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都鐸王朝》1-3集 歷史筆記
本來是打算先看《羅馬》,結果卻被《都鐸王朝》吸引過去了。這部美國Showtime2007年的歷史劇的主人公為亨利八世,如果你不熟悉這個名字的話,我們還可以再在他前面加些定語,比如——和他同時期的人有沃爾西主教、托馬斯·莫爾、馬丁·路德、克倫威爾,最重要的是,他是“血腥瑪麗”、伊麗莎白一世的父親。
如果16世紀的英國有八卦雜志或網(wǎng)絡,那么亨利八世一定每每榮登封面或首頁。畢竟,即使在那個群魔亂舞的十六世紀,想要再找一個像他這樣娶過六個老婆,拍拍腦袋就隨意處死貴族和教士,還惹得羅馬教廷憤然開除其教籍的國王,也是很難的。為了娶新老婆,亨利八世引發(fā)了堪稱歷史上影響最大、長達八年的休后離婚案,更由此引發(fā)了英格蘭的宗教改革,也是之后一系列新舊宗教之間血腥爭峰的始端,如瑪麗一世統(tǒng)治期的“血腥瑪麗”。
看過亨利八世畫像的人都知道他是個胖家伙,個子不高,且小腿發(fā)達,即便年輕時也肥嘟嘟的。Showtime卻請來了妖艷派的帥哥Jonathan Rhys Meyers 飾演他,Jonathan不僅長相英俊,而且身材健美,的確很適合演繹爭強好勝、多情濫情、多才多藝而又有點神經(jīng)質(zhì)的早期的亨利八世。從《天鵝絨金礦》中畫著濃重的眼影把那個把Gram Rock演得風華絕代無人能及的Brine,到現(xiàn)在這個穿著高領皮革裝的風流國王,Jonathan你成長為多么華麗麗的女王受啊~~~>O<
故事從1520年開始講起,當時亨利28歲。一開場亨利的叔叔在法國被暗殺,年少氣盛的亨利嚷著要與法國開戰(zhàn),幸而沃爾西與托馬斯·莫爾這兩位幕僚說服了亨利,將他從戰(zhàn)爭的懸崖邊拉了回來,還明智地把締結和平條約的功勞讓給君主。“陛下,您將作為新世界的構建者而銘記于史冊。”沃爾西主教說。
沃爾西渴望與法國結盟,在他的極力主張下,亨利在法國北部的錦繡田野(亦作金布圍場)和法國國王佛朗西斯一世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和談,但最后還是弗朗西斯贏了。
亨利咽不下這口氣,又瞞住法國偷偷和神圣羅馬皇帝結盟,在第二集中他把女兒瑪麗(8歲)當作政治籌碼先許給法國王太子,第三集又許給神圣羅馬皇帝,接下來又許給奧爾良公爵……
現(xiàn)在來介紹一下1-3集中的主要人物:
凱瑟琳王后:正式的稱呼應該是阿拉貢的凱瑟琳。亨利八世的元配夫人??ㄋ沟倮麃喤跻辽悹栆皇篮桶⒗晣踬M爾南德五世的小女兒。她先是嫁給了亨利八世的哥哥亞瑟,半年后亞瑟就死了。亨利七世擔心兒媳再嫁會導致豐厚的陪嫁流失,更希望能保持和歐洲最強大的國家西班牙的同盟關系,所以不遺余力地促成亨利八世和凱瑟琳的婚姻。但天主教認為寡嫂不能和小叔子再婚,否則他們會沒有孩子。在外交斡旋下,羅馬教皇松了口,只要凱瑟琳仍是處女,他就同意這樁婚事。凱瑟琳發(fā)誓自己決沒和亞瑟圓房,于是,年長亨利八世六歲的凱瑟琳和小叔子結了婚。凱瑟琳王后是舊道德的典范,謙卑順從、知書達理、宅心仁厚,深受國民愛戴。可惜35歲的她已年老色衰,看起來就像亨利他媽?;楹笏麄兩肆鶄€孩子,但五個兒子都死掉了,只剩下一個女孩瑪麗(就是后來那個聲名狼藉的“血腥瑪麗”)活了下來。亨利開始擔心這樁婚姻觸犯了天條。
白金漢公爵:這個人在第二集就死了,但有必要介紹一下。他曾說“這是我的王冠,我的宮廷”,這話不假,都鐸王朝的王位得來是有些非法。從蘭開斯特家族的父系看,白金漢公爵的確比亨利八世更有資格繼承王位,但亨利八世母系的血統(tǒng)無疑更勝一籌。他有兩個妹妹,一個被王后寵愛,一個被國王寵愛。在劇中在目睹自己女兒的出軌行動后竟然遷怒于國王。而且白金漢的女兒并沒有直接跟亨利八世發(fā)生關系,只是國王的密友布蘭頓為了贏得跟國王的打賭才引誘了她。盛怒之下的白金漢居然打起了王位的主意,他由此萌生了推翻亨利八世的念頭,不過白金漢什么也沒有,他的那些封地和金幣怎么可能跟國王相提并論?愚蠢的白金漢被善于陰謀詭計的博林給出賣了,在證據(jù)不足的情況下就以叛國罪把他送上斷頭臺,同時沒收了家產(chǎn)。湊巧的是公爵的爸爸和爺爺也都被以前的國王砍了腦袋。
沃爾西主教:亨利八世早期的寵臣和權臣。他是平民眼中的大救星,外國君主眼中圓滑的外交官,國王眼中的治國能臣。但亨利八世的原則就是,決不允許一個大臣長時期獲得自己的恩寵。沃爾西在1521年前后仍是聲威赫赫,甚至極有可能成為新任教皇。但很快,因為離婚官司無法獲得羅馬教會的批準,亨利八世遷怒于沃爾西,指責他從中作梗,充當了教皇的走狗。1529年,沃爾西被解職,次年死于獄中。
劇中的沃爾西主教由勢力派老演員Sam Neill飾演,在他的精彩演繹下,沃爾西復雜的性格和跌宕起伏的人生路線被展現(xiàn)得絲絲入扣。據(jù)說Sam的爾西主教改變了既往印象中那個貪污分子和幕后政客的形象。但個人認為,沃爾西所做的一切其實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一己私欲和亨利無窮無盡的欲望。沃爾西在權力鼎盛時期,身兼約克大主教(1514—1530年)、巴斯與韋爾斯主教(1518—1523年)、達勒姆主教(1523—1529年)、溫切斯特主教(1529—1530年)、圣奧爾本斯修道院院長(1521—1530年)五個重要教職,年收入可達3.5萬英鎊,相當于王室收入的1/4。
托馬斯·摩爾:《烏托邦》的作者,人道主義者,亨利八世的秘書和顧問。亨利十分賞識與尊敬他,可是兩人后來在政治與宗教上的分歧越來越大,最后亨利也把他處死了。在第二集中他說過:“我最珍惜的就是我的氣節(jié)”,多年后,他果然為了自己的氣節(jié)而死。
安妮·博林:托馬斯·博林爵士和伊麗莎白·霍華德郡主的小女兒。當時樞機主教沃爾西權傾朝野,引得諾??斯舻热朔薹薏黄?,于是,他們和國王的妹夫兼好友布蘭頓結成了反沃爾西的同盟,而同盟最有效的武器,就是博林的那一對尤物女兒。博林先買通關系給國王送上了大女兒瑪麗,撈了一筆,很快國王就厭了,博林爵士自然舍不得到手的錢財又被收回,就前赴后繼地派出了小女兒。 安妮·博林在歷史上一直被描述為一個長相普通的女人,但弗朗索瓦一世穢亂的宮廷催育了她與生俱來的魅力。她誘惑亨利的經(jīng)驗可以寫本書(《勾引國王的一百種方法》= =),她很清楚亨利這種花花公子的性格,越是得不到的東西他越是渴望,她先是吊起亨利的胃口,欲擒則縱、欲拒還迎,亨利就這樣癡癡地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追求安妮·博林的亨利表現(xiàn)得像個瘋狂的初戀者,又寫情書又送珠寶,最有趣的一幕是,亨利在辦公室聽到有人報上“安”的名字時,他“嗖”的一聲站起來。后來發(fā)現(xiàn)原來是另一位名叫安妮的侍女時,臉上失望的表情表露無遺(亨利你果然是個強受啊~~~>_<)。
2 ) 看美劇學英文單詞之《都鐸王朝》French 的小三兒含義該如何解釋?
FBI Warning:本文純屬拉閑片扯咸蛋,且內(nèi)容為限制級,不喜勿入,未滿13歲兒童請在家長陪同下觀看,同時,本人,僅以此文獻給那些像我一樣刻苦努力學習英文,并且致力于研究法國歷史淵源的各位同仁們,并以此文共勉之:
追憶大學時代,為刻苦努力學好英文,專門買了本朗文英語詞典(其實是為了跟同學用英語罵人時候不吃虧),朗文詞典專門有一個章節(jié)是講罵人的詞語的,率先掌握了這部分內(nèi)容,掌握這部分內(nèi)容除了可以學會用英語罵人以外,其實還具有更實際的意義,當你考察一本英語詞典詞條是否完備的時候,隨便找?guī)讉€罵人的詞匯查查解釋的是否詳細,就知道這本詞典好不好了,理解這些詞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不能因為你看了穿靴子的貓,覺得這個動畫片里的小貓貓很可愛,就管其他你喜歡的人也叫Pussy,因為從聽著的角度理解起來完全可能跟你表達的意思天壤之別。再比如:我們的金雞鞋油,翻譯成英文也不能叫“golden Cock”一樣,那就不是金雞了,而是“金蛋子兒”了。雖然看朗文詞典,對這些詞匯有了不錯的理解,但是對于一個非常簡單的單詞卻有相當大程度的疑惑,這就是——French,大家知道這是法國,法國人的意思,但是除了以上解釋之外,朗文英文詞典里對于French還有一個小三兒含義,F(xiàn)rench同時也有“口jiao”的意思,如果死記硬背是可以記住的,但是不理解,這兩個迥然不同的意思為什么會集中在這個French上,就像China這個單詞,既是中國,又是瓷器,是因為以瓷器為特色代表了中國這個國家,那么French背后的歷史含義是什么呢?像我們這么愛學習的好童鞋,也不能就這個問題去問老師,不然肯定會慘遭校園暴力,那問誰呢?沒誰可問,所以苦于沒有名師指點,這個問題一直沒有答案(當時還沒有百度百科啊,也沒有美劇啊,所以據(jù)此來看,這有科技不斷進步,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我們這樣愛學習的好童鞋的天才問題才能有完美的答案(同時又不被老師和家長抽鞋底)
昨晚為了等洗澡水燒熱,看了半集集《都鐸王朝》(第一季,第二集),在第18分30開始的一分鐘內(nèi)解決了從當年遺留至今的疑問——French與“kou交”的歷史文化背景,其實之前也略有提及,故事是這樣的,英國國王在大主教的斡(wo,音讀握)旋之下與法國國王簽署“萬世和平條約”,隨從就表示,既然來了法國就應該入鄉(xiāng)隨俗?。▽W習法國國王享受一下法國的淫亂體驗),當晚英國國王睡前,由英國駐法國大使的女兒“瑪麗”前來侍寢,英國國王對她說“我對你聽聞很多,你已經(jīng)來法國兩年了,告訴我,你都學了哪些法國宮廷禮儀?”……,”瑪麗童鞋答道“陛下,您允許嗎?”,看到這里,還覺得這臺詞太突兀了吧,簡直可以跟吳宇森《赤壁》的臺詞相媲美了,倆人都在前戲階段了,突然開始討論宮廷禮儀了,竟然還允許不允許的,難道要先朗誦一遍“三從四德”?,結果英國國王說“允許”之后,瑪麗同學馬上俯身低頭以實際行動來了一段“口活”(此處畫面由國王上半身視覺影像和您對他下半身的想象共同組成),至此這個困惑我這么多年的陳年舊問終于迎刃而解,同時可見,美劇就是美劇,其臺詞都是有歷史淵源和考證的,就是比《赤壁》有文化,有底蘊,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French的這一小三兒含義的歷史淵源大概是法國是這種“口腔體操”的最早發(fā)源地和發(fā)揚光大的地方,因此這個French前兩個眾所周知的含義和這個小三含義具有了血濃于水的血緣關系,所以造成了朗文詞典對它三位一體的解釋,都說法國是浪漫國度,據(jù)此,我們借鑒中國歷史的二元考證法(史書+實證,本文即朗文詞典+都鐸王朝的歷史還原影像)可以初步得出結論:French的小三兒含義最早是在法國這個浪漫國度產(chǎn)生的,具體產(chǎn)生時間初步可以斷定不晚于都鐸王朝期間英法萬世和平條約簽署時間的前兩年(因為這時候,瑪麗已經(jīng)在法國呆了兩年了)
時間有限,考據(jù)匆忙,難免有所遺漏,請各位英文學習者,歷史考據(jù)者,各位美劇童鞋不吝指正,我洗澡去了,88
3 ) 膨脹的王權與可悲的女人們
我對歐洲的歷史了解的并不多 憑著我粗淺的認識,和這部電視劇帶給我的感受,在這里寫下幾行字
---王權---
亨利八世的時代是個王權膨脹的時代,伴隨著歐洲宗教改革的風潮,王權開始向宗教權利提出了挑戰(zhàn),并事實上獲得了勝利。不論亨利八世進行的英國的宗教改革的目的究竟只是為了擺脫Queen Catherine和一己的情欲,還是為了將英格蘭從羅馬教廷的控制之下擺脫出來,以更加獨立更加靈活的方式發(fā)展,他所引領的改革,最終成就了英國國教,成為了新教的一支。而其后正是由于他的子女或是抑制國教宣揚天主教,或是強化英國國教而鎮(zhèn)壓天主教和清教徒,才導致了大量清教徒逃亡美洲,以及后來由清教徒暴亂而引發(fā)的英國革命。可以說英國的革命和美國的建立,都與亨利八世有著不可割裂的關系。當然,這是后話。
權利是個好東西,幾乎每個人都想擁有它,而真正清心寡欲的確少之又少。而一旦擁有了權利,便總會期望得到更大的權利。中世紀的歐洲政治中,時常可以看到宗教權利和世俗權力的斗爭,宗教體系和世俗體系糾纏不清。雖然我不清楚著兩個體系最初的創(chuàng)建的目的和原因,但是我覺得,從事實上,兩大體系的存在,是對雙方權利的制約;而歐洲政治就是在這種雙方權利的制衡中,找尋著平衡,維持著緩慢的發(fā)展。
宗教統(tǒng)治往往墨守成規(guī);世俗政治則經(jīng)常變化,但這些變化的方向確不一定很好。宗教思想往往固守于迂腐傳統(tǒng)一成不變的禮儀規(guī)范,因為維持了這些才能維持住宗教的控制力。但是,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東西方貿(mào)易往來,加上世界格局的演變,國家終究要發(fā)展,要突破宗教傳統(tǒng)的藩籬。世俗統(tǒng)治的靈活性為這種發(fā)展提供了可能,于是出現(xiàn)了宗教改革,其實就是世俗力量對宗教勢力的挑戰(zhàn)。而從長遠和整體來看,世俗力量的獲勝則是必然。
但是,矯枉過正,代表著世俗力量的王權(或者說是世俗力量所依賴的王權),在這場改革中,不斷的膨脹。當世俗王權擺脫了宗教的束縛之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拾,因為,在沒有新的強勢(比如后來日漸強大的議會勢力——其實是新興商人和資本家勢力的集團),誰又能控制住強大的行政力量呢?于是,整個英格蘭在亨利八世(還有其后他的女兒血腥瑪麗)的腳下戰(zhàn)抖。凡是和國王意見相左的,不論先前曾為國王立下多少汗馬功勞,都難免一死。Cardinal Wolsey、Sir Thomas Moore、Charles Brandon Lord of Suffolk等等,都相繼死去。最后,甚至Her Majesty the Queen也倒在了國王的屠刀之下,這一死,便是一個接著一個。
王權下顫抖的英格蘭,最終送走了亨利八世、血腥瑪麗,迎來了愛德華和后來的伊麗莎白一世(也就是在第二季結束時剛剛被宣布成為私生女的伊麗莎白),在伊麗莎白一世時期,英國的政治基本上穩(wěn)定,國教的正統(tǒng)地位得以確立,英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美洲殖民地鞏固,文化發(fā)達(莎士比亞和培根etc.),英國才進入黃金時代。而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的資產(chǎn)階級的振興,終于是的王權收到了挑戰(zhàn),伊麗莎白終結了都鐸王朝,而其繼任者創(chuàng)建的斯圖亞特王朝仍然試圖維持至高無上的王權,又把英國帶入了恐怖之中,而終于在資產(chǎn)階級的革命中轟然倒地。又是后話了。
沒有制約的權利是可怕的,于是有了三權分立的學說。行政權力的過大,就像過度膨脹的王權一樣,會帶來一時的變革和發(fā)展,但最終引向的還是腐敗和恐怖。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們會要求更加平等更加自由的政治,民意一次又一次的推動了英國的發(fā)展,也同樣推動著世界的發(fā)展。
我們,看到了太多的由于行政權力的膨脹而帶來的災難,立法和司法成為了行政者手中的玩物。我們不希望看到可怕的革命,但是我們也不想永遠在膨脹的權力下顫抖?;诿褚獾闹坪獾暮椭C一定就要出現(xiàn),因為人民正在強大,一定會推動著它一步一步走向現(xiàn)實。
---國王的女人們---
很多人說西方社會自古是個一夫一妻制的社會。這種說法,在看過都鐸王朝之后便會不攻自破了。
雖然基督教義要求一個男人只能由一個妻子,一個女人也只能有一個丈夫,而非婚生的子女理應不具有任何繼承權,然而,當國王要求更換自己的王后的時候,連羅馬的教廷也曾經(jīng)準備承認國王情婦子女的權力,這等于事實上承認,一個人可以同時有多個女人。
在這里,我不是想說東方君王的女人們不可悲,我只是想說,西方君王的女人們的可悲一點不亞于東方,甚至要超出許多。
在多妻的東方,君王的女人們至少都有一個自己的名號,而中國則還為她們設立了相應的等級制度。至少她們有自己的地位,還可能會母因子貴,成為萬人之上的國家的女統(tǒng)治者或者干政者。而在英國,國王公開的和其他女子調(diào)情,公開的擁有姘頭,而這些姘頭,到死也不會有個真正的光彩的名譽,人們只會說,看吧,那是過往的情婦。而她的子女,可能不會有繼承王冠或是王室權利的任何一部分的機會,還要適逢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隨時又被厭惡了他們(或他們的母親)的國王,以及擔心他們的兄弟姐妹們除掉。情婦們不要想著能母因子貴,只要國王寵幸你的時候,會給你點好處,就已經(jīng)了不得了。而當被國王拋棄之后,破敗的名聲,使得她們幾乎無法找到一個合適的夫家。
不過這個悲慘似乎被偉大的亨利八世解決了。《都鐸王朝》中可以看到,亨利八世的王后第一季是Catherin,第二季是Anne,第三季將是Jane。國王自己成為了宗教的首領,終于不用等待教皇來裁決他的婚姻是否合法,他可以,在任何時候,廢掉任何一個王后甚至殺掉她們,來為新的女人騰出女王的寶座,戴上絢麗的王冠。國王的情婦們終于有了盼頭,終于有了成為王后的機會,看看第二季結束時Jane Seymour興奮的表情和眼神,完全不記得剛剛有一個用同樣方法登上王后寶座的女人被砍掉了腦袋。而后來,亨利八世又殺掉了一位王后,理由為何,可能要看第三季以后的了。而死去王后的女兒,Mary和Elizabeth又先后被剝奪了繼承權,被宣布為bastard。
可憐的Anne,自從和國王結婚,就從來沒有得到過好名聲,所有人都咒罵她,她的父兄也只當她是獲得自己政治利益的工具。而正是她幫助亨利八世從教皇和宗教壓迫下解救了出來,實現(xiàn)了亨利八世強大王權,可也正是這強大的王權最終害了她,讓她送了命。片子中,Anne臨死之時,氣氛渲染的異常感人,讓人不免為之動容。而殺死了Anne的亨利八世,卻也許永遠都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和心靈的平靜了。
多么的可悲,看似成果,卻死的更慘,看似希望,卻是無底深淵。專制制度下的女人可憐而又可悲,不論是宗教制度下的永遠無法得以正名,或是王權強大時被砍掉腦袋,她們卻只能做最為無力的抗爭。
這個世界還是一個男性主導的世界,絕對的平等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做到好好的對待我們心愛的人,讓她們的生活遠離悲哀,也讓我們的內(nèi)心的到慰藉和平靜。
4 ) 一部香艷的都鐸史
近兩個星期一直在看《都鐸王朝》,對于都鐸王朝的理解頓時變得清晰起來。WEB迅雷上剛剛更新到第九集,亨利八世,性格極度乖張,可以在得知親叔叔被刺殺后諾無其事的和侍女嬉戲,和法國國王在大庭廣眾之下摔跤,為了政治需要不滿12歲的親女兒(那個著名的血腥瑪麗)先后被許配給法國王太子、王太子的弟弟,以及她的哈布斯堡家族的表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墒且簿褪沁@樣的一個人,竟然為了皇后旁邊的侍女安·博林,冒著被開除教廷的危險要和王后離婚,他曾經(jīng)說過的最著名的一句話是“哪怕教皇開除我一萬次教籍,我也不在乎,我要向所有的國王證明,教皇的力量是多么微不足道”。于是在得不到教皇的允許下,亨利八世宣布脫離羅馬教廷,通過了至尊法,宣布自己為英格蘭教會最高首領。
故事到這里并沒有結束,幸運的安·博林在成為新的王后后,并沒有繼續(xù)幸運下去,因為她沒有生下亨利八世期望已久的兒子,而因為莫須有的“通奸罪”被處死,在她之后,亨利八世,因為不用羅馬教廷的準許,很方便的先后離婚結婚了四次,而后處死了其中一個妻子。
雖然這六個王后只給亨利一個兒子,但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卻是亨利八世的兩個女兒,血腥瑪麗(第一個王后所生),和使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伊麗莎白一世(安·博林所生)。
無疑,在38年的統(tǒng)治中,亨利八世是非常熟練的玩弄帝王權術的,即使是權傾一時的紅衣大主教沃爾西也不敢對他有任何欺瞞。但是他也有困惑的時候,在船上,和莫爾漫不經(jīng)心的談起,有人送了他一本書,《君王論》(哈哈,那個著名的馬基雅威利),書中反復討論了“a king is to be loved or to be afraid”,莫爾隨后問他,書怎么樣,亨利八世苦笑一聲說“沒有你那么,那么的烏托邦”隨后又提起一個權臣要殺自己。于是兩人都沉默了。我想此刻是亨利八世困惑的吧。
都鐸王朝因為有了亨利八世的離婚案,而頓時變得血腥和香艷起來,延續(xù)了一百年的宗教改革,在新教和天主教之間搖擺不定,無數(shù)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被冠以“異教徒”而上了絞架,其中包括托馬斯·莫爾(《烏托邦》的作者,信仰天主教,死后被羅馬教廷追圣,和德蘭嬤嬤一樣),輪到了亨利八世的女兒瑪麗繼位之后,瑪麗信仰天主教徒,轉而迫害新教徒,被冠以“血腥瑪麗”。
因此一個諾大的英格蘭,因為亨利八世的個人情欲使得無數(shù)人上了斷頭臺,改變了整個國家的宗教信仰。
PS:非常喜歡其中的一段,
“but I love you ”
“You do not know the meaning, You can love, perhaps a year, a month, a day, even for the hour, and in an hour, you do love well in deep, but after the hour, you love not, you love another, another, and then another, your love is the most generous ,is most wounding.”
PS:本文參考了部分資料
http://liuxiaoyan1213.blog.163.com/ 5 ) 迷霧中的那個人----Thomas Cromwell其人
電視劇《都鐸王朝》的觀眾可能在第一季還沒有特別關注Cromwell這個人。導演選擇了一個反面形象的演員,而編劇也把他塑造成一個善于鉆營、趨炎附勢的小人。但這個小人卻最終成為亨利八世后期的權臣,并以英國新教的奠基人被銘記。
2009年英國的Man Booker小說獎得獎小說《狼宮》(Wolf Hall),正是以Cromwell為主角,并以他的視角來解讀亨利八世的這一段歷史。史料告訴我們的Cromwell是這么一個人:出身于鐵匠之家,從小善于打架斗狠,卻又聰穎好學;少年時離家出走,在歐洲多國流浪,當過雇傭軍,跟著紡織品商販學做生意,對銀行業(yè)務(與當時商品貿(mào)易息息相關的行業(yè))也非常了解;精通法律,擁有律師身份;后為紅衣大主教Wolsey所用并加以器重。
Cromwell之所以來到亨利八世身邊,正是由于Wolsey的推薦,或是在幫Wolsey去國王那兒跑腿時開始。這一點,在歷史上應該是不容質(zhì)疑的。
歷史解讀的分叉在于Cromwell在來到亨利身邊之后,是如《狼宮》小說中所刻畫,不遺余力地幫助已經(jīng)失寵的紅衣主教爭取權益;還是如《都鐸王朝》電視劇中所演順水推舟、投靠紅衣主教的敵人Boleyn家族,對紅衣主教之死視而不見甚至落井下石?
以Cromwell當時尚未顯赫的身份,以他精明的為人,在歷史潮流變化難料、權利斗爭瞬息萬變的那些日子里,他的立場沒有任何官方或私人文獻流傳下來,并不出乎意料。于是六百年后我們?nèi)绾蝸聿聹y、揣度他當年的心思,大約只能用兩個方法:
方法一:唯結果論。在經(jīng)過了圍繞亨利八世離婚事件的權利斗爭之后,Cromwell成為最后的贏家。甚至在暫時的勝利者Boleyn家族也隨著Anne Boleyn的被斬首而淪陷后,仍然屹立不倒,可以推斷他應該是唯君命是從,國王偏向誰他就支持誰,國王放棄誰他就放棄誰。因此可以推斷他是個政治嗅覺敏銳、政治手段犀利的實用主義者,而不是糾結于“忠孝不能兩全”的道德家。
方法二:唯出身論。野草的生存能力肯定強于觀賞類植物。因為野草的使命就是生存,而不是其它什么勞什子,比如說看起來比較美,聞起來比較香之類。像Thomas More這樣出身世家、一心向佛(上帝)的人,可能會為信仰而折腰,但是像Cromwell這樣從社會底層奮斗上來的人,如果沒有靈活的頭腦、靈活的立場和更加靈活的身手,早就死了一千次了。
綜上所述,本人傾向于認同電視劇對Cromwell為人的塑造。但是也必須指出,他能夠在幾十年的政治變局中立于不敗之地,一定也有異稟過人之處,絕不是一般的小人都可以做到的。
說到底,小人還是君子,偉人還是梟雄,純粹是價值觀的判斷,而價值觀,并不是一個全世界古今中外統(tǒng)一的度量工具。
迷霧中那個人消失早已在歷史的煙塵中,而他深謀遠慮或助權為虐的所為,造就了一個財庫富有、王權強大的英國,從此后它將從偏居一隅的島國,走向稱霸歐洲之路,直至到日不落的輝煌。
6 ) 天使與惡魔---歐洲歷史上的宗教之爭
亨利八世統(tǒng)治前期權傾朝野、一時無兩的紅衣大主教Wolsey因未能說服教皇同意亨利離婚而失勢,進而成為宮廷權利斗爭的犧牲品。最終亨利為了離婚、為了實現(xiàn)生出男性繼承人的強烈愿望,在Cromwell的慫恿下,借歐洲掀起宗教改革浪潮之機,與羅馬天主教廷決裂,自封為英國國教之首,將王權與神權集于一身。Cromwell成為亨利統(tǒng)治后期的權臣,而他所主張的新教也逐漸代替Wolsey等老派所代表的天主教成為英國的國教。英國國王同時也是英國國教之首的傳統(tǒng)一直沿襲至今。
由一個國王的離婚案件所引發(fā)的一個國家的宗教變革確實非常戲劇化,但是在這一戲劇化的演出中犧牲也是很慘烈的。英國宗教改革的斗爭非常濃縮地體現(xiàn)在Wolsey, More和Cromwell三個人身上。當宗教改革剛剛從德國開始的時候,大部分的天主教歐洲國家將其視為異端和最可怕敵人,予以殘酷鎮(zhèn)壓。西班牙的宗教法庭在那些年據(jù)說燒死了成千上萬的新教徒。在英國,紅衣大主教Wolsey是個非常有智慧,也非?,F(xiàn)實的人,他對世俗權力關心大大多于對宗教“純潔性”的潔癖,對宗教改革者相對寬容。Wolsey死后,More 被任命為首相,他是個狂熱的天主教徒,視新教為洪水猛獸和終極罪人,于是英國也開始把強硬的宗教改革者送上火刑架,不過More 燒死的人比其它天主教國家少多了,大概還在兩位數(shù)以內(nèi)。不幸的是,More的精神潔癖同樣不允許他同意亨利的離婚訴求,見國王堅定地走上了與天主教廷決裂之不歸路,More主動辭職,希望能夠置身事外,獨善其身。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More最終為了捍衛(wèi)理想,拒絕承認亨利為英國國教之首而被處死。笑到最后的是出身貧賤、經(jīng)歷復雜、知道存活才是唯一目的的Cromwell。歷史上有人認為他是堅定的新教徒,是英國新教的奠基人,認為他視More為死敵主要是宗教意見之爭。但電視劇中很明顯地弱化了他的宗教訴求,認為他是就是一個投機取巧的小人,而新教對他而言,也只不過是他幫助亨利完成離婚,進而獲得寵信并擊敗More成為第一要臣的一個工具。
六百年歷史硝煙散盡,在我們無神論的中國觀眾看來,什么天主教、新教,都是沒有必要的事情,而他們之間還要互相爭吵,辯論到底誰是天使、誰是惡魔、誰才是一顆紅心的基督徒更是絲毫沒有必要的事情。同樣的,本世紀那些穆斯林宗教狂熱份子、那些自殺式人彈也是既莫名其妙又沒有必要的事情。
雖然大家都在哀嘆中國人缺乏信仰,但是當你讀過歐洲歷史上的宗教之爭,當你到過西班牙南部那些美麗城市中不再有猶太人居住的猶太人區(qū),你會發(fā)現(xiàn),也許沒有信仰并不比有信仰更加危險。
正如電視劇中Wolsey死前對上帝的自白:我難以請求你的寬恕,因為我所做的許多事情都是不可寬恕的;但我并不是一個邪惡的人,真正邪惡的人是那些自以為離神更近的人。(I’m not an evil man. The real evil are those who believe themselves closer to the God.)
http://echoineurope.com/blog/?p=6
布景服裝美輪美奐,宮廷的荒淫腐敗表現(xiàn)充分,甚至無必要的過于充分。國家之間的權利角斗最為精彩,亨利八世的反復無常和虛偽很清晰。主教沃西是最有意思的人物。
除了ooxx就是xxoo 主角們倒是很養(yǎng)眼 服裝也好 就是看不下去 找不到意思
整個一淫亂史。
第一集有點小雷,劇情拖沓,凱瑟琳老得像亨利的媽似的。。。
第一季就那么戛然而止不是非逼我看第二季嗎?可是某人貌似第二季不大能看,不要胡子??!片頭那似笑非笑的清秀的小樣子結結實實的閃了我好幾次。正好補補英國歷史,戲里帥哥成群。只是里面的女人們啊,亨利他妹像他媽,他老婆像他媽,Anne是不老,長得還像動物。
盡管人物角色相對一部歷史大劇來說有點少,但還是值得一看
雖然不是歷史,但借機了解歷史
人家是奔著一幫古典美男去的好嗎?
論情緒管理的重要性,看著亨利不斷咆哮,簡直想一巴掌扇過去,讓他安靜下來。小玫瑰和權游里的感覺差好多,十六世紀的英倫貴族服裝實在是太難看了。王權和教權的爭斗倒是好看的。
人道主義,歐盟,滾床單……倒不是說他扯淡,太美國腔調(diào)是個問題,尤其是演員說gonna的時候。那個時代不擴張而締結和平條約會名垂千古這個論調(diào)……要把我感興趣的時代拍的這么寒是有點強的。大事件上年代有些出入,小事件就更張冠李戴,最重要的是人物性格的歪曲簡直讓人惱火。
一邊看連續(xù)劇一邊翻閱真實的歷史記載是件很有趣的事;服設非常華麗;本季中很喜歡的人物是瑪格麗特?都鐸和沃爾西主教。
演員太好了。一直知道JRM很棒,他的intensity太出眾了;Sam Neill也太棒了,從中飽私囊到邪惡嘴臉到pathetic到最后接受命運,每一種狀況的表演都很棒?。恍∶倒逡膊挥谜f了。亨超很帥但是相比之下演技呢?女王也演得很好。但其他主要演員就很一般。另外,不是很喜歡劇本。我更想看更加own自己故事的劇本。但是經(jīng)常感覺很多劇情就是“這是史實,我要插一段”的感覺,沒有跟人物動機有機結合,或者說,很多角色從歷史來看可能很難確定動機,劇本就放棄了或者說得模棱兩可
人物很立體,無特別荒唐的劇情。那么英國范兒的一個戲貌似居然是美國人拍的,擦!
權利的游戲……可憐的沃爾西嘖嘖,如果查爾斯來演亨八就好了,帥啊……據(jù)歷史記載王后是很寬容淡定且很有愛心的,所以好女人往往沒有好下場,壞女人則是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真的不喜歡男主長相?。。。。。。?/p>
英國國王離婚記,離了整整一季,到最后也沒離完,且待下季。
自從接受ROME洗禮后徹底淪陷在歷史劇里 可惜和ROME一比缺憾無處不在啊
純粹是抱著對小喬的花癡來看中途還翻了高三的歷史筆記才記起英國通過至尊法案政教合一的階段??上淘趧≈羞^分不討喜整一個二百五沒腦子雞巴指揮大腦的國王,還是說那時候人類也并未進化的擁有自我完整人格令人唏噓啊。
受小說和電影《鳩占鵲巢》影響太深,覺得這結尾草草的怪怪的。
Jonathan簡直就是極品男好不好 帥慘了 權利制衡和電視劇主次分配的很平衡。
比起羅馬和斯巴達克斯來確實粗糙了些。雖然是沖著小喬和亨利看的,但我最喜歡的三個劇中人是凱瑟琳皇后,紅衣主教沃爾西以及可愛的卷毛威廉,可惜的是三人都命運多舛,早早結束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