻了保羅,情形之突然讓人很難感覺到這一吻中有什么愛意。所以我認為這一吻是愛斯特在向自己證明自己是異性戀。也正是如此,吻完保羅之后她笑了一下。一方面是因為多少有點害羞,另一方面則似乎是在心里對自己說“看,我吻了一個男生,我不是同性戀,我不會下地獄,我仍然是上帝虔誠的信徒”。
(關于Aster對保羅的提問,評論中豆友“漫游太平洋”有另一種更加細致解讀,與溫泉部分的對話結合地更加緊密)
7.綜上,愛斯特通過溫泉的那一天徹底愛上了艾莉。因為她和艾莉一樣都是從來沒有在同齡人中遇到懂自己的人的人,所以在艾莉說出那幅畫(就是那朵花)中“勇敢的一筆”在哪里之后,愛斯特立刻改變了全天的行程并和艾莉約會,因為她太想了解這個懂自己的人了。而這個過程中,愛斯特肯定是越了解艾莉越覺得她就是那個“the other half of myself”,所以才會在去了車站之后又帶著艾莉去了自己的秘密之地(溫泉)。所以毫無疑問,愛斯特愛上了艾莉,而且不要再說什么友誼之愛了,友誼之愛會動搖基督徒的信仰?
最后對于大家可能產生的反駁做兩點的“預先”的回應:
1.愛斯特穿艾莉的衣服是因為俯拍的時候不露點,問保羅關于信仰的問題則是因為她相信保羅的出現是上帝在她糾結要不要拒絕崔格時的“啟示”。對于這一點,我想說,如果硬要這么解讀,好像也可以。但是這樣就強行把愛斯特“掰直”,那本片中對會飲篇的引用就白瞎了。
2.愛斯特最后仍然對艾莉說“祝你找到信仰”,這是不是意味著愛斯特死守教義呢?我認為當然不是。因為經過教堂戲部分,三個人都對“愛”有了更深更多元的理解,而且保羅媽媽在教會說出“你是同志我也愛你”也象征著教會對同性戀的接納。所以愛斯特最后的那句“祝你找到自己的信仰”,是一句單純的祝福,祝艾莉可以“成為自己”的意思。
我們都曾是笨拙的愛人,情竇初開時,那永遠汗津津的手心兒,語無倫次局促不安的模樣,恨不能以死相許的愛情--是啊,那個年紀,除了正在蓬勃的生命,有什么可以獻給最愛的人呢?沒有名沒有錢,只有一顆一心一意對你好可以為你去死的心。還有,這笨拙還在于,這時的人們,眼里只有一個愛人,其它的一切都可以犧牲。
大學時有個女孩兒,美麗,大方,乖巧,許多男生都喜歡她,社團一起聚餐吃飯時,她總是宇宙的焦點--盡管她自己可能渾然不覺,一群男生,很自然的爭先恐后為她倒可樂,給她夾菜,和她交談講笑話,坐在旁邊的女孩兒,和男生們一起,笑著鬧著,喝了許多酒,醉醺醺的離開了。有男生對我說,女孩兒喝醉了真失態(tài)。許多年后我們又一次一起吃飯,她告訴我,那天我很難過,所以喝了很多酒。雖然誰也沒做錯什么,但我也覺得愧疚。如今想起,這就是青春期笨拙的愛,純真,熱烈,但也會傷人很深。那時我們不知道什么叫做愛,不知道人生的路程還有多少的風景和暗礁,更不明白愛情不是只有奮不顧身的一種。
Alice Wu這部《half of it》就是部這樣的電影,非常奇特的三角戀愛,發(fā)生在情竇初開的高中。取材上很討巧的包含了同性戀,少數族裔等多種政治正確因素,但我相信導演并非刻意為之,她之前的電影《saving face》(面子)也是一個同性題材的,而且最終主角出柜在一起了。這部電影的結局是開放的,她們之間的感情也許只是青少年模糊的無明確指向的感情,她們二人的壓抑各有所本,前者是亞裔單親家庭的自卑,后者是嚴格的宗教家庭清教徒式的壓抑,在這種特殊環(huán)境下,無論同性異性之愛都沒有體驗過,所以才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為青春的心事被人理解而感動哭泣。也許那并不是愛。
在對于這種青春期愛情的表現上和《藍色大門》異曲同工,這部把桂綸鎂由一個西門町女生推成明星的《藍色大門》非常經典之處在于它表現青春男女的煩惱如此細膩深入。這時候女生的煩惱是我不知道我會不會愛男生,而男生的小秘密僅僅是“我尿尿是開叉的”。
據說人臨終的幾秒鐘,一生的歡欣愉悅會在眼前一一閃回,這樣看來,死并不痛苦,起碼最后幾秒鐘是快樂的。無論電影還是文學,能喚醒人內心深處的歡欣就是成功的作品。青春片如果拍得好會非常成功(例如《那些年我們愛過的女孩兒》)因為它能給人一種臨終體驗。
我看了導演手記,她說她出柜后第一次心碎不是因為一個女孩兒而是因為一個直男。這個直男是她的好友(藍顏知己),她幫男孩追女孩兒,追到了但最后還是分手了,男孩說,你知道的,她是拉拉,你不要誤會,女孩兒說:我知道,說實在的,我不介意你們睡覺,但我介意你們的親密關系。愛情是自私的,充滿嫉妒的,哪怕是對另一半的好友。
在此基礎上,Alice wu構思了這個劇本。
通過《Lady bird》知道了沙加緬度 (Sacramento),通過《hafl of it》知道 Squahamish 這兩個加州的小城,風景挺不像美國的。電影里非常好玩的一個細節(jié)是Paul的媽媽看到孩子搜索: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同志,以為孩子是Gay,在教堂里他忽然站起來說了一段話,他媽媽誤以為他是Gay,擁抱他說,孩子,就算你是Gay媽媽仍然愛你。他說,我不是。媽媽說,哦!謝天謝地。然后他說,我覺得我們家的臘腸配方要改改,他媽媽大怒:不能改,那是你姥姥留下來的,老祖宗的配方堅決不能改!然后就開始揍他。這段兒笑死了。
演員演的都挺好的,只是看著演Ellie爸爸的演員非常面熟,居然是《九品芝麻官》里的常威鄒兆龍,他在這里文質彬彬。
總結:
1. Eillie肯定是LGBT,可能是彎的,也可能是雙,甚至以后可能是pansexual,導演不想定死。
2. Aster性向不明,導演說不管怎樣他們都是十七歲的孩子,在一個非常保守的小鎮(zhèn)長大,他們并沒有接觸太多關于“性向”的概念的機會。
3. 導演自己認為在溫泉時Aster的情感大大轉變,她似乎能夠隱約覺察到什么,但又不夠確定,也沒有勇氣去承認。而這種情況也曾經發(fā)生在導演本人身上(也是我的親身經歷2333)
4. 導演總后還是以“我們啥都不知道啊???♀? 未來皆有可能” 的態(tài)度收尾。這篇訪談的作者也提到了,這種“代筆被發(fā)現最后女神和代筆愉快地在一起的”經典青春片套路(比如經典迪士尼電影灰姑娘的故事1和2,一個搞舞蹈替身一個搞假唱)在這里沒有出現,而是刻畫了友情的復雜性。訪談作者認為,導演沒有把劇情落入俗套,寫成一個“只要有共同語言就能把到妹”的爽劇。
5. 我對結局的看法很矛盾,一方面很贊同這種復雜性:看著保羅小哥十分講義氣地和racists對峙,以及傻乎乎地和Eille爸爸拍面餅時,就明白Paul這個角色的重要性,絕不是一個工具人的定位。電影三人的關系在我看來就是一種平淡版的春希雪菜東馬關系的感哈。
6. 最后,道理我都懂,但我還要糖??
抱著雙女主結局是否he的視角來觀賞,到后面進度條預警我意識到不要想過分磕糖了... 但有一點不要質疑倆人之間的情感!就兩位女主之間的感情線來論,以下幾點是我磕到的(我承認本小姬崽狹隘了點)
1.在課堂上的所有學生相互交流著調侃楚的短信時,Aster唯一一個低頭沒有理會的人,后來還主動幫艾麗楚撿書本還搭話,表示她注意到楚四年里都去她爸爸的教會,這意味著...?楚這時完全愣住了(保羅這時還沒有插足進兩位女主之間且楚已經注意到Aster)好像兩人不同尋常般的意義從這開始了?
2.如果你質疑過Aster對楚的愛,請看這條線...她們在廁所里遇到,Aster在楚背對自己的情況下,下意識低頭縷了頭發(fā)夾在耳后(女孩子們懂什么情況下會這么做哈)兩人鏡子里對視一眼,這細節(jié)可腦補,姬情溢出屏幕了...
3.楚答應替保羅寫信給Aster,后來兩人傳送消息,還有五筆做畫。這幾個月期間兩人來來往往,上升到精神領域里,就只有她倆互相感受到了懂對方的內心,這就和保羅本身脫離開了吧..于我而言細節(jié)殺死一切
4.她們泡溫泉這段..對話交流眼神交流,Aster靠近楚脫..自己磕吧。
5.教堂求婚這段,楚直視自己感情后,愛需要勇氣挑明了一切。“you?”是你,寫信,傳送短信,懂Aster的同齡“男孩”,勇敢的那一筆。原來是楚(Aster后來也承認曾經想過有可能是她)結尾毫無疑問楚勇敢吻了Aster。對于校園里的故事,往往最后一筆不在于糾結以后是否能在一起,反而曾經對彼此青春留下過印跡,就足夠了。伍思薇導演對同性之間細微的情感表達太愛了。
以上內容是按自己喜好的角度來選擇如何觀賞這部佳作,我還會看第二遍、三遍...再去斟酌吧。
看了兩條采訪片之后,頓悟為什么喜歡這部電影。校園情聖這個譯名很不到位,故事場景雖然設置在高中,但是絕不是講一個校園愛情故事這麼簡單。想起前幾天ted talk講哈佛著名的75年幸福感研究: 那些有和諧的社會關係(朋友/家人/社群)的人活的最久同時幸福感指數也最高。
愛情不是人生的全部,找不到靈魂伴侶也沒有關係。
中學時代身邊有過兩個Paul,就像電影里他強吻Ellie,有一個異性朋友在我有女友(初戀)的情況下提出要跟我開房,她知道后很生氣要我和他劃清界限。大學很幸運又遇到了一個Paul現在我們都還保持聯絡,但是中間有一個大插曲。在我和初戀分手后,她扔下我們所有的回憶在我們一起住過的小房子里,我受不了就讓Paul來陪了我?guī)滋欤瑤臀野峒?。那幾天我就一邊收拾東西一邊啜泣,半夜睡不著坐在床邊哭,他就坐在我旁邊聽我哭。有一天晚上他前女友的朋友看到了,指控他出軌,整個專業(yè)甚至學院的人都因為他前女友的朋友圈認為我是小三。所以當我聽到Alice那句:我們從小到大被教育愛就是這一種模樣,我哭得撕心裂肺。
喜歡她處理結尾的手法,但不喜歡看到這段青春愛戀就這樣結束。(如果要拍續(xù)集,請給兩位女主特寫)中間穿插很多冷笑點活躍氣氛很可愛;教堂的那段表白、街道中的吻,成功讓我坐上時光穿梭機。也只有學生時代才會有這麼多小心思吧。
聽她講到大四和父母出柜的故事,說不知道該怎么用普通話表達gay,因為從小到大從來都沒有接觸過。(誰不是呢/我想這也是她主業(yè)寫代碼副業(yè)拍電影的原因之一吧
She’s a talented storyteller, inspiring all of us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is fuckedup world.
Phd風評被害
最后教堂那場獨白,淚目了。不是愛誰,也不是跟誰在一起,其實這些都不重要,而是逐漸學會什么是愛,懂得愛,人也就跟著成長了。甚至不光是女主,還有那個男孩與?;?,同樣在這個過程中懂得什么是愛。很舒服的一部青春片,雖然在劇情設定和人物設定上,會有不少之前影片熟悉的影子,但在此基礎上,還是做了很多有趣的突破。情感的描繪很細膩,搞笑的地方也很搞笑。某種意義上,人家也是網大哦,想起今天上線的另一部網大。
“大鼻子情圣”亂入“藍色大門”,他愛她也愛她而她愛她的故事。三個主角都很可愛,就像一個可愛的等邊三角形。若干年后他們會無比懷念這段校園時光吧,墻上的涂鴉、一起泡的溫泉、幫著摳開的養(yǎng)樂多,還有那個追火車的人——點點滴滴都是青春...(就性取向話題而言,跟“面子”相比是倒退了,這個倒退與伍思薇的個人能力無關,而在于美國的右轉)
最喜歡的部分是:在大部分電影里愛情被形容成電流,穿過不同的環(huán)境性格與困境最終讓兩個靈魂感受到相遇,那是被夸大的萬中無一的偶然性;而這部電影里愛情被描繪成河流,不同的靈魂都會浸入其中,趟過去,去想去的地方。
和十六年前相比,青少年愛情反而多了一點復雜和成熟。這“狗血”的大三角拍得還挺有趣。BTW,細膩且有趣的直男真是太少了。
她是社恐學霸,他是無腦運動員,她是緋聞中心的花瓶。表面上是情書意外把三個人聯系在一起,實際上是三個有趣的靈魂彼此發(fā)現的過程。女主說,送別的時候追火車的人是笨蛋,看到對方追火車后流眼淚的人也是笨蛋——然而等到真有那么不舍的時候,誰又能不做個別人眼中的笨蛋呢?
我認證拉拉nerd愛寫email和信。真是好青春好可愛的電影,拉片需要你伍導。
Paul問Ellie到底啥時候能跟Aster約會 Ellie甜蜜地說(互相寫信)就是在約會——真實地笑出了聲 女同性戀真的 雙方不主動真的要一輩子線上了 墻上互動真實浪漫 感情戲頗為狗血 最后教堂戲略尬 特別喜歡那一段兩個人說喜歡Aster的理由 Ellie在暗處 Paul 在明處 一段不(能)被看見的暗戀大概是不少青春期的男女ji佬都有的吧 情懷4星
最喜歡的是泡溫泉那段,穿得太多是俄羅斯套娃哈哈哈哈哈!Paul媽媽誤以為Paul是gay之后的反應好暖心。肚子里沒點墨水還追不到心儀的女孩了…不說了滾去讀書。伍導演別碼代碼了,眾籌給你拍片(不是)爸爸長得好像尊龍
好可愛一姬片!青春校園物語,氛圍上讓人想起《愛你,西蒙》。重點是伍導怎么對中國女同性戀的狀態(tài)拿捏得如此精準?。?!紅格子襯衫、秋衣套T恤、一臉生人勿近姐只搞學習不搞你、對心動女生永遠只擠眼絕不開口約、撩妹全靠拼學識、不愛見面愛網聊,網聊絕不發(fā)emoji因為要酷,每一項都活靈活現??!姬急跳墻張嘴就問“這是闊葉樹嗎”簡直笑到我錘床?!具@就是我在《愛你,西蒙》評論中談到的想看到更多的那種LGBT青春片,不需要多么苦大仇深和曲高和寡,只是要補齊LGBT人群在青春校園這個最簡單的電影類型中太久的“不在場”罷了?!?/p>
“愛混亂又復雜,可怕又自私,還要足夠大膽” 伍思薇編劇功力了得,這么一部輕喜劇把四角關系、華裔家庭、愛與信仰等拍的笑中帶淚,奇怪而又可愛。鄒兆龍出演、陳沖另類客串都是驚喜?!芭c眾不同的好處是,沒人要求你跟別人一樣” 觀影體驗跟《藍色大門》《愛你,西蒙》《電子情書》如出一轍的輕松愉悅?!澳阌猩類圻^一個人嗎?愛到你不想讓對方改變任何地方”、“我一直以為愛只有一種方式,但是它有很多種”…愛可以是俄羅斯套娃般的衣品,可能是畫作邊緣孤單卻充滿希望的一筆,也可以是嘲諷追火車自己卻上演的幸福。
預告片很好看,從四月就開始等待,看完,個人認為,預告片比正片好看。
人到中年還在為別人的青春流眼淚。
人是追不上火車的,但是你會覺得為了心愛的女孩而追著火車跑的男孩很傻么,不,你其實很感動。愛情這件事,始于自欺,止于欺人,一開始你總要說服自己去相信些什么,去做些平時不會去做的事,它混亂、愚蠢,但是毋庸置疑的,也很勇敢。
喜歡的女生脫衣服了,原地 180 度立定轉身,目光斜上 45 度聚焦,"are these deciduous trees?" 哈哈哈哈哈哈還有什么能比這更姬的!
Not every gay person has to go through the "self-identification" stage, and I was impressed that the film didn't exaggerate at this point. Because this is just a story about...love...
伍導對自動售賣機有執(zhí)念,掉地下的那些養(yǎng)樂多撿回家繼續(xù)喝了嗎
體育生是不是有兩種極端,一種踏實勤勞憨厚,一種油膩自我感覺良好?這是我近年來看過的最好的青春校園喜劇電影。cp自由組合都很好,但誰也沒有和誰在這個電影里最后在一起也很好。
Love is messy and horrible and selfish ... and bold ——Ellie Chu
這也是Alice Wu的自傳吧,和saving face有太多相似處,可是純情了...竟然看到陳沖女士照片出演哈哈哈真是久活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