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劍名師干將(馬崇樂 飾)為生性殘暴的楚王(馬精武 飾)鑄劍,劍成之后,多疑的楚王殺死了干將。干將之妻莫邪(楊青 飾)早就料到此事,便造了兩把劍,一雌一雄,雌劍獻給了楚王,自己則留下了雄劍給兒子眉間尺(阮巡 飾)。
眉間尺成年之后,莫邪將干將的遭遇告訴了兒子,憤怒之中,眉間尺決心為父報仇。然而,復仇計劃失敗了,眉間尺非但沒能殺死楚王,反而落得了一個通緝犯的身份。某日,俠士宴之敖找到眉間尺,聲稱自己能夠幫助其完成復仇大業(yè),但眉間尺必須將自己的頭顱和雄劍交付給他,眉間尺照辦。宴之敖前去覲見楚王,之后砍下了他的頭顱,在鼎中,楚王的頭顱和眉間尺的頭顱展開了殊死搏斗。
電影相比于魯迅的小說《鑄劍》,有了一定的改動。例如宴之敖成為敘述中心、宴之敖的斷劍、瞎眼婆婆、民眾被蒙著眼睛觀看大王出殯等設計,通過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電影將魯迅筆下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看與被看”的主題展現(xiàn)出來,通過一個悲壯的復仇故事和其荒誕結局向歷史的真實性發(fā)問,在魯迅式的冷嘲熱諷之外,留給觀眾的只是絕不容質疑的復仇意志。
電影中有很多看客的形象。在干將、莫邪為楚王打造神兵之時,宴之敖作為監(jiān)工,就是以一個看客的形象出現(xiàn)的,干將夫婦屬于被看的人,而當寶劍獻上,暴虐的楚王以干將之頭試劍,宴之敖更是親眼目睹這一切發(fā)生。眉間尺長大之后,青衣負劍,為父報仇,可是還沒等接近楚王,就先被“路旁的人”纏住要他賠償損壞的丹田了,報仇大業(yè),若無宴之敖出手搭救,可以說竟毀于看客之手。在宴之敖拿著眉間尺的頭顱去為楚王演戲時,王和大臣們都是看客,王和宴之敖的頭先后入水,三頭大戰(zhàn)之際,穩(wěn)坐不動的仍是那群看客??纯驮诠适轮袔缀醪怀袚魏我饬x,他們就只是看而已,但他們卻貫穿了故事的始終——仿佛和復仇并沒有什么實質性關系,只有看客們占據(jù)著畫面,看客們是唯一的、永遠的勝利者。在小說中,就連三頭顱共葬和出殯,也是有看客圍觀的,辨頭的鬧劇本就足夠荒誕,最后復仇的雙方還要被公開展覽,復仇意志的崇高在瞬間敗給看客,成為無效的舉動。而電影則對看客發(fā)起了復仇,為了三頭合葬的異常舉動不被世人看見,王公大臣們出了個“好主意”——把所有人的眼睛都蒙上不就得了。這個時候,“永遠的勝利者”看客們遭受了第一次挫敗,這樣的情形也傳達了對于歷史的質疑,不僅復仇是無意義的,就連歷史的真實性都成了問題。
歷史,從來都是重復的。宴之敖在楚王的命令下燒掉干將的作坊、殺光他的家人和伙計,目睹了一系列的慘狀之后,宴之敖的心理產(chǎn)生了變化,小說僅僅是通過眉間尺的成長來象征鑄劍的過程,而電影中,宴之敖也經(jīng)歷著自己的鑄劍。當宴之敖揮劍砍向代表著權力的神鳥,他的劍被折斷,他本人也不得不刺破臉面、隱姓埋名以躲避王的追殺,直到后來再一次遇到莫邪、找到眉間尺時,他已成為一把鋒利無比的復仇之劍——“仗義,同情那些東西,先前曾經(jīng)干凈過,現(xiàn)在卻都成了放鬼債的資本。我的心里全沒有你所謂的那些。我只不過要給你報仇!”這是生命的扭曲,也是生命的崇高化、深刻化,此時的宴之敖已不再是人,而成了一把冷峻的神兵。宴之敖的轉變,正如同干將鑄劍的過程,復仇意志的形成就是對鑄劍的歷史循環(huán)。干將鑄劍不成,為劍付出了人的精血才得已成功,他的生命在這時也被扭曲了,宴之敖成為一把劍的過程,也經(jīng)歷了這樣的痛苦。歷史的重復和循環(huán)在電影中比比皆是,護國巫師搶奪了王后的寵幸,而她一朝失寵,馬上會有新的愛妃代替她,循環(huán)往復,王宮里不會存在永遠的真愛。王命令干將打造神兵,用這把劍橫行天下,無人能敵,劍毀人亡之后,新王登基,再一次命令作坊全力打造神兵,歷史又開啟了新一輪的循壞。
作為電影觀眾的我們,何嘗不是被蒙著眼睛的看客一員。電影借這樣的設計,向看客發(fā)動猛烈的復仇,將歷史的虛無揭示出來,并且令觀眾感到無比的尷尬和窒息。當復仇的崇高和悲壯被消解,仍在充當看客的我們看著那些被剝奪“看”的權力的看客,已經(jīng)陷入“刻奇”的困境,只有那個瞎眼的婆婆,仍在證明著:復仇者盡管失敗了,復仇盡管成為無意義的舉動,但是自我犧牲的價值,仍然凌駕在偷生者之上,復仇意志仍指向一個驅逐鬼氣的出路。這正是電影和魯迅精神的相通之處:絕不同媚俗者一樣自欺欺人、絕不將無意義的生存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視野之外,任何時候,他都會正視那難堪的真相,而決計不管這樣的正視將給我們這些看客帶來怎樣的尷尬。
看完此片,真有種尋到寶藏的感覺。因為此片有幾份我喜歡的元素。
1、比較忠于魯迅原著,雖然增加了黑色人的出身和人物塑造,但無損原著中的形象。另外在王的身邊安插了一個臥薪嘗膽式的復仇女,和幾個配角。大概是為了增加一部電影內(nèi)容的完整性和豐富度吧。
2、配樂方面,讓我深感意外的是主配樂大量使用西方現(xiàn)代主義音樂的旗手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搭配傳統(tǒng)先秦楚文化的楚調唱詞和少量的修飾配樂。這樣,中國近代啟蒙文化、先秦楚文化、西方20世紀初的原始主義等經(jīng)典藝術風格大膽地組合在一部內(nèi)地與香港合作的具有90年代邪點味的俠客電影作品中。從中可以看出電影作者的野心所在。服化道可圈可點,就是90年代香港電影的那個味,雖然不是頂好的。
3、更讓我感到意外的是片尾鳴謝部分——山東淄博,從市級到鎮(zhèn)級單位的支持[嘿哈]。原來淄博燒烤的那種接地氣的熱情不是突然炒作起來的,而是早已有之。想吃吃啥,來我大淄博都可以吃到!
當然在這樣一部早期具有實驗精神的嚴肅作品,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文化藝術元素的拼接還是比較明顯,早期粗糙感的特效雖然營造出怪異的邪典感覺,但還是沒達到原著中作者強調的那種宏觀的主題意象,當然這點是可理解的。
只是希望以后有更多此類高水準的人文實驗精神的電影作品。才可能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鏈接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藝術作品。藝術不死。
本片改編自魯迅先生的《鑄劍》,情節(jié)與原作有著細節(jié)上的相似,除了增設的復仇女國師之外。
評論里大多說這是一部關于復仇的電影,但我要說這是一部關于勇士的贊歌。誰是勇士?明知有死亡危險還是要去獻劍的干將;藏劍隱居教兒復仇的莫邪;張弓諫王終被殺的那個平民;為復仇而自割頭顱的眉間尺;利用眉間尺的頭終刺殺楚王的宴之傲;等等。他們都是勇士。復仇是推動故事發(fā)展的一個情節(jié)安排,但是對勇士的歌頌才是根本。
雖然現(xiàn)在看來有諸多瑕疵之處,但是考量時代背景和原著,可以忽略之。
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打戲不錯。
氛圍感十足:多個場景的漫天黃塵,人煙稀少;王城的斑駁泥地,邪魅人祭;男人們的光脊赤腳,皮膚粗礪;綠眼的餓狼,尖叫的牲畜,陳尸道旁的骷髏,神秘而可怖的荒涼原始,才是春秋戰(zhàn)國該有的面貌。 照搬了不少魯迅《鑄劍》的情節(jié),同時有所擴展和豐富:加入了宴之敖的身世經(jīng)歷,和眉間尺實行刺殺的失敗,給眉間尺的交劍和赴死做足鋪墊。與魯迅作品最大的不同是結尾,三個頭顱同時出殯時,魯迅的原文是:“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叢中出現(xiàn)。幾個義民很忠憤,咽著淚,怕那兩個大逆不道的逆賊的魂靈,此時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禮,然而也無法可施。此后是王后和許多王妃的車。百姓看她們,她們也看百姓,但哭著。此后是大臣,大監(jiān),侏儒等輩,都裝著哀戚的顏色。只是百姓已經(jīng)不看他們,連行列也擠得亂七八糟,不成樣子了?!彼驮嵴吒髯缘哪?、悲憤、竊喜等等百般動作情緒,卻都與王之死該有的哀戚悼念無關,如一出列隊長鏡頭,為讀者盡收眼底。電影中情節(jié)是百姓奉命用布條捂了眼睛跪著,即使瞎子也不許例外,頗有些“皇帝的新裝”味道,之后又有官兵帶了新的鐵石給鐵匠們,傳新王旨意限期鑄劍,故事似乎從此進入了輪回。
眉間尺死了,宴之敖死了,老楚王死了,但幾乎什么都沒因此改變,唯有莫邪望著三座新墳,欣慰干將大仇得報。歷史總是相似的,苛政總是猛于虎也。
小時看到片頭是:兒童不宜!很興奮地看完了。后來,讀魯迅的《鑄劍》(小說集《故事新編》里的)時,才發(fā)現(xiàn)這竟是改編自魯迅的小說?。?!~~~~~~
好詭異的一部片子,親,那可是人頭啊。PS:所有有特色的古裝片都要跟徐克相關么,老爺,你行
94年神片!改編自魯迅小說,出品/監(jiān)制徐克,導演張華勛,副導演/編劇張楊,其中魯迅式臺詞和電影風格同樣詭異,頭顱大戰(zhàn)簡直讓人著迷,另外,每次作法的時候,那音樂,我直以為下一個鏡頭燕赤俠就會蹦出來了……可與同年的《刀》對照來看。
魯迅原著(未署名),張楊編劇,徐克監(jiān)制,整體仍算是陰郁荒涼、華麗奇詭的徐克作品,一cult到底,不過轉年徐克就拍了個人風格更加鮮明的《刀》。結尾算是神來之筆,暗示著獨裁體制的循環(huán)往復。這種改編方式,顯示了體驗過政權更迭的香港人的政治觀。
史詩般的巨作!可惜現(xiàn)在很少人看了??!
真正的cult還得看我家老周??赐曛笙肫鸾衩簟锻氪砣恕返陌装l(fā)拾荒老頭和最后變成白發(fā)的馬警官。不自屠,就安放,反正選一個吧。干將斷發(fā)那幾秒帥到我了
精彩 干將莫邪的故事,如果老邪親自拍,可能史詩感和朝代美術感會不足,但是邪氣和剪輯會凌厲不少。
臺詞都用魯迅的原文,可惜念臺詞的演員太糟糕了。完全沒有魯迅小說中描寫的那種靜?;蛟S王家衛(wèi)該拍這個故事。其他人拍出的就是一個鬧。
魯迅的小說應該是劇本吧,連歌詞都一樣,學得十足十,哈哈愛兮愛乎愛乎,愛青劍兮一個仇人自屠
印象中這片子其實非常有邪典的范兒,看了看是老怪監(jiān)制也就明了了
我認為中國導演們應該做一個魯迅短篇小說特輯電影,4-5個導演各拍一部,20-30分鐘左右
畫面真是很不賞心悅目啊,看過魯迅的書,就為等到眉間尺他媽終于說出當年震到我的“你這孩子都已經(jīng)十六了,性格還是這樣優(yōu)柔,怎么可以~”之后,還真是沉郁陰森的奴隸社會啊...我還是珍惜現(xiàn)代生活吧...
挺好的干將莫邪的故事,拍的一點味道也沒有,中間一點也不恐怖,最后一點也不悲壯。而且演員還都那么丑,期望有像樣的版本演繹這個故事。
暗黑且血腥,素樸又傳神。以服化道為首的場景還原下足了功夫,讓人感嘆:底色做足,敘事便成功了一半吧。
增加了護國法師一條線,同樣是復仇,與眉間尺作對比。鳥崇拜、巫教儀式、鉛黃的底色,三個頭顱互相撕咬,很棒的一部老電影。
我也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什么,但現(xiàn)在肯定不能拍不讓拍不可以拍了。
90年代徐克最好的武俠片之一,宏大悲涼,政治隱喻超同期20年。
《鑄劍》是就是香港大陸合拍片得經(jīng)典之作,用封建時代對鐵器和暴力得崇拜作為基調,講述干將之子為父報仇得故事,其獨特得視聽語言和塑造的殘酷得封建社會讓這部電影獨樹一幟,在大陸八九十年代武俠片尚不能自成體系時和《雙旗鎮(zhèn)刀客》成為獨特的存在
好多年前看得 魯迅原作
怎么評論啊……其實是沖著魯迅去的,但是居然看了這么一部詭譎的片子……干將莫邪的故事,太多文藝作品的題材了。化妝特別特別假!假到不能忍。楞加進去的“仙妃”驚艷極了!眼熟想不到來源于《上錯花轎嫁對郎》里的舒大娘,可惜這人物有些虎頭蛇尾了。竟是多人童年陰影。20161103中國電影資料館小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