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家普拉東(Oleg Basilashvili 奧列格?巴西拉什維利 飾)的妻子開車撞死了人,為了妻子,普拉東甘愿頂罪。在審判前的一個星期,普拉東趕回家見父親的一面。途中,他經過了一個普通的、喧嘩的車站。
車站餐廳里,普拉東和美麗女服務薇拉(Lyudmila Gurchenko 留德米拉?古爾琴科 飾)相遇了。兩人一開始因為普拉東抱怨餐廳的服務而互相結怨,爾后,普拉東和薇拉越聊越投契,普拉東還到了薇拉家作客。兩人的愛情之火就在點點滴滴中點燃了,最終步入愛河。
普拉東入獄了。在難得的家屬探視日,薇拉千里迢迢來看普拉東了。兩人在監(jiān)獄外的木屋內度過了難忘的一晚。
這部電影的表演方面歷來是贊美話的焦點,假如這是一場阿諛奉承的比賽,而你也躍躍欲試,你最好先看看這個日本人達到的高度,他在IMDB.com留言:“哪位行行好,給我講講這部電影的情節(jié)?我和我的四個朋友,找不到日文字幕,聽不懂俄語,其中有一個還對這種語言深惡痛絕,就是我們五個,聚在一塊兒把這部電影看了不止一遍。我們看了三遍。”
有一個俄國人在IMDB.com留言說,他媽媽看了這部電影之后,決定同丈夫離婚(而這是一件好事)。這部電影為什么能鼓舞一個80年代初的年輕的蘇聯女人帶著四歲的孩子同她的丈夫決裂?電影里那首歌或許能回答這個問題。這個俄國人把歌詞翻譯成英文,而我(參考了但不完全根據他的翻譯)再翻譯成中文,如下:
這哪里是生活,我們只是在閑蕩, 漫無目標,單調乏味,好似在天堂。 別再害怕了,去賭一把, 整個兒生活就是你的賭注!
剛開始那會兒,多么豪邁, 如今我們變了,變得畏首畏尾。 還不晚,改變從不嫌晚, 別害怕,別害怕, 別害怕。去改變你的生活!
黑發(fā)染上霜雪何妨, 還不遲,回頭從不嫌遲。 放下過去的負累。 鼓起勇氣,去賭一把!
讓雨水敲打去,挺直你的背。 別害怕嘗試,讓我們從頭再來。 讓我們從頭再來, 這次我們要抓住先機!
相信傳奇不只是傳奇。 放下那些負累—— 反正死的時候也帶不走。 行動起來, 就好像你剛剛來到這個世界。
再不要哭泣了,再不要一味憐惜自己。 沒有王牌,就傾注你的所有! 別害怕,別害怕。 不敢輸的人,永遠也贏不了!
電影不遺余力地向觀眾展現一幅蘇聯的社會風情畫。自詡為“城市的窗口”火車站餐廳像黑店一樣搶劫普通的旅客。國營商店的貨品又短缺又昂貴,政府放開農產品市場,卻又限于農戶出售自產蔬果。走私者和二道販子名聲很壞,卻又是最受歡迎的。在深夜的火車站,能買到伏爾加汽車的汽化器,國營商店里要賣70盧布,可眼前這個殷勤謙卑的小伙子,只要你5個盧布。找工作很難,至于外賓休息室漂亮的女值班員是怎么得到這個職位的,她自己想都不愿意再去想了。為一點點小事也不得不同權力打交道,利用職務之便撈外快占便宜是一個風氣。音樂家束手束腳,在體制內得不到出國演奏的機會,在體制外又活不下去。名聲重要得要命,一起交通事故將永遠斷送一個播音員在國有電視頻道上露面的機會,而私營電視臺——什么是私營電視臺?男人們喝酒,喝到火車輪子下去,好像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滿足不了他們的文化需求似的,等等,等等。
導演對這一切有多滿意呢?是他寫了那首歌的詞。
真正的考驗是在那個早晨,還有幾個小時安德烈的火車就要進站了,維拉得做一個決定出來。她伏在桌上,哼唱那首歌,那首歌在前一晚已經由餐廳樂隊演唱過了?!啊瓌e害怕,別害怕。不敢輸的人,永遠也贏不了!”唱到這里,她說,“正像我們的樂隊唱的那樣。”
安德烈像往常一樣拎著兩個大皮箱走進餐廳,維拉不安地迎上去……這件事十分鐘就解決了,在蒙受羞恥和愧意的當事人的感覺里,時間可能更長一些。這兩個人,維拉和普拉東,他們品性中的寬宏大量起了作用,幫助他們度過了這一艱難時段。他們擁抱,身體還為剛剛過去的事件顫抖。維拉很快又振作起來,跑去給普拉冬買火車票。她實在忍不住,給他妻子掛了電話。他妻子在電話里的謊話(“我根本不會開車”)顯示了一個四十多歲的成年女人,一個妻子和一個母親,不要說負責任,光是責任的影子她也避之唯恐不及。維拉和普拉東并不是初歷世事,可他們的心靈也還是接受不了這種粗礪。他們再次緊緊擁抱,一種共通的感情把他們包裹起來。
維拉在那個早晨做出的決定有多么困難呢?她是一個四十多歲,上有老,下有小,工資微薄的火車站餐廳服務員。安德烈不只是一個男朋友,也是一個生意伙伴,一個重要的慰藉,一個保護人。
她要分手,不是和一個十五歲的在隔壁班級上課的男朋友分手。這一決定差不多要顛覆她整個生活?;仡^聽聽她哼唱的那首歌,那雖然是導演寫給蘇聯人民的,但放在她這件事上,也不算小題大作。安德烈嚷道:“你會淪落到穿著襯衣掃月臺的地步的?!边@或許不是一個空泛的威脅話。
換來的是什么呢?差不多什么也沒換來。這個落魄音樂家馬上要離開了,去看他父親,然后回莫斯科,回到那個“在電視上胡亂報天氣的女人”身邊去。維拉,我想,雖然不是沒抱著一線希望,還是相信,他再也不會回來了。更何況,這個人幾乎沒疑問地要去蹲三年大牢。三年后,他們都要五十歲了。
第一個漣漪發(fā)生在安德烈的車廂里,當維拉忽然失去心情的那個時刻,故事由此蕩漾開來。這個日子對于維拉有什么不一樣呢?只有一點,就是從莫斯科來了一個旅客,穿得很好,拎著一個體面的箱子,戴墨鏡,迂腐得要命,她剛同他打過一仗,贏了??蓱?zhàn)敗者把一種奇怪的影響施加于得勝者。走進安德烈的陰暗狹小的車廂時,幾秒鐘前開闊、明亮的月臺的印象還沒擺脫掉,或許也因為那個莫斯科來的客人正坐在那開闊與明亮之中。安德烈開始脫衣服,為了不耽誤時間,他提議各自脫各自的衣服。一邊脫,他嘴里講起同事的逸事,很不幸,故事里是酒瓶和牙痛這些事。車廂內外昏暗與明亮的對比,以及對剛剛取得的小小勝利的回憶,像一只有魔法的手,輕輕提起帷幕,向她展露出生活襤褸的一面。
請不要放過莫斯科來的鋼琴師的裝束和身份對這個小城車站餐廳服務員的影響。維拉自己的話證明她一早就注意到他的衣著,后來她也沒忘向餐廳同事介紹他是一個音樂家。這種影響是自然而然的。她生活在小城市,可能一直并永遠生活在這條鐵路旁:嫁給一個鐵路檢查員的兒子(也是鐵路工人),住在鐵路邊,工作在鐵路邊。沒有汽車,沒去過阿爾及利亞,沒有上過電視,自己沒有,親友們也沒有。這輩子認識的男人都一個樣兒,她的評價不高。以前連工作也沒有,經濟上依賴丈夫?,F在她比以前更獨立,更有尊嚴。
鋼琴師在講述那起交通事故時透露的少量生活信息,就夠觸動她的了。生活的云泥之別傷害了她新晉的自尊心。有這樣的生活的人怎么可能感到不幸?可鋼琴師三言兩語就傾吐出了他的壓抑感。
在外賓休息室里,維拉帶著受傷害的感覺主動回來了。她喜歡他,這個人平等地對待她,尊重她,同她講心里話,她受不了把他留給外賓休息室值班員的想法。也許這樣一來似乎免不了委身于他,不是說這有多壞,而是好壞完全取決于他如何對待她。她一面屈從于自己新生的感情,另一面又為把自己置于這樣的地位而感到委屈。
普拉東沒有讓我們失望。他對維拉說了一番話,如果不是真心話,那就是最有魅惑力的花言巧語。維拉的面龐點亮了,像灰燼撥開,一股風經過。
她新生的愛情具有一種同她一貫的生活格格不入的性質。她渴望投入他的懷抱,但她感到,她必須為這一行動賦予新的意義;她不能忍受自己像對待以往的情人那樣對待這個人。
他平等地對待她,她也必須平等地對待他。她不能欺騙自己,不能欺騙這個人。這一次,性愛要求她敞開心扉,她便要冒敞開心扉所要冒的那些風險。
一夜情演變成為一個哲學事件,前者見容于固有的生活框架,后者卻要撼動和破壞它。維拉把自己鎖在另一間包廂,感到恐懼。怎么,她要為這個一天前還素不相識的人同自己的過去告別,同自己的整個生活決裂嗎?“你再也不會回來了,”在痛苦中,唯拉叫出聲來。
當維拉為普拉東打開房門時,她是一時軟弱,還是下定了一個決心了呢?第二天中午的事我們已經知道了,不過,這不是說我們可以馬后炮地回答這個問題。這不是一個熱力學問題,不是給定初始條件就得到可預期的結果,或者根據結果可以推定初始狀態(tài)。
維拉這輩子從來沒聽過普拉東說的那番甜言蜜語,有可能她從來沒聽過哪怕稍微相近的話。這些話激發(fā)愛情,鼓舞犧牲,是在匱乏而不是充足的情況下。不過,故事給了她獨處的時間,她用這段時間思索、憂慮、恐懼、悔恨、躊躇、憤怒,最后,她用那首歌給她的思路作結。當她向安德烈迎面走去時,她不是在沖動的驅使下向他走去的。
這個電影公映之后不到十年,蘇聯就解體了。電影借演員的嘴表達了一些看法,維拉講得比較直接了當,普拉東則比較隱晦。他說,“只在這個火車站上,我這輩子頭一回覺得自由?!保ǜ鶕⒄Z字幕“And at this station of all places,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I felt free. ” 而漢語譯制片對這句話的翻譯意思稍微有些不同)他是一個體制內的音樂家,生活里充斥著對制度的暗示。一個意外把他從體制里拋出來,他失去了社會地位和安全感,反而感到了自由。 那首歌在片中第三次演唱是畫外音,畫面上,維拉與普拉東兩人在雪地里緊趕慢趕,向監(jiān)獄奔去。還是維拉的聲音,這一次深沉有力,像俄羅斯在唱。 我們有一個溫暖的尾巴。假釋的囚犯與餐廳服務員重逢的那一段戲,你看了忍不住要笑出來。 我們還有一個光明的尾巴尖。早上八點的太陽在籬墻上閃耀。當典獄長聽說他的囚犯還沒歸隊時,意外、失望、嚴肅、憂傷一齊來到他臉上。當手風琴聲飄進高墻,傳到他耳朵里,他眉頭舒展,咧開嘴笑了。 我仿佛聽見導演要求他,“要像擔憂整個人類命運一樣顯出沉默憂傷的神氣;要像看到人類的希望那樣露出欣喜的微笑?!?/p>
好的電影,就應該是簡單的,純粹的。沒有一個多余的鏡頭,沒有一句多余的臺詞。就像男女之間“發(fā)乎情止乎禮”一般。講份內的故事,不做作的煽情,一切就像流水,注重的就是自然與和諧。
導演的調度功夫好,出來的場景很具有生活氣息,細節(jié)關注度高,視聽語言也很棒,多處轉場處理值得借鑒,演員的表演恰到好處,在去監(jiān)獄探望鋼琴師的一段戲中,那種久別重逢之情,通過兩人細微的動作恰到好處的表現出來,即是如此熟悉又是如此陌生,最后一場戲用手風琴演奏結束全片,增加了此片的藝術情趣
一次車站上的邂逅,一場相濡與沫的開始
無論前面的情節(jié)如何,到了他們重見面的時候,這部電影的動人就毫無保留地進入人心了
偉大的經典,最后小屋的重逢令人淚下。感情不是能解決一切挫折的法寶,但是是冰天雪地中前方的太陽,是監(jiān)獄圍墻外情急之下的手風琴聲,支撐著人們在艱難的生活中,掙扎著前進。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北绕饘а莸摹掇k公室的故事》而言,本片情深意重卻趣味不足,儼然一部歡喜冤家版的情深深雨濛濛。兩條線索,倒敘,首尾呼應,然后故事上車站偶遇,相識相愛,情節(jié)營造情緒渲染,最后再度相逢,自然讓人感動。結尾,監(jiān)獄外,雪地手風琴,兩人,音樂響起,太美好了。
紅星太平洋影城2017.4.22.3:45pm 火車開走時在橋上逆著人流的奔走;再次相見時數分鐘沒有言語的如同舞蹈般的互動與調度;兼具心理預感、揭示與閃前功能的插入鏡頭。
#BJIFF#太喜歡了,車站,餐廳,包間,監(jiān)獄。主角們一直被困在各種封閉的環(huán)境之中,導演卻用幽默荒誕的劇情化解一切的壓抑和無奈。最后兩人也沒能如愿,男主角靠在女主背上拉著手風琴。無奈的生活,但要笑著拉完。
也是就著導演升天而重頭再看的,梁贊諾夫不甘只是在平民生活中尋找喧鬧的陰差陽錯,間或批評一些時代丑惡現象,而越來越傾向于挖掘和呈現一些飽含感傷的人類雋永情感。他實在擅長在有限空間里,建立一個讓人信服的愛情發(fā)酵過程。配樂也是實在動聽
真想把開頭和結尾的20分鐘剪成一部短片,給導演編劇10星都不夠!!!開頭加上結尾的20分鐘可以獨立成一個短片,可如果沒有中間的100分鐘,不會產生這么感動,這么梁贊諾夫,這么蘇聯理想主義之愛情...
斗氣冤家是怎么相互理解和憐惜變成知心愛人的故事,不是喜劇,打動人心的悲喜交加的佳作。
#北影節(jié)# 是不是愛幻想的底層姑娘都會愛上一個受難的知識分子…“你是鋼琴家,我是服務員,這不平等。”“現在我入獄當了清潔工,你是服務員,還是不平等?!睈矍橐驘o須平等而平等,在只屬于兩個人的車站。哎呀你們這些投機商!
女主角扮演的車站女服務員太出彩了,明明集虛榮、勢利等小毛病于一身,,卻那么真誠可愛,和男主角一般,有顆金子般的心。1983年的片子,折射出許多計劃經濟時代的社會風貌,抨擊投機倒把,歌頌誠實守法的主題很有時代特點,但并不過時。車廂定情和以美食重逢兩段最為動人。
小木屋那場戲笑翻了~你不是說這輩子都不吃人家端上來的飯菜的么~(不過為餐廳端盤子和為心愛的人端盤子區(qū)別還真大,如此詆毀公有制的影片當初是怎么通過審查的啊~
同志啊 今天是我丈夫生日 請您為他演奏一首垂死的天鵝
印象最深的不止是兩個人由相識到相罵到相知到相交到相愛的過程,而是當時整個蘇聯社會的大環(huán)境。國營商店和投機倒把的歷史景象,小細節(jié),都很動人。
好可愛的兩個人,好感動,我也想要這樣動人的愛情,要更真摯地去愛、更熱烈地去生活、更勇敢地去遠行哪怕只為了一瞬間的美!
3++ 音樂靈,渲染出了發(fā)乎情止乎禮的感傷。其實相比萍水相逢亦步亦趨,倒更欣賞兩人中年危機下的惺惺相惜。把握到了女人那種自怨自艾又果敢無前的糾結心態(tài),附屬品身份描畫形象。有趣是對蘇聯解體前一些社會風氣的捕捉和得體融合。
北京電影節(jié)中間影院。保持了前蘇聯電影極高的藝術水準,行云流水的鏡頭,張弛有度的節(jié)奏,把一個簡單俗套的的愛情故事講的極為精彩。小城,車站,鐵道,無所事事的一段時間和不確定的未來,加上美麗的極晝夜空,想不碰撞出火花也難
優(yōu)秀。公有制、共產主義的特點全都刻畫出來了,看的貌似鄧婕配音的版本,少了20分鐘,不知道觸了哪條紅線,各種小空間內,主人公被各種情境折磨來折磨去的,大概為了社會穩(wěn)定,讓人們彼此消耗,把過剩的智慧、經歷、熱情都消耗了,社會不就長治久安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