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Never Leave Me Alone
這是一部我期盼了很久的片子,終于在11年的第一天成功觀賞。
畫面與音樂干凈美麗,英倫風光與靜默制人,如預(yù)料。出于對演員的個人偏愛,keira所扮演的角色在我眼中不知覺更博得注視,甚至直到露絲在手術(shù)臺上終結(jié)后我才真正地去注意凱西和湯米的愛情。
小說改編電影,又聽聞原著地位不可撼動,再加之作者為日裔英國人,寫作的手法細膩,這種日式小說為原著、英式文藝風格電影交織在一起才創(chuàng)造出這部深入我心的Never Let Me Go. 不知道應(yīng)該從何說起,小演員演得很好,一次次回眸。在古典建筑中過著寄宿生活,有著平淡、不動聲色的交流,更多是靜靜地凝望,音樂傾瀉而出,伴著寧靜、應(yīng)當是波瀾不驚的童年。挑選演員的用心,個人感覺,兒時的凱西、露絲與成年后的凱瑞與凱拉很相像。
露絲在我看來是一個要強又同時畏懼的女孩。他們都在海爾森受到同樣的價值觀灌輸,在露西老師詢問湯米為何不出圍欄撿球時,露絲一臉堅信地講述警示意味的故事,她深深地相信這些,所以心里產(chǎn)生恐懼。她要強,在別人問她是否了解外面的世界時不假思索地說quite a lot; 她要強又害怕,初到鄉(xiāng)居與其他人一起看電視時,雖然不懂也跟著別人一起笑,模仿電視上人們的舉止……和湯米在一起,其實向別人表現(xiàn)自己,其實也害怕一個人,想假裝有真愛獲得緩捐。所以多年后,在海灘上,她坦白的確她在故意阻撓凱西與湯米的愛,因為不想落單,當時我想到never let me go或許也作never leave me alone? 她要強,卻又屈從并畏懼命運,不希望在眼睜睜的苦等中被拔去呼吸管, 而是在自己選擇的時間終結(jié)生命。她畏懼,再次見到湯米時畏懼讓他看到,可能是已經(jīng)憔悴的模樣令自己都不堪……露絲在各種矛盾中想通,給了凱西他們夫人的地址,有了類似贖罪的意味。完成了自己的遺愿,她也就像自己所想,在下一場捐贈中終結(jié)了自己的生命——醫(yī)護者將器官取走后,留下她一人在手術(shù)臺上,盡管心跳停止,她的眼睛依然呆呆地凝望著某個方向,一切安靜一切冰冷。
當初報道Keira將出演這部電影,看到相應(yīng)影片簡介時,第一反應(yīng)自然是The Island. 而巧合是,后者的兩位主演Ewan McGregor和Scarlett Johansson也是我十分喜愛的演員。兩部片子題材背景十分相近,而克隆島講得是如何反抗、逃出這種命運,但由于故事的不夠完備,導(dǎo)演自身更善于動作槍戰(zhàn)以及現(xiàn)實性的很多問題,講得并不好。而這部,則是選擇了平淡地接受這種命運安排,深究其中他們之間的情感與人性的顯露。
正是這種接受才造就影片里平靜得動人,也引發(fā)深思,更令人感到無奈。這更像是一種映射,對于克隆人,被安排去捐獻變得順理成章,都是坦然地去接受,憧憬的緩捐與申請照護者職位也不過是推遲捐贈的時間,怎么也逃不過捐贈-終結(jié)的命運。而對于現(xiàn)實的普通人,我們的生活種種也如此順理成章,也像是一個固定的模式,我們也在其中按部就班地生活而不自知,即便知道了也不作何反應(yīng)。
在影片中,他們“反抗”的方式也不過是如露絲那樣,選擇自己在第幾次捐贈時終結(jié),不被人奪命,這也許是她所想的“有尊嚴地死去”。至于湯米,在得知根本沒有緩捐,一直支持他能夠在捐贈之后繼續(xù)強壯的某個信念倒塌,他憤怒地嘶吼,凱西從后面抱住他的一刻我頓覺巨大的悲哀襲來——根本就無力逃脫這種命運的!即便是奢求短暫的幾年推遲也不行。凱西,我覺得她是三個人中最坦然也活得最明白的一個,前半段生命也許看似孤獨,也使她在旁觀中更加清醒。影片的最后,她被通知一個月后進行第一次捐贈,望著圍欄后的一片風景,她想念那些人那些時光,不再妄求只是懷念,然后自知只能面對注定的安排。
的確,對于這部影片就是選擇了“認命”,如果是強烈的反抗那就是克隆島了。也是因為這樣的選擇才更加美麗而殘酷的。
別讓我走。這個標題我似乎還沒有完全理解。別讓我走,別讓我一個人,也許這是三個人共同的心聲,在如此強大的命運安排的面前,也許他們都在說別留下我一個人,別讓我一個人走向那里,別推開我獨自面對……這或許是屈從這注定之后,對溫暖的呼求吧。只是自己個人的想法,對錯與否還請原諒。
2 ) 自由是一種想象
如果有一天,人類戰(zhàn)勝了癌癥和一切不治之癥,平均壽命能活到100歲,你開不開心?
但如果這壽命是建立在克隆人不斷地捐獻器官上,你還開不開心?
《別讓我走》講的就是這么一個故事。有一天,人類決定克隆大批的人專門用以提供器官。影片的開始,克隆孩子們對他們的命運還一無所知,我們看到他們稚嫩可愛,交朋友、對異性懷有朦朧的情愫,跟所有的孩子沒什么不同。可是有一天,一個本來對這一切一無所知的新老師知道了這個秘密,良知讓她決定把這個秘密向孩子們公開:你們的存在就是為了向人類提供器官,一成年就開始,一直到身體不能支撐。別的孩子有自己的未來,可能成為售貨員、飛行員、可能移居美國,可你們不能。這個段落里最讓我心碎的鏡頭是:孩子們聽完自己殘酷的命運,整個教室悄然無聲,也許他們還無法理解這意味著什么,也許他們早已接受注定的命運。這時靜悄悄的風吹落了老師講臺上的幾頁紙,傻傻的TOMMY走去乖巧地撿起來,又悄悄坐回座位。。。
整個故事最讓人震動的還不是這個命運設(shè)定,而是孩子們的態(tài)度。他們慢慢長大,到了談情說愛的年紀,他們離開學校,被安置在一個個克隆人“村落”,等著自己捐獻器官的日子到來。我們看不到他們掙扎、反抗,甚至想辦法逃跑,只看到他們理所當然地走向自己的命運,只是偶爾哭泣。有人會奇怪,他們?yōu)槭裁床惶??看上去他們完全是“自由”的,并沒有什么牢籠在關(guān)著他們。最讓人震撼的,就是這個表面上的“自由”和實際上的“不逃”之間形成的駭人“張力”。。。
這個電影數(shù)次讓我嚎啕大哭,就是因為它讓我聯(lián)想到自己的人生,人長大的過程,就是“自由”這個幻象不斷破滅,就是一步步地放棄“逃”的過程啊。難道這個故事不是一個寓言,講的不就是我,你,和他嗎?TOMMY,你對著蒼穹撕心裂肺的嚎叫,每一聲都像是我自己發(fā)出來的啊。
逃不掉的,沒有自由可言。當“克隆人的目的就是為人類捐獻器官”這件事情成為整個社會的體制之后,你還能往哪逃?指望人類的幫助嗎?哪怕只是透露了秘密的老師,也已經(jīng)被社會驅(qū)逐在外了。如果想在社會中存活,人類也只能硬起自己的心腸。所有跟他們來往的人類,都冷冰冰地抱持“他們只是克隆人而已”的態(tài)度,連一個微笑和溫暖的眼神都吝嗇給予。我知道你無法譴責那些人,否則要怎樣?
孩子們愛看大海,他們在棧橋上蜷坐著注視夕陽,大海仿佛是自由的象征,但那不屬于他們,終究還是要說一句:我們該回去了?;氐阶约簾o可逃遁的命運。
人不應(yīng)該看海,不應(yīng)該想象自由,凡是想到窮盡的人都看不到出路,只有那些不看、不想的人,還以為自由就在自己身上。
但就算沒有自由,我們還能有尊嚴嗎?老師在揭秘他們殘酷的命運時說:只有知道自己是誰,在哪,才有尊嚴可言。哪怕這“知道”讓我們眼望無望的遠方淚流滿面。我想這就是我們作為人還能做的。
3 ) 校長和夫人原來都是本尊-_-|||
1.麻將桌,如果就是個普通的家庭陳設(shè),為什么是玩到一半的麻將桌?說明男主女主進屋前他們正在玩?還有就這么一個簡單的麻將桌,為什么還給了兩個特寫鏡頭,而且這兩個特寫鏡頭跟情節(jié)完全無關(guān),導(dǎo)演不會這么浪費膠片的。而之所以不讓第四人出現(xiàn),可能是因為第四人和男主實在是太像了,會被他們一眼識破。
2.開除說出真相的女教師時,校長說“我們不接受前瞻性思維”,表明了校長的領(lǐng)導(dǎo)策略。這說明校長并無意識挑戰(zhàn)權(quán)威主流媒體,而只是希望人們對于這些克隆種子更好一些,例如給他們更好的玩具,更多的重視,而并不是完全改變他們的命運,正如她后面所說,他們的學校是唯一一所具有道德感的克隆學校。在其他學校都如養(yǎng)雞場的時候,她只是希望社會上的人們對克隆學校更加重視。
3.在夫人家見到校長后,雖然校長說他們在努力讓人們知道克隆人也有靈魂,也有喜怒哀樂,也有人生,但是每當人們碰到與自己生命相關(guān)的問題時就都不同意了,我傾向于她所說的人們也包括她自己。
4.細節(jié)暗示,Rose做完兩次捐獻后最明顯的就是走路不便,說明她捐獻的部位跟腿部活動有關(guān),正如我們在后文所見,校長再次出場正是坐著輪椅,基于前面的種種暗示,我并不覺得坐輪椅只是為了表達校長年老,那樣完全可以讓她坐在陽光下的搖椅上打毛衣。
5.讓我恍然大悟的一個鏡頭,就是夫人在送他們出門的時候看女主的眼神,還輕撫她的臉頰,還說,“我的孩子”。這明顯就是看自己年輕版的照片。
6.夫人作為畫廊的挑選者和管理員,對藝術(shù)的鑒賞力完全copy到了女主身上,所以校長評價凱西的時候說:“聰明又有創(chuàng)造力”。而校長的精英范兒也和Rose的social queen范兒不謀而合。至于Tommy,他的本尊就是麻將桌暗喻下未出現(xiàn)的第四人,按照推測也就是校長的先生,甚至說,校長、夫人和這位先生之間也存在著凱西,湯米和露絲的情感糾葛,這也解釋了為何他們住在一起。再說一個學校大大小小那么多學生,為什么校長一見他倆面就認出了他倆,而且還對性格概括這么精準?足以見得他們是被特殊關(guān)注的,特殊關(guān)注的原因就是他們是自己的克隆體。
7.至于緩捐,我覺得是存在的,不然為什么Rose能打聽到夫人的地址和操作方法。但是因為這個case牽扯到的本尊就是夫人校長和校長先生,所以他們并不愿意讓自己的生命承擔任何風險,所以直接告訴他們沒這回事。Rose一定是聽說過誰成功所以才這么信誓旦旦把地址教給他們倆的。
4 ) 別讓我走
他會向我揮手,也許還會呼喊我。我不能奢望太多,僅此足矣。我提醒自己,只要能有時間跟他在一起已是萬幸了。我不確定的是,我們的生命與我們救助的人的生命是否真的有所不同。我們都有終結(jié)之日。也許我們都不了解自己的遭遇,也許我們都覺得已經(jīng)活夠了。。。
他會向我揮手,也許還會呼喊我。我不能奢望太多,僅此足矣。我提醒自己,只要能有時間跟他在一起已是萬幸了。我不確定的是,我們的生命與我們救助的人的生命是否真的有所不同。我們都有終結(jié)之日。也許我們都不了解自己的遭遇,也許我們都覺得已經(jīng)活夠了
5 ) 讓我像棵樹,倒下即是墓地。
悲觀者會愛這部片。
故事很灰暗,懷舊式的科幻包裝骨子理透露的是閉上雙眼的絕望,如同眼前是長而深的隧道,我們卻在未進隧道前就閉上雙眼,只剩呼嘯的風。我們真正的眷戀的東西,一旦失去,僅剩的只是脆弱和無力。
開始的過程中我曾想將自己代入到三位主角身上,卻始終只能保持著一種旁觀他們可憐他們的狀態(tài)。如同老師露絲,如同那些旁觀者看待他們的表情,只是同情。
“醫(yī)學界于1952年有突破性的發(fā)展以前的不治之癥全都能治愈人類在1967年的平均壽命已過百”
看完片我才能想到這句話的背后是有怎樣的殘忍。
原諒我神經(jīng)大條,當看到海爾森的孩子們一個個的吃藥的時候,我才想到克隆人,才想到劇情的設(shè)定如此殘忍,其實全片完了,我并沒有為三位主演之間的感情有如何的傷痛,而是為整個這種設(shè)定感到難過.
完全英式的氣場和唯美簡至的畫面為整個故事架構(gòu)好了一個完美的舞臺,而這個舞臺就如同包裝華麗而干凈的墓地,而演員也從開始孩提時的生氣勃勃逐漸變成陰郁而缺少生氣。
看整部電影就如同參加一場葬禮。
在歡樂中掙扎求存,在倒計時來臨之前揮霍僅有的一切。
他們不敢選擇,不敢反抗,沒有期望,而這種人物設(shè)定才是最為難過。
我們可以接受一切壞的環(huán)境,但是要有期望!但是這故事里沒有,它更像一個深淵,一切的設(shè)定只是為了絕望,我們花了100分鐘看一個深淵的黑暗,乃至看到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深淵,絕望開始泛濫。
如同看到年老的自己,沒有了與這個世界共存的勇氣,愿孤苦而死。
凱西她懷念著農(nóng)舍和海爾森的一切,卻對將來沒有期望。
那段被湯美激活的短暫的期望,也被海爾森院長澆滅。
露芙,湯美,都終結(jié)了,海爾森也是,能長存下來的只是在終結(jié)前短暫的回憶。
看到凱拉奈特莉的尸體躺在手術(shù)臺上連切口都不縫上,讓我心中始終抽動,活在當下的理念的確可以將就快樂,但是并不能分割終結(jié)的理所當然,湯美下車后的吶喊,讓我瞬間眼眶濕潤,那一瞬間我內(nèi)心的絕望和湯美的吶喊共鳴了。
一直來沉默的接受這種命運的凱西,在最后的對于自己的生命和他們有何不同的質(zhì)疑讓我心頭顫動。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接受了種種設(shè)定,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讀書,然后工作,然后用父母半輩子的成本做首付,用我們自己的半輩子來分期。
我們的付出被抽水成只剩2成,我們何嘗不是把自己捐獻,完整的觀看了的一場葬禮,最后我們卻將尸體看成了自己,環(huán)顧周圍,我們就站在墓地里。
倒下,即是墓地。
6 ) 石黑一雄的有無之辨
石黑一雄的有無之辨
《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是去年秋天的電影,石黑一雄原著,馬克?羅曼尼克(Mark Romanek)導(dǎo)演,我卻直到不久前才看到,那還是在長途飛行途中,前排座椅背面的小電視上。因為在手提電腦里存了要給某期刊評審的稿件,而文章的主題恰好是小說《別讓我走》,于是就帶上耳機,把電影看完,然后又讀了一遍別人的評論,忽然覺得自己也有話說,就開始寫這篇短文。
電影版《別讓我走》頗為賞心悅目:人物青春,服飾淡雅,面畫考究;故事卻頗為慘淡,這自然源自石黑一雄的原著。通常的科幻故事都有明確的“危機-解決”主線,過程也大多緊張刺激,《別讓我走》雖然有著克隆人主題,卻更像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文藝片,畢竟,少男少女的三角戀愛時刻發(fā)生在我們平凡而瑣碎的生活中,由成長到死亡的時光流逝更是誰都不能逃脫。然而,與一般意義上的成長和愛情故事不同,《別讓我走》的少男少女其實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人類,他們?yōu)榭寺〖夹g(shù)所創(chuàng)造,自出生起就被精心豢養(yǎng),生活在看似世外桃源的寄宿學校里,卻注定要捐獻出健康的器官,直到生命凋零。他們曾經(jīng)渾然不知主宰自己命運的“上帝”正是那些想要征服自然、掌控命運的人類,即使被告知克隆的身份和器官捐獻的使命,他們?nèi)匀徽`以為自己就是人類成員,仍然義無反顧地去愛,去貪戀生命,去承受“愛別離、求不得”的痛苦。如此看來,我們這些人類,倒是可以被理解成“上帝”玩弄于掌心的克隆。
《別讓我走》的篇名來自于陪伴著故事中克隆少女成長的流行歌曲。一邊哼唱著“別讓我走”,一邊目睹朋友愛人漸漸地失去器官乃至生命,而自己也終將發(fā)揮著“治病救人”的功用直到無用,克隆人究竟在向誰呼告哀求“別讓我走”?與此直接相關(guān)的正是我讀到的那篇評論所提出的問題:當人類僭越上帝,執(zhí)掌了創(chuàng)造和毀滅生命的權(quán)柄,上帝又能有什么用?
小說/電影中有這樣一處情節(jié):克隆少女露絲在朋友們的陪伴下去小鎮(zhèn)上尋找自己的“原本”,卻發(fā)現(xiàn)在旅行社工作的陌生女郎只不過與自己容貌略有相似而已;露絲大失所望,對朋友們哭著說:“我們本來就是照著渣滓做的,所以才能被輕易拋棄,這個世界從來都沒有我們的位置?!碑斂寺『⒆觽冊诩乃迣W校里得知自己的宿命時,他們并不理解其中的含義,真正的“覺醒”發(fā)生在那次遠足。懷著“我是誰”這樣的問題,克隆孩子們怯生生地闖入了世界,他們趴在窗前好奇而羨慕地張望旅行社里工作的人類,卻最終意識到這個美好的人類世界并不屬于他們。這樣的場景并不陌生,早在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里,就曾出現(xiàn)過怪物透過玻璃窗窺探普通人家的情節(jié)。無論《別讓我走》中的孩子們?nèi)绾蔚厍啻罕迫恕⒚利惥拢麄儏s不過是骯臟丑陋的弗蘭肯斯坦的升級版本,是源自渣滓、歸于廢物的“醫(yī)療用品”。正因為如此,曾經(jīng)視察寄宿學校的慈善家貴太太才會在見到克隆孩子們時流露出“見到可怕蜘蛛?yún)s又不敢有所表露”的僵硬表情。電影中,演員生動地表演出了這種剎那間的尷尬相,然而,電影卻終究失掉了小說里隱藏在比喻中的“怪物”意象。電影的唯美影像很好地表現(xiàn)了克隆孩子的純真美麗,也因此而更富有“把美好的東西毀滅掉”的悲劇意味;然而,《別讓我走》的小說文本卻通過比喻和互文在美好形象的核心藏著弗蘭肯斯坦的陰影,這是電影所未能成功再現(xiàn)的。
與原著小說相比,電影的視覺圖像雖然有所失,卻也不能說完全無所得。例子之一就是克隆少年湯米的畫作。小說中,湯米從小就喜歡畫畫,用筆在白紙上創(chuàng)造出并不存在的生物是他的僭越游戲。無論文字的描繪如何生動形象,在電影屏幕上親眼看到湯米畫作的沖擊力是不可替代的,正是在這種沖擊的提醒下,我意識到:所謂的“創(chuàng)造”,在人類科技和上帝的競爭之外,還有一層含義,那就是藝術(shù)。我所讀到的評論文章深入探討了何為“創(chuàng)造”,即,當人類通過克隆技術(shù)實現(xiàn)了原本為上帝所獨有的創(chuàng)造能力時,我們該如何理解上帝的創(chuàng)世以及創(chuàng)世的上帝。十六、七世紀的歐洲,當人類步入早期現(xiàn)代社會時,世界被視為精密儀器,每個零件都各司其職,而上帝則有幸被比擬成鐘表匠,其設(shè)計無懈可擊,哪怕世間的缺陷和災(zāi)難都最終有其長遠的功用?,F(xiàn)代理性的疆域雖然時常受到各種質(zhì)疑和沖擊,但科技層面的躍進(以克隆為代表)是碾碎螳臂的車輪,更勿論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完善的種種控制機制(寄宿學校甚至學校外的世界何嘗不是反烏托邦小說里極權(quán)社會的縮影)。這種情況下,難道我們不該回頭去反思一下那個創(chuàng)世只是為了讓事物各逞其用、各盡其職的“上帝”?坦白并悲觀地說,身為普通人的我們不可能做到為了渣滓的卑微、低賤和無用而去愛,而這種愛,才是上帝存在的意義。
與這種愛相呼應(yīng)的,正是湯米的藝術(shù)。遺憾的是,我審讀的那篇小說評論忽略了這一重要主題;而電影雖然讓觀眾實實在在看到了湯米的“創(chuàng)造”,卻也仍然缺乏這方面的深入挖掘?!秳e讓我走》中,寄宿學校曾經(jīng)鼓勵克隆孩子畫畫、做手工,其背后的目的卻是為了向人類社會證明克隆也有靈魂。用看蜘蛛的眼光打量克隆孩子的貴太太收藏并展覽他們的作品,以此推動“維護克隆權(quán)益”的崇高事業(yè)。該項事業(yè)毫無懸念地失敗了,一來要歸咎于人們不愿意放棄克隆為他們帶來的健康長壽;二來,更是因為慈善也好、維權(quán)也罷、更還有所謂“映射靈魂”的藝術(shù),其實都不過是某些人尋求自我滿足的渠道。與克隆技術(shù)的實用相比,藝術(shù)終究無用。更有甚者,就連“藝術(shù)無目的且無功用”的說法都是現(xiàn)代社會的產(chǎn)物,是現(xiàn)代社會運作所必須的意識形態(tài)。
無法理解這一切的湯米只管埋頭畫畫,他是自己畫作的上帝,他愛這個誕生于想象的世界,甚至幻想這個世界能夠證明他的靈魂,能夠為他贏得區(qū)區(qū)幾年的多余生命,在這求來的額外時間里,他能夠與心愛的女孩平靜地生活,并最終滿足地死去。然而,當他帶著自己的畫,和愛人一同去見克隆權(quán)益維護者時,卻被告知“用藝術(shù)證明愛情,用愛情贏得生命”只是幻想。回程路上,湯米跪在車燈前,摧心裂肺地哭嚎,為身為廢物的自己,也為那些毫無用處的畫,但更深的痛苦卻源自對這些渣滓割舍不下的愛----這是故事中的第二次“覺醒”。人們可以隨意割取克隆的器官,取消他們的生命,卻無法閹割他們的對彼此、對世界的依戀,因為,擁有、利用并最終拋棄一切的人類,唯獨把這個東西留給了那個被命名為“上帝”的終極廢物。
電影結(jié)尾,露絲死了,湯米也死了,他們的朋友凱西在暮色中眺望,期待自己的死。這時,我多么期待導(dǎo)演能夠再給湯米的畫作一個鏡頭?;〝×?,人不在了,那些蘊懷著山川草木珍禽異獸的白紙,它們又都去了哪兒?
果斷5分,今年最喜歡的電影
驚悚你妹 純文藝片…
太傷,看得憋屈。另外有個設(shè)定不理解,每人擁有一個克隆體,克隆體到了20多歲都要接二連三被取走器官,直到死亡。難道每個原版的人(真身)一生中都會在二三十歲上得幾次嚴重到要換器官的?。???就算地球生態(tài)出了問題,也不會原版都大病怏怏,克隆體個個活潑健康吧?
“我所不確定的是,我們和那些受贈人的人生是不是截然不同?人生都那么短暫,是不是很多人都覺得活不夠?!币粋€好劇本一個好故事一群好演員,攝影、構(gòu)圖一如經(jīng)典的英國電影讓人感覺美不勝收,配樂也使氣氛營造的很不錯。在這個早已安排過的宿命里,愛情又能起什么作用?★★★★
太沒力度,加菲呆若木雞,夢游似的
CareyMulligan演得真好 誰說這片不科幻了 如果你知道自己只是一個被捐者 一生的都在等待本尊身體衰竭并捐出器官 這還不夠科幻么
明年是凱瑞穆里根的,小演員跟她長得也太像了吧,其實真的挺悶得
如果要以"人人皆為捐贈者“的隱喻來解讀,本片當然可算是寓意遼遠。可惜,全片的節(jié)奏過慢,敘事風格老調(diào),文藝腔又被科幻味沖淡,可謂一事無成。兩位女主角的演技值得夸耀,而湯米則是小時比成人演得出彩。這種獵奇飼養(yǎng)孤兒學院的黑故事,以及關(guān)于手術(shù)部分的著意描繪,讓人看出石黑一雄根性上仍屬東瀛
把這片子當科幻片來看的人,長的都是什么神經(jīng)?
演員表演不如預(yù)期,有著這樣一個超強的劇本和原著小說打底,故事開始時的美好和天真爛漫和結(jié)局時的對比如此強烈,如此一個悲劇卻被處理成如今的感情真空?導(dǎo)演把風景和構(gòu)圖處理的很英國學院范兒算是唯一的優(yōu)點,至于風格和人物的情感對接只能用一塌糊涂來形容!但本片依舊能夠催淚!★★★★
石黑一雄的這個故事太日本化了,背景和人物放在英國,怎么就那么怪異
凱拉奈特莉悲催了,這部電影將她的所有缺點暴露而且是放大,丑!
一開始便是“1952年醫(yī)學出現(xiàn)重大突破,醫(yī)生終于能治愈過去的絕癥,到了1967年,平均壽命已突破一百歲。”、在這樣的過去虛擬語態(tài)中,故事開始,并且一直發(fā)生在過去。原作是“英國文壇移民三雄”之一的日裔英國小說家石黑一雄,其人曾被英國皇室授勛為文學騎士,并獲授法國藝術(shù)文學騎士勛章。
調(diào)調(diào)很中意,演員很中意,就是草泥馬的含而不發(fā)的情緒,文藝不是這么個憋屈法兒吧。
不論如何 是部非常美麗而且讓人心碎的電影 鄰座的女生幾乎從頭哭到尾PS 請各位不要再標記它為驚悚了 一點驚悚都沒有
本來覺得這個設(shè)定太扯——人類不可能這麼殘忍。養(yǎng)著受罪又花錢的供體不如一次全部捐贈(略加統(tǒng)籌一個人的器官很容易一次性利用掉)。然而換個角度思考,我們不都是特權(quán)階級的“供體”嗎…影片中一次割取一樣臟器的捐贈和我們的生活何其相似。污染、過勞、貧窮、焦慮,器官捐贈變成了這樣隱晦的形式。
Andrew Garfield在Carey Mulligan身旁毫無演技可言
石黑一雄的小說確實精彩,假設(shè)了一個絕望又冷漠的世界,像那陰云密布的天。喜歡幾個角色蓬頭垢面的樣子,憨憨傻傻的,這更讓人同情。滿是懷舊英倫風的電影,卻是一部科幻片,真是奇妙。唯一遺憾的是過于文藝的調(diào)調(diào),這么棒的假設(shè)要有更精彩的故事就好了。何止主人公,很多事情我們也同樣無能為力。
劇本。表演。攝影。節(jié)奏。配樂。色調(diào)。無一不考究、精確。淡淡的華麗藏在隱忍的敘述中。值得人淚水的膠片。
愛有意義嗎?靈魂真的存在嗎?我們真有價值嗎?這些形而上的問題,只能令我們陷入悲傷絕望。所以我告訴自己,不要去在乎結(jié)局,不要去害怕未來。只求能愛,能與你共渡一段好時光,活在當下,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