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思晨(鐘楚紅飾)自廣東農村偷渡至香港,匿居于山間木屋區(qū),與同為偷渡客的一群打工仔同居一室,迫于生計,淪為眾男泄欲工具。泰國華僑江遠生(萬梓良飾)客居香港,流落街頭靠打黑拳謀生。一次江遠生與黑道人士發(fā)生沖突,躲避之際偶遇孟思晨。孟思晨助江遠生藏匿,二人結下露水之緣。后思晨經人介紹認識獨守空房的老木匠(關海山飾),答應為求子心切的他生子,條件則是與其同住并獲取港人身份證。生活安定后,思晨又遇遠生,二人互生愛意,偷偷幽會。遠生的一身武藝被黑道老板(曹查理飾)看中,力捧其成為職業(yè)拳手,并許諾總決賽勝利后送其去美國栽培。不料總決賽之際,老板命其打假拳,并強迫其服用興奮劑。而與此同時思晨看到“懷孕婦女不能赦免遣返離港”的新聞,萬念俱灰。到底這對苦命鴛鴦能否看到人生曙光?
香港新浪潮導演蔡繼光1983年的著名劇情片。以深度寫實的手法表現(xiàn)回歸前香港的焦慮不安,人性化的敘述手法感人至深,獲得1983年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是港片迷不可錯過的經典。
女主思晨,懷著一個迷惘的夢想,逃脫內地到香港謀求發(fā)展,卻夭折于一張“身份”的證明,夢想告退,淪為男人的玩物和生育的工具;男主遠生,有著明確的目標—賺錢,靠著打黑拳謀求生計,但最終成為上層人的玩物,夢想在資本游戲的戲弄下破碎,留下一副殘破的,傷痕累累的軀殼。
電影里仿佛有一道無形的門,界限分明的劃出兩個世界。門外金碧輝煌,燈紅酒綠,是繁華都市,富人評選著香港小姐,數(shù)著鈔票,搖晃著酒杯怡然自得;門內廢墟林立,穿著殘破的平民為著基本的生存出賣一切,女人出賣肉體,男人出賣體力,性是最廉價的娛樂。表現(xiàn)上層社會的殘酷,同情底層的人在階級壓迫下過著麻木而悲慘的生活,這就是電影的第一層解讀。
電影里還有一個值得品味的細節(jié):木屋里,寂寞的男人在夜晚找思晨紓解欲望,而地上目睹這一幕的青年,將一本書放在自己的臉上,眼不見為凈,這本書,便是魯迅的《吶喊》。如果說第一層的解讀,重點在于階級的壓迫,而這一個場景的出現(xiàn)怎是把焦點移向普通人本身,第二層主題,也就是《吶喊》的主題—關注普通人的精神“病苦”。
在木屋里,是一群沒有“身份”,掙扎于生計的青年,收留女人居住,代價是肉體交易,他們沒有目標,找不到人生的出路,每天渾渾噩噩,活在一種“無事的悲哀”當中;老木匠,年過五十,人生中唯一的目標就是生個兒子,為了這個目標,可以養(yǎng)一個妓女疼愛,做老婆,而當這個目標破滅之后,整個人便顯出絕望的猙獰,人生也陷入無望。包括男主,女主,這些人,都是最普通的人,他們的生活單調乏味,沒有道德約束,以原始的“欲”的追求生存,江遠渴望金錢,思晨沉溺享樂,老木匠順從繁殖本能,雖然飽受著壓迫,卻依然順從著上層階級或者傳統(tǒng)觀念設定的規(guī)則,沒有絲毫反抗之心地接受著不平等的社會帶來的苦難,人的精神被囚禁,這是更深層的悲哀。
然而電影里最令人唏噓的,則是男女主的愛情,愛情在這部電影里,不僅充當男主女欲望和精神的寄托,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身份—它是思晨找尋自我,逐漸成長的象征,這就是電影的第三層解讀。
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總要給自己一個“身份”,沒有“身份”,人便陷入迷茫。當我們出生,第一個身份是兒子/女兒,逐漸,我們擁有學生,丈夫\妻子,父親/母親……的稱呼,這些身份都是我們獲得存在認同的標志,而女主思晨,是一個不被城市認可的人,她的所有行動都是為了一張小小的身份證,身份證是她新生活的第一個目標。這個設定很好的拋出了一個命題:當拋去社會賦予我們的諸多稱號,我是誰?如何能證明我存在的意義。
電影里給了一個烏托邦式的回答——愛情。愛情使思晨認識了自我需求,愛情使她有了向往,學會思考。雖然電影最后,兩個人一無所有回到原點,但他們擁抱著舔舐傷口,愛情會是他們前行重新生活的最大動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對世界的關注點越來越遠離那些只可遠觀下的“偉光正”,而更愿意體會細膩的東西。該片讓我有了興致寫長文的,不是還沒成為《大佬》的萬梓良的打拳奮斗史,畢竟這不是《洛奇》電影,香港也不是美國。讓我饒有興趣的,是看片頭的香港老建筑。一邊看一邊對比和思考著:不知道當年這些樓宇,有多少保存到了現(xiàn)在。然而正真開始讓我驚心的,卻是滿臉寫滿“封建”二字的老太婆,對紅姑說的一句“香港沒他們說的那么好,你走吧?!?/p>
這句話讓我想起之前在知乎首頁上隨機出現(xiàn)的一條帖子,問題大概是“如何評價外地人對杭州的評價-杭州也太溫柔了吧”下面的一條回答:“你們在杭州不買車不買房不上學不就業(yè),當然覺得杭州溫柔了”。
片中紅姑一族擠簡易屋,睡大通鋪,輪流提供性服務,儼然實現(xiàn)了“共產共妻”。平淡鏡頭下展示的“殘酷”的“日?!?,是后來粗糙的港產電影所罕見的?,F(xiàn)代的人習慣了快捷便利的生活方式,已經很難意識到,在“合適的環(huán)境”下,任何畸形都可以成為正常的日常。
影片的其它部分乏善可陳,雖然片尾給了這對底層男女一個殘酷的結局,但這不會影響無數(shù)后繼者。畢竟成功上岸的和淹死的都是極少數(shù),大多數(shù)的,是平平淡淡庸庸碌碌貢獻著青春、精力和子孫的那批人。
還不錯吧,草根階民偷渡香港,泰國華僑客居異鄉(xiāng),兩人都懷有夢想,又都被現(xiàn)實擊成殘渣,說到底還是底層百姓的潦困與無力。那時的邵氏真挺會制作這類片子,很多細節(jié)寓意不凡,但整體還是沒跳出套路的條框,故事末尾依舊是套路式的為慘而慘,因而也給影片大大減分。幾個演員倒很驚艷:紅姑又漂亮又青澀,片中幾段戲尺度也挺大的,肉肉的實在太誘人了。而那時萬梓良還在邵氏,也是經常賣肉的
就如每場戲的第一個鏡頭一樣,都是從高樓大廈降到底層的平房屋棚,這就注定了男女主角的命運的終結依然是底層的。愛情作為兩條線的聯(lián)系在影片設置的背景下顯得奢侈而且蒼白無力。優(yōu)勢在于影片的角度選擇,而劇情以及表演上的過于戲劇則影響了現(xiàn)實題材的真實性。
勉強及格。開場不久,鐘楚紅有場極短暫的洗澡潑頑童水的上半身正面全裸戲。前半段整體的調子較現(xiàn)實主義,尺度也比較開,對底層男女的描寫有細密刺痛掩埋,蔡繼光要么苦熬過要么經世已老,不然沒這個體會。58歲關海山肉搏23歲鐘楚紅還是令人心驚肉跳,后半段的表演整體執(zhí)行不好。一種貫徹到底的失敗主義
鐘楚紅露點(11分22秒處)/鐘楚紅和關海山有床戲/鐘楚紅和萬梓良有凹造型床照擺拍...
阿虎與代孕北姑的奸情故事,真正的床戲是紅姑和海叔的,小萬只是擺了幾個床姿,還無奈露臀(咦,羅烈老小子這時摸著下巴亂入了);紅姑是差點露點,憨純可人,一如幾年后的李麗珍
青澀得一塌糊涂的鐘楚紅
片頭和片尾的長鏡頭炫技又貼合故事內容。有一幕鏡頭印象特別深刻。一圈人在打牌,一個男青年過來對紅姑說,玩玩吧。紅姑有些不愿意,好姐妹過來說,人家剛上來,不要難為人家。然后躺到床上,簾子一拉就行那魚水之歡,與打牌的人隔了一道簾子
關海山*鐘楚紅那段太好了,比梁*湯還真
紅姑正死了啊啊啊啊啊~~??!好羨慕關海山啊啊啊啊啊啊啊~~拍攝的時候肯定看到紅姑的正面了啊啊啊有木有~~!??!話說,看完以后對性工作者和敬業(yè)的女演員肅然起敬啊,劉德凱內個級別還可以忍耐。。關海山。。~>_<~+~>_<~+~>_<~+用想的就一身雞皮疙瘩啊。。咳咳~~
偷渡、賭博、暴力、色情活動、同性戀、敲詐、勒索、涉黑、婚外情……太多鮮為人知的社會陰暗面,生活的卑劣盡顯無疑。 爲了生存放棄理想,放棄人格,放棄一切。 二十多年前的的電影 放置在現(xiàn)在 依舊犀利
有些地方擺明在賣弄(包括那些親熱戲)。但記錄城市的那份勇氣也一樣明顯,長鏡頭掃下80年代的香港風貌,又愛又恨
那個年代移民香港的人究竟有多慘?猜不到。但我看到的是,第一代移民總是異常艱辛,別談理想,先解決生存問題。如果拿影片中1984年香港的貧富懸殊跟現(xiàn)在的香港比,相信二十多年都無甚改善,反而變本加厲。只是,當我們把參照物放在內地時,心裡又稍稍覺得好過點。
有美國往事那范了,藝術就該為時代發(fā)聲,雖然是商業(yè)片,也保存了很多時代聲音。鐘楚紅演技青澀,故事也如顛倒的1967和1997.那時的香港踩大陸,看臺灣。歷史節(jié)點醒目?!?980年代,英國為處理香港問題,與中國開始了談判,歷時兩年,共22輪。談判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秘密磋商階段,從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至1983年6月,雙方主要就原則和程序問題進行幾輪會談,主要是關于香港主權歸屬和駐軍問題;第二個階段是正式會談階段,從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雙方就具體實質性問題進行會談,主要是關于未來香港實行的制度、香港過渡時期的安排問題等。”
1997的牌照在片中被視為不吉利改為1967;身穿香港白T的拳擊教練說弄清楚又有什么用呢反正我們都是輸了;鐘楚紅覺得內地不能隨心所欲,被逼迫做的事情比按自己意愿的還多,到了香港發(fā)現(xiàn)情況并沒好轉,什么都做不成還要出賣身體,被問到究竟想做什么時鐘楚紅面露迷茫,說我想去臺灣。結尾女主寧愿死也不冒著被遣返的風險去醫(yī)院,男主也支持她,這是那一代港人的寫照吧。(男主問女主,你是跳船還是跳車,跳船是來時偷渡,跳車是遣返時香港居民因為同逃港者有關系而趟馬路攔車。香港新浪潮連97隱喻都比以后的電影早了不少年)《拆彈專家2》里劉德華說這個社會病了,用完即棄。三十多年前新浪潮就聚焦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香港這個有錢的老木匠對內地紅姑言聽計從,要什么買什么,也只是被其當做擁有港人身份的工具說棄就棄。
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超級不錯啊!英文名叫HongKongHongKong還真是貼切啊。。一是外來人口偷渡問題,二是人在殘酷社會中生存靠的還是原始本能,男的靠打女的靠生孩子,只不過他們都失敗了。。殘酷啊。。最后開放式結尾,最后一個鏡頭跟第一個鏡頭形成對照有沒有。。哎呀,太渺小了,傷感。。。
當年好像只有邵氏能拍出這種水平的好東西,摸索「身份」的人文電影。買車受騙一幕是很直白的諷刺,車尾牌是1967(香港反英抗暴),而車頭則是1997(回歸),盡現(xiàn)其時普羅市民對黨的恐懼。居留權也是一大主題,尤其雞蛋幕最為動人,思晨為那在港出生的雞蛋紀下居留權,卻刺中評斷的兒戲。
結局之高明,可謂卓爾不群,那邊萬梓良渾身是傷的贏又輸,這邊鐘楚紅興高采烈化好了妝去找他,不小心摔下了樓,滿身是血。爛泥中的男與女,最后要這樣舍身才得相配,這是意外,是發(fā)生在電影中最后的意外,但是卻是命運冥冥之中的注定,電影以空鏡開篇,又以香港全景收尾,城市萬古流芳,苦命鴛鴦卻躺在污穢,可悲可嘆。
第一幕掛墻上的槍最后一定要響,第二幕餐桌上的熊貓瓷器最后一定要碎!對于回歸的預期已經不能用焦慮來形容,也就難怪蔡繼光90年就移民加拿大了。遠生思晨激情過后相擁裸睡,突然從窗外飛進一只白鴿落在男人的臀胯!……蔡繼光的奇思怪想瞬時震驚到了日后的“白鴿達人”吳宇森!
幾乎是中英剛就香港問題談完,97焦慮就開始爆發(fā),片中的熊貓擺件、車牌等等元素看得出蔡繼光的心態(tài)。移民、身份是八十年代最流行的主題之一,沒有身份的移民還不如本地的一顆蛋,政策的改變、當?shù)氐娜饲閷τ谝泼駚碚f都是天大的影響。結尾遍體鱗傷的兩個人將命運的殘酷表現(xiàn)至頂點,說到底還是一個身份的問題。鏡頭處理頗有想法,掃過八十年代香港的城市風貌階級差距,床戲算是同梯中拍得不錯的(所以為什么要拍白鴿飛到萬梓良的臀部),但也未免太多了一點,關海山銀幕形象是慈祥長輩,真是不想看他的親熱戲。萬梓良同鐘楚紅都年輕青澀,尤其是22歲的紅姑麗質天生,實屬脂粉污顏色。
新移民深深又淡淡的悲傷~PS:音樂非常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