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在紐約,電影人珍妮?利文斯頓以一部《巴黎在燃燒》記錄了地下舞場的奢糜場景。影片是一部夜店時尚大片,也是對那些因勇于追求自我而被逐出家門的同性戀、跨性別者的一份家一般的慰藉。雖然籠罩在艾滋病與偏見的重重陰影之下,《巴黎在燃燒》依舊為我們帶來了一場炫魅與激情,夢想與渴望的盛宴。它更是引領(lǐng)著迷失的人們不屈畏懼而繼續(xù)前行、不屈審視而繼續(xù)閃耀、不屈于世俗而勇做自我。
girl you gotta have this gay energy
喜歡Pepper說那段話的狀態(tài)whats good about being a women? Thanks to that I am smart. 男性氣質(zhì)下偶然閃動的女性特質(zhì)太迷人 每個人都太美了
就很喜歡看紀錄片 這部拍的尤其好 裡面的人都太鮮活了 不演 或者說演的特別好 特別ta們自己
鮮活得讓你有時候心臟疼 這是真實的minority的生活 你看到一個不屬於你的 你可能不會接觸的世界
Dance, music, food, they are all the celebration of life. If it’s all about life and living, then what’s the shame of it? Sometimes tragedy happened, but they lived their best life and they lived what they want to be, so don’t stop the music.
ball room這個表演真的處處充滿諷刺 一個比賽環(huán)節(jié)叫作mansact. queer men說自己時刻在觀察直男 how they act how they dress 所以自己才能假裝身份融入主流社會 我們總是說穿你想穿的做你想做的 其實現(xiàn)實社會還沒有進化到給每個人在每個地方說出這句話的權(quán)利
有時候?qū)ξ襜i的身份感覺很有趣好奇 一方面在「媚男」試圖拿捏父權(quán)制社會的審美機制,一方面又有一顆強烈與父權(quán)主義對著幹的心 但在觀察queer women life發(fā)現(xiàn)其實一些queer女性也不知不覺將自己代入男性視角審視女性 你很難想像一個除去父權(quán)制以外的審美 好像就會回到那個問題
How to give a blow job in the age of metoo?
我覺得最簡單的回答還是do it only if u want to. 在私人生活裡不必要時刻帶著宏觀世界裡的價值觀保持警惕 拒絕把自己變成被任何形式綁架的奴隸
之前有拍攝要我?guī)兔φ液芗~約的女孩 我找到的拍攝方都很滿意
我在思考我到底是以什麼標準判斷很紐約長相的女孩
我想象中的紐約女孩確實是更大膽 很少浸泡在男性凝視下的長相
"I remember my dad used to say that you have three strikes against the world. Every black man has two that they're just black and they're a male. But you are black andd you're a male and you're gay. You're gonna have a hard fucking time. If you're gonna do this, you're gonna have to be strong than you've ever imagined." " you walk in you feel 100% right being gay. It's not like that in the world. You know, it should be like that in the world." "Spotlights." " I have to have that because I never felt comfortable being poor. Middle class doesn't suit me." " We're not gonna be shady just fierce." "To be legendary." ''Id love to be a rich white girl.They get whatever they want/' 'Most gorgeous secial things on earth.' 'which is my little personal thing so' 'A group of human beings with mutual bond/' 'house of princess.' Just enjoy it. If u shoot an arrow and go real high, hooray for you.
2019年才看到這部片子,停留在歷史里的唏噓感慨繼續(xù)在作祟著。人們對濫交感染艾滋死亡的恐懼瞬間就會轉(zhuǎn)變成一種冒險的刺激。
跨性別女性與變裝皇后的身份混淆在一起,出柜同性戀身份還會被父母趕出家門,那里是80年代末的紐約。
不喜歡攝影師刻意用鏡頭展現(xiàn)ta們的女性氣質(zhì),比如說話是手的動作,太明顯暴露出來是一個直人在攝像了,一股子大驚小怪的鏡頭語言。
拍跨性別女性用群像的方式,只會是淺嘗輒止。
上野千鶴子說gay大多是厭女的,我看是實然的。變裝人妖的服化模仿的只是他們刻板印象中的女性,讓我這個普女尷尬,他們時常有一種用力過猛的感覺,放在當代網(wǎng)絡(luò)語境就是雌競?cè)牍堑哪桥?,游離于時代,孤高孤獨又弱小,迷茫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歸宿,只能拿聲色犬馬當作精神宣泄的出口。他們于女性也只是一個審視著的他者。畢竟里面老gay也不愿做變性手術(shù)(盡管自己也是弱勢邊緣群體),他們確實了解女性的處境也是弱勢的,并沒想象中那么好,變女性無非是從一種弱勢到另一種弱勢。電影描述的這批人同徐童游民系列的那批人也沒什么不同,就是看見社會更多的灰的底層。影片里嬌小身材的維納斯的死還是讓我很傷心,他青春同樣有過夢想?yún)sdie young。nobody總想成為somebody,也讓我迷惑:是否底層人士的夢想更多的是一文不值,或許結(jié)果便是死于謀殺。
p.s這個電影并沒有那么好看,只是夠西方視角的政治正確所以才這么高分?啰嗦很多純粹是由于女性的同理心—— 一種大多數(shù)男人并不具有的東西。幾十年過去了,這類群體的處境也就進步了一點罷了,還是原來的劇本,本質(zhì)沒有一點改變。
應(yīng)個今天的景?!眞hen I come to the ball…I just feel right, feel right to be gay. There’s no place like it in the world… But the world should be like this.”
"I want this, this is what I want and I'm gonna go for it." Tears and smiles for truly thrilling beauty, one day we all fly to Paris.
傳奇經(jīng)典不需要任何解釋。從前她們模仿傳奇,如今她們就是傳奇。前人用鮮血淋漓的爪子刨出來的路,后人不能隨意踏上拍張自拍發(fā)發(fā)IG就算了,要記住腳下的每一寸路是誰刨出來的,是怎樣刨出來的。哪怕那些噴灑而出的彩虹色的血在太陽的照耀下印出彩虹,也絕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路還要繼續(xù)刨,但愿不要再有鮮血。
the ultimate criterion is "blending in"?!
用舞廳文化展示性少數(shù)群體和少數(shù)族裔的身份認同、物質(zhì)欲望以及夢想。在1990年前,這些并不為大眾所知,Voguing也只能稱得上是邊緣文化。直到1990年麥當娜發(fā)布了她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Vogue”,以及隨后1991年紀錄片《巴黎燃燒Paris is Burning》對外公映,這兩個大事件,成為了Voguing文化被大眾所接受的契機。特別是《巴黎燃燒Paris is Burning》,可以稱之為是對于紐約地下舞會最真實的縮影,記錄了Voguing以及Ballroom文化的發(fā)展歷程與興衰;也是當時LGBT電影中少見的獲得了多項國際主流獎項或是獨立媒體的正面評價的電影。在2016年,《巴黎燃燒》被美國國家電影局選定為國家級影像遺產(chǎn),被評為“在文化,歷史以及視覺上影響深厚的作品“。
1991 Teddy Award for Best Documentary Film,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推薦給所有學Sexual Diversity Studies或Women and Gender Studies的人。
天生三大不利:黑,窮,基。記錄已經(jīng)逝去的80年代末哈萊姆黑人同志區(qū)生態(tài),看上去像另一種幫派社會,離家少年被納入數(shù)大家族,幾乎沒有老同志的身影。變裝皇后間的rap對戰(zhàn)美其名曰Reading;Voguing是斗舞
不難走進他們的世界,因為每個人都鏡頭感十足,男男女女,宏愿都如此坦率直接。他們大多數(shù)人是注定要失意的,但至少燦爛地燃燒過自己。
感覺pose里面很多主角借鑒了這個紀錄片的,還找了Rupaul里面很多臺詞諸如“You own everything ”。90年代初NY的同志文化仍然很地下,這近三十年的struggle真的不知道含了多少血淚。也難怪他們那么崇拜把drag ,voguing,queer 等邊緣文化帶到主流媒體中的麥姐和魯皇。
看完之后感慨良多。不知道紐約在三十年前就已經(jīng)走到這么前面了,而且vogue完成了非主流文化對主流文化的反噬,挺好。羨慕那些年輕drag queen擁有的夢想,欽佩幾位年老的(pepper, dorian)drag queen的冷靜與釋然。真的,太神奇了。black, male and gay.
關(guān)于八十年代中后期紐約“化妝舞會”文化及浸淫其中的非裔與拉美裔男同志、易裝及變性者。在國際電影節(jié)獲獎無數(shù),成為研究美國種族、性別/性向、階層重要文本。也引發(fā)爭議,認為白人導(dǎo)演剝削受訪者,將奇觀展示給觀眾,名利雙收,而受訪者依舊邊緣貧困。
大家都評論這紀錄片的研究學術(shù)意義有多大,確沒人提起那個最終在不知名賓館死掉的女孩。
忘記上次是什么時候看過,那時候感覺有些迷惑,也十分unrelatable,紐約街頭午夜時分那兩位笑容開朗的小男孩是我那次看后唯一印象深刻的部分。如今再看有多少gay culture reference是由此衍生,像是自己去了一個30年前的聚會,他們風采四射地坐在你面前,娓娓道來。潮流與先鋒的革命永遠是格格不入者奮力興起,而他們想要的也是那么的簡單,同每個人一樣,只是在世上刻畫下一道印記。
雖然很久以前就想看了,但當時以為是一部關(guān)于法國巴士底獄的影片,謬之千里,其實是一部關(guān)于酷兒群體Ballroom文化的紀錄片。看完《姿態(tài)》后再補這部,對Ballroom文化有了更真實的了解,學習了包括”Reading“”Shade“”Voguing“在內(nèi)的一系列Ballroom文化詞匯,知道原來姿態(tài)里這種Ballroom文化的誕生,是源于白人的Ballroom最開始排斥非白人族裔,因此非裔和拉丁裔決定創(chuàng)立自己的Ballroom;他們把在現(xiàn)實生活中裝直的生存之道,變成華麗的走秀項目,把白天被直人詆毀的惡毒話語,變成Ballroom中翻轉(zhuǎn)污名的Shade語言藝術(shù);又從Shade語言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族群的新舞蹈——Voguing,被麥當娜做成歌之后,Voguing這種完全源自被壓迫的地下酷兒群體的舞種一舉殺入流行視野,太棒了。
9.0/10 一次對紐約20世紀80年代少數(shù)族裔地下LGBT群體drag/ball文化的視覺民族志記錄。Drag之于少數(shù)族裔LGBT,恰似殺馬特之于流水線農(nóng)民工——從苦痛中孕育,通過對身體的改造與夸張性的畸變以抵達現(xiàn)實生活中永不可觸的autonomy與alternative utopia,反向借由消費主義實現(xiàn)抵抗,并依靠相似的興趣形成sisterhood式的社群聯(lián)結(jié)。對于LGBT群體而言,masquerade與performance是深入骨髓的“天賦”(毋寧說是“后賦”)——ta們在生活中為了融入主流社會、為了從主流社會的目光中逃逸,而習得了如何"blend in"的方式、如何像個“正常人”那樣行事的技巧。因此,變裝的重點不在于衣著打扮,而在于是否足以以假亂真,既可出柜,亦可搬演入柜。
不光是故事,還有被各處引用,攝影本身也太棒了吧。有時候在想,為什么要在天朝被老紅軍們按著頭要讀歷史,花大把時間背誦知道老直男們在哪一年在哪里打了勝仗有什么卵用?我寧愿花十小時看7次這本片。"Desirée-Blood Orange"和電影56.30左右,那個聲音我找了好久。初冬夕陽下的街旁公園,頭發(fā)蓬松的男孩子穿著起毛的毛衫vogue,夕陽投過他的輪廓,整個人帶著舒適的光環(huán)。
在奇觀(spectacle)社會中通過創(chuàng)造奇觀滿足需求(同時獲得個人的身份認同),是積極的生存策略還是對現(xiàn)實的妥協(xié)讓步,取決于其動機 以及如何對待現(xiàn)有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 非常棒的城市社會空間研究案例
兩年內(nèi)看了三遍 每次感覺都不一樣:第一次:三十年前queers和現(xiàn)在不一樣,可能是因為復(fù)古可能是因為思潮,群體整個雜糅著思辨和世俗的氣質(zhì),最普通的食物在他們眼里也可以有常人沒有的opinion/2:問最簡單最本質(zhì)的問題回答可以最動人/3:當故事真正講進去了 沒人在乎虛焦 沒人在乎closeup是否是長焦 bloomingdales那段動人 當drag和模特影星對話 旁邊閃爍著新聞記者跟拍 真有種一切都觸手可及的感覺 但后面緊接著跟著夢想及其他字眼 看著她們憧憬的神情 似乎還是更殘忍一點 并不覺得30年過去trans的境況有任何改善/筆記:采訪者的聲音可以被收錄入鏡頭 鏡頭:展現(xiàn)ambience, 展現(xiàn)肢體動作,展現(xiàn)interaction 講關(guān)于自己越多越好 感受大于客觀 實時提問
開啟“新酷兒浪潮”的泰迪熊獎紀錄片,用舞廳文化展示少數(shù)族裔的身份認同、物質(zhì)欲望還有夢想——真的是性向在燃燒?。。▋蓚€13歲小朋友戳中我心窩了...)
in memory of Venus Xtravaganza