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播放地址

密戰(zhàn)2017

動作片大陸2017

主演:郭富城  趙麗穎  張翰  任達華  張藍心  朱一龍  于曉光  劉玥心  奚美娟  寇振海  由立平  安亞平  孫耀威  曹操  李濱  涂黎曼  艾如  

導演:鐘少雄

 劇照

密戰(zhàn)2017 劇照 NO.1密戰(zhàn)2017 劇照 NO.2密戰(zhàn)2017 劇照 NO.3密戰(zhàn)2017 劇照 NO.4密戰(zhàn)2017 劇照 NO.5密戰(zhàn)2017 劇照 NO.6密戰(zhàn)2017 劇照 NO.13密戰(zhàn)2017 劇照 NO.14密戰(zhàn)2017 劇照 NO.15密戰(zhàn)2017 劇照 NO.16密戰(zhàn)2017 劇照 NO.17密戰(zhàn)2017 劇照 NO.18密戰(zhàn)2017 劇照 NO.19密戰(zhàn)2017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4-05-15 00:20

詳細劇情

  淞滬會戰(zhàn)后上海淪陷,地下工作者林翔(郭富城 飾)受命來到危機四伏的上海,重建慘遭敵人破壞的地下抗日戰(zhàn)線。在這里他遇到單純卻很有正義感的蘭芳(趙麗穎 飾),這對臨時組成的“地下黨夫婦”將在戰(zhàn)火紛飛中,攜手與日本侵略者及偽政府特務展開驚險刺激的生死較量……

 長篇影評

 1 ) 電影背后的真實故事更精彩(麥克納馬拉、五角大樓文件、艾爾斯伯格、時報/郵報、司法部)

在看完《華盛頓郵報 The Post》后寫了短評:很符合當下美國政治正確的電影,媒體言論自由、女性主義、新聞追求和經濟利益等眾多沖突,前半程鋪墊后半程爆發(fā),中規(guī)中矩。斯皮爾伯格調度厲害,夜間多方電話商量是否出版的戲真是精彩??催^林達的書,五角大樓文件、艾爾斯伯格、紐約時報、司法部之間非常有戲,可惜電影僅從郵報一方視角失色不少。

之前看過林達老師的《近距離看美國之四: 如彗星劃過夜空》,結合林達老師的書和維基百科,補充一下電影背后的更多故事:

麥克納馬拉和五角大樓文件:

羅伯特·斯特蘭奇·麥克納馬拉,1961-1968任美國國防部長,1968-1981任世界銀行行長。他是肯尼迪1961年上臺以后,把他從福特汽車公司總裁的位置上找來當國防部長的;肯尼迪被刺殺以后,約翰遜上臺,麥克納馬拉留任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全程參與了這一時期越南戰(zhàn)爭政策制定的全過程。

五角大樓文件,即《美國-越南關系,1945-1967:國防部的研究》,是美國國防部對1945-1967年間美國在越南政治軍事卷入評估的秘密報告。

1967年6月,時任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啟動研究計劃,希望留下一份“越南戰(zhàn)爭的百科全書”,為此成立了一個“越戰(zhàn)歷史專題組”,由國防部國際安全事務局的萊斯利·蓋爾勃負責。該研究沒有知會總統(tǒng)約翰遜和國務卿。麥克納馬拉要這個專題組全面地收集美國幾十年來對越南和印度支那政策的資料,分類編輯匯總,要求“包羅萬象并且客觀”,除此要求外他不再對這個項目進行干涉。事實上,他一次也沒有和專題組負責人蓋爾勃見面,盡管他們就在一個樓里辦公。

到1969年6月,專題組的最終報告終于形成,分47卷,包括3000多頁歷史分析和4000多頁原始檔案,就是后來被稱為“五角大樓文件”的越戰(zhàn)歷史文件。

這套文件揭示了美國對越政策的起源,它是怎樣演變的。從文件中可以看出,早在“二戰(zhàn)”將近結束的時候,杜魯門主政的白宮就忽視了胡志明要求美國支持的呼吁,轉而支持南越的吳廷琰 。從艾森豪威爾到肯尼迪,一脈相承地向南越派出“軍事顧問”。文件揭示了30年中對越政策中的重大事件,美國怎樣走上了戰(zhàn)爭升級的道路。這套文件第一次明確地揭示了美國政府官員們當時的恐懼,這就是所謂的“多米諾骨牌”:他們擔心,如果南越倒臺投向蘇聯陣營,就會產生連鎖反應,所有印度支那國家,乃至所有東南亞國家,都會一個一個變色,并且擴展到其它地方,冷戰(zhàn)雙方力量的對比就會有大的改變。但同時中央情報局曾經一次又一次告訴歷屆總統(tǒng),所謂的多米諾骨牌是不存在的,美國應撤出越南。但這種聲音一直被歷屆總統(tǒng)忽略。

報告一共印了15套,第一套送給了麥克納馬拉,其中兩套國家檔案館,兩套國務院,兩套交給了蘭德公司(一套送往公司在加州的總部,一套送往公司在華盛頓的分部)。

艾爾斯伯格和五角大樓文件:

據說真正讀過文件的人寥寥無幾,除項目負責人蓋爾勃以外(據麥克納馬拉一密友說,麥克納馬拉收到文件后一次也沒有讀過),只有一個人認真讀過:丹尼爾·艾爾斯伯格。

丹尼爾·艾爾斯伯格(1931年-),1954-1956年曾為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效力,1958年加入蘭德公司。1962年在哈佛大學拿到經濟學博士,他的論文研究關于決策理論,發(fā)現人們在模糊與不確定下做出的決策較缺乏一致性,即艾爾斯伯格悖論。1964年,進入五角大樓工作。1965年,去越南實地考察,這次考察改變了他對越戰(zhàn)的看法,從鷹派轉變?yōu)轼澟?。(這一轉變在電影開始有所體現)。1967年他以蘭德公司雇員身份參與了越戰(zhàn)歷史專題組的工作。從越南回來后,他多次向國會、媒體、政府人士包括基辛格傳遞鴿派觀點,石沉大?;驔]有影響。1969年,艾爾斯伯格仔細閱讀和分析了五角大樓文件,越來越懷疑美國介入越南戰(zhàn)爭的合法性,深感應該公布戰(zhàn)爭真相,他分批復印了文件。

對于公開文件,他首先選擇了國會,參議員富布萊特,他是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主席、主張從越南撤軍的議員。因為考慮到文件的程序合法性,富布萊特拒絕了。

然后艾爾斯伯格決定走向新聞界,首先去找了《紐約時報》華盛頓分部的尼爾·希漢(兩人在越南曾相識),在希漢報告華盛頓分部主任后、兩人向時報總編羅森塔爾等高層通報,并要求增加人手,這就有了電影中以希漢為首的時報團隊在華盛頓希爾頓飯店閉門研讀資料、整理寫作的過程。為避免法律麻煩、保證刊發(fā)文章內容的準確客觀,時報團隊一方面梳理國務院、五角大樓等官員的公開演講、發(fā)言、著作等資料,一方面梳理時報近十年來對越戰(zhàn)問題的報道,與文件進行比較,同時徹查、剔除將要發(fā)表文章中涉及國家安全的內容。

時報發(fā)行人蘇爾茨伯格后來才知道這件事,第一時間想到是否有法律麻煩,負責時報法律事務的事務所不建議發(fā)表文章,時報內部對于要不要發(fā)表文章的意見也不統(tǒng)一,高層之一的副總裁萊斯頓主張發(fā)表,他在1954年從國務院得到雅爾塔會議文件,為時報掙得了極大聲譽。一直到時報發(fā)表前兩天,發(fā)行人蘇爾茨伯格才拍板決定連續(xù)十天的系列、每天六個版面以希漢文章打頭、選擇發(fā)表的五角大樓關鍵文件。1971年5月13日,星期天,《紐約時報》開始連續(xù)刊載五角大樓文件。選在星期天刊發(fā)第一篇很賊,因為政府官員都休息、反應會慢一拍。

接著政府介入了,國防部聯系司法部來負責此事,但司法部完全不知道五角大樓文件是什么,國防部應要求準備寫一個解釋文件的備忘錄,但是國防部長居然找不到一個完全熟悉文件的人。在第三期刊發(fā)前,時報收到了司法部發(fā)出的禁令,時報回應拒絕,并聲明將服從“最高法庭的最后決定”。此時(半夜11點)時報的法律事務所撂挑子了,時報法律部只好請耶魯大學法律教授比蓋爾出庭,位于紐約的聯邦法庭法官對案件雙方對錯不做任何判斷,但同意發(fā)出一個法庭禁止令,拒絕了司法部要求沒收文件的要求。

由于時報收到的禁止令,艾爾斯伯格又想到了電視,均被NBC/ABC/CBS拒絕。CBS因為當時可能受到眾議院關于CBS不肯配合國會調查提供資料的指控,只好拒絕;但艾爾斯伯格表示理解,后來還答應接受CBS采訪(艾爾斯伯格接受電視采訪在電影中有體現)。

在時報與司法部的法庭戲展開同時,可以開始說到《華盛頓郵報》了,郵報此時也坐不住、慢了時報好多拍;郵報和文件的故事與電影差不多,郵報從波士頓拿到文件、連夜回華盛頓,到郵報總編布拉德利(湯姆·漢克斯飾演)家里著手開寫。郵報內部意見也不統(tǒng)一,最終發(fā)行人凱瑟琳·格雷厄姆(梅麗爾·斯特里普飾演)決定刊發(fā)。然后司法部介入,雙方鬧到華盛頓聯邦法庭,法官認可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證的完全徹底的新聞自由,批評司法部誤用了《反間諜法》,法庭沒有看到有任何證據證明發(fā)表文件會危及國家安全。

后來,《紐約時報》在紐約、《華盛頓郵報》在華盛頓分別與司法部從聯邦法庭走到上訴法庭,最終兩案并在一起到了最高法院,最高法院6:3裁決媒體勝利。

該文件在2011年6月向公眾解密開放。

本文只是在電影基礎上補充了一些前因后果,在郵報之外的故事很多也很精彩,可惜電影有限,只能從比較少的角度出發(fā)。

媒體,不僅包括最先涉入的時報和郵報,后來更多媒體都收到了艾爾斯伯格提供的文件、紛紛刊發(fā);政府,司法部和國防部;司法機構,聯邦法庭、上訴法庭和最高法院。這三者間的角力非常精彩,從自己的立場出發(fā),都在尊重和遵循法定程序基礎上為自己的立場、利益爭取。非常推薦看林達老師的書,書中從媒體的言論自由、司法等角度闡述很詳細,語言易懂,在法庭間的角逐有規(guī)定有巧合,充分體現了不同行業(yè)人士的專業(yè)。

補一點:

《華盛頓郵報》,尤金·邁爾1933年買下。1935年他在報社發(fā)表了他的辦報原則:

1. 報紙的第一使命是報道盡可能接近被確認為事實的真相。

2. 報紙要報道我們能夠了解到的有關美國和國際重要事務的全部真相。

3. 作為新聞的傳播者,報紙要如紳士一樣正派。

4. 報紙的內容應老少咸宜。

5. 報紙要對讀者和普通民眾負責,而不是對報社老板的私利負責。

6. 只要對公眾有益,報社要準備為堅持真實報道而犧牲自己的利益。

7. 報紙將不與任何特殊利益結盟,但是在報道公共事務和公眾人物的時候,要公平、自由和健全。

 2 ) 把矛頭指向有冕之王時,才有資格自稱無冕之王

比起《跑調天后》那種單純?yōu)榱俗约核⒋嬖诟卸牡臒o聊片子,本片才算是沒有浪費梅姨的毒瘤級演技。

看到前半段還有點奇怪,為什么提名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而不是男主,就算湯姆漢克斯沒有發(fā)揮出全部實力,至少戲份擺在那里。演到女老板拍板時才真正心服口服了,矛盾全集中在她身上,手握乾坤的是她,難怪演員表上梅姨的名字要排到第一位了。

受到韋恩斯坦肥豬的連累,梅姨這半年來風評不佳。其實她有點像做頭發(fā)事件當中的馬蘇,始作俑者早早躲起來了,她卻因為目標更大而一直被追著打。

民眾的正義感容易被利用,這種情況特別值得警惕。做頭發(fā)事件當中,包括我在內的不少網友都想看到屁幾萬死無葬身之地。結果呢?他確實被封殺了,但是有更多比他優(yōu)秀得多的rapper卻也給這坨屎陪葬了。所以最近看到網上因為“湯蘭蘭事件”一股腦地在噴媒體人,讓我有種深深的恐懼感。

澎湃、鳳凰、新京報那幾個記者當然該罵。“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華盛頓郵報》里的這句臺詞很好地說明了為什么我們對于國內媒體在湯蘭蘭事件中的表現如此失望。自詡“無冕之王”的記者不敢去挑戰(zhàn)強權,反而利用手上的資源欺侮弱者,這樣的行為完全與他們的使命背道而馳,以筆殺人,比起純以蠻力橫行霸道更加無恥。

但我還是愿意相信并非每一家媒體都這么無恥,所以也希望網友們不要擴大打擊面,壞事是哪幾家混蛋媒體的哪幾個混蛋記者做的,就揪住這幾個混蛋往死里懟。至于別家媒體,只要沒有主動跳出來抱團洗地,就不要讓人家躺槍誤傷了。

醫(yī)生,記者,[嗶]察……每一種職業(yè)都有好人也有垃圾,民眾聲討記者當中的害群之馬,是在幫那些真正有職業(yè)道德的新聞工作者們清理隊伍,相信他們也能明辨是非,不至于玻璃心地被輕易代表。這只是民眾正義感的又一次爆發(fā),不必上升到“民眾與媒體之間的戰(zhàn)爭”這種層面。兩個群體本是站在同一邊的。

群情洶涌,是因為覺得受到了辜負。寄予厚望的人沒有替自己發(fā)聲,反而捅了自己一刀,甚至驕傲地想要成為壓在自己頭上的另一座大山,民眾當然不肯干。但是千萬不要以為這座新冒頭的大山被另一座更大、更頑固的、歷史更悠久的山給碾壓了,會是一種理想的結局。一次小小的做頭發(fā)事件,最后的結果卻是整個嘻哈圈子被鏟平。誰知道這一次會不會有人將計就計讓,打著“順應民意”的旗號去清理自己看不順眼的家伙、讓媒體永遠閉嘴呢?在氣頭上的我們或許一時會為此拍手稱快,但是早晚有一天會后悔。

媒體惹怒了我們,至少我們敢怒且敢言;如果有一天只剩下了那些讓我們敢怒不敢言的,那可就真是叫破喉嚨都沒用了,因為那個能發(fā)聲卻被嫌棄的破喉嚨早就被我們自己給掐斷了。

 3 ) 《華盛頓郵報》中對新聞自由進行了哪些探討?

“The Founding Fathers gave the free press the protection it must have to fulfill its essential role in our democracy.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not the governors”

 4 ) 有人在尋找湯蘭蘭,有人卻在捍衛(wèi)媒體人的良知

這幾天,《澎湃新聞》記者吃人血饅頭的行為引發(fā)了網友眾怒。

1月30日,《澎湃新聞》記者王樂寫的一篇名為《10年前,14歲的她以性侵等罪名把全家送進監(jiān)獄,然后失蹤了……》的新聞迅速躥紅網絡,閱讀量高達幾百萬。

取這樣一個標題,搞得好像罪魁禍首是湯蘭蘭一樣。

這篇文章從標題到內容,字里行間都在暗示讀者:湯蘭蘭誣陷了全家人。

反觀《華盛頓郵報》,我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媒體人!

我們先聊聊電影,再回過頭說《澎湃新聞》的事件。

《華盛頓郵報》不久前已經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由2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zhí)導,由湯姆·漢克斯和“梅姨”梅麗爾·斯特里普主演。

其中湯姆·漢克斯2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梅麗爾·斯特里普2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1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電影講述的是歷史真實事件:五角大樓文件事件。

百度百科的資料顯示,越南戰(zhàn)爭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得人心的戰(zhàn)爭,美國社會的反越戰(zhàn)行動一直在發(fā)展壯大,各大城市都爆發(fā)了反戰(zhàn)游行示威。

1965年,國防部長就知道美國贏不了越南戰(zhàn)爭,然而,美國總統(tǒng)選擇了欺騙國會和百姓。

70%的原因是為了逃避美國戰(zhàn)敗的羞恥,他們明知道贏不了,還讓士兵去送死。

可問題在于,國會和百姓都被蒙在鼓里。

但是,艾爾斯伯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這樣的充滿良知的媒體人站了出來。

艾爾斯伯格原本是五角大樓的員工,擔任助理國防部長的特別助理。

在一次去越南的實地考察之后,他徹底改變了對戰(zhàn)爭的一貫看法。

他開始發(fā)表反戰(zhàn)言論,以及說服國會反戰(zhàn)派議員向尼克松政府挑戰(zhàn),以早日結束越戰(zhàn)。

但是艾爾斯伯格接連受挫,因為這些議員根本不可能用政治前途作賭注。

艾爾斯伯格嘗試過了以相對溫和的方式讓美國結束越南戰(zhàn)爭,結果遭遇了失敗,因此不得不采取了激進的做法。

于是,他向《紐約時報》泄露了國家機密文件——國防部長的研究報告。

1971年6月13日,《紐約時報》發(fā)布了《越南檔案:五角大樓的研究追溯,30年來美國如何越陷越深》的新聞。

新聞表示,美國政府在越戰(zhàn)初期就采取蒙蔽、欺騙公眾的行徑以獲取人們對越戰(zhàn)的支持,以后這些手段更是成了政府的家常便飯。

這篇新聞只是幾千頁的研究報告中的一部分,完整報告將歷數過去30年白宮是如何在越戰(zhàn)問題上撒謊的,從杜魯門(第33任美國總統(tǒng))到艾森豪威爾(第34任)、肯尼迪(第35任)、約翰遜(第36任)、尼克松(第37任)全都在撒謊,嚴重誤導了國家。

第二天,《紐約時報》進一步曝光了機密文件,導致美國百姓關于反戰(zhàn)的游行示威活動爆發(fā)并席卷全國。

與此同時,聯邦法官禁止《紐約時報》再發(fā)表越戰(zhàn)相關的機密文件,這是美國歷史上法院首次禁止報紙出版。

《華盛頓郵報》肩負起了這份艱巨的重任,總編輯本·布萊德利(湯姆·漢克斯 飾)派下屬本·巴格迪肯找到了艾爾斯伯格,見到了整份文件,并帶回了報社。

這份文件有47卷,艾爾斯伯格每次順一點出來,花了幾個月時間才把它復印完。

法律顧問表示:發(fā)表這份文件是重罪,因為聯邦法官認為發(fā)表它會毀了美國。

總編輯作出的回應是:不發(fā)表它才會毀了美國!

同事也好言相勸:揭露政府多年的秘密,我們會被判刑,《華盛頓郵報》將不復存在。

總編輯說道:

“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由政府決定我們該發(fā)表什么的世界,我們的《華盛頓郵報》已經不復存在了。

“我們有了這份文件,如果我們不發(fā)“大家最終會發(fā)現表,看起來像什么?我們就輸了,這個國家就輸了,尼克松贏了。

“捍衛(wèi)出版權的唯一途徑就是出版本身!”

報社老板(梅麗爾·斯特里普 飾)日日夜夜做了強烈的思想斗爭,最終也做出了決定。

這群充滿良知的媒體人,冒著被封殺的風險、報社倒閉的風險、被判刑的風險、甚至失去生命的風險,發(fā)表了文件。

之后,最高法院舉行了聽證會,以裁決發(fā)表機密文件的案件。

就在大家都以為會被判刑的時候,他們卻以6:3的投票贏得了官司,宣判無罪。

因為法院相信,這群人非但沒有叛國,反而拯救了無數士兵的生命,拯救了千萬個家庭,拯救了一個國家!

當然,這也要得益于美國三權分立的制度,政府、國會、法院相互制衡,法院的判決不會受到外界的影響。

事后,法官對《華盛頓郵報》記者說道:開國元勛們給予媒體自由所必要的保護制度,是為了讓媒體在我們的民主政體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媒體應該為被統(tǒng)治者服務,而不是為統(tǒng)治者服務。

類似題材的電影還有許多,比如《聚焦》《夜行者》。

《華盛頓郵報》為了良心,不惜賭上一切與國家為敵。

波士頓環(huán)球報的《聚焦》團隊為了良心,歷盡千辛萬苦來還原一個真相,從而揭露教會性侵兒童的黑幕。

《夜行者》中的記者為了更血腥、更勁爆、更吸引眼球的新聞場面,走上了犯罪的不歸路。

《澎湃新聞》記者王樂為了博人眼球,將一名少女再次推入黑暗深淵……

這一切源于2008年10月3日,年僅14歲的湯蘭蘭向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龍鎮(zhèn)警方寫了一封舉報信,稱其從7歲開始被父親、爺爺、叔叔、姑父、老師、村主任、鄉(xiāng)鄰等十余人強奸、輪奸,前后已有7年。

當月底,3天內村里16人被抓。4年后,包括其父母在內的11人獲刑,罪涉強奸罪、嫖宿幼女罪,其父母還被判強迫賣淫罪。

司法人員花了4年時間調查取證、抓獲嫌犯,整個案件已經蓋棺定論,湯蘭蘭也終于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然而,王樂不去采訪犯人有沒有犯罪,不去調查警方有沒有逼供,不去懷疑法院有沒有行賄,反而把錯誤歸結給了最不可能的人——受害者。

她憑借自己的想象力,私自給湯蘭蘭定了罪,給受害者造成了二次傷害。

她在文中寫道:

14歲那年,正在讀初一的湯蘭蘭(化名)把全家人送進了監(jiān)獄。
涉案家屬們仍在申訴,他們等待著湯蘭蘭的出現。
而湯玉(湯蘭蘭)去哪了呢?

短短三句話,就讓受害者變成了加害者。

在她看來,湯蘭蘭誣陷了全家人,然后就人間蒸發(fā)了。

因此,她呼吁網友“尋找湯蘭蘭”,甚至在文章最后貼上湯蘭蘭的戶籍信息。

她本就是受害者,想要隱姓埋名重新開始新的生活,你憑什么呼吁網友去尋找她?

要是記者可以隨意曝光受害者的信息,以后還有誰敢說出自己的受害經歷?

這個花了10年時間好不容易從地獄邊界爬出來、重獲新生的女孩,記者幾句話的工夫就把她打回原形。

正如網友所說:你考慮過湯蘭蘭的感受嗎?

事實是什么?事實就是湯蘭蘭的確是受害者,當年被抓獲的人都是罪有應得。

根據五大連池市政委對案情的回應,我們可以提煉出以下幾點信息:

1.公安局查清全部違法犯罪事實,將涉案人員全部抓獲。

2.二審依法維持原判。

3.湯蘭蘭的母親相互串聯罪犯,企圖翻案。

4.兩名罪犯出獄后因嫖娼再次被抓。

5.某些媒體斷章取義,混淆視聽,不實炒作。

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

警方、法院4年時間的調查結果,難道還沒有你隨手寫的一篇文章嚴謹?

你身為一名記者,就因為你覺得“不合情理”,就判定別人被傷害7年的事實是假的?

我們總是在說“不信謠,不傳謠”,但普通網民根本不知道哪些是謠言,哪些不是謠言。

真正能做到“不信謠,不傳謠”的其實并不是大眾網民,而是媒體人。

如果他們說假話,謠言就會多一點;如果他們說真話,謠言就會少一點。

這個世界有沒有謠言都掌握在媒體人手中。

記者、公眾人物說的話,會影響無數人的思想。

美國政府欺騙百姓,結果誤導了億萬百姓;《華盛頓郵報》發(fā)表機密文件,結果其它報社紛紛緊跟步伐發(fā)表了。

《澎湃新聞》一篇小小的文章,結果讓一群網友失去判斷,因為一篇“并不權威、沒有驗證真實性”的文章,去懷疑“四年調查、兩次審判最終板上釘釘”的案件的真實性,開始尋找疑點。

其實這些哪是疑點,這本來就是記者有一部分寫出來了,有些部分故意沒寫出來。

甚至,還讓其它媒體也被真相蒙蔽雙眼。

《新京報》起了一個《被全家“性侵”的女孩,不能就這么“失聯”著》的毀三觀標題。

不失聯難道等罪犯來報復?

《鳳凰新聞》更是產生了奇葩邏輯:你都沒有精神失常,你好意思說自己被性侵了?

網友的錯誤言論、媒體的錯誤報道,一切的一切,都源于那一篇新聞。那篇新聞就是萬惡之源。

盡管五大連池市政法委辟謠,但受害者受到傷害、網友被誤導的事實已經無法改變了。

現在媒體人的從業(yè)門檻太低了,你隨便編造一篇新聞,他們就可能跟風寫一篇類似的。而且,假新聞一遍遍重復后也會慢慢會被人們當真。

2016年1月4日,多家媒體發(fā)布“江西九江發(fā)生6.9級地震”的假新聞;

3月15日,“北大才女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放棄白領選擇送快遞”的不實消息傳遍了全國;

10月6日,刷爆微博、朋友圈的“這家公司每天早上女員工排隊,老板依次接吻”帖子也被證實并不屬實……

再小的錯誤,乘13億就是大錯特錯;再小的謊言,乘13億就是彌天大謊。

司法人員調查取證、抓獲嫌犯需要4年,湯蘭蘭開始新的生活需要10年,而毀掉這一切只需要一瞬間。

《澎湃新聞》記者選擇性忽略了如山鐵證,而是去鉆牛角尖,去憑空臆想那最不可能的一個情況,然后公然發(fā)表于網絡,從而誤導千萬網友;《新京報》《鳳凰新聞》毫無主見,跟風發(fā)表謠言,使得謠言變得更多,導致部分網友看多了就會信以為真。

而《華盛頓郵報》中,艾爾斯伯格的做法,是去越南戰(zhàn)場實地考察,并且拿到了國家機密文件,這個時候他才敢去呼吁大家反戰(zhàn)。

很多時候人們不知道什么是真相,尤其是媒體人,就需要在發(fā)表看法先去尋找證據。

因此,媒體人需要的不僅僅是良知,還需要善良、公正、客觀、責任,保證自己發(fā)表的新聞真實、可信、中立、全面。

我想起了新華社高級記者楊繼繩對記者的認識,這段話很長,我節(jié)取其中的一部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上搜到全文:

這是一個卑鄙的職業(yè),這個職業(yè)可以混淆是非,顛倒黑白,制造彌天大謊,欺騙億萬受眾。
這是一個崇高的職業(yè),這個職業(yè)可以針砭時弊、揭露黑暗、鞭撻邪惡、為民請命,擔起社會良心的重責。
是卑鄙還是崇高,在于從業(yè)者本人的良知、人格和價值取向。
真正的職業(yè)記者會選擇崇高、神圣、深刻、兇險,鄙視和遠離卑鄙、平庸、淺薄、舒適。

 5 ) 九座小金人聯手!告訴你什么是媒體良知

有人將《華盛頓郵報》的三大主創(chuàng)稱為“黃金圣斗士”,斯皮爾伯格+梅姨+湯姆·漢克斯,簡直就是“九座小金人的強強聯手”。作為年度最重磅的美式主旋律,在有的影迷眼里,或許只不過是奧斯卡榜單中的一筆;但對于另外一些影迷或者媒體人而言,它的意義不止于此。

友情提醒:本文涉及劇透,請大家謹慎閱讀。

作者| 易青

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當報業(yè)的黃金歲月風流云散,鉛印的新聞紙頁零落成泥,曾經滿載的新聞自由理念,是否依舊光采熠熠,鐫刻人心?

美國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垂垂老矣,其新作《華盛頓郵報》圍繞著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著名的“五角大樓泄密事件”展開,試圖揭露那群媒體人的生態(tài),探討政府與媒體之間的關系,透示著一股惶惑之感。

電影強大的主創(chuàng)陣容,成為十足的看點。男主角凱·布萊德利由影帝湯姆·漢克斯出演,這也是在電影《間諜之橋》后,他與斯皮爾伯格的再度合作。布萊德利身為《華盛頓郵報》報社總編輯,性格嚴苛剛毅,極力與同行競爭,還志在將越戰(zhàn)機密文件公之于眾。

女主角凱瑟琳·格雷厄姆由“梅姨”——梅麗爾·斯特里普扮演,在丈夫離世后接管報社,出任董事會總裁及發(fā)行人,欲壯大家族報業(yè),將與清一色的男同事協(xié)商、斡旋。此外還有老戲骨布魯斯·格林伍德加盟,出演名噪一時的國防部長。

現如今,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在即,屆時《華盛頓郵報》將與《敦刻爾克》《三塊廣告牌》等爭先角逐。而“梅姨”也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如若問鼎的話,將是傳奇性的三封影后。湯姆·漢克斯雖然沒提名讓,在最佳男主角提名中也有著極大競爭力。

序幕,丹尼爾·艾爾斯伯格從槍林彈雨的越南戰(zhàn)場歸來,多次往返蘭德公司,翻閱文件,為下文泄密發(fā)生埋下伏筆。此時導演為做簡約的史實背景,故穿插一段段影像資料,涉及四屆美國總統(tǒng)對民眾的系統(tǒng)性撒謊。電影的敘事結構則有如機械般細密精巧。

而《招股書》有關投資人可撤股條約,被報社董事會主席兼發(fā)行人格雷厄姆首先提及,要緊事項引在前頭,日后果真變?yōu)楦窭锥蚰钒l(fā)行新聞的后顧之憂。編輯部人員意在報道總統(tǒng)尼克松女兒大婚,不料撞上《紐約時報》曝光局部越戰(zhàn)機密文件,以至于成為社會輿論焦點。

導演安排兩條線索并行,有分有合,一條線索敘述董事會商酌公司上市事宜,另外一條線索鋪敘編輯部對新聞事件的采寫。兩條明線初次是如何自然合攏?

當成功上市消息傳到編輯部,人人為之歡慶之余,實習生則將線人艾爾斯伯格的聯系卡片悄然交給記者本·巴格迪肯,推動主要情節(jié)的平穩(wěn)發(fā)展。此后事態(tài)發(fā)酵,兩條線索逐漸演變,一為報社管理層對新聞內容的尺度把控,二為編輯部對越戰(zhàn)真相的挖掘,總編輯布萊德利與格雷厄姆成為事件旋渦的中心人物。

編輯部將得以獲取大量機密文件之際,又碰到發(fā)行人這個關卡。布萊德利與之磋談,形成重大的矛盾沖突點。格雷厄姆出于保全報社考慮,《紐約時報》殷鑒在前,審慎為宜。

而布萊德利則以為國防部長政客都是她的座上賓,憚于情面,不能結怨。前面劇情也有關鎖照應之處,當布萊德利試圖說服格雷厄姆向國防部長索取文件,就被直言拒絕。面對政治掣肘、法律禁令的聯合清剿,剛剛上市《郵報》一著不慎,將有傾覆之虞。二人所做的突圍之舉,有如冒險。

布萊德利和格雷厄姆有對抗、磨合、妥協(xié)之處。前者體現的是理想性,后者體現的則是社會性。不同于前者純粹地追尋媒體人的責任與道德操守,將新聞自由與公眾知情權都置于第一位;格雷厄姆一直是處在兩難境地,源于社會認知、內心的深徹與復雜促使著她與尼克松政府做出生死博弈。導演賦予格雷厄姆的一種政治覺醒與女性權益,與美國七十年代女權運動浪潮有所呼應。

尾聲,官司打贏,事態(tài)復歸平靜,導演并未寂然打住,有如宕開水紋,反對“水門事件”輕輕描上一筆。漆黑一片的大廈里,保安驟然發(fā)現不速之客闖入偷盜的痕跡。

歷史上,正是由于《郵報》記者偶然認識“深喉”,報道“水門事件”始末,掀起輿論嘩然,尼克松總統(tǒng)最終在1974年被迫辭職。這表現了電影疏密有致的敘事節(jié)奏。

電影的成熟工整之處,尚不止于此??v觀斯皮爾伯格老到的鏡頭調度,簡直信手拈來。飛機上,艾爾斯伯格與國防部長、科莫將軍的簡短交談,巧妙的三角站位,揭示緊張、分化關系。律師克拉克之于布萊德利,有如國防部長之于格雷厄姆,都在一段激烈對話中有俯仰角度的安排,強勢弱勢立現,導演很會在上面做戲。

四人互通電話則是電影高潮所在。多人視角的凌厲剪輯,鏡頭的空靈旋轉與俯拍,再配以水平鏡頭的緩慢推進,陰冷黯然的燈光打過來,格雷厄姆的眸中噙滿淚水,神情猶疑、激亢、漸漸堅定,強大演技得以爆發(fā)。

其實整部電影的打光和色調都趨于一致,晦暗、昏黃、陰幽,結合多處室內的密閉布景,傳達著一股緊張、凝重的呼吸感與律動。

而“五角大樓泄密事件”仿佛一面棱鏡,折射的是新聞自由和聯邦政府安全之間的矛盾。值得深思的是,美國最高法院最終裁定政府敗訴,其關于報社刊登文件的禁令無效。

美國高院的判決正是基于三權分立制度的表現,三權分立的架構之下,法院和政府之間存在制衡關系??偨y(tǒng)權力是受控的,只能斂手坐觀《時報》、《郵報》的新聞披露,攪動社會反戰(zhàn)游行風波。

影片《華盛頓郵報》幾乎處于一股冷峻的壓抑之中,潛藏的熱情在結尾處有如火山噴涌,堪為一部出彩的社會寫實電影。它并未著眼于捋清機密文件的泄露始末,而是試圖探討政府與新聞媒體的實際關系,與公眾知情權的重要意義。

時移世易,新聞自由何止讓美國總統(tǒng)一度頭疼,它也是我們的死穴。只有看到國內近年來的調查記者稀零,媒體面對重大新聞失聲、公信力喪失的真實現狀,才能深深理解劇中這群人物行為的偉大,值得為之致敬。這部電影猶值得媒體人的觀看與思量。

作者| 易青;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注明出處

合作投稿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喜歡請關注公眾號:看電影看到死

死在電影院 是影迷們最大的夢想

死在片場 是導演們最美的絕唱

 6 ) 你們看不出《華盛頓郵報》很左派嗎?!

“新聞應該為被統(tǒng)治者服務,而不是統(tǒng)治者”

這句臺詞是《華盛頓郵報》影片結尾最高法院對《華盛頓郵報》取得勝訴的陳述。

有擔當的報刊人應該要有什么作為,《華盛頓郵報》給出了很公平正義,同時也很美國左派的詮釋。(為何這么說,大聰后面會有剖析)

要把《華盛頓郵報》看得入木三分,不得不深挖別的號還沒寫過的一些干貨,接下來大聰來給大家梳理一遍。

二戰(zhàn)結束以后,世界格局重新組團對抗,全球形成“冷戰(zhàn)”模式。

從建柏林墻的東德西德開始,蘇美對抗?jié)u漸轉向亞洲,也就是朝鮮戰(zhàn)爭,從而有了今天的朝鮮和韓國

這種“新常態(tài)”的分割,同樣也印證在了越南上。

1954年的《日內瓦協(xié)定》,準備用“和平”方式先暫時分成北越南越。但其實雙方知道《日內瓦協(xié)定》是一張廢紙。

1955年,越南戰(zhàn)爭打響,到了1961年肯尼迪執(zhí)政時期開始深入。

就如肯尼迪在就職演說中說道:

“美國同胞們,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們做些什么,而要問你們能為國家做些什么。全世界的公民們,不要問美國將為你們做些什么,而要問我們共同能為人類的自由做些什么。”

于是,這標志著美國自己把自己,帶入了越戰(zhàn)的泥潭。

越南戰(zhàn)爭打到第十個年頭,也就是1966年,美國官方自己出了一份越戰(zhàn)分析報告,報告大概意思是:

美軍在越南的十年間,越來越陷入膠著的狀態(tài),贏不了,但也不會輸,最重要的是,這場戰(zhàn)役一開始,可能毫無意義。

這就是美國著名的“五角大樓秘密文件泄露案”的導火索,同時也是電影《華盛頓郵報》的開篇。

《華盛頓郵報》中的分析員丹,是分析越南戰(zhàn)事專員之一,他知道越南戰(zhàn)爭背后始末,也看到美國政府不愿意承認這一既定事實。

換句話說,美國不愿意做輸家,于是用更大的謊言,來圓一開始就錯誤的越戰(zhàn)之謊。

于是丹反水,把這份報告拷貝出去,讓報刊媒體公布與眾。

影片中并沒有過多詮釋丹反水的原因,只是交代了在丹下飛機時,看到國防部長謊話連篇的記者招待會,從而下決心去揭穿美國政府的嘴臉。

但在現實中,丹在訪談中說到,在他童年時期,父親在開車途中,瞌睡從而導致了車禍,母親在其車禍中喪生,這讓丹明白,即使當時父親沒有任何企圖和故意,但最終還是釀成了慘劇,這正是一時疏忽和糊涂所致。

*現實中的丹

丹的人生觀也在那時發(fā)生了巨大改變,丹用他的遭遇,比喻了美國政府對越南戰(zhàn)爭的狀態(tài):

因為缺乏監(jiān)督和約束,美國政府如同他疲勞駕駛的父親,這樣下去,美國會陷入更大悲劇中,于是他挺身而出,決定泄密。

接下來的故事如同《華盛頓郵報》里描述的,最先發(fā)稿的是《紐約時報》,但很快被壓制住,并禁止繼續(xù)發(fā)稿。

與此同時,《華盛頓郵報》拿到了這份報告,“自由與公正,真實和透明”這些頭銜,都在報刊主編本,還有老板凱.格雷厄姆頭上盤旋。

到底要不要發(fā)表這份報告,成為影片講述的刺激點。

《華盛頓郵報》可以說被斯皮爾伯格拍得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這也是斯皮爾伯格很擅長的美國精神“主旋律”電影。

不難看出,斯皮爾伯格在《華盛頓郵報》中的運鏡,氣氛的渲染,情緒的調動,都十分老練。

但也十分熟悉,熟悉到很多畫面和色調,都是這么似曾相識。

比如2015年的《間諜之橋》,比如2012年的《林肯》,比如2011年的《戰(zhàn)馬》等等。

可以說,斯皮爾伯格這樣國寶級別的導演,已經不需要人們去為他證明什么,反而是人們需要他,讓他隔幾年拍部電影,為美國證明一些什么。

所以呀,今年奧斯卡的提名非常有意思,最佳導演提名沒有斯皮爾伯格,但是最佳影片入圍有《華盛頓郵報》。

這一方面證明了之前說的,在導演風格上,斯皮爾伯格的“old school”(老學院派)曾經已被奧斯卡認可過了,所以這一次入圍就承讓承讓了。

畢竟一位斯皮爾伯格,已經夠撐起好萊塢半邊天了,你還別不信,從歷屆奧斯卡頒獎明星致辭上,感謝人數最多的,就是斯皮爾伯格。

另一方面,《華盛頓郵報》闡述的精神和理念,還是要放入奧斯卡作為一種象征。

奧斯卡要讓世人看到,這一年的《華盛頓郵報》,是和曾經的《總統(tǒng)班底》,《欲蓋彌彰》,《晚安,好運》,《聚焦》等電影是一脈相承的。

很多人看懂了《華盛頓郵報》第一階梯闡述的道理,那就是美國報刊人的精神。

但影片厲害之處還在于,電影劇情的第二階梯,展現了女性追求平權和解放的層面。

這就不得不提到扮演《華盛頓郵報》老板娘的梅姨,她憑借這部電影已經第21次入圍奧斯卡。

在人們眼中,她同樣是無冕之王,她和斯皮爾伯格一樣,她的存在,就是最高段位的證明。

梅姨一直是美國民主黨的中流砥柱支持者,而且她絲毫不掩飾自己的政治傾向。

她甚至在2017年金球獎上,發(fā)表了非常政治的感言,公開指責現任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和尼克松同是共和黨)。

而且她同樣也是女權主義的捍衛(wèi)者,梅姨飾演這位老板娘,還真是本色出演了。

現實中這位女老板凱.格雷厄姆,父親尤金在1933年買下《華盛頓郵報》,之后主要是她的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擴大了報業(yè)的發(fā)展,讓《華盛頓郵報》走到比較主流和盈利的模式。

但由于他們夫妻之間有了外遇和婚姻危機,患有躁郁癥的菲利普舉槍自盡,留下了一個大報刊集團,給到每天只和政商權貴開派對的凱.格雷厄姆負責。

所以影片在一開始,凱.格雷厄姆一直都不在一個老板的狀態(tài),連開會都要事先背好臺詞。

而在1970年代,當時也是男權社會集中的時候,女性在商界可以說根本沒有地位。

影片中有一段就說明了當時的男女社會地位。

當凱.格雷厄姆到政商友人家晚餐之時,男人聊到政治的時候,女人仿佛接到信號一般,紛紛離席,到另一個房間家長里短,讓男人繼續(xù)在飯桌前“商政議政”。

而作為凱她是華盛頓郵報的女老板,本應該留在飯桌上和一群男人高談闊論,但當時的社會氛圍沒辦法讓她從容的留下,她也識相的和太太們到另一個房間。

導演用這樣一個小環(huán)節(jié),就說明了凱的處境。

凱在那樣一個男人圍繞的商界頂端,可畏是舉步維艱,每一步都有可能被資本和男權的介入失去主動權。

也就在“五角大樓泄密事件”那段時期,《華盛頓郵報》正在籌劃上市。

作為老板的她,首要的初衷,是保持《華盛頓郵報》上市的順利進行,讓家族產業(yè)繼續(xù)興旺發(fā)達;其次又要保有她交際圈的人脈友誼關系。

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蘇菲的抉擇”又一次落到了凱的身上(為什么加又,請去了解梅姨的電影《蘇菲的抉擇》)。

凱.格雷厄姆到底是全身而退保全報刊,還是致死捍衛(wèi)報刊人公正的精神?

她在萬般的艱難面前,選擇了后者。

但這還沒完,在凱.格雷厄姆下決定出版的時候,法律顧問再一次評估,這一次出版不僅可能導致《華盛頓郵報》萬劫不復,或許還會觸犯法律,讓凱進監(jiān)獄。

而她依然堅持出版,這一次的決定,才真正升華了凱.格雷厄姆作為女性的偉大。

雖然說主編本在整個事件中也很勇敢,也值得大家敬重,但更多時候,主編本只是在做他作為報刊人應該做的事。

而凱.格雷厄姆,則做出了她在那個時代,雜糅了家族事業(yè),人際關系,女性地位,個人家庭安危等綜合壓力下作出的決定。

因此她更是導演想要彰顯女性平權的地方。

最后,我們來聊聊《華盛頓郵報》的美國左派詮釋。所謂美國左派,就是自由平等,“戰(zhàn)爭不是答案”,所有文化都平等,追求社會公正。

嬉皮士的“反抗習俗,反對戰(zhàn)爭,熱愛自由與和平”,正是左派突出的代表。

而美國右派被俗稱“保守派”,大家不要以為保守派一無是處。

保守派看重家庭,有信仰,看重國家地位,對于戰(zhàn)爭的態(tài)度是:面對邪惡,戰(zhàn)爭是唯一的答案。

人人都知道的電影《阿甘正傳》,正是保守派的代表作。

大家仔細回想一下,《阿甘正傳》里面的代表嬉皮士的珍妮下場,嗑藥過重,染上一種病(嗯,都知道啥?。?,最后患得患失過了一生。

甚至影片讓約翰列儂在訪談中,用陰陽怪氣的語調,說出他自己唱的《Imagine》歌詞:

“ no possessions,no religion too (沒有財產,也沒有宗教信仰)?!?/blockquote>

這是電影保守派諷刺左派最顯著的地方了。

大聰說這些,當然沒有指《阿甘正傳》不好的意思。

只是想分享給大家,在電影中,想要做到沒有政治傾向是很難的。

即使是藝術片,也沒辦法脫離政治意識形態(tài)去表現故事和人物,更別說《華盛頓郵報》這樣的電影了。

左右派在電影中沒有好壞,只存在于你是否接受的程度。

《華盛頓郵報》里,沒有給到尼克松一個正臉,他一直背對著觀眾,也意味著影片想把尼克松,描繪成一副老謀深算要毀掉美國的形象。

所以影片不會告訴你,尼克松是第一位訪華的美國總統(tǒng),成為日后中美關系正常化的第一步,這個成就舉世矚目。

影片也不會告訴你,尼克松在職期間,簽訂了教育法案,為女性打開參與大學體育的大門。

尼克松還監(jiān)督南方州各學校和平廢除種族隔離制度的行動等等。

影片更不會去思考,美國報刊媒體經過這么多年的迭代,漸漸演變成今天美國媒體自己也反省,為什么報道的民調新聞,和真實的民眾所想,差距越拉越大。

最明顯的就是2016年底的美國競選, 當時報刊媒體的采訪所謂“真實民調”,都指向競選當晚就要睡在白宮的希拉里,但最后競選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是誰了。

這成為美國報刊媒體和民眾思想最撕裂的一次。

在今天,美國報刊媒體的報道,遠遠比不上一直在逃亡的維基解密了。

所以其實,《華盛頓郵報》是一部緬懷之作,懷緬曾經美國報刊人的精神,因為在今天,這種精神已經被稀釋了。

關注《大聰看電影》公眾號,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短評

辨識這個片子優(yōu)點在于做兩次區(qū)分,第一次,區(qū)分“絕對”倫理價值和政治正確(主旋律),這是兩回事;第二次,同樣是對歷史的虛構和夸張,區(qū)分為什么斯皮爾伯格這部是睿智且高明的,而韓國《出租車》則庸俗走向另一種惡。大多數人會混淆這兩點,而這也就是本片為之不易的厲害所在。

6分鐘前
  • Peter Cat
  • 力薦

三位好萊塢的大神聯手,大家的狀態(tài)竟然都很松弛,特別是湯姆·漢克斯,即使他們并沒有卯足了勁兒,但你還是不得不驚嘆梅姨的表演和老斯的導演功力,群戲的調度簡直就是教科書級別,就算故事再套路,你該被燃到的地方還是會燃。老斯太厲害了,那些拿刻意做作當風格的新人導演看了會不會想死?

7分鐘前
  • 褻瀆電影
  • 推薦

“捍衛(wèi)出版權的唯一途徑就是出版”,每個媒體人和新聞學子必須要看又千萬別看的電影?!斑@個國家的人民無法讓總統(tǒng)一人獨大,獨掌國家,我想不通總統(tǒng)竟然將揭露真相與叛國劃等號,這給我一種感覺:破壞某個執(zhí)政政府或某個個人聲譽是在叛國。這等于是說,我就是國家?!?/p>

9分鐘前
  • 哪吒男
  • 推薦

大失所望:故事立不住,調度混亂,政治說教味太濃。湯姆漢克斯的表演稍顯刻意。梅姨的這個角色,成長故事實在編不圓,本以為最后要來一出“國王的演講”,結果記者都圍上去采訪紐約時報了——這就很尷尬了。

14分鐘前
  • MuyBien
  • 較差

拍攝工整的歷史題材電影,老導演、老演員均不失水準??上沸┬乱?,事件過程還是多于人物及思想的開掘。

17分鐘前
  • 謝飛導演
  • 推薦

I heard folks down at the NYT are really annoyed by this movie

21分鐘前
  • 粉色林寶
  • 推薦

懷疑編劇在Trump當選之夜就已經動筆了,否則怎么會這么快地弄一個既講新聞自由,又插入贊揚強大女性的電影呢?雖然一切都像套公式一樣眼熟,政治目的也非常明顯,但實在是非常佩服自由派依靠電影煽動情緒的能力,準確踩點毫不馬虎,就算不了解當時事件也完全不影響被感動。就是NYT略躺槍了…

26分鐘前
  • 米粒
  • 推薦

年度最佳,語無倫次:致敬70年代再度覺醒的女性主義,致敬守護良知的真正的新聞人,致敬新聞自由,致敬新聞專業(yè)主義,致敬報業(yè)的黃金年代。致敬這個激蕩人心的故事,不為君王唱贊歌,只為蒼生說人話。

27分鐘前
  • NarvikAustin
  • 力薦

在原屬紙媒的傳播權力轉移至社交網絡的后真相時代,仍然宣揚新聞專業(yè)主義,在多層意義中對現實中truth進行再定義和再確認,意義大。女性主義的運用,又在保持戲劇性之時避免了對歷史的誤讀和夸大,一貫有的美國意識形態(tài)教育所產生的反感也被削弱不少。沒錯好挑,一切都剛剛好。

31分鐘前
  • Derridager
  • 推薦

太四平八穩(wěn)了,估計學院又不會給好臉色,但確實是“慕尼黑”之后最好的斯皮爾伯格。原本以為會是“聚焦”一樣的群戲電影,結果拍得主次分明,帝后之間的飆戲托起了整個主題——捍衛(wèi)出版自由的最好辦法就是出版它!一想到毒瘤又要穩(wěn)提了就感到好...絕...望...

32分鐘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薦

作為一個媒體人 真的是 熱淚盈眶。

35分鐘前
  • Jus
  • 力薦

梅姨確定刑事責任只有她和發(fā)行人以后,轉身面對一屋子的男人插著手聲音顫抖的說my decision stands的時候;她走出法庭被身邊的女性簇擁著的時候;作為中國人我覺得有必要一定程度下,讓公眾知情,讓媒體自由??赐赀@部回顧美國曾經的偉大的電影,有必要以審視的態(tài)度看看自己的國家。

39分鐘前
  • 李阿斗
  • 力薦

“新聞報道是歷史的初稿”。看到最后還是會感動,有點熱血。這樣的電影跟《聚焦》一樣,讓人尊重新聞這個行業(yè),有敬意。另外,影片有意插入了一條女性崛起的暗線,應該也是梅麗爾斯特里普被提名的原因吧。另外,這其實也是個愛國主旋律,讓美國人更以他們的國家驕傲。斯皮還是穩(wěn)的,節(jié)奏感緊張感俱佳。

44分鐘前
  • 桃桃林林
  • 推薦

捍衛(wèi)新聞自由對Bradlee來說是理想是信仰,所以自始至終堅定熱忱,而Graham夫人態(tài)度的轉變讓我們看到了背後還有無數的權衡及各種力量的博弈.電影的魅力讓從事新聞工作變得令人無比神往,也感謝了所有那些讓美國精神永葆吸引力的有獨立思辨能力的人PS:法院前梅姨走過一排行注目禮的職場女性那一幕真讓人開心

49分鐘前
  • Iris
  • 力薦

雖然一開始就知道這片子的政治訴求大于藝術追求,但最后還是看得我熱淚盈眶,尤其是最后下令印報紙的那一刻。是老套,是形式化,但還是有本事戳中我的內心。媒體人們?yōu)榱怂麄兊男拍?,為了公眾的利益,不惜一切與政府對抗,新聞自由的理想是不朽的!續(xù)集是要接著拍水門事件么?

50分鐘前
  • Cherry櫻桃之遠
  • 推薦

無聊至極。斯皮爾伯格真是我的 arch enemy, 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厭惡的??粗鴾窛h克斯和梅姨 pretentious 的表演,那副真相在手,我們有義務向公眾告知真相,并由真相激發(fā)公眾道德責任的精英感,令人作嘔。以及 The Post 和 The Times 的猶太高層左傾行為,像極了一戰(zhàn)后期的德國,搞得我都 anti-semitic

54分鐘前
  • S/Z
  • 較差

與其說在新聞自由主題里嵌入女權訴求,不如說是借職場語境的女性主義實現了更具層次的“《聚焦》精神”表達。歷史性背景也強化了媒體與體制之間的辯證關系。爐火純青的鏡語與自然飽滿的意識輸出都和眾妖艷賤貨劃清界限,藝術附庸政治的大氛圍下,斯導總能用這樣的作品站出來糾正你們:是政治需要藝術。

58分鐘前
  • Ocap
  • 推薦

斯特里普在電話的這端通過一系列微妙的表情與眼神對Graham夫人內心轉變的詮釋,是今年銀幕上最具有魔力的表演,梅姨在這部側重女性角色的強有力戲劇中的表演是無可置疑的成就,而斯皮爾格匠氣的技藝作為有效的載體對這部節(jié)奏緊湊的電影創(chuàng)作團隊中各部門的才能有著最大化的呈現。

1小時前
  • JoshuaLi
  • 力薦

教科書級別的史匹堡演員調度課,看得太爽了。幾次運鏡,幾場室內戲,那個多人電話戲... 簡直了。不過還是有些踩錯點或用力過猛的瑕疵,比如法院偶遇對手女助理的戲或者最后走出法院穿過一群嬉皮女性的鏡頭。

1小時前
  • 陀螺凡達可
  • 力薦

高潮電話戲——鏡頭旋轉推移、多人多視角的蒙太奇剪輯、配樂來得凝重懸疑、密閉空間的布景、燈光故意打得昏暗微弱,再加上臺詞是最針鋒相對的辯論,觀眾的心已被吊起,這時,鏡頭對準梅姨的臉開始推進:眼中淚水通透、表情遲疑不定、聲音微微顫抖。這強大的感染力,正是斯皮爾伯格標志性的存在。

1小時前
  • 科林
  • 推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