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ronting half of her mother’s life—her mother who had survived the Jeju April 3 Incident—the director tries to scoop out disappearing memories. A tale of family, which carries on from Dear Pyongyang (YIDFF 2005), carving out the cruelty of history, and questioning the precarious existence of the nation-state.
Soup and Ideology@HKAC 13/8/2022
影評區(qū)很多人表揚導(dǎo)演老公——片中他常常望向持攝影機的人而不是鏡頭,沒有他加入這個家庭也不會是關(guān)於食物的片名,這部新紀(jì)錄片也是老公鼓勵促成&負責(zé)眾籌,好partner真是貧窮電影人幾輩子的福份吧。動畫部份也能看出是真的貧窮or缺少低成本製作好效果的時間。
兩個淚點細節(jié):
1)沒有改掉北韓戶籍&已經(jīng)患有老年癡呆的母親終於拿到能去南韓的護照,簽名時第一個字寫錯了(日本人老公講笑說應(yīng)該沒關(guān)係吧),導(dǎo)演女兒一句手指遮住字鼓勵媽媽重新寫~(語言/名字對於個人的情感&社會性意義,在拍攝家門口名牌的細節(jié)中也有)
2)70年後作為幸存者再回到濟州4.3屠殺現(xiàn)場,這已成旅遊勝地。紀(jì)錄片背後的地緣政治是再多傷痛小島也難以掙脫成為「軍民聯(lián)合旅遊港」(海軍基地)的現(xiàn)實。愛打仗的人種什麼時候死透?
知道Zainichi之前,我對在日朝鮮人的疑惑來自於旅日多年的朋友異口同聲的頭痛表情,感覺在臺灣不開心但日本待得開心的朝鮮族大學(xué)學(xué)姐…電視上足球賽場痛苦榮耀的表情,和三里塚紀(jì)錄片中哭泣著回不去又備受歧視的臉。
QA中有位能和導(dǎo)演用日語溝通的(可能是第一代落來香港的老伯希望導(dǎo)演能鼓勵香港年輕人拍家人,或許是最後時機來紀(jì)錄第一代移民。個人紀(jì)錄總能有超越意識形態(tài)衝突(雖然可能會被更大的議程利用,需要導(dǎo)演能有意識跳出來)的力量,我相信。
摘短評論區(qū)「母親的身體就是一部東亞殖民史」
東亞三國的相似之處在于錯綜復(fù)雜但又同源的文化溯源,政治與戰(zhàn)爭讓每一個普通個體背負了太多的、本不該背負的意識形態(tài),人們要權(quán)衡、選擇與站隊、擁護和反對,到頭人們才發(fā)現(xiàn)都是熱鍋上的螞蟻,一生中都在慌亂的舞蹈,變得只是在鍋蓋上跳舞的位置罷了。
可悲的是,人們一方面被動的上了這個熱鍋,另一方面也是「主動」選擇的結(jié)果(主動代指某個讓大家信服的東西)。
或許這也正是導(dǎo)演,也是女兒秉持無政府主義的原因——跳出這個體系。
而母親、去世的父親卻做不到,這也是導(dǎo)演在影片開始的一段記錄中所展現(xiàn)的畫面。對美國、日本的痛恨、幾個哥哥在朝鮮的經(jīng)歷、與母親的爭吵。她記錄的,是她與父母、與過去的意識形態(tài)的不解和懷疑。
這一切都被一鍋又一鍋5小時小火煨過的雞湯融化,把一切對過去的苦難、痛恨和不解,將當(dāng)下與未來的期待和理解,填充在肥美的雞肉肚子里,并滋養(yǎng)著融合的后來的人。
父母反對的日本男人,母親并沒有任何不滿,還下廚做了雞湯。
他和我說,「雖然彼此政治立場不同,但在日本的我們?nèi)?,常一起吃飯拍照吧?/p>
日本老公拍韓服、給母親下廚做雞湯;
帶著母親再次回到濟州島,參加曾經(jīng)母親遭受的43屠殺紀(jì)念日;
「母親不會唱韓國國歌,但她仍用力的在唱」
似乎這一切都隨著母親漸漸老去的身體,愈發(fā)想不起的記憶,慢慢融合了。
痛恨、遺憾、失望、沖突、不解和懷疑都被一個個要5小時小火慢煨的雞湯吸收,蒸發(fā),最后剩下美味,滋養(yǎng)著后來的我們。
希望如此。
到底是在日本長大的人,說起痛苦的時候,也簡淡悠長,雖然她的母親康靜姬畢生都很決絕地對待她的國族。1930年出生於大阪的韓國人康靜姬,1945為躲避美軍轟炸而逃往韓國濟州島,1948濟州島又發(fā)生了慘絕人寰的4·3事件,18歲的少女帶著弟弟,揹著三歲的妹妹逃離濟州島,偷渡回日本。從此,這位少女恨透了韓國政府,轉(zhuǎn)而支持北邊那個政府,22歲婚後生了三男一女,把三個長大成人的兒子都送到北邊那片土地。這怨恨可得有多深?。∮捌炊鄶浭隹奠o姬在北邊三個兒子的情況,大略知道他們長期接受母親康靜姬發(fā)自大阪的資助。電影片名,湯是家庭生活中最瑣碎、真實、美好的事情,而意識形態(tài)卻是虛幻、殘暴、醜惡的東西。把這些東西擺出來吧,讓人們知道過去曾經(jīng)做過多麼愚蠢的事情。
在日韓人的隱痛。無法抹平的歷史與記憶的裂痕?!八^意識形態(tài),只是在合理化屠殺。”
親愛的平壤·解謎篇
作為近代東亞殖民與離散化身的母親,對著歷史殘骸阿茲海默地齒落舌鈍喃喃失語,一旁從未參與歷史苦難的女兒面對再造的歷史景觀失聲痛哭,用力地希望從母親嘴里拷問出什么——這個震撼與不適交雜在一起的場景似乎最能代表這部電影了。喜歡直面母親衰老身體的段落和家庭劇的部分。
普通人的政治,由一些對大人物們來講不過是些邊角料的情感驅(qū)動,一念就是一生;而理解母親的痛苦,也花了女兒一生。在回來的渡輪上一直嘗試將自己代入,出于恐懼,我也會作出母親的選擇嗎?我也會作出母親的選擇吧。像洗衣機里的一張紙巾一樣被打濕甩干摔打揉碎的我們啊。媽媽忘了一切,卻沒有忘記那種讓所有人都高興、受盡了委屈也點著頭笑著說住哪里都好的,母親的習(xí)性。btw, 人生第一次,我做了電影院里第一個鼓掌的人??!
雞里頭塞紅棗再用針線縫起來看起來好好吃,看的時候覺得拍的好好,樸素自然,也稍微明白為什么把家人送到朝鮮,經(jīng)歷了43大屠殺,看到了很多人的死亡,還能笑著說出自己背著妹妹帶著弟弟逃難。
太好看了!也太悲痛了。甚至中間看見導(dǎo)演老公殺雞都能把我看哭了。一部非常具有”公”意義的”私”紀(jì)錄片。一個看似遙遠的政治事件如何在其后漫長的歲月里真實地影響一批人和他們的家人。那批人攜帶歷史的記憶衰老和消失,但殘留的傷痛還會持續(xù)下去。
幾近落淚,被故土屠殺,被信仰辜負,最后被阿爾茨海默吞沒的母親的一生。依舊以羸弱、頑強甚至是頑固的本能延續(xù)著民族和親緣之間的筋絡(luò)。一些無法掩飾的母語透露的情感:家庭交流時稱呼父母哥哥用韓語而非日語,提及韓語依然是下意識的???。再次為口述史的意義打動,想起《平行母親》開頭引用的,人類的歷史拒絕沉默。感覺配樂用的曹英沃某首曲子,看演職員表果然。ps:是前幾年一位友鄰力薦的電影,還按照母親的菜譜做了雞湯,可惜她已經(jīng)無法登上也不愿用豆瓣了,想念她
關(guān)於家庭、媽媽、4.3事件,非常震撼也感人,不過對導(dǎo)演本身持有懷疑態(tài)度。
第一個將差異和不同以等級進行區(qū)分的人,和第一個有“統(tǒng)一”執(zhí)念的人,為全人類的分裂、政治、仇恨……埋下了伏筆。
連續(xù)看哭很多次。導(dǎo)演的舞臺挨拶也很有趣。只是中間那段animation可以改進一下。令人感嘆的是直到最近韓國政府才真正正視濟州島四三慘案,對于記憶逐漸模糊的母親來說,不知這一天的到來是早是晚。
好苦的一生,就算最后知道了所有的答案,理智上能理解所有事又有什么用 ??
omoni在濟州島的沈默
4.5。梁英姬一面自問“對父母對這個半島知之甚少”一面繼續(xù)挖掘的家族影像。本以為《親愛的平壤》已經(jīng)講完父母一代的家族史,沒想到母親的記憶里還有一段更早年的漂泊與逃亡。并且這記憶在說出來以后也消失了。然而正是這段歷史,補完了后來父母做出種種選擇的因由。(女婿真的好體貼溫柔,鏡頭里都能感受到幸福感。
被歷史翻弄的普通人的一生。拍攝手法非常樸素,記錄和保存資料的高度意識予人深刻的啟發(fā)。母親接受四三紀(jì)念館採訪後,彷彿卸下重負一樣,認知癥病程進展加劇。後面點點滴滴呈現(xiàn)的是母親記憶流失的全過程,作為記錄者的女兒則一點一點繼承了這段記憶。
雞湯與意識形態(tài),家庭與世界,生活與歷史,母親與女兒。母親的晚年生活、創(chuàng)傷、選擇以及女兒的再認識。
0813 AC 沒有親愛的平壤那么打動我 溫溫潤潤的 可能母親本身的角色性格就比父親來得溫吞 / 濟州島之行里導(dǎo)演唯一一次的情感爆發(fā)竟也讓我突然共情了中國歷史語境里老一輩的一些執(zhí)念 / 中間那段動畫太拖累了 但映后連線里導(dǎo)演笑著說了好幾次實在沒錢制作 哎已經(jīng)很棒啦 / 實踐證明母親的雞湯方子很不錯 簡言之:雞肚子里塞滿大蒜鍋上留一道縫燉4小時
@伏見ミリオン座
8.1 濃縮整個二戰(zhàn)及冷戰(zhàn)意識形態(tài)斗爭漩渦的人物,復(fù)雜得讓人說不出話
kofa 除了中后段的稍顯粗制的動畫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