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麥《人間四季》的最后一部。馬嘉利(碧翠絲·羅曼德 Béatrice Romand 飾)是一名大齡剩女,有一個兒子和一片葡萄園,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伊莎貝拉(瑪麗·瑞萊 Marie Rivière 飾)一直擔心著馬嘉利的終身大事,她不愿她的密友在孤獨中度過晚年。伊莎貝拉以馬嘉利的名義偷偷在報紙上登了交友廣告,沒想到來者熱拉爾(阿蘭·利博 Alain Libolt 飾)正是自己中意的類型,一個善意的舉動使得兩個好友落到了尷尬的境地。
羅欣(Alexia Portal 飾)是馬嘉利兒子的女友,但她真正喜歡的,卻是和年長的馬嘉利呆在一起。羅欣也想在馬嘉利的愛情道路上出一份力,但她所做的,居然是將自己的前男友,一名年長的哲學教授介紹給馬嘉利,但哲學教授顯然仍對羅欣戀戀不忘。馬嘉利孑然一身的生命里突然闖進了兩個男人,秋天就快要結(jié)束了,但這一團剪不斷理還亂的關(guān)系卻還在繼續(xù)著。
想用三種顏色來形容三位女性的魅力,發(fā)現(xiàn)——只有紅色,能代表她們。
侯麥電影早已成為美學愛好者必推的作品系列。在此心理預期下,仍然能收獲驚喜感!除了視覺之美,三位女性的特質(zhì)更是熠熠生輝。誰能不感嘆一句:“這,就是法國女人嗎?”
想談談羅欣、 馬嘉利、 伊莎貝拉。
她們坦然自處、清醒有力。站在大地上,正活在當下。
充滿生命力的紅色,詮釋著她們對于生命的期待。
羅欣擁有濃烈的眉眼、鋒利的五官,配合隨性休閑的穿著,散發(fā)著自信敏銳的氣質(zhì)。她在盡力地平衡著情感與理智,制定并執(zhí)行著讓人感到瘋狂的計劃??墒蔷尤唬f服了大家。這也難怪,她可以坦誠自己直白的動機,針對不同的人有合適的舉措——讓哲學老師的陽光笑容混夾在馬嘉利的照片堆里、堅持哲學老師有穩(wěn)定愛人后才能與之交友、告訴男朋友這是完全切斷過往的表現(xiàn)……她不介意混亂,也無所謂瘋狂。
雖然沒有人能驗證事成之后是否如她所愿:如果她能夠與愛戀之人的妻子相處愉快,則不再有非分之想。迎來更加混亂的人際關(guān)系網(wǎng)也說不定。
但是能擁有如此果斷的生活狀態(tài),就好像明天總是充滿希望的。
相比羅欣身著紅色時的簡單隨性,馬嘉利葡萄女士的綠色毛衣、金屬配飾、蓬松褐發(fā)為她的紅增加了更多的韻味,似乎來自大地、田間,滿是自然的氣息。
僅憑照片,便可以感受她“有趣的眼神”,這真是美好的個人評價。確實如此,一個獨居鄉(xiāng)下的女人有著她的專屬魅力。她可以充滿自信地談論著自己的葡萄園,抱怨工作忙碌卻明明是驕傲的。
但她感到寂寞孤獨,也承認了自己的軟肋。她認為自己的內(nèi)向、年齡等是男人沒興趣愛她的原因??稍诹硗鈨蓚€女人身上就能找到答案——在她們眼中,馬嘉利可愛迷人,是比博學的哲學老師更好的聊天對象呢。
-我在欣賞夕陽。
-夕陽在你身后。
-晚一點就到我面前了。
即便發(fā)生了狗血的誤會,為什么沒有導致俗爛的結(jié)尾呢?我覺得馬嘉利的反應讓我很驚喜!她當然會有一些語氣不善,但是她選擇及時跳出那個不理智地環(huán)境,即便對方明說“話說到一半”感到難受時也堅持如此。我本想感嘆法國女人對情場的駕馭能力太強,隨時來場暢快博弈的感覺。后來意識到,這是基于她對自己的了解而采取的行動。
被光輝包裹、衣服上沾著頑強泥土、手心都是葡萄香氣的女人呢,專屬著自然的紅。
作為都市中的書店老板,伊莎貝拉詮釋著法國女人的精致優(yōu)雅。生活平靜舒適永不意味著無趣乏味,她仍然保持著美好的狀態(tài)。像少女般輕盈,絕不只是外貌和身材的評價,更多的是氣質(zhì)與年齡搭配起來的驚喜感。
擁有對自己一見鐘情且24年如此的恩愛丈夫,也還是想要測試一下自己的魅力,甚至到后面忍不住溢出了占有欲和醋意。我認為這不值得換來道德的苛責,或許年輕時也是“充滿刺激的生活”呢。小插曲,不就是脫離日常的然嗎?
我太喜歡,在秋日里收獲的這三抹紅色。她們熱烈擁抱著自己的生活,歌頌著秋天的豐收,而不去糾結(jié)落葉的蕭瑟。侯麥也賦予她們,美輪美奐的陽光和草地。
這是一個小而精的愛情故事,它有走向復雜的潛力,又回歸了到坦誠的純粹中。法國女人忠于本心,堅定于自己的價值體系,流淌出來的浪漫便來自于此吧。
想起今天聽電臺在談論法國女人的地位。那里擁有許多勇敢的單身母親,可帥了。
縱觀埃里克·候麥的電影序列,生平所拍攝的大部分作品,都在某種有提綱挈領(lǐng)總結(jié)式標題下出現(xiàn),為人們津津樂道如【六個道德故事 】、【喜劇與箴言】、【四季故事】等系列。而當我們仔細研究候麥時,其鏡頭的外在內(nèi)容上似乎體現(xiàn)著異乎尋常的唯一性主題,影像的內(nèi)在形式卻跨越幾十年、數(shù)十部如一部的高度統(tǒng)一。
侯麥是一個秘密的人,但實際上他是很簡單的人,甚至他的一切都很簡單。他的生活很樸素,不會買貴的東西,也不穿貴的衣服。侯麥人很親切,做他的學生都是由習慣每天去跟他一起喝茶開始學習。70多歲時,還是日復一日坐公交車去辦公室。他不接受訪問,也不喜歡別人給他拍照。私下他一直這樣解釋:‘還要坐公車呢?!畈幌胱屓思抑浪钦l,甚至動員我們都坐公交車來上班上學,告訴我們公交車的意義不只是快速和經(jīng)濟,關(guān)鍵是可以看人家、聽人家的對話”
— 剪輯師 瑪麗·史蒂芬(Mary Stephan)
這是候麥的剪輯師雪蓮在評價候麥時候的用語,可以從中窺見候麥平易近人的生活,周而復始生活的循環(huán)??v觀電影維度,由故事看到創(chuàng)作者,再由創(chuàng)作者看到其思想,這無疑是極具挑戰(zhàn)和深度的解讀,但相信即使以最表層的故事來看,候麥看起來一成不變但又有極深研幾差別的內(nèi)容和形式的變奏才是其辯證意義的真正所在,縱然以文學史或者電影史來看,眾多巨著、神作之所以至今依舊為人們所喜愛、談論、辯理的原因,無外乎也是因為創(chuàng)造出了獨具個性的人物形象而為人津津樂道,久久難忘。對于候麥來說,其電影幾乎是以一成不變的人物關(guān)系作為主要敘事空間來建立,這里面最重要的因素,當然就是作為人下屬種差區(qū)分出來的男人和女人了,且候麥幾乎一直在使用著同樣的技巧:簡單必要的移動,頻繁的正反打,大量的對話,某種意義上,這是他感受生活、觀察世界、呈現(xiàn)所思的方式,并以平和恬淡的口吻講出來。對于廣大觀眾來說,候麥鏡頭下的法國,可能就是他們臆想中不曾親見的法國,溫暖的海灘,寧靜的田園,時尚之都,布爾喬亞精致隨性的打扮與裝束等等構(gòu)成元素或要件,這背后隱藏著一個符號化過的候麥,無不令人感嘆的是,當候麥不厭其煩的講述著“最具活力,最引人入勝”的情感故事時,那份也許復雜也許簡單的思想?yún)s經(jīng)常被人誤解為某種意識形態(tài)的深層所指,這無疑是一種龐雜的迷思,而這一個個差不多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的所思和所想?yún)s千差萬別又異曲同工?!犊死ァ防?,對年輕貌美的不看重,到對克萊爾“戀人未滿,友人以上”膝蓋的迷戀的言行不一;《綠光》里,渴望愛情又拒絕接觸過密的欲拒還迎;《沙灘上的寶蓮》里,愛一套,做一套,來來回回的推杯換盞......這些迥異但又相似的故事,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會到復雜多樣的情緒與思考,體會到人物角色,不同樣的所思和所想,由此折射出而創(chuàng)作者內(nèi)心多變豐富的世界,某種程度,人物角色所思與所想也就是創(chuàng)作者的所思與所想。候麥既可以深刻地表達自己所想的敘述,又能表達人物的所思的話語,那么調(diào)和這兩者,就可能需要在表現(xiàn)人物話語上比人物角色直接直白地說出更間接,在表現(xiàn)人物思想上比隱藏作者寫出更直接的自由間接引語來結(jié)合,而這也許才是其技巧辯證統(tǒng)一的關(guān)鍵。以此為依靠,我們甚至可以以語言學結(jié)構(gòu)主義分析來概括,候麥鏡頭外在內(nèi)容中的唯一性主題,以其萬變不離其宗般定性,可視為能指,影像內(nèi)在的形式,以其堅守如一般不可逾越的特性,則意味著所指的存在。
因此,當候麥的角色在電影中作出抉擇時,或許并不總是“讓生活恢復平衡的最優(yōu)之選”,只是讓生活恢復平衡的意義滑動之選,而所指所象征的統(tǒng)一形式特性便會框定住這一動作的無限滑動性,結(jié)合候麥始終如一的情感故事,就產(chǎn)生了仿佛生活映像式的多維表達。在這里,所指的社會性體現(xiàn)就是道德準則,它即來源于角色生活世界中內(nèi)心關(guān)于能指,也就是各類概念規(guī)范的認知,也同樣來源于現(xiàn)代性社會下,工具理性統(tǒng)籌系統(tǒng)世界的壓力。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現(xiàn)代社會共存的經(jīng)驗語境,會將角色的抉擇推至能被觀眾感同身受時,亦被現(xiàn)代性“大山”阻擋而未顯現(xiàn),而只能回歸故事搬演的概念,也即接受敘事者的操控,最終表現(xiàn)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抉擇。
一旦我們加入了“意料”與“情理”的博弈,其中“故事”與“意義”孰重孰輕的意味就愈發(fā)濃重,回看候麥的所有電影,大致上都會有對資產(chǎn)階級的諷刺基底,以此細致觀察四季故事,《春》是稍顯龐雜的多線敘事,以愉悅喜劇的誤會解除結(jié)束;《冬》是歷經(jīng)波折的單線條情感,以滿懷希望的浪漫故事結(jié)尾;《夏》是抉擇不能的猶豫不定,以不做抉擇所謂“竹籃打水”的悲劇效果作結(jié);而《秋》則是先抑后揚,歡樂大結(jié)局式的反諷貫穿。四季各種悲、喜、浪漫、反諷對應四季循環(huán)的提喻作用,就可以引申到弗萊的循環(huán)論上,其原型批評依賴于兩種有機的節(jié)律或布局,一個是循環(huán)的,另一個是矛盾的。前者的循環(huán)模式用來建立總體關(guān)系,后者的辯證模式用以勾勒發(fā)展軌跡。這樣從一個命題中引出兩種方向,弗萊強調(diào):“詩篇模仿自然,不是作為系統(tǒng)或結(jié)構(gòu)的自然,而是作為循環(huán)播種的自然?!? 他認為自然生活中的四個階段同一定的神話、意象和體裁的原型相對應:
1.黎明、春天和出生方面。關(guān)于英雄出世的神話,關(guān)于萬物復蘇的神話,關(guān)于創(chuàng)世的神話,以及 (因為這四者形成一組 )關(guān)于黑暗、冬天和死亡這些力量的失敗。從屬人物:父親和母親。傳奇故事的原型,狂熱的贊美詩和狂想詩的原型。
2.天頂、夏天、婚姻和勝利方面。關(guān)于成為神仙的神話,關(guān)于神圣的婚姻的神話,關(guān)于進入天堂的神話。從屬人物:伴侶和新娘。喜劇、牧歌和團圓詩的原型 。
3.日落、秋天和死亡方面。關(guān)于戰(zhàn)敗的神話,關(guān)于天神死亡的神話,關(guān)于犧牲的神話,關(guān)于英雄孤軍奮 戰(zhàn)的神話。從屬人物 :奸細和海妖。悲劇的挽歌的原型。
4.黑暗、冬天和毀滅方面。關(guān)于這些勢力得勝的神話,關(guān)于洪水和回到渾沌狀態(tài)的神話,關(guān)于英雄形象 被打敗的神話,關(guān)于眾神毀滅的神話。從屬人物:食人妖魔和女巫。諷刺作品的原型。
在弗萊看來,文學的演變具有節(jié)奏性,它是從自然界的循環(huán)中派生出來的,并產(chǎn)生了四種文學類型或敘 事程式:喜劇、浪漫故事、悲劇、反諷和諷刺。但其理論有趣和值得玩味的是,春天對應喜劇、夏天對應浪漫故事、秋天對應悲劇、冬天對應反諷刺和諷刺,與《春天的故事》-喜劇、《冬天的故事》-浪漫故事、《夏天的故事》-悲劇、《秋天的故事》-反諷并不一一對應, 在這里,理論作為能指,與電影作為所指的意義鏈條再次出現(xiàn)滑動,兩者能指與所指的不同同構(gòu)形成了符號鏈條,我們以對應的電影實例來說,栗如:《秋天的故事》里揭秘約會與廣告梗的照片。
其之前是伊莎貝拉為大齡 “剩女” 友人馬嘉利拉刊登找男友廣告,卻招來自己喜歡類型的熱拉爾,交往一段時間后的攤牌,我們于此刻目睹兩人情侶未遂關(guān)系的終結(jié),那對于之后倆人再次在伊莎貝拉女兒婚禮上“朋友之上,戀人未滿”的親昵場面無疑增添了另一份還可能再次交往開始的可能性假象,而其可能性開啟與之前伊莎貝拉的反應與動作構(gòu)成在馬嘉利視角而言的神秘,觀眾因為知曉全部信息而被置于反諷的位置,一旦我們目睹她有搶走友人的“男人”的親密對話,就會在反諷中因為伊莎貝拉超越既有認知的驚奇舉動而產(chǎn)生反諷復歸,從而產(chǎn)生某種“新戀愛”的期待,且這一期待不僅在觀眾意識中存在,也同樣在被廣告招來的熱拉爾意識中存在,與此同時,觀眾與熱拉爾共享的反諷共識,也在我們看熱拉爾如何應對這一可能反應的回應中,成為影片接下來走向的敘事動因與結(jié)果。在這一替女友人找男人的情節(jié)里,熱拉爾卻成為了以伊莎貝拉視角展開下,情節(jié)進展的核心,而熱拉爾選擇繼續(xù)見馬嘉利選擇堅守道德或稱為無謂的“男人尊嚴”的選擇將進一步引發(fā)新的反諷復歸,進而為神秘與反諷表層,賦予了新的反諷與神秘的底層,其間三人互相間存在的視角差張力,轉(zhuǎn)而而會促成觀眾對故事整體維度另一面認知的提升,又且又有馬嘉利兒子的女友羅欣為馬嘉利介紹自己前男友兼老師會面的新期待,則會形成再另一層更新的神秘和反諷與視角差,進而拓寬和循環(huán)整個故事的維度與意味。不難發(fā)現(xiàn),視角差下每個角色基本都兼具認知與觀眾逐漸趨同的認同共情 與 兩者認知逐漸背離的假象反諷,基于這兩者的曖昧關(guān)系,我們與角色所見必然存在認知層面的可能分裂,即情節(jié)里有些場合“聞角色所言而非所意”,有些場合里“明角色所意卻非所言”。以角色真正的所意為實在,則聞所言就成為了非實在,兩者一體兩面的出現(xiàn)情況下,角色說的話就有了弦外之音的假面,伊莎貝拉之前幫女友人“找個男友”的愿望就是一種非實在呈現(xiàn)。而基于我們與角色某種程度上統(tǒng)一的視角,熱拉爾選擇堅持見面,即指向了想與此時不在場的女友人馬嘉利認識一下的愿望,也指向了想繼續(xù)與伊莎貝拉發(fā)展的可能性,從而使馬嘉利的照片獲得了相對間接的言語實在性的同時,也成為了某種相對直接的思想的象征代指,恰似前文所述可能是候麥統(tǒng)一辯證技巧的自由間接引語,人物也就相應地真正成為了活生生的“人”。
在這一認知下,我們可以更好解讀候麥最鐘情的對話戲中的正反打,在伊莎貝拉準備交待實情時,進一步推近成了特寫,在出現(xiàn)馬嘉利照片后,特寫變換了方向,其間表演體現(xiàn)出了具體情緒變化、遞進和迂回的視角差的用意。神秘以其作為表層真實的期待,其間對話信息交待在觀眾視角的全知,對馬嘉利和熱內(nèi)爾形成反諷,對不在場卻同樣心思的羅欣與其前男友形成神秘和反諷,而在交待清楚緣由后,神秘和反諷位置互調(diào)且依舊保持,以限制性視點達成隱性的統(tǒng)一視角,又從統(tǒng)一的隱性視角,完成各人的實在性意圖揣測與知曉等等。由此當我們以候麥拍一段對話是為了進行下一段對話,下一段對話是對上一段對話補充的形式發(fā)散,其唯一性主題與堅守形式間就存在著特定的循環(huán),那么再遞歸,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故事”與“意義”間互相轉(zhuǎn)化的循環(huán),這其間正是作為風格的影像技巧在起作用,以此類推,可以大膽想象,候麥其“情感故事”與“對話形式”、機敏嘲諷與甜蜜結(jié)局、多個系列的故事之間、甚至不斷重復使用的演員、城市與鄉(xiāng)村,場景轉(zhuǎn)換等等,都存在著能指與所指以風格技巧(自由間接引語)作為轉(zhuǎn)軸合并成為符號,實際上能指(敘事)到所指(故事)再回到概念(能指)和再次生活驗證(所指)的循環(huán),而這,也許這也正是其電影語言的結(jié)構(gòu)之所在。
但必須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弗萊,其尋找一種文學發(fā)展的共有原型和普遍模式的神話原型批評理論的試圖,從思想根源上來說,亦帶有明顯的黑格爾式理性主義美學的思想痕跡,也即具有邏格斯中心主義(理性至上)的指向。這一方面成就了弗萊,使他的理論更多地注重對文學的本質(zhì)規(guī)律的探尋,顯現(xiàn)出其理論的宏大與淵博;另一方面也使弗萊難逃黑格爾的宿命—對共性特征、本質(zhì)規(guī)律的刻意追求使他忽視文學發(fā)展過程中的客觀性與豐富性,最終難逃唯心主義的窠臼。
同理于候麥,其電影語言結(jié)構(gòu)也極容易陷入認識論所謂的 明希豪森三難困境,即:
1.無限倒退(為了證明一個命題所以要設立一個前提,但為了證明這個前提又要設立一個前提,如此無限倒退)
2.循環(huán)論證(用命題A證明命題B,用命題B證明命題C,再用命題C證明命題A)
3.教條主義(論證終結(jié)于某個信念、信仰,比如上帝)
于困境1,其終極難題在于找尋一個候麥電影的所謂“第一推動力”,我們不妨從戲劇性入手,常言所說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一會盡量留白或省略各類轉(zhuǎn)折,以人物甚小變化的外在對比變化的生活來凸顯人物內(nèi)心,這超越了普通的喜怒哀樂;其二是一開始就呈現(xiàn)出來,直接了當?shù)卣f出戲劇即戲劇,這從而就高于了生活。而縱觀候麥的戲劇性,則是兩者兼有之,可以做到“以及之長補彼之短”。
于困境2,戲劇性提供一個懸念,故事作為生活的比喻,它的靈魂就是沖突、矛盾,生活本身就是置身于看似永恒的沖突之中,即如薩特所說:現(xiàn)實的精華就是匱乏,一種普遍而永恒的欠缺。也如海德格爾所說:時間是存在的基本范疇。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都不夠人們享用,物不夠,愛不夠,情感不夠,時間永遠不夠,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大抵上是敘事的真諦,也是故事的桎梏,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有限的生活,在現(xiàn)實(故事)與時間(敘事)兩者不斷縮減的陰影之中當然也可以互證其存在。
于困境3,在候麥的生活映像系統(tǒng)下,現(xiàn)實中驅(qū)逐戲劇性,而在故事中又把戲劇性請回來,世界就成了我們要作出抉擇就可以幸福生存的手段與目的統(tǒng)一的存在,把它作為最高準則,那么實際上,在敘事領(lǐng)域就可以驅(qū)策普遍懷疑信馬由韁,而在故事領(lǐng)域則把普遍懷疑懸置,我們的內(nèi)心也就平靜了。
所以最后,可以這樣總結(jié),候麥電影的形式與內(nèi)容互證循環(huán),在某種程度上,的確驗證了他 生活如電影,電影如生活 般的某些真諦, 正如我們看電影的自然目的一樣:我們需要他人的故事來豐富自己的世界,而我們自己的故事,也會隨著電影去豐富世界。
愛如同一只漂浮在海洋中的小舟般不知目的地在何方。
你的名字,是最美的情書。
愛就追隨,不愛就當朋友,這樣一種灑脫。
當人生入秋,還有勇氣尋覓愛。
人類明明是獨居動物,為什么還要前赴后繼的步入愛情的墳墓?因為愛情?才不是,因為孤獨。該死的孤獨,無論四季如何變化,孤獨不會變,無論年歲怎樣增長,孤獨不會老,它吹不破砸不扁扯不爛,即使?jié)饬胰缑谰苹驕I水,也化不開。
如果微風不吹,浪花不起,魚和飛鳥還會不會相遇?
花開為什么很美,因為我們知道,它終會有凋謝的那一刻。
侯麥太厲害了!迷上。劇本超級棒,人物復雜微妙的關(guān)系,都以對話的形式展現(xiàn)。某些情節(jié)的設置巧妙而又在情理中?;旧鲜呛芎唵蔚闹谱?,卻有非常豐富的質(zhì)感,主要是人物復雜而美妙的情感描摹,立體生動。侯麥在描摹人物內(nèi)心世界上與安東尼奧尼站在了兩個極端,一個以對話、直白,一個以動作、隱忍
四季里最喜歡的一部,矜持得像年輕人,理想到無以復加的結(jié)局。
人生說到底,不過是偶然與必然的二元論,充滿了無法預知的未來,可是結(jié)果如何,也要到很久以後才會瞭解究竟是否為「Fate」。只是再寂寞,都要靜候,再靜候,就算失收始終要守,終會等來你的葡萄成熟時,以及,永遠無法強迫兩個不相愛的人去相愛。2020.07.18重溫,「消失」的反打,中年人的愛情詩篇。結(jié)尾的特寫停在伊莎貝拉的忽明忽暗沒有表情的臉上,別樣的曖昧。嫁女兒的背景下為老友續(xù)絃的故事,這不就是小津後期的劇本設定麼 XD
再一次看這片子,還是為對白和潛臺詞著迷。你的誤會、我的誤會、她的誤會、他的誤會,觀眾知道這些是誤會,但劇中人偏不知道而當做正當推理,他們不直接說卻又拐彎抹角想暗示自己的那些“明明是誤會的結(jié)論”。整個過程看下來就只菀然一笑好了~ 2021.1.10 當《綠光》和《秋天的故事》一起看,Marie Rivière和Béatrice Romand仿佛對調(diào)了角色(都在極力勸對方走出去),但她們在兩部電影里都依然是她倆啊,依然是一柔一剛。人間四季里最成熟的一部,Rosine分明就是“秋日和”里的岡田茉莉子呀!
侯麥的電影簡直就是我們這些患有社交恐懼癥的人的福音書呀,搭訕技巧妙之又秒,緣分愛情巧之又巧,朋友與愛人之間的曖昧關(guān)系最讓人向往,《秋天的故事》沒有任何新意,還是侯麥傳統(tǒng)的延續(xù),兩代人之間的感情觀的差異是這片給我最深刻的印象。
看完侯麥比嚼了綠箭還清爽。。。
第一看法國的農(nóng)村。這女的的擰巴跟我簡直有一拼,一個男導演怎么可能這么真實的表達出女性的復雜矛盾心理?
四季故事里的角色總是在面臨著選擇,而這種選擇是存在外部推動力的——是由身邊人創(chuàng)造的機會:春里的女兒,夏里的人類學女孩(到底騙了多少女孩子入了這個人類學專業(yè)?。?,冬里似乎來自自由意志,但跟秋中一樣,其實是多人作用的結(jié)果。這些人中總有一個神經(jīng)質(zhì)(或者說敏感)的女性角色和一個局促(或者說茫然)的男性角色,他們不停地進行試探、磨合……但在他們那個環(huán)境下,相比我們的環(huán)境所塑造的我們的現(xiàn)實,真的很讓人羨慕,他們不同年齡段的人擁有非常相近的知識結(jié)構(gòu),他們很老的人和很年輕的人可以無視年齡進行順暢的交流溝通甚至戀愛,但我們甚至不敢不能跟我們自己的父母交心。不要說父母,可能有些同齡人都無話可說。
#重看#4.5;以超越尋常倫理道德的方式去解決本身就超越尋常倫理道德之事,以壓制和轉(zhuǎn)移欲望目標去實現(xiàn)欲望另一維度的伸張,一切都是悖論的,一切都是無理的,可是在愛情中又有什么道理可言。所有乖張離奇的、不講情理的曲折心事,在歲月的熬制煎煮下,最終都沉淀為寬讓與接受,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葡萄成熟時的醇香必得歷經(jīng)千重萬重方柳暗花明。結(jié)尾雙雙返回太美好,秋光里的春天。
侯麥“四季故事”終章。1.或許,讓四季收尾于秋,確乎是絕佳的安排,未及寒冬,雖有感傷無奈,卻終得豐收。一如那片葡萄園,中年人的愛情也即將釀成醇酒。2.一個雙重牽線搭橋的故事,母親的兒子的女友試圖撮合她與自己的前男友+老師,而母親的閨蜜亦代其相親約會,最終大家都在母親女兒的婚禮上“偶遇”。3.濃郁的喜劇色彩主要來自兩對【媒人與被撮合男性】間似有若無的曖昧關(guān)系,而婚禮相聚時,一對是準一見鐘情,聊得投機卻依舊害羞和相互試探,另一對則僅僅止于禮貌而不無尷尬的寒暄,都讓人忍俊不禁。4.以推門誤撞見的誤會作為對兩人情感的延宕與考驗,處理得十分自然。5.結(jié)尾點題的秋日歌曲與舞會場景,美好得不似人間。6.兩位侯麥御用女演員齊聚,艾莉西亞·波特爾實在漂亮。7.秋風吹動了馬嘉利的頭發(fā),陽光在發(fā)梢上輝映出暖黃。(9.0/10)
難以想象是一位78歲的導演拍出來的作品。完全看不出老態(tài)或者一個創(chuàng)作者的自身道德枷鎖或道德輸出。劇中的人物各自自由也鮮活著。作為一個男導演居然能拍出女人之間那么細膩的情感關(guān)系,太佩服了。
侯麥的片子似乎都是講一些閑的蛋疼的中產(chǎn)階級男女,糾結(jié)于一些蛋疼的情感問題,并為此說一些蛋疼的話、干一些蛋疼的事。影片的觀感基本取決于片中年輕女角的容貌:姑娘漂亮,片子也就好看;反之亦然。二者保持高度一致。由此,本片可以給到4星半。
法國鄉(xiāng)下美,古樸院子到處是夾竹桃、法國梧桐、印度榕,遠處群山起伏,田野滿目葡萄,適宜人居;中年婦女作,多愁善感,疑心病,戀愛中的寡婦也會像少女一樣回到心跳的純情,膠片就是膠片,質(zhì)感忒迷人,藍光修復極好。
一個鄉(xiāng)村大齡勞動婦女因為約不到炮而焦躁萬分,最后在各方努力和狗血因緣際會之下終于約到炮的故事。
⒈特地在秋分觀賞《秋天的故事》,這很符合我的風格;⒉先是法國鄉(xiāng)村美麗的景色博取了我的好感,而后劇情更是越看越得我心:雖然過程有些許不滿,但美好的結(jié)局真是對上了我的期待;⒊幸虧謊言造成的誤解最后解釋清楚了;⒋在我心情愉悅之時看到一部讓我更加開心的影片,這種舒服感勝過初看《幻之光》。
愛情讓人找回年輕敏感的心,但歲月沉淀也留下了審慎和隱忍,秋日勝春朝嘛。這部最獨特的地方是情感轉(zhuǎn)移時不確定性帶來的微妙感,因為在真理般的欲望面前,真真假假的試探都是高危的。
這部算是侯麥的集大成之作嗎?好喜歡啊!貌似都是男男女女各種發(fā)騷,但洪常秀和侯麥其實很不一樣,侯麥癡迷于遇見,狠勁描寫相擁之前的狀態(tài);洪常秀則是喜歡磁鐵兩極相斥相吸的那種要么清脆響聲要么死活貼不上。洪的菜色本身就艷麗多姿,重在搭配,以此碰撞出戲劇性,侯是各種香料高湯啼哩夸叉一頓懟,再用生活化和平實的場景來沖淡一下,也他媽挺逗。
愛已經(jīng)結(jié)束了,還能像介紹朋友一樣把你推薦給別人。愛還未開始,但已經(jīng)允諾要把你介紹給別人。一場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的聚會,他們似乎對上了眼,又似乎彼此誤會?;槎Y上的歌手唱道,如果人生是一場旅途,希望每天都是晴天。培育愛就像種葡萄,不除雜草怕殺蟲劑損失葡萄的味道,如果愛情也能和種葡萄一樣就好了。
#侯麥展#但見旁人談情何引誘,問到何時葡萄先熟透。
為什么這部電影里的女性,又嫉妒,又軟弱,又任性猜忌,讓人一點也喜歡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