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東京都的某個小城市,狂躁的臺風即將蒞臨于此。市中一所中學,少年們向青年轉(zhuǎn)變,同時感受到來自身心的巨大變化和情欲的強烈沖擊。
泰子(會沢朋子 飾)、由美(天童龍子 飾)、綠子(渕崎ゆり子 飾)、理惠(工藤夕貴 飾)、美智子(大西結(jié)花 飾)等5名女孩夜間偷偷溜進學校游泳池玩耍,玩笑中險些淹死男同學阿明(松永敏行 飾);梅宮老師(三浦友和 飾)上課時遭到女友母親的逼婚,場面混亂,狼狽不堪;少年們湊在一起討論女同學;女孩們則在一起玩起了禁斷的游戲。隨著臺風的逼近,他們的情感和欲望也在狂風暴雨中獲得釋放……
本片榮獲1985 年電影旬報十佳影片第四名、1986年每日電影獎最佳劇本獎、第一屆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金獎、1986年橫濱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大西結(jié)花)和最佳男配角(三浦友和)三項大獎。
- 突如其來的臺風將幾個場景隔離開,幾個初中生擺脫了壓抑的成人世界規(guī)則,隨意揮發(fā)出某種無序的激烈沖動,要跳要舞,只要音樂沒停。
與報復性消費相似,這種沖動是出于報復心的。臺風所帶來的突如其來的自由讓他們超前地開始理解自己,理惠看似無因的城市之旅歸因于臺風日三種依賴/非獨立的抽離,三上、母親、學校,她超前邁入東京,獨立約會,要坐電車回家時卻回不去的那突如其來的崩潰我深有同感,就好像第一次獨立去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卻在到達成功的最后一步出了錯,她被卡住了中間,無法向上成為獨立的社會個體,也無法倒退回過去那個無所顧慮的孩童。
- 理惠之后是三上,三上的死是注定的,在前半段他與哥哥關(guān)于個體與群體的對話中,三上認為個體只有一死才能超越個體本身。哥哥則把個體與個體本身轉(zhuǎn)換為個體與個體所在的種類,類比于雞與雞蛋,雞是獨立個體,雞蛋是雞的薛定諤狀態(tài),指代整體。那么雞要如何超越雞蛋?唯有一死,通過死亡來否定自己作為雞這一事實,只有這樣,雞才不是雞,而是死后投胎的其他種類,從而達到超越自身的目的。
他與老師的那通電話,其中他的堅決與反抗,他注定是不可能和解的。再想到臺風過后,太陽依舊要從東方升起,他將無法擺脫地“回歸正軌”,于是在黎明之前,三上無聲地布置好自己的天階,呼喊著“死亡來了”!縱身一躍,像粒自由落體的火石,燃滅在臺風后的清晨。
他了結(jié)了自己短促的生命,以死否定人類的命運,這是他的超越。
前幾天和初中同學聊起往事,我心中突然產(chǎn)生了一個疑慮,我初中為什么那么調(diào)皮?有著講不完的話,每天放學的時候都發(fā)現(xiàn)嗓子啞掉了,已經(jīng)很控制自己不要上課講話,結(jié)果幾乎每節(jié)課都因為講話被老師批評;還有就是使不完的精力,作弄同學逃課打球,稀里糊涂地跟好朋友打起來,那個時候每天腦子里想的都是要做一些好玩的事情??赐赀@部電影,我終于明白了,人類幼崽的行為特征就是撒歡,就像剛出生的小狗崽,走路是一蹦一跳的,看見任何東西既好奇又害怕,忍不住要上去瞅瞅。這種撒歡是旺盛的生命力,也只有這個年齡段,撒個歡發(fā)個瘋不開心都消散了。
這是一部天才的電影,天才的電影往往不適合用觀影經(jīng)驗去分析,評論區(qū)很多人都在把這部電影和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作比較,但也許這根本不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的電影,而是作者夢境中的青春,如果回到小時候,自己要一個勁兒的犯錯一個勁兒的發(fā)泄,把自己最叛逆的想法都干了,并且也不會付出太多代價。
我看這部電影的年紀,腦子里已經(jīng)裝滿了學業(yè),人際關(guān)系,晚上睡不著寧愿背書,也不愿花費時間看一部電影。這部電影用光影,用緩慢的節(jié)奏,雕刻那個不存在的青春世界里的時光,讓我重新回到初中的那個世界。感謝有這樣美好的電影。
我是一個02年生的女孩,今年高三。
我身邊的同齡女孩子們,情史夠我攛本小說了。
原生家庭越是有缺失的越是情感豐沛的要溢出來。
外表越是文靜乖巧的做出的事情越出格。
純情的女孩子心懷幻想與憧憬后被油膩男人玩兒得遍體鱗傷
早熟的女孩子周旋在多個性伴侶之間,十八歲就看破紅塵說世界的愛情其實都不過他媽是單向的自戀。
異地戀分手后帶著刀沖上高鐵的;童年就破處的;愛上了已婚男人的;發(fā)現(xiàn)自己苦戀了幾年的對象是個傻逼的......它們不是故事,都是我知道的活生生的同齡的女孩兒。
這是個陰盛陽衰的地方,姑娘們總是聚在一起?;蛟S我們最后都會變成同樣老態(tài)龍鐘神情麻木的老太太,但這些青春期女孩的身影不會死??裨辏悦?,隱晦,處于少年向成人轉(zhuǎn)變的女孩兒們總有那么點兒暗地里的想法。我又想起《臺風俱樂部》那部電影來,幾個中學生在臺風的暴雨下赤裸著身子跳舞,離家出走的女生在雨夜與街頭的假人模特擁抱,les偷食禁果...這年紀渾身總有使不完的氣力,總有無邊無垠的妄想。太有共鳴了,暴雨的舞蹈便是這腦內(nèi)狂潮的具像體現(xiàn)。
能管這些荒唐的出格的事情叫浪漫么?我不知道。或許在少女的心里浪漫等同于叛逆。那浪漫的代價不小,稚嫩的身體吃得消么?我們犯過的錯,碰出的傷能用“青春”二字就一抹帶過么?遺憾也好,意難平也好,痛楚也好,失去了什么錯過了什么我想到最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最作孽的年紀,要學會帶著這些成長。
如果天上下大雨了,你會為我撐傘還是陪我一起淋雨?
大概十多年前吧,網(wǎng)絡上流行過這么一個問題。有人選擇一起淋雨,享受發(fā)梢間每一滴雨水的感同身受,而它們的回答常常被打上幼稚的標簽,被駁以不懂得責任、不具備理智。時至今日,這個問題仍不時被提起,但奇怪的是,仍然會有不少的人選擇淋雨的答案,且其中大多數(shù)都是處于青春時期的少年。一起淋雨,究竟有何種特殊的魅力呢,也許以《臺風俱樂部》為代表的日本青春電影會告訴你答案。
淋雨,意味著對撐傘慣常思維的反叛,意味著可能感冒生病的危險,意味著因能見度下降而產(chǎn)生的迷茫。這一切與青春期的特點何其相似,而作為全世界最會拍青春片的日本,從早期的古川卓巳、大島渚到近些的巖井俊二、行定勛、新海誠,已經(jīng)探索過千千萬萬遍,其中的集大成者,當屬相米慎二的這部《臺風俱樂部》。
生之反叛
日本青春電影發(fā)家于上世紀50年代,當時整個社會籠罩在反“安?!边\動的氛圍中,人們思想尖銳而激烈,對美國控制的反抗和謀求民族自由反映在電影上,古川卓巳改編小說《太陽的季節(jié)》,就借青年男女的放蕩愛情悲劇發(fā)泄對社會的不滿,里面不羈的感情線條,完全反傳統(tǒng)式的袒露宣泄,直接推動形成了著名的“太陽族電影”一派,這也是日本青春片最早的模樣。而拍攝于1985年的《臺風俱樂部》常被看作是“太陽族電影”的挽歌,它從古川卓巳、大島渚、市川昆等前輩身上繼承了直面苦難與悲劇的古希臘酒神精神與反叛精神。理惠受不了學校的封閉,獨自一人離家出走到東京流浪;被逼婚折磨的梅宮老師大醉后,在《北國之春》的歌聲中走向暴雨;而困窘于愛情、死亡等種種宏大命題的學生們也在臺風來臨之際在暴雨中盡情釋放自己。他們享受痛苦,同時將痛苦當作自我反抗的一種形式,這就是“太陽族電影”的核心。
青春期的反叛基本上都體現(xiàn)在對成人世界的抗拒上,同時謀求個體的獨立,與國內(nèi)的青春片不同,無論是最早的《太陽的季節(jié)》,還是《臺風俱樂部》,日本青春電影的敘事基本都將成年人、家庭的空間壓縮到很小很小甚至于排除在外,把鏡頭單純停留在青春的少年少女上。然而有意思的是,心智幼稚的他們表達愛與恨的方式卻都是從所反叛的成年人身上學習的,渴求父愛的健一遍遍排練著“我回家了”“歡迎回來”的戲碼,而在后頭他追逐喜歡的美智子,不停踢踹著教室的木門的時候,所說的也是“我回家了”,然而回應他的始終是有形的門和無形的門。同樣的橋段,你是否會一下子聯(lián)想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小四看著爸爸邊打哥哥邊罵他“沒有出息”,而在小四殺死小明時,一直循環(huán)重復的也是“你沒有出息啊”這句話。這種青春囿于情感表達的傳統(tǒng)一直可以延續(xù)到后來巖井俊二拍的《花與愛麗絲》,愛麗絲與宮本的相處模式完全就是對父親與愛麗絲生活的復刻,而父女之間中文“我愛你”和“再見”的教學更是將這種感情傳授的意圖直接擺到臺面上。包括《煙花》中的私奔出走,《青之炎》中的公路賽車,《愛的曝光》中的偷拍犯罪,這種反叛卻又反叛無能的悲哀,巖井俊二和后來無數(shù)的青春片導演從相米慎二身上學到了太多太多。
死之迷戀
眾所周知,日本人對青春和死有一種謎之執(zhí)念,而這兩種元素的結(jié)合,早在60年前大島渚的《青春殘酷物語》中就初見端倪,女高中生真琴最后的跳車死亡揭示了死和痛在青春成長中無處不在的威脅?!杜_風俱樂部》剛開頭,相米就用阿明溺水一段給觀眾進行了一定的預警,而后面健將化學藥品倒在美智子背后也將這種痛感與威脅實實在在地具象化。少男少女們不懂得死和痛,以老師為代表的成年人看到的危險與責任,在他們理解中只不過是一次嬉戲或是愛的表達。但同時他們卻又對痛和死亡充滿好奇,三上和兄長在討論死亡到底是怎么樣的,甚至還用母雞和雞蛋這種不著頭腦的比喻去描摹死亡的可能形狀。然而,不懂得痛和死亡,卻不代表它們不存在,美智子背上的疤痕,理惠的雨中出走,都是不可磨滅的青春傷痛印記。而三上在經(jīng)歷了一次次的青春歷險過后,從身體和心靈的痛苦中,終于悟出了死亡的本質(zhì)。三上嘴里含著乒乓球,像是雞和蛋的預言,他身邊是地球儀,和無數(shù)吊懸的千紙鶴?!八劳鱿扔谏朗巧那疤?,沒有人能賦予我能帶來驕傲人生的令人自豪的死,所以我會死在你們面前,為了你們更好地活著。注意看啊,死亡來了?!彪S后從窗口一躍而下,完成了“死”的儀式。下個鏡頭,同學們趕到現(xiàn)場,三上頭插進泥水,雙腳朝天,姿勢滑稽,充滿搞笑和緩和的意味,然而你卻無法忽視那藏在滑稽下的深刻,三上究竟“死”了嗎?電影沒有告訴我們答案,但相米慎二對那種生死之間游離的危險性的暴露卻昭然若揭,而我們觀眾對此欣然接受。
三上極具影史意義的一躍,開啟了日本后世對青春與生死無數(shù)更為深刻的思考,兩年后,村上春樹出版了《挪威的森林》,里面寫到“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十一年后,巖井俊二拍出了《夢旅人》,里面少男少女結(jié)伴等待世界末日,夕陽下浩浩蕩蕩地奔赴死亡,美得讓人落淚;大林宣彥用五毛特效復活親人,在姐妹的生離死聚中體會青春況味;北野武把槍口對準自己,抱著沖浪板的聾啞情侶把死亡的告別送給夏天。他們有的以死作為青春痛苦的解脫,有的以死告慰曾經(jīng)的感情與信仰,更多的是以死探求青春中生命、愛情與存活的意義,一幕幕,一幀幀的動人影像中,飽含的是日本青春片的死之迷戀。
雨之彷徨
作為“太陽族電影”最初的代表作,《太陽的季節(jié)》是飽受詬病的,里面對青春期的精神面貌基本出于商業(yè)目的的單純還原,而沒有任何反思的直覺,缺乏人文關(guān)懷,尤其容易煽動缺乏判斷力的年輕人誤入歧途。爾后的《處刑的房間》、《瘋狂的果實》已經(jīng)有了較大改觀,對于影片中龍哉等中學生街頭流氓般的放蕩的行為,市川昆、中平康等導演沒有任何推崇的傾向性攝影,而是以第三者角度進行純粹的客觀敘述,里面體現(xiàn)出了青春期時而浪漫,時而冷漠,更多是迷茫的精神面貌。
這種迷茫產(chǎn)生于少男少女們開始對反叛行為進行一定的反思,而在得出這種反叛毫無意義的結(jié)果之后,殘酷的事實與青春的逆反情緒產(chǎn)生矛盾,過量的激情荷爾蒙無處宣泄,于是陷入個體失落的彷徨?!杜_風俱樂部》把這種彷徨處以最大化,開頭就是黑暗的泳池,阿明在獨自游泳,除此沒有其他任何人和任何聲音,從而給全片定下灰暗壓抑的基調(diào)。健在暴風雨的課室中瘋狂地追逐美智子,那種強烈的愛對理智的反叛在撕開美智子的衣服后戛然而止,他看到美智子背后被他的愛燙傷的永不磨滅的疤痕。親眼目睹了反叛的無意義與傷痛的永恒之后,由愛支撐起的反叛情緒在這一刻轟然倒塌,健徹底陷入青春認知的彷徨。同樣的還有理惠出逃東京時面對分岔路停下的鏡頭,三上看著舞臺上同伴跳舞時孤獨的鏡頭,都在一遍遍地訴說著青春反叛無力時的彷徨。而臺風暴雨則從自然的層面將這種彷徨的情緒烘托到一個新的高度,看不清出走的前路,暴雨中理惠倚靠在路旁的假人身上哭泣,經(jīng)歷青春傷痛的學生,在暴雨中跳舞宣泄迷茫情緒。同樣的場景,我們可以從《風柜來的人》里的踢踏舞看到,從《花與愛麗絲》的雨中芭蕾舞看到,青春片在雨中的彷徨感覺總是非常相似的。
總體來說,《臺風俱樂部》是日本青春片承前啟后的轉(zhuǎn)折點。首先他是對“太陽族電影”的一曲挽歌,影片最后,理惠跟阿明說,暴雨后的大水坑就像金光閃閃的太陽池,然而鏡頭一轉(zhuǎn)換,相米慎二卻突然采用黑白的影像去拍攝他們兩人在水坑中玩耍的場景,如此強烈的色彩反差,相米對所謂“太陽族電影”的反思態(tài)度在這里表露無疑。另外,《臺風俱樂部》也是對后世更多元化青春片乃至日本“新浪潮”的開啟,里面介于搖滾和Disco之間的舞步,少女的早熟,少男的憨傻,性啟蒙的朦朧,課堂的鬧劇,寺山修司式的神隱靈異,一切“太陽族電影”未關(guān)注過的青春要素雜糅在一起,使日本的青春電影走上表達更加豐富的道路。
當然,比起這部電影的種種涵義,我們更應該關(guān)注到的是相米慎二極其優(yōu)秀的電影才華。為了貼近電影中少男少女的反叛獨立個性,相米慎二的長鏡頭極其隨性,拍攝五個女生跳舞的時候,先給出一個大環(huán)境,然后慢慢地往人物推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高低映襯,妙趣橫生。任何角色都可以帶走鏡頭,都可以成為每個分鏡的主角,由此展現(xiàn)出人物角色的獨立性。他的長鏡頭的運動和調(diào)度總給人以美妙的空間代入感,比如電影開始沒多久,從窗外拉回到教室里的梅宮,搖到美智子,再到她后面的健,再橫移到旁邊的明和泰子,最后又轉(zhuǎn)向梅宮,如此一氣呵成,燙貼自然??v觀相米的十部電影,風、光、雨、聲,這四種元素無一部缺席,他用風、光、雨烘托氛圍,用聲音進行變奏。例如在《臺風俱樂部》里,先用環(huán)境的自然音先定下氛圍基調(diào),到了情節(jié)進行的時候,就對自然進行消音,把體現(xiàn)人物內(nèi)心情感的聲音留給觀眾的耳朵,而情節(jié)結(jié)束后,又放大自然音,重新融入環(huán)境中,此即為聲音變奏。而這也引出了相米電影的另一特質(zhì),與自然極其貼近,到了《魚影之群》甚至純靠自然去推動電影發(fā)展。由此而生發(fā)出的不加假飾,毫無功利,自然流露的電影態(tài)度相當迷人?,F(xiàn)在看來,相米慎二的電影無意中影響了后來的許多日本電影人。《臺風俱樂部》中肆意的少年持續(xù)存活在巖井俊二和新一代的日本青春電影中。《夏日的庭院》中的某場戲在濱口龍介的《夜以繼日》中延續(xù)下來。是枝裕和的《幻之光》還能看到《魚影之群》的一些影子......早逝的相米慎二監(jiān)督,實在留給了世界太多太多的財富。
1983年,尾崎豐發(fā)表專輯《十七歲的地圖》,瀟灑的吉他,帥氣的中分,被一代日本青年視為叛逆的精神偶像。
1985年,相米慎二拍攝電影《臺風俱樂部》,三上從窗邊一躍而下,引起當時社會無數(shù)迷茫青年的效仿。
1987年,村上春樹出版小說《挪威的森林》,玲子Norwegian Wood的吉他聲牽動了每一顆青春期敏感矯情的心。
而要直到很多年以后,我們才會看到,狂放不羈的尾崎豐死在一個冰冷的雨夜,終年只有26歲;三上一頭栽倒在雨后的泥坑里,滑稽得有些傷感;電話亭外,全世界的雨落在全世界的草坪上。
我們都長大了,唯死者永遠十七。
所以,讓我再問你一遍:
如果天上下大雨了,你會為我撐傘,還是會陪我一起淋雨呢?
和《狼的孩子雨與雪》互文。唯一無法更喜歡這部片的主因,是因為我憎恨青春期......
個體能否超越它所屬的物種?死亡是否唯一答案?泳池快樂迫害,數(shù)學接盤老師;想要照顧你一輩子的疤痕,歡迎回家的怒踢;體育館狂舞,雷暴雨裸奔,商店街怪笛;用課桌椅樹起巴別塔,象征人類尊嚴的兩腳朝天;也許只有離開后再歸來,亦或本無執(zhí)念的眼界,才有機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長大
這就是青春:苦悶,壓抑,無所適從,晃晃悠悠,仿佛充滿希望,又似乎絕望透頂;好年輕的工藤夕貴啊。
中景與遠景為主,疏離的彷徨詩,幽默掩蓋下的殘酷青春物語(恰似派對序列中音樂戛然而止的溺水鏡頭)。成長就像一場臺風來襲,難以抑制的荷爾蒙能量與籠罩著青春的陰郁、苦悶、彷徨相互交織,直至大雨傾盆,有人有在雨中裸舞狂歡;有人在密閉空間中用未果的性、暴力與強迫癥發(fā)泄孤獨;有人以死亡的儀式作為人生思考的答案,卻以倒栽蔥地扎進雨水滂沱下的污泥之中?;蛟S到最后要問,臺風過后的變化真的是成長嗎?抑或是說,成年的本質(zhì)就在于一種非-成長及對其的接納?
感覺系。讓我懷念起初中遇暴風雨不回家和伙伴呆在課室啃方便面睡覺的情景,就是拉起課桌堆成一張床。第二天雨過天晴鳥叫樹葉綠
臺風期間集中釋放的初中生青春心情,有性侵和故意傷害的原始破壞力,有目睹老師狗血戀情的認知崩壞,有雨中全裸狂歡的釋放,有突然跳樓的壓抑扭曲,有東京歸來的悵惘……凡此種種,皆是青春期的不可預判與狂亂,但劇本有個極嚴重的問題,你要表現(xiàn)一個混亂的心境,不意味著你的內(nèi)容組織也混亂,整個劇情七零八落的,類似的故事你看上一代的《三壘手》《孤獨之旅》之類是怎么表現(xiàn)的?至于相米慎二的技法,這部主要往恐怖片上靠,經(jīng)常用窗外機位之類偷窺感的角度,偶爾有大林宣彥風格的設(shè)計(比如工藤夕貴回家時遇見的吹奏二人組),相米慎二的長鏡頭很差,看不到和內(nèi)容結(jié)合的技術(shù)難度,更多只是為了讓素人演員盡快適應攝影機存在的策略性措施(素人不管演成啥樣攝影機都不停拍,他們很快就不緊張了),不具美學意義。雨中狂歡雖有全裸但機位太遠啥也看不見
有趣的是約翰休斯的《早餐俱樂部》和相米慎二的《臺風俱樂部》都誕生在1985年,同樣是一群問題少年被困于學校之中,在那里他們不僅了解了彼此更認清了自己。相米慎二電影中的青春遠不僅僅是關(guān)于初戀、成長和友誼,那里有遠比成人世界復雜的規(guī)則,臺風禁錮了他們,但又是解放的契機,在暴雨中找自由,來自問題家庭的男孩,一次次排演“回家”的劇情,卻在愛的缺失中扭曲心靈;努力向上的萬人迷心中卻充滿對自我的懷疑,死亡已悄悄占據(jù)他的生命;還是無憂無慮傻里傻氣的人才能趟過青春的洪流,欲望來自身體的本能,道德不屬于這里的,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千瘡百孔的年代,未來怎么樣?臺風終究會過去,雨過天晴難道就是我們的盼望?也許繼續(xù)面對禁錮才是永恒的宿命吧,人生的煩惱從來不會缺席,只是一次次狂風暴雨之后,你是否還有勇氣繼續(xù)前行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那我現(xiàn)在就去死。
成長的痛,臺風下的狂歡。整部片子的角色都有些瘋狂甚至神經(jīng)質(zhì),對應的則是成長的困惑。又純情又放肆,又傷感又瘋癲
特寫和近景基本被消滅,全景和中全景長鏡頭統(tǒng)治了影片,自主移動或固定機位的客觀視點主宰了敘事,結(jié)合大景深和自然光的使用,意在呈現(xiàn)真實的青春色彩,但構(gòu)圖上的形式感和怪異醒目的攝影機運動方式又旗幟鮮明地清除了紀錄感。一場造作而真實的青春舞會。
臺風過境,雨后留尸(島國第一青春片)
如此怪異做作不合常理(重在表情和行為上),令人厭煩疲倦,更別談捕捉青春壓抑質(zhì)感,任何看似深刻的嘗試都因缺失根基的養(yǎng)分而于整體無補,不重視遞進的導演其實也不具備單純挖掘狀態(tài)的能力,臺風表意也基本沒能有效參與敘事,當然它本身的單一也無法遮掩電影巨大的空洞。
混亂起飛的80年代日本青春片開始表現(xiàn)性苦悶、成長羈絆及生命叩問,將類型拓展到新的層面。困惑,消解,反叛,尋找,生成;單一固定攝影點,長鏡頭,偶像效應,故事時間成為線索,天數(shù)變小時造成影像流程不平衡,打破前后故事時間平衡關(guān)系強化敘事時間;懷舊情緒,隨著臺風臨近,青春在體內(nèi)狂躁不安。
7/10。影片以死亡和玩笑交互的節(jié)奏進行,跨越性別的肉體淋漓著躁動情緒,黎明一刻有人堆起桌椅,發(fā)出豪言壯言、栽蔥頭式跳下,此處刻意消解環(huán)境音,正對應了開頭的溺水。散文式的日常部分,抽煙談論戲劇部的百合做愛,為潑硫酸一事后悔,襲擊喜歡的女孩,躲被窩里哭喊媽媽的味道,灑出濃厚的情感高潮。
與想象中大相徑庭,完全背離于我的成長經(jīng)驗。臺風降臨的前夜,他們的青春躁動不安。瘋狂、恣意但完全缺乏可信度,情感外化的程度過于夸張。我理解的青春不是縱欲,而是沒有地方可去。我想起我在少年時度過的那些臺風夜——放假的喜悅很快被擔心和掛念沖淡,平靜如水的心被狂風驟雨攪亂。于是在臥室里鄭重其事地給初戀的女孩寫一封情書,寫完以后若有所失地躺在風雨飄搖的床上輾轉(zhuǎn)反側(cè)。臺風過去了,我們回到學校繼續(xù)上課,好像什么也沒有發(fā)生。我就在這種克制中虛度了我的青春。相米慎二不懂我,我不怪他。侯孝賢懂我,賈樟柯懂我。每個人只能相信那些與他們的生命息息相關(guān)的電影。
一幫小屁孩不在家做五年中考三年模擬瞎浪什么玩意
欣賞過大林宣彥的電影再看相米監(jiān)督的青春片差距明顯。首先不能把孩子們拍得漂亮就已經(jīng)輸了一半,女孩子都顯得土氣,男生都故作成熟;情欲上就更沒什么看點,這么大的孩子想把欲望外化出來還是很難的,這方面比較成功的電影有《早春》。至于成長,由于前兩點沒有拍好,都不知道為什么要成長,向成熟的蛻變也就成了無稽之談。唯一的優(yōu)點在于自然風景上,冷暖色調(diào)的安排融洽,遠景都很動人,尤其是臺風停后,質(zhì)樸的小鎮(zhèn)風光讓人流連。還有,日本中學生居然學習了…
高度詮釋“中二”、“造作”兩個詞……我覺得我對這部片子沒什么共鳴可能因為我真的是個不反抗的人,并且活得真的很端著,這種釋放的方式對我來說逐漸變成了一種消耗。要變成垃圾大人了,真糟糕。
鏡頭運用很牛,蘿莉們漂亮,青春期的情緒很好,撕開衣服在雨中舞蹈吧。優(yōu)畫質(zhì)版的《臺風俱樂部》真是迷死人了,相米慎二對長鏡頭的熱愛幾乎苦心孤詣,刁鉆到神乎其技,沒幾個人能把青春期的中學生拍出這種活蹦亂跳、狂歡至死之美,喜歡這種年紀的叛逆騷動,肉體和內(nèi)心是統(tǒng)一的,喜歡這種天氣的幽閉孤獨,狂亂和傷感都是率性的。多年前,看渣畫質(zhì)打五星,現(xiàn)在可以打超五星。
被拍出來了 身體里零落的涌動 死是生的前提 所以我得替你們死 你們要好好的活 “混蛋,15年以后,你會變得和我一樣。”“我永遠也不會和你一樣!”臺風夜晚的亂七八糟的舞蹈 迪斯科音樂 親密的同志 鬼話連篇 青春就像臺風啊 一夜過后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