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實香港為藍本,描述急功近利的青年人亞倫(劉德華)的遭遇及他身邊的香港人:外商情婦瑪利亞——古嘉露,戇直工頭亞輝——黎漢持,望做歌星女工亞紅 ——寇鴻萍,封建固執(zhí)看更虎伯——谷峰及非法入境女人蛇亞貞——朱海玲。一班香港小人物,為了物質生活、男女關系、移民外國等等,面對種種生活壓力,求不得、放不下,難舍難離……
1983年上映的影片。
故事背景是1971-1981之間的事。
那個年代香港房地產的環(huán)境不就是大陸的現在嗎?
男主是那個時代的香港青年,迷茫且焦慮,沒有歸屬感。
女主是大陸偷渡客,黑龍江人,父親在WG被迫害致死,她只想尋找一方自由的地方生活。有幾個細節(jié)很有趣,女主驚嘆于香港人吃完飯不用拿糧票,驚嘆于香港人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不會被紅/衛(wèi)/兵抓。
不過,香港人很討厭偷渡客,藏匿偷渡客是犯法的。男主和虎叔藏匿女主,被人舉報,一群警察來暴力抓人?;⑹逡虼怂赖袅恕?/p>
我覺得有點不懂,男主是香港人,他和女主相愛,那么他和女主結婚,女主不就能上戶口留在香港了嗎?但是男主為了和女主合法地在一起,拋家舍業(yè),寧愿花重金和女主一起冒著死亡的風險假冒越南難民偷渡離開香港,也沒選擇結婚這條路,大概是當時的背景下,結婚都是行不通的吧。。。
最后,女主看見偷渡的人九死一生,舍不得男主拿命陪她冒險,就偷偷地走了。她送給男主的那幅父親留下的畫,看上去好震撼。
男二是拳擊手。女二的一家人也很有意思,他們是華僑,50年代從國外回來住在大陸,但是60年代大陸因為zz原因排斥華僑,迫害華僑,他們一家人就逃到香港定居。70年代香港人因為回歸問題人心惶惶,很多人對大陸沒有歸屬感,認為大陸很閉塞窮苦。人民沒有任何自由,香港人就害怕回歸后自己也活在沒有自由的恐怖制度里,掀起了一股移民風潮。女二一家子就移民去美國了。女二為了全家能移民美國,拋棄男二,嫁給了自己的老板。
男二吐槽女二一家時就說她家十年換一個地方住,下一個十年就換去美國了。笑死我了。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慨是改革開放是非常正確的一項政策方針。我們現在能活得如此舒適,相對有一定的言論自由,還是值得感恩的。
最后,女主說她要回來的地方(大陸),就有點慘。她回去正好趕上那啥,她從香港回去的話,背景有問題,一回去就要遭殃。她還真不如再挨十年,改革開放中后期回去,90年代沾點香港背景,從香港到大陸的人,很吃香的。
不過,有些選擇后人一看歷史節(jié)點就很清楚怎么做好,但是當時的人沒有上帝視角,肯定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選擇。??
80年代的港片給人的印象多是警匪片、動作片、三級片、搞笑片,像這樣的文藝片就很少。這部片講述了中英開啟香港問題談判背景下,香港普通市民階層的人生境遇,有點類似同期內地的傷痕電影,甚至拍攝手法也差不多,比較老套,似乎是老一代香港電影人的作品。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憂愁,如果不是上了歲數的人,恐怕很難理解電影里流露的老一代香港人的大陸情節(jié)和對香港前途命運的關注。朱海玲飾演的偷渡妹很憂郁,古嘉露飾演的摩登女郎很驚艷,初出茅廬的華仔則很青嫩。一晃近40年了,影片中的角色大多湮沒在時光里,只有劉天王還活躍在影壇,真是讓人唏噓呀。
本片是香港新浪潮的經典之作!可惜看的人太少了,也許這個電影的主題現在不太受歡迎。本片是敬海林導演的兩部電影之一,也是最好的一部。 本片圍繞華仔飾演的張偉倫而展開!開始偉倫接受化妝品推銷員的洗腦教育,夢想通過賣化妝品致富,可現實是殘酷的,他的化妝品一點都賣不出去,還受人嘲笑。郁悶的他在酒吧遇見女老板erica,兩人發(fā)生一夜情,偉倫以為找到愛情,去發(fā)現女老板只是在玩弄她。偉倫傷心離去,遇上了偷渡女阿婷,阿婷心地善良,兩人漸漸心生情愫。 建輝是一位憨厚的包工頭,愛好打拳,女朋友阿紅說小心被打成癡呆誰知一句玩笑話卻成為現實!阿紅的父母看到中英關于香港的談判報道后,頓時恐懼倍增,他們對毗鄰的大陸母親懷著深深地擔憂,害怕文革類似的情況!于是阿紅父母決定移民,并要求阿紅嫁給一個外國人,阿紅最后妥協(xié)了,建輝傷心不已,對天長嘯:你們到底怕什么?可以臆測出,他們對回歸的恐懼! 阿婷為了獲得香港身份,偉倫和阿婷不得不鋌而走險假扮越南難民,心地善良的阿婷害怕連累偉倫,最終返回大陸!可以看出導演對阿婷這位大陸人的身份是心地善良,積極向上,暗喻大陸母親會民主富強! 喜歡新浪潮作品的朋友,這部作品真心值得推薦!
想完全沒有粉絲向的聊一部老電影。 有時我會想,認真、努力、天賦、智慧以及格局等等,都是大家已經公認了的他成功的組成因素,但其中真的還有一塊不可或缺的拼圖,就是機遇。 很多人說他入行正值香港電影最好的時代,但大時代里也不是誰都能摸到好牌——和他同齡的演員還能有運氣拍到張徹作品的幾乎再沒他人,而第二部電影就遇到了許鞍華和她的新浪潮扛鼎之作,(這兩個角色還都是因為原定的演員生變不能接演),不得不感慨一句老天待他不薄! 這部電影是香港新浪潮晚期的作品,在一眾現實主義題材的文藝片里也算不上起眼,只有在專門論述新浪潮電影的文章里才會被提及;編劇導演也都沒能在競爭激烈的商業(yè)片市場存活下來早已寂寂無聞;甚至我身邊幾十年的粉絲中完整看過的都不多——但是,這的確是一部有大時代思考和社會觸覺,充滿情感和鮮明立意,飽含人文關切甚至家國情懷的作品。 就像披著商業(yè)類型片外衣的省港旗兵一樣,這部電影用寥寥幾個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角色講述了一個正在經歷巨變的大時代——電影拍攝于1982年下半年,彼時鐵娘子訪華剛剛結束,一周之內hk股市暴跌25%,民眾陷入了完全不知未來何去何從的迷茫甚至恐慌;另一邊,wg后遺癥的影響依然未消,新的一波逃港潮正盛,(那段時期內地盛行的“傷痕文學”同樣是對歷史的反思和具有時代啟蒙意義),兩邊的人們既完全不了解又充斥著誤會和偏見;與此同時,舊時代經歷過戰(zhàn)爭離亂的老輩人寄居偏隅卻依然心懷故土(稍晚幾年興起的TW新浪潮電影中也有大量去國懷鄉(xiāng)的離愁)……所有這些具有鮮明時代印記的社會現象在片中都有不同方式的體現——而這些元素,既沉重又無法快速變現,在如今資本運作和控制的電影市場里,全世界范圍都越來越難見到這樣的作品了。 彼時剛到21歲的劉德華能接到這部戲,我想應該主要受益于前一年拍過的投奔怒海以及憑借該片獲得的最佳新人提名——看過他早年文藝片的人都會承認,正如他給自己極精準的評價一樣:“我入行前幾年所有人都認為我是會演戲的!”直到在歌壇功成名就之后反而陷入了無中生有的質疑。——誠然,遇到黃金年代是幸運,摸到一手好牌也是幸運,但能不能打贏,就全靠個人了!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這個圈子里還少嗎…… 看電影,雖然看得是大歷史中的小事件,但很多時候看見的是一個時代共有的悲歡與離合——還是要說那句話:謝謝劉德華,時代的經歷者、見證者甚至參與者里,都有他。在40年間每個階段,都會留下雖然不同類型但都閃耀著人性光輝的作品!
人物典型,說出的問題非常有代表性 “如果樣樣都管,香港怎么會發(fā)展得那么好?”“香港有今天的成就,全憑香港人努力建設而成,他們這樣就想下來就坐享其成?”
非常現實的題材,很真實,1983年的香港社會就像20年后現在內地的社會形態(tài),熱火朝天到處搞建設,買樓炒房,對未來沒有把握人人都想移民,窮小子傍上富婆,女孩子傍上老板……
太壓抑了,大陸人擠破頭想到香港,香港人卻想到美國,自由富饒的土地是每個人的夢
平常的電影吧。。。
香港人當年深陷九七恐慌,阿婷最后卻選擇回到此岸,還留下了一段改開的愿景之言,再加上虎伯對故國的“耿忠”,可見,這是一部向左轉的“文藝片”。身邊認同、九七恐慌、非法移民等,都拍出了時代的氣候,但感情線編得比較敷衍了。中國人扮越南難民,后來在歐洲演變成扮北朝難民的套路。劉德華嫩,朱海玲純,古嘉露妖。
一邊是中環(huán)金融地產豪客撈金,一邊是游水而來的黑五類要扮越南難民投奔怒海,和《愛人同志》類似有一種觸目驚心的并置。谷老爺子花鼓戲真好。逃亡的人何嘗不是留低見證的火種?阿紅兩首歌真是東方之淚,闊少豪客真天堂,窮的亦有些期望,維園貫徹志向和美夢,隧道溝通東方和西方,愿自由港不會一天變樣
2003.9.14
充斥著回歸前種種焦慮心態(tài)的片子。臺詞滿滿的隱喻風格,不過節(jié)奏還不錯。非常喜歡里面的老大爺角色,很多耐人尋味的臺詞都是從他口里說出,也是讓人倍感唏噓。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香港影壇都很少有這種味道的純劇情片,不得不說是當時一股清流。男女主最后的抉擇更是看得五味雜陳。
我想,他會喜歡葬的這個地方,因為對面那片廣大的土地,還有美麗的山川,河流,就是他懷念的苦難的地方。愿中國越來越好,愿所有中華人民不再遭受苦難。
時代悲劇同樣是人的悲劇,家到底在哪兒呢?
不一樣的香港電影沒有黑社會 沒有古惑仔沒有槍戰(zhàn) 沒有老千有的是現實的迷茫與茫然有的是對自由的渴望 某種意義上對當時大陸現實的折射與暗示
龍海生,好久不見!
胖胖的劉德華居然演小白臉!全片都彌漫著一股不安和迷茫的氣氛,被輿論認為是中英談判后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恐共”電影,其后越來越多港片開始涉足政治和對九七的恐慌?!跋愀鄣姆睒s是香港人打拼出來的,他們憑什么坐享其成?”正是當時港人對大陸的鮮明印象。
這么老的片,竟然拍這么好。好清純??!
非常寫實地還原了香港人在回歸前的焦慮與瘋狂。當一臉素凈的朱海玲平靜地說:“沒有自由的人就好像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蔽蚁耄秊榱诉@部好電影而被徐進良的公司解約,其實是值得的。
很寫實啊 看了讓人感覺那個年代的大陸是太恐怖了
對現實有體現,有思考,有呼喊的電影。放在今天中國內陸,也不見得有幾部內涵能比得上。
那時有點微胖的華仔實在太青澀了。。。97移民問題,寫實。古嘉露真美。。。
四十年過去了,最后一句臺詞依然震撼人心!
70,80年代是香港經濟高速發(fā)展的時候,到處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樓大廈像極了30多年后的大陸。隨著香港即將回歸同時而來的是香港80,90年代的“移民潮”,香港人的97焦慮在那個時候就已經顯露無疑。而即使是回歸十幾年后的今天,香港人的后97時代依然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