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這份率真,讓艾美懷絲只能將自己攤在世人眼前。細探她所創(chuàng)作的歌詞,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紀錄的都是最私密的想法,尤其是感情生活,更是她極為重要的靈感來源。出道第一支單曲〈Stronger Than Me〉是寫給第一任男友:「You should be stronger than me/You've been here 7 years longer than me/Don't you know you supposed to be the man/Not pale in comparison to who you think I am」,顯見艾美懷絲十分渴求愛情、更需要倚靠男人來換取安全感。有評論指出,阿西夫卡帕迪亞採取的敘事觀點流於刻板的性別印象,但我以為,與其說艾美懷絲是「依賴愛情的女人」,倒不如說她是一個在尋找穩(wěn)固依靠的小孩。艾美懷絲的父母在她9歲時分居,而父親此後幾乎從她的成長過程中缺席,或許是因為如此,讓她總是在有意無意之間找尋「父親/男人」的形象;只是,她身邊的男人卻老是將她推向黑暗的深淵。
從影片來看,布雷克(Blake Fielder-Civil)無疑是艾美懷絲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之一,她的第二張專輯《黑色會》(Back To Black)呈現(xiàn)的就是和他之間分分合合的情愛糾葛。一般輿論認為,布雷克正是誘使艾美懷絲開始接觸古柯鹼與海洛因等一級毒品,進而沉淪毒海的始作俑者。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來看,布雷克絕對不是好情人,但艾美懷絲依舊為他深深著迷,甚至愛得難分難捨、患得患失。原來艾美懷絲戒不掉的並非毒品,而是愛情,「愛是失敗遊戲,」(Love is a losing game)她唱道。如同王菲和伊能靜,艾美懷絲可以為了愛情放下事業(yè),但也因為愛情,讓她醞釀出足以創(chuàng)造事業(yè)巔峰的能量?!逗谏珪穼]嫗樗龓韲H性的成功,包括艾爾頓強(Elton John)、傑斯(Jay-Z)、邦喬飛(Bon Jovi)和賈斯?。↗ustin Timberlake)等藝人都一致推崇,全球銷量更突破600萬張,並囊括葛萊美五項大獎。雖然因為吸毒史遭美國拒發(fā)簽證,無法親自到場領獎,但仍無法掩蓋當晚她所綻放出的璀璨光芒。
還有糟糕的、互相掠奪的愛情。Blake在天賦才華方面遠不及她,可能同樣的痛苦讓他們共情。愛雖然難問原因,卻可以致命。尤其是對方因愛之名拉著你沉墮。最后連Amy自己都承認,和Blake在一起,感覺要被他吞噬。即使如此,她仍然無法逃開。第一次失戀,她寫了back to black和一整張專輯,一舉把自己送上超級偶像的神壇。分分合合反復受傷消耗,最后離婚,再次自我放逐,毀滅自己。在每個人都看出來這是一段多么錯誤的感情時,仍然沒有任何人能夠幫助Amy,父母、朋友、工作伙伴,全都沒有。
我在豆瓣音樂版塊只寫過一段文字。 那時我偶然聽到y(tǒng)ou know i'm no good, 為之震撼, 于是我搜尋了一下歌手信息,卻發(fā)現(xiàn)她年紀輕輕的就死了,于是我這樣嘆息著:“ Amy Winehouse,英國的猶太人,一生放蕩不羈,爵士樂才華優(yōu)異,滄桑的嘶啞嗓音別具一格,濫用毒品,卒于27歲。 自我介紹時,我常常說,本人少時嚴格學習古典起家,而現(xiàn)在口味廣泛??蛇@多少算扯淡,所謂的口味廣泛大部分只擴散到pop和rock。我不用任何毒品,我中規(guī)中矩在快板慢板急板的章法之間游走,然而聽到這首歌,我被震撼了,節(jié)奏、配樂、曲調,再加上那深含無奈的靈魂的墮落歌詞。 在精力充沛的27歲逝去是否可惜?可是驚世駭俗的一切事早就過完,何必在剩下的重復無趣的日夜中空啼過去?這是一個充滿爭議的靈魂爵士女歌手的代表作??幢M人世繁華,卻在心底深深孤獨,抗拒暖意,不相信別人,不相信自己。 ‘我欺騙自己,可你本該知我絕非善類’?!?br> 今年聞有紀錄片,觀之,多少有點喜歡了這個姑娘,雖然她沉淪在毒品和酒精中不能自拔。我一貫認為痛苦不是做蠢事和壞事的理由。 我喜歡她,是因為她敢于愛。 多少人說她的故事就是渣男毀一生的典范,可是我就是喜歡她飛蛾撲火的勇氣。 紀錄片中她回憶寫歌的過程是這樣說的,要記得那個男人的一切,甚至他脖子的氣味。這該是一種愛到所有細節(jié)都能調動全身所有細胞的感覺吧。 喜歡一個男人就要了他,不管名利財富任何世俗。渣男也好,愛就愛嘛。 中國大地到處飄著雞湯文,教育姑娘不要去追男人,要找事業(yè)有成比自己高級的男人,憑什么?敢愛敢恨這世界才美好。 “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 if you live long enough.” 所以,功利的人學會更功利,瀟灑的人更學會毫無保留的愛。
從嶄露頭角到人生巔峰再到迅速隕落,只用了短短幾年而已,天賦有多高,自我約束力就有多低。歸根結底是敗給了自己,做了成功的囚徒,聚光燈和感情生活擊垮了她,毒品和酒精是兩大殺手。如今回憶她的生平還是讓人百感交集。TonyBennett寄語,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if you live long enough 【本短評入選了豆瓣第一年的日歷,深感榮幸】
片子平敘自然,沒有過多的情感渲染,也沒有任何私人的角度,但就是看得那么讓人難過,得知自己拿到格萊美那一刻的Amy依舊跟一個小女生似的天真可愛,大概六年前我聽到Amy的"Back to Black"這本專,之后很一段長的時間每當有人問我最愛的歌是什么,我都會講"You Know I'm No Good",如其歌,寶貴而脆弱
Everyone says life is short, but we never treat it seriously enough...
天賦異稟有時伴隨的是難以自控的頹靡生活和壞脾氣,或許是這樣,有些人擁有高出常人很多倍的才華,卻也承受比常人多出很多倍的自暴自棄,置身漩渦邊緣,忍受不了了就按下生命停止鍵終止游戲,艾米的人生可能就這樣,長板短板一樣明顯,像跟魔鬼做交易的浮士德,好未來好情操好才華不能什么都讓你占了。
盡管開頭只是艾米成長過程的輕描淡寫 還是讓我們見證到她從小埋下的陰影 那個用酒精毒品和炫酷外表麻醉自己的艾米 內心深處卻是如此的脆弱不堪 熱愛的音樂 最終卻帶來意料之外的名利 動人的歌曲因愛而生 而她唯一所剩的愛在破碎后 終于在聚光燈下走向生命的盡頭 世間再無如此純粹動人的歌聲
基本就是amy自己的私人影像串起了全片,看完淚奔了真的替Amy感到惋惜,她只是一個脆弱敏感貪吃的小女孩。
從嶄露頭角到人生巔峰再到迅速隕落,只用了短短幾年而已,天賦有多高,自我約束力就有多低。歸根結底是敗給了自己,做了成功的囚徒,聚光燈和感情生活擊垮了她,毒品和酒精是兩大殺手。如今回憶她的生平還是讓人百感交集。TonyBennett寄語,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if you live long enough 【本短評入選了豆瓣第一年的日歷,深感榮幸】
很可惜這部尋常的紀錄片充其量也就是部艾米人生軌跡的大綱說明書,真正能夠聚焦于其骨血深處的探討和追尋相對還是弱了一些,艾米之于我大概就是艾拉,比利和喬普林的當代混體,那種融合了神經(jīng)質,抑郁癥,野性原始和病態(tài)式純粹的路子基本快在這個時代絕跡了,同時也令其作品和意識顯得更為珍貴。
Amy有自己的問題,有自我毀滅的傾向,但是當代唱片行業(yè)的急功近利讓她徹底失去了控制,她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還沒有做好準備,卻被推向了一個自己無法承受的位置,這聽起來有點像千篇一律的早逝天才故事,但毫無疑問的是她醉人的聲音是這世間獨一無二的珍寶。
素材挑得節(jié)。順序剪得好。音樂配得好。生動地展示了「讓你先愛上這個人,再把美好活生生鈍刀割肉殺死在你面前」的悲劇制作精華。好一部「渣男毀人生」之「老公渣遠不如老爸渣來得毀」。然而我覺得Amy有自毀型人格。然而一個用酒吞送止痛片的觀眾也是沒什么資格對此作出扼腕表情。
她的生命中沒有出現(xiàn)過好男人,不管是父親還是男友都辜負了她
艾米和lady gaga最紅的那兩年,是近10年歐美流行樂壇最有趣的一段時光,他們都是創(chuàng)造時尚的人,怪先鋒,可惜現(xiàn)在只有阿呆和霉霉什么的,太boring
前半段的成長記和后半段的暴發(fā)史,構成最鮮活而獨一無二的艾米,緣起緣滅,或因為音樂,或因她是處女座,或因她只是艾米?!叭绻灰柽@個天賦,只要我能走在那條街上,無憂無慮地,我會愿意的...”就像托尼·班奈特所說:“慢慢來,你太重要了。生活能教會你如何活下去” 活著比音樂更重要。
對完全不了解Amy Winehouse的人來說,這樣的紀錄片非常抓人。導演最高明的是沒有任何預設立場,只是從遠處投來憐憫目光,卻能讓人覺得哪怕在毒品、酒精、厭食等組成的負螺旋中,依然隱藏著那個熱愛爵士的女孩,仿佛下一秒她就會用極具穿透力的嗓音譜寫天籟...
并不只是在展現(xiàn)才華,更多的是呈現(xiàn)Amy如何被毒品,名氣,家庭,音樂產(chǎn)業(yè)以及大眾媒體拖進一個絕望處境,讓觀眾眼睜睜看著一個爵士歌手如何在聚光燈下逐漸走向毀滅,實在太令人痛心了。
你絲毫感覺不到導演的用力或者尖銳的地方,他卻把片子拍的力道十足,用艾米生前的私人錄影和相關人士的訪談剪成一部電影,讓你很愿意相信他找到了這起悲劇的根源,可惜最后沒看到片中大反派渣男渣父母接受采訪。明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很有戲,不過奧斯卡好像更喜歡勵志的那類音樂紀錄片。★★★★
導演上一部車手賽納讓我哭成狗,這部看完更加整個人都要不好了
之前在Bennett的紀錄片里就看過一點點兩人錄音的片段,真是此音只應天上有。后半段實在太令人揪心,就像死亡早已是注定,身邊的一切都在推她進入最黑暗的深淵... "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 if you live long enough."
悲劇性、戲劇性、宿命感、一語成讖、毀滅性的愛情、受困的天才…還有突然死亡。所有人看完這部片都會愛上她,為她扼腕。但皆因為她具備一切好故事的關鍵元素,以至于我開始懷疑這個導演的能力甚至動機,塞納之后選她,整合材料的方式幾乎一模一樣,多少有點投機取巧的低劣。
材料組織的真好,Amy在面對音樂名聲愛情友情親情毒品等諸多問題下的赤子之心都被導演挖了出來,以及隨之而來的脆弱,仍然很難講清楚到底是誰的錯,男友父親毒品閃光燈酒精放縱沉迷脆弱,在某種程度上,連她與生具來的嗓音與天賦,都是那個下午的罪魁禍首。
片子平敘自然,沒有過多的情感渲染,也沒有任何私人的角度,但就是看得那么讓人難過,得知自己拿到格萊美那一刻的Amy依舊跟一個小女生似的天真可愛,大概六年前我聽到Amy的"Back to Black"這本專,之后很一段長的時間每當有人問我最愛的歌是什么,我都會講"You Know I'm No Good",如其歌,寶貴而脆弱
驚艷的才華需要配備過人的心智,不然必定被四周的邪惡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