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世界》浮出水面后,以賈樟柯為代表的第六代導演終于走過混沌、鎮(zhèn)痛的時期,開始迎來新的創(chuàng)作階段。2006年,賈樟柯憑借《三峽好人》在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勇奪金獅獎,全世界開始關注這個來自中國山西汾陽小縣城的男人。法國青年導演戴米安·歐諾為其作品所感動,于是帶領團隊來華拍攝一部關于賈樟柯的紀錄片。
適值此時,賈正忙于《三峽好人》和《東》的發(fā)行工作,鏡頭前,他仿佛更像一個操控全局的制片人,終日馬不停蹄。在此之后,小賈及其團隊、法國攝制組返回家鄉(xiāng)汾陽,閑聊兒時的趣聞樂事、懇談創(chuàng)作軌跡與初衷,并以這小小的縣城為原點,共同感受中國這十年來的巨大變遷……
這種關于個人的紀錄片真的很有趣,認真想想,這樣類型的紀錄片就是圍觀與被圍觀的的立場,而這種立場往往又是可以轉換的,這樣曖昧的立場往往是觀者用既有的觀念去審視一個被圍觀者的狀態(tài),可是這樣的既有觀念也是能通過更大的視角去做一個審視。
賈樟柯在影片中回憶起自己拍《小武》的結局時候,并沒有過多的想象力去把這部電影做一個結尾。他設想只是小武隨著警察一路走遠,而正當他真正拍的時候發(fā)現(xiàn)圍觀拍電影的人越來越多,他索性就把這樣的圍觀者作為電影的結尾,不得不說,這樣的結尾更加耐人尋味。賈樟柯還說到大眾音樂的變化,就是七八十年代的所謂流行音樂都是一些紅歌,里面的政治立場堅定,而且大多數(shù)是體現(xiàn)出一種集體主義精神的歌曲,如咱們工人有力量,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到八十年代末流行歌曲開始轉向一些月亮代表我的心,我是一片云的等表達個人感覺的歌曲。這樣的變化就代表著一種個人權利的回歸,但是個人生活也離不開社會,每個人背后都有社會環(huán)境導致的意識形態(tài),他說他拍不出一個獨立的中國人,因為沒有一個獨立的中國人,每個人都生活在這個社會環(huán)境里面,自然所做所為都是背后意識形態(tài)所驅動的。這番話讓我有小小覺悟,難怪自己一直都很喜歡香港電影里面的一些小資小調,如彭浩翔的一些電影,這些情調強調的就是個人意識的重要性,對自由的一種向往,用批判主義的精神來說,就是對大環(huán)境對個人思想的影響(更多是一種控制)的控訴。這樣的自覺性讓自己更了解自己。我,作為一部電影的圍觀者在圍觀的過程中有了一種覺悟,而這種覺悟就是被圍觀者所帶給我的。為什么兩者會有這樣曖昧的立場轉換,我想是因為他們兩者是有共同點的,就是圍觀者和被圍觀者都是這個社會,大環(huán)境下的生存者。
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突然想起了一句話,“半生漂泊,每一次都雨打歸舟”。
這幾年,我有兩次感到很疲憊的時候,會回老家。
一次是2016年12月。
還有一次,是今年四月。
上一次回去新買的手機被偷了。
今年四月回去,躺在床上,足足聽了半個月的雨。
湖南岳陽,洞庭水鄉(xiāng),河流與雨水構成了我對故鄉(xiāng)的認知,所以,一直以來,對賈科長的家鄉(xiāng)汾陽的土地沒有多少共情的地方,那怕是我也經(jīng)常會沿著岳陽樓周邊的城墻走,卻也對他電影中的城墻沒有任何感覺。
他的影像中的黃土地,被拆的樓房,破爛的街道,在環(huán)境變化中生活著的人,人的面孔,人做出的動作下隱藏著情感。
漸漸在我躺在家鄉(xiāng)床上的半個月的雨中,所明白。
陰雨連綿,烏云密布,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興趣。
有的時候,雨停,我會出門,看著洞庭湖的水,君山島是我出生的地方。
回家,走一走那些路,見一見那些還沒被拆掉的地方,在老房子中停留片刻,初中還在那個地方,打開陽臺的窗戶就能看見學校,能聽見上課下課的鈴聲,隱隱約約看見學生在走廊上奔跑。
所以,每每看完賈樟柯導演的電影或者紀錄片,在那些陳舊的街道里,會看見熟悉的人。
賈樟柯出生在1970年,和我的父母同齡。這樣簡單的事實,使得他的作品對我產(chǎn)生了新的意義。
他的電影使我開始意識到與我自己的身份不可分割的特殊存在:縣城。我生于斯長于斯,卻始終沒有意識到他的存在。當90年代的大熒幕上充斥著各種繁華、光彩靚麗的生活時,賈樟柯打破了這種類型片的禁錮,他指出了一個簡單卻是文藝工作者禁區(qū)的事實:這不是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在我的經(jīng)驗中生活在縣城的青少年要躲過太多的坑。在我們成長的環(huán)境中,摻雜了太多原始暴力的因素。但更可悲的是很多父母沒有能力幫你有效識別出來。廠區(qū)大院是其中的特例,簡單的社會關系、純潔的環(huán)境,塑造了不同的氛圍。
在他的影像記錄下的汾陽縣城,是破敗、荒蕪的,充斥其中的無所事事的輟學青年,流連在昏暗的錄像廳和歌廳。但我無論我們怎么去唾棄那個物質匱乏、精神空虛的時代,他也承載了無數(shù)人的青春和記憶,更巧合的是父母們在其中生活成長,這個時代給他們的烙印會天然的流到你的血液中去,即使是最無心的舉手投足間。
我們總是把時代掛在嘴邊,又有多少人真的屬于這個時代。我們被禁錮在各種圍墻的后面,只能靠遠去的汽笛聲來想象外面的世界,那里充滿了可能性,無垠的可能。正如賈樟柯所言:這種禁錮讓我有了一種孤獨感。
我有著相近的感覺,即使他生活在我父輩的年代,但是這種情緒的相似讓我覺得找到了知音,找到了那個能夠把我想說的話通過影像來有效表達的最好的朋友。我很高興能分享一個和我父母同齡人對世界的看法,這讓我更了解我最親近、依賴的尊長他們曾經(jīng)鮮活的時光。
人們不會以你的能力去推測你能成就了什么,會根據(jù)你的成就分析你的能力是什么。賈樟柯與我的父輩有著相似的經(jīng)驗是:他們都經(jīng)歷過高考失利的困苦。是繼續(xù)讀下去還是放棄,他們沒有很多選擇的機會。因為在那個戶籍決定一切的時候,農業(yè)戶口的高考失敗者只有回家務農的唯一出路。我想這也是為何很多長輩都曾經(jīng)和我提到過,即使自己到了40多歲的年齡,還會因為夢見高考而驚醒。
賈樟柯選擇了通過影像來表達自己對那個時代的想法。影像的魅力在于,它能夠超越所屬的時間、地點,最大可能的記錄下一種氛圍。燈光、表情所能承載的情緒,是超越了語言本身的存在。即使在此刻超出了我們的理解范圍,但終究會有留待下一代人重新咀嚼的可能。
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東西是文字捕捉不到的。維特根斯坦說:凡可說得皆無意義。如果我們要盡全力的去擴展認識的邊境,把所觀察到的世界內化成自己的一種經(jīng)驗。
我們有確定的東西,科學、技術都要用精確的數(shù)字、符號一絲不差的表達出來。但同時也有沒那么確定的東西,比如說情緒。他的深淺,表現(xiàn)的形式。我們熟知的文字語言和口語形式是蒼白的,這時反而要用一些模糊的語言進行探索、通過自己的理解試著去表達。而影像恰恰是最好的語言,捕捉到一些轉瞬即逝的痕跡,夠到彗星的尾巴。早慧的人甚至輕輕吟唱,把快到嘴邊的文字輕輕拽了出來,在悠揚的旋律下?lián)]灑、記錄。
從故鄉(xiāng)三部曲《小武》、《站臺》、《任逍遙》,再到《三峽好人》,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賈樟柯在不斷的探討著被邊緣化的個人與時代的關系,這個主題貫穿他作品的始終。真正偉大的藝術家,比一部巔峰之作傳世還要重要的,則是其所思考、關注主題的邏輯一致。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中,個人與家庭的關系不斷的被重復,但你會在不同的作品中更進一步的思索骨肉之情在個人成長、社會進步中的矛盾和沖突;關于??思{的《喧嘩與騷動》是否能夠稱之為經(jīng)典,爭議相當大,但這部作品也貫穿了其一直試圖探討的主題,即美國南方那種失落的天真和傳統(tǒng)世家的沒落。
這引申出來了另一個問題:什么叫主題的連貫。他一定要有內在可以自洽的邏輯將這些表面看似無關的內容串聯(lián)起來,可以是規(guī)律上的近似,也可以是價值觀上的趨同。在此基礎上所進行的推演,能夠得出一個可持續(xù)的變速增長,每一個階段都有著相對應的方向。
這樣我們就能更加了解賈樟柯電影真正的高度:與其去反應一個時代的氛圍,不如去捕捉被發(fā)展所帶來的強大離心力甩掉、犧牲的邊緣人的情緒。這是賈樟柯的選擇,是你我在剝離浮華表面后的生活。
它也許真的不美,但它是存在,是真實。
“我從來不聽他們講的東西,我覺得他們缺少一個最起碼的良心,他們不承認還有人生活在這兒,還有人會為物質感到憂慮,還有人生活面臨那么多的困難。我覺得如果拍攝人的苦難只是為了給外國人看得話,那我覺得,世界上所有偉大的作品都在講人的困難......他們肯定不想讓人看到這樣的街道出現(xiàn)在熒幕上......這是一個比喻、一種說法,中國電影并不習慣講述真實的生活,最起碼我的電影會讓他們不習慣......”
采訪的有點倉促,被采訪的人大都是即興發(fā)揮。不過還好,科長和他的電影一樣,時時刻刻都在保持independent thinking.
周坤說,2003年以來,覺得審查越來越寬松,以后的創(chuàng)造空間預計會更大,很有信心。賈導說,同性戀話題以前完全不能提,現(xiàn)在是全民可以討論的話題,還有女性主義的作品和話題越來越多,很有信心,會堅持擴寬人的表達自由度。在今天看來,這些話真是令人唏噓。。。
這部片子里賈樟柯自己童年的有些東西和《侯孝賢畫像》里侯孝賢的驚人地相似,兩片真可以對比著來看,我懷疑導演是故意的??
開頭的那段氛圍樂很好聽,內容對于每一個中國影迷來說都是老生常談了,對于國外影迷來說可能比較有趣
賈樟柯一再強調自己對鄉(xiāng)土熱愛,可是我們在他所有的影像上只看到一片崩毀和殘破。三明給他表妹上學那五塊錢,是用自己的命換來的,他要她別再回來。我們更可以看到,當信仰自由的火花出現(xiàn)在這北方的小鎮(zhèn),小賈臉上的欣喜,依稀可辨的,那童年的影子……
賈樟柯的中心依舊是“人”,只是這個“人”被加上了各種限制:地域、身份、差異、文化等,而賈樟柯正是展現(xiàn)了在種種限制之下人的僭越嘗試。從地下進入地上,從邊緣試探走進主流視野,賈樟柯獨立的姿態(tài)得到印證。但能否繼續(xù)保持獨立下去,從《江湖兒女》來看,依舊存疑!
Lussas的拍的
去汾陽看看賈樟柯生活過的地方。
片尾賈樟柯與錄制者道別,說要換部快點的車。
很用心。聽小賈講了這么多,很受益。
哎老賈,容我說一句:幸好還有你!
基本可以打五星的片子。訪談和電影的匹配剪輯做的極好,賈樟柯愈發(fā)地有文化有思想了,赫然發(fā)現(xiàn)他的關注和思考還是跟中國當代史尤其是全球化進程密切相關的。對《小武》和《站臺》討論很多,后面就有些一帶而過了,這是唯一的不足。作為導演創(chuàng)作訪談,此片是一個極好的范本。
電影就是我的工作和生活,是我所能表達自己的方式。丑化中國人?我覺得是他們沒有良心,不愿意去承認大多數(shù)中國人生活的事實。我們去努力做一些事情,去探尋自由的邊界,讓他能打得更開一些。
1.我的家鄉(xiāng)并不特殊而最具普遍性,所以我要拍它;2.我小時候喜歡坐在街邊,觀察來往的行人;3.我的靈感大多來自老家的生活和身邊的朋友;4.社會和技術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隔閡;5.與之對抗的最佳方式即是一直拍;6.“展現(xiàn)人的苦難的不只是給外國人看,世界上所有偉大的作品都在講人的苦難。”
扎根于土地的賈樟柯
神話般的中國
“有些人以為我拍汾陽是因為這里特殊,其實不是。這里最能代表普遍的中國。而上海,只是一朵花,一朵養(yǎng)在盆里的花?!薄緩埆I民出現(xiàn)突然說法語確實有點穿越嘿嘿】
堅持。
小賈很愛演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