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入圍今年威尼斯電影節(jié)地平線單元的中國影片,讓很多人開始關(guān)注起徐浩峰這個人來。在此之前,我便聽說過這位神人的種種傳說,比如說他從樓上跳下來毫發(fā)無傷(但不知道是幾樓),也讀過他寫的那本《逝去的武林》,是他散見于報端的關(guān)于武林歷史研究的專欄合集。后來又在采訪王岳倫的時候,聽他談起過這位美院附中時的同學,說徐浩峰高中那會就整天神神叨叨,喜歡鉆研些《金剛經(jīng)》之類的“偏門”,更坦言是徐浩峰考上了電影學院才促使自己最后說什么也要去美國學一學電影這個東西。總而言之,是個傳奇。
這次來威尼斯之前,其實便已在北影廠看了《倭寇的蹤跡》,而徐浩峰本人的形象與想象中的完全不同??傄詾殂@研武術(shù)者,都當是虎背熊腰,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但這個傳說中輕功了得的神人卻顯得異常的儒雅,不知道的人根本不會在他和武術(shù)之間產(chǎn)生任何的聯(lián)想。所以說,徐浩峰其人讓我們普通的讀者和觀眾對武林人士生產(chǎn)生了另外一種全新的認識,而電影《倭寇的蹤跡》亦是如此。
電影的故事本身并不復雜,主要講明朝兩個戚家軍余部為了將戚繼光在實戰(zhàn)中創(chuàng)立的刀法流傳下來,挑戰(zhàn)四大門、開宗立派的故事。嚴格意義上來講,它其實并非武俠片而只能算作是武打技擊片,因為“俠義”的精神在這部電影當中是缺失的。但如果你將它歸入到武俠片的范疇里來,你又會發(fā)現(xiàn),這竟是一部無法歸類的電影,在你以往的觀影經(jīng)驗里,張徹、胡金銓、楚原、張鑫炎、徐克,哪怕是內(nèi)地的何平都不曾拍過類似的電影。
世間總有這樣或那樣的巧合。就在今年的7月,陳可辛雄心勃勃的打出“科學武俠,改變武俠”的口號,最后卻讓自己的影片淪為笑柄。而2個月之后,相比之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徐浩峰就用沒有一個明星出演的小成本電影完成了投資過億的《武俠》未能完成的使命。
《倭寇的蹤跡》可以說是一個奇跡,而奇跡的發(fā)生,科學是最主要的推動力之一。在以往的武俠片當中,雖然也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對一門功夫或者兵器煞有介事的做解釋的片段,但看到諸如《新龍門客?!防镅埠綄棸銜D(zhuǎn)彎、能追蹤的飛箭,或者在天上飛來飛去每次都能剛好落在你頭上的血滴子,誰都知道,再多的解釋也是徒勞。而徐浩峰則不同,他將自己多年來對武術(shù)歷史的鉆研都毫無保留的放進了電影里。如影、如響(根據(jù)影子和聲音來判斷出手的時間),只是如此簡單的一個方法,竟讓四大門數(shù)十名高手對一個根本不懂武功的弱女子無可奈何。至此,“科學”才實現(xiàn)了它應(yīng)有的價值——我們追求科學的武功,不就是為了能夠以弱勝強?不過,對“科學”本身不厭其煩的闡釋還是拖累了電影的敘事,導致影片最后流于說教,比如那個俞大猷發(fā)明的鴛鴦陣,各司其職,一看即明,又何須多述。
“賽先生”不必多說,但“改變”卻必須多談。徐浩峰作為新導演,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他貴在“改變”?!顿量艿嫩欅E》摒棄了武俠片一貫的復仇、行俠、為國為民的套路,而是通過開宗立派這樣一個簡單的事來探討人類欲望的本源。擊敗所有對手當然是貫穿全片的線索式欲望,此外,師弟對師兄盟主之位的覬覦也是欲望,護衛(wèi)首領(lǐng)抓倭寇立功、將一身紙鎧甲換成鐵鎧甲的心愿更是欲望。不過,影片的點睛之筆其實還在幾個小人物的身上。那幾個武功不濟的小啰嘍奉命把幾個維族歌女關(guān)進水牢,并在牢中起了奸淫的心思。為首的那一句“我們不是壞人,只是起了邪念”,也點出了徐浩峰對武林及武林人士的看法和認識。無論在電影里還是真實的武林中,都并無一個角色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壞人,哪怕是和護衛(wèi)通奸的小妾也有她合適的理由。
對“邪念”也就是“欲望”的解讀,是徐浩峰關(guān)注的對象。在他寫的小說《道士下山》中,開篇便說藥鋪的店主因失戀一時失意上了翠華山,而瓜果蔬菜的清淡非但沒能消除他的欲念,反而加深了體內(nèi)的虛火。同樣的故事發(fā)生在《倭寇的蹤跡》里那位武學宗師的身上,他因妾的通奸而舍棄家業(yè),憤而上山,卻又因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復仇欲望下山歸來。他最終設(shè)下了讓通奸雙方兩敗俱傷的毒計,并在欲念的臆想里將自己仇恨的兩人殺死,但在現(xiàn)實中,最后一刻的出手相救讓他完成了對心中邪念的徹底絕殺。
邪念人人都有,練武和修道都不能將邪念去除。正如《道士下山》中那個岳王廟里的老者所說的,想要消除邪念,先要改變生活。所以在電影的最后,“倭寇”帶著維族的女人牧馬天山去了,而徐浩峰也同他一樣,雖然最后未必勝得了正統(tǒng)的一代宗師,但至少已經(jīng)用《倭寇的蹤跡》這部電影在武俠片的“武林”里完成了“開宗立派”的目的。
不劇透,咱就這么說吧。導演已經(jīng)文藝得人話都不會說了。整個故事設(shè)定就很莫名,人物酷到連屁都懶得放一個,全都使出吃屎的盡頭玩命表演,做作到讓人忍不住笑場。平時不說話吧,一說到考據(jù)的東西就都滔滔不絕了,倭刀出處啊、戚家軍啊啥的,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還有那一幫新疆大妞也夠胡扯的。
這片子要非說有啥亮點,第一是畫面很漂亮,第二是關(guān)于武術(shù)的表現(xiàn)方式比較寫實。沒有滿天飛和轟轟轟了,也不搞什么拳拳到肉。真實比武差不多就是這樣的,主要都是在互相試探反應(yīng)速度和攻擊距離,一旦正經(jīng)動手,一招就分出來勝負了。泰拳什么的可能麻煩一點,但是我練劍道的,對戰(zhàn)差不多就是這個樣子。
當個新鮮看吧,別太認真就得了。
當然,你可以說,《新龍門客棧》,林青霞、張曼玉,不是大俠,也是民間高手;《龍門飛甲》,周迅、范曉萱、李宇春、桂綸鎂,個個身懷絕技;更不用說,金庸筆下那些姐姐,漂亮口耐還會做菜。
但是,這都是武俠世界里的男女平權(quán),政治正確,養(yǎng)眼,女性市場,感情戲支點,讓這些美女得以拋暗器取代媚眼,動拳腳進行表白。她們英氣逼人,美艷無比,讓熒幕下我等普通女子自嘆弗如,在眼花繚亂中自動屏蔽了角色代入的快感。
所以,看完《倭寇的蹤跡》,最讓我拈那什么微笑的,是兩個完全不懂武功的女子打敗當世高手的場景。
想學功夫嗎?想不畏暴力嗎?或者,當你深夜獨自宅在家中,想不懼歹徒來襲嗎?
不用站樁,不用睡寒玉床,不用練童子功,不用通過武學理論考試,完全零起點,零風險,五分鐘教程,包教包會。
這還不令人興奮和向往嗎?
我認為,《倭寇的蹤跡》,完全可以把女性從武俠的觀眾,進化成武俠的粉絲,或者晉級為打敗高手的大師。
片中兩個女子,就是和我們處于同一起跑線的粉絲,為親臨無疑巷的武打真人秀,一個推遲了約會,一個不愿意加班。一群花枝招展的女孩推搡著擠到當世絕頂高手面前,完全無視此秀事關(guān)一個新門派能否從此成立的嚴肅氣氛,嘰嘰喳喳指手畫腳,這樣的場景實在是讓人歡樂。
什么倭寇,那只是一個傳說,讓人激動的,是傳說中的“倭寇”哥,還親自傳授了兩招秘技,讓她們打敗那些名門正派絕世高手,這樣,小女子得以深度參與啦。
“如影”,“如響”,就這兩招,讓女人躲在暗處,一招制敵,聽著就很有道理,實施起來確有效果,話說自古以來,男主外,女主內(nèi),這種功夫,根本就是為女人設(shè)計的嘛!
不可避免,這種一對一的授課,最容易萌生師生戀,因此,男主角不但輕而易舉贏了比賽,如愿以償立了門派,還半推半就抱得美人歸,實在是大滿貫?zāi)兀?br>女粉絲的閨蜜們,也得了福利,一人一個帥哥——去看超女快男的現(xiàn)場觀眾,都只能得贊助商的產(chǎn)品呢——還有比這更歡樂實惠的結(jié)果嗎?
哪怕這只是影片對某種現(xiàn)象的一種反諷或一個玩笑哦。
《倭寇的蹤跡》導演徐浩峰,有武學淵源,練內(nèi)家功夫,在電影學院教影像語言,學問駁雜淵博,他的小說,王家衛(wèi)買了,陳凱歌買了,張藝謀也買了,由此可見他的作品不僅深具內(nèi)涵,還有廣譜性的接受度,實在可以進行多種解讀。
2月24日,在海外漂流了一圈的《倭寇的蹤跡》終于要在國內(nèi)上映,同一天上映的,還有修復版的《新龍門客?!罚@除了在向經(jīng)典致敬,簡直是有要成為經(jīng)典的寓意。
“倭寇”一詞,對于自明朝以來的中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隱晦莫名意味的詞。即使是現(xiàn)在二十一世紀,2020年都即將步入全面小康社會的中國人來說,“倭寇”一詞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基本不提。何以如此?
追根究底,其實背后的原因是自卑心理。近代官方史書一般是以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為起點,而隨之而來的心理暗示就是,中國末落的顯現(xiàn)也是從那時開始。其實不是,是明朝末期的倭寇之亂就有跡象。中國文人自得之際,開口必是泱泱大國,夷狄之地,土鱉蠻人,不屑之。何況當時明朝人口、財力和軍隊數(shù)量都遠超日本多倍,倭寇還非正規(guī)軍,結(jié)果恰恰相反,明軍幾十年間在東南沿海卻屢屢處處陷于被動挨打的局面。1555年,戚繼光調(diào)赴浙江就任都指揮使之際,東部沿海正不斷受到倭寇侵犯。一股70人的倭寇登陸后竟深入腹地行程千里,從浙東竄入安徽、江蘇,一路掠殺,還圍繞南京城兜一大圈。當時在南京駐有軍隊12萬人,卻多不敢出戰(zhàn)。最后這股倭寇雖然被殲,但明軍傷亡竟達4000人!
這里就不細細分析這一反?,F(xiàn)象,水太深,感興趣可以看看《萬歷十五年》。由此中國人的自信心大受打擊,何況后來還有一場更大更可怕的倭寇災(zāi)難。一脈下來,中國人接受不了一個文化、政治、經(jīng)濟等處處都是學習自中國的小國,竟然拿他束手無策,灰頭土臉,顏面盡失,甚至可以說是身敗名裂。獅子可以接受被老虎、大象、 鬢狗擊敗,唯獨不能接受被螞蟻抓傷了臉面,因為前者是獅子目光中承認的對手,后者根本不屑瞥之。羞惱,失落,慚愧,唯獨不能暴力報復,那是粗魯行為,同時也意味著承認了,至于承認什么不言而喻,最后的辦法就是——如何維持著名頭體面——成為禁忌,只字不提,唾面自干,煙消云散。很有中國特色的做法,仿佛不說等同于不存在,當然更沒有不承認的問題煩惱了,從這黑底往上看天,可以看到的是無窮的黑夜。
徐浩峰在接受鳳凰娛樂采訪時的說道:咱們每個人都是古代人,如果你仔細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古代人的情感,人的困惑,到現(xiàn)在一直沒有解決,所以人類的歷史會延續(xù)。這里借用,中國人的“倭寇心理”真的解決了?還是只是依據(jù)官方教科書的門面說法,敷衍自己,過得去就行。這里甚至都要“感謝”一番每年中國電視劇的固定保留節(jié)目——抗日片,沒有它們的存在,沒有政治上的囑意,沒有政策的扶持,這些事是否也會像電影最后,戚家刀收入庫房一處雪藏呢?一個民族的苦難都可以形成一個產(chǎn)業(yè)鏈,養(yǎng)活后世的子孫,真是祖宗福蔭庇佑,有些諷刺,當然外國也是如此,好萊塢對于一戰(zhàn)二戰(zhàn)冷戰(zhàn)的傷口取材簡直數(shù)不勝數(shù)。但觀看兩者是不是總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心中多少有些答案,也許對于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是能想,不敢想,能說,不能說,不敢說。源頭根上不正視,不解決,自然會涌現(xiàn)一堆富有中國特色的事物,點到為止不詳談。 這些當然只是結(jié)果,不是原因,實質(zhì)是中國文化異化畸形到一定程度后,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惡果。
話題扯的有些遠了,不過這是交代必要背景資料,現(xiàn)在回歸影片本身。一花一世界,每個人有各自的觀看角度。我當然是談我看到的“角度”,不談各自的引申聯(lián)想。真相了也沒意思,說透是一件很過分的事,所以我個人欣賞的不是全部說透的影評,而是淺談輒止,給了一把鑰匙,開門不開門,全憑各自的興趣動力,追溯動力。 《倭寇的蹤跡》 武技、戲劇網(wǎng)上都可以找到一些。我只想談?wù)劄槭裁磦€人覺得應(yīng)該——反其片而看之。
反著看《倭寇的蹤跡》,見人心,見自己。開篇點明“烏衣巷”,不清楚原書中的南京為什么要換成霜葉城,不過烏衣巷也算交代了地點是南京(前面背景中南京)?!芭f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本片的“燕子”無疑指代戚家刀技。這里還有個有趣的小點,在b站上傳的電影版本中,翻譯的是“無疑巷”。中國人,起個名字都有那么多門門道道,花花腸子,不能明說,要么用典“烏衣巷”,要么只能學習“賈雨村”了,改不了的毛病,或者說是功夫。這里姑且借用“無疑”巷為由頭,來說說本片,處處疑點。
第一疑, 《倭寇的蹤跡》是徐浩峰自己寫的小說,小說也清楚明白地寫明了: 鴛鴦陣是戚繼光的,倭刀改良是俞大猷,為什么到電影卻調(diào)換了,如此明顯的錯誤可能這么出現(xiàn)嗎?
第二疑,裘冬月作為霜葉城第一高手,之所以對夫人和護衛(wèi)容忍再三 ,是不能讓人知道堂堂第一高手卻守不住自己的續(xù)弦,歸隱不過是為了和郄佬達成交易,保住看重一生的名聲。但 彩船一戰(zhàn),名頭都丟了,夫人想殺他,護衛(wèi)辱他,甚至為了取信于護衛(wèi),先聲明自己并無威脅,并可以幫助他,實則想令他和夫人自相殘殺,這符合邏輯,但卻出現(xiàn)兩種幻想,后一種是成人之美。疑慮。
第三疑,海防官對“鐵甲”的執(zhí)念之深。他是帥才,焉不知紙漿紙甲比鐵甲高級。 盡管采訪中徐浩峰說此角色是搞笑角色,但他也承認紙漿紙甲是科學,而鐵甲是個人審美,單純有趣的人?
第四疑,夫人和護衛(wèi)和裘冬月和郄佬的制衡邏輯鏈已經(jīng)斷了,夫人最后可能和護衛(wèi)在一起? 夫人可是殺郄佬手下那么多人。 郄佬已經(jīng)要挾不到裘冬月,夫人和護衛(wèi)失去了要挾的價值,還有那么多的房產(chǎn)沒處理。
第五疑, 前面霸氣側(cè)漏,心機重重的郄佬,包括四大門居然允許梁開一門?前面的練兵彩頭,全城四處追捕的是戚家軍的人,留下這門時時刻刻蒙羞這些對名聲視作生命的人?河邊都是四大門的人,放箭殺死“倭寇”,保住名聲才是口中的所謂正道。
第六疑,三個西域女子和海防士兵十人碰到一起,并把他們當成鬼魂,然后解繩子放了他們?
...........
先不回答疑問,再看文中的各自明暗反諷。
中國文化一般強調(diào),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但只是明面理想,真實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不教真功夫才是暗地遵守的規(guī)矩,徐浩峰的小說電影多涉及于此?!稁煾浮泛汀秶俊访鲗?,《道士下山》和《大日壇城》暗寫?!疤斓啦华毭亍?,敝帚自珍,寧愿爛在肚子,也不能公諸于眾。《倭寇的蹤跡》是兼而有之。 四大門打不過一個賽蘭,知道如響技巧的裘冬月不肯說,很好,很中國。如響說了的緣故,一是名頭沒了,二是借刀殺人。真不愧是第一“高手”!
《論語》中。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不正,為邪也。
看看片中是如何“正”名的:四大門無一人能打過“倭寇”梁痕錄, 第一反應(yīng)是——名聲保不住了,不是真實實力遜色于人。最后用體面手法,冠名以“邪道”,以邪名破之,來掩飾自我的羸弱。
以邪念來為自己解脫負擔,既保留了好人的名聲,也做了壞人的壞事,一箭雙雕。
上述背景提到的畸形文化、心理狀態(tài)、行為邏輯,統(tǒng)統(tǒng)微縮映射到一部電影之中,就很耐人尋味了,可以把片中提取幾則濃縮的寓言故事。 大中國,小故事。一大一小。
寓言故事一:偌大的霜葉城四大門打不過一個被剛剛指點秘訣“如響”的西域女子賽蘭,而知道秘訣的第一高手裘冬月是知曉的,但眾人詢問時,裘低頭不語,而眾人了然、釋然,結(jié)果包括裘在內(nèi),一敗涂地。多年武功花架子。(《師父》中其實也適用到這方面的討論)
寓言二:改編書中的五個丫鬟和十個士兵的故事,效果一樣,晦澀幽默,隱射暗喻。
還有很多,裘冬月染黑胡須,明明對送水的女子有意圖,卻拒絕。
梁痕錄和裘夫人的刀柄切磋,衣領(lǐng)劃破,更是情欲滿滿,卻只是暗示。
為何如此反常。
其實,開篇點到真正的意象是——殘荷。荷花,佛教講究“成住壞空”,世道明顯已經(jīng)步入了“壞”的境地了,結(jié)局又怎么可能如此偉岸光正呢?片中人人都有一個心中的“倭寇”——心魔,是名聲,是權(quán)勢,是情欲,是生存,是塔塔,是鐵甲,是倭刀.....
問“倭寇”的蹤跡在哪里,誰都知道,卻誰都不能說。心中有鬼,外面找什么? 前面心中如此陰暗的一群人,心魔未除,后面突然所有人都光明磊落幡然醒悟大徹大悟了?
所謂的大徹大悟,只會是事后“賢者模式”,再上一次前面的圖。佛家倡導回頭是岸,現(xiàn)實只見的都是一錯再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活在電視劇中,這就是虛偽面。
最終解答前面提出的那么多疑問,不談到導演,說不過去。
徐浩峰作品結(jié)局目前都是悲涼的,正如柳白猿再也不存于世,陳識的武館夢碎,原作中刀客身死,學了如煙如響的兩個女人都死,失傳了,還有《國士》中的郝、梁、石求不得的那場比武,得不到的心中人,《道士下山》(不是電影版本)的何安下和周西宇,都是悲涼結(jié)局。
情欲方面,徐浩峰認為人的心性是敵不過生命的慣性的, 《箭士柳白猿》 月牙紅最后跟的是匡一民,而不是柳白猿,《師父》中 陳識最終還是趙國卉錯過。
而作為徐浩峰的處女作,會是一個雖有遺憾,但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梁痕錄開了武門,攜美而歸,還有一個紅粉知己可以相思;裘冬月成功真正打敗梁,取回第一高手名頭,并打算親自送錢給那個女人;郄佬居然讓賢,放棄心計;海防官也得到了西域美女送的鐵甲;夫人也光明正大和護衛(wèi)在一起..... 這是徐浩峰的作品嗎?原作結(jié)局可是灰暗無比的啊。他自己導演的《箭士柳白猿》和《師父》盡管劇情細節(jié)和原作多有出入,但理念徹頭徹尾不變。下面是本片的采訪:
——鳳凰網(wǎng)娛樂:投資人會不會對你的拍攝有所要求?你覺得這次你的創(chuàng)作自由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保證?
——徐浩峰:這次是非常自由,低成本電影的好處就在這兒,商業(yè)壓迫性并不大,商業(yè)壓迫性大了以后,人就很容易做言不由衷的事情,或者失去判斷。因為做電影最準的判斷還是根據(jù)你自己的創(chuàng)作來的,來自市場的判斷往往是不準的,因為市場就像一個章魚一樣,你永遠不知道它的第三只腳藏在哪里,它永遠是一個變數(shù)。與其遵循變的市場,我還不如遵循藝術(shù)。
處女作,一般成為導演的野心之作,因為都可以或多或少看出導演背后的追求是什么,個人作品中自我理想投射最多的就是處女作。正如你想了解金庸,不應(yīng)該看《天龍八部》,而是《書劍恩仇錄》,了解張藝謀,不應(yīng)該是《活著》,應(yīng)該是《一個和八個》,了解陳凱歌,不是《霸王別姬》應(yīng)該是《黃土地》,賈樟柯的是《小武》......
綜上所述,有疑無疑,明暗反諷,正道邪道,大故事小寓言,可以回答那些疑問了,正如影片中的處處幻想暗示,裘冬月比武前的自我幻想是:成功躲避,郄佬比武前的自我幻想是:以鞭克槍。裘冬月引誘二人自相殘殺時,自我幻想是成人之美。結(jié)果是事與愿違,我傾向于重新比武后面的劇情——統(tǒng)統(tǒng)都是自我幻想和安慰。真相是黑暗而絕望的。梁死,賽蘭死,夫人死,護衛(wèi)死......
就像是李安的《少年派》,你相信哪個結(jié)局,取決于你自己。故意顛倒鴛鴦陣和倭刀改良是作者的一種提醒。
如果真是我幻想的那樣,那這是一部被忽視的絕對好片,如果是自作多情的幻想,那這是一部失敗品,因為前面的人物品性是斷裂了,撕裂的,在沒有特殊環(huán)境的催化下,人物前后行為邏輯應(yīng)該是一致的,至少在本片中一個“假倭寇”不足以達到這種能量,我傾向于裘、 郄比武失敗后,梁被弓箭射殺而死,鏡頭是黑幕一下,后面是反向結(jié)局。
片中有真假倭寇,本文是真,還是假呢?只能問徐浩峰導演本人了。這難道是我的心魔幻想?一笑了之。
看《倭跡》是種蠻奇妙的體驗,好像回到了武俠電影的某個年代,歷史的車輪并未沿著我們熟悉的軌跡前進,而是微微偏了個角度,駛上了另外一條道路,盡管還沒走出多遠,盡管走得磕磕絆絆,可是這新路向已經(jīng)足夠讓人興奮。
這片子放到港臺武俠脈絡(luò)中,應(yīng)該是接近七十年代初的風格。那時的武打還沒雜?;R頭語言還比較有味道。看得出,徐浩峰奉胡金銓為心中楷模并不是說說便算,這片子的明代服裝和布景寫實考究,對細節(jié)風貌的重視讓人想起胡金銓特有的古樸厚重,而寫意之處,則以開頭殘荷的鏡頭最為突出,同樣是富有禪意的構(gòu)思。
殘荷一段同時還體現(xiàn)了更重要的一個相似點,那就是對武戲的處理。與胡金銓一樣,它往往被放在畫面外表現(xiàn),即或正面表現(xiàn)交手,也是干脆利落的幾個鏡頭剪接在一起,觀眾的眼神還沒找對地方,勝負已分。
也正因為如此,最后宋洋與于承惠的交手才讓人分外期待。雖然因為配合的問題,兩人的身法一個略顯沉滯而一個貌似虛浮,然而高手對決的那種緊張氛圍營造得可圈可點,每一個動作都很有味道。記憶所及,這樣的武打場面以前似乎還沒人拍出來過。胡金銓式的對峙,鑼鼓點是活的,人物的動作則太死,后來的雜耍式武打,動作是活了,可打得已經(jīng)完全不似實戰(zhàn)。如果說前面的打戲還讓人對“硬派武俠”有些摸不透玄機的話,這場戲才算是真正打出了徐浩峰自己的風格,說是開宗立派亦不為過。
這片子放到大陸武俠電影的脈絡(luò)中,應(yīng)該是接近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風格。那時候強調(diào)的是動作演員本身要有功夫底子,連女角都能摔能打,不用替身,但是鏡頭語言就相當粗枝大葉,往往是很漂亮的動作,拍出來的效果也不過爾爾。這片子的動作很多是由專業(yè)演員完成的,動作班子成員大多都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據(jù)說動作有時快得鏡頭都抓不住,又因為追求實戰(zhàn)風格,于是就變成了很多動作場面在外行眼中形同兒戲的尷尬局面。雖然與八十年代時隔二十余年,武戲風格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可是怎么把本來很強的演員和很好的意圖用符合電影的方法在銀幕上營造出奇觀來,這個矛盾卻是同樣懸而未決。據(jù)說徐導在下一部戲中做出了很大改進,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說《倭跡》回到某個年代只是比附,事實上它與上述所有年代的作品都不一樣,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另辟蹊徑的作品。中國的武打片在港臺影人手里從世界最差拍到世界最好,走到今天已經(jīng)陷入了嚴重的窠臼。銀幕上不是劉師傅開創(chuàng)的南拳傳統(tǒng),就是戲班學員們開創(chuàng)的雜耍式的所謂“北派”傳統(tǒng),頂多是加上點時興的三流電腦特技。而《倭跡》拍的雖然是號稱南拳的祖師爺之一戚繼光的嫡傳弟子的故事,表現(xiàn)的卻是地道的北派武術(shù),著重弓馬實戰(zhàn)。武林之劍最終接納了兵法之劍的情節(jié),極富象征性地表明了千百年來中華技擊之道的活水源頭,正在于對軍陣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不斷吸納與豐富。
與原著相比,影片的線索更為集中。武將的后院妻妾被移給了大俠裘冬月,同時刪去了他與村姑燕好的內(nèi)容,裘的形象因此層次豐滿了很多。影片的結(jié)局也有不同,原先的悲涼落幕被代之以打過四門、開宗立派的圓滿收場,徐導要在影壇自創(chuàng)一派的雄心可見一斑。
看徐浩峰的小說就能知道,他是個很愛談玄論理的人,同時又充滿了荒誕的惡趣味,這兩者在電影中都有充分的反映。吉普賽女郎們的線索處處是惡搞,或許是蓄意活躍一下大道理所營造的嚴肅氣氛,又或許是遏制不住的自我解嘲,“很有文化”的影院里不時爆發(fā)出“很沒文化”的哄笑。修道之人眼中的世界,也許便是荒謬與大道并存吧??墒桥c他的書中一樣,這種荒謬要如何與整部作品的氣場融為一體,或許是徐導未來要解決的一個問題。與此相伴的更大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將武俠片傳統(tǒng)中“復仇”、“奪寶”等反映小市民愿望的橋段與對他們而言相對隔膜的武學之爭調(diào)和起來,形成新的劇情模式,如何從那些“走錯了路”卻成就斐然的武俠片中汲取豐富的養(yǎng)分,這些都有待探索。
同樣有些生澀的還有一些細節(jié),例如這么有文化的電影,卻讓時人直呼“戚繼光”而不尊一聲“戚少?!被蛘摺捌菽咸痢?,直呼“俞大猷”而非“俞虛江”。還不如匪氣十足的《讓子彈飛》里的“松坡將軍”,顯得更尊重觀眾智商一些。還有燒油祭鞭一段,冒的是白煙而非青煙。
當然,這都是枝節(jié)問題。
大節(jié)在于,這片子把武俠片所營造的那個虛幻的世界重新落在了實處,把歷來虛寫的“武”字濃墨重彩地勾畫了出來,真正拍出了武者眼中的世界。中國的武俠片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與真實的歷史擦肩而過,《倭跡》開辟出的新路向,或許眼前看來還很稚拙,但意義卻不可估量。因為它鄭重宣告,從此武俠片又有了新的一派,它就來自那個傳說中的世界,而且最終必將刷新整個武俠片的面貌。
特別多心有未足的梗后來延續(xù)到《師傅》里,譬如巷戰(zhàn),譬如胡姬。那時候故事講法還青澀卡殼,但是仍然是因講故事的人不俗,便有了不俗的講法。這次胡姬是來敗筆的,智商硬傷,是特意來扮諸多嚴肅情節(jié)里的木須龍嗎?!
我喜歡這樣的 :)
周六連看三部徐浩峰,開篇就被驚艷。這是一個真正吸引我的武俠世界,里面有也許專屬中國人的、高級的義氣(high culture),因此他的江湖不邪門,幾乎沒有暗招,而有稚氣,愚鈍的冷笑話。表演、鏡頭的雕琢皆服務(wù)于此,簡潔而自覺。江湖與廟堂的關(guān)系亦頗有深意。目前最喜歡的一部。
“我們不是壞人,只是動了邪念?!焙脗€名門正派。最后的武術(shù)步法&心理對決挺喜歡的,真實基礎(chǔ)上稍作夸張,開創(chuàng)了極好的新武打風格——既真實又有理想中的瀟灑。張徹、古龍、徐皓峰之所以好看,是因為注重人物魅力和人物之間無處不在的引力,想看徐皓峰拍李尋歡。
應(yīng)該是四星半,前半段有點生硬,后面漸入佳境,給我極大地觀影快感,而且長了不少武林知識,所以五星奉上給徐老師,和其之前的作品一脈相承的幽默感,荒誕感和反諷,故意的出戲也許有點硬,但習慣之后也不失趣味,劇本寫得很好,戲劇結(jié)構(gòu)扎實,一頭一尾的決斗相互呼應(yīng),形式上有古典電影感,贊!
@MOMA。我們不是壞人,只是起了邪念。
青澀之作。為了敘述的流暢性放棄了原作里的一些設(shè)定和角色,少了原有的戲劇化和沖擊力。少了荒唐橋段的改編讓這部電影略顯拖沓了。劇中還莫名加了一段崔冬悅的內(nèi)心獨白,歹勢了。農(nóng)家女長了張湯唯的臉,撩人。如影女很是讓人唏噓。如響女沒有想象美--“你是一個塔塔。命運。”從警世變授藝,遜色了。
這片實在是與眾不同,就像很嚴肅的扯淡。野心非常大,與大家習慣的武俠片完全不同,以至于它注定很多人喜歡不來。有些地方真是很好,包括導演之前小說里傳達的一些東西,有些也確實很怪,好人動邪念,塔塔什么的。片子雖然沒立起來,不過興許對將來的武俠片有些啟發(fā)??偢杏X有點邪典的味道,哈哈
真心喜歡,很好看。武打場景對習慣主流武俠片的觀眾是個巨大挑戰(zhàn),會覺得非常無聊甚至傻逼——除非對武術(shù)略有了解??吹皆谑湃サ奈淞?、武藝叢談還有一些拳法書里提到的要訣比如腳部發(fā)力,還有還原度極高的倭刀等冷兵器還是很爽的。電影很難討好一般觀眾,真正習武的可能又會挑出很多毛病,希望能多賣吧
風格比較怪異的一部片子,拙樸、荒誕,古龍式一招定輸贏的決斗、不時冒出的冷幽默都讓人驚喜,卻也參雜著水準參差不齊的表演??吹贸鲂旌品逑胪鶄鹘y(tǒng)的武俠片回歸,只不過步子邁得有點大,觀眾跟不太上,或許正如片中的臺詞所說:“這是一個測試?!钡鷿偙葲]有新意強,作為處女作,值得嘉許。
難能可貴的小成本,橫店江南水鄉(xiāng)三五個景,攝影美術(shù)服化簡陋沒辦法,可惜的是剪輯配樂和導演的鏡頭語言都顯得過于保守規(guī)矩模式化了,快準狠一招斃命的功夫轉(zhuǎn)換成視覺語言時顯得毫無趣味性和觀賞性可言。想法很好,可惜觀影過程比較吃力,不實驗不娛樂兩邊不靠,舒心的是演員表演總算不抽風了?!铩铩?/p>
某人的武器居然叫太師鞭,“這條太濕鞭一直跟著我,從二十二歲一直用到五十三歲”…攝影還不錯,嚴肅的笑點很多,全場爆笑多次
拋卻傳統(tǒng)武俠電影浪漫化,超現(xiàn)實的美學技法,直接面對基本的武學要領(lǐng),在寫實之外還深得古典主義戲劇的神髓。而在劍戟片,極簡范兒的混搭下,還是不動聲色的冷幽默,硬喜感,一步步試探性的戳動你的惡趣味神經(jīng),嚴肅,正經(jīng)但又荒誕,冷峻的畫面質(zhì)感與中近景的分鏡使得影片更為風格化,故事也值得玩味
“這是一個測試。”
戲里戲外,開宗立派。
《倭寇的蹤跡》真心不好看,對武的定義算新穎,但表現(xiàn)呆板,三流演員氣場紊亂不入戲,整體看太“端”、太“浮”、太“作”;說到底還是沒解決“型”與“格”的問題。有型,人物、故事、事件、邏輯才能立起來,以其氣場、人格魅力、能量打動人;有格,才能自然渲染意境、韻味,營造可遠可近的溝通語境。
狀況頻出、個別表演脫線,不少劇情過于牽強。但仍是近年中國導演在武俠片,甚至類型片方面的大突破。你要喜歡金燕子在《俠女》中輕盈飄逸的雙手劍,就定會喜歡戚家軍脫劍膝前橫的棍刀,會喜歡用火器代替狼筅的鴛鴦陣,導演完全不鳥好萊塢那一套和舞蹈化、雜技化的香港指風格,它日再造江湖,全仗此人。
有風格的武俠片,但并不令人生厭,個別段子還很討喜。臺詞還很王家衛(wèi),原來就是《一代宗師》的編劇之一啊。
生澀而充滿新意。文化、武術(shù)、荒誕,徐導書中所有的元素基本上都齊了。比起小說,故事線更集中在裘冬月身上,人物性格更豐滿。最后的決斗開武俠片未有之新局面,看樣子真是要開宗立派了。武戲有待圓融,文戲還有很大提高的空間。
一句話概括:創(chuàng)新是復古,裝蛋又裝逼。最大的優(yōu)點是終于不飛來飛去了,有還原武俠本來面目的傾向和努力,值得肯定。缺點是又想玩嚴肅,又想玩幽默,以為這就是冷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