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 Douchet
*風格
受外來文化、(尤其是)英國風格影響,個人經歷局限性所致。
每個人的見解都是不一樣的,并不完全按著作者的思路去看待他的作品,雖然作者在這本書中的見解是比較重要的,但最主要的還是要讀者自由想象。
*聲音
情緒容易被音樂感染,音樂的空間限制越來越小。
音樂的包裝也非常重要,音樂家的任務就是要讓音樂實用、流行。我一般主張在電影里放映(播放)音樂,我認為我的音樂適合我的電影,音樂的節(jié)拍能引起人們的想象,合理的插入點體現(xiàn)音樂的靈魂。
拒絕巴黎流行的世俗音樂,(偏向)用爵士、搖滾詮釋。音樂有它自己的特色,只可能適合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歌詞就像是一種世俗的喧鬧聲,它們非常有趣,比音樂本身又多了一層韻意,但就音樂本身是沒有空間來容納,讓人們來體會附加在它身上面的語言。
聲音以及其意義,我喜歡將他們淹沒在電影氛圍中就像在生活當中一樣?,F(xiàn)在我也越來越喜歡運用那種直接的聲音,我認為這樣在電影中的效果會更好。歌唱的鳥兒只能是在那一時刻歌唱的鳥兒,我們把它稱之為一種虔誠的直線追求。
《春天的故事》中,父親和讓娜獨處時,音樂不是以背景音的形式播放,是女人直接的心情寫照。四人餐時,總有兩個在保持沉默,在爭論中沒有絲毫的背景音樂(啞音),符合當時的環(huán)境,無聲電影有它自己的特色。
*演員
適合劇情要求,盡量避免一些重音。
(需要)基本的語言表達,做及時的簡單的指導:跟他交流,就像我們在辦公室這樣說話,讓他在鏡頭前不會太緊張,因為攝像機捕捉鏡頭都是很快的,像在電臺說話。
(需要)一些額外的閱讀,敢于面對大眾。閱讀會讓你有底氣,不至于怯場,如果聽得多了,就可以在談話當中輕松地加入一些修飾詞、嬉皮語,還有一些臨機的反串詞,以更好表現(xiàn)自己。
*劇本
無論什么時代,劇本都是最重要的。我們背后制作的安排都要受到字幕的限制,都要符合劇本要求,尤其是字幕的限制,但是我研究的是一種“錯誤”電影,每一刻都有字幕。
如果我們執(zhí)著于讓它富有自己的特色,就必須尋找其他方面的突破點,讓我們根本不知道這部電影想要講什么。
文字記錄,是讓電影流行的最關鍵的一環(huán),以它為中心做出各種決定指示、其中的延伸含義。
對話的題材要嚴肅對待,那是一部電影的主要支架。
就是那種獨演劇本也是需要環(huán)境條件的,這樣的對白往往比那種一群人混在一起的對白設計要經典,那樣更精確,不僅僅是通過他說的,還通過他的神態(tài)、姿勢、外形,我們也能捕捉到很多潛在的信息。
*歷史性
電影發(fā)展是有歷史背景的,要遵循歷史潮流發(fā)展,沒有能跳出這種限制的,有小部分是這樣的。
無論什么時候,電影總是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歷史總是有它自己的意義,電影在某段時期的發(fā)展與我們所處的階段有關,我們對電影的判斷,是一種歷史的判斷,電影導演是“歷史學家”。
*反對偶然論
我并不知道事情的成因,我并不是目的論者,我注重因果關系,我并不去追究原因,換句話說,每件事情的產生都有不同的原因,為什么要舉例說明,為什么我們一定要去追究原因,我們就必須用另外的方式去解釋,然而我比較愿意利用場景、事件的背景環(huán)境這些東西,去代替原因、事件的發(fā)展經過。
1. 這個采訪和紀錄片最多給三星,給了五星完全是給侯麥加的。
2.這個Jean Douchet雖然也屬于電影業(yè)內人士,但完全是半瓶水,騙騙外行,完全辜負了侯麥的智慧,還有他多年來的拍攝經驗介紹,平時積累的資料,還有記憶深處的寶貴東西。這個提問者,對談者跟侯麥不在一個智慧檔次,這個也不奇怪,能達到侯麥高度的確實全世界也沒有幾個,但是無論多么膚淺糟糕的問題,侯麥都能夠認真回答,并且一張嘴,就能立刻達到一個高度,而且配合了豐富的細節(jié)和講解。多糟糕的采訪提綱和提問,侯麥也能夠幫你成就一個很好的采訪。但是這個提問者為老不尊,對侯麥和他的作品絲毫流露不出任何好奇和興趣,更別奢談熱愛了。
3. 他居然提出侯麥的片子充滿了肉欲。拜托啊,你究竟是怎么看的電影??!
4. 侯麥這種人,就是人類的精華,他的成功不是一種幸運,有扎實的積累,任何細節(jié),任何選擇大概都經過了思考,雖然他也會重視偶然的因素,也在片中承認即便作為電影從業(yè)者,也不能夠設定出電影的未來,需要在大的趨勢中,順勢而為。
5. 侯麥這種人,就是歐洲那種精英吧,高級知識分子,讓人看到了智慧的光芒與溫暖。
3.5。1.侯麥給讓·杜歇現(xiàn)場拉自己的多部影片,談及影片選角、色彩運用、角色站位、攝像機運動等方面。2.最讓影迷感興趣估計是《克萊爾的膝蓋》,侯麥說到盯著人家膝蓋和下體看,這本身就不道德。
哈哈哈大導演也二次利用餅干鐵盒子
有收穫,完全是上電影課的感覺,想起兩位電影課的先生了。。。
看完德巴克的侯麥再看這個其實亮點沒那么多了,杜歇哪有評論區(qū)說的那么糟糕啊?
侯麥:鐵證如山 Eric Rohmer - Preuves à l'appui (1994)
侯麥像一個要給別人顯擺自己玩具的小孩子一樣赤誠殷切地想要表達出自己的電影觀念、展示自己的一堆古董記錄和玩意兒的模樣,實在是太惹人憐愛了!太愛侯麥老頭子了!
最喜歡的導演,沒有之一,導過的長片幾乎全部看完,一兩部遺珠留著特殊日子再看,訪談和短片也是看一部少一部……聽他叨叨真好
說劇作攝制方面時儼然又做回了最初的影評人身份。對自己的片子指手畫腳庖丁解牛。但最有趣的還是他自己。說到人物分析。突然從桌子下面拎出一部放映機。說到實際制作的問題突然拎出一個塑料袋。小心翼翼拿出一只插線板說這個可太重要了。
Philologie image, The importance of sound, Observation and recording
看了這么多關于導演的紀錄片,侯麥和自己的電影最像,不管是從復雜多義的戲劇文本角度還是從考究嚴謹的影像呈現(xiàn)角度來看
白羊座...
五星都是給侯麥的,比起看的上一部對談,這部基本就是侯麥一個人在講,采訪者不知什么情況,全程幾乎沉默... 不過倒也是給了更多聽侯麥說的機會??粗铥溡稽c點介紹自己的電影,一會兒從這掏出一堆筆記本,一會兒從那掏出幾個道具箱和反光板,這里一個燈泡,那里一個插線板,這老頭認真樸實的樣子真的太惹人愛了!講完就直接“那我就出去了”,然后直接離開了鏡頭,一句廢話也不多說的樣子倒是和他的電影傳達的氣質很符合——絮絮叨叨卻不讓人厭煩。侯麥的身份遠超越了導演與作家,傳達的內容也不難看出他最初的教師和影評人身份,最貼切地來說我的觀影感受就是上了侯麥的一堂課!
字幕看著難受
看到好幾個短評說杜歇一塌糊涂,有點懷疑和我看的是不是同一部紀錄片。杜歇說的是不多,但提的問題都很好,都是大問題,給了侯麥充分的發(fā)揮空間。問侯麥怎么看偶然性這種問題, 難道還不夠有水平么?非得發(fā)表一通自己的見解,然后讓受訪者確認自己的觀點,才是好采訪者?這個紀錄片的目的就是讓侯麥創(chuàng)作談,影像、文本、聲音、演員是怎么建構出來的,侯麥說得很詳細具體,以此標準評價,杜歇的工作是到位的。
1. 這個采訪和紀錄片最多給三星,給了五星完全是給侯麥加的。2.這個Jean Douchet雖然也屬于電影業(yè)內人士,但完全是半瓶水,騙騙外行,完全辜負了侯麥的智慧,還有他多年來的拍攝經驗介紹,平時積累的資料,還有記憶深處的寶貴東西。這個提問者,對談者跟侯麥不在一個智慧檔次,這個也不奇怪,能達到侯
看了很有用。
別的人怎么講的侯麥都遠不如他自己講的好。聲音、劇本、色彩、鏡頭,關于電影,侯麥講的都是特別細致特別具體的事情。哦對了,找Arielle Dombasle來配音真就對了,也就只有她,侯麥寫過歌詞給她唱。我一瞬間就原諒/明白了他為什么沒有跟芙芙或阿姨合作過了。
3.5;“電影是人類歷史的產品,在自然中產生。偶然對我們的影響。”采訪者面對健談睿智的侯麥,宛如失語智障,真乃敗筆。侯麥何止審美奇高,亦是技術流,堪稱全才。
?????? 信息量很大,簡而言之,真是一個大寫的作者!印象最深的是說到劇組規(guī)模小,他竟然說起電影業(yè)的就業(yè),他說問心無愧,雖然顧的人少,但拍盡可能多的片,總的來說還是可以解決很多就業(yè)的。
想起他坐在那兒微屈著身體對著你嘮里嘮叨的樣子就心酸了,我愛死他那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