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大衛(wèi)·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記錄片英國2020

主演:大衛(wèi)·愛登堡  Max Hughes  

導演:艾雷斯泰·法瑟吉爾  基思·肖利  Jonathan Hughes  

 劇照

大衛(wèi)·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劇照 NO.1大衛(wèi)·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劇照 NO.2大衛(wèi)·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劇照 NO.3大衛(wèi)·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劇照 NO.4大衛(wèi)·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劇照 NO.5大衛(wèi)·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劇照 NO.6大衛(wèi)·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劇照 NO.13大衛(wèi)·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劇照 NO.14大衛(wèi)·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劇照 NO.15大衛(wèi)·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劇照 NO.16大衛(wèi)·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劇照 NO.17大衛(wèi)·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劇照 NO.18大衛(wèi)·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劇照 NO.19大衛(wèi)·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4-04-11 17:11

詳細劇情

  這部獨特的紀錄長片由獲獎野生動物電影制作公司 Silverback Films 和全球環(huán)境組織 WWF 共同制作,由一個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了解自然界的人為我們講述這個星球上的生命的故事。在 90 多年的時間里,愛登堡走訪了地球上的每一塊大陸,探索了這個星球上的荒野之地,記錄了生物世界的多樣性和奇妙之處。這部電影為未來幾代人提供了面對地球上巨大挑戰(zhàn)的強有力并充滿希望的信息。 這部電影是愛登堡對自然界的解說,于 2020 年 10 月 4 日在 Netflix 面向全球上映。

 長篇影評

 1 ) A Life on Our Planet 我和這片土地

是懷著沉重的心情看完了這個紀錄片,四五年前我就不再對自然紀錄片感興趣,也分明知道看完這個紀錄片要宣泄多少積壓內心的情緒。

老爵爺,也就是大衛(wèi)-愛登堡爵士,算是我童年的啟蒙者。在《人與自然》《動物世界》這些電視節(jié)目流行的年代,野生動植物占據(jù)著自己童年的精神世界,我也就記住了BBC,記住了有個慈祥的老爺爺魔法般穿行在這片廣袤土地的各個角落。自然紀錄片一定程度上變成了自己幼年的心靈寄托,它是和亞馬遜,加拉帕戈斯,和馬達加斯加,加里曼丹,和塞倫蓋蒂,奧卡萬戈這些地名相關。海洋湖澤沙漠冰原,因為生態(tài)被緊緊關聯(lián)在一起,對那時的我而言,這些拗口的名字不再是復雜的文字符號,在那里有飛鳥走獸,有水獺巨蜥,有虎豹猩猿,它們的神秘遙遠承載著一個少年對這個世界無窮無盡的想象。

后來,年少的夢漸漸劈裂崩塌,整個世界都在陷落,一如老爵爺在此片的證言。平凡如我,在故土的那片小小的天地,在過去的十幾年里也能察覺到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的異樣。暖冬酷暑越來越成為四季的常態(tài),也愈能嗅到粉飾之下殺戮的血腥,我不再愿意看自然紀錄片。

我知道,那純粹出于某種逃避的心態(tài),不愿花之盛放而凋敝,是的,整個地球生態(tài)在慢慢失衡中敗落,對于個體,除了痛心疾首,留下的只有空洞和無奈。它也不僅僅是對人類的警鐘,它也是死亡的倒計時,我們天生畏懼死亡,但卻熟視無睹。去年八月亞馬遜雨林的人為火災走入大眾的視野,我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寫到

“亞馬遜雨林火災問題的處理是人們面對未來生態(tài)災害的縮影,也是一個非常標準的試金石,能否得當解決一定程度決定了我們未來的走向,話題似乎有點沉重,但事實就是這樣。當然也可以講這是一場政治、經(jīng)濟乃至文化同全球生態(tài)保護的博弈,我把它看做是轉折點,因為漸漸崛起的以民粹主義為主體的社群,其盲目短視健忘對于環(huán)境問題是無解的,但仍需警惕所謂的環(huán)保主義者,我同情亞馬遜雨林的居民正如同情所有沒有話語權的弱勢群體,他們不應該是這場交鋒的矛頭,他們也不應當做出半點犧牲,是的,我對亞馬遜雨林懷有感情,來自于幼年模糊的記憶,這些早年關于生態(tài)科普記憶的片段都來自于它,很早以前,我就知道這片被稱為“地球之肺”的雨林貢獻著全球的森林碳匯,涵養(yǎng)著充分的淡水資源,這片經(jīng)過數(shù)十萬年才形成的雨林在工業(yè)文明的機器鐵甲下脆弱的可憐。這場人為的火災你不應該責難任何人,因為它的發(fā)生和你我每個人都有關系。有人說那是因為巴西人民要活路要墾荒給中國種大豆,這沒錯,然后你要怪罪中美貿易戰(zhàn),怪罪盛行的民粹主義,怪罪日夜不息的霓虹和花樣排碳的跑車,怪罪這傻x那傻x,然后你吹著空調敲著鍵盤一肚子氣。殊不知大氣結構悄然改變,億萬年的冰川正在越來越快融化,水循環(huán)的狀態(tài)隨著濕地雨林和冰川的消失冰川越來越糟糕,永凍土中致命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在悄無聲息地逐漸加快地釋放,就連你自己和天天供養(yǎng)你喝著奶吃著肉的牛羊都極高比例地貢獻著可怕的甲烷,貢獻著大氣結構的改變??茖W家普遍相信,在地球生態(tài)早期存在著一種RNA聚合體LUCA,即所有物種始祖,由LUCA演化出了各種古細菌,其中一類叫做藍綠菌的分支在二十六億年前演化出了光合作用,沒錯,當時大氣結構是以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氣為主,藍綠菌光合作用的出現(xiàn)為它們爆炸式增長提供了可能,大氣結構被加速改變,越來越多的氧氣不斷消耗給地球保溫的甲烷,直到出現(xiàn)地質學家所說的“大氧化事件”,地球發(fā)生一次最嚴重其時間持續(xù)最長的一次冰河時期——休倫冰河期。嚴重到什么程度呢,也就是地球基本上變成了冰球。這時地球的生命幾乎全部滅絕,這些被固定的碳一部分被封存地下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作用形成了我們這一百年工業(yè)時代的靈魂:石油天然氣。今天,擁有智能、意識和文明的我們同樣面臨考驗,我們已然龐大到足以改變地球大氣的結構,技術的發(fā)展更是打開了碳排放的魔盒,神經(jīng)網(wǎng)絡(智能)和意識演化是創(chuàng)始者不朽的杰作,但能否改變物種看似難逃的宿命仍是未知,誰天生愿意做悲觀主義者呢?只因為被預見的悲劇,那鬼魅般的Siren's Song是豐饒時代的魔聲,也是喪鐘。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我對亞馬遜雨林懷有感情。我自信這感情是充沛的,就如同我自信深愛這片土地和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即便我只是俗世微不足道的一粒塵埃。于是時隔數(shù)年,我寧愿懷著沉重也要一睹老爵爺?shù)娘L采。

老爵爺為了自己的自然事業(yè)奉獻了一生,而此片遠不僅是他的證言,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為之熱愛事業(yè)的回顧,更是一次于生態(tài)危難之際的呼號拯救。在將近百年的生命歷程中,他曾見證過一幕幕雄奇的自然景觀,那碧海藍天下的波瀾壯闊,那層林莽野上的讕語哀歌,那荒原稀樹里的躍動閃爍,都將不復再現(xiàn)。老爵爺在片中的沉默,以及沉默之后的口不擇言引爆了我所有的情緒。我能想象此刻在他心中閃過的那些關于這顆藍色星球過往的美好回憶,那是他一生最引以為豪也最為珍貴的畫面,帶著他的熱忱與衷情,而我原以為這只會是他對自己漫長一生的回顧,一次徹底的感情宣泄。進度條不會欺騙我,他站在切爾諾貝利的廢墟上,飽經(jīng)滄桑,但依舊偉岸,他不僅是要警示人類可能要面臨的生態(tài)災難,也義無反顧準備人生的另一次嘗試一次戰(zhàn)斗。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老爵爺對自己一生摯愛的大自然仍滿懷熱忱,也對整個人類世界寄予厚望。即便人類演進的那段歷史伴隨掠奪、弒殺和種種因為資本積累技術演變帶來的苦難,甚至不惜以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物種的滅絕為代價,我們的老爵爺仍然把所有希望寄托于人類自身,因為他知道,這注定是人類的一場自我救贖。他熱愛這片土地,愛這片土地一切生靈,他愛的堅定而深沉。

對于我們而言,生態(tài)失衡環(huán)境劣化的挑戰(zhàn)只不過剛剛拉開序幕。年初的新冠來得蹊蹺,那是在澳洲和亞馬遜火災之后的幾個月,如今沒人知道它究竟來自何方,但已然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持久的動蕩,并深刻影響了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森林火災是19年讓人記憶猶新的話題,連同冰蓋和凍土加速融化成為新聞媒體的焦點。但人們震驚之余,這些駭人聽聞的生態(tài)事件仍然是無關痛癢的飯后閑談。很多人全然意識不到生態(tài)失衡背后種種可怕的危機,而生態(tài)和氣候的問題也早已不再是一個遙遠模糊的概念。當下,它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2020的苦難是有預兆的,新冠的出現(xiàn)也絕非偶然,夢想家可以有星際移民的雄心壯志,但眼下人們更需要地球生態(tài)的美好將來。如同預防新冠一樣,我們沒有試錯的機會,正處在氣候劇變臨界點附近的我們需要馬上行動。而身處這個世界的每一個人都不能把自己從生態(tài)一環(huán)剝離出去,沒有人能在這場災難中偏安一隅獨善其身。

而這更是老爵爺拍攝此片的良苦用心

11.5————

逝者已矣,生者有責。我們不討論哲學,我們活著就該用人文關懷觀照當下的世界和我們的未來,對解決環(huán)境危機盡自我之能事。

所以必須要駁斥一些悲觀主義的陳詞濫調!

大衛(wèi)愛登堡在片尾的想法并不是毫無根據(jù)的理想主義和幻想,完成全球人類活動的碳中和也不無可能。按照既有的發(fā)展模式,以往人類的碳足跡在人口基數(shù)不大工業(yè)水平較低的時候確實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在今天我們不得不面臨的是人口暴漲和生產(chǎn)方式革新之間愈加尖銳的矛盾。過去幾十年產(chǎn)業(yè)的升級遠沒有我們想象的快,反而加劇了溫室氣體的排放,透支了生態(tài)所能承受的極限,物種多樣性下降對生態(tài)的打擊是毀滅性的。物種大滅絕的進程讓一切看似無望,但是仍然來得及,正如愛登堡在片尾的展望。 好消息是東亞三國就碳中和的態(tài)度上達成了共識,這就是希望。我們需要更快的新能源技術的迭代,以及可循環(huán)技術的開發(fā)利用。這里面包括光伏水風電產(chǎn)業(yè)的技術升級,合理的退耕還林禁漁,加大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力度,增加現(xiàn)有土地的利用率……??此评仙U劦漠a(chǎn)業(yè)發(fā)展促進環(huán)保的提法確是非常現(xiàn)實的做法,對人口密集的中國來說,這些正穩(wěn)步推進,比如光伏技術在很多地區(qū)已經(jīng)從市場競爭層面逐步替代了火電??梢姰a(chǎn)業(yè)化技術升級對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性。伴隨工業(yè)化水平的提高,人口當然也會隨之下降,這也符合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當然降低人口并不是發(fā)展最終目的,而是工業(yè)化改革和產(chǎn)業(yè)升級附加的結果,技術發(fā)展和環(huán)保沒有直接的矛盾,技術升級甚至直接關系到環(huán)保問題的解決。 最值得一說是關于土地利用率的問題,人口對于溫室氣體的排放體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生活消費。放開轉基因作物的開發(fā)和推廣也是當下很多國家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解決土地利用率的問題等同于解決基本的飲食問題,放縱輿論對于轉基因食品的敵視恐怕算是人類發(fā)展的倒行逆施。 即便前景依舊值得悲觀,但永遠不放棄希望和行動才是今人應有之態(tài)度,今朝有酒今朝醉恐怕都是惺惺作態(tài)隔江猶唱后庭花罷。

 2 ) Rewild the world

本片是由具有“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之稱的——大衛(wèi)?愛登堡講述的自傳式的紀錄片。這位93歲的老人在20多歲時就開始走訪世界各大洲與大洋,直到現(xiàn)在都沒有停止對大自然的探索。

他是親歷者。從上世紀30年代到剛剛過去的2020年,我們的自然界經(jīng)歷了怎樣的劇變,都被他用鏡頭記錄下來。鏡頭下的他由年輕氣盛到垂垂老矣,就如同那些死去的珊瑚礁、融化的南北極冰川、大片消失的熱帶雨林一樣,宣告著自然界的奄奄一息。

如果人類繼續(xù)這樣對待大自然,我們的未來會是什么樣?愛登堡給我們描述2030、2040、……、直到2100時,每往前進一步我的心就“咯噔”一沉。我不禁想到《三體I》里那些地球叛軍想讓三體文明來毀滅地球文明的企圖。這根本不需要450年后三體文明來毀滅,我們100年后就已經(jīng)自取滅亡了好嗎?

好在,現(xiàn)在人們做出改變還來得及。依據(jù)愛登堡的觀點,我們要做的核心就是“restore biodiversity(重建生物多樣性)”及“rewild the world(再野生化世界)”。我非常贊同愛登堡所說的大自然遵循的生命法則:“In this world, a species can only thrive when everything else around it thrives, too.(在這個世界上,一個物種要想繁榮起來,必須要讓它身邊的其他物種也繁榮起來。)”

而為了拯救我們自己(不用說拯救地球),愛登堡提出了以下三個方法:

1.減緩人口增長。不斷增長的人口是不斷增長的需求的根源。愛登堡認為需要縮緊生育,少生甚至不生。這倒和大多數(shù)發(fā)達國家的情況相似,而中國,現(xiàn)在雖然鼓勵生育,但是大部分家庭都承擔不起第二個孩子的費用……所以這個方法目前看來是可行的。

2.使用可再生能源。愛登堡希望未來可再生能源能完全替代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纯次覀儑倚履茉雌嚨陌l(fā)展,我對這一方法也持較為樂觀的態(tài)度。

3.用更少的資源產(chǎn)出更多的糧食。愛登堡說這需要“高科技”和“低科技”同時起作用?!案呖萍肌辈挥谜f了,“低科技”主要是指強制的法規(guī)、人們的飲食習慣及環(huán)保意識等。比如設置禁漁區(qū)、提倡以素食為主的飲食等。這個建議很好,但是比較理想化。人類社會是不同利益團體的集合體,“禁漁”、“禁牧”這種東西很難完全做到。至于讓全人類改變飲食習慣,那基本不可能。所以通往生態(tài)平衡的道路可謂漫長且艱辛。但只要我們往這個方向走了,至少未來不會那么灰暗,或者說不會灰暗得那么快。

紀錄片的開頭和結尾都引用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露事故”作為一個隱喻。那次事故是人類犯下的不可逆轉的大錯,它使原本生機勃勃的烏克蘭小城幾天之內變成廢墟。這么多年過去了,人類沒有重返他們的家園,但大自然卻重新在那兒煥發(fā)了生機。

這才是大自然最令人敬畏的地方。Humans may be extinct, but nature will rebuild itself.

在事態(tài)沒有完全失控前,是時候行動了。

 3 ) 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農耕文化優(yōu)越性,道家老子中國古代圣人智慧跨越千年

首先,非常尊敬這位老爺爺,小時候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在電視上看中央十套的動物世界,趙忠祥解說他拍的紀錄片,非常喜歡看,可以說對理科生來說,開啟了好奇心的大門,可惜前者已經(jīng)去世。地球確實很美,中途還一度覺得他圣母,看到最后向他道歉。首先大量砍伐樹和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是能源結構和社會結構決定,呼吁起不了決定性作用。解決地球生態(tài)問題,首先清潔能源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非常廉價,然后工業(yè)化生產(chǎn)農業(yè),以高樓形式作為“農場”,這樣才能解決糧食和能源兩大問題,再然后得解決就業(yè)財富分配問題,第三世界太窮了,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怎么生存,我覺得源頭的資本主義最起碼得收住,先停止剝削,再幫助第三世界脫貧,改善教育才能更好發(fā)展。最后一句話老爺子說,這不是拯救地球,是拯救人類自己和丁院士說的一樣,醍醐灌頂。

說了半天,社會主義牛逼,以前年紀輕,一直覺得社會主義假大空,現(xiàn)在看來,資本主義國家,海權文化國家,很多就是游牧民族,一個地方資源沒了,就去下一個地方掠奪,可持續(xù)性太差,不像中國農耕文化,老子早就說過道法自然。

首先中國倡導共同富裕,目前已經(jīng)全部脫貧。其次中國環(huán)保低碳決心之大驚掉了全世界的下巴,這些年種了多少森林,多少代人默默奉獻,再次,中國清潔能源和新能源車也在各方位發(fā)力??沙掷m(xù)發(fā)展的農耕文化中國自古就有,這個更不用說。最后,一帶一路這些大格局的展開,希望中國能更多的影響第三世界,帶動第三世界發(fā)展,以及將中國極其正的三觀傳出去,別讓他們收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影響,習慣掠奪和剝削。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還真就不是說說而已,全世界的政府,還真就中國行動力最強,最為人民考慮,吹爆中國!

 4 ) 說實話,大衛(wèi)愛登堡同志你想多了。。。他把人類想的好像神仙了。

同志們,說實話,我覺得大衛(wèi)愛登堡想多了。

他把人類想的太偉大了。還擔心未來后人怎么辦。。。。我暈。以為是神啊!

其實,人和花花草草所有動物沒啥區(qū)別,鳥進化出翅膀,鯊魚進化出牙齒,長頸鹿進化出長脖子,人類,只是碰巧進化側重大腦而已。。。就這樣把自己和其他生物區(qū)分開?是可笑的!就好像統(tǒng)治地球的上一任——恐龍,統(tǒng)治了地球1.5億年,他們就是碰巧側重進化了體型和力量!用體型力量的絕對優(yōu)勢統(tǒng)治了地球。人類,現(xiàn)在碰巧側重進化了大腦,所以用智慧的絕對優(yōu)勢統(tǒng)治了地球幾百萬年了。

但,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還什么宗教,上帝,文明。。。別把自己太當回事

更不要自以為是!真正成功的物種,是你家墻里面的蟑螂和老鼠從恐龍時代就有了,一直存活到現(xiàn)在,2.5億年一直不滅!等到哪天人類滅亡了,蟑螂老鼠還會一直繁衍下去。。。。他們才是最成功的物種

所以不要自以為是地球的霸主,還探索宇宙?。。。對于存活了2.5億年的老鼠蟑螂,你這個零頭都不到的只有幾百萬年的人類,在時間的長河里,只是匆匆過客而已。

之前,恐龍這個過客統(tǒng)治地球1.5億年,人類呢?現(xiàn)在這樣水深火熱的世界局勢,人類自己不斷作死!爾虞我詐!還能存在一千年就謝天謝地了,加起來才幾百萬年,算是統(tǒng)治地球最短命的物種了。

而老鼠蟑螂,對了還有蚊子,那些成功進化了幾億年不滅的物種,他們就好像觀眾,看著臺上一幕一幕的表演從開始,到高潮,然后謝幕。

當然,這些老鼠蟑螂,最后也會隨著星球毀滅而毀滅, 再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反正,最后一定不會是人類,所以,完全是杞人憂天。。。。兒孫自有兒孫福,船到橋頭自然直,自以為聰明的人類逃不過大自然的法則

 5 ) 豆瓣9.4,拿生命拍出來的頂級神片,要看得趁早

有這樣一個男人,一生都在環(huán)游世界。

他走遍了地球上最美的森林和荒野,與自然中的各種生靈親密無間。

他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幸運的人之一。

如果你愛看《動物世界》和《人與自然》,可能會注意到他,經(jīng)常在野外邊主持邊講解野生動物的一位老人。

可以說,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大自然,用生命在拍自然紀錄片。

今天我想向各位介紹的,就是這位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

大衛(wèi)·愛登堡

David Attenborough

曾經(jīng)有人根據(jù)豆瓣評分統(tǒng)計過,影人條目下的最高分男神是誰。

結果不是大導演也不是大明星,竟然是大衛(wèi)·愛登堡。

畢竟老爺子的作品多為9分以上,他最受好評的作品甚至高達9.9分。

神級紀錄片《七個世界,一個星球》《藍色星球2》《王朝》等等,都由他擔任旁白,每一部都是超過9.5分的經(jīng)典。

以下是部分大衛(wèi)·愛登堡解說的自然紀錄片:

1995年《植物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

1998年《飛禽傳》(The Life of Birds)

2003年《哺乳類全傳》(The Life of Mammals)

2005年《灌叢下的生命》(Life in the Undergrowth)

2006年《行星地球》(Planet Earth)

2008年《冷血動物》(Life in Cold Blood)

2009年《生命》(Life)

2011年《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

2011年《冰凍星球》(Frozen Planet)

2012年《植物王國》(Kingdom of Plants)

2013年《非洲》(Africa)

2014年《愛登堡的博物館奇妙夜》(David Attenborough's Natural History Museum Alive)

2015《獵捕》(The hunt)

2016年《愛登堡與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 with David Attenborough)

2016《地球脈動2》(Planet earth II)……

大衛(wèi)·愛登堡的足跡遍布全球,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旅行路程最長的人。

可以說,老爺子一生都在游歷自然,探索這個星球。

他親身探索過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態(tài)環(huán)境,觀察過的生物種類比地球上任何人都要多。

很多生物學家,都是童年時受到愛登堡的啟蒙。

那么,這位帶有傳奇色彩的“男神”大衛(wèi)·愛登堡,到底是何許人也?

大衛(wèi)·愛登堡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自然博物學家,還是勇敢無畏的探險家和旅行家,更是被世人譽為“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

如今BBC的自然紀錄片聞名世界,大衛(wèi)·愛登堡功不可沒。

他在BBC參與動物自然節(jié)目的制作已50余年,可謂BBC的靈魂人物。

1972年,他成為BBC總裁的熱門人選。

然而,對自然情有獨鐘的愛登堡, 辭去了BBC的行政工作,放棄了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仕途,只全身心投入野生世界紀錄片的制作。

因為他的成就,1985年,愛登堡被英女王封為爵士,從此紀錄片影迷們親切地稱他“爵爺”。

英國一艘北極考察船以他命名,甚至一種新發(fā)現(xiàn)的恐龍化石被稱為“愛登堡恐龍”。

這世上能同時獲得如此多殊榮的人恐怕不多。

艾登堡爵士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多年摯友。

追溯艾登堡爵士與王室的友誼,可以看到早在1958年查爾斯王子和安妮公主到BBC電視攝影棚參觀時,艾登堡爵士給他們看鸚鵡的照片。

今年10月4日,這位在英國家喻戶曉的爵爺,推出了新作——

《大衛(wèi)·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David Attenborough: A Life on Our Planet)

大衛(wèi)·愛登堡用畢生與自然打交道的經(jīng)歷,向人們講述近幾十年來地球的變化。

《福布斯》稱該紀錄片為“今年最重要的紀錄片”,豆瓣評分9.4。

很多人說這是大衛(wèi)·愛登堡的遺作,也是他對人類的最后一次貢獻。 畢竟老爺子今年已經(jīng)94歲高齡,這回是真正的且看且珍惜了。

與他以往的紀錄片不同,這位94歲的白發(fā)老人再次出現(xiàn)在鏡頭前,并非身處自然荒野,而是站在切爾諾貝利的廢墟中。

這是一座曾因核輻射緊急撤離的城市。

30年前,烏克蘭普里皮亞季鄰近的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的第四號反應堆發(fā)生了爆炸,當局讓135000人緊急撤離,留下了這片廢墟。

這位這位近百歲高齡的老人面對鏡頭,說出了自己作為一名自然觀察者、博物學家的證詞——

人類對地球犯下的罪行。

這部紀錄片,打破了人們習以為常的歲月靜好,揭露多年來被視而不見的真相。

生于1926年的大衛(wèi)·愛登堡,小時候的世界和現(xiàn)在大不一樣。

1937年的世界人口只有23億,大氣層碳含量280ppm,荒野面積66%。

年輕時熱愛冒險的愛登堡,無論去到哪里都有荒野。

閃閃發(fā)光的海岸、遼闊的森林和茂密的草原,是地球上的隨處可見的景觀。

有時連續(xù)飛行好幾個小時,底下都是一片原始荒野。

面對如此廣袤的大自然,誰都沒有想到,有朝一日人類將擁有威脅大自然存亡的能力。

1954年,人口為23億時,地球上有66%的面積被荒野覆蓋。

而在2020年的今天,人口為78億,荒野面積僅有35%。

從外太空遙望我們的家園地球,孤懸宇宙中,既脆弱又孤獨。

只是一顆被黑暗包圍的藍色彈珠,它的資源和空間都不是無窮無盡的。

人類的生存,就仰賴于這有限的自然空間。

1970年后期,愛登堡都在環(huán)游世界,拍攝紀錄片《生命的進化》。

這趟旅程前往39個國家拍攝了近650個物種。

他發(fā)現(xiàn),一些動物變得更難找了。

尤其是山地大猩猩,當時非洲中部森林深處只剩下300只。

由于小猩猩在寵物市場很受歡迎,往往偷獵者為了捉一只小猩猩,不惜殺死數(shù)十頭成年猩猩。

影片中,愛登堡看似能與大猩猩近距離接觸,是因為它們已經(jīng)習慣了人類的陪伴——

保護者必須日以繼夜地和它們呆在一起。

在人類歷史上,我們已經(jīng)有好幾次導致動物滅絕的紀錄了。

如果繼續(xù)肆無忌憚地掠奪,那么未來出生的孩子,也許只能在動物園中想象曾經(jīng)的地球。

1950年,愛登堡在婆羅洲拍攝雨林時,那里有四分之三的土地為雨林。

但20世紀末,婆羅洲雨林面積已經(jīng)少了一半。

雨林是非常珍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物種的豐富性是它的珍貴之處。

但是隨著農業(yè)的發(fā)展,人們將雨林砍伐掉,種上單一作物,將生機盎然的雨林變成一片死地。

我們每年砍下150億棵樹,地球上將近一半的雨林面積已被清空。

而人類為了經(jīng)濟利益,已在全球砍伐了三萬億棵樹。

我們在河流或湖泊上建立水壩污染和超采水源。導致80%的淡水生物消失。

我們用家畜替代了野生動物,地球上70%的鳥類都是家禽。

人類數(shù)量,占地球上所有哺乳動物的三分之一。

另外60%,是人類畜養(yǎng)的產(chǎn)肉動物。

其他動物,從老鼠到鯨魚只占4%。

地球上一半的肥沃土壤,曾經(jīng)廣袤的森林和平原,如今成了農耕地。

從1950年代至今,野生動物的數(shù)量減少了一半。

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在鏡頭前垂下了頭,心痛地說:

“這個世界已經(jīng)失去了當初的‘野性’?!?/span>

海洋也不能幸免,由于過度捕撈,30%的魚種被推向滅絕邊緣。

人類的遠洋漁船從1950年代起,開始大規(guī)模地去公海捕魚。

如今,海洋中90%的大型魚類已經(jīng)被捕撈殆盡。

1970年,大量鯨魚被成群結隊的捕鯨船殘殺。

世界上最大的鯨魚藍鯨,只剩下幾千只。

1998年《藍色星球》劇組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一件鮮為人知的事:

海洋溫度升高,導致了珊瑚礁白化現(xiàn)象。

共生藻離開或死亡后,珊瑚就會變白,這意味著珊瑚失去了生命。

而死去珊瑚最終的命運,就是變成一堆廢墟。

1990年之前,全球氣溫大致上趨于穩(wěn)定。

但那僅僅是因為剩余但熱量被海洋吸收了,掩蓋了人為作用。

但是現(xiàn)在,海水早已無法吸收這些熱能。

“現(xiàn)在的海水溫度比我出生時已經(jīng)高了一度?!?/span>

氣候專家針對地球變暖問題,一直在警告世人。

畢竟我們焚燒化石燃料,并將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層中。

大氣層碳含量的變化,一直是地球氣候穩(wěn)定的天敵,也是歷史上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

過去的物種滅絕主要是因為火山噴發(fā)活動,但這類活動一般持續(xù)一百萬年,才能向大氣層釋放出足以觸動生態(tài)浩劫的二氧化碳。

而人類通過燃燒化石燃料,在不到200年內做到了。

過去幾十年來,愛登堡經(jīng)常到訪極地拍攝,他對極地的情況很熟悉。

而他在有生之年,首次經(jīng)歷了北極夏天的變暖。

為了拍攝紀錄片,愛登堡要登陸位于北冰洋的一座海島。

他原以為會在島附近遭遇大面積的海冰,但他們一路乘船到達小島。

曾經(jīng)永久封凍住小島的海冰,消失了。

北極夏天的海冰,在40年內減少了40%。

“如果我們再不停下肆意踐踏自然,下一個世紀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損害現(xiàn)象,將比我這一生所經(jīng)歷的損害現(xiàn)象更嚴重?!?/p>

科學家預測到2030年,亞馬遜雨林經(jīng)歷大規(guī)模砍伐后,已經(jīng)無法釋出充足的濕氣,將退化成干燥的熱帶稀樹草原,大量物種滅絕。

全球水文循環(huán)產(chǎn)生變化。

與此同時,夏季的北極將沒有冰。

失去了白色的冰蓋,反射到外太空的太陽能也減少,全球暖化會進一步加速。

2040年,北極各處凍土融化,釋放出甲烷——一種比二氧化碳威力強數(shù)倍的溫室氣體,急速加劇全球氣候變遷的速度。

2050年,海水溫度越來越高,酸性越來越強。

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死亡,魚類數(shù)量大量減少。

2080年,全球糧食供應面臨危機。

過度耕作使土壤變得貧瘠,傳粉昆蟲絕跡,天氣越來越難以捉摸。

2100年,全球氣溫上升4攝氏度,地球大部分土地已無法住人。

數(shù)千萬人流離失所,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上演。

這是一條不歸路,將帶來不可逆轉的改變。

如果人類不做出改變,下一個世紀,當下的安定和諧將不復存在。

這的確不是一部讓人賞心悅目的影片。

為什么要拍攝這樣一部聳人聽聞的紀錄片?

愛登堡坦言:“我非常有罪惡感?!?/span>

因為他是這一切的親歷者,無法視而不見。

人類在很短的時間內,成了地球上最強大的物種,也是數(shù)量最多的。

人類過著與其它動物截然不同的生活,一種與自然脫節(jié)的生活。

在自然中所向披靡,沒有天敵的人類,只能靠自己來攔住自己了。

要恢復地球平衡,就必須先恢復生物多樣性。

這是解決人類危機的唯一方案。

必須讓這個世界恢復“野性”,而這其實并不是很難做到。

愛登堡給出了他的建議。

據(jù)估計,到2100年地球人口將達到110億人。

我們能在人口達到這個數(shù)量之前,放緩人口增長速度。

在不干擾地球生態(tài)的前提下,提升人類的生活水平。

用取之不盡的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如太陽能、風力、水力、和地熱能。

保護海洋生態(tài),全面禁止?jié)O民在多個海域捕魚,劃分近海的三分之一區(qū)域為禁漁區(qū)。

為大自然提供恢復生態(tài)平衡的空間,最有效的方式是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

地球無法承受太多肉食者,畢竟空間不足。

如果我們的日常飲食以蔬果為主,我們只需目前一半的土地用作農業(yè)。

新舊科技雙管齊下,我們絕對有可能利用較少的土地,生產(chǎn)較多的食物。

例如,在城市中的室內環(huán)境里種植農作物。

將人類農耕至今所砍伐的土地,退耕還林。

植樹造林,因為森林是大自然用來隔絕二氧化碳的最佳科技。

這一部深刻到震撼人心的紀錄片。

片中有野性壯美的自然,也有被破壞毀滅的自然。

人類面臨選擇,而答案呼之欲出。

影片的結尾,愛登堡再次出現(xiàn)在切爾諾貝利的廢墟中。??

我們欣喜地看到,這個被人類放棄的地方,重回自然懷抱,再次生機勃勃。

這表明我們還有機會逆轉局勢,只要我們采取行動。

?

文章最后,我想引用愛登堡在《地球脈動》中的一段話——

“現(xiàn)在,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環(huán)境中,我的家也在倫敦這座城市里。 俯瞰著這個國際大城市,人類不斷重塑著世界的表面形態(tài),其中的創(chuàng)造力令人驚嘆同時也發(fā)人深省。 它提醒著我們:人類是多么容易失去和大自然的聯(lián)系。 然而正是這種聯(lián)系,決定了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未來。 無疑,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盡己所能打造美好的地球家園, 不僅是為了人類,更為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blockquote>

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人,不再只為自己而活。

請愛護我們這顆“小破球”,請愛護每一個大自然的生靈。

*本文作者:RAMA

 6 ) 地球物種豐富的時候好美呀

座頭鯨會唱歌

雨林那幾只傻鳥太可愛了

人類沒有了獵食者,大多數(shù)疾病都得到了控制,研究出如何按需生產(chǎn)糧食,不再受到約束阻撓

共生藻離開或死亡,珊瑚就會白化,白化的珊瑚最終被海草吞噬。白珊瑚是個悲傷的故事啊

大氣層碳含量的變化一直是地球氣候穩(wěn)定的天敵

保持現(xiàn)狀的悲觀預測:

2030,亞馬遜雨林退化成干燥的熱帶稀樹草原,大量物種滅絕,全球水文循環(huán)產(chǎn)生變化。夏季的北極將沒有冰,反射到外太空的太陽能減少,加速全球變暖

2040,北極凍土融化,釋放出甲烷,比二氧化碳威力強數(shù)倍的溫室氣體,急速加劇全球氣候變遷速度

2050,海水溫度越來越高,酸性越來越強,世界各地珊瑚礁死亡,魚類數(shù)量大量減少

2080,全球糧食供應面臨危機,過度耕作導致土壤變得貧瘠,傳粉昆蟲絕跡,天氣越來越難以捉摸

2100年,全球氣溫增加攝氏4度,地球大部分土地已無法住人,數(shù)千萬人流離失所,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即將上演

解決方法:

保持物種多樣性

減少人口增長。特別夸了日本千禧年后人口就不再增長,延長女孩子上學時間,降低人口增長,資本聽了會落淚

再生能源是個很有前景的方向啊

帕勞,太平洋島國,想去

塞倫蓋提大草原,想去

減少吃肉,大部分人做不到吧

糧食用科技提升產(chǎn)量

這位94歲的老人家最后還是樂觀的

 短評

一生都在探索世界,去過的地方比任何人都多,見證了七十年來我們生存環(huán)境的變化后,他說我們還有希望去補救,我們不僅需要知識還要有智慧,不要把目光只放在自己的利益上,因為自然無論有沒有人類都會重新恢復生機,而我們需要自然來拯救自身,我們還有機會去重新融入于自然互利的系統(tǒng)里,請想象一下這樣的未來吧

5分鐘前
  • Shah ?
  • 力薦

看得我心驚肉跳,希望有更多的人都能看到這個片子。雖然對人類不抱希望,但還是盡量地做出自己的努力。stop climate change個人能做的事:不要生小孩;用可再生能源 不要燒fossil fuels;盡可能地少吃肉 become vegetarian/vegan. 「The nature will rebuild itself without human being, a species can only thrive when everything else around it thrives too, it’s to save ourselves.」謝謝 Sir David Attenborough

6分鐘前
  • F
  • 力薦

別慌,反正人類遲早會滅亡的,個人能做的,就是盡量少生或不生孩子,多吃蔬果少吃肉,愛護環(huán)境和其他生物,其他的交給自然母親。

8分鐘前
  • 力薦

讓老爺子費心了,雖然給出了希望,但也不會有國家那么去做。人類這個種族該滅亡就讓他滅亡吧,地球上再多一個滅絕的物種也不算什么。

12分鐘前
  • 褻瀆電影
  • 推薦

人類破壞自然與保護自然全都是出于人類自身存續(xù)的自私考量,人類已不可救藥,馬上滅絕吧?。∽匀蛔阅芑謴腿绯?,

14分鐘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力薦

跟瓦爾達奶奶一樣,他這是按照遺作來的呀。

19分鐘前
  • Sabrina
  • 力薦

一個一輩子為自然奉獻一生的老頭子的呼吁。1緩生優(yōu)育;2使用再生能源少用化石能源;3改變以肉食為主的飲食習慣(幾乎不可能)。航拍視角加之老頭子的詩意獨白有種俯攬眾生的悲憫,從容但卻孤獨,任人類自生自滅吧卻又難以割舍對自然生命的熱愛,年輕時的詩性奔放到現(xiàn)在卻全然迥異。環(huán)保的本質其實是保護人類自己,地球曾經(jīng)遭受比這更大的“災難”,我毫不驚訝下個世紀可能會出現(xiàn)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畢竟人類這種物種征服自然“碩果累累”,當然對此也可以毫不珍惜。想起《銀翼殺手》最后那段臺詞:我所見過的事物,你們人類絕對無法置信。我目睹戰(zhàn)艦在獵戶星座的端沿, 起火燃燒。我看著C射線,在唐懷瑟之門附近的黑暗中閃耀。所有這些時刻,終將流失在時光中。一如眼淚,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時刻到了......

23分鐘前
  • 巴喆
  • 力薦

很遺憾豆瓣僅有1470個人看過。希望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能看到?!碍h(huán)?!?、“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多樣性”,不是什么時髦的口號,而是直接決定著我們的下一代人類有沒有滅絕的風險,還能不能平安無恙地走完他們的人生。

26分鐘前
  • 許仙兒
  • 力薦

當愛登堡先生隨時出口成章雅思滿分作文,娓娓道來地展現(xiàn)這顆孤獨的美麗星球,環(huán)保和動保難道不是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嗎? take action right now吧

27分鐘前
  • veridisquo
  • 力薦

說是紀錄片,其實更像宣傳片。不過我跟某個朋友想法竟然有點一致,就是按照科學家預測的,我再活得時間長一點,是不是要看到人類滅絕了。每次見到這個人類世界的貪婪和殘酷,我就不想要孩子。還不如幫別人養(yǎng)養(yǎng)。

31分鐘前
  • 玉木大河
  • 力薦

本來以為是傳記,后來發(fā)現(xiàn)是“witness”(證詞)形式的對環(huán)境變化的見證和呼吁。你說大衛(wèi)老爺子都 93 歲了,人類自我毀滅八成他也看不到了,不好好退休,抱著對世界和生命的熱愛,一直這么苦口婆心鞠躬盡瘁,過的真是夢想中的人生啊。

32分鐘前
  • 椒鹽豆豉
  • 推薦

International treasure再度苦口婆心勸人類迷途知返及時止損亡羊補牢開始自救 而且不同于一些紀錄片只赤裸裸展示地球被破壞的慘狀 這部花了1/3的時間展示提出了不少正面例子和解決方法 不知道老爺子是真的樂觀主義者還是只是想為這個一輩子熱愛的生態(tài)世界最后再努力一把 反正我是很難對人類這個在死亡人數(shù)達到七位數(shù)的瘟疫大流行期間連減少聚眾戴上口罩這樣舉手之勞的小事都無法做好的自私族群抱有希望 地球覺得該重啟時就重啟吧 We are not worthy

36分鐘前
  • 水包醬
  • 力薦

從切爾諾貝利起始,又在切爾諾貝利結束,整部紀錄片非常震撼。我們每年砍下一百五十億棵樹;我們過度捕撈,把30%的魚種推向滅絕邊緣;我們在河流湖泊上建起水壩,污染和超采水源導致80%的淡水生物消失?,F(xiàn)在的地球儼然變成了一個人類為自己經(jīng)營的地方,野生動物的數(shù)量平均減少了一半,能留給其他生物的資源少之又少。我們拿家畜代替了野生動物;地球上一半的肥沃土壤如今已變成農耕地;地球上70%的鳥類都是家禽,其中肉用雞占絕大多數(shù);人類占所有哺乳動物數(shù)量的三分之一,另外有60%是人類畜養(yǎng)的產(chǎn)肉動物,而其他動物,從老鼠到鯨魚,只占4%。蔚藍的地球,脆弱又孤獨。人類有義務用自己的“智慧”來保護它,而不是用“智商”想方設法地消耗它。實際上,真正需要被拯救的不是地球,而是我們人類自己。

40分鐘前
  • 因愛斯坦的憂愁
  • 力薦

大衛(wèi)愛登堡是地球母親真正的兒子。本可以安享晚年的老爵爺94歲仍為拯救地球來回奔波,只為心中的那份愧疚和真誠。片子結尾,老爺子轉身走進切爾諾貝利重生的森林里,堅定的步伐讓rewild的主題寓意更加深刻。片尾的問題問的最好,who else needs to see it? 無需回答,答案都裝在擁有像老爺子一樣如孩童般真誠的心中,就像老爺子回望一生,就像從太空回望我們的藍色星球。老爺子是幸運的,在這一切美好消失之前,至少還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

43分鐘前
  • mills
  • 力薦

更加堅定了我不要后代的想法。

45分鐘前
  • 、
  • 力薦

沒了人類,就會很好

47分鐘前
  • 月亮坨坨
  • 力薦

傳奇偶像,太太太敬佩了!老爺爺是最熱愛這顆星球的人類吧。需要被拯救的不是地球,而是我們人類自己?!癗ow we don’t need intelligence, but wisdom.”

49分鐘前
  • Kkkkkk
  • 力薦

太好看了,好多鏡頭讓人美得流淚,感動于大自然的美和脆弱,也佩服老爺子的傳奇人生,退休了還在普及環(huán)保??年輕一代又有什么理由繼續(xù)忽視問題不起來行動呢。老爺子說,大自然的修復能力是無窮的,就像切爾諾貝利的舊址, 而人類不是,繼續(xù)浪下去就該玩火自焚了。喜歡這個老爺爺?shù)臄⑹觯瑴厝崞胶蛥s十分有力。另外,老爺爺一生都在野外生存,為啥皮膚還保護得那么好呢?

50分鐘前
  • 小麻菇炒番茄
  • 力薦

人類趕快毀滅吧??地球累了 人類快點毀滅 地球早點恢復

55分鐘前
  • Liefmans
  • 力薦

今后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去過更環(huán)保的生活方式

57分鐘前
  • laughattears
  • 力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