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云集俄羅斯最著名的影星,創(chuàng)下當時成本紀錄的大制作影片早在1994年拍成,但一直未曾正式上映過抑或發(fā)行DVD版本,原因就在于導演同制片人之間關于影片剪輯的矛盾。直到今年4月7日,這部爭議影片才重見天日
《大師與瑪格麗特》,一天看一點,終于歷時四天還是五天的時間,看完了。 本作音樂感人,開頭音樂就能把人嚇一大跳,片中還有更加激烈的配樂。 可惜的是,盡管也有網友指出本作《大師與瑪格麗特》緣何這么起名的重要性,可是,兩人的愛情實在算不得什么轟轟烈烈的愛情,甚至感覺,大師在這份愛情里的付出似乎沒有瑪格麗特那么真摯而深沉。 但是這個作品表達的又不是愛情。 有人提出,這個作品似乎更適合叫做《撒旦與瑪格麗特》,還有人指出小說一開始在國內的譯名叫做《撒旦舞會》,這個作品以的確,最有名最具有藝術震撼力的篇章也就是撒旦舞會了吧。 瑪格麗特去舞會之前的飛翔,飛翔這個概念,在當代藝術中已經屢見不鮮,比如《書上的男爵》、《修道院紀事》、《追捕聶魯達》等等一批表現(xiàn)自由的作品,創(chuàng)作者們都愛把自由和飛翔掛上勾。
布爾加科夫對神/彼岸的向往不難窺見。
2012.3.24
在lesha論壇上看到的雙語劇集,一共十集。本以為只是一個普通的電視劇,為了學習俄語所以下載了。沒想到竟然是根據(jù)名著改編的。真是越來越覺得自己所知太少
第一集觀后
這是一部帶有魔幻色彩的電視劇,但是氣場卻比其他片子大得多,看后似乎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第一集主要是關于有耶穌與無耶穌的爭論。作者顯然是有神論者,所以安排兩個無神論者(作家)與另一個據(jù)說是見過耶穌的人爭論。這個人大概是個神仙吧,他自稱是個魔術師。作家認為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而魔術師反問:當你肺子上長了腫瘤時,關心的恐怕只有自己的命運了。如果想去療養(yǎng),卻反而滑下了鐵軌,難道是你自己要這樣的嗎?劇集末尾處,作協(xié)的主席如魔術師所說,身首異處了。他沒能主宰自己的命運。
電視劇拍得非常好,讓人有一種在閱讀名著的感覺,回味無窮。幸運的是,我可以直接通過俄語來欣賞這部作品,這就比閱讀譯本更近了一層。比如說добрый человек,這個詞在書中翻譯成善人,我讀了真感覺像在讀經文,似乎一下子距離感就產生了。而直接讀俄語,感覺它的詞義,就覺得沒有那么生澀。掌握一門外語,就推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在有生之年,希望俄語能讓我對俄羅斯這個偉大的民族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關于命運的主宰,真的說不清楚。有時候回顧過去,究竟是因為命運,還是因為自己錯誤的決定而導致自己所不希望看到的結局?難以說清。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真的有命運這個東西,我們也無法去掌控它。我們能做到的,只有努力生活。努力,再努力。
第二、三集觀后
那個外國魔術師為什么殺死文聯(lián)主席呢?原來是為了霸占他的家。并且把同住的游樂場的經理弄到了雅爾塔去。一陣暈眩,醒來后就出現(xiàn)在那么風景如畫的地方,真是太幸運了。為什么要急著回來呢?家里還有那么奇怪的有魔力的人。只是沒有錢啊。而且他還想著要著急回家去懲治“外國特務”。
正常的人和精神病人的話常常難以區(qū)分。記得海子臨死前就說有人迫害他,對他發(fā)功,強迫他自殺。最后他果真自殺了。而那個他控訴想要迫害他的人寫了一封信,說自己與海子的交往有限,這種指控實在是沒有道理。在旁人看來,尤其是無神論者看來,也是無稽之談。究竟是海子瘋了,還是他遭遇了常人無法理解,也從未見過的事情,這也無法考證了。怎樣來判斷一個精神病人,醫(yī)生也束手無策。于是常常出現(xiàn)把正常人關進精神病院的事情。你越掙扎,人家越認為你瘋了,你不掙扎,卻也不是正常人的反應。問你是否是精神病,你否認,于是被確診為精神病;你承認,于是更加精神不正常。唉!
房管所的主任也被抓進去了。他說房管所的都是垃圾,利用職務之便收受賄賂。去文聯(lián)開會的同志,主要目的是美食。領導們住著豪華的別墅,等著分房子的人排成了長隊。生前受人尊敬的文聯(lián)主席,死后連頭顱都沒人接上。社會的資源分配不均,等級依然存在。這就是前一段看到的紀錄片中所描述的前蘇聯(lián)的特權。
翻譯還是有不同意見。比如游樂場的會計聽到同事夸他聰明時,說了一句“всё”,我覺得應該是“就這樣吧”,但是字幕上說“當然”,意思完全不同了。還有打電話給魔術師,他的助手接電話,說“Он отыхает”,意思是他休息了,而字幕說“他忙著呢”,意思完全相反。至于“нечистая сила”翻譯成魔鬼我倒沒有異議,不過直譯為“不干凈的力量”,其中意味似乎魔鬼一詞也未能全部概括。所以只有用原文來閱讀外國作品才能更接近作者的本意。讀譯作只能做到90%,可惜我的語言水平現(xiàn)在還無法做到。
第四集觀后感
魔術師一伙人越來越瘋狂了。不像我開始認為的是個好人。他們肆意地處置他人,沒有什么原則。輕易地就擰下了報幕員的腦袋,如果不是人民求情,報幕員恐怕就報廢了。那只黑貓的扮相不太好看,如果是現(xiàn)在的片子,也許會更像一只貓。這只貓不是曾經在公車上被趕下來嗎?演員的形象更像一個小孩兒穿上了貓的衣服。不過貓的腦袋讓人看起來毛骨悚然。
看到服裝店的女老板,我以為瑪格麗特終于出場了,后來才知道搞錯了。開始大家誰也不敢上臺去換衣服,有了一個勇敢者之后,紛紛爭搶起來。這個情節(jié)真的很真實啊。不過當時我在想,如果是我,一定會坐在臺下不動。不知道為什么,不會去湊這個熱鬧。世界上沒有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兒。
魔術師說:“人還是從前的人,普普通通的人,只不過是房子把人們搞成了這樣?!边@番話用在今天再恰當不過了。過去分房子,現(xiàn)在買房子,房子總是成為世世代代困擾人們的話題。杜甫詩云:“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從他那個年代,一直到現(xiàn)在,住房的差異始終非常明顯。電視中的“說和”一類節(jié)目,幾乎都是因為“房產”,“土地”,父子成仇,兄弟反目。房子啊房子,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嗎?還是人們攀比、不知足的心理在作怪?我也經常夢想著能有一個豪宅住住啊。其實現(xiàn)在的住房條件已經很不錯了。
大師終于出場了。他竟然是精神病院里的病人,太出乎意料了。而魔術師竟然是撒旦。雖然我沒有讀過圣經,但撒旦應該是魔鬼吧。大師的女友雖然還沒有透露名字,但直覺告訴我,她一定是瑪格麗特。因為她太美了。瑪格麗特很神秘,不知道從哪來,一出現(xiàn)就瘋狂愛上了大師,她說:“我的生命在小說中。”我想,她也許是書中的人物吧。像聊齋中的“顏如玉”。或者是耶穌時期的一個人物。
瑪格麗特看了一眼小說,就說:“ты мастер”,讓我覺得“мастер”這個詞真的是大師的意思嗎?是否還有別的意思?總覺得大師這個詞別扭的很。尤其是在這種神話小說中,讓我覺得大師應該是具有魔法的掌控一切的人,就像撒旦。開始我就一直認為撒旦是大師呢。而絕不應該是一個作家。
大師的作品得不到發(fā)表,卻得到了批評。如果在今天,這絕對是好事,作品會一炮而紅。而好的作品也不在仰賴出版商或編輯部的垂青了。只要是出色的且不反動的,放在網上會一夜成名。這就是網絡時代的好處。比如我,比如千千萬萬的小老百姓,可以隨意地編織文字,表達觀點,也許這平凡的聲音會被淹沒,但是它切切實實地表達了,而且有可能和另一個平凡的讀者產生共鳴與交流。這就足夠了。
第五、六、七、八集觀后感
電視劇里很多演員都是全裸出境。但是沒有感到有任何色情的感覺。只是當瑪格麗特給年邁的撒旦上藥,以及身穿沉重的鐵衣,鐵鞋時,真是有點讓人受不了。正如撒旦所說,這是考驗,通過了考驗,撒旦才能給她提供幫助。
看到這幾集,明白了為什么斯大林要禁止這本書出版。布爾加科夫一定是虔誠的教徒,并且痛恨否認神的存在。單是這一點,唯物主義的前蘇聯(lián)怎么能允許呢?瑪格麗特瘋狂地砸批評家的東西,放水淹了他的家,心里感到無比的痛快。其實,這就是布爾加科夫在砸反對他的人的家。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做不到的事,只有在小說中讓主人公來完成了。大師,其實就是布爾加科夫的化身。只是在現(xiàn)實中,沒有一個撒旦來攪亂莫斯科,揭露他所痛恨的人和事。這就像中國的聊齋小說。書生們沒有能力去反抗壓迫他們的封建制度,無法施展才華,只好夢想會碰到美麗的狐仙,改變自己的生活。不過瑪格麗特并沒有要了批評家的命,這說明布爾加科夫內心是非常善良的。只是文聯(lián)主席死的何其凄慘,最終頭顱也沒能和身體相逢,并且成了撒旦的酒杯。在生活中是否真的有這么一個人,讓布爾加科夫恨之入骨呢?
鬼神是否存在,活著的人無法去證明,也無需去證明。現(xiàn)階段的任務是做一個好人,好好地度過一生。其他的事情,死后再來完成。而神仙如果真的存在,憑她的大智大慧,也不會責怪愚昧平凡的世人,否則她一定會現(xiàn)身來明示大家。
另外,騎著笤帚飛翔原來并不是《哈利波特》的首創(chuàng)。
第九、十集觀后感
終于大結局了。大師和瑪格麗特死了。死亡就是走向自由的開始。后兩集用了大量的前蘇聯(lián)的資料片段,力求更加接近真實。而且強化了對斯大林大清洗的譴責。
大師與瑪格麗特住進了理想的宅院,過上了理想的生活。他的理想中,竟然有一個老仆。理想的生活是愜意的,只是沒有電腦,還在用鵝毛筆寫字。如果作家能夠預見到電腦和互聯(lián)網,是否會改變他理想中的寫作方式呢?不過當時有打字機了,看來作家還是更喜歡手寫。
現(xiàn)在布爾加科夫大師已經在另一個世界了。不知道他是否過上了想要的生活。
我認為,作者寫小說主要有三個任務:1、聲明神的存在 2、表達對當代政府及現(xiàn)狀的不滿 3、描述自己理想的生活和伴侶。
這是一個非常難懂的小說,作為中國的讀者和觀眾,如果對神學及蘇聯(lián)的時代背景沒有一定了解,恐怕對作品的理解不到萬分之一。比如我。
看這部片子很累,最近一段時間我將不再下俄劇了。需要休息一下??纯粗袊影伞?袋c兒輕松的。
另:扮演瑪格麗特的演員實在太出色了,完美的無可挑剔。
由小說改編的這部連續(xù)劇創(chuàng)作手法很奇特,有現(xiàn)實中的人,有魔鬼,有歷史中的人。他們在小說中相互交織,魔鬼可以來人間,人可以在天上飛可以參加撒旦的宴會,人可以丑陋無比,魔鬼可以淘氣可愛。小說中又包含小說,讓人眼花繚亂。 本劇有三條線索: 1.魔王沃蘭德造訪莫斯科并且觀察這個莫斯科社會 2.大師與瑪格麗特的愛情故事 3.本丟·彼拉多的千年悔恨 在第一個線索中,作者安排魔王沃蘭德裝扮成一個外國人來造訪莫斯科,以此來觀察“莫斯科居民的內心是否發(fā)生了變化”。這同《波斯人信札》、《天真漢》、《格列佛游記》的手法類似,虛構出一個“外方人”,讓他們置身于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從他們少見多怪的眼睛里呈現(xiàn)出丑惡和不合理的本質。只不過這里的“外方人”是一個無所不能的魔王,他可以通過魔法運用惡作劇的方式來暴露人們內心的陰暗面以及人性的弱點,所以使小說更充滿諷刺意味以及幽默情調。通過魔王沃蘭德以及他仆人所作的一切,引發(fā)出一系列社會的弊病。 首先表現(xiàn)了人對于金錢、物質享受、名譽和地位的誘惑是軟弱的,比如“盧布雨”和“法國時裝”,使劇場里的人們丑態(tài)百出,因為他們的貪欲之心迷住了本來應有的良知,后來盧布變成了商標,身上的法國時裝不翼而飛,那些貪慕虛榮的女人光著身子在大街上東躲西藏。在格里鮑耶陀夫之家,一群所謂的高級知識分子——“莫文聯(lián)”的作家們,每天過著庸俗的生活,個個吃得油光滿面,為了度假和住房問題費盡心機,卑鄙齷齪,其實不過是一群“敗類”。詩人伊萬受到魔鬼帶來的刺激和詩人柳欣在受到伊萬指責后都不得不承認自己的作品都是一堆廢話,毫無價值;在作家柏遼茲死后,很多人為了弄到這所住房而絞盡腦汁,來到這所住房里妄圖能被批準,結果遇到魔鬼而遭受愚弄;房管所主任尼卡諾爾本來就是一個“誰給我錢,我就提誰報上戶口”的貪財之人,所以當沃蘭德的仆人卡羅維夫才給他一大筆錢時他就立刻答應房子歸沃蘭德等人住,因此他也受到了懲罰,這些錢莫名其妙的變成了外幣使他被警局拘留后精神崩潰。 這些事情數(shù)不勝數(shù),讓讀者看了感到我們的社會的確如此,并且看到這些人所遭受的惡作劇般的懲罰后大快人心。 沃蘭德認為“人類是愛錢的……他們太輕浮了……慈悲之情有時也會來扣他們的心扉……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凡人……很像以前的人……只是住房問題把他們給毀壞了” 其次表現(xiàn)了人對于命運是無能的。如柏遼茲的死以及餐廳管理員安德烈·福基奇·索科夫的死。他們的死不是沃蘭德賜予的,而是他們本來就是命該如此,沃蘭德不過提前預見罷了。沃蘭德認為金錢名譽之類的東西毫無用處,隨著人的死亡,一切都不存在了。人無法決定每一天的生活,因為人很可能在一剎那就死亡,那么人生還有什么意義么? 人生的意義在另外兩個線索中才能告訴我們。第二個線索在第十三章才出現(xiàn),即大師與瑪格特的愛情。并且兩條線索互相穿插。 大師剛出現(xiàn)的時候是在精神病院里給病人伊萬講述自己的故事,除了講他與瑪格麗特的愛情,還講道他因自己的小說而遭受的打擊。這里,作者把自己的生活經歷賦予了大師,借他的口對俄羅斯的文學界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大師和瑪格麗特把全部生命都寓于那部小說,而在大師捧著這部小說進入生活的同時,他的生活就宣告結束了,他的第一次踏進文學天地就使他的毀滅已成定局。編輯和他見面時只字不談小說的實質,卻對作家本人提出了一連串問題。因為他的作品被認定是頌揚基督的反動作品,所以要給以堅決打擊。一些御用文人開始在報刊上發(fā)表批判文章。起初一段時間,大師對這些文章置之一笑,第二個階段他開始驚訝,但是感覺只是虛張聲勢,隨著批判文章持續(xù)地越來越多地發(fā)表,大師感到進入了恐怖階段。因此,大師被毀滅了,他逃離了文學,逃離了心愛的女人——因為不想連累她,逃到了瘋人院。 這是對俄羅斯文學界的控訴,但還有對他們的諷刺,因為魔鬼們不肯善罷甘休,卡羅維夫和河馬就去“格里鮑耶陀夫之家”鬧事,他們認為在這個富貴溫柔之鄉(xiāng),這些作家寫出傳世作品,“見他的鬼”,是不可能的!他們來到門口,被女公民攔住索要會員證,卡羅維夫問河馬“難道為了相信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作家,還需要檢查一下他的證件么?”“這太可笑了,一個人是不是作家,決不是由證件決定的,而是由他所寫的東西決定的!” 小說中的瑪格麗特是個堅強的女人,她生活在一個很好地讓世人羨慕的環(huán)境里,但她覺得無聊和孤獨,她需要愛情和真正的生活,直到她遇見了作家大師,她才認為生命開始有意義。然而大師的作品使大師受到了無情的打擊,瑪格麗特在大師的失蹤之后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直到有一天她希望自己把靈魂賣給魔鬼,只要能讓她知道大師的蹤跡能再次見到大師。于是沃蘭德派是從阿扎澤勒找到瑪格麗特?,敻覃愄亟浭芰艘幌盗锌简灒罱K因為自己的愛情而與大師再次重逢。 但是他們不屬于這個世界,小說結尾阿扎澤勒讓他們喝了毒酒而死。大師說:“這太英明了!太及時了!”對于大師和瑪格麗特這種忠于自己的信念與愛情的人來說,在那個復雜的人類社會是折磨而痛苦的,唯有死才是溫暖、甜蜜和幸福的。 大師與瑪格麗特的經歷告訴我們,人或許是無能的,但人可以堅定自己的信念,可以對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作出選擇,可以忠于自己的愛情。即使死了,只要堅定地認為自己的精神和愛情可以永世長存,那么它 們就一定可以永世長存。 小說的第三個線索貫穿于小說的整體,本丟·彼拉多的故事是大師的作品,但是魔鬼對這個故事了如指掌,因為他認同大師的觀點——在人所具有的各種缺陷中,他(耶舒阿)把怯懦看作最主要的缺陷之一。本丟·彼拉多是圣經里的人物,他判處了耶舒阿的死刑,使耶舒阿被釘在了十字架上。他本來是一個殘酷的總督,表面沒有人性,但是他內心還有一點點善的存留,在和耶舒阿談話之后,他了解了人心中的善。他喜歡耶舒阿,知道他沒有罪,但是因為對權力的怯懦,他沒有解救耶舒阿,造成了他千年的悔恨。 其實,不管是對金錢的貪婪還是對名譽的渴望,對權力的俯首稱臣,說到底都是對悲慘生活和生命死亡的怯懦。小說用大師與瑪格麗特的經歷告訴讀者死亡是幸福而美好的,生命中重要的只是有足夠的勇氣對信仰對愛情忠貞不渝。
燃燒吧,過去的苦難
燃燒吧,過去的生活;化為灰燼吧,我的苦難。第四集開始漸入佳境,五毛特效以及生硬的舞臺劇風格和故事氣質意外搭調,故事的最后,月光下伊萬的頭發(fā)已經全白了……九年過去了,心境似乎和第一次看原作小說時沒有什么變化
解脫了,你刺死的那個人解脫了你。他們不配得到光明,只配得到安寧。世界從沒有像今天這么宜人,啁啾鳥語,葡萄芬芳。朝圣之旅,結束了,可還有那么多滿月的受害者,在黑夜,白天倍受煎熬著。
除了特效略顯粗糙外,我認為已經改編的極為出色了,演技一流、剪輯得當、音樂悲憫,特別是最后幾集,整劇顯示出濃郁的超拔的藝術感染力。這原本是一個作家無比宏大的白日夢,最終白日夢成為黑色的死,成為作者在當時得不到的永恒的安寧。想象力的瑰奇和現(xiàn)實的荒誕恐怖,難道真的是孿生兄弟?期待二刷
布爾加科夫寫的不僅是一個愛情故事,更是宗教故事。三條線里,個人認為最重要也是最難解的就是羅馬總督本丟?彼拉多對耶穌的千年糾結,里面出現(xiàn)了很多初看沒有邏輯/自相矛盾的點,導致豆瓣評論里幾乎都是表達不喜歡這么枯燥的線索/僅接收了第一層的感動。即使不看作品,大家必須感受到“燃燒吧,過往的生活!化為灰燼吧,我的苦難!”你自由了,他在那里等你!”這種直白語言背后的力量,但這樣解讀是浮躁而不全面的。否則為什么彼拉多最后向耶穌祈求的是“發(fā)誓證明世界上從沒有存在過死刑”,為什么耶穌在兩個視角下一會喝了水一會拒絕喝水,為什么給大師的是“安寧”而不是“光明”。明白了這幾個問題,月光之路就真的是一個完美結局?,敻覃愄刈匀惶懒?,但也只能得到“安寧”。因為愛一個人就為他/她分擔命運是真,人最大的弱點是怯懦是假。
看到群魔亂舞的場景,紳士們面色慘白笑靨銷魂,女士們羽扇輕盈乳房精致…我就跟剛學會飛的瑪格麗特那樣熱血澎湃又悲壯得想哭。布爾加科夫要是看到這么妙想天開放浪不羈的場面出現(xiàn)在俄羅斯家家戶戶的屏幕上,并以他的肖像為抬頭,他得多高興??!就為他一個人高興也值了。
[229]電視劇選用的演員除了亞歷山大·巴辛諾夫之外,其他基本是陌生的面孔。導演穩(wěn)打穩(wěn)紮,極大限度遵循了原著。但是這反倒成為一種限制。至於電視劇中的鏡頭單一和對電腦技術的過分依賴卻成為了硬傷。接著看1989年的蘇聯(lián)版和1994年的俄羅斯電影版。
太精彩了!對話的深度引人入勝,不知不覺就看下去了,甚至感覺是電影
真的太好看了?。。。。?!高度還原!?。。。?!書中的人物都活了?。。。。?!「對不起忍不住咆哮體了,因為真的好好看!」
Berlioz:不我們不信鬼神。沃蘭德:你頭沒了|讀原著的時候一直腦補影視改編會是什么樣,讀完真正打算看一看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瞧著怎么都不太對勁|看完感想:如果這就是目前最忠實的影視改編版本,那遺憾還是蠻多的。但原著里的高光時刻都有捕捉到,五毛特效也不怎么構成阻礙。詼諧感強烈,看得各種狂笑不止(這個沃蘭德莊嚴有余邪氣不足,大師的邪氣勻一點給他都行啊……瑪格麗特OK幾個隨從都OK圣像戰(zhàn)士伊萬也OK)。色彩的變換總覺得稍微有點用力過猛,插入archive footage倒是還蠻不錯的。順便法戈特rua人型別格莫特很基……彼/耶的氣氛也很……這個耶soooo sweet
除了特效糙了其他做得都很令人滿意,音樂尤其點睛,不過劇中震撼人心的還是布爾加科夫的語言,經??吹綔I流,瑪格麗特美艷無雙,而大師長得好像張獻民啊!!!巴松管實在出彩,搶了黑貓的風頭了??!
超高強度還原原著了!彼拉多線yyds(好想看jcsx這版的同人) ??瑪格麗特超美!??別格莫特超nb??配樂比音樂劇更nb?? 惟一迷惑點是沒弄清黑白/彩色畫面的區(qū)別 說是實在界/靈界 也不對啊……
前6集的配色像黑白片,然后第6集女王用了雪花膏,整個電視劇就彩色了,嚇我一跳……不過彩色后女主好漂亮啊,女巫狀態(tài)時簡直漂亮得像在發(fā)光!我不禁說出:停住吧,你是這樣美!美得像藝術品,我竟然會覺得,不裸體簡直浪費……
俄羅斯作家總是深刻?!澳阕杂闪耍 比俗畲蟮娜觞c是怯懦。改編非常忠于原著,配樂無敵!??
真是到最后一集我才突然明白作者真正的用意,哭得不行……電視劇的補充瞬間將作品的現(xiàn)實意義表露無遺?;仡^再想整部作品,感慨萬千!這真是反思之后超越反思的杰作!可惜我雖看過不少禁書,卻還沒讀到過如此深刻的反思之后超越反思的文學作品。作為當事人能思考與超脫到這個地步,真不虧大師這個稱號。
伊萬坐在醫(yī)院的床上,與大師和瑪格麗特告別,眼里滿是憂傷和崇敬。也許這就是常人見到崇高而美麗事物時,意識到自己的滑稽和渺小,會露出的表情。
2011.3一刷。2018.2二刷。重看:拍得非常歷史化,博爾特科把布爾加科夫作品中現(xiàn)實主義的一面放大了。
4.5 畢恭畢敬的改編,字幕菌極認真標注了譯本中的注釋,很冷啊給瑪格麗特披件衣服吧,特效年代原因也正常,若是擱現(xiàn)在大概陳凱歌的黑貓可一借,還是讀原作時更覺得宏大奔騰,想象力嘆為觀止,落于鏡頭反而是種阻礙,更說明作家作品成書了就自有其生命,是作品和讀者的閱讀想象共同完成了文字世界的征程
9分。還原度很高,文學氣息濃厚。晚會那場戲很贊,惡魔很霸氣!
還沒看原著,一開始只是被這魔幻的情節(jié)吸引的我,看到最后油膩中年胖男人在月光下追悔莫及卻不得不對老婆賠笑,突然感覺到了一點什么,大概是真實和,自由吧?,敻覃愄氐恼鎸嵟c自由在她對大師的愛和才華的傾慕里,大師的真實與自由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至于本丟·彼拉多,也許是在掙扎出懊悔與怯懦的勇氣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